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一本书-01-《精进 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采铜

作者&投稿:素杰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本周断断续续读了四天,总计五个小时读完知乎采铜大神的的精进,附上读书笔记如下:

我们应该怎样对待时间,一个人如何对待他的时间,决定了他可以成为什么样的人。

像孩子学习“郑重”的态度,不敷衍、不迟疑、不摇摆,认真的聚焦于当下的事情,自觉而专注地投入。

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菲利普 津巴多 提出“时间视角”概念,指出人们对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五种不同视角:第一种是积极过去视角,第二种是消极过去视角,第三种是享乐主义视角,第四种是宿命论视角,第五种是未来视角,这五种视角每一种都有各自的缺点,最好采用混合和折中的方式:工作场景中未来视角更合适,生活中享乐主义视角,和家人一起适合积极过去视角。活在当下,联结过去和未来。

心理学家里伯曼和特普把为了分为“近未来”和“远未来”,人们对两种未来的应对方式是不同的,会形成两种不一样的心理表征,并采用不同的方式去处理。在远未来视角下,人们倾向于用抽象、概括的方式去思考,而在近未来视角下,人们更容易放到具体的情境中去思考,想的不是“要不要做”,而是“怎样去做”。做远景规划时,人们通常着重考虑目标的价值和意义,但是往往会缺乏可行性,而对于近在眼前的事情,人们会比较多考虑事情的可行性和实施步骤,这种思路的副作用是会让我们倾向于做可行性更高、更容易实现的事,而回避更有意义更具有挑战性的事。

五年设想让我们用情景化、具象化的方式来构想远未来,把时间拉近到眼前,有利于从实施的角度去具体设计实现未来的方式。正是由于“五年规划”的时间跨度很长, 我们就不会把可行性、便利性作为主要的判断依据,而是从它的长期价值出发,同时考虑确实具有可行性后才去做。

用近未来——远未来的框架分析拖延症,产生拖延症的一个原因是“远未来”中有一个抽象且意义重大的目标,例如“完成博士论文然后拿到博士学位”,而“近未来”则遇上了现实的阻碍,并且有更多更便利、更诱人的替代选项,比如看电影、打游戏。但同时,他们的内心又是希望自己完成博士学业,远未来的意义强化和近未来的现实阻碍形成了强烈的冲突,因此问题无法解决,反而更加严重。该怎么办:从“远未来”的角度,我们应该“重战术、轻战略”,减少对价值和意义的强调,而是应该多思考实现目标的具体途径,把注意力放到“怎样去做”上;从“近未来”的角度,应该提高做出替代选择的成本,比如把手机放远,删掉抖音、游戏等等。让远未来的目标更加具体,添加更多的细节,以增加实施的可能;在近未来降低接触便利选择的可能性,并选择不断接受必要的挑战。

把时间花在值得做的事情上,不要总是重复的抓起沙子,多做长半衰期的事。举例经典作品,就是具有超长半衰期的作品。

为什么我们的时间永远不够用,历史学家帕金森提出帕金森第一定律:工作会自动膨胀,直至占满所有可用时间。 这也符合熵增定律。工作要快,但生活要慢。获得高质量的休闲满足其实很简单,就是找到并保持至少一项长期的业余爱好。减少被动式休闲的比例。

仅仅是好的选择是不够的,我们需要的是最好的选择。从终极问题出发,以人生最高目标作为第一原则,更高的标准,就会发现更多更好的选项,做出更加完美的选择。 举例一个二三流大学的学生,不降低标准适应环境,而是按照985大学高档水准严格要求自己,一定会从中受益。所谓选择,就是要权衡好本末轻重,清楚自己人生中到底想要什么,追求什么。

在现有的格局上,向上走一步,四个格局——零度格局:盲众,无目标或者只是追随当下的潮流。一度格局:逐利者,寻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二度格局:理念人,为理念而生,追求和捍卫真理;三度格局:至善之人,以改良社会、增进人类福祉为最高目标。

逃离隐含假设的牢笼,发现人生中的更多可能选项。当我们在人生中遇到某个无法摆脱的僵局时,先不妨试试这三步:

1、找出潜意识中的隐含假设;

2、识别隐含假设中的不合理性,进行修正;

