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地质构造对成矿区(带) 的控制 成矿区带的划分

作者&投稿:令艺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中国东南地区是由不均一的地质块体所组成。这些不同时代、不同物质组成、不同演化史的地质块体彼此之间存在差别,在其内部也表现出不同的成分和结构特点。但是,在中、新生代以来,东南地区具有隆-拗相间分布的构造地貌景观,隆起与拗陷内的矿床类型和矿种组合具有明显的不同,它反映隆-拗区成矿作用分别受不同的因素制约。隆起区多是保留相对刚性、稳定的地质块体,在不同地质演化阶段具有自身相应的成矿地质记录;而拗陷区多是围绕这些块体的边界或是在隆起区内部出现的构造活动带,这些构造活动带与本项研究中提出和一直强调的岩石圈尺度不连续相吻合,它们也是东南地区内主要大型矿床、矿集区的聚矿构造。前入资料和本项研究工作都证实,虽然在中国东南地区前燕山期地质发展阶段即有成矿作用发生,并也有成型矿床形成,而真正出现隆-拗分区的构造格局和大规模成矿作用是在燕山期,在隆-拗区具有鲜明的矿床组合特点是:隆起区主要为亲壳源元素(如W、Sn等)矿产分布区,而东南区的90%以上的亲幔源元素(如Cu、Fe、Au)矿产则分布于拗陷区。故本次研究着重就中生代以来隆、拗构造分区对成矿作用类型控制的总体框架下就不同单元的控制因素进行讨论。

(一)隆-拗构造控制了成矿区带的分布格局

中国东南地区隆-拗构造格局受岩石圈结构控制。在燕山期构造-岩浆-成矿活动中,隆-拗构造区决定了构造-岩浆-成矿活动的差异和岩浆-成矿专属性及矿床类型、成因的空间结构。中国东南地区是由华北、扬子克拉通边缘的微陆块和华夏陆块等性质不同的小陆块经历多期陆缘增生、俯冲碰撞拼合而成,小陆块的刚性基底与其周围的构造活动带的差异,导致燕山期陆内造山活动过程的中、新生代区内隆-拗相间出现的构造格局形成。

1)隆起区:多是扬子、华夏陆块的基底出露部分,它是具有“山根”的古克拉通块体残余部分,其分布的规模一般都较小,那里也是晋宁、加里东、中生代一些大型花岗岩和中-晚元古代的陆壳生长时期内形成的铁、铜等矿床分布区。如武夷隆起内有元古宙裂陷阶段形成的块状硫化物矿床以及加里东期与华夏陆块与扬子板块俯冲碰撞过程中形成的矿床组合,海西-印支期也保留有陆内收缩造山作用的矿化现象。但隆起区主要矿床是一套与燕山期岩浆活动有关的亲壳源元素的矿床组合。隆起区对燕山期成矿作用的控制主要反映在陆壳挤压加厚、伸展减薄过程中,出现巨量壳源花岗岩的侵位及其相关的矿产,这与基底岩石具有的刚性和较大的陆壳厚度阻滞了地幔物质的上涌,地幔对下地壳的加热出现部分熔融形成壳内物质的循环、聚集,因此隆起区的基底成分对壳源岩浆活动形成的矿产具有特殊的控制作用。虽然它经历了长期的地质演化,但总体相对较稳定。它具有“山根”的3层结构的陆壳(地壳厚度>35km),岩浆岩形成于陆壳挤压加厚背景中,玄武岩底侵作用加热中-下地壳,使陆壳重熔,形成一套以壳源-壳幔混合源(以壳源为主)的中-深成花岗岩,但在隆起的边缘一侧出现壳幔混合源的花岗闪长斑岩及小型花岗岩侵入体,成矿具有隆-拗过渡带成矿色彩。这种性质对前燕山期的成矿作用控制也是如此。隆起区出现的矿种组合主要是钨、锡、钼、金、银、铅、锌等。在隆起区的核部矿化相对较弱,矿床成因类型主要为岩浆热液型;隆起带的边缘矿化较强,主要为斑岩型、岩浆热液型、矽卡岩型。

