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新时期决策气象服务质量 如何推动新时代政法工作有新气象新作为?

作者&投稿:殳洁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主要抓好以下八项工作:

  (一)着力提高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和水平

  气象灾害防御形势严峻,涉及面广,社会关注度高。要切实履行基本职责,不断加强能力建设,着力提高气象防灾减灾水平和效益。

  完善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机制。努力做到重大气象灾害与衍生次生灾害预报准确,预警及时,信息传播快速,确保预报预警信息发布不出现失误。进一步完善“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机制,强化与各级防灾减灾及应急管理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应急联动,深化防灾减灾资源整合与协调配合。切实发挥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体系建设效用。

  加强基层防灾减灾体系建设。落实中央一号文件要求,着力推动基层气象防灾减灾服务融入式发展。推进基层气象防灾减灾工作逐步纳入地方基层组织体系和公共财政预算,纳入地方政府“三定”方案和绩效考核体系。推进基层气象防灾减灾发布手段融入地方社会治理体系和基层网格化管理体系,融入各部门减灾示范社区、智慧社区创建,融入各类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实现信息发布手段互联互通、共建共享和安全运维。推动将气象信息员纳入地方公共服务组织管理体系,加强管理与效能考核。

  依法开展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强化依法履职意识和责任,扎实推进气象防灾减灾的相关法律法规的有效实施,依法规范政府、部门、社会和公民在防灾减灾中的责任和义务。推动建立政府主导下重大气象灾害预警的社会应急响应机制。强化对重点领域、重点区域、重点单位极端天气公共安全的依法监督职责。引导和鼓励社会志愿者参与气象防灾减灾服务。进一步加强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宣传工作。

  提高气象灾害风险管理水平。强化风险防范意识,逐步建立气象灾害风险管理业务。加强气象灾害风险普查,建设灾情信息管理系统,初步实现灾害信息实时、快捷、综合采集。开展台风、暴雨、干旱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和灾害风险区划试点,发展定量化的灾害风险评估业务,着力提高对地质灾害隐患点、设施农业、交通气象的影响预报和风险预警的针对性、有效性。发挥保险机构、红十字会等组织在气象灾害风险转移中的作用,建立重大气象灾害及次生衍生灾害跨部门联合调查制度。发展防灾减灾与公共气象服务效益评估业务,逐步建立国家、省两级气象服务白皮书制度。

  (二)全力做好各项气象服务

  气象服务是立业之本。要始终把做好气象服务放在首位,坚持“面向民生、面向生产、面向决策”,全力做好各项气象服务。

  努力提升气象服务“三农”的水平。创新气象为农服务机制,融入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深化联合会商和产品制作发布机制,加强国家级与省级农业气象业务服务的技术指导和支撑反馈,强化关键农时、重大农业气象灾害实时监测和定量影响评估服务。服务国家农业对外合作,继续做好国内主要农作物长势监测和产量预报,并逐渐向国外重点农产品和重点农业产区拓展。推进中央财政“三农”服务专项建设与现代农业示范区、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等的融合,深化基层气象为农服务社会化发展试点,推动气象为农服务“两个体系”可持续发展。

  全力提高公众气象服务水平。创新服务方式,发展更加适应需求的个性化、多样化、专业化公众气象服务。继续加强气象服务品牌建设,强化按需服务、移动式交互、智能定位信息发布,推进新媒体技术在公众气象服务业务中的应用。继续推进气象服务进学校、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事业单位、进工地,进一步扩大气象预报预警信息发布的覆盖面。

  做好国家重大战略和重大活动气象服务。围绕国家重大战略,以及新型城镇化建设、大气污染防治等重大任务,优化需求导向的服务机制,强化专项气象服务业务。做好大型运动会和2022年冬奥会申办等重大活动气象保障服务工作。

  加强各项专业气象服务。完成全国交通气象灾害风险普查,深入推进交通气象沿线精细化预报和高影响天气短临预报试点。继续推进与住建部城市内涝防治合作。加强流域气象中心业务能力建设,发挥服务防汛抗旱及重大水利工程建设运行等职责。与国土资源部联合开展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示范区建设。继续做好海洋、森林草原防火、旅游、电力等专业领域气象服务。加强安全生产气象保障服务。