3、形成新的更灵活的思维框架,在此基础上思考出“可能选项”并进行尝试

四种最普遍的隐含假设:1、赛道假设。认为人生就是一场漫长的比赛,比赛的项目是设定好的,而获胜者寥寥无几,于是他们就容易陷入对竞争的焦虑和对失败的恐惧中。2、低关联假设:认同这种假设的人认为人生的种种经历之间是相互独立,不存在什么关联。3、僵固型心智,这种人会用一种固定的眼光看待自己的能力,其中很多人会认为自己的天赋不够,或者智力平平,于是在遇到挫折会自怨自艾,失去继续努力的勇气。而成长型心智者认为智力和才能是可以通过努力不断增长的,因此并不惧怕短期的失败。4、零和博弈,暗自认同零和博弈假设的人,在人与人的竞争中,更倾向于从别人那里争夺利益,而很少去构想双赢的方案。

新的思维框架,探寻新的可能:第一个框架是“目标悬置”,目标可以暂停一段时间,等到时机成熟时,在从新开始;第二个框架是“能力嫁接”,把能力进行迁移;第三个框架是“特性改造”,把对一件事情的“消费型兴趣”升级为“生产型兴趣”。

克服天性中的选择弱势,选择太多怎么办。

维度分析法:把选择对象分解为不同的维度,然后分别就不同的维度做出评估。拿挑选工作为例:第一步,从源头开始梳理,去想一想你为什么要工作,以及你想要通过工作得到什么;第二步,基于重新定义的问题,找出所有可能的工作特征,进行因素穷举;第三部,在罗列的因素中进行筛选,按其重要性进行权重赋值;第四步,列出一个表格,依次对不同工作机会职业价值的各个因素进行打分,然后将因素分和权重分逐一相乘就可以得到每个选项在各个因素上的加权分,最后将所有因素的加权分相加,即可得到每个工作机会的总分,然后选取得分最高者。当然,涉及情感、喜好等主观意味特别强的情况下,聆听内心直觉的声音可能比理性分析更好。

人生是持续而反复的构造,修正选择,做出建设性的改变。不要因为预设规则,而放弃个人追求。

最有效的,是即刻行动。开始并完成一件事情,比做好它更重要。因为只要开始了,你就有机会把它做的更好。现在,就是最好的时机,不管怎样,只要开始就好,一件看上去繁难的事情,只要开始做了,就会变得越来越容易。

心里成本 ,想到一件事就完成一件,那么我们同时应对的事情就少了,也不用多花心思去“管理”这些事情。未完成的事情越多,记忆负担、情绪负担就会越大,心理成本就越大。而解决心理成本中的很多小事以后,人就可以轻松很多,就不会心累。

精益创业,最小化可行产品,构建——测量——学习。

我们永远无法完全准备好,没有准备好是拖延的最大借口。先做好准备在上场的思维导致迟迟无法行动。著名管理学家明茨伯格提出“匠构战略”,认为企业应该一边行动一边形成和修正战略。把批评当作一种信息对待。

以精细创业的方式去走向人生的成功,需要做到三点:

1、克服“过度准备”的惯性,向前一步,把未完成的事情完成;

2、克服“自我防卫”的心态,乐于接受负面意见并慎重的审视;

3、克服”沉没成本“的固执,有勇气否定并重新构造自己的产品。

像Photoshop一样分解任务,从工作的核心区开始。

心理学家发现,当从任务A转换到任务B后,执行任务B的绩效要明显比非任务转换条件下执行B的绩效差,这个差异称为“转换损耗”。把任务分解成核心思考区间、操作性动作区间和支持性思考区间,核心思考区间的工作用整块不受打扰的事情来完成,对不同认知类型的工作分层处理,类似photoshop画图,这种多线程的工作方法成为“图层工作法”,集中处理同性质的工作,减少转换损耗。

三行而后思,在实践中通过复盘积累智慧。复盘的三个关键点:反思一定要及时;要梳理“反应链”;特别关注其中发生的意外现象,通过理解意外来拓展认知和行动的边界。

好的学习者,首先要向自己提问,主动构建知识。

问题就是向导,我们可以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针对当前的学习材料,我已具备了哪些相关的知识?

2、针对当前的学习材料,我又学到了那些新的知识?这些只是对原有知识构成了何种补充或者挑战?

3、针对当前的学习材料,还有那些未知的东西,且这些东西我通过简单的探索就可以了解?

4、针对当前的学习材料,还有哪些未知的东西无法轻易获得解答,同时又值得长期去探索的问题?

