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族历史的发展 中国的历史演变过程

作者&投稿:闳厕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汉族一出现于世界,便以世界历史上独一无二的稳定性,少有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开始了世界民族史上最宏伟的民族发展历史进程。
人口的发展,是民族繁荣昌盛的重要标志之一,此即俗话所说:国泰民安,人丁兴旺。封建社会时期汉族人口的发展经过了两个大的发展时期。根据复旦大学的基因研究对照历史迁移记录,汉民族的扩张主因是历史上的由北往南的人口移动。而不是所谓的是南方少数民族接受汉文化从而形成南方汉族。
汉族的人口如果从其族源华夏集团算起开始约有200余万人。历经夏、商、周三代,到战国盛时已有2000万人左右了。在两汉之时,汉族人口已达5000余万人。到唐代前期达到8000万至9000万人之间,到北宋大观年间达10441万余人。
元代以后,明万历二十八年(1601)人口达1.5亿。及至清道光三十年(1851年)则达4亿以上,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其人口约6亿,到20世纪末已达10亿以上。在地域上则从黄河、长江流域向南发展到珠江流域抵台湾岛和海南岛,向东北发展到黑龙江流域,向西北发展到天山南北,向西南发展到云贵高原和青藏高原。
封建社会时期的汉族人口为什么能得到这么巨大的发展?其中显然有恩格斯所说的“人类自身的生产,即种的繁衍“的机制作用。但了解和认识汉族人口的大发展,必须了解和认识汉族发展史上的一个现象,即民族同化问题。所谓民族同化,就是一个民族丧失民族特性,变成另一个民族的问题。在中国民族发展史上,有汉族同化少数民族的情况,也有少数民族同化汉族的情况。因为汉族自古以来就占中国人口的绝大多数,所以被汉族同化的少数民族在汉族总人口中比例较底。民族同化并不是汉族人口众多的主要原因,现代兴起的分子人类学研究发现南北汉族父系具有高度同一性,母系也有60%左右的同一性。



汉族民歌的历史发展概况~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包括“风”、“雅”、“颂”。其中“国风”是当时北方15个地区的民歌,反映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五百余年间复杂的社会生活、阶级关系以及人民的生活情况。其中多数为四言句,如《硕鼠(魏风)“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上乐土,爱得我所。”这是四言句式,以简练的语言揭示了对剥削者的仇恨以及对“乐土”的向往。“国风”中也有二言至八言的其他句式,也有在句中、句末使用“兮”、“之”、“矣”等语气词的。如《伐檀》(魏风):“ 不嫁不樯,胡取禾三百鹰兮?不狩不错,胡瞻尔庭有悬桓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幽风·七月》是我国最早的长篇叙事歌,它以时令季节为序,展现了奴隶终年劳累、倍受压榨的痛苦生活。《楚辞》是继《诗经》之后.战国时期(公元前4世纪)的著名诗集。其中部分是伟大诗人屈原.宋玉等伤楚国民歌的佳作。如《离骚》、《九歌》、《天问》等;部分是诗人搜集整理的楚地民歌。《九歌》原为楚南部民间祭祀巫舞,屈原加工成乐舞.以钟、鼓、琴、瑟、竿、笙等伴奏。《楚辞》在形式上,较《诗经》更为活泼,由四言句发展为长言句,句式参差不齐,变化不定;文辞较华丽.大胆运用想象、夸张、象征和虚拟等手法,富于浪漫色彩。汉魏六朝以乐府民歌闻名。“乐府’本是汉武帝设立的音乐机构.用来训练乐工.制定乐谱和采集歌词,其中采集7大量民歌,后来,“乐府”成为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名称。今保存的汉乐府民歌的五六十首,真实地反映了下层人民的苦难生活。如《战城南》、《东门行》、《十五从军征》、《限上桑》等,其文体校《诗经》,《楚辞》更为活泼自由,发展了五言体、七言体及长短句等,并多以叙事为主,塑造了具有一定性格的人物形象。《孔雀东南飞》(又名《焦仲卿妻》)、《木兰辞》是汉魏以来乐府中叙事民歌的忧秀代表作。汉代盛行的“相和歌”初为一人唱、三人和的“但歌”(即徒歌,无伴奏之歌),中间插有“羊吾夷’、“伊那何”等衬词;后发展为“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的有伴奏之歌;再后则发展为”相和大油”(是以笙、笛,节、琴、瑟、筝等伴奏的歌舞)。由汉至南北朝,清商乐替代了相和歌在民间歌坛的地位,清商乐主要包含吴歌(江南)和西曲(荆楚)。