2)拗陷区:主要分布于古克拉通块体的边缘,多与古克拉通拼合带或其内部的古裂陷带相对应,那里也是地质历史发展中的长期活动带。拗陷区陆壳较薄(<30km),燕山期岩浆岩形成于挤压加厚、伸展塌陷两种不同构造环境中,岩石圈/软流圈中大规模对流地幔物质注入陆壳内部,发生强烈的壳幔混合作用,形成一套壳幔混合源岩浆及亲幔元素矿产。早期(燕山造山期晚阶段)挤压加厚过程中形成壳幔混合源的高钾钙碱性火山-侵入岩(闪长岩-花岗闪长岩组合)以及以幔源成分为主的橄榄安粗岩火山-侵入岩,晚期(燕山中期)伸展过程中形成一套碱性系列火山-侵入岩(双峰式火山岩、A型花岗岩)。该区的矿种以铜、金、铁、银、铅、锌、铌、钽为主,矿床成因类型多样,主要有火山-潜火山-斑岩型、玢岩型、矽卡岩型、沉积-热液叠改型等。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拗陷区内存在次级构造分区,在拗陷中的凸起(如铜陵地块、万年凸起),矿种、矿床成因类型多样,其中以与斑岩-浅成侵入岩有关的成矿作用占主导地位。另有如永梅拗陷和沿海火山岩带,它们实际上相当于隆起中的拗陷,其成矿作用也具有与拗陷区相同或相似的特征。

3)隆-拗过渡的地区:它是壳幔物质相互作用强烈的地区,其成矿出现亲壳、亲幔的矿种组合,如位于江南隆起与浙赣拗陷过渡区的香炉山-阳储岭钨锡多金属矿带,该带出现的钨、锡、铜、钼、金、银、铅锌矿床成矿亚系列主要与燕山中-晚期壳幔混合源中酸性斑岩有关;但是,在大地构造环境制约之下,成矿仍然保持自身区域性总体特征,如铜陵铜金矿集区产于拗陷区的局部隆起中,但他形成的矿产与拗陷区总体成矿特点相符。

因此,隆起与拗陷区对成矿作用的控制应归因于岩石圈结构和壳幔深部过程及其地球动力学背景。就具体地区而言,这种隆拗分区还表现在二者内部基底成分层、韧脆性断裂和褶皱构造的发育程度等对矿床的控制,隆起区的基底以壳源泥砂质复理石建造、花岗质-花岗闪长质岩石为主,局部地区出现中基性火山-沉积建造;拗陷区基底岩石成分较复杂,如下扬子拗陷、浙赣拗陷、永梅拗陷中尚保留有洋壳或裂陷带中的基性火山岩成分,从基底变质岩的岩石建造、Nd同位素组成也可见(表5-1),拗陷区基底变质岩本身既含有大量来自幔源物质,又经历了较强的变质作用。这些差异存在造成了晚期的壳幔相互作用过程中岩石、矿种组合类型的差别。此外,值得提出的是隆-拗区内流体发育程度也是控制成矿的关键因素之一,隆起相对拗陷区流体较少,也是隆起区内部总体缺少大型矿床的原因,富流体的盆地区是强烈的水/岩相互作用与大规模成矿的有利地区。

表5-1 中国东南地区基底变质岩同位素特征对比简表

(二)古岩石圈尺度不连续是区内重要的聚矿构造

大型-超大型矿床主要产于古陆边缘带、裂谷带、板块俯冲带(碰撞带)、剪切带等大型构造带之内或大型构造的节点中(翟裕生,1997),而这些大型构造通常构成了大区域的岩石圈尺度不连续。Kutina(1991)提出,矿床群集扎根于地幔的区域不连续与克拉通边缘及其邻近活动带的横向交切地区,它们是造山运动期间,热液岩浆上升以及金属富集的有利通道。

在中国东南地区3个北东拗陷带与燕山期火山-沉积盆地带相吻合,那里的燕山期强烈构造-岩浆活动是3个大型古岩石圈尺度的不连续再活化的重要标志,带内以发育幔源和幔壳混合型火成岩类,Nd同位素示踪结果表明东南地区3个拗陷带和沿海火山岩带内燕山期火成岩具有较低的TD(Gilder等,1996;Chen and Jahn,1998;王德滋等,2002),这些低TD带或区所处位置都具有异常的基底结构,并和中生代火山-沉积盆地、大型矿集区出现的位置吻合,因此可以认为这些低TD值带(区)属岩石圈尺度不连续再活化的综合反映,它意味着大量对流地幔物质的注入陆壳并参与了燕山期岩浆-成矿作用,形成了以铜、金、银、铅、锌、铁等矿产群集的成矿带。如浙赣拗陷是东南大陆内一由不同方向交汇、多期活动、规模最大的岩石圈尺度不连续,在燕山期强烈陆内造山活动以及岩石圈减薄过程中,这种多期次构造-岩浆-成矿的最佳耦合作用,使其成为再活化岩浆活动带和金属矿产巨量堆积的中心。而在拗陷带两侧的隆起区内,由于很少或无火山-沉积盆地形成,且对应的是中深成壳源花岗岩套,其TD较高,预示着对流地幔物质贡献较少,它与盆地区不同,那里很少或无铜矿床,主要为与钨、锡、钼等矿床有关的成矿作用,指示隆起区内与岩浆-成矿作用有关的构造主要形成于壳内的,而不是达到地幔深度的岩石圈尺度的不连续,其岩浆-流体-成矿物质可能主要来自再活化的陆壳内部。

