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学上对企业类型的定义 审计中有哪些认定 谁来总结一下

作者&投稿:史毅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审计是由专门的机构及有胜任能力的人员接受委托或根据授权,对国家行政单位、事业单位和企业单位及其他经济组织的财务报表和其他资料及其所反映的经济活动与既定标准之间的符合程度进行审查,并将审查结论提供给相关信息使用者的系统的过程。理解上述审计定义,应把握以下内容:
1.审计的主体,即审计的执行者,是专门的机构及有胜任能力的人员,包括政府审计机关、内部审计机构、社会审计组织(会计师事务所)或人员。
2.审计的行为是接受委托还是根据授权。注册会计师审计是依法接受委托,而政府审计和内部审计是根据授权。
3.审计的依据是既定标准,即用于评价或计量审计对象的基准,如国家法律、法规和会计准则等。
4.审计的客体是国家行政、事业单位和企业单位及其他经济组织。
5.审计的内容,即审计的对象,是财务报表和其他资料及其反映的经济活动。
6.审计的主要方法是审查,即审计人员必须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审计准则,运用专门的程序和方法对审计对象进行审查和评价,为最终形成审查结论提供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
7.审计的目的是向信息使用者提供对决策有用的信息。
8.审计的活动是系统的过程,即审计是一个连续、系统、不断修正的过程。
二、审计的分类
审计可以从不同角度加以考察,从而做出不同的分类。
1.按主体的不同,审计分为政府审计(国家审计)、内部审计和注册会计师审计(也称独立审计、民间审计)。
2.按目的和内容的不同,审计分为财务报表审计、合规性审计和经营审计。
(1)财务报表审计是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表及其附注进行的审计。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是注册会计师通过执行审计工作,对财务报表是否按照适用的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的规定编制,是否在所有重大方面公允反映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发表审计意见。
(2)合规性审计是为了查明和确定被审计单位财务活动或经营活动是否符合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合同、协议和有关控制标准而进行的审计。合规性审计的目的是确定被审计单位是否遵循了特定的程序、规则或条例。政府审计机关开展的财经法纪审计就是一种合规性审计。合规性审计的结果通常报送被审计单位管理层或外部特定使用者。
(3)经营审计是为了评价被审计单位经营活动的效率和效果而对其经营程序和方法进行的审计。经营审计的对象不限于会计,还包括组织机构、信息系统、生产方式、市场营销等领域。在某种意义上,经营审计更像管理咨询。
3.按审计方法的不同,审计可分为账项基础审计、制度基础审计和风险导向审计。
(1)账项基础审计。该方法的使用大约是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40年代。最初的账项基础审计以查错防弊为主要目的,详细审查公司的全部账簿和凭证。经过一段时期后,企业规模日渐扩大,审计范围也不断扩大,注册会计师已无法全面审查企业的会计账目,客观上要求改变原有的审计模式。注册会计师审计的重心开始转向资产负债表,审计方式由顺查法改为逆查法,即先审查资产负债表有关项目,再有针对性地抽取凭证进行详细检查。在此阶段,抽查的数量仍然很大,由于以判断抽样为主,注册会计师仍难以有效揭示企业财务报表中可能存在的重大错弊。
(2)制度基础审计。20世纪40年代后,随着经济的发展,财务报表的外部使用者越来越关注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日益希望注册会计师全面了解企业内部控制情况,审计目标逐渐从查错防弊发展到对财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经过长期的审计实践,注册会计师发现内部控制制度与财务信息质量具有很大的相关性。如果内部控制制度健全有效,财务报表发生错误和舞弊的可能性就小,财务信息的质量就较有保证,审计测试范围也可以相应缩小;反之,就必须扩大审计测试范围,抽查更多的样本。为顺应这种要求并提高审计工作效率,账项基础审计逐渐发展为制度基础审计,即通过了解和评价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评估审计风险、制定审计计划并确定审计实施的范围和重点,在此基础上进行实质性测试,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从而提出合理的审计意见。实施以控制测试为基础的抽样审计大大提高了审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但客观上也增加了审计风险。
(3)风险导向审计。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社会公众日益对注册会计师审计职业界赋予更高的期望,要求注册会计师担负更大的责任。但传统审计实务建立在传统审计风险模型基础上,注册会计师往往不注重从宏观层面把握财务报表存在的重大错报风险,而直接实施控制测试和实质性程序,容易导致审计失败。因为,企业管理层串通舞弊或凌驾于内部控制之上,内部控制是失效的。如果注册会计师不把审计视角扩展到内部控制以外,如行业状况、监管环境、企业的性质以及目标、战略和相关经营风险等方面,就很容易受到蒙蔽和欺骗,不能发现由于内部控制失效所导致的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在此背景下,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理事会与英美等国的审计准则制定机构共同研究制定审计风险准则,改进了传统的审计风险模型,新的审计风险模型为: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风险导向审计要求注册会计师以重大错报风险的识别、评估和应对为审计工作主线,将审计资源分配到最容易导致财务报表出现重大错报的领域,对提高注册会计师识别、评估和应对重大错报风险的能力具有重要而深远

