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里哪些需要吃饺子,比如初伏、冬至之类的 冬至除了吃饺子,还有啥风俗?

作者&投稿:希朗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1、小暑,民谚语: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从这一天开始进入伏天。因此,头伏吃饺子是传统习俗。

2、立冬,民间会有吃饺子的习俗,有句谚语“立冬补冬,补嘴空”就是最好的比喻。

3、冬至,民间习俗:馄饨面,过去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吃狗肉、羊肉;吃饺子。谚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南方在这一天人们讲究吃红豆糯米饭。

其他节气习俗:

立春,民间习俗:打春即“打牛”,即表示劝农春耕和祈求丰收。相传是周公始制立春土牛。除了打春,这一天还有咬春的习俗,即吃春饼、春盘、咬萝卜等。

雨水,民间习俗:这一天出嫁的女儿纷纷带上礼物回娘家拜望父母。生育了孩子的妇女,须带上罐罐肉、椅子等礼物,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



冬至的饮食习俗南北有差异,北方多以饺子、馄饨等为冬至主要食品,南方则是糍粑、汤圆等甜食。有谚语“冬至饺子夏至面”,认为冬天寒冷而人体耗热量多故应该多吃有营养的食品补充热量。因此有冬至日有吃饺子和馄饨的习俗:吃馄饨寓意破阴释阳,表达冬至的新旧交接宇宙混沌状态,更意味亲自开辟世界;而吃饺子又俗称“安耳朵”(挤饺形似耳朵),民间习俗认为冬至日不吃饺子会冻掉耳朵,也不利农事收获;另一说吃饺子防为纪念药王张仲景。而饺子、馄饨和包子等更会是家庭成员团聚围桌而食,称为“蒸冬”。 当然也有例外,如在四川、山东枣庄流行冬至当天喝羊肉汤的习俗,寓意驱除寒冷之意。各地食俗不同,但吃水饺最为常见。“拥炉会饮”:炉火与酒都属暖,围炉温酒,团聚共饮,既扶阳又贺节。北方少数汉族和朝鲜族人还会吃狗肉,认为是大补食品。冬至日会食用以米面制成的圆形食品,即“汤团”、“团子”、“团圆子”(在中国北方称为“丸子”),取圆形象征天与阳,寓意年终团聚。汤团有馅料者用作祭祖,无馅料者用作祀神。沿海地区人民更往往把汤团造成红色与白色以寓意阴阳交泰。冬至吃过汤团也象征着年长一岁。除了畅快饮食,民间亦有“晒冬米”习俗,水洗白米后在冬至日的阳光下曝晒,留给日后有病者煮粥食用。有谚语“若要富,冬至吃块热豆腐。”南方有些地区民众流行趁冬至时值农事换年之交的前夕夜吃豆腐进补,同时选种,称为“豆腐节”。江浙一带在冬至吃汤团外,还要吃桂花酒酿,并祭祖。苏州习俗,冬至日家庭成员团聚吃团圆饭,如有家人出门也会留一套碗筷悬念,其中饭前祭祝祖先,饭菜有全鸡、全鸭、大青鱼、红焖蹄膀等。此外还有饮冬至酒的习俗,酒水以酒和糖制作,一般是仅冬至面世的桂花冬酿酒,老少皆宜。福建的福州一带及马祖地区则在冬至吃类似汤圆的一种食品——𥻵。此外有些地区还有吃长线面的习俗,喻意长寿及盼望冬至后每天白日长度逐渐加长而大地尽早回春。《梦梁录》卷六则提及“一阳后日晷渐长,比孟月则添一线之功”。一年共有24个节气;按照传统习俗,冬至吃饺子。二十四节气: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按照阳历每一个月都有二个节气,其中前一个是“节”,后一个是“气、中气”。按照二十四节气划分月份,就是按照前一个“节”划分,月份数字等于阳历月份数字减去一。例如,2月4日立春,立春是阳历2月份的第一个“节气”,是“节”,是划分月份的标志,月份数字等于2-1=1.因此,立春是正月的标志,同时,立春也是划分年份的标志。冬至过后,就进入了“数九寒天”,也到了一年中最冷的时候。因此人们为了保暖,喜欢食用一些热量较高的食品,在中国北方有冬至吃饺子的风俗。冬至吃饺子是为了纪念名医张仲景,感谢他在冬天用羊肉、辣椒和驱寒的药材熬制“祛寒娇耳汤”治疗人们的耳朵冻疮,所以,现在一些地区,还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每年农历冬至这天,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谚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这种习俗,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张仲景在长沙做官,在告老还乡退休的时候,正赶上那年冬天,寒风刺骨,雪花纷飞。在白河边上,张仲景看到很多无家可归的人面黄肌瘦,衣不遮体,因为寒冷,把耳朵都冻烂了,心里十分难受。回到家后,由于张仲景的名声早已经闻名天下,所以很多人上门求医。张仲景有求必应,整天都很忙碌,可虽然上门求医的人很多,可张仲景依然挂念那些冻烂耳朵的人。经过研究,他研制了一个可以御寒的食疗方子,叫“祛寒娇耳汤”。