(三)岩石圈减薄导致燕山期成矿大爆发

中国东南地区中生代出现的岩石圈减薄、壳幔混合型岩浆的强烈活动和大规模成矿作用,虽然有关其形成的动力学机制是西太平洋板块俯冲、还是特提斯构造的延续抑或是两种机制的叠加等造成尚存在争议,但它无疑是岩石圈/软流圈发生灾变事件的结果。从前文区域地球物理、区内火成岩岩石大地构造研究结果可以说明,中生代岩石圈减薄主要发生在J3—K1之间,岩石圈/软流圈的灾变才能使起源于软流圈顶部的岩浆(+成矿物质)上升,并与岩石圈物质发生相互作用(+萃取的成矿物质),形成壳幔混合型岩浆和成矿物质的迁移,岩石圈/软流圈相互作用形成的岩浆上升冷却,也即从不稳定态转变为相对稳定的平衡态,岩浆中析出流体携带成矿物质聚集,使矿床形成。由于这一过程是在短时限完成的,因此被称之为“燕山期成矿大爆发”,其中隆-拗构造区岩石圈的结构是控制深部过程和岩浆-成矿差异的关键因素。



区域性断裂对成矿系列、成矿区带的控制~

(一)深断裂与成矿系列、成矿区带
深断裂,即超壳断裂,对成矿的控制是深部构造控矿的又一重要因素。重力梯级带,是莫霍面的陡变带,是巨型断裂切穿地壳,令莫霍面发生剧变的线型地带。全省有3条重力梯级带,它们既是省内主要地质构造单元分界,也是Ⅲ级成矿带的界线。
沿江山-金华-上虞梯级带分布的江山-绍兴深断裂,是扬子古陆与华夏古陆的碰撞、拼贴带,据重磁、地震以及MT方法观测,断裂深达软流层,为超岩石圈断裂,它控制了晋宁期岛弧火山岩喷发和幔源型岩浆侵入,继而有加里东期、华力西-印支期混合岩化和重熔型岩浆的形成,燕山期在断裂两侧有强烈火山喷发和侵入活动,燕山晚期沿断裂两侧形成一系列断陷盆地。在江山-绍兴断裂两侧成矿系列最为丰富多彩,如岛弧型火山岩系成矿系列(系列1)、与变质作用叠加改造有关的成矿系列(系列7)、韧性剪切带型金矿系列(系列8)、基底隆起区与火山热液有关的金银成矿系列(系列3a)、与燕山期同熔型岩体有关的成矿系列(系列5a)以及燕山晚期火山期后热水型萤石成矿系列(系列6a)等。江山-绍兴断裂也是Ⅲ2与Ⅲ3成矿带的分界线。
丽水-余姚断裂也是一超壳断裂,将浙东南隆起区东、西分为两部分。断裂西侧为丽水-宁波隆起带,元古宙基底变质岩零散出露,总体埋藏较浅,发育北东向燕山早期火山喷发隆起带,蕴藏变质叠加改造成矿系列(系列7)、火山热液成矿系列(系列3a)、同熔型岩浆热液成矿系列(系列5a)和火山地热水成矿系列(系列6a)等,划分为Ⅲ3成矿带,多数矿床都以出现Cu-Pb-Zn多金属组合为特色。
丽水-余姚断裂东侧为温州-临海拗陷带,丽水-余姚深断裂与温州-镇海深断裂联合控制了沿海成矿带(Ⅲ4)的大量燕山晚期火山构造盆地和同熔型侵入体,沿海还发育部分A型花岗岩。基底除元古宙岩系组成外,还发现有华力西期稳定型火山-沉积建造,但它们出露极为局部。成矿带内以与火山盆地边缘断裂有关的银铅锌成矿系列(系列3b、3d)和次生石英型非金属成矿系列(系列4b),是最具特色的成矿作用。
(二)主要大断裂(壳内断裂)与成矿系列、成矿区带
重磁场的局部梯级带(特征线)往往与区域性大断裂(壳内断裂)相一致,控制了省内Ⅱ、Ⅲ级地质构造单元的形成和发展,也是Ⅳ级成矿区的边界。如球川-萧山大断裂形成于元古宙,控制了扬子准地台东南缘元古宙基底的分布,是常山-诸暨台隆与钱塘台褶带分界,断裂两侧的成矿系列面目有很大不同,常山-诸暨台隆以发育晋宁期岛弧火山成矿系列(系列1)、韧性剪切带金矿系列(系列8)为特色,包含Ⅳ9、Ⅳ10、Ⅳ7等Ⅳ级成矿区。钱塘台褶带在马金-乌镇大断裂控制下,发育燕山期岩浆活动,形成与重熔型岩体有关和与同熔型岩体有关的成矿系列,包含有Ⅳ4、Ⅳ5、Ⅳ6、Ⅳ8等Ⅳ级成矿区。
斜贯省内的北西向重力梯级带,有孝丰—三门湾、淳安—温州、松阳—平阳等几条,是重要的有区域控矿意义的断裂所在。其形成在中生代或更早,将北东向地幔隆拗构造从横向上分为数个断块,各断块地壳厚度由北东向南西逐块加厚,控制了各地质单元内次级抬升或拗陷。沿Ⅲ3成矿带内部,金银多金属成矿为主的与萤石成矿为主的区段(Ⅳ级区)相间分布,正是基底发生区段性升降、火山喷发活动区段性强弱变化的结果。
孝丰-三门湾断裂控制浙西同熔型岩体和相应的岩浆热液型铁、铜、钼、铅、锌成矿系列(系列5a)。该断裂南东段控制了喜马拉雅期碱性玄武岩喷发和硅藻土矿床的产出。

