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善去恶

作者&投稿:隐梦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人生艰难处,便是修心时。明代思想家阳明是心学理论的集大成者,其“知行后一”更是意义非凡,影响致今。那心学究竟是一门怎样的学术理论思想呢?心学出自儒学,经过后世逐步发展完善,其代表人物有王阳明,陆九渊等人。其中王阳明更是物其推向巅峰,他的《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生动形象的概述了心理理论。心学主张“心即理也”,意思就是认为人的本心是人类一切理伦道德的来源和依据。一个人只要能认识自己的本心,事事依照本心去做,就不会违背道德。因为人的心是判别善恶的标准,每个人都应该知善知恶,这便是良知。当你看见同学钱掉了,你的第一反应就是上前提醒同学,这就是你的本心。你绝不会因为提醒同学是善的,所以要去帮助他。那么你的本心里就根本没有善恶。只要遵从本心,所作所为一定是善的。如果仅仅只是这样,那世界上就不存在什么坏人了,可现实中,本心也常常被物欲所遮蔽,就好比你做了不雅之事,你会感到羞耻,这说明你还有良知。知道什么是善与恶,就只是知善而不做,是恶而去为。这样的人必须经过一番为善去恶的格物,才能恢复良知。良知不光是知善知恶,而是要致良知。想到善的事情就去做,想到恶的事就及时纠正。这便是为善去恶,这就是格物。久而久之,你的物欲就被去除了,你的本心也就恢复了,你的所做所为就是致善去恶了。这一切归结到一点,“心即理也”,以良知为标准,按自己良知去行动。用四字总结就是“知行合一”

~

无善无恶者心之体,有善有恶者心之用,知善知恶者良知,为善去恶者的...
答:有善有恶者心之用(有说意之动),我认为有善有恶即是心存善恶,心存喜好,如此“辨善恶”,便是心之用,意之动。知善知恶者良知,这个不就是指辨清了善恶,便拥有良知吗?辨清了善恶,便是知——道。为善去恶者格物,便是在以上基础上,知善去恶的情况下,便可格物而致知。只有有知道...

王阳明格物致知四句话是什么?
答:王阳明格物致知四句话是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他明确指出心的本体晶莹纯洁、无善无恶;但意念一经产生,善恶也随之而来;能区分何为善、何为恶这种能力,就是孟子所说的“良知”;而儒学理论的重点之一—格物,在这里就是“为善去恶”。真是画龙点睛...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答:有善有恶意之动——人生观 有善有恶意之动。良知一旦被遮蔽,所发出的意(念头)就有了善恶,而有了善恶之后,又不肯为善去恶,所以人生观就有了善恶。良知是如何被遮蔽的呢?王阳明的结论是:习气所染。习气就是我们身处的社会,王阳明不无遗憾地说,由于不是每个人都自动自发地去致良知,所以由...

王阳明心学四句有何精妙
答:四句话是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没有善恶就是心的本体,类似于佛教的心形归空,但又不同于佛教的空,也就是心中没有想法,应机而动,如果水一般没有形态,心体本空就像圣人和天地一般无有思虑和欲望。心体本空就像圣人和天地一般无有思虑和欲望,当...

王阳明格物致知四句话
答:王阳明(王守仁)《格物致知》四句话是: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这四句话很简单,又很深刻。有个故事完美的阐述了这四句话,有位老农穷的吃不上饭了,找到王阳明卖地,王阳明看他可怜,不忍心买他的地,就先借钱给他。后来王阳明游玩时,看到一块风水...

王阳明格物致知四句话
答:王阳明格物致知四句话: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1、无善无恶心之体:王阳明的格物致知的第一句就是无善无恶心之体。我们都知道王阳明是一位心学的集大成者,这是他对于自己内心的一种认识。他认为一个人的内心如果没有所谓的善恶,那么自己的心就是一个...

荀令君(荀彧)之进善,不进不休,荀军师(荀攸)之去恶,不去不止. 是什么意...
答:(荀勖)及在尚书,课试令史以下,核其才能,有暗于文法,不能决疑处事者,即时遣出。帝尝谓曰:“魏武帝言‘荀文若之进善,不进不止;荀公达之退恶,不退不休’。二令君之美,亦望于君也。”可见进善去恶指的都是在官员的选拔上 原句直译过来就是(在选拔考核官员时)荀彧善于选拔优秀的...

扬善去恶猜一生肖
答:答案是虎,属虎人的内心世界是浪漫的。他们爱玩、热情,感情丰富。与属虎人恋爱或结婚将会有很多感受,属虎人或她在嫉妒时会表现出过分的占有欲或爱争吵。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帮到你。

王阳明四句教的理解
答:王阳明四句教的内容为: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其详细理解如下:一、无善无恶心之体——世界观 无善无恶是我们一个人内心最开始的状态,它是心的本体。在没有衡量标准之前,事物都是一样的,一旦你给出了标准,整个世界就会反过来干扰我们。所以我们...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答:格物,意为探究事物的道理纠正人的行为,“格”在此有“穷究”之意。《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概念,乃儒家专门研究“物之理”的学科,后失传。格物为儒家认识论方法论的重要问题,三纲八目中“八目”之基石。1、 [study the phenome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