他叫徒弟在南阳东关的一个空地搭了个棚子,支上大锅,为穷人舍药治病,开张的那天正是冬至,舍的药就是“祛寒娇耳汤”。祛寒娇耳汤当初其实就是把羊肉和一些祛寒的药物放在锅里煮,熟了以后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的样子,再下锅,用原汤再将包好馅料的面皮煮熟。面皮包好后,样子象耳朵,又因为功效是是为了防止耳朵冻烂,所以张仲景给它取名叫“娇耳”。张仲景让徒弟给每个穷人一碗汤,2个“娇耳”,人们吃了“娇耳”,喝了汤,浑身发暖,两耳生热,再也没人把耳朵冻伤了。当初张仲景在长沙任职的时候,就在平时经常为老百姓看病,很受群众的爱戴。退休以后,长沙的百姓每年都派代表到家乡去看望。俗话说,医生难治自己的病。张仲景也是人,不是神。有一年,张仲景病了,他自己也知道,生命的灯油就要烧干了。长沙来看望他的人说,长沙有一个风水很好的地方,想让张仲景百年之后在那里安身,可南阳的人不干了,双方就争吵起来。张仲景说:“吃过长沙水,不忘长沙父老情;生于南阳地,不忘家乡养育恩。我死以后,你们就抬着我的棺材从南阳往长沙走,灵绳在什么地方断了,就把我埋葬在哪里好了。”在那一年的冬天,张仲景驾鹤西去了。寿终的那天正好是冬至。当送葬的队伍走到当年张仲景为大家舍“祛寒娇耳汤”的地方的时候,棺绳忽然断了。大家按照张仲景的嘱托,就地打墓、下棺、填坟。两地的百姓你一挑、我一担,川流不息,把张仲景的坟垒得大大的,还在坟前为他修了一座庙,这就是现在的医圣祠。张仲景是在冬至这天去世的,又是在冬至这天为大家舍“祛寒娇耳汤”的,为了纪念他,从此大家在冬至这天都要包一顿饺子吃,并且都说,冬至这天吃了饺子,冬天耳朵就不会冻了。“祛寒娇耳汤”很少有人吃了,但经过岁月的冲刷,大家在冬至这天吃饺子的习俗流传了下来。并且饺子的种类和形状也有了很大改进,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饺子,饺子也成了阖家团圆的代表食品,但张仲景的名字却很少有人提到了。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清嘉录》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说。这表明古人对冬至十分重视。人们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是上天赐予的福气,。汉朝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例行放假。《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所以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现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这天过节庆贺。每年农历冬至这天,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谚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这种习俗,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张仲景在长沙做官,在告老还乡退休的时候,正赶上那年冬天,寒风刺骨,雪花纷飞。在白河边上,张仲景看到很多无家可归的人面黄肌瘦,衣不遮体,因为寒冷,把耳朵都冻烂了,心里十分难受。回到家后,由于张仲景的名声早已经闻名天下,所以很多人上门求医。张仲景有求必应,整天都很忙碌,可虽然上门求医的人很多,可张仲景依然挂念那些冻烂耳朵的人。经过研究,他研制了一个可以御寒的食疗方子,叫“祛寒娇耳汤”。他叫徒弟在南阳东关的一个空地搭了个棚子,支上大锅,为穷人舍药治病,开张的那天正是冬至,舍的药就是“祛寒娇耳汤”。祛寒娇耳汤当初其实就是把羊肉和一些祛寒的药物放在锅里煮,熟了以后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的样子,再下锅,用原汤再将包好馅料的面皮煮熟。面皮包好后,样子象耳朵,又因为功效是是为了防止耳朵冻烂,所以张仲景给它取名叫“娇耳”。张仲景让徒弟给每个穷人一碗汤,2个“娇耳”,人们吃了“娇耳”,喝了汤,浑身发暖,两耳生热,再也没人把耳朵冻伤了。当初张仲景在长沙任职的时候,就在平时经常为老百姓看病,很受群众的爱戴。退休以后,长沙的百姓每年都派代表到家乡去看望。俗话说,医生难治自己的病。张仲景也是人,不是神。有一年,张仲景病了,他自己也知道,生命的灯油就要烧干了。长沙来看望他的人说,长沙有一个风水很好的地方,想让张仲景百年之后在那里安身,可南阳的人不干了,双方就争吵起来。张仲景说:“吃过长沙水,不忘长沙父老情;生于南阳地,不忘家乡养育恩。我死以后,你们就抬着我的棺材从南阳往长沙走,灵绳在什么地方断了,就把我埋葬在哪里好了。”在那一年的冬天,张仲景驾鹤西去了。寿终的那天正好是冬至。