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发展过程
答:如何消除共同进步的障碍,结束各民族之间的分裂局面,已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 (5)元明时期的再统一是顺应多民族国家发展进程的必然趋势新兴的蒙古族的统治者,承当了这一历史发展所赋予它的重任,使中国多民族的国家又重新归于统一。元朝的统一比隋唐时期又再向前推进了一步,西藏地区也从此正式列入中原王朝的行政区划,...

中国各民族的迁徙过程
答:不少民族分布范围很广,如回族有三分之二以上人口以散居形式遍布全国;蒙古、满、苗等族分布的省区也很广泛。建国后,为了建设需要,民族人口的调动增加,使各地区的民族成份更趋多样化,如北京有56个民族成份,其他各省区中绝大部分都有30 个以上的民族成份。同时,许多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迁移中,也...

鲜卑族历史及其口传史学是怎样的?
答:再分裂为东魏(534—550)和西魏(535—556);宇文氏建北周(556—581)。 二、鲜卑族口传史学 鲜卑族在没有文字时,通过“刻木纪契而已,世事远近,人相传授”的形式记录本民族历史。这种刻木记事、结绳记事或神话传说、民间歌谣等形式的口传历史,是鲜卑族史学的源头,是其史学发展史的重要组成...

士族制度的历史发展
答:东汉世家豪族发展的延续,是士族的渊源;而魏晋统治阶级的政策是导致士族形成的直接原因。曹魏九品中正制规定门第为定品的主要条件,使当朝显贵子弟官运亨通;魏、吴给公卿客户和西晋官吏可按官品占田荫客,使显贵广占田地、佃客和奴婢。因此,魏晋士族必是当朝显贵,只有在魏晋获得政治地位,尤其是在魏晋蝉联...

元朝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发展的主要贡献
答:它是在东灭渤海,频繁征伐回鹘、新罗、吐蕃、党项、室韦、沙陀、乌古等民族和不断向南扩张而逐渐发展起来的。随着向南发展,辽治下的汉人日益增多,在与中原的冲突和交融之中,缩小了差距,民族融合的最后结果是形成了以汉文化为核心又带有契丹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的辽文化。 西夏为党项族所建,而党项族又是以党项羌为...

我国古代民族关系的发展趋势
答:从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清帝国开始,直到当下,中国民族关系发展的大趋势是从以汉化为主流转向中华民族认同。民族“平等”和“友好合作”说 如有的认为,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在平等基础上的相互关系是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有的认为,“在历史上各族人民之间是友好的,他们经常互相帮助互相...

苗族形成的历史
答:苗族是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但苗族的历史发展十分缓慢,在现代苗族的文化和习俗中仍保留了许多十分古老甚至原始的成分。在研究古代苗族的文化时,必然要联系到楚族文化的关系,并进而追溯苗、楚的渊源关系。对于古史传说时代南方的各氏族或部落之间的渊源关系,历来争论不休,史籍记载也扑朔迷离,不易分辨。但是有一点是共同...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
答:如根据材料“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国的统一与辽阔的疆域,是中国各民族共同缔造开发的。中国的文化历史,也是中国56个民族及其祖先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共同创造出来的。”可拟定论点为民族交往交融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阐释可从先秦时期华夏族的形成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五胡内迁,促进民族交融、宋元...

人种与民族是怎样形成和发展的?
答:在长久封闭的生存条件下,早期人类的进化历程会出现一定程度下同的发展演变,由此出现不同的种族征是可以理解蹬。前者把地理环境、气候条件以及社会历史等综合因素,看作人种差别的根本原因,而后者把猿人的不同种、科类视为人种差别的主要原因。但两种观点都未否认地理环境、气候条件是造成人种差别的重要因素。人类种族的...

仡佬族的民族历史
答:仡佬族即中国古代“僚人”,散居在贵州省西部的织金、黔西、六枝、关岭等20多个县,少数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隆林各族自治县和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的广南、文山、富宁、马关等县。人口437997人(1990年第4次人口普查)。仡佬族有自已的语言,但各地仡佬语差别很大。仡佬语属汉藏语系。如今,只有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