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课怎样用问题方式启发学生思考

作者&投稿:老嵇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活动中,要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让他们大脑总是充满问题,培养他们怎样去提出问题、怎样去思考问题、面对问题如何去寻找答案,也就是问题意识的培养。如何促进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成了我们科学课顺利开展探究活动的关键所在。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是问题的起点,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被动的思维,问题性思维品质能促使学生不断发现问题,努力去解决问题。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起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造就创新人才的关键。陶行知说过:创造始于问题。一个民族是否具有竞争能力,是否能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就是公民是否具有创新、创造能力。因此,我们在科学课堂教学中着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第一,加强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他们发现和研究问题的意识。科学课的学习要求学生主动地去观察、去发现,逐步养成认真观察的意识和习惯,这样才能在观察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在实践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才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形成良性循环。小学生好动、好玩的天性占主导地位,不爱听老师枯燥的说教,如果单纯地对学生说“观察如何如何的重要、如何在观察中发现问题”,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如能巧妙设置一些观察小实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领悟出观察的重要性,对学生的发展终身受益。
如教学《空气中有什么》,上课时教师点燃蜡烛,并用空杯子倒扣使它慢慢地熄灭,让学生认真观察这一过程,并思考:对刚才的现象有问题吗?学生纷纷举手:蜡烛为什么会熄灭?蜡烛为什么是慢慢熄灭,而不是一下子熄灭?教师接着启发学生:有办法使蜡烛不熄灭吗?此刻学生探究的欲望被激发了,他们七嘴八舌,很想通过实验来解决问题,在实验过程中,学生的问题又产生了:水为什么会上升?燃烧用去了多少气体?学生带着自己发现的问题,兴趣盎然地进入了下一步的探究活动。
又如教学《观察鱼》时,先让学生观察一条鱼,并把它画下来,比一比哪个小组画得像,促使每个小组都尽可能地对鱼进行仔细的观察。接着又给学生一条鱼,寻找两条鱼的不同,把学生的观察引向更细微处,并思考你想研究鱼的哪些问题,这时学生脑海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鱼喜欢吃什么?鱼是怎么呼吸的?鱼能听见声音吗?鱼的嘴一张一合在干什么?等等。这样仔细观察的意识深入每个学生的心田,再鼓励他们多留心周围的世界,多观察身边的事物,很多科学问题自然就萦绕在学生脑海中。
首先要考虑到教师所提供的材料是否具有典型性。如教学《研究纸》,教师选用白纸、卫生纸、复写纸、牛皮纸等比较常见的、具有代表性的纸,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实验能够发现很多问题,这些纸的厚薄、软硬、韧性、吸水性等各不相同,从而达到研究纸的目的。
其次要考虑到材料的科学性、明显性。如教学《把固体放入水中》,教师提供的实验材料有:橡皮、螺丝钉、小木块、石子、粉笔、沙子、高锰酸钾、方糖、泥土。学生通过实验并观察现象,很快就能提出:哪些物体沉在水里?哪些物体浮在水面?为什么有的物体在水里就化了?为什么有的物体在水里就变色了?等等。给学生提供有结构性的、丰富的材料进行实验,学生会看到很多有趣的现象,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并阐述自己对问题的见解,在提问中得出知识,在相互争论中体会探究的兴趣。
最后动员学生自己准备材料,这样既能增加学生观察、实验的机会,刺激学生对材料的研究兴趣,激发他们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又能补充学校教具的不足,减少教师的工作量,一举多得。如教学《生命离不开水》,在教学“提取植物体内的水”实验时,教师可让学生自己准备西红柿、橘子、梨、黄瓜、苹果等物体,学生在准备的过程中,很自然想到:这些物体中真的含有水吗?哪些物体含有的水分多?哪些物体含有的水分少?可以采用哪些方法提取它们体内内的水?学生在准备材料时,脑海中出现了很多问题,这样久而久之学生的问题意识也得到了培养。
第三,创设良好的研究氛围,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教和学的双边活动过程中,学生始终是活动的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只有在学生充分投入的学习活动中才得到体现。在上课的起始阶段,教师用最短的时间激发学生的兴趣,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所要研究的问题上来,对于他们主动去发现和研究问题,显得尤为重要。比如生活中的一些客观现象也许就是学生科学研究的起点,是学生发现问题的源泉,教学中要善于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如教学《土壤里有什么》,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对土壤有了一定的了解,他们带着对土壤不同的经验来到课堂,有的学生在家种植过植物,有的学生知道蚂蚁和蚯蚓生活在土壤里,还有的可能对土壤的外部特征有一些了解。上课时组织学生讨论:关于土壤的知识你知道哪些?你想研究土壤的哪些问题?这时学生会提出很多问题,比如:土壤里有什么?土壤为什么能长植物?蚯蚓喜欢什么样的土壤?土壤里有哪些肥料?土壤中颗粒大小、颜色等问题。在提问中学生意识到本节课所要研究的问题,自然对土壤产生了兴趣,从而热爱土壤、自主观察、研究土壤里有什么。
我们的学生因求知而上学,无论他们提出的问题多么浅薄或者荒谬,都是正常现象。我们应善待孩子的提问,保护他们的问题意识,引导他们学会提问、善于提问。在课堂教学中,允许学生自由提问,允许学生提出幼稚可笑的问题。当一个人在心理上感到安全时,他就不会害怕表现和发展他的发散性思维,心灵的自由,才会有心理的自由。因此要克服学生的心理障碍,教师必须具有民主精神,教师与学生之间达到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关系,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第四,安排足够的研究时间,让学生充分的发现问题和研究问题。学生在材料研究中发现问题,在观察实验现象中会提出问题,在思考中推测问题,在交流、讨论中争论问题,在设计方案中研究问题,在实践活动中解决问题。这一切都需要时间,足够的观察、分析、研究、论证的时间。如果教师急于求成,学生的科学素养就得不到发展,研究问题就留于形式,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成了名存实亡的一句空话。
总之,课堂一切活动源自问题,学生是否具有问题意识,直接影响到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21世纪是科技激烈竞争的世纪,是知识经济的世纪。面对知识陈旧周期日益加快、新问题层出不穷的新世纪,我们的教育者要革新个人的思想方式与习惯,大力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有效地形成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习惯和能力,创造性地应答没有遇到过的挑战。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只要我们转变课堂教学观念,学生的问题意识会不断得到培养和提高。

