汉武帝时期的历史名人有哪些 汉武帝时期的历史名人有哪些?

作者&投稿:大叔彩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战将:卫青、霍去病、李广
文官:东方朔、张骞、司马迁
女性:卫子夫、卓文君(和司马相如一起)

卫青:
卫青是汉武帝时期抗击匈奴的主要将领,华夏杰出志士,霍去病的舅舅,二者并称“帝国双璧”。卫青开启了汉对匈战争的新篇章,七战七捷,无一败绩,为历代兵家所敬仰。   元光二年汉武帝决定改变西汉初期和匈奴和亲的政策,靠“文景之治”积累的财富对匈奴发动了大规模的反击。卫青从公元前129年被封车骑将军开始,共有七次领兵打击匈奴,立下了赫赫战功。   按《史记》记载其所得封邑总共有一万六千七百户,《汉书》则有为二万二百户及三万户的不同记载。虽然卫青战功显赫,权倾朝野,但从不结党。他和霍去病不同,对士卒体恤较多,能与将士同甘苦,威信很高。最后卫青病死于公元前106年,汉武帝为纪念他的彪炳战功,嘉其陪葬茂陵,“起冢像卢山(阴山)”。   

霍去病:
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十七岁的霍去病被汉武帝任为骠姚校尉,随卫青击匈奴于漠南(今蒙古高原大沙漠以南),以800人歼2028人,俘获匈奴的相国和当户,并杀死匈奴单于的祖父和季父,勇冠三军,受封冠军侯。   元狩二年(前121年)春,汉武帝任命十九岁的霍去病为骠骑将军。于春、夏两次率兵出击占据河西(今河西走廊及湟水流域)地区的匈奴部,歼4万余人。俘虏匈奴王5人及王母、单于阏氏、王子、相国、将军等120多人,降服匈奴浑邪王及部众4万人,全部占领河西走廊。匈奴为此悲歌:“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 同年秋,奉命迎接率众降汉的匈奴浑邪王,在部分降众变乱的紧急关头,率部驰入匈奴军中,斩杀变乱者,稳定了局势,浑邪王得以率4万余众归汉。从此,汉朝控制了河西地区,打通了西域道路。   元狩四年(前119年)春,汉武帝命卫青、霍去病(22岁)各率骑兵5万分别出定襄和代郡,深入漠
北,寻歼匈奴主力。霍去病率军北进两千多里,越过离侯山,渡过弓闾河,与匈奴左贤王部接战,歼敌70400人,俘虏匈奴屯头王、韩王等3人及将军、相国、当户、都尉等83人,乘胜追杀至狼居胥山(今蒙古境内),在狼居胥山举行了祭天封礼,在姑衍山举行了祭地禅礼,兵锋一直逼至瀚海(今贝加尔湖)。经此一战,“匈奴远遁,而漠南无王庭”。   他用兵灵活,注重方略,不拘古法,勇猛果断,每战皆胜,深得武帝信任。与卫青被称为帝国双壁。并留下了“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千古名句。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卒,年仅24岁(虚岁)。

李广
李广(?-前119),汉族,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人,中国西汉时期的名将。汉文帝十四年(前166)从军击匈奴因功为中郎。景帝时,先后任北部边域七郡太守。武帝即位,召为中央宫卫尉。元光六年(前129),任骁骑将军,领万余骑出雁门(今山西右玉南)击匈奴,因众寡悬殊负伤被俘。匈奴兵将其置卧于两马间,李广佯死,于途中趁隙跃起,奔马返回。后任右北平郡(治平刚县,今内蒙古宁城西南)太守。匈奴畏服,称之为飞将军,数年不敢来犯。元狩四年,漠北之战中,李广任前将军,因迷失道路,未能参战,愤愧自杀。

