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聚煤规律及演化特征 早-中侏罗世聚煤规律及演化特征

作者&投稿:锁倪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山东境内新生界广泛发育,但含煤建造主要发育于古近纪五图群李家崖组之中,分布于鲁北东南部的昌乐、鲁北至胶北隆起的西北部沿海一带。五图群是喜马拉雅期沿海断陷盆地中形成的含煤、油页岩的陆相沉积,尤其黄县煤田的五图群更具有古近纪断陷盆地含煤建造的沉积特点和盆地演化特征。因此,下文以黄县煤田的五图群为例对山东省古近系含煤沉积的岩相古地理及聚煤规律做一分析。

5.8.3.1 同沉积构造对煤系沉积作用的控制

黄县煤田位于胶北隆起的北侧,是在燕山期构造的基础上受喜马拉雅山期断裂构造控制而形成的断陷盆地,其南侧为黄县大辛店断裂,东侧为北林院-洼沟断裂,西、北侧为盆地沉积的超覆边界。五图群不整合于太古宇胶东岩群、元古宇粉子山群、震旦系蓬莱群和下自垩世青山群之上。在盆地形成演化过程中,五图群李家崖组含煤地层的沉积主要受盆地东、南两侧边界断裂的控制,因此,黄县大辛店断裂和北林院-洼沟断裂是典型的同沉积构造。它不仅控制着盆地内五图群的沉积,而且盆缘断裂活动的剧烈程度,直接影响盆内各岩相的变化、空间配置与聚煤作用以及煤层的发育程度。

在盆地形成初期,由于盆缘断裂活动剧烈,盆地靠断裂一侧沉降很快,迅速堆积了巨厚的山麓相砾岩,随着断裂活动与盆地的继续下隆,在盆地内形成巨大的冲积扇,整个盆地以粗碎屑为主,无煤层发育,属快速沉积时期,形成五图群朱壁店组。靠断层一侧,沉积厚度大于490 m,向盆地北、西逐渐变薄,粒度变细,至盆地西北部的北皂附近则相变为扇尾区。随着断裂活动的减弱,盆地淤浅,盆地沉降与补偿达到了相对平衡的阶段,盆地进入较稳定发展时期并有利于形成煤和油页岩层,形成五图群李家崖组的沉积。而后,随着盆缘断裂活动的加剧,盆地沉降速度增大,造成盆地补偿不足,形成了广阔的浅水、深水湖泊,从而终止了泥炭堆积。最后,断裂活动减弱以至停止,盆地为沉积物填满,形成五图群小楼组的沉积,盆地演化结束。

5.8.3.2 沉积体系的空间演化规律

五图群具清晰的旋回结构,除靠近聚煤盆地南部和东部边缘的局部地段外,在煤田内的大部分地区可划分出三个旋回。

Ⅰ旋回:自下而上由山麓相、湖泊相、泥炭沼泽相、湖泊相组成,为一山麓型旋回,厚度大于500 m,反映出盆地形成初期盆缘断裂活动剧烈,沉积区与剥蚀区之间高差很大,造成山麓相的快速堆积。本旋回是一含煤旋回,含煤4,属结构复杂的厚煤层。该旋回在湖泊相带向山麓相带过渡地段具有分叉现象,造成了煤4 的分叉。

Ⅱ旋回:也为一山麓型旋回,自下而上由山麓相、湖泊相、泥炭沼泽相组成。该旋回为一含煤旋回,厚度小,仅36 m,含煤3,在湖泊相带向山麓相带过渡地带,Ⅱ旋回与Ⅲ旋回合并,煤3也随之尖灭。

Ⅲ旋回:自下而上由山麓相、沼泽相、泥炭沼泽相、湖泊相组成,为一结构复杂的山麓型旋回,沼泽相-泥炭沼泽相-湖泊相在旋回中反复出现,使该旋回多层含煤,即煤2、煤1、煤上1、煤上2、煤上3,本旋回厚度大于400 m,向盆缘断裂方向皿旋回有分叉现象,可分为2~5个次一级小旋回,在湖泊相与山麓相带的过渡地带,含煤地层的旋回结构最清晰、最复杂。

5.8.3.3 沉积环境和聚煤作用

五图群含煤岩系的沉积是在内陆断陷盆地中形成的“内陆山前湖盆”型沉积,含可采与局部可采煤层7层,以煤1和煤2发育最好,聚煤中心集中在西部北皂一带,这是同沉积构造与古地理环境双重作用的结果。煤田南部和东部是冲积扇,沿盆地边缘呈弧形展布,其余部分是湖泊,物源供给区在东部与南部,黄县-大辛店断裂和北林院-洼沟断裂影响了沉积环境的演化和五图群的沉积。