当送葬的队伍走到当年张仲景为大家舍“祛寒娇耳汤”的地方的时候,棺绳忽然断了。大家按照张仲景的嘱托,就地打墓、下棺、填坟。两地的百姓你一挑、我一担,川流不息,把张仲景的坟垒得大大的,还在坟前为他修了一座庙,这就是现在的医圣祠。张仲景是在冬至这天去世的,又是在冬至这天为大家舍“祛寒娇耳汤”的,为了纪念他,从此大家在冬至这天都要包一顿饺子吃,并且都说,冬至这天吃了饺子,冬天耳朵就不会冻了。“祛寒娇耳汤”很少有人吃了,但经过岁月的冲刷,大家在冬至这天吃饺子的习俗流传了下来。并且饺子的种类和形状也有了很大改进,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饺子,饺子也成了阖家团圆的代表食品,但张仲景的名字却很少有人提到了。谚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这种习俗,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张仲景是南阳西鄂人,他著《伤寒杂病论》,集医家之大成,祛寒娇耳汤被历代医者奉为经典。张仲景有名言:“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东汉时他曾任长沙太守,访病施药,大堂行医。后毅然辞官回乡,为乡邻治病.其返乡之时,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两岸乡亲面黄肌瘦,饥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便让其弟子在南阳东关搭起医棚,支起大锅,在冬至那天舍“”医治冻疮。他把羊肉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然后将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样的“娇耳”,煮熟后,分给来求药的人每人两只“娇耳”,一大碗肉汤。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学着“娇耳”的样子,包成食物,也叫“饺子”或“扁食”。冬至吃饺子,是不忘“医圣”张仲景“祛寒娇耳汤”之恩。至今南阳仍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冬至过后,就进入了“数九寒天”,也到了一年中最冷的时候。因此人们为了保暖,喜欢食用一些热量较高的食品。比较常见的是,在中国北方有冬至吃饺子的风俗。俗话说:“冬至到,吃水饺。”而南方则是吃汤圆,当然也有例外,如在山东滕州流行冬至当天喝羊肉汤的习俗,寓意驱除寒冷之意。各地食俗不同,但吃水饺最为常见。在这个冬至大如年的节气里,吃饺子是老传统,同时,老话也说“好吃不过饺子”,在这个重要的节气,吃饺子有一种说法是为了纪念名医张仲景,感谢他在冬天用羊肉、辣椒和驱寒的药材熬制“祛寒娇耳汤”治疗人们的耳朵冻疮,所以,现在一些地区,还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醋具有良好的养生功效,可帮助降脂、降血压,吃饺子蘸醋也可起到调味、解腻的作用,不过患有胃溃疡或胃酸过多的人则不适合吃醋,以免使胃酸增多,刺激胃肠粘膜,加重溃疡。另外,有的朋友吃饺子时习惯蘸酱油或辣椒油吃,这则是不大健康的,配酱油会让人摄入额外的盐,不利于心脑血管健康;而辣椒虽然能刺激发热,但属于辛辣刺激之物,并不适合寒冷干燥的冬季,也不适合阴虚体质的人食用。同理,就生蒜瓣吃饺子虽然过瘾,但也属于辛辣之品,对于有胃病的朋友们来说,还是少吃为妙。“饺子就酒,越吃越有”吗记住,饮酒请适量,即使配饺子也不例外。过量饮酒不仅会刺激胃肠道产生恶心、呕吐等症状,以及头痛、无力等身体不适,而且还会对肝脏造成较大的损害,这是因为酒精需要经肝脏代谢解毒,大量的酒精会给肝脏造成负担,导致酒精肝、脂肪肝甚至肝硬化、肝癌等严重后果。饮酒前最好先吃些东西,不要空腹饮酒;饮酒前半小时喝点酸奶或牛奶对保护胃粘膜有益处。饺子汤属于溶解了淀粉的热汤,可以促进胃酸和消化酶的分泌,从而帮助消化。不过,饭后喝汤难免会导致过量饮食,因此可改为饭前喝汤,一小碗即可;若吃完饺子感觉很饱了,就不必再喝汤,以免加重胃的负担,导致胃部饱胀、坠胀不适。二十四节气(The 24 Solar Terms)是指中国农历中表示季节变迁的24个特定节令,是根据地球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变化而制定的,每一个分别相应于地球在黄道上每运动15°所到达的一定位置。二十四节气又分为12个中气和12个节气,一一相间。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地球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视太阳从春分点(黄经零度,此刻太阳垂直照射赤道)出发,每前进15度为一个节气;运行一周又回到春分点,为一回归年,合360度,因此分为24个节气降水现象,表明降雨、降雪的时间和强度;白露、寒露、霜降三个节气表面上反映的是水汽凝结、凝华现象,但实质上反映出了气温逐渐下降的过程和程度:气温下降到一定程度,水汽出现凝露现象;气温继续下降,不仅凝露增多,而且越来越凉;当温度降至摄氏零度以下,水汽凝华为霜。