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傅文言文

作者&投稿:沃泄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1. 《李绂传》文言文翻译,“李侍郎绂

李侍郎绂,性聪慧。

少时家贫,无赀买书,乃借贷于邻人。每一翻译,无不成诵。

偶入城市,街衢铺店名号,皆默识之。后官翰林,库中旧藏有《永乐大典》,公皆读之。

同僚取架上所有,抽以难公,无不立对,人皆惊骇。(节选自《啸亭杂录》)(翻译)李侍郎丝带,生性聪明。

年轻时家里很穷,没有钱买书,就借贷在邻居。每一个翻译,没有不背诵。

偶然进入城市,街道铺店名称,他们都默默记下来。后来任翰林,库中的旧收藏有《永乐大典》,您都读的。

同事拿书架上所有,抽用难公,没有不立刻回答,人都惊骇。《百度文言文翻译》绂fú ,同“黻”。

指古代系印纽的丝绳,亦指官印。如:印绂,玺绂。

2. 翟汝文,字公文言文翻译

翻译:翟汝文,字公巽,宋代润州丹阳人,熙宁九年出生在一个官宦之家。

翟汝文的父亲翟思自开封徙居丹阳,累官御史起居郎,历知越州应天府。翟汝文自幼聪慧好学,随父习诵汉、宋儒学。

少年时代,翟汝文就能挥翰写一手锦绣文章和龙凤好字,以“风度翘楚,好古博雅”而远近闻名。元符元年,他告别父母,离开故乡,千里迢迢赶赴京城应试,一举考中进士,那年才22岁。

翟汝文性至孝,以“亲老”为由,在丹阳侍奉双亲整整十个春秋。北宋末年,国家处于危难之际,朝廷急需济世之才。

大观年间,朝臣举荐翟汝文入朝为官,擢议礼局编修官。宋徽宗赵佶久闻翟汝文才华卓荦,“召对”后,觉得果然才华超群,嘉勉一番后,便授予秘书郎之职。

后监宿州税,召除著作郎,迁起居郎。他为皇太子讲学,除中书舍人。

后来,因为有人说他“从苏轼、黄庭坚游,不可当赞书之任”,而被外放至襄州、济州、庙州、陈州等地。他在各地做官都视百姓为父母,为官清正,经常微服私访,体察民情。

对受灾地区,则常常奏请朝廷减赋,因此,深受地方百姓的敬重和爱戴,召拜中书舍人。朝廷命同修《哲学国史》,迁给事中。

翟汝文嫉恶如仇。徽宗时,内侍梁师成阴贼险鸷,专横跋扈,强占百姓墓田增辟为自己的园圃,都城里的人都称其为“隐相”。

翟汝文对其深恶痛绝,多次弹劾,但是梁师成唆使宰相,将翟汝文贬黜至宣州。然而,这件事并未改变翟汝文刚正不阿的性格,反而更加激发起他对专权误国者的极端蔑视和愤恨。

密州负海产盐,他见蔡京“屡变盐法”,并要“岁贡牛黄”,觉得蔡京的变法不合“祖法”,“牛失黄辄死”,因此奏罢,被朝廷。宋钦宗即位,召为翰林学士,改显谟阁学士,知越州兼浙东安抚使。

宋高宗建炎三年春天,金兵大举南下,直扑扬州。高宗赵构从扬州仓惶渡江,继续南逃,中原和江北地区完全失守。

翟汝文与其同僚在南行的路上,他亲眼看见大批从北方逃亡而来的百姓流离失所,生活凄惨,无不痛心疾首。一年多来,朝廷被投降议和的乌云所笼罩,反对议和、上疏论政的宰相李纲被解职;力主北伐,请求还都汴京的好友、同乡太学生陈东惨遭杀害;提拔岳飞为将、屡败金兵的宗泽忧愤而逝……这一桩桩、一件件令人触目惊心的悲剧并没有使翟汝文的豪气丧尽,他把满腔的悲愤化为不灭的复兴之志,期待着能有一天,身着戎装,横戈跃马,挥师北上,“欲挽天河,一洗中原膏血”!绍兴元年八月,翟汝文被召为翰林学士兼侍讲,除参知政事、同提举修政局。