参照陈毓川等(1998)对新疆成矿区带的划法,结合此次研究对象的实际情况,现将新疆东准地区金成矿带的划分原则、成矿区带分级内涵标定和成矿区带的划分简述如下。
一、成矿区带划分原则
“成矿单元”是成矿意义上的“地质单元”。通过由点到面的研究,即由典型矿床研究再拓宽到区域的研究,并根据成矿作用的个性和共性,逐级划分。从而达到在今后的矿产勘查工作中,能集中到面积最小、远景最好、发现矿床的命中率最高的成矿空间内。
(1)相似性原则
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具备共同有利成矿地层、岩石组合、物化探场、构造-岩浆条件和在相似成矿环境控制下,由相似成矿机制形成相近的一组(或一类)矿床(点),可以构成一个成矿区带。并据此原则,按成矿条件的异同,逐步圈定低序次的成矿单元。
(2)逐级圈定原则
岩石圈的物质运动与大地构造演化有关,活动带和稳定区可以相互转化。这一转化过程,也是成矿物质运动和成矿作用的全过程。由于地幔物质及其运动的不均一性,确定了成矿作用在各成矿单元中不尽相同,故必须逐级圈定。
(3)结合实际情况与不同观点(学派)相结合的原则
不同大地构造学派研究区域成矿作用的出发点、角度不同,各有其长短。应当博采众家之长,与实地情况相结合,以更加科学、合理地阐述成矿作用和控矿规律。
(4)地质构造单元和成矿环境相结合的原则
地质构造单元和特定的成矿环境限定了成矿区带的空间位置,即一定的构造单元,形成一定的矿产组合。有时也会发生相邻的单元界线附近发育同一类型矿化作用的情况,所以成矿单元与构造单元基本相同。
(5)地质、物探、化探、遥感、矿化资料相互印证的原则
以成矿地质背景为基础,结合地球物理场、地球化学场、卫星及航空影像等资料相互印证。特别是地质勘查程度低的地区,更要充分利用上述资料综合研究,对预测区进行远景评价和圈定。
二、成矿区带分级及其内涵标定
根据实际情况,将成矿区带划分为五级:“Ⅰ级-成矿域、Ⅱ级-成矿区、Ⅲ级-成矿带、Ⅳ级-矿带、Ⅴ级-矿带”。现将各级区带的内涵标定如下:[成矿区带划分采用二段式,即构造单元+成矿元素(或矿物)]。
(1)Ⅰ级-成矿域
全球性成矿单元,覆盖到新疆的只有其中的一部分,目前各家认识不一。按陈毓川等(1998)划法,新疆塔里木属于前寒武纪成矿域,以北属于古亚洲成矿域,以南属于秦祁-昆成矿域。按涂光炽(1999)划法,则塔里木以北属于中亚成矿域,以南属于特提斯成矿域。本次研究以陈毓川的方案为主。
(2)Ⅱ级-成矿区
其区域成矿作用是经几个或一个大地构造-岩浆旋回的地质历史时期形成的,发育有特定的矿化类型。在区域成矿作用演化过程中,成矿物质的富集受地壳物质不均匀性的控制,赋存的矿床类型明显受多级或多序次构造的控制。
(3)Ⅲ级-成矿带
在成矿区内,受一定地壳演化阶段、同一构造-成矿作用控制的某几种矿床类型集中分布的地区,反映了区域成矿专属性特征。
(4)Ⅳ级-矿带
在同一成矿带中,受相同区域成矿作用控制的矿田(含成矿远景区)、矿床(点)分布带。
(5)Ⅴ级-矿带(成矿远景区)
在同一矿带中,受同类成矿因素控制的地质、物探、化探、遥感、矿床、矿(化)点等信息资料集中的找矿远景区。
三、金成矿区带的划分及其地质特征
新疆矿产资源规划研究(2001),将新疆按成矿单元共划分出6个Ⅱ级成矿区和46个Ⅲ级成矿带。其中新疆准噶尔地区“达拉布特-卡拉麦里金、锡、铜(铁、汞)成矿带”属Ⅲ级成矿带。
(一)Ⅳ级金矿带的划分