小满、芒种则反映有关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情况;惊蛰、清明反映的是自然物候现象,尤其是惊蛰,它用天上初雷和地下蛰虫的复苏,来预示春天的回归。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不差1~2天。古时把节气称“气”,每月有两个气:前一个气叫“节气”,后一个气叫“中气”。二十四节气按月分布情况如下表,它又同农历闰月的安排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农历中,以立春为二十四个节气的头一个节气。二十四节气分别是指: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2016年11月30日,中国“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1、立春:斗指东北。太阳黄经为315度。是二十四个节气的头一个节气。其含义是开始进入春天,“阳和起蛰,品物皆春”,过了立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勃,一年四季从此开始了。 2、雨水:斗指壬。太阳黄经为330°。这时春风遍吹,冰雪融化,空气湿润,雨水增多,所以叫雨水。人们常说:“立春天渐暖,雨水送肥忙”。 3、惊蛰:斗指丁。太阳黄经为345°。这个节气表示“立春”以后天气转暖,春雷开始震响,蛰伏在泥土里的各种冬眠动物将苏醒过来开始活动起来,所以叫惊蛰。这个时期过冬的虫排卵也要开始孵化。我国部分地区进入了春耕季节。谚语云:“惊蛰过,暖和和,蛤蟆老角唱山歌。”“惊蛰一犁土,春分地气通。”“惊蛰没到雷先鸣,大雨似蛟龙。” 4、春分:斗指壬。太阳黄经为0°。春分日太阳在赤道上方。这是春季90天的中分点,这一天南北两半球昼夜相等,所以叫春分。这天以后太阳直射位置便向北移,北半球昼长夜短。所以春分是北半球春季开始。我国大部分地区越冬作物进入春季生长阶段。各地农谚有:“春分在前,斗米斗钱”(广东)、“春分甲子雨绵绵,夏分甲子火烧天”(四川)、“春分有雨家家忙,先种瓜豆后插秧”(湖北)、“春分种菜,大暑摘瓜”(湖南)、“春分种麻种豆,秋分种麦种蒜”(安徽)。 5、清明:斗指丁。太阳黄经为15°。此时气候清爽温暖,草木始发新枝芽,万物开始生长,农民忙于春耕春种。从前,在清明节这一天,有些人家都在门口插上杨柳条,还到郊外踏青,祭扫坟墓,这是古老的习俗。 6、谷雨:斗指癸。太阳黄经为30°。就是雨水生五谷的意思,由于雨水滋润大地五谷得以生长,所以,谷雨就是“雨生百谷”。谚云“谷雨前后,种瓜种豆”。 7、立夏:斗指东南。太阳黄经为45°。是夏季的开始,从此进入夏天,万物旺盛大。习惯上把立夏当作是气温显著升高,炎暑将临,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最重要节气。 8、小满:斗指甲。太阳黄经为60°。从小满开始,大麦、冬小麦等夏收作物,已经结果、籽粒饱满,但尚未成熟,所以叫小满。 9、芒种:北斗指向己。太阳黄经为75°。这时最适合播种有芒的谷类作物,如晚谷、黍、稷等。如过了这个时候再种有芒和作物就不好成熟了。同时,“芒”指有芒作物如小麦、大麦等,“种”指种子。芒种即表明小麦等有芒作物成熟。芒种前后,我国中部的长江中、下游地区,雨量增多,气温升高,进入连绵阴雨的梅雨季节,空气非常潮湿,天气异常闷热,各种器具和衣物容易发霉,所以在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也叫“霉雨”。 10、夏至:北斗指向乙。太阳黄经为90°。太阳在黄经90°“夏至点”时,阳光几乎直射北回归线上空,北半球正午太阳最高。这一天是北半球白昼最长、黑夜最短的一天,从这一天起,进入炎热季节,天地万物在此时生长最旺盛。所以古时候又把这一天叫做日北至,意思是太阳运行到最北的一日。过了夏至,太阳逐渐向南移动,北半球白昼一天比一天缩短,黑夜一天比一天加长。 11、小暑:斗指辛。太阳黄经为105°。天气已经很热了,但还不到最热的时候,所以叫小暑。此时,已是初伏前后。 12、大暑:斗指丙。太阳黄经为120°。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正值勤二伏前后,长江流域的许多地方,经常出现40℃高温天气。要作好防暑降温工作。这个节气雨水多,在“小暑、大暑,淹死老鼠”的谚语,要注意防汛防涝。 13、立秋:北斗指向西南。太阳黄经为135°。从这一天起秋天开始,秋高气爽,月明风清。此后,气温由最热逐渐下降。 14、处暑:斗指戊。太阳黄经为150°。这时夏季火热已经到头了。暑气就要散了。它是温度下降的一个转折点。是气候变凉的象征,表示暑天终止。 