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有哪些节日习俗?不会写的字用拼音代替。 在春节有哪些习俗?

作者&投稿:温柄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春节的传统习俗有很多,如今流传最广的习俗是:买年货、扫尘、贴年红、倒贴福、吃年夜饭、守岁、拜岁、拜年、压岁钱、舞龙舞狮、拜神祭祖、祈福禳灾、游神、押舟、庙会、游锣鼓、游标旗、上灯酒……

下面我就挑选5个传统习俗:拜大年、开年饭、不走动不动刀、迎灶神、迎财神详细介绍一下吧,感兴趣的小伙伴一起来看看。

1、正月初一:拜大年

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送旧迎新。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正月初一辞旧岁,迎新岁。早上各家焚香致礼,敬天地、祭列祖,然后依次给尊长道贺新年,继而同族亲友互致祝贺。多个地方有正月初一早上吃素的习俗。新年的早晨,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漂亮的新衣,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走亲访友,恭祝新年大吉大利。

2、正月初二:开年饭

根据民间传统,除夕辞旧,大年初一迎新,迎新时要吃斋,而到了初二解除斋戒等禁忌,是崭新的开始,俗称“开年”。开年习俗是要吃“开年饭”。这餐饭一般备发菜、生菜、鱼等,意在取其生财利路之意。现代人也有将开年饭摆到酒楼吃。一些郊区农村还保留着“放生”的习俗,买活鲤鱼,用红纸盖上鱼眼,拜神之后到河塘放生。

3、正月初三:不走动、不动刀

年初三又称“小年朝”,有祀祖祭神的习俗。大年初三,通常不会外出拜年,因为年初三又称“赤狗日”,民间传说当日拜年容易与人发生口角争执,故亲朋好友之间不可互相走动拜访,此外大年初一至初三还有不动刀或剪刀的习俗。小年朝:古载,初三日,小年朝,不扫地,不乞火,不汲水,与岁朝同。

4、正月初四:迎灶神

按照民间的说法,正月初四灶王爷要点查户口,所以家家户户都要守在家里,准备丰富的果品,焚香点烛并燃放鞭炮,以示恭迎。灶神在我国古代神话传说是司掌饮食之神,迎灶神承载着人们祈福避祸,全家能够吃饱穿暖的美好愿望。此外还要把几天剩下的饭菜合在一起做大杂烩,打扫年货。室内掸尘,屋内扫地,垃圾堆到院中准备“扔穷”。

5、正月初五:迎财神

南方部分地区在正月初五迎财神。民间传说,财神即五路神。所谓五路,指东西南北中,意为出门五路,皆可得财。

迎接财神须供羊头与鲤鱼,供羊头有“吉祥”之意,供鲤鱼是因“鱼”与“余”谐音,图个吉利。人们深信只要能够得到财神显灵,便可发财致富。因此,每年人们都在正月初五零时零分(正月初四24点后),打开大门和窗户,焚香放爆竹,点燃烟花,向财神表示欢迎。接过财神,大家还要吃路头酒,往往吃到天明。大家满怀财运亨通的美好期望,将财神迎入家中,希望在新的一年里财源滚滚、招财进宝。

以上就是我了解的关于春节的习俗了,小伙伴们,你们家乡还有哪些传统习俗呢?在评论区里留言告诉我吧。



春节的习俗有:扫尘、压岁钱、贴春联、年画、守岁、爆竹、拜年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一、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

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二、压岁钱

春节拜年时,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民间认为分压岁钱给孩子,当恶鬼妖魔或“年”去伤害孩子时,孩子可以用这些钱贿赂它们而化凶为吉。

三、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

四、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 

五、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六、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七、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禹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霉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卫生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
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后来的“贺年片”。
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我国过年历史悠久,在传承发展中已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习俗,有许多还相传至今,如买年货、扫尘、贴对联、吃年夜饭、守岁、拜岁、拜年、舞龙舞狮、拜神祭祖、祈福攘灾、放鞭炮、放烟花、游神、押舟、庙会、游锣鼓、游标旗、上灯酒、赏花灯等。