  (三)做好应对气候变化和生态文明建设服务支撑工作

  应对气候变化和生态文明建设是攸关当前和长远利益的大事。要切实发挥应对气候变化的基础科技支撑作用,有力保障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和生态文明建设。

  强化气候变化适应工作。加快建设中国气候服务系统,强化传统天气气候服务与气候变化应对需求的融合。推进省级气候变化适应工作。做好能源设施、城乡建设、交通基础等关键领域的气候变化风险评估,建立极端气候事件预警指数和等级标准,继续开展气候变化对特色产业和行业的影响评估。

  做好应对气候变化决策支撑。做好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的支撑工作,围绕巴黎气候变化大会、气候变化立法、我国二氧化碳峰值排放路径和气候变化适应等开展决策咨询。积极参加IPCC未来规划,科学支撑气候变化公约谈判,参与气候变化全球治理。

  加强气候变化科学研究。深入开展气候变化规律研究。强化气候变化基础数据建设,稳步推进全球气候系统模式和区域气候模式研发,继续开展气候变化检测归因研究,启动气候变化综合评估模式研发。做好气候变化最新科学进展和热点问题的分析解读工作。

  更加重视气候安全工作。根据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确定中长期气候安全目标,减轻气候变化对粮食生产、水资源、生态、能源、城镇化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威胁,保障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加强生态文明气象服务。加强国家级、区域和省级环境气象预报预警业务能力和运行机制建设。推进与环保部门联合开展重污染天气预报预警和空气质量预报。发展污染源减排措施效果评估业务。继续做好生态脆弱区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加快推进区域人工影响天气工程立项建设。实施人工影响天气业务能力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促进气候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开展全国贫困县光伏发电资源评估与服务,组织开展风能经济开发潜力评估研究。加强城市规划、重大工程等气候可行性论证服务。

  (四)全面深入推进气象现代化

  气象现代化是兴业之路。要大力推进气象业务现代化、气象服务社会化、气象工作法治化,并将气象业务现代化作为核心重点任务来推动,落实目标任务和主体责任,全面深入推进气象现代化。积极发展现代气象服务业务。认真贯彻第六次全国气象服务工作会议精神,围绕构建中国特色现代气象服务体系的目标和要求,制定公共气象服务业务发展指导意见,集约化发展公共气象服务核心业务能力。强化决策气象服务业务能力建设。研发气象灾害影响预报和灾害风险评估技术,发展基于影响预报的专业气象服务业务。面向个性化服务需求,研发快速循环预报服务产品加工和产品检验监控系统。优化完善全国公共气象服务共享产品库。依托数据分析技术和新媒体,发展智能化公众气象服务业务。

  深入推进现代气象预报预测业务。制订现代天气、气候业务发展指导意见,着力提升预报预测准确率和精细化水平。推进数值预报发展与应用,实现GRAPES全球模式业务运行,区域数值预报重点做好资料同化和产品应用工作。着力提高灾害性天气、局地性天气的分析能力和预报技术。开展全国10公里分辨率的精细化格点全要素预报业务试验。加强海洋气象、空间天气预报业务能力建设。实现第二代季节预测模式业务运行,进一步提高动力与统计相结合的客观预测技术水平。加快推进MICAPS4.0、SWAN2.0和CIPAS2.0系统建设,继续推进县级综合预报预警业务平台的建设与应用。召开第七次全国气象预报预测工作会议。

  大力推进现代气象观测业务。强化综合观测业务的自动化、集约化、标准化,着力提高观测质量和效益。开展国家天气观测网台站遴选,加强国家基准站网建设,实现国家级台站和其他台站的分级管理。完成县级综合观测业务平台的试点工作并推广。统一各类自动气象站技术标准和数据格式,开展自动气候站设备选型,提高观测数据可同化水平。组织开展风廓线等观测资料的应用试验和观测预报互动科学试验,提高现代观测资料的应用水平。规范温室气体等大气成分业务,提高业务稳定运行能力。完成风云二号G星在轨测试并投入业务运行,统筹在轨气象卫星管理,优化地面应用系统设计,进一步提升气象卫星和雷达观测业务应用水平。加强国家级和省级计量检定能力建设,启动国家气象技术装备保障分中心(新疆)建设。严格执行气象专用技术装备许可制度。