东方朔
东方朔(前161或162-前93),字曼倩,平原厌次县(今山东省陵县神头镇,一说山东省惠民县何坊乡钦
人。西汉辞赋家。汉武帝即位,征四方士人。东方朔上书自荐,诏拜为郎。后任常侍郎、太中大夫等职。他性格诙谐,言词敏捷,滑稽多智,常在武帝前谈笑取乐,“然时观察颜色,直言切谏”(《汉书·东方朔传》)。武帝好奢侈,起上林苑,东方朔直言进谏,认为这是“取民膏腴之地,上乏国家之用,下夺农桑之业,弃成功,就败事”(《汉书·东方朔传》)。他曾言政治得失,陈农战强国之计,但武帝始终把他当俳优看待,没有得到重用,于是写《答客难》、《非有先生论》,以陈志向和发表自己的不满。   东方朔一生著述甚丰,写有《答客难》、《非有先生论》、《封泰山》、《责和氏壁》、《试子诗》等,后人汇为《东方太中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

张骞
汉武帝建元元年(前140年)为郎。汉武帝想联合大月氏共击匈奴,张骞任使者,于建元三年-前138出陇西,经匈奴,被俘。在匈奴10年余,娶妻生子,但始终秉持汉节。后逃脱,西行至大宛,经康居,抵达大月氏,联合计划遭到拒绝,大月氏已不想与匈奴抵抗。后再至大夏,停留了一年多才返回。在归途中,张骞改从南道,依傍南山,企图避免被匈奴发现,但仍为匈奴所得,又被拘留一年多。元朔三年(前126),匈奴内乱,张骞乘机逃回汉朝,向汉武帝详细报告了西域情况,武帝授以太中大夫。张骞在大夏时,得知由蜀(今四川盆地)西南取道身毒(今印度)可通大夏,因劝武帝开西南夷道,但为昆明夷所阻,未能通。元朔六年,张骞随卫青征匈奴,有功,封博望侯。元狩二年(前121),与李广出右北平(今河北东北部)击匈奴;张骞因迟误军期,当斩,用侯爵赎罪,得免为庶人。后张骞复劝武帝联合乌孙(在今伊犁河流域),武帝乃拜骞为中郎将,公元前119年率300人,牛羊金帛以万数,出使乌孙。张骞到乌孙,分遣副使往大宛、康居、月氏、大夏等旁国,此行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果,西域各国也派使节回访长安.乌孙遣使送张骞归汉,并献马报谢。元鼎二年(前115),张骞还。翌年卒 。他所遣副使后相继引西域诸国使者来汉;乌孙后来终于与汉通婚,共击破匈奴。汉能通西域,由张骞创立首功。因张骞在西域有威信,后来汉所遣使者多称博望侯以取信于诸国。张骞对开辟从中国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有卓越贡献,至今举世称道。西域诸国当时无史籍记载,张骞所报道,备载于《史记》、《汉书》中,是研究中亚史所根据的原始资料,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司马迁
司马迁(约前145年---约前90年),字子长,一说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生年不详,卒年也不详,至今尚有争论。相对有代表性的说法是他生于汉景帝中五年,即公元前145年,或者更后一些。至于他的死,无从考证,有人猜测死于武帝薨之年前后。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中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其父司马谈为太史令(相当于现在国家图书馆馆长一职)。父亲司马谈学问渊博,曾“学官于唐都,受易于杨何,习道论于黄子”,早年司马迁在故乡过着贫苦的生活,10岁开始读古书,学习十分认真刻苦,遇到疑难问题,总是反复思考,直到弄明白为止。20岁那年,司马迁从长安出发,到各地游历。后来回到长安,作了郎中。他几次同汉武帝出外巡游,到过很多地方。35岁那年,汉武帝派他出使云南、四川、贵州等地。他了解到那里的一些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他父亲司马谈死后,公元前108年(元封三年),司马迁接替做了太史令。公元前104年(太初元年),与天文学家唐都等人共订“太初历”。同年,开始动手编《史记》。公元前99年(天汉二年),李陵出击匈奴,兵败投降,汉武帝大怒。司马迁为李陵辩护,触怒了汉武帝,获罪被捕,被判死刑。“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报任安书》)为了完成父亲遗愿,完成《史记》,留与后人,含垢忍辱忍受“腐刑(割掉鼻子或者生殖器官的酷刑)”。公元前96年(太始元年)获赦出狱,做了中书令,掌握皇帝的文书机要。他发愤著书,全力写作《史记》,大约在他55岁那年终于完成了全书的撰写和修改工作。
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成就了《史记》——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130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对后世的影响极为巨大,被称为“实录、信史”。