春节习俗都有哪些呢



春节有哪些习俗~

民俗二三事

有哪些中国传统的节日和习俗?
答:3、清明节(公历4月4日或5日):清明节是传统的祭祖节日,人们扫墓、踏青、插柳,以纪念逝去的亲人。4、端午节(五月初五):端午节用以纪念古代诗人屈原,习俗包括赛龙舟、吃粽子、佩香囊、挂艾草和菖蒲等。5、中秋节(八月十五):中秋佳节是家人团聚的时刻,人们赏月、吃月饼、听赏花灯,以此表达...

我国的传统节日有哪些?分别有哪些习俗?
答:我国的传统节日有很多,以下是其中一些节日及其习俗:1. 春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农历新年。春节期间,人们会贴春联、挂灯笼、放鞭炮、吃团圆饭、拜年等。此外,还有舞龙舞狮、耍杂技、赏花灯等活动。2. 清明节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祭祖扫墓的日子。人们会到祖先的墓地扫墓、祭拜,...

我国的传统节日有哪些?分别有哪些习俗?要详细。
答:”记载了当时的风俗习惯。由于该诗感情真挚,至今脍炙人口。)冬至,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一个传统节日,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过冬至节的习俗。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冬至来了,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

端午节有哪些习俗和传说呢?
答: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渐渐演变成了现在的端午。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 端午节的习俗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不同地区的节日习俗可能会有一些区别,但是主要的习俗有:扒龙舟、挂艾草与菖蒲、端午食粽、放纸鸢、睇龙船...

清明节有哪些习俗?
答:🌼🌼🌼以上就是清明节部分习俗的介绍。清明节既是一个扫墓祭祖的肃穆日子,也是人们亲近自然、踏青游玩、享受春天乐趣的节日。清明节在传承发展中杂糅了多地多种民俗为一体,具有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今年的清明如果在外不能回家祭祖,记得吃青团。

我国的传统节日有哪些?分别有哪些习俗?要详细。
答:我国的传统节日有很多,以下是其中一些主要的节日及其习俗:1.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又称为中国新年。春节是中国最重要、最盛大的传统节日之一。在这个时候,人们会贴春联、挂灯笼、放鞭炮等来庆祝新年到来,并举行家庭团聚和拜访亲友等活动。2.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也被称为“上元节”。在这个时候,...

我们的节日都有哪些特殊的传统习俗?
答:让我们一起探索这些充满魅力的节庆日。</ 首先,农历正月初一</,是热闹非凡的春节,家家户户欢庆新年,贴对联、放鞭炮,新一年的希望与喜悦在此刻绽放。紧接着,正月十五元宵节</,明亮的灯笼和甜蜜的汤圆,象征着团团圆圆,亲情与和谐。农历二月初二</,是头牙,民间有剃头以避邪的习俗,象征着新...

端午节有哪些风俗习惯?
答:1、吃粽子:粽子也是药膳的一种。糯米具有益气健脾、开胃消食的作用。用来包裹粽子的粽叶更有讲究。北方大多用芦苇叶,南方多用竹叶和荷叶。2、挂艾叶菖蒲:端午过后,邪气主要是湿热、秽浊,所以要芳香化湿,芳香化浊,端午节的习俗中总离不开芳香。3、佩戴香包:端午节佩戴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

中国八大传统节日的时间和风俗是什么?
答:“九”数在《易经》中为阳数,“九九”两阳数相重,故曰“重阳”;因日与月皆逢九,故又称为“重九”。8、冬至:每年公历12月21日至23日,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一个传统节日,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过冬至节的习俗。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

国庆节的风俗有哪些回答在20字左右
答:虽然绝大部分国家都有类似的纪念日,但是由于复杂的政治关系,部分国家的这一节日不能够称为国庆日,比如美国只有独立日,没有国庆日,但是两者意义相同。中国国庆节特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成立的纪念日10月1日。1949年12月3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四次会议接受全国政协的建议,通过了《关于中华人民共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