15、白露:斗指癸。太阳黄经为165°。天气转凉,地面水汽结露。 16、秋分:斗指已。太阳黄经为180°。秋分这一天同春分一样,阳光几乎直射赤道,昼夜几乎相等。从这一天起,阳光直射位置继续由赤道向南半球推移,北半球开始昼短夜长。依我国旧历的秋季论,这一天刚好是秋季九十天的一半,因而称秋分。但在天文学上规定,北半球的秋天是从秋分开始的。 17、寒露:斗指甲。太阳黄经为195°。白露后,天气转凉,开始出现露水,到了寒露,则露水日多,且气温更低了。所以,有人说,寒是露之气,先白而后寒,是气候将逐渐转冷的意思。而水气则凝成白色露珠。 18、霜降:斗指戌。太阳黄经为210°。天气已冷,开始有霜冻了,所以叫霜降。 19、立冬:斗指乾。太阳黄经为225°。习惯上,我国人民把这一天当作冬季的开始。冬,作为终了之意,是指一年的田间操作结束了,作物收割之后要收藏起来的意思。立冬一过,我国黄河中、下游地区即将结冰,我国各地农民都将陆续地转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其他农事活动中。 20、小雪:斗指己。太阳黄经为240°。气温下降,开始降雪,但还不到大雪纷飞的时节,所以叫小雪。小雪前后,黄河流域开始降雪(南方降雪还要晚两个节气);而北方,已进入封冻季节。 21、大雪:斗指癸。太阳黄经为255°。大雪前后,黄河流域一带渐有积雪;而北方,已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严冬了。 22、冬至:斗指子。太阳黄经为270°。冬至这一天,阳光几乎直射南回归线,我们北半球白昼最短,黑夜最长,开始进入数九寒天。天文学上规定这一天是北半球冬季的开始。而冬至以后,阳光直射位置逐渐向北移动,北半球的白天就逐渐长了,谚云: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 23、小寒:斗指子,太阳黄经为285°。小寒以后,开始进入寒冷季节。冷气积久而寒,小寒是天气寒冷但还没有到极点的意思。 24、大寒:斗指丑,太阳黄经为300°。大寒就是天气寒冷到了极点的意思。大寒前后是一年中最冷的季节。大寒正值三九刚过,四九之初。谚云:“三九四九冰上走”。 大寒以后,立春接着到来,天气渐暖。至此地球绕太阳公转了一周,完成了一个循环。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地球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变化而制定。二十四节气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 二十四节气指二十四时节和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用于指导农业耕种。 东亚传统夏历(农历)是一种“阴阳合历”,分别根据日、月的运行制定:月的部分是以朔望月为基准确定的,岁是以回归年(太阳年)为基准确定的。阳历每回归年约365.2422天,二十四节气据此而划分。 由于历史上我国的主要政治、经济、文化、农业活动中心多集中在黄河流域 中原地区,二十四节气也就是以这一带的气候、物候为依据建立起来的。 早在东周春秋战国时代,汉族劳动人民中就有了日南至、日北至的概念。随后人们根据月初、月中的日月运行位置和天气及动植物生长等自然现象,利用之间的关系,把一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并且给每等份取了个专有名称,这就是二十四节气。到战国后期成书的《吕氏春秋》“十二月纪”中,就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个节气名称。这八个节气,是二十四个节气中最重要的节气。标示出季节的转换,清楚地划分出一年的四季。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 《淮南子》一书就有了和现代完全一样的二十四节气的名称。 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古时把节气称“气”,每月有两个气:前一个气叫“节气”,后一个气叫“中气”。二十四节气按月分布情况如下表,它又同农历闰月的安排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农历中,以立春为二十四个节气的头一个节气。 二十四个节气的名称,是随着斗纲所指的地方并结合当时的自然气候与景观命名而来的。所谓斗纲,就是北斗七星中的魁、衡、杓三颗星随着天体的运行,斗纲指向不同的方向和位置,其所指的位置就是所代表的月份。如正月为寅,黄昏时杓指寅,半夜衡指寅,白天魁指寅;二月为卯,黄昏时杓指卯,半夜衡指卯,白天魁指卯,其余的月份类推。民间有一首二十四节气歌,可以帮助人们记忆: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只有冬至有吃饺子的传统。

