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孔子和孟子的成语 关于孔子和孟子的故事成语

作者&投稿:裔弯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温故知新既往不咎:《八佾》:“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咎:责备.对已成过去的错误,不加责备追究. (B)文质彬彬《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彬彬:形容配合协调.孔子提出做人的标准:礼乐是文,仁义是质,二者兼备,可谓君子.后多形容举止文雅,态度端庄从容. (C)述而不作:《述而》:“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我于老彭.”后泛指只阐述前人的成说,自己不创新. (D)色厉内荏:《阳货》:“子曰: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犹穿窬之盗也与?” 荏,怯弱.外表严厉内心怯弱. (E)杀身成仁:《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为了成全仁德,可以不顾自己的生命.后指维护正义事业而牺牲生命. (F)当仁不让:《卫灵公》:“当仁不让于师.”当仁,面临仁义之事.对于应做之事应勇于承当而不推让. (G)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乡党》:“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饐而竭,鱼馁而肉败,不食.”厌,通“餍”,满足.脍,切细的鱼、肉.粮食舂得越细越好,鱼肉切得越细越好.形容极其讲究.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犯上作乱巧言令色吾日三省吾身言而有信温良恭俭让和为贵一言以蔽之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从心所欲(随心所欲)温故知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见义勇为是可忍,孰不可忍既往不咎尽善尽美朝闻夕死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见贤思齐父母在,不远游朽木不可雕听其言,观其行无欲则刚不耻下问三思而后行愚不可及轻裘肥马文质彬彬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举一反三临事而惧三月不知肉味生而知之三人行必有我师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任重道远死而后已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空空如也循循善诱欲罢不能逝者如斯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登堂入室(升堂入室)过犹不及克己复礼非礼勿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四海之内皆兄弟成人之美察言观色以文会友名正言顺一言兴邦欲速则不达临危授命(见危受命)以德报怨怨天尤人仁人志士杀身成仁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下不忍则乱大谋当仁不让有教无类道不同不相为谋分崩离析血气方刚杀鸡焉用牛刀色厉内荏道听途说患得患失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学而优则仕天下归心(1)杯水车薪(《孟子·告子上》):用一杯水去救一车着了火的柴.比喻无济于事. (2)浩然正气((孟子·公孙丑上》):正大刚直的精神. (3)岌岌可危(《孟子·万章上》):形容十分危险,快要倾覆或灭亡. (4)拒人于千里之外(《孟子·告子下》):形容态度傲慢,不愿跟人接近. (5)明察秋毫(《孟子·梁惠王上》):比喻为人非常精明,任何小问题都看得很清楚. (6)挟泰山以超北海(《孟子·梁惠王上》):夹着泰山跨过北海,比喻难以做到的事. (7)揠苗助长(《孟子·公孙丑上》):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 (8)摩顶放踵(《孟子·尽心上》):从头顶到脚跟都擦伤了.形容不辞劳苦,舍生忘死.多用来称颂舍己为人的行为. (9)箪食壶浆(《孟子·梁惠王下》):古时老百姓用箪盛饭,用壶盛汤来欢迎他们爱戴的军队.后用来形容军队受欢迎的情况. (10)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告子下》):忧愁患害,使人奋斗而得生存;安逸快乐,使人沉迷于享乐,反易致死亡. (11)舍生取义((孟子)):指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来维护正义

孔子:(1)至圣先师
(2)有教无类
(3)见贤思齐
(4)慎终追远
(5)举一反三
(6)温故知新
(7)见义勇为
(8)怨天尤人
孟子:孟母三迁
五十步笑百步

关于孔子的成语:
1、色厉内荏 sè lì nèi rěn
〖释义〗色:神色,样子;厉:凶猛;荏:软弱.外表强更,内心虚弱.
〖出处〗《论语·阳货》:“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穿窬之盗也与.”
2、言不及义 yán bù jí yì
〖解释〗及:涉及;义:正经的道理.指净说些无聊的话,没有一句正经的.
〖出处〗《论语·魏灵公》:“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3、杀身成仁 shā shēn chéng rén
〖解释〗成:成全;仁:仁爱,儒家道德的最高标准.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后泛指为了维护正义事业而舍弃自己的生命.
〖出处〗《论语·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4、后生可畏 hòu shēng kě wèi
〖解释〗后生:年轻人,后辈;畏:敬畏.年轻人是可敬畏的.形容青年人能超过前辈.
〖出处〗《论语·子罕》:“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5、任重道远、死而后已:rèn zhòng dào yuǎn
〖解释〗任:负担;道:路途.担子很重,路很远.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篇》)释:读书人不可以不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负担沉重,路程遥远.以实现仁德于天下为己任,不也沉重吗?到死方休,不也遥远吗?任重道远
6、举一反三 jǔ yī fǎn sān
〖解释〗反:类推.比喻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他许多事情.
〖出处〗《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关于孟子的成语