  着力加强气象资料业务和信息化基础能力建设。制订气象资料业务发展指导意见。加强气象资料基础工作。加快推进气象数据格式标准化工作。以推进全球气象再分析资料工作为抓手,优化气象数据采集、收集、质控、存储和应用业务流程。重点推进卫星、雷达等资料质量评估业务应用和同化工作。规范各类气象资料质量和时效的考核评估。提高全国气象广域网传输能力。加快推进全国综合气象信息共享系统(CIMISS)业务化,推进国家、省两级集约化数据环境建设。国家级气象业务内网和中国气象数据网上线运行。启动实施国家级高性能计算机二期建设和气象业务异地应急备份中心(上海)建设。

  进一步强化责任考核。出台《全国气象现代化发展纲要》,完善气象现代化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切实推进各项保障政策落地。国家级业务单位要积极主动履责,加强与相关单位互动对接,完成气象现代化实施方案年度任务。省级气象部门要强化责任担当,着力推进省级气象业务现代化,有序推进县级综合气象业务发展。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将气象现代化工作纳入各级政府绩效考核中。

  加强试点经验总结与推广。组织开展江苏、上海、北京、广东、重庆以及浙江杭州和宁波等第一批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试点总结评估,推广试点经验。加大对河南作为中部地区于2018年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试点省份的工作推进力度。针对东中西部各自不同发展特点,把握好东部率先,中、西部赶超的节奏。

  (五)着力深化气象改革

  改革是发展的动力源泉。要凝聚共识,密切跟踪国家改革进展,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倒逼,以气象服务体制改革为重点、以防雷体制改革为突破口,以气象科技体制改革为抓手,扎实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认真落实气象服务体制改革部署。要按照《气象服务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的部署,以国家级和部分省级公共气象服务中心为试点,创新发展气象服务业务体制、服务供给体制和运行机制以及专业气象服务实体规模化发展机制,更好地发挥气象事业单位在公共服务中的主体作用。推进中央和地方政府气象防灾减灾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健全政府购买气象服务制度。以气象为农服务社会化及大城市社区气象防灾减灾为试点,培育基层气象服务多元化提供主体。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队伍纳入地方公共服务和保障体系试点。成立中国气象服务协会、中国人工影响天气协会。以上海自贸区气象服务管理和气象协会组织为抓手,制定出台气象服务管理办法、标准和规范,建立部门与社会组织对气象服务的市场管理机制。

  加快推进防雷体制改革。依法加强雷电灾害防御工作的组织管理职能,发挥防雷减灾在保障公共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方面的作用。以激发市场发展活力,提升服务能力和创新方式为重点,试点带动,加快推进防雷体制改革,依法有序开放防雷检测市场,强化法规标准建设和市场监管。统一准入标准,制定出台全国防雷装置检测资质管理办法。清理与改革要求不相适应的规范性文件,完善防雷相关法规标准及业务规范,加强防雷服务市场监管。重庆、广东、浙江等试点单位要重点推进防雷工作政事企分开,发挥防雷服务行业协会作用,建立现代防雷企业制度,培育骨干企业。

  稳步推进气象业务科技体制改革。按照信息化、集约化、标准化的发展要求,改革气象业务体制,优化气象业务布局、业务系统和业务流程,提升气象业务的效率和水平。通过试点建立省市县三级集约化的业务布局和业务流程,制定气象业务系统平台集约化发展指导意见。落实精细化气象预报服务产品制作向国家级和省级业务集约的气象服务业务技术体制。规范全国数值预报业务布局,制定数值预报业务发展改革指导意见。强化预报预测质量检验考核工作。建立预报员团队定量考核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改革科研组织管理方式,进一步集中资源聚焦核心技术突破。深化气科院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完善以技术突破与业务贡献为导向的评价制度和激励机制,强化中试基地与业务用户参与成果评估,发挥学会等第三方机构在项目管理、科技奖励和成果评价中的作用。完善合作共赢机制,引导利用国内外优势资源参与重大核心任务协同攻关。