五图盆地在沉积充填演化过程中,有两期聚煤作用发生,一期是以下部含煤段为代表的早期成煤阶段;另一期是以上部含煤段(中-上含煤段)为代表的后期成煤阶段。两期聚煤作用阶段均是盆地历经粗碎屑体系充填后地形差异减少,在盆地水域扩张期-盆地萎缩早期发生的,受盆缘构造活动及古地理面貌控制。煤聚积主要发生于构造活动相对稳定的扇三角洲平原-前缘、滨湖地带及辫状河三角洲平原-前缘带。

五图断陷盆地聚煤作用受控于湖盆水域体制的变化,而盆地的低水位、水域扩张和盆地萎缩又受盆缘断裂构造活动的控制。在低水位-水进期,盆缘断裂活动处于比较稳定阶段,冲积扇退缩,辫状河、扇三角洲及湖泊沉积体系占据主导地位,注入盆地的碎屑物质变少,粒度变细,在滨湖地带覆水较浅部位相当大的范围内发生泥炭沼泽化,并形成有重要价值的煤层。



晚古生代聚煤规律及演化特征~

5.8.1.1 古构造、古地理对成煤体系的控制
沉积盆地的类型与沉积特征首先取决于所处区域构造与地质背景。山东省晚古生代石炭-二叠系含煤地层发育于古老的华北板块之上,其沉积特征、含煤性及聚煤期、后期改造均受古构造与古地理环境的影响。
加里东构造运动之后,华北地台已形成南北为陆,西隆东倾,基底相对平坦的箕状盆地,为晚古生代含煤地层的沉积与聚煤作用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石炭纪末期开始,由于华北板块下沉,海水由东向西逐渐侵入盆地,最先在东部的古郯庐断裂低谷地带风化夷平的奥陶系巨厚层石灰岩之上接受了沉积,很快海水向西侵入华北晚古生代聚煤盆地的腹部形成本溪组。早二叠世时期,华北地台已成为规模可观的陆表海,在总的海进过程中,由于地壳的振荡运动,造成海水频繁进退,每次海退都为泥炭聚集提供了有利的古地理环境。同时,随之而来的海进,又为煤层的覆盖保存创造了条件。因此,太原组的诸多煤层,就是在这一有利的古构造古地理背景下形成的。早二叠世中期开始,由于华北板块挤压隆升,海水开始由NW 向SE逐渐退出,直至晚二叠世末期,海水全部退出华北聚煤盆地。在这一海退过程中形成了山西组,海滨平原沼泽的广泛发育形成了早二叠世中期的煤层,而且随着海退向南推进,聚煤带也逐渐向南迁移,造成煤层层位越往南越高、成煤期越往南越晚的特点。在华北北部,早二叠世早期,正是成煤的有利时期。至晚二叠世末期,华北聚煤盆地完全变成了一个内陆盆地,并且,由于受北方大陆干燥气候的影响,华北完全失去了聚煤的古气候和古地理环境。
总之,古构造运动塑造了华北大型聚煤盆地,并控制了石炭、二叠系的沉积和煤的聚集,形成了海相、过渡相、陆相的沉积体系,成为山东省和华北最主要的成煤时期。
5.8.1.2 成煤体系的空间演化和聚煤规律
晚石炭世、早二叠世陆表海沉积旋回的划分,以海退开始作为旋回的起点,海进结束作为旋回的终点,煤层位于旋回之中;三角洲旋回的划分是从底积层开始至顶积层结束为一个旋回;河流相的旋回划分从河道沉积开始至下一个河道冲刷面为止。
(1)达拉期(本溪组)
中奥陶世末期的加里东运动,使鲁西上升为陆,长期遭受风化剥蚀,地形起伏不平。晚石炭世达拉期海水总的是从东向西入侵山东省,最先是由东南方向侵入,并且在临沂地区最早接受沉积,随后,海水侵入鲁西各地,而临沂地区却暂时停止了沉积,直至早二叠世方再度恢复海相沉积。早期沉积物起到了填平补齐的作用。随着地壳的下沉,海水逐渐侵入山东省,形成广阔的陆表海,在凹凸不平的奥陶系石灰岩剥蚀面上,首先开始了潟湖相的沉积,沉积了不稳定的G层铝土岩,发育了一套以台地-潟湖相为主的沉积(图5-22),局部地区水体变浅有障壁岛及泥炭坪沉积,开始了泥炭的堆积,并形成了不稳定的煤层[238]。在淄博煤田湖田地区的草灰之下、G层铝土岩之上直接发育有三层局部可采的