第二年四月的一天,从北方传来了伪齐刘豫迁都汴京的消息,朝野上下为之震惊,翟汝文对朝廷屈膝议和表示强烈不满。翟汝文在密州时,秦桧为郡文学,翟汝文曾向朝廷荐举其才。

但是秦桧到朝廷之后,培植党羽,结党营私,翟汝文很看不惯。绍兴二年六月,秦桧与翟汝文同堂议事,在谈到用人问题时,两人发生了争执,秦桧竞拍案怒斥翟汝文为“狂生”。

翟汝文性情刚直,不为秦桧所屈,当即回应说:“浊气!”因此得罪秦桧。秦桧上奏高宗赵构进谗言,说翟汝文“擅以私意治吏事,伤国体,不可施行”。

翟汝文毫不示弱,力陈其故,并直言秦桧“私植党羽,谗害善良”,“乞治堂吏受赂者”。秦桧为此大怒,弹劾翟汝文“专擅”。

右司谏方孟卿奏翟汝文“与长官立异,岂能共济国事”?不久,翟汝文被迫去职。可见,翟汝文是一位嫉恶如仇、风骨凛然的良臣!翟汝文“风度翘楚,好古博雅”,精于书画。

因为他与苏轼、黄庭坚是好友,其书法在一定程度上受苏、黄的影响,形成了自己沉着、苍劲、豪放的艺术风格。翟汝文存世书法作品有行楷《书札》、《宣抚帖》等,其中《宣抚帖》收录于乾隆十二年时摹勒刻石的《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中的第三十六册内,共计14行,106字。

此帖中,翟汝文学苏轼笔意,酷似苏字,通篇“妩媚中藏刚劲,古拙里显灵秀”,充分表现出苏字“绵里裹铁,藏巧于拙”的艺术特色。翟汝文一生著作颇丰,后人称他的文章“有熙宁、元占遗风”。

他还谙熟先秦史、汉史,以及夏、商、周三代礼器、礼仪。政和三年,他曾“奏乞编集新体,改正《三礼图》以示后世”,但却没有实现。

他刊行于世的著作除《东汉通史》50卷外,还有《圃学》5卷、《广闻》3卷、《人物志》5卷、《忠惠集》30卷。绍兴十一年(1141),翟汝文带着满腔的幽愤和壮志未酬的心愿,悄然离开了人间,门人私谥为“忠惠”,将其遗体葬于丹阳九灵山。

原文:翟汝文,字公巽,润州丹阳人。登进士第,以亲老不调者十年。

擢议礼局编修官,召对,徽宗嘉之,除秘书郎。三馆士建议东封,汝文曰:“治道贵清净。

今不启上述三代礼乐,而师秦、汉之侈心,非所愿也。”责监宿州税。

久之,召除著作郎,迁起居郎。皇太子就傅,命汝文劝讲,除中书舍人。

言者谓汝文从苏轼、黄庭坚游,不可当赞书之任,出知襄州,移知济州,复知唐州,以谢章自辨罢。未几,起知陈州。

召拜中书舍人,外制典雅,一时称之。命同修《哲宗国史》,迁给事中。

高丽使入贡,诏班侍从之上,汝文言:“《春秋》之法,王人虽微,序诸侯上。不可卑近列而尊陪臣。”

上遂命如旧制。内侍梁师成强。

3. 请问李离伏剑的文言文翻译是什么

原文

李离者,晋文公之理也。过听杀人,自拘当死。文公曰:“官有贵贱,罚有轻重。下吏有过,非子之罪也。”李离曰:“臣居官为长,不与吏让位;受禄为多,不与下分利。今过听杀人,傅其罪下吏,非所闻也。”辞不受令。文公曰:“子则自以为有罪,寡人亦有罪邪?”李离曰:“理有法,失刑当刑,失死当死。公以臣能听微决疑,故使为理。今过听杀人,罪当死。”遂不受令,伏剑而死。