根据成矿区带的划分原则及其内涵标定,结合西准噶尔地区北东向构造控矿和东准噶尔地区北西向构造控矿等特有的控矿作用及地质背景,新疆东准噶尔地区卡拉麦里-莫钦乌拉金矿带划归为Ⅳ级金矿带。
(二)Ⅴ级金矿带的划分
卡拉麦里-莫钦乌拉金矿带目前已发现金矿床(点)98处。其中岩金矿点89处,砂金矿点9处。矿床(点)具有成群成带分布与分段集中之特征。按其控矿构造、矿源层、金异常分规律、成矿部位及矿床成因类型等因素按顺序可分为五个Ⅴ级金矿带:库布苏库普金矿带、卡拉麦里金矿带、金山沟金矿带、黑山头-金山金矿带、莫钦乌拉金矿带。
(三)金矿带地质特征
1.Ⅳ级金矿带地质特征
区内仅划分出一个Ⅳ级金矿带,即:卡拉麦里-莫钦乌拉金矿带。
卡拉麦里-莫钦乌拉金矿带北西自卡拉麦里山、经清水泉、双泉、南明水、黑山头、金山到莫钦乌拉山。地理坐标为东经:89°00′~95°00′,北纬:43°00′~45°55′。金矿带长约500km,宽10~45km(局部可达65km)。矿带形态呈一西宽东窄似长条状或楔形状展布。矿带总体走向北西西—南东东方向,倾向北—北东向,倾角75°~80°。
在约16000km2的狭长金矿带内分布着98处金矿床(点),其中岩金矿点89个,砂金矿点9个。在89个岩金矿床(点)中,其中有中型金矿床1处,小型金矿床5处。
双泉金矿(中型):目前已探获推断内蕴经济资源量(333)金金属量4327kg,探获预测资源量(334)金金属量5972kg,累计探获(333+334)资源量10299kg,此区预测资源量可达中型以上。
小型金矿床有5处:①金山沟金矿探获资源量(333)3223kg;②柳树泉金矿探获资源量(333)1792kg;③马王庙金矿探获资源量(333)1600kg;④金山金矿探获资源量(333)1600kg。⑤吉木萨尔金矿探获资源量(333)415kg。
此矿带共探获推断内蕴经济资源量(333)12957kg,预测资源量(334)5972kg,累计探获(333+334)资源量18929kg。
在卡拉麦里-莫钦乌拉金矿带中,金矿床(点)具有带状分布、分段集中的特点。尤其是含金脉带常成群出现,一个矿点之内由许多矿脉或含金矿化带组成,而且往往很密集。如红山式的7、18号金矿点等、南明水式54、55、56号金矿点等、柳树泉式的64号金矿点等、金山式80号金矿点等,均属呈脉带群出现。有的矿点在不大的范围内集中几条、几十条甚至上百条矿脉,如金山金矿就有大小150条矿脉。由此可见,金矿点的分布与金的矿源层、断裂构造及矿床类型等密切相关。
金矿带西端为东准噶尔坳陷区与过渡带的分界线,东端为东准噶尔褶皱带和北天山褶皱带的边界线,卡拉麦里-莫钦乌拉金矿带处于北东准噶尔坳陷区范围内,属华力西期坳陷区。二叠纪末结束了坳陷阶段的发展,从而造成本区在地层分布上以古生代占绝对优势,中生代仅在坳陷盆地中出露的特征。中泥盆世、下石炭世是在北东准噶尔坳陷发育的鼎盛时期,一方面强烈下陷接受沉积,另一方面强烈的火山活动从而形成以火山碎屑岩及火山熔岩为主体的沉积建造。下石炭统、中泥盆统地层和火山碎屑岩系是金矿赋存的主要矿源层。
区内北西—北西西向深大断裂(如卡拉麦里深断裂和清水-苏吉泉大断裂等)为控矿构造,其次一级断裂构造为容矿构造。金矿点的具体部就位空间则与构造关系极为密切,不同的构造类型往往控制了矿(化)点的产出部位及矿体的形态、产状。卡拉麦里金矿带主要产于以下几种构造中:由于层间滑动而引起的挤压、拖拽破碎带,如清水地区一些金矿点等;在断裂裂隙或剪切带的交切处,连接处或断裂裂隙的转折处造成的扩容带内,如南明水地区金矿点等;在背斜两端两条相向错动的断裂中间形成的等间距张裂隙扩容带,含金石英脉多呈雁行状排列;在两组断裂交汇处,因构造剪切形成的张裂隙扩容带;在火山颈,火山角砾岩或与火山爆发口相连接的环形及放射状断裂形成的矿体,此类矿体虽然长度不大,但却有较大的延伸,如金山沟金矿等,具有广阔的找矿前景。