审计是由专门的机构及有胜任能力的人员接受委托或根据授权,对国家行政单位、事业单位和企业单位及其他经济组织的财务报表和其他资料及其所反映的经济活动与既定标准之间的符合程度进行审查,并将审查结论提供给相关信息使用者的系统的过程。理解上述审计定义,应把握以下内容:1.审计的主体,即审计的执行者,是专门的机构及有胜任能力的人员,包括政府审计机关、内部审计机构、社会审计组织(会计师事务所)或人员。
2.审计的行为是接受委托还是根据授权。注册会计师审计是依法接受委托,而政府审计和内部审计是根据授权。
3.审计的依据是既定标准,即用于评价或计量审计对象的基准,如国家法律、法规和会计准则等。

是由专门的机构及有胜任能力的人员接受委托或根据授权,对国家行政单位、事业单位和企业单位及其他经济组织的财务报表和其他资料及其所反映的经济活动与既定标准之间的符合程度进行审查,并将审查结论提供给相关信息使用者的系统的过程。

审计的核心输出是解决信息不对称,个体户就一个人,不存在信息不对称,也就不用审计了,按照营业收入的划分,微型,小型,中型,大型

审计是由专门的机构及有胜任能力的人员接受委托或根据授权,对国家行政单位、事业单位和企业单位及其他经济组织的财务报表和其他资料及其所反映的经济活动与既定标准之间的符合程度进行审查,并将审查结论提供给相关信息使用者的系统的过程。

审计学名词解释~

一、审计的概念

审计----是由独立的专职机构或人员接受委托或根据授权,对国家行政、事业单位和企业单位及其他经济组织的会计报表和其他资料及其所反映的经济活动进行审核并发表审计意见。

我国《独立审计基本准则》对注册会计师审计的描述
审计----是指注册会计师依法接受委托, 对被审计单位的会计报表及其相关资料进行独立审查并发表审计意见。


二、审计的目的

审计的目的----是指审计希望达到的目标与要求,是审计工作的指南。
审计的目的是通过审核检查对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以及反映经济活动有关资料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做出判断。
审计目的的确定主要受审计对象的制约,也与委托人的要求密切相关。按照现代的审计理论,审计的目的包括一般目的和特殊目的。

审计的一般目的----是对被审计单位的会计报表进行审计并发表审计意见(一般目的的审计意见一般包括合法性和公允性)。
我国《独立审计基本准则》对注册会计师审计目的描述的介绍
《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1号——会计报表审计》独立审计的目的是对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的合法性、公允性以及会计处理方法的一贯性发表审计意见
合法性----指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编制是否遵循了企业会计准则及国家其他有关财务会计法规的规定。
公允性----指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在所有重大方面是否公允地反映了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
一贯性----是指被审计单位会计处理方法的运用是否符合一贯性的要求。
新版的CPA考试教材对审计目的的归纳的介绍(一般了解)
合法性----指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编制是否符合国家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的规定。
公允性----指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在所有重大方面是否公允地反映了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

审计的特殊目的----是对被审计单位按照特殊编制基础的会计报表或其他会计信息进行审计。并发表审计意见。特殊目的的审计意见一般包括合法性和公允性,但也可以包括效益性等。

三、审计的对象

审计的对象----是指审计的客体,一般是指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活动。
具体地说,它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审计的对象是指审计所要审核检查的客体,即“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活动”
2.审计的客体既可以是“被审计的单位”,也可以是“具体的审查内容”
3.审计的具体对象可以分为
1)被审计的单位财务收支及其有关的经营管理活动
2)被审计的单位的会计资料及其相关资料