译文

李离是晋文公的狱官,他错误地听取了下级的汇报而判人死罪,把自己关押起来定了死罪,晋文公说:“官有贵贱之分,处罚有轻重之分,下级官吏有错,不是你的过错!”李离说:“我担任的官职是长官,并不让位给下级官吏;享受俸禄多,不和下属平分利益,现在我错误地听从了下级汇报而判人死罪,却把罪转嫁到下级官吏身上,是没有听说过的。”他推辞而不接受命令,晋文公说:“你如果自以为有罪,我也有罪吗?”李离说:“狱官遵守法纪,错误地判刑,应判自己的刑,错误地判人死罪,就应判自己死罪。您认为我能审察不明显的和判定疑难案件,所以让我当狱官,现在我错误地听取下吏的汇报而判人死刑,罪责应当死。”于是他仍不接受命令,用剑自杀而死。

特殊句式:过听杀人。(省略句,省主语“李离”) 自拘当死。(宾语前置) 一词多义:理(狱官) 当(定罪) 过(错误) 听微决疑(听:审察) 通假字:傅(同“附”,指转嫁)闻:听说

4. 李绂文言文翻译

清· 龚自珍《李绂传》白话释义:

李绂,从幼时就显得聪慧过人,有神童的称誉,十岁时能写诗。家境十分贫困,但他学习特别勤奋刻苦。康熙四十七年获得江西乡试第一名,考中康熙四十八年进士。

雍正五年,李绂被诬蔑为庇护私党罪受到弹劾,评议罪行共二十一条,被革去官职交给刑部审讯。李绂被关押在狱中,每天读着书,吃饱饭,睡好觉,一同被关押在狱中的甘肃巡抚称赞他“真是一个铁汉”。

两次处决死囚,雍正下令绑缚李绂到西市,(刽子手)拿刀架在李绂脖颈上,问:“这个时候知道田文镜是好还是坏吧?”李绂回答:“我即使被处死,还是不知田文镜好在什么地方。”

刑部查抄李绂家,屋内家什简陋,没有一件值钱的物品,他夫人的饰物,全都是铜制品,根本不像达官显宦那样富贵。雍正才相信李绂的廉洁清正,就将他赦免了。

乾隆四年,李绂返乡守母丧,与县令李延友共同捐资创办“青云书院”,并且亲自担任主要教师,一时间有名望的学士云集书院,“才乡”教育风气得以重振。乾隆八年,(李绂)因病(向朝廷)告老回乡,居住在抚州城内上桥寺石芝园(今文昌桥上沿河路),担任兴鲁书院山长,并亲讲学。

原文:

李绂自幼聪颖,有神童之称,十岁能诗。家贫甚,学勤苦至艰。康熙四十七年举江西乡试第一,中康熙四十八年进士。

雍正五年,诬为庇护私党受劾,议罪二十一款,革职交刑部审讯。身系狱中,日诵书饱啖熟睡,同狱甘肃巡抚称其“真铁汉也”。

两次决囚,雍正命缚至西市,以刀置颈,问:“此时知田文镜好否?”对曰:“臣虽死,不知田文镜好处”。刑部查抄其家,室内简陋,别无长物,其夫人之饰,皆铜制品,固不似达官显宦。雍正乃信其廉,将其赦免。

乾隆四年,守母丧,与县令李廷友同捐资创办“青云书院”,并亲主教席,一时名士云集,“才乡”教风得以重振。乾隆八年,因病告老回乡,居抚州城内上桥寺石芝园,任兴鲁书院山长,并亲讲学。

5. 《李绂传》文言文翻译,“李侍郎绂

李侍郎绂,性聪慧。少时家贫,无赀买书,乃借贷于邻人。每一翻译,无不成诵。偶入城市,街衢铺店名号,皆默识之。后官翰林,库中旧藏有《永乐大典》,公皆读之。同僚取架上所有,抽以难公,无不立对,人皆惊骇。(节选自《啸亭杂录》)