浅谈在科学课中怎样进行“有效实验”~

我们说新课程改革后,《科学》代替了《自然》,新课标确立了“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宗旨,在这一宗旨下,《科学》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即定为“以探究为核心,鼓励和组织学生像科学家那样探究。通过探究既让学生获得准确的科学知识,又让他们学习科学的探究方法,发展他们科学探究的能力;既让学生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又培养他们科学的自然观。    
很显然,实验是完成《科学》教学任务非常有效的途径,也是学生模仿科学家进行探究的重要方式。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要提倡自主、民主、开放、创造性的探究,要指导学生像科学家那样进行操作。实验教学通过操作和准确的观察,能使学生获得最典型,最真实的感性认识,再通过思维活动顺利地形成概念,总结出规律。这样不仅使学生在获取知识和方法上少走了弯路,而且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创造能力得到最简捷、最有效的锻炼,使学生的各种能力都得到了和谐的培养和发展。更重要的是能使学生像科学家那样通过科学实验过程,体验到学习科学知识的情趣和成功的乐趣,形成尊重事实,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和作风。下面就自己在科学教学中进行“有效实验”的认识,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一、鼓励自主设计实验来探究和验证   
儿童要探索大自然的秘密必须通过亲身的实践和行动,教师不能包办代替。学生的创造力是无穷的,教师所做的是千方百计地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科学知识的实践机会,做好引路人。    
1、实验设计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教师不失时机提供机会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并自己操作、观察现象、分析探究问题,从而学习科学知识。在学生设计实验时,教师不要进行多余的干预,更不能让学生照图索骥。实事证明让学生像科学家那样自己设计一些实验,是的确有成效的。如:教《磁铁游戏》一课,在探究磁铁能隔着东西吸铁这一性质时,当教师要学生想办法用磁铁和桌上的大头针把纸吸起来,有的学生用纸把大头针包起来.有的学生把纸盖在大头针上把纸都吸起来了;当教师要求学生试一试磁铁隔着别的物体看能不能吸铁时,有的学生隔着玻璃,有的学生隔布或衣服,有的学生隔塑料板,还有的学生隔书,都将大头针或小铁钉吸起来了。学生运用常见的材料自己设计实验主动地探索出了磁铁的有关的性质。又如《轮轴》一课,围绕轮轴是否省力,让学生自由设计实验。有的小组设计新颖;在两个轴心同一条水平线上在轮的右边和轴的左边分别系上一根细线,垂下的长度相同,并各系上形状.大小相同的砝码,左边相当于重物,右边相当于拉力,同时松手看有什么情况发生,就能推断轮轴是否省力了。这个设计具有创造性,如果把学生禁锢在书本上,是不会想到这些方法的。    
2、实验操作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学生自行设计实验,只要实验目的明确恰当合理,就应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实验而不应千篇一律,统得过死。“教师根据教学目的,教学要求精心设计材料,要言不繁,一两句话加以引导,下面就可以给孩子以自由。”在这特殊的自由时空里,学生无拘无束,可以想自己所想,做自己所做。如《斜面》一课,根据提供的材料,让学生围绕斜面是否省力这一问题去思考.设计出探究的方案并探讨方案的可行性,再给予充分时间自行展示小组实验。汇报时看到了可喜的一面:除了书上的方法外,有的小组只用一块木块通过改变木块倾斜的角度分别用测力计测出垃圾并记录,比较数据发现了斜面倾斜角度越大越不省力;有的小组实验时测出当斜面坡度为90度时,不省力也不费力;有的小组通过摆木块发现坡度越大,小木块下滑的速度就越快。无疑这些探索给学生带来深刻的体会,得到的结论是多样的,但都是真实的。我们不必苛求得出的结论是否标准,而在于学生获得探索科学知识的经过和自主探索的方法,并从中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二、创设实验情景,激发学生对所观察事物的兴趣和求知欲    
在科学课的教学中,传统的重知识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的发展;重教师“教”忽视学生的“研究”;重“结果”轻“过程”的教学策略要不断转变。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的促进学生个体的发展,才能体现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问题情景,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生提出的任何问题,即使是错误或不得要领的,都是他们独立思考的结果,而教师都要鼓励学生敢于发表不同见解,让他们先学会提一般问题,再学会提探索性问题,逐步培养其独立思考的、主动探索的品质。    
在《淀粉的足迹》中引用一个小小的魔术:在一张白纸上用淀粉糊画画,喷上碘酒就显出一幅画来。这马上就激起学生的探究兴趣:这是怎么了?白纸上的画是不是先前就有的?画是用什么画的?画画的“颜料”是什么?这种“颜料”为什么遇到淀粉会显出来?会变成蓝色?这一切的猜测,激起学生探究欲望。然后指导学生用碘酒去检验淀粉,发现淀粉遇到碘酒会变蓝色,再让学生用碘酒去检验各种食物,得出科学的结论:含淀粉的物质遇到碘酒会变蓝色。学生会兴奋的发现:白纸上的“颜料”一定是淀粉或含淀粉的物质。学生就会有“我也能玩小魔术”的欲望:一种用科学的欲望,一种探究科学的冲动。    
