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州快哉亭记》说课稿+教学反思?

作者&投稿:方薛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黄州快哉亭记》说课稿

  《黄州快哉亭记》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读本第三册“山水清音”部分,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宋代散文,下面我按“说文章、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设想和说教学程序”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文章

  (一)文章地位和课文的特点:

  语文读本“山水清音”部分编写了《黄州新建小竹楼记》、《黄州快哉亭》、《入蜀记》、《任光禄竹溪记》、《西湖七月半》五篇,这些文章(游记)取材广泛,或描写名山大川,或描写风土人情,语言生动形象优美。文章山水的描写中蕴涵了深厚的人文内涵,能很好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其审美能力。

  《黄州快哉亭记》这篇文章记叙了苏辙在遭遇贬职的挫折后,来到黄州(其兄苏轼谪居之地),登临快哉亭,欣赏壮观景象,纵情山水之间,从自己、其兄和建亭之人三人的遭遇说开去,由此及彼,由小见大,提出“心中坦然,不以物伤性”的旷达人生态度,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有重要意义。

  本文文章内容清晰,各种信息一目了然,有利于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中的筛选信息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本文也出现了高考中考查的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这对学生积累文言知识和提高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二)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要从一个中心出发,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围绕一个范畴,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结合本专题的特点,我把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定为

  知识目标: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能较熟练地翻译课文。能力目标:能够正确理解句子,提高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掌握“五字”翻译法。情感目标:体会文中所寄寓的那种旷达胸襟,无往而不快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重点:积累实词“病、当、过、胜”的词义,掌握虚词“以”的意义和用法,理解特殊句式,翻译文言文句子,巩固“五字”翻译法

  (四)教学难点:体会文中所寄寓的那种旷达胸襟,无往而不快的人生态度。

  二:说教法

  依据新课程理念,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本节课我 采用以下教法实施:

  运用预习稿、讲学稿和习作稿整合课内外资源,力求实现落实基础知识、培养能力素养和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方式。

  三:说学法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方式,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体验。因此在课前应让学生做充分的预习(扫清文字障碍、了解作者及相关背景),在课堂上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激发学生质疑、辨疑的意识,重点放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而整体把握课文,可采用朗读法、圈点勾画法、分析比较法来完成,在积累文言文知识、翻译句子可利用知识卡片和习题巩固的方式来完成。

  四:说教学设想

  根据新课程标准,让学生进行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并尝试让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具体做法为:

  1、阅读文章,搜集资料,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释,配合预习稿翻译文章,实现第一层次学习目标的理解突破

  2、充分利用学生小组,资源共享,合作学习,取长补短,实现第二层次学习目标的理解突破3、通过课堂点拨和课后订正,师生交流,彻底解决遗留问题,实现第三层次学习目标的理解突破

  五:说教学过程

  第一步:解题导入,了解作者及背景

  不知是因缘巧合,还是冥冥注定,一对亲兄弟在不同时间却因相同的命运先后来到“黄州”一个凭吊赤壁,

  一个登临“快哉亭”一个在此怀古

  一个写了游“记” 哥哥名叫“苏轼”

  弟弟叫做“苏辙”

  让我们走进苏辙的《黄州快哉亭记》

  预习成果展示:

  了解本文文体“记”。回顾以以前学过的带有“记”字的文章内容,然后归纳“记”是怎样的一种文体。 回顾、思考与概括 (学生活动)

  ▲苏辙,字 ,晚年因为隐居于颖水之滨,故自号 ,读书学禅以终,谥号文定。其文平稳朴实,亦如其人,作品集名为 ,人生观深受其父兄影响,与其父、其兄,合称三苏,皆为唐宋散文八大家。

  ▲苏辙被贬官的原因是

  (设计意图:破题导入,化用文学常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概念,预习成果展示,让学生对语文内容的理解产生“豁然开朗”之感)

  第二步:自主研习,整体感知。

  (一)学生朗读课文,用圈点勾画法找出文中关键语句(长江江流发生的变化、快哉亭命名的原因、作者认为保持快乐的关键)

  在内容上前后思维紧密相连,层层推进:在句式上整散结合,错落有致,读来朗朗上口。

  (二)课文中作者的人生态度“旷达、无往而不快”

  回顾写作背景:写于被贬官之际。

  鉴赏文中的景物描写:壮观景色看出作者心胸。

  鉴赏第三段,鉴赏重要句子:心中坦然,不以物伤性。

  (三)分析比较法:比较《岳阳楼记》和本文,两篇文章的主旨思想

  (四)拓展延伸:苏辙的人生观深受哥哥苏轼的影响,他们既是一往情深的亲兄弟,又是互相欣赏的文坛挚友,我们不妨回顾以前学过的苏轼作品,再一次细细品味,鉴赏两篇文章的DNA是否相同。