(翻译)李侍郎丝带,生性聪明。年轻时家里很穷,没有钱买书,就借贷在邻居。每一个翻译,没有不背诵。偶然进入城市,街道铺店名称,他们都默默记下来。后来任翰林,库中的旧收藏有《永乐大典》,您都读的。同事拿书架上所有,抽用难公,没有不立刻回答,人都惊骇。

《百度文言文翻译》

绂fú ,同“黻”。指古代系印纽的丝绳,亦指官印。如:印绂,玺绂。

6. 文言文阅读 答案 史记

魏其侯窦婴者,孝文后从兄子也。

父世观津人。喜宾客。

孝文时,婴为吴相,病免。孝景初即位,为詹事。

梁孝王者,孝景弟也,其母窦太后爱之。梁孝王朝,因昆弟燕饮。

是时上未立太子,酒酣,从容言曰:“千秋之后传梁王。”太后驩。

窦婴引卮酒进上,曰:“天下者,高祖天下,父子相传,此汉之约也,上何以得擅传梁王!”太后由此憎窦婴。窦婴亦薄其官,因病免。

太后除窦婴门籍,不得入朝请。孝景三年,吴楚反,上察宗室诸窦毋如窦婴贤,乃召婴。

婴入见,固辞谢病不足任。太后亦惭。

於是上曰:“天下方有急,王孙宁可以让邪?”乃拜婴为大将军,赐金千斤。婴乃言袁盎、栾布诸名将贤士在家者进之。

所赐金,陈之廊庑下,军吏过,辄令财取为用,金无入家者。窦婴守荥阳,监齐赵兵。

七国兵已尽破,封婴为魏其侯。诸游士宾客争归魏其侯。

孝景时每朝议大事,条侯、魏其侯,诸列侯莫敢与亢礼。孝景四年,立栗太子,使魏其侯为太子傅。

孝景七年,栗太子废,魏其数争不能得。魏其谢病,屏居蓝田南山之下数月,诸宾客辩士说之,莫能来。

梁人高遂乃说魏其曰:“能富贵将军者,上也;能亲将军者,太后也。今将军傅太子,太子废而不能争;争不能得,又弗能死。

自引谢病,拥赵女,屏间处而不朝。相提而论,是自明扬主上之过。

有如两宫螫将军,则妻子毋类矣。”魏其侯然之,乃遂起,朝请如故。

桃侯免相,窦太后数言魏其侯。孝景帝曰:“太后岂以为臣有爱,不相魏其?魏其者,沾沾自喜耳,多易。

难以为相,持重。”遂不用,用建陵侯卫绾为丞相。

武安侯田蚡者,孝景后同母弟也,生长陵。魏其已为大将军后,方盛,蚡为诸郎,未贵,往来侍酒魏其,跪起如子姓。

及孝景晚节,蚡益贵幸,为太中大夫。蚡辩有口,学槃盂诸书,王太后贤之。

孝景崩,即日太子立,称制,所镇抚多有田蚡宾客计筴,蚡弟田胜,皆以太后弟,孝景后三年封蚡为武安侯,胜为周阳侯。武安侯新欲用事为相,卑下宾客,进名士家居者贵之,欲以倾魏其诸将相。

建元元年,丞相绾病免,上议置丞相、太尉。籍福说武安侯曰:“魏其贵久矣,天下士素归之。

今将军初兴,未如魏其,即上以将军为丞相,必让魏其。魏其为丞相,将军必为太尉。

太尉、丞相尊等耳,又有让贤名。”武安侯乃微言太后风上,於是乃以魏其侯为丞相,武安侯为太尉。

籍福贺魏其侯,因吊曰:“君侯资性喜善疾恶,方今善人誉君侯,故至丞相;然君侯且疾恶,恶人众,亦且毁君侯。君侯能兼容,则幸久;不能,今以毁去矣。”