图5-22 山东晚石炭世达拉期(本溪组)岩相古地理图

薄煤层,厚 0.61~2.10 m,其分布基本是以淄博-章丘为中心向周围迅速尖灭。由于沉积是在地形比较复杂的环境中进行,沉积过程中地壳波动比较频繁,沉降幅度不一,形成了不同的沉积类型,通常只有一个旋回。从沉积记录可以推断,从临沂北-徐州贾汪北-安徽淮北方向,可能发育了一条同沉积断层。
由于地壳频繁地振荡运动,出现了短暂的海退,结束了达拉期沉积。总之,本溪组的泥炭沼泽相很不发育,造成泥炭堆积的时间短,有利于成煤的环境也很局限。因此,山东省在这一时期无重要的煤层形成。
(2)马平期(太原组)
早二叠世太原组是在本溪组沉积的基础上连续沉积的,由于海侵的扩大,山东省广大地区主要为广阔潮坪-潟湖沉积,基本继承了晚石炭世陆表海的沉积面貌,发育了障壁岛-潟湖沉积体系,间有台地体系,总的海侵仍然从东南方向进入鲁西地区(图5-23)。

图5-23 山东早二叠世马平期(太原组期)岩相古地理图

太原组含可采与局部可采煤层4~8层,以鲁西的16、17 煤和与之层位相当的煤层发育最好。早二叠世初始,由于地壳频繁地振荡运动,海侵海退频繁交替,在海侵不断扩大的情况下,沉积了台地相的灰岩、泥页岩互层(草灰、徐灰),覆盖于本溪组煤层之上。短暂的海退在台地之上形成了泥炭坪,发育了不稳定的煤层,继而被海侵沉积物覆盖。从16煤成煤前岩相古地理看,仅局部有障壁岛相,反映了成煤前古地形比较平坦、相带不够明显的特征,同时也反映了此期泥炭沼泽形成于广阔的潮坪之上。此期构造运动相对稳定,沉积了比较稳定的16、17 煤层。从全省的古环境看:北部海进较晚、海退较早,聚煤时间长,发育了比较稳定的煤层,而南部聚煤时间相对较短,成煤效果差。
16、17煤沉积之后,经历了漫长的海侵时期,全省沉积了稳定可对比的十下灰岩,这种古地理景观从16煤层的硫分、灰分的变化情况也可得到较好的反映,硫分1.42%~4.18%,为低硫-高硫,灰分10.46%~25.43%,属低-富灰,这主要是由于泥炭被海水覆盖,沼泽水介质的pH 值明显升高,导致泥炭表层硫分和灰分增加。鲁西地区太原组马平期另一次大规模海侵之前,主要发育了潮坪、潟湖、沼泽沉积,局部地段具潮道沉积,在潟湖后泥炭坪、障后泥炭坪、潮坪泥炭坪上形成了12、15等主要煤层。由于地壳沉降不均衡,期间几次小规模海侵中断了泥炭的持续堆积,煤层出现分叉、尖灭等现象,使得结构复杂化。另外,由于煤层沉积之前古地形的差异,使局部地区丧失成煤条件,或由于潮汐、波浪作用的影响,使煤层局部呈孤岛状分布,影响了其利用价值。
第三层石灰岩(三灰)形成以后,鲁西地区被潮坪-潟湖沉积广泛覆盖,在潮坪泥炭坪环境中发育了层位比较稳定的6煤层,成为鲁西南地区最上一层局部可采的薄煤层。随着沉积作用的继续,鲁西地区逐渐进入过渡环境,开始了三角洲体系沉积。
此外,古构造对早二叠世太原组的沉积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控制了古地理环境的变化,造成南北含煤性的差异。汶泗-蒙山断层以北煤层发育较好,灰岩层数较少,最多5层,而其以南煤层除16、17煤较稳定外,其他煤层均较差,灰岩层数多达11层,这种海水侵入的频繁程度及侵入范围的变化是由于:①总的来说,马平期山东省属准平原地形,海水水位的微弱变化,便可影响到大片地区;②沿汶泗-蒙山断层存在一个陡坡,对海水起阻挡作用,当水体较浅时,只在汶泗-蒙山断层以南形成海相沉积,而北部受海水影响较小,主要为潮坪-潟湖沉积,但随着海侵规模的扩大,海水越过陡坡,碳酸盐台地伸入北部地区,使南北形成可对比的海相层,这种控制作用导致南北两部分石灰岩层数及含煤性存在差异。
总的来说,早二叠世海水进退频繁,为煤的多次聚集形成了有利条件,海水退却后,在近海平原、沼泽或潮上坪迅速堆积泥炭,当海水侵入时,泥炭层又迅速被碳酸盐岩覆盖,自下而上划分为7个中等旋回。因此,碳酸盐岩为煤层直接顶板是山东省早二叠世聚煤作用的重要特征。至马平期晚期,沉积盆地受海水影响越来越小,主要为潮坪-潟湖沉积,偶尔出现障壁岛沉积。
(3)栖霞期(山西组)
鲁西地区自早二叠世中期已由开阔陆表海环境过渡为半封闭的潟湖海湾环境,在海退过程中,海湾逐渐被充填,形成滨海平原。山西组栖霞期,在广阔的滨海平原,潟湖、潮坪基底上发育为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沉积。
栖霞期在山东省形成以三角洲环境为主体的古地理景观(图5 24)。济南以南主要为三角洲平原相中的分流河道、分流河道-分流间湾、分流河道-河漫滩、泥炭沼泽的共生组合,而其北主要为分流河道沉积。根据沉积物组合特征和发育特点及三角洲相的分布形态分析,济南以南为河控浅水三角洲体系,而以北则反映了三角洲前缘分流间湾的某些特点,从而决定了济南南北两侧泥炭堆积的空间分布及煤聚积规律的差异。因此,早二叠世中期,鲁中地区南部为河控浅水三角洲为主体的沉积体系,北部山西组下段沉积时为三角洲前缘-三角洲分流间湾的沉积,上段沉积时仍为河控三角洲沉积体系。