  (设计说明:多种教法的使用,形成师生互动,加深学生对课文理解由点到面,力图达到“一石激起前层浪”的教学效果。)

  第三步:运用习作稿巩固以上的课堂成果,加强文言文知识积累,提高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巩固练习(见习题稿13、14)深刻理解文章内容

  第13题:全都属于以“快哉亭”命名的理由是( )

  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波涛汹涌,风云开阖

  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

  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

  长州之滨,故城之墟,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周瑜、陆逊之所驰骛。

  有风飒然至者,王披襟当之。

  第14题,下列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从此亭上能够尽情观赏惊心动魄的风光,遥望远处,渔人、樵夫的房舍可以清清楚楚的点数出来,让人心情痛快,故称“快哉”。

  B作者认为张梦得在逆境中并未萎靡不振,而能纵情山水,寻得人生的乐趣,这表明他有超出常人的心胸。

  C连绵的群山,辽阔的森林,清风拂之,明月照之,都是会使文人墨客忧伤悲愁的景色,所以“快哉”之说是不对的。

  D快乐也好,悲伤也罢,都是由人的心境决定的,只要人心胸坦荡,不因外物而改变自己的真性情,就会感到快乐。

  (设计说明:此教学步骤让学生在文言文阅读中养成一种意识:倒读)

  2文言文知识积累:实词“病、当、过和胜”,虚词“以”

  进行针对性练习,(见习题稿11、12)

  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览观江流之胜 胜 B王披襟当之 当

  C将何往而非病 病 D此其中有以过人者 过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江出西陵,始得平地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

  B 楚王之所以为乐

  此世所以不传也

  C 使其中不自得

  即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D 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

  至丹以荆卿为计

  (设计说明“在做题中巩固词义,巩固推测词义的方法)

  3翻译文言文句子(见习题稿15题四个句子,涉及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和倒装句式)。

  变化倏忽,动心骇目。 译文:

  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

  译文:

  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

  译文:

  【教师总结】 苏轼和苏辙带着政治上的失意而来,得到了什么走的【学生思考】

  1 我们从课文中可以学习的一种人生态度。(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

  【赠记名言,师生共勉】看以下名言名句是否体现本节课作者所具有的人生态度

  (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3)不是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

  (设计意图:让学生结合现实谈自己的体会,引起他们对生活的思考,在帮助学生认识“旷达”的人生态度上,引用名言加以共勉。)

  2我们在这一节课积累文言知识

  (设计意图:小结、思考是让学生强化及复习课文内容,强化对重难点的消化)

  八【课下作业】 以“得与失”为话题写一篇复杂的.记叙文,要求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可以编故事例如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苏轼等等,也可以写自己身边的事。

  (设计意图: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获得更深的人生感悟,获从课文的学习中获得一次痛快淋漓的审美洗礼,这也是文言文教学中人文性与工具性并重的体现。)

  《黄州快哉亭记》教学反思

  《黄州快哉亭记》这篇课文我已经上了两次,今年这次是第三次。本来是很想来点创新的。但一站上讲台,一开始讲课,面对基础甚差的学生,我的创新设计还没开展多少,便半途夭折。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我本打算让学生诵读完课文之后,就概括每段的大意。我原以为这篇不难的文章,学生们应该是很容易概括大意的,即使不能用自己的话概括,起码也能从文中找出一些概括性的句子。但我在所谓的重点班高二(15)班一提问,下面立即鸦雀无声,真是一根针掉到地上都能听见。经我一而再,再而三的引导,学生们才终于能够说出我想要的答案,但时间已经过去了五分钟,大大超出我的预计。所以,接下来的程序,我就上得有点赶。下课之后,觉得自己很失败。我是很想让学生自主思考的,可学生们的反应让我实在是失望。

  可这能完全怪学生吗?

  我们的学生从初中开始学文言文,据我了解,绝大多数老师在讲文言文时采用的都是串讲的方式满堂灌。学生们学得非常被动,就连中考试题考的也是死记硬背,文言文试题大多就是课文原文,这在某种程度上就是纵容老师的灌和学生的背。而长期灌和背的结果就是学生对文言文学习形成思维定势,不需动脑,只需死记。结果到了高中还是这样学习。但高中的考试试题与初中大不一样,不再考课文原文,结果学生们一下子就傻眼了,过去的方法不灵了,新的方法又没有掌握,所以学生们普遍对文言文产生了恐惧心理。越怕就越学不好,越学不好就越怕,形成恶性循环。

  其实我自己以前也大多是采用满堂灌的方式,因为这种方式课堂效率最高,在课时紧、任务重、学生基础差的前提下,满堂灌可谓最佳选择。但这种做法的最严重后果就是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挫伤,使他们继续对老师产生信赖心理。一脱离老师的讲解,就不能理解文言文,即使是自己能理解的,也不愿去思考。久而久之,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低下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所以,出现课堂上冷场的情况也不能完全怪学生,我这个老师也是大有责任的。