又如:在教学《凸透镜》一课时,上课一开始,先向学生展示一张投影片,然后用投影仪的镜头,在天花板上投射出一幅倒立的图像。教室里出现了惊叹声,教师再适时提问:“这是怎么回事?你能说出其中的缘由吗?”创设的情境已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此问题的提出立即使学生产生了探究欲望。再如如,在教学《杠杆》一课时,我设计了一个小游戏“看谁力气大”。我故意挑选了班上身材较高大的男同学与身材较瘦小的女同学作为对手。女同学胆小畏缩的样子,引起了同学们的哄堂大笑,都以为不用比赛,就能断定谁胜谁负了。力量悬殊的两位对手也不愿作比试,在我的一番激将法的动员后,要求男同学在接近门臼处,把门往外推,让女孩子在远离门臼的门把手处,用力把门往里推,比赛开始前,我先用粉笔在门板的前后两面中间画上一条白线,要求参赛者双手都不能超越白线。比赛结果,小女孩竟出乎意外地获得胜利,这是什么道理?同学们学习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起来了。    
在科学教学中,我经常根据教材内容,设计各种实验游戏,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加深了对科学知识的理解,他们在学中玩,玩中学,学得有劲,玩得愉快,让学生能轻松地学习科学知识。    
三、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实验探究    
一切探究源自问题,学生是否具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将直接影响到科学探究的真正开展。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心理学研究表明,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是思维的起点,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思维。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也提出,让学生能留意身边的科学,通过对身边自然事物的进行观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现代教学论研究指出从本质上讲,感知不是学习产生的根本原因(尽管学生学习是需要感知的),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没有问题也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过去的教学,只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学习处于被动的状态,很难激发起求知欲;新课程改革倡导探究式的学习,强调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把问题看做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中的主线;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在科学课中,注重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和培养,是进行有效的探究式学习的关键。   
如我在教学五年级科学下册《运动和力》单元中,第四课时《像火箭那样启动小车》,先创设问题的情景,出示一个气球,问“气球有什么玩法?”接着我为学生提供活动材料,学生在玩气球的过程中提出“气球是靠什么飞上去的?”“能否让气球按一定的方向运动?”“气球能否推动小车运动?”“小车运动的方向跟气球的运动方向有无不同?”等问题。在教师指导学生活动的进程中,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开展的活动自己发现问题的答案。只有在学生自己发现问题,产生强烈的认知冲突时,才能真正激发起强烈的追根求源的欲望,才能真正积极主动地去参与探究活动。    
在传统的教学中注重的是知识传授,重结果轻过程,教师容易“一言堂”。新课程强调的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有效的探究学习,要求注重探究过程,选择适合本课教学的探究方式。    
如我在教学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第三课《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在“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的课文中有这样一个情景:在一杯水中放入一勺食盐,搅拌之后食盐溶解了,又放入一勺食盐,搅拌之后又溶解了,加入第三勺食盐时,会怎样呢?这个问题是许多学生想问的问题,又是这节课中可以开展研究的课题。这样的问题既能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又能通过解决问题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让学生自己去经历整个探究过程,在玩中学,学中玩,这样,不论探究结果成败与否,会让学生对本次探究活动有一个深刻的记忆。从中,使学生学到了探究学习的方法,也提高了探究能力。同时只有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才能改变课堂教学机械沉闷得状态,让课堂充满生机。    
四、正确利用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    
