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基教育的“双基论”的演绎

作者&投稿:花东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双基”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简称。主张把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作为普通中小学教学内容核心的课程理论,即为“双基论”。这种课程理论植根于中国大地,对我国当代的课程实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现行中小学课程的优劣无不与“双基论”有密切的关系。
一、“双基论”的演化
早在1651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泛智学校》一书中率先提出了泛智主义的教育观点。所谓“泛智”指的是一切人都能接受的知识,这些知识是无所不包的百科全书式的知识。1657年他在名著《大教学论》中提出了“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1]的伟大理想。不过,这个“泛智”的理想即使在300多年前夸美纽斯所处的时代也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学习内容必须对人类已积累的众多知识进行精心选择。随着知识积累的增多,这种选择越显得必要。不同的选择标准,形成了不同的课程理论流派。
我国早期的教学论(当时的课程论从属于教学论)主要是从前苏联引进的。但是,“双基论”却不是来源于前苏联。因为前苏联对我国教学论最有影响的两部著作,一是凯洛夫任主编的《教育学》(1956年),另一是叶希波夫编著的《教学论》(1957年),都没有明确提出“双基”这一概念。凯洛夫《教育学》提出了选择教学内容的基本标准是:“人类积累起来的、归纳在形形式式、五花八门的科学里面的、关于宇宙的全部知识,学校是不可能都传授给学生的。学校只能从全部科学知识体系中选择一些基本的东西供儿童学习。”[2]叶希波夫在《教学论》中几乎复述了上面的意思:“普通学校不可能把人类积累起来的、归纳在各门科学里的关于世界的全部知识都传授给学生。普通学校只能从全部科学知识体系中选择一些基本的知识作为教学内容。”[3]
应注意,前苏联50年代的“基本的东西”、“基本的知识”并非“双基论”中“基础知识”的别名,也不是“基础知识”的雏形。因为“所谓基本的东西,是不管从事哪种职业、没有它就不可能成为现代有教养的那种知识”。[4]“所谓基本知识,就是无论从事哪种职业的人都需要具备的知识;如果没有这种知识,就不能成为一个现代的、受过全面教育的人。”[5]由此可见,知识的“基本”与否取决于它是否普遍地适用于各行各业。而在“双基论”中知识的“基础”与否,取决于它对于掌握更高深的知识是否必需。“基本”和“基础”虽一字之差,却反映了不同的思想观点。
1950年2月10日,教育部中学教育司召开普通中学数理化教材精简座谈会,强调要注意教材中的基础知识,但尚未提出“双基”概念。
1952年3月,教育部颁发的《中学暂行规程(草案)》中提出中学的教育目标之一是使学生获得“现代科学的基础知识和技能”,首次明确提出“双基”概念。同时颁发的《小学暂行规程(草案)》把小学教育概括为“全面基础教育”。可见,50年代初我国教育界已开始使用“双基”概念。
50年代末,教学内容的“政治化”和“劳动化”倾向遍布全国,自然很少有人过问“双基论”。只有当人们从迷茫中清醒过来的时候,才又把目光投向“双基”。1961年,人民教育出版社重编的十年制中小学教材(1963年出版)就把“力求避免片面强调联系实际而削弱基础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充实和基本训练的加强”[6]作为编写的指导思想。《人民教育》杂志1961年第7期对这套教材专门开辟特辑作了介绍,可以说这一教材是“双基论”在萌芽状态下的第一次实践。不过,60年代初期的“双基论”多少还带有50年代末“政治化”、“劳动化”的倾向。
在经历了10年文化大革命之后,人们对教材和课程进行了新的思索。1977年,全国中小学教材编写工作会议提出了编写教材需要正确处理的4个关系,其中两个是:“十分重视和精选基础知识”;“为了加强基础,必须重视基本技能的训练”。1978年后,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教学计划、各科教学大纲和教科书先后出台,这时,中小学各科教学都突出强调“双基”教学。例如,数学要“加强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物理强调“加强现代科学技术所需要的物理学基础知识的教学”、“加强物理实验技能的训练”;体育要“加强体育基本知识的讲授和基本技能的训练”。[7]当时普遍强调,中小学的教学内容都是基础知识,是培养基本技能的过程,也是巩固基础知识的过程。此时,“双基论”已成为具体指导中小学课程编制并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所接受的主要理论。现行课程基本定型于70年代末。
“双基论”被作为一种课程理论来阐述,较早的是杭州大学教育系的董远骞教授。他在专著《教学论》(1984年版)一书中辟专节阐述“双基论”,认为“双基论在长期的形成过程中,从我国的教改经验及外国有用经验中吸取营养,不断充实、丰富自己的内容,它是充满活力的理论”。“双基论对于编好教材,加强双基教学,提高教育质量起了重大的作用”。“双基论的依据有三,即:我国的教育目的和中小学的任务;教育和教学的实践经验;教学的规律”。
(《教学双基论的回顾和反思》 浙江教育学院 汪潮/ 浙江教育科学研究院 吴奋奋)