成语 解释
孔孟之道 孔:孔子;孟:孟子。指儒家学说。
齐东野语 齐东:齐国的东部;野语:乡下人的话。孟子蔑视农民,认为他们说的话没有根据,听信不得。比喻荒唐而没有根据的话。
晬面盎背 谓德性表现于外,而有温润之貌,敦厚之态。指有德者的仪态。语本《孟子·尽心上》:“君子所性,仁义利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睟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
丛雀渊鱼 比喻不行善政,等于把老百姓赶到敌人方面去。语本《孟子·离娄上》:“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雀)者,鹯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
断织之诫 孟子的母亲用割断织布机上的纱,使机上的纱不能成布的损失来告诫中途放弃学业的儿子。后用这个故事告诫中途辍学的人。
断杼择邻 孟母为了教育孟子不要中途荒废学业,用被割断的纱不成布来做比喻;孟母三迁居处,选择良好的环境,来影响孟子的成长。
艴然不悦 非常生气。艴fú然,也作怫然,生气时表现一付脸色难看的样子。典自《孟子·公孙丑上》[孟子]曰:“然则吾子与管仲孰贤?”曾西艴然不悦,曰:“尔何曾比予于管仲!……”
膏粱文绣 指富贵人家的奢华生活。亦泛指精细贵重的东西。语本《孟子·告子上》“《诗》云:‘既醉以酒,既饱以德。’言饱乎仁义也,所以不原人之膏粱之味也;令闻广誉施于身,所以不原人之文绣也。”赵岐注:“膏粱,细粱如膏者也;文绣,绣衣服也。”
衡虑困心 形容费尽心思。语出《孟子·告子下》:“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己溺己饥 亦作“己饥己溺”。语出《孟子·离娄下》:“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饥者,由己饥之也,是以如是其急也。”后因以“己溺己饥”或“己饥己溺”谓视人民的疾苦是由自己所造成,因此解除他们的痛苦是自己不可推卸的责任。
胶鬲之困 胶鬲,商周时人,纣时因遭世乱,曾隐遁为商。《孟子·告子下》:“胶鬲举于鱼盐之中。”后因以“胶鬲之困”指士人不在位而处于困难之境。

关于孔子和孟子的成语故事~

孔子:
1、尽善尽美:形容好到极点,毫无缺陷.
孔子在齐国,有机会欣赏到他认为最美妙的音乐[[韶]]. 谓其'尽善矣,又尽美也!'而后大受感动,一连好多天老是想着它,吃肉也没有味道了.三月不知肉味,原是形容孔子对于音乐入迷的情况.后人却借它来形容贫穷,真是怪哉。
2、侃侃而谈:不慌不忙地谈着
在周代的等级制度中,孔子的地位相当于下大夫. 孔子是个一举一动都力求合乎周礼的人.他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在家乡,他显得温和恭顺,好像不会说话;在朝见场合,却长于谈论,有些谨慎罢了;在朝廷上,国君不在之时,他与同级官员说话,侃侃而谈,理直气壮;同上级说话,和颜悦色;君主来了,既恭敬而又不安,非常之小心.
3、不舍昼夜: 表示时间不停地流逝之意.
孔子的时间观念强,曾对着河流叹道:'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意思是:光阴一去不复返啊!就如河水这样昼夜不停地奔流吧!时间如流水,一定要珍惜.孔子之所以青史留名,是因为他懂得:时间就是财富啊!

孟子:
1、始作俑者
这句成语出自于《孟子·梁惠王上》:"仲尼(孔子)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战国时,有一次孟子和梁惠王谈论治国之道。孟子问梁惠王:"用木棍打死人和用刀子杀死人,有什么不同吗?"
梁惠王回答说:"没有什么不同的。"
孟子又问:"用刀子杀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么不同?"
梁惠王说:"也没有什么不同。"
孟子接着说:"现在大王的厨房里有的是肥肉,马厩里有的是壮马,可老百姓面有饥色,野外躺着饿死的人。这是当权者在带领着野兽来吃人啊!大王想想,野兽相食,尚且使人厌恶,那么当权者带着野兽来吃人,怎么能当好老百姓的父母官呢?孔子曾经说过,首先开始用俑(古时陪同死人下葬的木偶或土偶)的人,他是断子绝孙、没有后代的吧!您看,用人形的土偶来殉葬尚且不可,又怎么可以让老百姓活活地饿死呢?"
根据孔子"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这句话,后人将"始作俑者"引为成语,比喻第一个做某项坏事的人或某种恶劣风气的创始人。
2、五十步笑百步五十步笑百步
战国时代,诸侯王国都采取合纵连横之计,远交近攻。
战争连年不断,可苦了各国的老百姓。孟子看了,决定周游列国,去劝说那些好战的君主。孟子来到梁国,去见了好战的梁惠王。梁惠王对孟子说:"我费心尽力治国,又爱护百姓,却不见百姓增多,这是什么原因呢?"
孟子回答说:"让我拿打仗作个比喻吧!双方军队在战场上相遇,免不了要进行一场厮杀。厮杀结果,打败的一方免不了会弃盔丢甲,飞奔逃命。假如一个兵士跑得慢,只跑了五十步,却去嘲笑跑了一百步的兵士是‘贪生怕死’。"
孟子讲完故事,问梁惠王:"这对不对?"梁惠王立即说:"当然不对!"孟子说:"你虽然 爱百姓,可你喜欢打仗,百姓就要遭殃。这与五十步同样道理。"
成语比喻那些以小败嘲笑大败的人。又以"五十步笑百步"来比喻程度不同,但本质相同的做法。
3、孟母三迁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待考,一说字子车或子居)。战国时期鲁国人,鲁国庆父后裔。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战国的时候,有一个很伟大的大学问家孟子。孟子小的时候非常调皮,他的妈妈为了让他受好的教育,花了好多的心血呢!有一次,他们住在墓地旁边。
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
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招待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表演得像极了!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孟子开始变得守秩序、懂礼貌、喜欢读书。这个时候,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