既能激发兴趣又能直接切入主题的捷径是围绕课堂教学核心所创设的演示实验。如我在教学《日食和月食》时,考虑到学生能听懂但是难以真正掌握。为了是学生教学更加形象具体,我让学生进行示范表演,让开着的灯当作太阳,一个学生拿着乒乓球当作月球,另一个学生的头当作地球,拿着乒乓球的学生绕着“太阳”转,当“太阳”、拿乒乓球的学生和另一个学生的脸在同一条线时,一个学生说看不见“太阳”,其他学生也从阴影中看到这一点。通过示范情景的创设,学生在愉快中掌握了“日食和月食”的知识。又如教《磁铁》这一课,我在演示台上放一块小磁铁,然后拿另一块比小磁铁大一些的磁铁靠近它时,小磁铁往前移了一点,大磁铁追过去一点,小磁铁又移远一点,这样一“追”一“逃”,学生觉得非常奇妙了,这时,学生思维活泼,急于想知道这是什么原因,从而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学生实验与制作是发展科学兴趣的桥梁、一切创造都源于实践。科学兴趣的培养也离不开学生的实际操作。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探究活动的主体。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亲手操作实验器材,用各种器官去感知实验现象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而且要鼓励他们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的过程,使学生学习从被动变为主动,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实验教学的效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学会用激励性语言,要不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使实验教学成为生动活泼,学生乐于从事的实践活动。    
由于实验在科学教学中的地位和实验本身的特点,它要求我们必须强化实验教学。这是“活动化”的一个重要体现,而且是科学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了课堂的科学探究,就不算是一节完整的科学课了。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科学价值观,很大程度上要通过探究活动来形成,仅用传统的讲授式学习是难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的,探究性的活动才是科学最本质的内涵。因此,只有引领孩子们亲历科学,让学生在“真枪实弹”式的探索研究过程中经历、感悟、体验,才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得以提升。我在《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一节课中,安排了一定量的实践活动,例如:活动一、使尺子、橡皮筋发出声音,思考并回答提出的问题。活动二、使小鼓发出声音。活动三、使三角铁能发出比较长的声音。活动四、使身体发出声音。结合课的发展思路安排了这样几个活动的环节,使学生由提出假设到验证假设最后到得出结论和拓展观察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也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值得一提的是,对于一些活动环节比较多的科学课,教师一定要把握好每个环节需要的时间,在思考中活动,在活动中思考。这样才能够让科学课带有科学的味道。    
五、加强小组合作学习取得良好的实验效果。    
“团结就是力量”这说明了人与人之间合作的重要性。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依据已有的经验,按着自己喜欢的方式在民主的合作的环境中,自觉的主动的获取知识的一种方式。    
1、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合作学习之前,教师首先要有估测:提出的问题,在合作学习时大约需要多少时间?可能会出现哪能些情况?教师该如何点拨、引导?如何把全班教学、小组教学、个人自学这三种教学形式结合起来,做到优势互补?在学生的合作学习中,教师不应等待,不应观望,更不应干自己的事情,而是深入到学生之中,了解学生的合作进程、讨论的焦点,为下一个教学环节的安排做好充分的准备,担负起更大的管理和调控的职责。    
2、要有明确的分工。合作学习是小组成员为了完成共同任务,有着明确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活动。发材料、做实验、记录、发言、总结、汇报等等都由不同的学生承担,使每人在小组学习中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如在《点亮我的小灯泡》的探究实验中,可组成4人研究小组,两个实验员动手连接小电路,一个记录员拿着笔在旁边认真观察并把实验结果记录下来,还有一个组长兼汇报员适时地在旁边提供各种所需的材料;电路连接完毕了,一按开关发现小灯泡不亮,四个同学再一起讨论、寻找原因,一起动手试验……直到小灯泡亮了,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    
3、要建立小组奖励机制,促进合作习惯的养成。我们要有意识地强化“学习小组”的集体荣誉感,让每一个成员感到自己的行为会影响整组的学习结果,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别人的述说,尊重别人的意见,积极参与,学会思考。    
总之,小学科学实验课教学是一种积累,需要教师的示范和引导,需要学生的合作。通过规范实验操作,学生才能培养规范化实验操作能力、准确的观察能力、活跃的思维能力,培养他们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科学素养,为其长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百度的参考下。