图5-24 山东早二叠世栖霞期(山西组期)岩相古地理图

山西组为山东省主要含煤地层。鲁西南地区主要由三个砂体构成山西组沉积的基本骨架,含煤2~3 层;鲁北含煤3~5层,可采1~3层;最好的3煤厚度大,硫分低,就产在山西组中。从3煤形成前后岩相古地理图分析(图5-25),山东省当时是大面积夷平的分流间湾和泛滥盆地,有利于大面积成煤,成煤前后古地理景观基本相同,说明当时地壳比较稳定。全省煤层厚度变化呈中间厚两头薄的趋势,从富煤情况看,形成以滕州-兖州、济宁-宁阳为中心的富煤中心,其发育特征明显受控于古地理环境。
(4)茅口期、龙潭期(石盒子组)
1)茅口期(黑山段)。为包含煤层的河、湖相砂、泥岩沉积,颜色由下部的灰色、灰绿色逐渐变化到上部的紫色、黄绿色等杂色,明显反映了从潮湿向干旱过渡的古气候条件。本时期山东省主要处于冲积平原 上三角洲平原的古地理环境中,临沂-菏泽以北以冲积平原河湖沉积体系为主,以南则以三角洲平原相为主,河流从北部和东北部流入山东省,主要发育有边滩相和泛滥盆地相,间有浅水湖泊相沉积,已不具备成煤条件,反映了沉积期陆源碎屑物由北部阴山供给的古地理景观。

图5-25 山东早二叠世栖霞期3煤形成后岩相古地理图

2)龙潭期(万山段)。石盒子组万山段含煤地层主要分布在山东省南部煤田,为淡水-半咸水介质条件下形成的三角洲冲积平原沉积物,含煤 1~3 层,以临沂黑虎墩发育最好,属中等还原-强还原成煤环境。
本段形成于冲积平原河湖环境,间有三角洲环境发育。河流、曲流砂坝、泛滥盆地共生组合占主导地位,间有浅水湖泊相;三角洲平原主要发育在南部地区,以泛滥盆地、湖泊、沼泽、河漫滩相为主,伴随着泥炭沼泽形成有工业价值的柴煤。由于古地理环境的差异,其他地区仅形成煤线或鸡窝状煤层。
总之,华北晚古生代聚煤盆地是一个巨大的坳陷盆地,由于南海北陆,北西高南东低的古地理景观,决定了山东省沉积相带的变化规律。随着陆源碎屑的充填,在垂直层序上出现了典型的海退沉积序列,海岸线不断向南推进,聚煤作用在空间和时间上也随着向南迁移,含煤层位也随之抬高,山东晚古生代地层含煤性的变化,就是在这种古地理环境下形成的。