魏其不听。魏其、武安俱好儒术,推毂赵绾为御史大夫,王臧为郎中令。

迎鲁申公,欲设明堂,令列侯就国,除关,以礼为服制,以兴太平。举适诸窦宗室毋节行者,除其属籍。

时诸外家为列侯,列侯多尚公主,皆不欲就国,以故毁日至窦太后。太后好黄老之言,而魏其、武安、赵绾、王臧等务隆推儒术,贬道家言,是以窦太后滋不说魏其等。

及建元二年,御史大夫赵绾请无奏事东宫。窦太后大怒,乃罢逐赵绾、王臧等,而免丞相、太尉,以柏至侯许昌为丞相,武强侯庄青翟为御史大夫。

魏其、武安由此以侯家居。武安侯虽不任职,以王太后故,亲幸,数言事多效,天下吏士趋势利者,皆去魏其归武安,武安日益横。

建元六年,窦太后崩,丞相昌、御史大夫青翟坐丧事不办,免。以武安侯蚡为丞相,以大司农韩安国为御史大夫。

天下士郡诸侯愈益附武安。武安者,貌侵,生贵甚。

又以为诸侯王多长,上初即位,富於春秋,蚡以肺腑为京师相,非痛折节以礼诎之,天下不肃。当是时,丞相入奏事,坐语移日,所言皆听。

荐人或起家至二千石,权移主上。上乃曰:“君除吏已尽未?吾亦欲除吏。”

尝请考工地益宅,上怒曰:“君何不遂取武库!”是后乃退。尝召客饮,坐其兄盖侯南乡,自坐东乡,以为汉相尊,不可以兄故私桡。

武安由此滋骄,治宅甲诸第。田园极膏腴,而市买郡县器物相属於道。

前堂罗锺鼓,立曲旃;后房妇女以百数。诸侯奉金玉狗马玩好,不可胜数。

魏其失窦太后,益疏不用,无势,诸客稍稍自引而怠傲,唯灌将军独不失故。魏其日默默不得志,而独厚遇灌将军。

灌将军夫者,颍阴人也。夫父张孟,尝为颍阴侯婴舍人,得幸,因进之至二千石,故蒙灌氏姓为灌孟。

吴楚反时,颍阴侯灌何为将军,属太尉,请灌孟为校尉。夫以千人与父俱。

灌孟年老,颍阴侯强请之,郁郁不得意,故战常陷坚,遂死吴军中。军法,父子俱从军,有死事,得与丧归。

灌夫不肯随丧归,奋曰:“愿取吴王若将军头,以报父之仇。”於是灌夫被甲持戟,募军中壮士所善愿从者数十人。

及出壁门,莫敢前。独二人及从奴十数骑驰入吴军,至吴将麾下,所杀伤数十人。

不得前,复驰还,走入汉壁,皆亡其奴,独与一骑归。夫身中大创十馀,适有万金良药,故得无死。

夫创少瘳,又复请将军曰:“吾益知吴壁中曲折,请复往。”将军壮义之,恐亡夫,乃言太尉,太尉乃固止之。

吴已破,灌夫以此名闻天下。颍阴侯言之上,上以夫为中郎将。

数月,坐法去。后家居长安,长安中诸公莫弗称之。

孝景时,至代相。孝景崩,今上初即位,以为淮阳天下交,劲兵处,故徙夫为淮阳太守。

7. 文言文翻译 晋书

李胤传,李胤字宣伯,辽东襄平人也。

祖你李敏,汉时任河内太守,辞官回家乡,辽东太守公孙度想逼他当官,他乘小船漂流大海,不知去向。儿子李信找他多年,渡大海走塞外,始终未找到,想要服丧,又怀疑他还活着,于是心情如同服丧不思婚娶。

后来因邻居故人与他父亲同岁的人死了,便也开始服丧了。与他同乡的燕国人徐邈以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为由,劝他娶妻。