  密切跟踪落实国家各项改革。及时贯彻落实国家关于科技体制、人事制度、财税制度及其他改革政策。配合中编办制定地方气象管理权力清单指导意见。继续推进气象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强化分类指导、上下协调、有序承接,建立完善规章制度、审批程序和事中事后监管措施,做到放管结合、监管到位。深化部门预算管理体制改革,管好用好财政资金。完善双重计划体制和相应财务渠道,积极争取地方财政解决气象部门职工的地方性津补贴。

  认真组织并推进改革试点工作。总结省级气象局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试点,推进省及省以下气象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切实抓好各试点单位经验总结,查找并解决存在的问题,创造出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做法,探索形成一批特色鲜明的改革成果。

  (六)大力推动创新驱动发展

  创新始终是推动事业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要大力实施国家气象科技创新工程,培养创新型人才,着力推进气象信息化建设,有力保障和支撑气象现代化。

  加快推进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全面落实国家气象科技创新工程核心攻关任务。发挥中央财政科技资金效益,落实四项研究计划重点任务。做强部门科研院所,优化学科布局,构建科研业务紧密结合的学科体系和协同攻关机制。加强区域科技协同创新,围绕区域重大业务核心技术进行攻关。优化气象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强化野外科学试验基地的开放共享。建立气象科技成果认定和分类评价制度。推动成果转化应用和向技术标准的深度延伸。完善有利于激发创新活力的激励制度。深入推进科技研发任务法人责任制落实。

  加强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坚持党管人才原则,进一步强化人才工作“一把手”责任制。围绕国家气象科技创新工程,组建核心技术领域创新团队。完善人才和团队的评价激励等政策措施。深入实施“双百计划”、强基工程和青年英才培养计划。加强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培训。开展人才政策执行情况评估,优化人才发展环境。联合教育主管部门和高等院校,加强气象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加强西部欠发达地区人才队伍建设。

  加快推进气象信息化工作。加强顶层设计,完成气象信息化总体规划编制。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强化气象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建设,统筹气象业务、服务、科研、教育培训和行政管理等的信息资源和数据,逐步构建资源高效利用、数据充分共享、流程高度集约的气象信息化新格局。加强气象信息化工作统一领导,开展国家和省级气象业务信息化建设试点,推进气象信息化总体规划实施,推进“气象云”工程建设。建立气象信息化社会运行保障机制。

  提升开放合作质量效益。制定新常态下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合作计划及方案,深化省部、部际合作。围绕国家“一带一路”等总体外交大局和气象事业发展全局,做好第十七次世界气象大会参会等重要国际气象合作机制建设工作。多渠道、多方式加强多双边气象合作,提升国际引智和培训工作水平。加强气象援外工作。继续做好港澳台及周边区域气象交流合作工作。进一步规范外事管理,加强国际合作队伍建设。

  切实抓好规划实施和编制,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做好气象发展“十二五”规划的总结评估,积极参与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和重大专项规划起草,组织编制“十三五”规划,提出未来五年气象事业发展重大工程和建设任务。加快《海洋气象发展专项规划(2014-2020年)》、气象卫星应用发展规划等专项规划的编制和审批。强化山洪地质灾害防治气象保障工程等项目的统筹建设与管理。开展气象监测与灾害预警工程、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一期工程竣工验收。组织召开全国气象部门西藏工作会议。完善对口支援西藏和四省藏区、新疆及艰苦台站工作方案。扎实推进新疆兵地气象融合发展。重视和支持基层气象台站能力建设。

  (七)全面推进气象法治建设

  气象工作法治化是新时期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的内在要求。要坚持依法发展、依法行政、依法履职,全面提高气象工作法治化水平。

  推进气象立法和标准化管理。积极参与全国人大常委会涉气象法律草案和国务院涉气象行政法规起草。继续推进气象灾害防御法和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条例的立法进程及《人工影响天气管理条例》修订。突出各地气象事业发展特色,加快推进地方气象立法步伐。切实提高气象标准质量,不断强化标准执行。加快霾等重点标准的制修订,建立以标准为依据的业务管理工作机制,清理修订完善现有业务规范,制定标委会绩效评价指标,开展标准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

  提升依法履行气象社会治理能力。全面梳理气象行政管理职能,制定气象部门权力和责任清单。完善并实施气象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管理办法和指导标准,做好气象行政执法监督检查,及时制止和查处违反气象法律法规的行为。继续开展防雷综合治理督导检查,加强事中事后监管。