卫子夫
卫子夫原是平阳侯曹寿和平阳公主的讴者(即歌女),后汉武帝到访平阳公主家时临幸了她,并把她和卫青一同带入宫中(建元二年春即前139年春)。   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卫子夫由于怀了汉武帝刘彻的骨肉而被封为夫人(夫人是仅次于皇后的嫔妃,当时窦太后尚在世)。   元朔元年(前128年)卫子夫生下皇长子刘据,被立为皇后。   元狩元年(前122年)皇长子刘据被立为太子。   征和二年(前91年),奸人江充、宦官苏文等刻意制造巫蛊案陷害太子刘据,太子被迫起兵反抗,兵败自杀。   卫子夫由于支持太子,被汉武帝迁怒,不能自明而自杀。其时葬于桐柏,十八年后她的曾孙刘询登基为汉宣帝,于是以皇后礼重新厚葬她,追谥号曰 “思”,建园置周卫。史称孝武卫思后。

卓文君(前175—前121),原名文后,西汉临邛(今四川邛崃)人,原籍邯郸冶铁家卓氏。汉代才女,中国古代四大才女之一、蜀中四大才女之一。
卓文君为四川临卭巨商卓王孙之女,姿色娇美,精通音律,善弹琴,有文名。卓文君与汉代著名文人司马相如的一段爱情佳话至今被人津津乐道。她也有不少佳作,如《白头吟》,诗中“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堪称经典佳句。

后宫:窦太皇太后,王太后,陈阿娇,长公主,卫子夫,王美人,勾弋夫人
文臣:董仲舒,东方朔,司马迁,窦婴,司马相如,桑虹羊,张汤,霍光,金日蝉,苏武,田汾,张骞,主父偃
武将:卫青,霍去病,李广,李广利。

文人有东方朔 司马相如 董仲舒 武将有卫青 霍去病 李广 李陵

汉武帝时期的名人有哪些人~

后宫:窦太皇太后,王太后,陈阿娇,长公主,卫子夫,王美人,勾弋夫人
文臣:董仲舒,东方朔,司马迁,窦婴,司马相如,桑虹羊,张汤,霍光,金日蝉,苏武,田汾,张骞,主父偃
武将:卫青,霍去病,李广,李广利。
太子:刘据,刘弗陵
皇帝:汉武帝

董仲舒是汉武帝时期出现的一代儒学大师。公元前140年,17岁的汉武帝一即位,就诏举贤良。亲自策问后,拔董仲舒为第一。他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创太学,置五经博士,让地方官推荐孝廉、贤良文学,使此后“公卿大夫士吏彬彬多文学之士”。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神学理论,“刑德互济”的政治学说,“三纲五常”的道德论,标志杂糅法学、阴阳五行的新儒家思想的形成。董仲舒还以“春秋大一统”为汉武帝强化皇权作了理论准备。所以,他的学说符合汉武帝“内多欲而外施仁义”(《汉书·汲黯传》)的性格,很合理地成了汉王朝的主流思想,并给后世以深远的影响。

以儒为主而兼采众家之长的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先后为太史令、中书令,伴随汉武帝数十年之久。公元前99年(天汉二年),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而触怒武帝,被处腐刑。出狱后尊宠任职,发愤完成了《太史公书》(《史记》)的著述。此书对后世史学、文学影响甚为深远。但就司马迁的为人处事而言,他在受刑前后可谓判若两人。之前,他不顾官微言轻、满朝文武“顺上指”而为李陵仗义执言;之后,他对将要受死刑的挚友任安的求救冷漠不睬。可见,他对汉武帝的专断嗜杀也只有逆来顺受,为完成自己的著书目标而明哲保身。

汉朝所有有名的人物
答:李广。李广(?~前119年),字号不详,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人。西汉时期名将、民族英雄,秦朝名将李信的后代。汉文帝十四年(前166年),从击匈奴有功,授中郎。汉景帝时,授陇西都尉,参与平定七国之乱。历任七郡太守,镇守北疆。汉武帝即位,授未央宫卫尉。元光六年(前129年),任骁骑将军...