四、审计的独立性

审计的独立性----是指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自始至终不受外来或内在因素的影响和干扰。
审计独立性可归纳为:
组织独立、经济独立、工作独立。

五、审计的职能

审计的职能----指审计本身固有的功能,也是其本质的特征。
审计的职能可归纳为:
经济监督职能、经济评价职能、经济鉴证职能
审计的经济监督职能----是指通过审计,了解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活动的真实情况,按目前国家、行业、企业等法律法规规定进行衡量,并就其经济活动的合法、合规、合理作出结论,监察和督促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活动必须按规定纳入正常的轨道。
审计的经济评价职能----是指通过审计,了解被审计单位的经营决策、计划、方案是否完善、先进,经济活动是否按正确的决策和目标进行;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完善、内部控制系统是否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是否有效执行;资金的使用、管理是否合理有效;经济效益是否较好;会计资料是否完整、真实、正确等。
审计的经济鉴证职能----是指通过审计鉴定被审计单位的经济动和会计报表、资料的性质,作出书面证明。只有通过审计证明,被审计单位的报表才能为投资者、债权人等所认同。

六、审计的任务

审计的任务是----对审计所提出的要求和所希望达到的目的,就是审计的任务。

七、审计的作用

审计的作用是指实施审计后在客观上产生的效果,也是衡量审计工作质量的标尺。如果完成了审计任务,就能发挥制约作用、促进作用、证明作用。
制约作用----源于经济监督职能,是通过对被审计单位的审查,对被审计单位的财政和财务收支以及经营管理活动进行监督和鉴证,可以发现错误和舞弊,违法乱纪等现象,及时制止违反法规制度、纪律的行为,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保护财产所有者资产的安全、完整,维护社会正常的经济秩序。
促进作用----源于经济评价职能,是通过对被审计单位的审查,对被审计单位的财政和财务收支以及经营管理活动进行评价,指出其合理因素,以便保持、推广;指出其薄弱环节,并给出建议,以便纠正、改进。
证明作用----源于经济鉴证职能,通过对被审计单位的审查,了解被审计单位的经营活动,并对经营活动的结果—会计报表及相关资料发表审计意见,出具审计报告。审计报告具有证明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等的作用。

八、审计的分类

审计的分类----是指审计可以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归类。审计分类的标准很多,一般可以按审计主体、审计内容、审计时间等进行分类。按审计主体、审计内容进行的分类称为审计的基本分类,除此以外的分类称为其他分类
按审计主体分类。如:
国家审计----也称政府审计,是由国家审计机关实施的审计。
独立审计----也称注册会计师审计、社会审计。是由经政府有关部门批准成立的会计师事务所的注册会计师进行的独立审计。
内部审计也称部门审计或单位审计,是由部门或单位独立于财会部门以外的专职审计机构进行的审计。
按审计内容分类。如:
财政财务审计----是对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活动和相关的资料进行的审计。
经济效益审计----是对被审计单位或项目的经济活动的效益性进行审计。
财经法纪审计----是对严重违反财经法纪的行为进行的专项审计。

审计的其他分类
按审计工作进行的时间分类。如:
事前审计----是指在经济业务发生之前进行审计。
事中审计----是指经济业务发生过程中进行审计。
事后审计----是指经济业务发生以后进行的审计。一般而言,事后审计由于目的明确、资料完整,结果较为可靠,是各类审计中最主要的审计形式。
定期审计----是每间隔一定时期都需要进行的审计。
不定期审计----是审计时间不确定,临时性的审计。
期中审计----是在会计报告期期中进行的审计。
期末审计----是在会计报告期期末进行的审计。
按审计的范围分类可分为全部审计、部分审计。
全部审计----也称全面审计。
部分审计----又称局部审计。
按与被审计单位的关系可分为内部审计、外部审计。
内部审计----也称部门审计或单位审计,是由部门或单位的专职审计机构、人员进行的审计。
外部审计----即由独立于被审计单位之外的机构进行的审计。
按执行审计的地点分类可分为报送审计、就地审计。
按审计工作是否受法律限制分类可分为法定审计、非法定审计。
按审计工作开始时是否通知被审计单位分类通知审计、不通知审计。
按审计证据的检查范围或数量分类可分为详细审计、抽样审计。