  提高依法管理气象事务水平。完善学法、用法制度,增强干部职工运用法治思维和方式推动改革发展的能力。完善重大决策法定程序,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积极推进国家和省级气象部门法律顾问制度。突出抓好局党组各项重大决策部署、事业发展重点目标、深化改革各项任务等的落实。改进目标管理,完善综合考评体系。重点解决不落实、难落实问题。强化职能调整和下放的衔接和后续工作。

  (八)全面加强部门党建和文化建设

  加强党的领导是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和深化改革的重要保证。要强化责任,加强思想、组织、作风、廉政和制度建设,营造奋发有为团结和谐氛围。

  把从严治党要求贯彻各项工作始终。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严明党的各项纪律。自觉把维护党中央权威、遵守党的政治规矩落实到全部工作中去。持续深入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严格执行有关制度。进一步精简公文数量,提高公文质量。强化会议管理监督,提高会议质量效率。厉行勤俭节约,严肃查处违反“约法三章”问题。持续反对“四风”,加强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和纠正存在的突出问题。组织开展教育实践活动专项检查,巩固拓展活动成果,健全作风建设长效机制。继续抓好机关作风建设月活动。

  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是政治责任、直接责任。各级党组(党委)要统筹谋划,把党风廉政建设贯穿于各项工作的全过程。要紧紧抓住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这个“牛鼻子”,以上率下,层层传导压力,级级落实责任,强化党组(党委)责任担当,细化主体责任,建立责任台账,对主体责任不落实或落实不力的要严肃问责,要分级开展基层党组织主要负责同志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轮训工作

如何加强新时期农村气象科普知识宣传工作~

“三农问题”愈来愈受到国务院以及省市县各级政府的重视,为三农服务,提高农业气象防灾减灾能力,促进农民增产增收,是我们气象工作者主要任务之一,也是“三个气象”的服务理念要求。如何加强新时期农村气象科普知识的宣传,提高农民防范意识,应该从以下考虑:(1)加强对气象科普工作的管理与投入,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专兼职队伍。(2)积极主动争取地方部门的支持,建立一个由“政府主导支持、部门有效联动、镇村共同参与”的农业气象综合服务示范县,逐步形成农村气象科普宣传新格局。(3)加强与媒体合作,充分挖掘宣传潜力,完善科普形式和内容,不断探索气象科普工作的新思路、新途径、新方法。

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政法领域体现“四个转变”

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针对这一重要论断,会议指出,在政法领域,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体现在“四个转变”上:
1、从实现基本物质文化需要向同步追求高品位物质文化生活转变;
2、从实现外在物质文化需要向同步追求精神心理满足转变,不仅希望人身权、财产权不受侵犯,而且期待个人尊严、情感得到更多尊重,隐私、名誉、荣誉等人格权得到有效保护;
3、从注重现实安全向同步追求长远安宁转变,对严格执法、公正司法有更高要求;
4、从单纯的个体受益向同步追求参与社会事务转变,更加关注共商共建共治共享,对社会事务参与意愿强烈。
“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凸显出人民日益增长的对民主法治的需求、对法治品质的要求、对公平正义的期待、对安全保障的法律依赖等,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增量部分几乎都与民主法治直接关联。 ”中国法学会副会长张文显说。
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对政法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提高法治品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质量和效益,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历久弥新“枫桥经验”提升基层治理现代化水平

50多年前,浙江枫桥干部群众创造了“依靠群众就地化解矛盾”的“枫桥经验”,并根据形势变化不断赋予其新的内涵。
会议要求,以总结推广新时代“枫桥经验”为契机,提升城乡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
1、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动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2、坚持以善治为目标,推动创新城乡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
3、坚持以预防为基点,构建社会矛盾风险综合防控新体系;
4、坚持以党建为引领,筑牢社会和谐稳定新防线。
“过去的‘枫桥经验’强调发动和依靠群众,坚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随着时代发展,现在强调党政动手依靠群众、预防纠纷化解矛盾、维护稳定促进发展。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是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刑法研究室主任刘仁文说。
要牢牢把握“枫桥经验”以人为本的核心要义,推进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要总结推广“网上枫桥经验”,推动社情民意在网上了解、矛盾纠纷在网上解决、正面能量在网上聚合,努力使社会治理从单向管理向双向互动、线下向线上线下融合、单纯部门监管向社会协同转变。
新时代的“枫桥经验”不仅要贯彻落实到“现实空间”,还要落实到“网络空间”。例如在打击和防范电信诈骗等新型犯罪领域,在探索基层矛盾纠纷化解中,利用互联互通的网络科技,解决现实中的具体问题。