生下李胤后,就断绝与妻来往,好像在服丧一样,悲伤过度,几年后去世。李胤年丧父,母亲又改嫁,成年以后,节食悲伤,也说自己在服丧。

又因祖父生死不明,就设木制牌位以供奉。因此以孝闻名。

外表不加修饰,弱不禁风,却知识渊博,宽宏大量,言而有信。 李胤初为郡国上计掾,州中徵用为部从事、治中,举为孝廉,参与镇北军事。

升任乐平侯相,为政崇尚清明简约。召入任尚书郎,改任中护军司马、吏部郎,选拔官吏公正廉洁。

赐爵关中侯,外任御史中丞,秉公执法,百官都怕他。伐蜀时任西中郎将、督关中诸军事。

后来任河南尹,封为广陆伯。泰始初年,任尚书,进爵为侯。

李胤上奏以为:“古者三公坐而论道,在内参六官之事,在外与六卿之教,处于三公之位,兼听断案,考核疑难典章,和大臣商量。陛下圣明,日理万机,多发诏令,遵循古法,虽唐、虞访求,周文严谨,也赶不上啊。

从今以后,国家有大事,可亲自召见诸公,询问采纳正确之言。遇到疑难,可扩大到一省,让侍中、尚书各抒己见。

如果有病没来,可临时派近臣问询。”皇帝下诏同意。

升任吏部尚书仆射,不久改任太子少傅。因高风亮节令司隶校尉。

不适合兼任监察官。武帝认为任此二职者都必须忠诚贤明,所以每次都不同意。

咸宁初,皇太子在东宫居住,武帝认为司隶校尉事务繁重,而少傅又要早晚辅导太子,李胤向来身体羸弱,不应长期劳累,改任侍中,加特进。不久改任尚书令,侍中、特进照旧。

李胤虽然当过朝内外官职,但家中却很贫穷俭朴,儿子有病没钱买药。武帝听说后,赏钱十万。

后来武帝认为以前丞相职位中有司徒一职,下诏以李胤为司徒。在任五年,清静持重,很称职。

以吴会刚平定,大臣多有功劳,应当提拔为由,上书请求职官。武帝不听,派侍中宣旨,拒绝其上书,厚诏敦促。

李胤不得已,出来处理政事。

8. 《李冰斗蛟》文言文翻译

翻译:

秦昭王出兵攻下了蜀地,让李冰做太守。当地的江水里有个神仙,每年要娶两个年轻女孩为妻。主持祭典的人说:出一大笔钱来聘请应征者。李冰说:“不用,我自己有女儿。”到了祭典的时候把女儿打扮一下,投入江水中。

李冰径自走上神的座位,举起酒杯说到:“江君大神,您得到了我的女儿,我应当见您一面,互相敬杯酒水。”李冰先一饮而尽,而(江君的)另一杯一点也没有喝。李冰严厉的说:“江君你太轻视我了!我应当讨伐你!”于是拔出剑,一下子不见了。

过了一会儿,出现两头青色的牛在岸边相斗。又过了一会儿,李冰返回来向其他官吏下属求助,说:“南面那头腰间白色的是我变的。”说完返回去继续打斗。主簿(帮助李冰)刺杀了北面的那头牛。江神于是死了,再也没有这样的祸患发生。

扩展资料:

出处

《李冰斗蛟》出自《太平御览》卷八八二引《风俗通》。《太平御览》是宋代著名的类书,为北宋李昉、李穆、徐铉等学者奉敕编纂。该书始于太平兴国二年(977)三月,成书于太平兴国八年(983)十月。

《太平御览》采以群书类集之,凡分五十五部五百五十门而编为千卷,所以初名为《太平总类》;书成之后,宋太宗日览三卷,一岁而读周,所以又更名为《太平御览》。

《太平御览》以天、地、人、事、物为序,分成五十五部,可谓包罗古今万象。书 *** 引用古书一千多种,保存了大量宋以前的文献资料,但其中十之七八已经亡佚,更使本书显得弥足珍贵。

后世影响

后来,人们在江边为李冰修了庙,庙前还造了一条石牛,虽在江边,地势很低,可是每年当秋雨连绵,江水暴涨时,都淹不着庙周边住的几千户人家,大水还没等到庙边儿上,刚到石牛跟前就自行退下去了。有人说,蜀地有斗牛的习惯,就是为了纪念李冰流传下来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李冰斗蛟