板岩-千枚岩,属动压变质,压力主要为应力,成带状展布,构造形迹与区域构造和谐一致,特别与深大断裂及断裂带关系密切。它与金矿常伴生。
在卡拉麦里-莫钦乌拉金矿带中,超基性岩出露广泛,总面积较大,而且与金矿有着成生联系。
矿带总体控矿特征表现为:区内金矿床(点)主要分布在卡拉麦里深断裂和清水苏吉泉大断裂之间,以卡拉麦里深断裂(缝合带)为界,缝合带北以铬、铜、锌、金、锡、钨、铁、锰、汞、锑的成矿与矿化作用为特征,缝合带南以金、铜成矿作用为主,银、铅、锌等多金属矿化作用次之。
2.Ⅴ级金矿带地质特征
根据矿带划分原则,在卡拉麦里-莫钦乌拉金矿带(Ⅳ级)中可划分出五个Ⅴ级金矿带(或找矿远景区)。现将Ⅴ级金矿带地质特征简述如下。
(1)库布苏-库普金矿带(编号Ⅴ1)
金矿带西起库布苏西、东至库普一带,地理坐标为东经:89°26′~91°00′,北纬:45°00′~45°22′。
矿带长度125km,宽20~25km,其形态呈一西宽东窄的似长条状,总体走向290°,倾向北北东,倾角50°~70°,具逆断层性质。带内共有4个金矿点(65~66号、92~93号),占金矿点总数的4.08%。金矿点主要分布在库布苏及库普大断裂附近。Au13、Au14、Au16、Au21、Au22(库布苏)、Au31、Au32、Au35(库普)8个主要金异常均沿大断裂带状分布。
矿带处于位于野马泉火山岩浆弧的库布苏强应变构造带中段,出露的地层主要为中泥盆统平顶山组(D2p)和志留系库布苏群下亚群(SKpa)。区内板岩-千枚岩发育,属动压变质,压力主要为应力,成带状展布,含金背景值较高并且位于不同方向构造复合部位,有利于金的矿化。
2004年武警黄金第八支队在库普一带进行的1:5万化探扫面工作,在检查Hs-6号异常中发现两条蚀变带,6条含金矿化带;在库布苏金矿预查中发现了库布苏金矿化带,矿化带长约17km,矿化宽度一般10~20m。通过工作发现该矿化带由2条金矿脉组成,矿化带主要金矿化岩石为石英钠长斑岩,其次为角砾状、碎裂状粉砂质板岩及泥质粉砂质板岩,局部破碎蚀变闪长玢岩也含金。①1号脉:破碎蚀变岩型,具硅化、钾化、绢云母化、碳酸盐化、高龄土化、黄铁矿化、赤铁矿化、褐铁矿化、铜蓝等。地表以50~100m的间距布置26个探槽和5个浅井,控制矿脉长4km,总体产状0°~10°∠54~84°。矿脉有5个工程未连续见矿,厚度0.48~3.35m。金品位为(1.27~6.2)×10-6;②2号脉:破碎蚀变岩型,位于1号脉南部1km,地表以50~200m间距由33个探槽和2个浅井控制矿脉长5.2km,矿脉品位均较低,工程未连续见矿,仅有两个单工程TC20、TC21 见矿,厚度为0.80~0.94m。金品位为(1.05~1.18)×10-6。该矿带成矿地质条件优越,主要为寻找构造破碎蚀变岩型金矿。
(2)卡拉麦里金矿带(编号Ⅴ2)
金矿带西自卡拉麦里山、经清水泉、双泉至南明水一带,地理坐标东经:89°12′~90°48′,北纬:44°46′~45°28′。
矿带长度125km,宽20~35km,矿带形态呈一西宽东窄的似长条状矿带。带内共有70个金矿点(1~64号、94~99号),占金矿点总数的71.43%。金矿点主要分在卡拉麦里深断裂北侧附近。