强调 “完善产权保护机制”增强企业家信心

“更加注重完善产权保护机制,促进市场主体立恒心、增信心。 ”这是会议透露出的一个重要信号。
切实维护企业家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严防刑事执法介入经济纠纷、超标的超范围采取财产强制措施、财产处罚过宽过重等现象发生。
政法机关直面当前产权保护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问题,需要更新执法理念,转变执法作风,改进执法方式,提高执法质量和水平,才能实现执法办案法律效果与政治效果、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2017年底,最高人民法院公布人民法院将依法再审张文中案,顾雏军案,李美兰与陈家荣、许荣华案等三起重大涉产权案件,让人们切实感受到党中央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依法保护产权的坚定决心。
“一个案例胜过一打文件”。这次会议提出,要抓紧甄别纠正一批社会反映强烈的产权纠纷案件,进一步稳定社会预期、增强企业家信心。
“这有利于在全社会树立起‘有恒产者有恒心’的理念。 ”刘仁文说,“提升社会对公正司法的信心,对促进有关当事方和办案机关依法办事必将产生良好的示范效应。 ”

构建“中国特色轻罪诉讼制度体系”

诉讼制度改革作为司法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优化司法资源配置、提高司法质量效率的必由之路。目前,我国正在18个城市开展刑事案件认罪认罚从宽制度试点。
会议提出,今年9月试点到期后,要及时总结试点经验,推动刑事诉讼法等有关法律修改,构建起中国特色轻罪诉讼制度体系。
“在保障司法公正的前提下,应当在提高司法效率方面多下功夫。 ”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副院长汪海燕表示,要解决有限的司法资源与不断激增的诉讼案件之间的矛盾,就要使公正和效率在更高的层次上实现统一。
在民事诉讼制度改革方面,会议提出要推进化解方式多元化,完善诉调对接机制,探索调解前置程序改革试点,开展律师调解试点,发挥诉讼费制度的杠杆作用,引导更多民商事纠纷以非诉方式解决。
深化民商事庭审方式改革,探索法庭调查与法庭辩论合并进行,进一步提高司法效率。
“通过理论层面的不断创新,以及改革试点的实践,将一些成熟的、科学的改革经验上升为法律,以构建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诉讼制度。 ”汪海燕说。

全国执法司法规范化大检查今年开展

会议透露,今年要开展全国执法司法规范化大检查,着力解决执法司法不严格、不规范、不公正、不文明问题,防止公权力损害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在全国范围内开展针对执法司法的规范化大检查很有必要。汪海燕说,政法机关应当遵循法治思维,秉承以人为本的执法理念,争取在司法执法的每一个环节都能够严格依照法律程序进行,才能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执法和司法的案件中感受到公平和正义。
要努力营造公正、透明、可预期的法治环境。更加注重改进执法司法方式。
改进执法司法方法,确保司法执法方法的严格、规范、公正和文明,是提高执法司法公信力、提升司法文明程度的重要举措与保障。
要深化执法权力运行机制改革,逐步构建起完备的执法制度体系、规范的执法办案体系、系统的执法管理体系、实战的执法培训体系、有力的执法保障体系,推动执法规范化建设提档升级。

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

要开展重大社会稳定风险防范化解专项行动,努力做到发现在早、防范在先、处置在小,确保社会大局稳定。
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把对涉众型经济犯罪案件的查办和化解风险、追赃挽损、维护稳定结合起来,防止引发次生风险。
要开展专项行动,依法查处金融、财税、资本市场、社会民生等领域经济犯罪案件,重点打击非法集资、网络传销、内幕交易等经济犯罪,坚决惩戒违法违规活动。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非法集资等涉众型经济犯罪手段也不断翻新,极具隐蔽性和欺骗性。一旦蔓延,将对金融体系乃至社会稳定产生巨大冲击,严重影响实体经济发展。
相关部门要强化监测预警,综合运用各种手段积极排查化解金融风险隐患,加强薄弱环节的制度建设,构建系统化的追赃挽损工作体系,同时积极回应民生诉求,加强对广大群众的金融普法工作。