冬至节亦称冬节、交冬,它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每年冬至,民间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

民间有谚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那么冬至为什么要吃饺子呢?

饺子原名“娇耳”,是我国医圣张仲景首先发明的。

东汉末年,各地灾害严重,很多人身患疾病。南阳有个名医叫张机,字仲景,自幼苦学医书,博采众长,成为中医学的奠基人。

张仲景不仅医术高明,什么疑难杂症都能手到病除,而且医德高尚,无论穷人和富人,他都认真施治,挽救了无数的性命。

张仲景在长沙为官时,常为百姓除疾医病。有一年当地瘟疫盛行,他在衙门口垒起大锅,舍药救人,深得长沙人民的爱戴。

张仲景从长沙告老还乡后,走到家乡白河。岸边,见很多穷苦百姓忍饥受寒,耳朵都冻烂了,他心里非常难受,决心救治他们。

张仲景回到家,求医的人特别多,他忙的不可开交,但他心里总挂记着那些冻烂耳朵的穷百姓。

他仿照在长沙的办法,叫弟子在南阳东关的一块空地上搭起医棚,架起大锅,在冬至那天开张,向穷人舍药治伤。

张仲景的药名叫“祛寒娇耳汤”,其做法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药材在锅里熬煮,煮好后再把这些东西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状的“娇耳”,下锅煮熟后。

分给乞药的病人。每人两只娇耳,一碗汤。人们吃下祛寒汤后浑身发热,血液通畅,两耳变暖。吃了一段时间,病人的烂耳朵就好了。

张仲景舍药一直持续到大年三十。大年出一,人们庆祝新年,也庆祝烂耳康复,就仿娇耳的样子做过年的食物,并在初一早上吃。

人们称这种食物为“饺耳”、“饺子”,在冬至和年初一吃,以纪念张仲景开棚舍药和治愈病人的日子。

张仲景生活的年代,距今已近1800年,但他熬煮“祛寒娇耳汤”营救百姓的故事一直在民间广为流传。

每逢冬至和大年初一,人们吃着饺子,心里仍记挂着张仲景的恩情。今天,我们用不着娇耳朵来治冻烂的耳朵了,但饺子却已成了人们最常见、最爱吃的食品。



二十四节气中的冬至要吃饺子。

冬至作为我国二十四节气的一个重要节点,冬至一到,也就意味着进入了“数九寒天”。古人认为“冬至一阳生”,天地阳气日渐兴盛,意味着下一个时间循环的开始,乃大吉之日。在古人心中,冬至的地位不亚于新年,自古就流传着“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冬至这天,北半球得到的太阳辐射最少,是北半球各地处在一年中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

冬至吃饺子是因为东汉时期某一年,时至冬至,医圣张仲景回到自己故乡。却发现很多父老乡亲,因为严寒都出现了冻疮,耳朵尤为严重。张仲景用食材做成现在的饺子让百姓吃下,冻疮等才痊愈,乡亲们的耳朵便被这道美食给治愈了。而老话所说的:“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无人管”也一代代流传了下来。



除夕,正月初五,
入伏,立秋,立冬,冬至
春节

各节吃饺子原因如下
除夕为什么吃饺子

民间春节吃饺子的习俗在明清时已有相当盛行。饺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点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时吃,这时正是农历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过年吃饺子有很多传说,一说是为了纪念盘古氏开天辟地,结束了混状态,二是取其与“浑囤”的谐音,意为“粮食满囤”。另外,民间还流传吃饺子的民俗语与女娲造人有关。女娲抟土造成人时,由于天寒地冻,黄土人的耳朵很容易冻掉,为了使耳朵能固定不掉,女娲在人的耳朵上扎一个小眼,用细线把耳朵拴住,线的另一端放在黄土人的嘴里咬着,这样才算把耳朵做好。老百姓为了纪念女娲的功绩,就包起饺子来,用面捏成人耳朵的形状,内包有馅(线),用嘴咬吃。

正月初五为什么吃饺子

除了年夜饭要吃饺子,正月初五叫“破五”,也要吃饺子。有一种说法是,从初一到初五几天之内禁忌较多,人们不可“轻举妄动”,一过初五,就基本上过了年禧,不再禁讳了,所以要吃饺子祝贺。

立秋为什么吃饺子

立秋,民间素有“贴秋膘”一说,“民以食为天”,立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人们当然忘不了吃。所以北京、河北一带民间流行“贴秋膘”。伏天人们胃口差,所以不少人都会瘦一些。清朝时,民间流行在数伏这天以悬秤称人(当然大多是称小孩),将体重与立夏时对比来检验肥瘦,体重减轻叫“苦夏”。那时人们对健康的评判,往往只以胖瘦做标准。瘦了当然需要“补”,弥补的办法就是到了立秋要“贴秋膘”,吃味厚的美食佳肴,当然首选吃肉,“以肉贴膘”。这一天,普通百姓家吃炖肉,讲究一点的人家吃白切肉、红焖肉,以及肉馅饺子、炖鸡、炖鸭、红烧鱼等。

立冬为什么吃饺子

立冬节气,有秋收冬藏的含义,我国过去是个农耕社会,劳动了一年的人们,利用立冬这一天要休息一下,顺便犒赏一家人一年来的辛苦。有句谚语“立冬补冬,补嘴空”就是最好的比喻。