9. 文言文翻译 晋书

李胤字宣伯,是辽东襄平人。祖父李敏,

汉时任河内太守,辞官回家乡,辽东太守公孙度

想逼他当官,他乘扁舟漂流大海,不知去向。儿

子李信找他多年,渡大海走塞外,始终未找到,

想要服丧,又怀疑他还活着,于是心情如同服丧

不思婚娶。后来因邻居故人与他父亲同岁的人死

了,便也开始服丧了。与他同乡的燕国人徐邈以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为由,劝他娶妻。生下李胤

后,就断绝与妻来往,好像在服丧一样,悲伤过

度,几年后去世。李胤幼年丧父,母又改嫁,成

年以后,节食悲伤,也说自己在服丧。又因祖父

生死不明,就设木制牌位以供奉。因此以孝闻

名。外表不加修饰,弱不经风,却知识渊博,宽

宏大量,言而有信。

李胤初为郡国上计掾,州中征用为部从事、

治中,举为孝廉,参与镇北军事。升任乐平侯

相,为政崇尚清明简约。召入任尚书郎,改任中

护军司马、吏部郎,选拔官吏公正廉洁。赐爵关

中侯,外任补为安丰太守。文帝用为大将军从事

中郎,改任御史中丞,秉公执法,百官都怕他。

伐蜀时任西中郎将、督关中诸军事。后来任河南

尹,封为广陆伯。

泰始初年,任尚书,进爵为侯。李胤上奏认

为: “古代三公坐而论道,在内参与六官之事,

在外参预六军之教,处于三公之位,兼听断案,

考核疑难典章,和大臣商量。陛下圣明,日理万

机,多发诏令,遵循古法,虽唐、虞访求,周文

严谨,也赶不上啊。从今以后,国家有大事,可

亲自召见诸公,询问采纳正确之言。遇到疑难,

可扩大到台省,让侍中、尚书各抒己见。如果有

病没来,可临时派近臣垂问。”皇帝下诏同意。

升任吏部尚书仆射,不久改任太子少傅。因高风

亮节领司隶校尉。李胤多次表示自己愧当太子师

傅,不适合兼任监察官。武帝认为任此二职者都

必须忠诚贤明,所以每次都不同意。

咸宁初年,皇太子到东宫居住,武帝认为司

隶校尉事务繁重,而少傅又要早晚辅导太子,李

胤向来身体羸弱,不应长期劳累,改任侍中,加

特进。不久改任尚书令,侍中、特进照旧。李胤

虽然当过朝内外官职,但家中却很贫穷俭朴,儿

子有病没钱买药。武帝听说后,赏钱十万。后来

武帝认为以前丞相职位中有司徒一职,下韶以李

胤为司徒。在任五年,清静持重,很称职。以吴

会刚平定,大臣多有功劳,应当提拔为由,上疏

请求辞官。武帝不听,派侍中宣旨,拒绝其上

疏,厚诏敦促。李胤不得已,出来处理政事。

10. 李离自刑文言文翻译

李离是晋文公的狱官,他错误地听取了下级的汇报而判人死罪,把自己关押起来定了死罪,晋文公说:“官有贵贱之分,处罚有轻重之分,下级官吏有错,不是你的过错!”李离说:“我担任的官职是长官,并不让位给下级官吏;享受俸禄多,不和下属平分利益,现在我错误地听从了下级汇报而判人死罪,却把罪转嫁到下级官吏身上,是没有听说过的。”

他推辞而不接受命令,晋文公说:“你如果自以为有罪,我也有罪吗?”李离说:“狱官遵守法纪,错误地判刑,应判自己的刑,错误地判人死罪,就应判自己死罪。您因为我能审察不明显的和判定疑难案件,所以让我当狱官,现在我错误地听取下吏的汇报而判人死刑,罪责应当死。”

于是他仍不接受命令,用剑自杀而死。



~

文言文阅读傅祗
答:傅祗又派遣儿子傅宣带领公主和尚书令和郁赴各封地征发义兵,他自己驻守在孟津小城,让傅宣的弟弟傅畅担任河阴令,接应傅宣。后来傅祗因暴病而死,终年六十九岁。 傅祗认为自己诚义不终,在病重期间手书遗言,严命他的两个儿子傅宣、傅畅,辞意深切,看了的人无不感激慷慨。 6. 文言文明史傅珪原文 傅珪,字邦瑞,清苑人。