不要只做信息的搬运工,通过解码,深入事务的深层。解码的三个层次:

1、它说了什么?给了我什么感受(它原本要传达的信息和知识);

2、它是什么?对我有什么价值?(对内容的反思,以审视的目光对内容进行评价和定性);

3、它的内部结构是怎么组成的?它的效果是怎么实现的?(对形式和构成的洞察,研究内容表现的手法)。

一个高段位的学习者,可以有意识的构筑一个信息解码和知识拓展的良性循环。

技能,才是学习的终点,你能够调用的知识有多少。把知识当成一项技能来学习。求知分为三个层级:信息、知识和技能。

写作是一种知识操练的方法,这也是小星为什么要做读书笔记,为了巩固所学。

分离的知识,难以解答真正的现实,让不同的知识发生化学反应。对一个现实问题的解决,或者对一个现实情境的洞察,往往需要同时调用不同知识谱系上的知识。学会有意识地去分析不同领域知识之间的潜在关联,通过不同知识的迁移、印证、互补,获得启发,甚至生成新的思想或者发现。

人的大脑即是有限的,也是无限的。大脑需要“断舍离”,简化,是清晰思考的前提。

如何简化思维,如何过滤没有价值的信息?

精选可信赖的信息源;不追逐当下流行或过热的信息;重事实信息,轻观点和评论;定期闭关,屏蔽外界的纷扰。

培养简洁的表达能力。基于深入了解的“模式化”,找到共通的模式在现象间建立联结,并加以压缩归并

迎接“灵光乍现”的时刻,让潜意识为你工作

思考可以有自己的形状,将思维转化为图像

人的思考依赖于工作记忆,工作记忆不仅能暂存信息 ,还能加工信息。而工作记忆的特点是它能同时处理的信息非常少,一旦需要处理的信息超过了工作记忆的容量限制,那么部分信息就可能被忽略或者遗失,而人在观看图像时,对图像中信息的处理是并行的,因此可以接收足够多的信息。当头脑中回忆或者构想某个图像时,会形成视觉表征。,借助图像观察和视觉表征加工,我们可以非常高效的处理信息。

世界上没有轻而易举的答案,只有极少数的人能够做到周密思考,借助思维工具:矩阵和清单。矩阵法可以发现更多思考的盲区,清单是强制思考工具,高效方式,减少遗漏,可以使思考过程抵制情绪化或者非理性因素的干扰。

努力本身就是一种才能,努力需要有效的策略,可以不断学习和优化。

没有突出的长板最危险,专注发展自己的优势才能。在个人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我们首先应该集中资源,投入发展自己的一项优势才能。用相对少量的时间广泛涉猎,以捕捉和发展未曾预料的资源和机会,实现个人才能的最大化。

你是差不多先生吗?绝不苟且,才能做到极致

挑战是设计出来的,不断为自己设计"必要的难度”挑战。高难度挑战,激发无限潜能。(刻意练习)

不痛苦的坚持到底,只有深入下去,才能培育出真正的兴趣。在兴趣这种内部动机的驱动下,坚持下去。

“学渣”与“学霸”,都不是好选择,做一个主动学习者,建议:利用好本校的平台资源;善用互联网的优质教育资源;主动试错;了解和评估自己智力资产的价值。

在新思想或者新技术刚刚开始兴起、无人问津之时就投入进去,成为某一个新知识领域的先驱,实现能力的“低买高卖”。

从“游乐场”到“荒野求生”,怎样从大学走向社会。如何求解现实问题:

1、正确的认识问题,对问题重新进行定义,以接近该问题的本质。

2、对问题进行完全独立的思考。大胆提出若干个假设性的求解方向,然后去出尝试,此时失败是正常的,但你会从中得到意外的收获。

3、继续独立地思考,但是你可以在希望比较大的求解方向下,有针对性的寻找相关性的知识。

4、在结合知识以分析问题的过程中,你可能会试着提出一些假设性的理论或者模型。

5、对你提出的理论进行迭代,解决问题的大门就此渐渐打开。

6、但由于理论是对现实的抽象,还需要去关注各种细节性的问题,去通盘考虑现实情况,才能得到一个比较完备的解决方案。

举例几种模式:

投资家查理芒果的模式,是广泛吸收多个学科的知识,把这些学科最基本的模型作为分析和判断现实问题的视为工具,进行拉网排查式的全角度分析,最后得到一个完整、全面、深刻的分析结果。

经济学家张五常模式,从“现实输入”到“理论输出”亲自去观察、亲身去实践市场中真实的经济行为,从对真实世界的洞察中获得经济学的理论洞见。

投资家、《黑天鹅》作者塔勒布的模式,从理论和现实中交替学习。

在现实世界中思考理论问题,在理论世界中思考现实问题。

独特性,就是最好的竞争力,请坚持你的与众不同。只有独一无二,才能不可取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