岩金矿床(点)的空间分布规律与成矿地质背景及成矿时代有密切联系,主要成矿时代为华力西中期。当时的大地构造环境与控矿的构造活动造就了本区金矿在宏观上具有带状分布和分段集中的特点。
a.带状分布
矿带位于东准噶尔地区野马泉地块与准噶尔板块碰撞缝合带上,两地块在碰撞缝合之前的构造环境有利于矿源层的形成,碰撞缝合阶段的变质作用和强应变构造带的发育创造了金活化富集的条件。碰撞造山阶段岩浆侵入活动为其接触带金矿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条件,造成了卡拉麦里金矿带中金矿床(点)的分布与区域构造线一致的带状分布特点。
b.矿点分段集中
在卡拉麦里金矿带中,金矿床(点)的分布是不均匀的,按其自然集中的规律,可分为三个聚集地段(即红山-清水矿点集中段、大沙沟矿点集中段和红柳沟-南明水矿点集中段):
1)红山-清水金矿点集中段:该段西起红山(7号矿点),东至清水(31号矿点)一带,东西长26km,南北宽25km,为寻找含金石英脉金矿的理想靶区。区内现已发现金矿点33处。金矿点主要集中在红山、吉木萨尔及清水一带,具分段集中的特点,并沿卡拉麦里深断裂北侧呈带状分布。
2)大砂沟金矿点集中段:该区西起清真寺沟,东至大沙沟一带,东西长28km,南北宽16km,为寻找含金石英脉和构造蚀变岩型金矿的有利靶区。区内现已发现金矿点10处,金矿点主要集中于As-22号异常和大沙沟(AR-26)一带,具分段集中的特点,并沿卡拉麦里深断裂北侧呈带状分布。
3)红柳沟-南明水金矿点集中段:该区西起红柳沟,东至南明水一带,东西长45km,南北宽15km。区内现已发现金矿床(点)18 处,主要有双泉及南明水金矿床,金矿点具分段集中的特点,并沿卡拉麦里深断裂北侧呈带状分布。
c.金异常分布特征
在卡拉麦里金矿带的中西部,主要分布有:AR-26(甲类)、AR-3(乙类)、AS22(乙类)、AR-17(乙类)、AR-18(乙类)、AR-29(乙类)、AR-30(乙类)等Au(Cu)综合异常和AR-11(乙类)、AR-13(乙类)、AR-33(乙类)等Cu(Au)综合异常;在卡拉麦里金矿带的中东部,主要分布有:AR-16(乙类)、AR-28(丙类)、AR-34(丙类)、AR-39(乙类)、AR-42(甲类)、AR-45(丙类)、AS-18(乙类)等以金为主的综合异常。以金为主的综合异常(有找金意义的甲、乙类异常)共16个,其中有13个异常分布在卡拉麦里断裂以北,占总数的81%。3个异常分布在卡拉麦里深断裂以南,占总数的19%。
地层为东准噶尔褶皱带内的下石炭统南明水组(C1n)、火山碎屑岩,中泥盆统平顶山组(D2p)火山碎屑岩及火山岩系,属金的矿源层;酸性到超基性各类岩浆岩活动强烈,华力西中期灰色、红灰色中-细粒钠铁闪石花岗岩体和浅红-橘黄色中细粒钾长花岗岩体在金矿带北部大面积出露,华力西中期超基性岩体呈小串珠状及带状分布,与金成矿关系密切;褶皱构造及北西西向线性构造发育,该金矿带具有良好的金成矿地质条件,为寻找以构造蚀变岩型、含金石英脉型和花岗斑岩脉型金矿的理想靶区。
(3)金山沟金矿带(编号Ⅴ3)
金矿带位于奇台县东北130km的北山煤矿东8km处。地理坐标为东经:90°22′~91°00′,北纬:44°28′~44°38′。
矿带长度约45km,宽15~20km,矿带形态似长条状。带内有2个金矿点(67~68号),占金矿点总数的2.04%。矿床成因类型为次火山热液岩型金矿。
金山沟金矿带处于东准噶尔华力西期褶皱隆起带之南,准噶尔中新生代坳陷区之北缘。金山沟为坳陷区的基底隆起地区,为一经向构造带-金山沟经向构造带。