一傅众咻文言文的意思
答:2. 一傅众咻的古文意思,谢谢 一傅众咻:原指一人施教时,众人在旁喧扰。形容由于环境的干扰,做事难以取得成绩。比喻少数人鼓励上进,多数人却扯后腿。 读音:yī fù zhòng xiū。 引证:战国孟子《孟子·滕文公下·第六章》:“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

傅是楼记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答:傅是楼记文言文原文及翻译部分如下:1、原文 昆山徐健莓先生,筑楼于所居之后,凡七楹。间命工木为橱,贮书若干万卷,区为经史子集四种,经则传注义疏之书附焉,史则日录家乘山经野史之书附焉,子则附以卜签医药之书,集则附以乐府诗余之书,凡为橱者七十有二,部居类汇,各以其次,素...

傅尧俞十岁能为文言文翻译
答:翻译:傅尧俞,十岁就能够写文章。原文:傅尧俞,字钦之。十岁能为文,及登第,犹未冠。石介每过之,尧俞未尝不在,介曰:“君少年决 科,不以游戏为娱,何也?”尧俞日:“性不喜嚣杂,非有他尔。”介叹息奇之。时英宗初躬庶政,犹谦让任大臣,尧俞言:“大臣之言是,陛下偶以为然而行...

傅文忠公爱才文言文翻译
答:1. 傅文忠公虽然文学造诣不深,但在处理奏牍案卷时,只需略读数行,便能发现其中的疑难之处,并指示应如何修改,一旦修改符合事理,他会反复思考,认为无法再作改动。2. 我曾经因此对公的洞察力和判断能力感到佩服。公却说,这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只是因为他办事经验丰富。3. 伊文端因南巡之事隔年...

文言文孙傅
答:2. 文言文答案孙傅字伯野 原文: 孙傅,字伯野,海州人,登进士第,为礼部员外郎。 时蔡条为尚书,傅为言天下事, 劝其亟有所更,不然必败。条不能用。 迁至中书舍人。宣和末高丽人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素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秦贬蕲州安置给事中许翰以为傅论议虽...

宋史孙傅传文言文翻译
答:导语:《宋史》是二十四史之一,收录于《四库全书》史部正史类。于元末至正三年(1343年)由丞相脱脱和阿鲁图先后主持修撰,下面由我为您整理出的宋史孙傅传文言文翻译内容,一起来看看吧。原文 :孙傅,字伯野,海州人,登进士第,为礼部员外郎。时蔡条为尚书,傅为言天下事, 劝其亟有所更,不然必...

文言文中颇傅的意思是?为什么?
答:颇:形容词,偏,不正。如偏颇。这里是不公正的意思。傅:附会、强加。颇傅,不是一个词,属于短语。意思是不公正地夸大、牵强附会。《宋史·刘湜传》中有一句:颇傅致重法,以故洙坐废。意思是:通过不公正的手段罗织罪状,目的是造成尹洙受到重法惩处,尹洙因此获罪被撤职。致:造成;导致。

文言文傅歧威武将军答案
答:梁国众臣一致主和,傅歧力排众议并最终说服了皇帝。D.傅歧洞察力强,目光高远。侯景请求宣城王出送,傅歧建议拒绝;订立城下之盟后,文武大臣以为都城之围就此解除欣喜不已,傅歧却看破了侯景的用心。7.把文中面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郡乃移狱于始新,歧即令脱械,以和言问之,便即首服。(5分...

傅崎字景平文言文翻译
答:傅崎字景平文言文翻译  我来答 1个回答 #热议# 鹤岗爆火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名成教育17 2022-10-03 · TA获得超过1406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25 采纳率:0% 帮助的人:35.1万 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关注 展开全部 1. 《“傅岐①,字景平,仕梁”阅读答案(附翻译)》古诗原文及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