教育中所谓的“双基”是指什么?~

爱唯尔双基教育,致力于孩子品格培养,激发孩子内在动力;专注于知识辅导,提升孩子学科成绩;让品格与知识并驾齐驱,才是成就孩子一生的根本!

教育双基指的是什么
答:学校教学内容中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双基教育是在1990年下半年在全国范围开的一项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主张把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作为中小学教学内中的核心理论。这一举措极大的推动了我国教育的发展,使得中小学生的整体生活素质水平提高,改善了当时的教育环境,使得中小学生及成年人得到了更好的素质水平...

落实双基指的是什么
答:落实双基指的是落实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根据查询相关信息显示:主张把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作为普通中小学教学内容核心的课程理论,即为双基论。这种课程理论植根于中国大地,对我国当代的课程实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现行中小学课程的优劣无不与双基论有密切的关系。

教育学双基是什么
答:问题一:中国教育双基战略是什么 双基 双基是两个带有“基”字的概念或者词语的高度概括、简称,“双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场合以及不同的学科专业往往会赋予特定的含义。 双基通常是指学校教学内容中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双基”。主张把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作为普通中小学教学内容核心的课程理论,即为“双基...

美术的双基教学是指
答:美术的双基教学是指基本技能、基本知识。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显示:美术教师从事的是基础美术普及教育,要求教师有系统扎实的美术双基教学基本功,即基本技能、基本知识,美术基础知识,包括一定的美术理论和有关的美术史知识。基本技能,主要指各个学习领域中的各种基本技巧技法等。

双基是什么
答:双基通常是指学校教学内容中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主张把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作为普通中小学教学内容核心的课程理论,即为“双基论”。这种课程理论植根于中国大地,对我国当代的课程实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现行中小学课程的优劣无不与“双基论”有密切的关系。双基是两个带有“基”字的概念或者词语的高度...

基础教育要重视“双基”教学
答:要尊重教育规律。教育需要改革,也需要继承,不能在改革中把行之有效的宝贵经验也抛弃了。“素质教育”对“应试教育”是一种根本性的改革,但素质教育也要抓双基。基础教育要抓基础是不可改变的。学过教育史的人都知道:国内、外教育改革的历史上都有过因忽视抓基础而失败的教训,我们是应该引以为戒的...

教育中所谓的双基是指什么
答:双基指的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据有关研究材料表明,建国以来,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1、第一阶段为偏重双基阶段,即偏重掌握基础知识与形成基本技能。这个阶段从1949年至1979年,为期约30年。2、第二阶段为强调智力阶段,即强调发展智力与培养能力。这个阶段从1979年至1982年,...

教学大纲里的双基和两种能力分别是什么?
答:教学大纲里的双基:基础知识、基础能力 和两种能力分别是逻辑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高中数学教学中怎样有效落实“双基”要求
答:在新阶段的高中数学教学中,什么是基础?应当打好什么样的基础?用什么方法来打好基础?这些问题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在新课程实施中必须搞清楚的。本文就这些方面做一探讨。一、对“双基”的正确定位 按照新课程的理念,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要与时俱进。那么,今天怎样来正确定位“双基”?笔者认为,对“双基...

双基教学的双基教学模式的外部表征
答:双基教学模式是一种教师有效控制课堂的高效教学模式。双基教学重视基础知识的记忆理解、基本技能的熟练掌握运用,具体到每一堂课,教学任务和目标都是明确具体的,包括教师应该完成什么样的知识技能的讲授,达到什么样的教学目的,学生应该得到哪些基本训练(做哪些题目),实现哪些基本目标,达到怎样的程度(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