早、中侏罗世坊子组主要发育于淄博—坊子一线近EW向展布的坳陷盆地中,是以河流体系为主的典型陆相沉积,由于古地理环境及碎屑充填方式的差异,造成盆地中沉积物以育情况差别较大,章丘煤田、淄博煤田只在局部发育有可采的薄煤层或鸡窝状煤层,而坊子煤田则在下部发育有3层可采或局部可采的煤层。因此,下面以坊子煤田为例对坊子组含煤岩系的沉积和聚煤演化规律作一粗浅的剖析。
5.8.2.1 古构造古地理对成煤体系的控制
坊子含煤盆地位于潍坊坳陷的东南部,是燕山运动早期形成的坳陷盆地。坊子组直接不整合于太古宙片麻岩之上,仅局部地区不整合于残存的寒武系之上,并向南超覆,为一套砂岩、砂砾岩、泥岩夹煤层的含煤建造,沉积物由南向北逐渐增厚。
盆地形成初期,由于构造运动和剥蚀作用的影响,形成了南高北低的古地形特征,因 此,坊子组的沉积明显受控于起伏不平的古地形,在低洼地段首先接受沉积进行填平补齐,接着,在相对平坦的盆底广泛发育了河流体系的沉积,底部沉积了一套0~20 m 厚的分选差、磨圆度较好的河床砾岩;随着河道的淤浅、废弃,在废弃河道及泛滥平原之上开始了泥炭沼泽的堆积,形成了较稳定的下层煤。下层煤形成以后,由于地壳的小规模沉降,盆地被广阔的沼泽所覆盖,沉积了厚度较大的泥岩、粉砂岩,对下层煤起到了保护作用。随着河流的复苏,河流沉积取代了沼泽沉积,并对下部沉积物造成强烈的冲刷,局部地区甚至冲刷到了下层煤。由于河流的频繁废弃、复苏,在盆地中又形成了中层煤、上层煤,最后广布的河流沉积持续发育,从而终止了坊子组含煤地层的沉积。
5.8.2.2 成煤体系的空间演化和聚煤规律
根据岩性、岩相、旋回结构及含煤性等特征综合分析,坊子组沉积的古地理类型为内陆盆地型,其沉积相为河床相、天然堤、决口扇、泛滥盆地、沼泽相、泥炭沼泽相等,从剖面上可划分为以下4个旋回,由下而上河流相沉积逐渐加剧。
Ⅰ旋回:始于坊子组底部砂砾岩、终止于下层煤之上的曲流砂坝沉积,自下而上为河床相、沼泽相、泥炭沼泽相及沼泽相,主要为砂砾岩、泥岩及粉砂岩沉积,含全区稳定可采的下层煤,其间沼泽广泛发育,几乎遍布整个盆地。
Ⅱ旋回:由下层煤之上的曲流砂坝沉积至中层煤之上的河床相沉积,一般包括两个次一级小旋回,发育有曲流砂坝相、沼泽相、泛滥盆地、泥炭沼泽相,主要为细砂岩、粉砂岩、泥岩及砂泥岩互层沉积,含较稳定的中层煤,煤层局部被冲刷,但规模不大,可能是由于决口扇造成的。该旋回各种碎屑岩组成的河流相沉积,与Ⅰ旋回河流相分布大体一致,但沉积物粒度变粗,厚度变大。
Ⅲ旋回:中层煤以上的河床相至上层煤之上的河床相沉积,由河床相、河漫滩相、沼泽相及泥炭沼泽相组成,岩性为中、细粒砂岩、粉砂岩、泥岩,含局部可采的上层煤。可划分两个小旋回,上层煤以下的小旋回,以河床相开始,终止于沼泽相或泥炭沼泽相,粒度变化明显;上煤层以上的小旋回,始于河漫滩相,终止于沼泽相,粒度变化不明显。
Ⅳ旋回:始于上层煤之上的河床砂岩底至坊子组顶界,以河流体系为主,又可划分为许多次一级小旋回,第一小旋回均始于河床相或曲流砂坝相,碎屑粒度变化较大,但多呈正粒序。
坊子组含煤地层最大残厚284.10 m,上、中、下三层煤都集中沉积于含煤地层的中、下部,三层煤间距比较稳定,煤层原始沉积属较稳定煤层。煤层厚度自下而上逐渐变薄,由2.28 m至1.99 m 至1.79 m;聚煤中心在南店勘探区的中部及北大井一带,南部及西部有变薄的趋势,含煤地层的沉积中心在南店勘探区的中部及北大井的北部。由此可以看出,含煤地层沉积中心与聚煤中心大体吻合。
从煤体赋存情况看,在曲流河平原上,有利聚煤地带与河道砂体的空间分布密切相关,最厚的煤层主要形成在河道砂体之间,朝着河道砂体的方向变薄。因此,坊子组含煤地层沉积的变化规律及煤体赋存规律明显受控于地壳的振荡运动和古地理环境的演变,反映出河流形成、废弃及侧向迁移的频繁变化,在沼泽化的泛滥平原和废弃河道上多次形成稳定的煤层。