审计中认定分为三大类:
(一)与所审计期间各类交易和事项相关的认定
(二)与期末账户余额相关的认定
(三)与列报和披露相关的认定
审计认定是指管理层对财务报表组成要素的确认、计量、列报作出明确或隐含的表达。
对企业的经济活动的认定按照既定的标准进行的重认定。认定分为两个层次:1.财务报表层次 ,2.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层次。

拓展资料:

与列报和披露相关的四项认定:
①发生以及权利和义务:披露的交易、事项和其他情况已发生,且与被审计单位有关。
②完整性:所有应当包括在财务报表中的披露均已包括。
③分类和可理解性:财务信息已被恰当地列报和描述,且披露内容表述清楚。
④准确性和计价:财务信息和其他信息已公允披露,且金额恰当。

企业和四种基本类型?各自的要素是什么?
答:从经济学角度,这类企业的产品或服务应该按边际成本或平均成本定价,以此来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而不是谋求从消费者那里攫取更多的剩余。2、私营企业 私营合伙企业是指按《合伙企业法》或《私营企业暂行条例》的规定,由两个以上自然人按照协议共同投资、共同经营、共负盈亏,以雇佣劳动为基础,对债务...

企业的基本情况包括哪些??
答:它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因社会分工的发展而成长壮大。企业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在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下,各种企业并存共同构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企业存在三类基本组织形式: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和公司,公司制企业是现代企业中最主要的最典型的组织形式。现代经济学理论认为,企业本质上是“一种资源...

企业类型分为那些?社会团体,事业单位所属类型?它们的经营范围是?
答:企业主要分类有:合资、独资、国有、私营、全民所有制、集体所有制、股份制、有限责任等等。事业单位所属类型是国有企业。主要提供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非物质生产和劳务服务的社会公共组织,事业单位接受政府领导,是表现形式为组织或机构的法人实体。

中小型民营企业的概念
答:所有的非公有制企业均被统称为民营企业。在《公司法》中,是按照企业的资本组织形式来划分企业类型的,主要有:国有独资、国有控股、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合伙企业和个人独资企业等。按照上面对民营企业内涵的界定,除国有独资、国有控股外,其他类型的企业中只要没有国有资本,均属民营企业。工业...

小微企业的划分标准是什么
答:营业收入20000万元以下的为中小微型企业。其中,营业收入500万元及以上的为中型企业,营业收入50万元及以上的为小型企业,营业收入50万元以下的为微型企业。 二、工业 从业人员1000人以下或营业收入40000万元以下的为中小微型企业。其中,从业人员300人及以上,且营业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为中型企业;从业人员20人及以上,且营业...

常见的企业类型与经营范围有哪些
答:常见的企业类型与经营范围有:(一)科技类 1、常见的科技类公司有:科技、信息技术、网络科技、科技发展等公司。2、科技类常见的经营范围有:技术开发、技术推广、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销售自行开发产品;计算机系统服务;应用软件服务;软件开发;软件咨询;模型设计;包装装潢设计;教育咨询;经济...

中小民营企业的定义
答:除国有独资、国有控股外,其他类型的企业中只要没有国有资本,均属民营企业。民营企业中按不同的行业对中小企业的规定不同。中小企业,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立的,人员规模、经营规模相对较小的企业,包括中型企业、小型企业和微型企业。所以,中小民营企业就是指除国有独资、国有控股外,其他...

中小制造企业的定义
答:根据国家经贸委、国家计委、财政部、国家统计局《关于印发中小企业标准暂行规定的通知》,具体标准如下:企业类型 企业从业人员 营业收入 资产总额 大型企业: 2000人以上 3亿以上 4亿以上;中型企业: 2000人以下 3亿以下 4亿以下;小型企业: 10-30人 50万-600万 50万-...

什么是私营企业
答:问题一:什么是私营企业 私营企业定义 根据国家统计局、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划分企业登记注册类型的规定》(1998年8月28日,国统字〔1998〕200号)第九条规定:“私营企业是指由自然人投资设立或由自然人控股,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营利性经济组织。包括按照《公司法》、《合伙企业法》、《私营企业...

请问制造型企业的定义是什么,就是指的的哪一种类型的企业?主要有什么员 ...
答:制造型企业的主要特征就是:对所销售的产品进行过加工或者装配,有购进原材料,有使用人工生产装配的过程。科技公司如果存在对购入的原材料加工装配的过程就可以算作生产企业,没有加工过程的就不能算作生产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