 一、自主能力是学生获取科学知识的灵魂
  自主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情趣,树立积极主动、独立思考、锐意进取的科学态度,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自我调适能力,形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和品质,促进其自主发展。首先,我在科学课上注意诱发学生的兴趣,训练他们的主动性。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动机。”学生对新鲜事物的兴趣是与生俱来的,在教学中把握这一点尤为重要。例如,在《动物运动会》一课中,让学生认识动物运动方式时,我让学生分别到讲台上表演一种动物的运动:他们有的模仿乌龟爬,有的模仿青蛙跳,有的模仿燕子飞……学生们的兴趣被调动起来,谁都想上台表演,我满足了他们的要求。通过这个活动,学生们深刻理解了动物的运动方式。其次,训练学生的独立性。我启发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时自己开动脑筋、独立思考,独立自由地完成力所能及的学习任务,真正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不依赖他人的帮助。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的独立性提高了。再次,训练学生自我反思与自我调控。我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方法、经历的过程、表现的行为进行反思,看看哪些方面效果较好,哪些方面存在着问题,找出缺点,自我完善,获得真正的提高。
  二、探究能力是掌握科学知识的金钥匙
  探究学习可以培养学生探索发现的情趣、态度和习惯,训练学生探究的基本功,奠定以后进行更高更深层次研究的基础。我在科学教学中就注意训练学生的探究能力,让他们养成探究的习惯。首先,我在课堂上注意培养学生浓厚的问题意识,然后进行多元化的探究活动。如在《让瘪乒乓球鼓起来》一课的活动中,研究气体受冷受热的变化时,我就演示乒乓球在热水中烫一下,就鼓了起来,再提问:“你认为是什么原因呢?”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假设,有的认为球皮被烫鼓了,有的认为球内气体受热把球胀鼓了,到底谁对呢?我给学生提供了气球、烧杯、冷水、热水、小烧瓶、带玻璃管的胶塞、红水、软塑料瓶等,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进行研究。经过他们自己探究实验,用三种方法发现了空气有热胀冷缩的性质,从多角度进行了研究,收获很大。其次,在课外我也注重训练学生的探究能力。我告诉学生要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做生活的有心人。刚开始,学生们并不在意,我就加强引导,学生们逐渐有了收获。去年夏初,麦子刚抽穗时,一个学生好奇地告诉我说,他在路边的麦田中发现了几株植物,叶像麦子,但长着稻穗,他问我是什么植物。我也觉得奇怪,就让他领我去观看,果然如此。我让学生把其中的一株做成标本,安排他和其他同学一起去查资料。学生们有的去请教农民伯伯,有的去图书馆查书,有的上网查询,最后终于发现网上介绍这是一种旱稻。学生们欣喜若狂,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增长了见识,我相信他们已初步学会了探究。