  有鉴于此,我决定从第三课《方山子传》开始,尝试让学生分组自主讲析课文,以期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之所以要从第三课而不是从第二课开始是因为我还要给学生们一点缓冲和准备的时间。我要将学生们按语文成绩的优良中差适当分组,要让他们抽签选出自己要讲析的课文,要让他们了解教案撰写的基本要求,还要对他们在讲课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作一些准备,所以我准备从第6周开始,让学生们自主教学文言文。我不再做那个独占讲台的话语权掌控者,我准备做一个听众,一个引导者。

  我期待这一尝试的成功。



~

《黄州快哉停记》文中“快哉亭”命名的两方面缘由是什么?
答:盖亭之所见,南北百里,东西一舍。涛澜汹涌,风云开阖。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西望武昌诸山,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至于长洲之滨,故城之墟,曹孟德、孙...

《黄州快哉亭记》中 将何适而非快的“将”是什么意思
答:将是“那么”的意思。整句话的意思:那么到哪里会感到不快乐呢?(反问句,意思是不管到什么地方都会感到快乐的)

岳阳楼记和《黄州快哉亭记》两篇文章语言运用上有何不同
答:这两篇文章语言运用上的不同之处:1、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全文将记叙、写景、抒情、议论的写作手法融为一体,动静结合,明暗相衬,文词简约,音节和谐,用排偶章法作景物对比,成为杂记中的创新。2、苏辙《黄州快哉亭记》这篇文章由写景叙事入手,而后转入议论。条理清晰,结构严谨,过渡自然,不露痕迹...

黄州快哉亭记 选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抒发了作者不以贬谪为怀、随遇而安的思想感情。作者借物抒怀,本意并不在提倡士人远离尘世、自寻其乐,而在以旷达之情来慰藉不得意的士人,希望他们能胸中坦然,生于世而无往不自得,表达了自己超然物外,“不以物而伤性”的人生态度,同时作者的快意之情中含有不平之气。宋代苏辙《黄州快哉亭记》...

《黄州快哉亭记》中的“将蓬户瓮牖”,“将”字是什么意思?
答:“将蓬户瓮牖”的意思是:即使是用蓬草编门,以破瓦罐做窗。《黄州快哉亭记》的文体是“记”。本文特点是因亭景而生意,借亭名而发论,结构严谨,条理清晰。文章在开头交代快哉亭的地理位置、命名由来、并为后文安排伏笔之后,在第二段着力描写快哉亭附近的足以令人快意的景物。在写景时,或就目之...

《黄州快哉亭记》中的“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中的“即”怎么翻译_百度知 ...
答:这个自然段的翻译是:长江出了西陵峡,开始进入平地,水势奔腾浩荡。南边与沅水、湘水合流,北边与汉水汇聚,水势显得更加壮阔。流到赤壁之下,波浪滚滚,就像是无际的海洋。清河张梦得,贬官后居住在齐安,他在房舍的西南方修建了一座亭子,用来观赏长江的胜景。我的哥哥子瞻给这座亭子起名叫“快哉亭”。

比较《黄州快哉亭记》《岳阳楼记》《桃花源记》
答:《岳阳楼记》表现了作者虽然身处平民,却仍然为国而忧的士情怀;《黄州快哉亭记》表达了作者羡慕张梦得能够忘记世俗、名利、官事,纵情山水的情怀;《桃花源记》勾画出乱世中之理想乐土,说明当时社会的黑暗,作者欲隐山林的消极情怀。

武昌九曲亭记和黄州快哉亭记的不同
答:《黄州快哉亭记》采用侧面烘托的手法,先写水势,再接笔叙写建亭之因是为了“览观江流之胜”。《武昌九曲亭记》是先直接展现九曲亭址所在“有废亭焉”及四周景色,接着写天助人愿,苏轼修建九曲亭的心愿得到实现,自己也获得最大乐趣。苏辙的散文《黄州快哉亭记》,因其高超的艺术技巧,历来被人推崇...

《黄州快哉亭记》和《超然台记》在写法上有什么区别
答:。《武昌九曲亭记》、《黄州快哉亭记》, 两篇最为有名,堪称为姐妹篇。它们融叙事、议论、抒情为一炉,于汪洋淡 泊中贯注着一股不平之气。《武》文主要是通过记述苏轼游山的乐趣和西山秀美的景物,反映了世间得失无常,“适意者即可为乐”的达观思想。具有 一种清高自洁,超然物外的意味。此文...

《丰乐亭记》,《黄州快哉亭记》,《超然台记》,《岳阳楼记》此类文章在...
答:叙事、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篇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