汉武帝期的两个人物
答:后来班固的《汉书》里也有《东方朔转》,足以证明他是一个历史人物,并非虚构。 东方朔(前154-前93) 字曼倩,平原厌次(今山东惠民东北)人。性诙谐幽默,善辞赋,武帝时大臣、文学家。 武帝即位初年,征召天下贤良方正和有文学才能的人。各地士人、儒生纷纷上书应聘。东方朔也给汉武帝上书,上书用了三千片竹简,两个人才...

汉朝有哪些历史人物
答:蔡伦的造纸术被列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人类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明的进步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千百年来备受人们的尊崇 。被纸工奉为造纸鼻祖、 “纸神” 。麦克·哈特的《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中,蔡伦排在第七位。美国《时代》周刊公布的“有史以来的最佳发明家”中蔡伦上榜 。2008年...

中国各朝代名人
答:西汉:刘邦、文帝、景帝、武帝、窦皇后,张骞,东方朔,司马迁,王昭君、班超、班固、韩信、张良 新朝:王莽篡汉 东汉:汉光武帝 刘秀 三国: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 晋;司马炎 、王熙之、陶渊明、王猛、谢安 「五胡十六国」:是指自西晋末年到北魏统一北方期间,曾在中国北部境内建立政权的五个北...

两汉时期的历史文化名人有哪些
答:在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在维护汉武帝的地位,如果说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那么真正让儒家学派发扬光大的就是董仲舒,汉朝时期也确立了儒家思想作为封建主义正统思想的基础。汉武帝时期还有另外一个历史名人司马迁,他撰写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录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上千年的历史。

汉朝时期的古代名人
答:麦克·哈特的《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中,蔡伦排在第七位。美国《时代》周刊公布的“有史以来的最佳发明家”中蔡伦上榜。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特别展示了蔡伦发明的造纸术。 改进造纸术时的蔡伦主管监督制造宫中用的各种器物。他挑选出树皮、破麻布、旧渔网等,让工匠们把它们切碎剪断,放在一个大水池...

中国历史每个朝代的著名人物有哪些?
答:春秋的秦穆公、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勾践 战国的秦孝公、吴起、商鞅、白起、吕不韦 秦朝的秦始皇、秦二世、李斯、王翦、蒙恬 汉朝的汉高祖、汉文帝、汉景帝、汉景帝、汉光武帝 三国的曹操、刘备、诸葛亮、关羽、赵云、晋朝的晋武帝、晋惠帝、谢安、王羲之、陶潜 南北朝的刘裕、北魏孝文帝、宇文...

各个朝代的名人有哪些
答:西汉:刘邦、文帝、景帝、武帝、窦皇后,张骞,东方朔,司马迁,王昭君、班超、班固、韩信、张良 新朝:王莽篡汉 东汉:汉光武帝 刘秀 三国: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 晋;司马炎 、王熙之、陶渊明、王猛、谢安 「五胡十六国」:是指自西晋末年到北魏统一北方期间,曾在中国北部境内建立政权的五个北...

宁武有哪些历史名人
答:宁武的历史名人有班婕妤、赵信等,下面是其简介:1.班婕妤(公元前48年―公元2年),名不详,楼烦人,汉成帝刘骜妃子,西汉女作家,古代著名才女,是中国文学史上以辞赋见长的女作家之一。善诗赋,有美德。初为少使,立为婕妤。《汉书·外戚传》中有她的传记。她也是班固、班超和班昭的祖姑。她的...

武冈的历史名人有哪些?
答:西汉长沙定王之子刘遂 明朝岷王朱鞭 明末桂王朱由榔 汉武帝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封长沙定王之子刘遂为都梁候国敬候,候址今市城郊七里桥,世袭历时131年。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设都梁县,属零陵郡。三国吴宝鼎元年(公元266年)复为武冈县,属昭陵郡。宋徽宗崇宁五年(公元1106年)升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