课堂提问的艺术:如何精准而富有启发?
答:比如,在遇到一道难题时,一个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思维方式。层次性提问需要有层次性,从简单到复杂,逐步深入。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逐步建立知识框架,还能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实效性一个好的问题应该具有实效性,能够让学生有所收获,无论是知识上的还是思维上的。提问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学...

教师课堂提问从哪些方面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答:给学生再次表现自己的机会,如果是问题过难过大,就把难化易,把大化小,引导学生逐一回答,这既可以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为回答出问题而感到心情愉快,激发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又可以增进师生间的感情交流,使课堂保持活跃、轻松、和谐的良好氛围。

如何利用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答:要求学生必须做到发现和提出问题, 利用已知知识建立模型; 求解模型; 检验结果和完善模型。 通过数学建模可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对知识的理解程度,达到学以致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将应用于生活,数学建模是新课标必须的要求,是理论与实际结合的重要体现,使得学生达到学以致用,...

教学中“有效提问”有哪些策略、方法?
答:3、提问与追问相契合:课堂提问是设疑、激疑的重要手段,是师生交往、互动的外显形式。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经验的教师善于在提问之后不断追问。抓住、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他们思考现象背后的数学道理。教学中“有效提问”的方法:1、抓住关键细节提问,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2、针对内容矛盾之处...

2022版新课程标准倡导的能引发学生思考的教学方式有哪些?
答:2022版新课程标准倡导的能引发学生思考的教学方式如下:1、丰富教学方式。改变单一讲授式教学方式,注重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互动式等,积极开展跨学科的主题式学习和项目式学习等综合性教学活动。2、重视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改变过于注重以课时为单位的教学设计,推进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体现数学知识之间的...

课堂魔法揭秘:问题的力量!
答:问题不仅要针对学生的特点,还要紧扣教材的重点和难点。这样的提问,才能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樂提升思维容量教师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当教师提出问题时,学生不要轻易否定自己的答案,只要言之有理,都值得肯定。提高提问技能一个成功的课堂,与教师的提问方式、语气和质量息息相关。

13教师应该怎样提问才能够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
答:一、 合理分配回答对象 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发现,教师在分配问题上存在这样一些方式:(1)有的教师专挑后进生回答问题以避免他们开小差:(3)有的教师倾向于照顾绝大多数中等生;(3)有的教师喜欢针对具体的学生提具体的问题,如把复杂的问题分配给优等生回答,而简单的问题分配给后进生...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设问,启发和引导
答:在较复杂的应用题教学中,我进行课堂提问时是针对具体问题具有启发性,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使学生能够深入钻研思考问题并抓住题目的本质和核心,从而掌握解题的规律。例如“一瓶油,将它的1/4倒入一个重100克的玻璃杯里,再把杯放在天平的一个盘里,然后在天平的另一个盘中放入400克砝码,这时天平...

如何在课堂提问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呢?
答:一是要面向全体学生发问,让所有学生都能积极思考问题;二是要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提出不同要求的问题,如面对优秀的学生可以提高复杂度,面对学困生可以适当降低复杂度,以此来兼顾到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三、提问的语言要准确,具有启发性 教师提问的语言要准确表达问题的意图,条理清晰、简明...

老师在课堂上可以通过哪些方式引导学生思考?
答:实验和观察法:在科学课上,老师可以设计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来引导他们思考。实验和观察可以直接触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探索未知的欲望。反思法: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自我反思。老师可以定期让学生写下自己的学习体会,思考自己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收获的经验。启发式教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