在我国南方,立冬人们爱吃些鸡鸭鱼肉,在台湾立冬这一天,街头的‘羊肉炉’、‘姜母鸭’等冬令进补餐厅高朋满座。许多家庭还会炖麻油鸡、四物鸡来补充能量。

在我国北方,人们爱吃饺子。为什么立冬吃饺子?因为饺子是来源于“交子之时”的说法。大年三十是旧年和新年之交,立冬是秋冬季节之交,故“交”子之时的饺子不能不吃。

冬至为什么吃饺子

在我国的北方,自古以来就流传着冬至这天吃水饺的习惯,和“冬至吃水饺医治冻耳朵”的传说。相传我国古代的一位名叫张仲景的名医在奇寒的严冬用水饺(古时称馄饨)医治冻伤的故事。那年冬至(数九)这天,北风呼啸大雪纷飞,张仲景看到许多人因饥寒交迫,手、足、耳朵被冻伤,他就把这些人邀至家中,亲自动手包制水饺,馅料选用高热量的辣椒和羊肉,煮熟后连饺子带汤盛到碗里,让大家趁热吃下。此法果然奏效,冻伤得以缓解并逐渐痊愈,由此而来便留下“冬至”这天吃水饺的美谈。这段佳话仍在被现代人传颂。

春节为什么吃饺子
民间春节吃饺子的习俗在明清时已相当盛行。饺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点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时吃,这时正是农历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饺子成为春节不可缺少的节目食品,究其原因:一是饺子形如元宝。人们在春节吃饺子取“招财进宝”之音,二是饺子有馅,便于人们把各种吉祥的东西包到馅里,以寄托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祈望。

都什么节气,要吃饺子呢???~

朋友:你好。
都什么节气,要吃饺子呢?
答案:春节要吃饺子。
数伏: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
冬至,要吃饺子,不吃饺子,要冻掉耳朵。
出门的姑娘回娘家,第一顿饭要吃面(寓意,捆住,不让走了)。临走时那一顿饭,要吃饺子(寓意:一脚跺出去。走吧。)
河南来了尊贵的客人,招待好的饭食:饺子、捞面条。

对冬至最深刻的记忆,大概就是吃饺子这个习俗了。北方人是“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而南方人则是“冬至的馄饨,夏至的面”,吃的却是馄饨。无论是饺子还是馄饨,都是冬至这个特殊节气的产物,因为冬至是一年之中黑夜最漫长、白天最短暂的一天,也是真正严寒的开始,进补就成为这一重要节气的关键!当然,进补的不只是饺子和馄饨,像关中的羊肉泡馍、羊肉汤、陕北的羊骨、羊杂碎、广东的烧腊、潮汕的冬节丸、江南的汤圆……都成为了中国人的“冬至亚岁宴”,冬至的习俗活在了中国人的味蕾里。
但在精神表达上,冬至节的意义远不是停留在味蕾上。冬至作为二十四节气的基点,作为曾经中国年的岁首,有更为丰富多彩的节日礼仪和娱乐习俗,而这些历经千年的老习俗、老讲究,恰恰被我们后来忽视或丢弃了。