如何提高行政决策质量
答:提高行政决策质量的方法:1、公众参与 就是要求行政机关在作出决策前,采用座谈会、听证会、网上沟通等各种形式,广泛听取、充分吸收各方面的意见,意见采纳情况及其理由要以适当形式反馈或者公布。特别要完善重大决策的听证制度,扩大听证范围,规范听证程序,听证参加者要有广泛的代表性,听证意见要作为决策的...

当前气象事业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新任务是什么
答:面对新的复杂形势,我们必须坚定信心。应对突发灾害事件、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保障国家安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将为气象事业更大发展带来巨大机遇,提供广阔舞台,创造极为有利的条件。气象现代化深入推进,公共气象服务能力增强,科技水平提升,队伍...

怎样提高服务质量
答:一、“心”是第一位的。服务是这个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无论你从事什么工作,都是为他人服务,他人同样也为你服务。所以心态要好,心情要愉悦,工作时“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保持乐于助人,乐观向上的心态,自然服务就好,服务质量也就提高了。提高服务质量首先应从“心”开始.二、“语”是服务用语。...

领导干部如何提升科学决策能力
答:6、领导干部提升科学决策能力需要不断学习、实践和积累经验,同时树立战略思维和大局意识,坚持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保持创新精神,注重实践经验积累,善于倾听不同声音并建立健全科学决策机制。提升领导干部科学决策能力的好处 1、提高决策质量和效率:科学决策能够使领导干部更加理性、客观地分析问题,减少决策的...

如何提高科学决策能力
答:其次,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做决策。做好调研、开门问策,多方听取意见,综合评判,科学取舍,使决策符合实际情况,以科学决策赢得人民的笑脸,为新时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第三,要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尊重专业、尊重科学。要增强综合能力和驾驭能力,学习掌握自己分管领域的专业知识,使自己成为内行领导。同时...

政府如何减少决策失误,提高决策质量
答:建立健全行政决策风险评估制度,则是提高重大决策质量的当务之急。我国目前风险评估制度尚处于很不完善的阶段,其主要问题在于:评估机构的专业性和中立性不够;评估范围不清,评估机制不够完善;评估标准欠缺科学性;评估程序的透明度不足、评估的责任不明。这是我们首先应当正视的问题。否则,就会使行政...

新时期如何提高管理和服务的水平
答:2、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加强与客户的正常沟通。物业管理企业搞好服务的另一个关键,就要在提高服务质量的同时,加强与客户的联系,听取他们意见。了解他们需要的服务项目,对物业管理企业有哪些意见和建议。解决好客户投诉并及时给予回复,让客户知道物业管理企业在时时刻刻的关心着他们。这样既能了解客户的需求...

提升服务质量的建议
答:提升服务质量的建议,服务行业要求从业人员具有较强的综合素质,具备优秀的知识及服务精神。服务就是帮助是照顾是贡献。是从细微处创造效益,从细微处提高质量。以下提升服务质量的建议 提升服务质量的建议1 1、树立动态质量管理理念 动态质量管理是指计划、实施、检查和处置的一个不断循环的管理过程。这是一个比较成熟...

如何加强新时期农村气象科普知识宣传工作
答:“三农问题”愈来愈受到国务院以及省市县各级政府的重视,为三农服务,提高农业气象防灾减灾能力,促进农民增产增收,是我们气象工作者主要任务之一,也是“三个气象”的服务理念要求。如何加强新时期农村气象科普知识的宣传,提高农民防范意识,应该从以下考虑:(1)加强对气象科普工作的管理与投入,建立一支高...

为了提高行政效率,改善行政服务质量,应该构建怎样的组织文化来适应当今...
答:以适应新的挑战和机遇。通过建立学习型组织,可以提高组织的整体能力,从而更好地实现行政目标。综上所述,构建开放、创新、服务导向和持续学习的组织文化,对于提高行政效率和改善行政服务质量具有重要意义。这样的文化能够帮助组织适应转型时期的变化和挑战,更好地满足公众的需求和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