区域煤炭资源聚集规律
答:·三级层序 SⅢ1 ( 本溪组主体) 和 SⅢ2 ( 太原组主体) 沉积期受海平面高频波动影响,煤层发育以层数多、单层厚度小为特征。平面上煤层发育受沉积环境控制作用明显,聚煤作用多以障壁岛及其两侧潮坪环境为中心,向两侧...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煤的形成
答:4、我国的主要聚煤期 新生代 新近纪——古近纪 中生代 晚侏罗纪——早白垩纪 早、中侏罗纪 晚三叠世 晚古生代 晚二叠世 晚石炭世——早二叠世 早石炭世 早古生代 早寒武世 5、中国煤炭分类...

早-中侏罗世聚煤规律及演化特征
答:由于河流的频繁废弃、复苏,在盆地中又形成了中层煤、上层煤,最后广布的河流沉积持续发育,从而终止了坊子组含煤地层的沉积。5.8.2.2 成煤体系的空间演化和聚煤规律 根据岩性、岩相、旋回结构及含煤性等特征综合分析,...

腾冲芒棒区
答:3.聚煤规律 区内含煤盆地岩相古地理的演化总体上受地壳升降运动的影响。其中勐连、蒲川盆地规模较小,演化特征不如芒棒盆地明显,前两者主要存在山麓相和河流相,后者既有山麓相、河流相,又有湖泊相。 根据程裕淇(1994)的观点,“燕山运...

中国煤质、煤级分布特点
答:中国早古生代的煤统称石煤,以高灰、高硫、低碳、低发热量为特点,主要分布在湖北西部、陕南实康、浙江余杭及常山、湖南常德及汉寿等地,聚煤时代以寒武纪、志留纪为主,某些地区有震旦纪和奥陶纪石煤分布(如浙江余杭、常山,湖南常德等)。

沉积体系域与聚煤规律
答:煤层的形成与湖侵事件密切相关,所形成的煤层常跨越不同的沉积相区而大面积分布。聚煤作用实际上是在湖平面快速的抬升过程中发生的。一些大面积或盆地范围分布的厚煤层多是一次最大湖进的沉积,相当于层序地层学的最大湖泛面...

中国的含煤地层和聚煤盆地构造的基本特点
答:聚煤作用的发生与地史期古构造、古地理、古气候和古植物等因素密切相关,聚煤盆地则是各种成煤控制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从区域地质背景着眼研究和分析含煤沉积盆地的形成和演化,是揭示聚煤规律和进行能源预测的有效途径。 20世纪80年代以来...

早石炭世含煤地层同期构造与聚煤规律
答:3.含煤地层沉积环境与聚煤规律 云南东部昭通地区下石炭世含煤地层万寿山组,局限分布在鲁甸—洒渔河一线以东,大关县城—彝良安龙、小草坝一线以南,彝良奎香以西的狭窄海湾地区,地层厚24.34~152.96m。向南延入贵州、...

沉积体系与聚煤作用规律
答:从沉积环境与沉积体系看,鸡西盆地含煤岩系主要由冲积扇、河流、三角洲、滨浅湖环境所构成,其中滨浅湖相特别发育,多与三角洲和河流相伴生构成河湖沉积体系。与聚煤作用关系密切环境为三角洲、滨浅湖平原。鸡西盆地中的工业...

第三纪含煤盆地聚煤沉积环境
答:第三纪含煤盆地主要分布在中国大陆东部,是全球第三纪环太平洋聚煤带的组成部分。老第三纪含煤盆地主要分布于大陆东北部,新第三纪含煤盆地主要分布在大陆西南部云南境内。第三纪含煤盆地发育于古新世,延续至更新世,始新世及中、上新世聚煤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