先说祭天。
冬至祭天尽管是古代帝王的专利,但在表达天人合一、敬畏天地、护佑家国上仍然有值得借鉴的地方。老百姓效仿帝王祭天,形成了冬至祭祖的习俗。在我国许多地方,一直保持着冬至祭祖的习俗,在铜川耀州一带,称“冬至”为“交九”。黄昏时分,老百姓在城郊村外烧纸钱,为死者添补冬衣,表达对另一个世界里亲人的温暖关怀。在我国台湾,冬至有做九层糕祭祀祖先的习俗,用糯米粉捏成鸡、鸭、龟、牛、羊等象征吉祥福禄寿的动物,分层蒸制,以九层规格,在冬至表达不忘祖宗的初心。在华夏民族的节日谱系中,皇帝祭天成为节日一项重要仪式的,大概只有冬至了。在家国一体的国家体制下,冬至也就成为一个至关重要的节气与节日。
从节气而言,二十四节气是以冬至为原点的,有了冬至,立春就确定在了冬至后的第45天,民谣云:“冬至离春四十五”;清明在冬至后第156天,民谣云:“冬至百六是清明”。从节日而言,有“冬至大如年”之说。另外,许多人不知道冬至曾经是中国人的岁首。周代以冬至为岁首,汉武帝时才制定“太初历”,将岁首定在正月,延续至今。周代以冬至为岁首的时间相当长,因此在华夏民族的历史上,冬至曾经一直担任着“年”的主角。即使后来汉武帝以正月为岁首,冬至在民间的习俗仍然旺盛,在汉代被称为“小年”和“冬节”,唐代冬至还有七天假期,南宋时期冬至的节日气氛比过年还热闹,有“肥冬瘦年”之说,明清时期更有皇帝每年冬至隆重的祭天礼仪。“冬至大如年”、“亚岁”等称呼,都彰显着冬至的独特地位。
再说拜师。实际上,冬至是中国最早的教师节。古代冬至这一天是开学日,不少地方都要举行“释菜先师”的祭孔仪式。拜的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圣人,礼仪是“释菜礼”,就是以蔬菜素食为祭物,用芹菜、枣、栗、菜羹等礼敬孔子。之所以选择此物,源于当年孔子困于陈蔡间,七天没有进食,以弹琴抗击饥饿。他的弟子颜回释菜于户外,以示对老师的敬重和不离之意。
冬至祭孔的同时,也要举办衣冠拜师,师生同宴、热闹非凡。不少县志都有相似的记载:“长至日拜圣寿,外乡塾弟子各拜业师”。冬至“隆师”的习俗,对传承尊师重教的传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在今天也很有意义。当然,冬至日又是一年教书先生定聘约和解雇的日子,自然也是有人欢乐有人忧了。
最后说数九。“冷在三九,热在三伏”,遥远的古代,取暖技术远没有今天先进和普及,漫长的严寒是最难熬的。进入冬至,熬冬成为冬季的核心问题。值得褒扬的是,华夏民族发明了“数九”这种抵御寒冬、期盼春天的消寒方式。所谓“数九”,就是把从冬到春八十一天分为九个九单元,每天进行推进。九九歌诀中就把这种逐渐变暖的气候特征表现得生动形象,比如“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等等。再如九九消寒图,用染梅与填字的方式,使闺阁女子在写字作画的风雅中,一步步度过漫长的冬季。这已不仅是消寒,更是一种积极达观的人生态度。还有九体对联,每联九字、每字九画,每天上下联各填一笔,如上联写“春泉垂春柳春染春美”,下联对“秋院挂秋柿秋送秋香”,待一副对联写完,春天刚好如约而至。

关于春节的谚语
答: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5.二十三,保证还;二十四,我发誓;二十五,找老姑;二十六,找老舅;二十七,不要急;二十八,再想法;二十九,明天有;三十不见面,初一碰见拱拱手。6.二十六,蒸馒头;二十七,洗一洗;二十八,贴年画,二十九,门上瞅;年三十,吃饺子。

问中国有哪些传统的节日?这些节日在什么时间有哪些活动哪些风俗?谢谢...
答: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离家在外的游子都要不远千里万里赶回家来,全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包饺子过年,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做成饺子皮,再用皮包上馅,馅的内容是五花八门,各种肉、蛋、海鲜、时令蔬菜等都可入馅,正统的饺子吃法,是清水煮熟,捞起后以调有醋、蒜末、香油的酱油为佐料沾着吃。也有炸饺子、烙饺子(锅...

2021年冬至可以做什么?冬至节气有什么活动?
答:百事忌: 初五十四二十三,年年月月在人间。 从古至今有文字,口口相传不等闲。 无事游宕之社稷,李颜入宅丧三郎。 初五犯着家长死,十四逢之身自当。 行船落水遭官事,皆因遇到二十三。冬至节气有什么活动?冬至,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国...

24节气冬至的祝福寄语
答:四、冬至节气到,送你一碗饺子,里面包着健康和好运,祝你疾病全无,灾祸远离,福气多多;送你一碗汤圆,里面裹着幸福和财富,祝你爱情甜蜜,家兴业旺,财源滚滚;送你一句祝福,祝你冬至快乐。 五、冬至要吃营养快餐:吃饺子,混沌初开,伴你开辟新天地。吃汤圆,团团圆圆,阳气升腾。都说冬至大如年,多吃饺子和汤圆,吃出喜庆...

传统节日有哪些?
答:冬至,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一个传统节日。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各个地区在冬至这一天还有祭天祭祖的习俗。腊八节:人们习惯上把农历的十二月称为腊月,把腊月的...

春节的习俗
答:传说,要想发大财者,炮仗要响到最后才算心诚。 吃年夜饭 孩子们在玩耍放爆竹的时候,也正是主妇们在厨房里最忙碌的时刻,年菜都在前几天做好了,而年夜饭总要在年三十当天掌厨做出来。在北方,大年初一的饺子也要在三十晚上包出来。这时家家的砧板都在噔噔噔地忙着剁肉、切菜。此时,家家户户传出的砧板声,...

祝大家冬至快乐
答:十、冬至的饺子,温暖的投资,多吃一点会发财,冬至的汤圆,幸福的团圆,多吃一点会梦圆,冬至的问候,快乐的等候,希望甜蜜围绕你,直到永久。十一、冬至到来气温降,我的祝福不打烊。心中牵挂短信讲,问候声声绕身旁。天冷记得添衣裳,寒凉食物不要尝。愿你身体总安康,快乐笑声传四方!十二、让冬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