金山沟地区属中石炭统巴塔玛依内山组(C2b)火山熔岩、火山碎屑岩等构成的一个复杂的火山穹窿,因为北部和西部被中石炭、二叠、侏罗系地层掩盖,出露很不完整,边部有阶梯状环形、锥形断裂,中部有几个寄生火山机构,组成火山穹窿的火山岩及火山碎屑岩。
金山沟火山穹窿中已发现五个寄生火山机构:①明矾沟火山机构;②东黑山火山机构;③老君庙火山机构;④羊圈子火山机构;⑤东沟火山机构。火山机构之间相距1.5~3.0km,每个火山机构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其共同点就是在各自的火山管道相(岩性主要为英安质板状角砾岩和集块岩类)附近均发育不同程度的面形及线形热液蚀变。面形蚀变与火山机构有关,特别与潜爆岩筒关系最为密切。线形蚀变主要受火山穹窿的环形断裂控制,其蚀变长度1000~2500m,宽400~600m。线形蚀变呈带状,本身也是金矿化体。蚀变越强烈,金矿化体越大,含金越高,属热液充填交代型。
金山沟地区已发现含金矿脉7条,多呈不规则网状分布于断裂破碎带中,矿脉形态呈单脉型,部分地段膨大、收缩、尖灭再现。含金程度有随蚀变破碎带的增宽而增高的趋势。脉石矿物主要为石英,还含有黄铁矿、闪锌矿、方铅矿、黄铜矿、绢云母、方解石等。矿脉围岩普遍遭受热液蚀变、蚀变带可分为:绢云母化带、黄铁绢英云化带和次生石英岩化带。
含金石英脉在蚀变破碎带中多呈单脉式平行分布。长一般为30~40m,宽0.48~4.2m,平均为1.08m。矿脉产状可分为两组:①走向50°~65°,倾向北西,倾角30°~80°;②走向85°,倾向北北西,倾角58°~85°。矿脉产状与围岩走向基本平行,但倾角相反。
矿区参加储量计算的有1、2、3、4、6、7六条矿脉,其中可圈出21个矿体。全区21个矿体累计探获推断内蕴经济资源量(333)3223kg,矿体平均厚度1.27m,平均金品位6.37g/t;银金属量23051kg,平均银品位45.56g/t。矿床成因类型为次火山热液岩型金矿。此金矿带成矿地质条件优越,找矿潜力大。
(4)黑山头-金山金矿带(编号Ⅴ4)
金矿带北西起黑山头、东至巴里坤金山金矿。地理坐标为东经:91°36′~92°42′,北纬:43°48′~44°23′。
矿带长度75km,宽25~45km,矿带形态呈一西宽东窄似长条状的矿带。带内共有12个金矿点(69~80号),占金矿点总数的12.25%,金矿点主要分布在卡拉麦里深大断裂南侧附近。该矿带主要产于下石炭统(C1)和中泥盆统(D2)地层中,主要由浅海相碎屑岩及火山碎屑岩组成,并见有少量的火山熔岩夹层或透镜体。带内华力西期花岗岩及花岗岩闪长岩发育,并沿侵入岩边缘有混合岩分布。近东西—北西向断裂构造控矿明显。该矿带成矿地质条件优越,主要为混合岩化热液型金矿。
(5)莫钦乌拉金矿带(编号Ⅴ5)
金矿带北西起下巴墙子、东至伊吾苇子峡金矿。地理坐标为东经:93°09′~94°48′,北纬:43°26′~44°01′。
矿带长度130km,宽10~20km,矿带形态呈一西宽东窄的长条状矿带。带内共有10个金矿点(81~90号),占金矿点总数的10.20%(收集此带的矿点资料较少),金矿点主要分布在卡拉麦里深大断裂南侧附近。该矿带处于复背斜的北翼,产金地层有下石炭统姜巴斯套组(C1j)和中泥盆统(D2)地层中,带内华力西期钾长花岗岩发育,主要为混合岩化热液型金矿和变质热液型金矿,但是研究程度总体上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