孔子孟子名言!
1、孟母三迁
孟子的母亲为了他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搬了三次家.
2、始作俑者
这句成语出自于《孟子·梁惠王上》:“仲尼(孔子)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战国时,有一次孟子和梁惠王谈论治国之道.孟子问梁惠王:“用木棍打死人和用刀子杀死人,有什么不同吗?”
梁惠王回答说:“没有什么不同的.”
孟子又问:“用刀子杀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么不同?”
梁惠王说:“也没有什么不同.”
孟子接着说:“现在大王的厨房里有的是肥肉,马厩里有的是壮马,可老百姓面有饥色,野外躺着饿死的人.这是当权者在带领着野兽来吃人啊!大王想想,野兽相食,尚且使人厌恶,那么当权者带着野兽来吃人,怎么能当好老百姓的父母官呢?孔子曾经说过,首先开始用俑(古时陪同死人下葬的木偶或土偶)的人,他是断子绝孙、没有后代的吧!您看,用人形的土偶来殉葬尚且不可,又怎么可以让老百姓活活地饿死呢?”
根据孔子“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这句话,后人将“始作俑者”引为成语,比喻第一个做某项坏事的人或某种恶劣风气的创始人.
3 、五十步笑百步五十步笑百步
战国时代,诸侯王国都采取合纵连横之计,远交近攻.
战争连年不断,可苦了各国的老百姓.孟子看了,决定周游列国,去劝说那些好战的君主.孟子来到梁国,去见了好战的梁惠王.梁惠王对孟子说:“我费心尽力治国,又爱护百姓,却不见百姓增多,这是什么原因呢?”
孟子回答说:“让我拿打仗作个比喻吧!双方军队在战场上相遇,免不了要进行一场厮杀.厮杀结果,打败的一方免不了会弃盔丢甲,飞奔逃命.假如一个兵士跑得慢,只跑了五十步,却去嘲笑跑了一百步的兵士是‘贪生怕死’.”
孟子讲完故事,问梁惠王:“这对不对?”梁惠王立即说:“当然不对!”孟子说:“你虽然爱百姓,可你喜欢打仗,百姓就要遭殃.这与五十步同样道理.”
成语比喻那些以小败嘲笑大败的人.又以“五十步笑百步”来比喻程度不同,但本质相同的做法.

有关孔孟的成语有哪些?
答:有关孔孟的成语有:丛雀渊鱼、鱼与熊掌、得道多助、任重道远、死而后已。

关于孔子孟子的成语
答:与孔子有关的成语常见的 1、色厉内荏 sè lì nèi rěn 〖释义〗色:神色,样子;厉:凶猛;荏:软弱。外表强更,内心虚弱。 〖出处〗《论语·阳货》:“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穿窬之盗也与。” 2、言不及义 yán bù jí yì 〖解释〗及:涉及;义:正经的道理。指净说些无聊的话,没有...

求;出自【论语】和【孟子】中的十个成语 (要解释每个成语的意义)
答:成语典故 出处及注释 1.有教无类 《论语.卫灵公》受教育不分贵贱,贤愚,机会都是均等的. 2.金声玉振 《孟子.万章下》 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也.(孟子称赞孔子 才德兼备,学识渊博,正如奏乐,以钟发声,以磬收乐,集众音之大成.) 3.始作俑者 《孟子.梁惠王上》仲尼曰:始作俑...

写与孔孟有关的成语故事
答:孟子--五十步笑百步 孔子--韦编三绝 春秋时期孔子十分好学,晚年还坚持研究《易经》,他反复钻研该书,把该书的捆竹简的牛皮带都磨断了三次,终于把研究的心得写成十篇文章,即《十翼》.后人把《十翼》与《易经》附在一起,作为《易经》的补充部分.孔子--三人行必有我师 孔子幼年时家境贫困,难以受到...

关于孔子和孟子的故事成语
答:孔子孟子名言!1、孟母三迁 孟子的母亲为了他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搬了三次家.2、始作俑者 这句成语出自于《孟子·梁惠王上》:“仲尼(孔子)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战国时,有一次孟子和梁惠王谈论治国之道.孟子问梁惠王:“用木棍打死人和用刀子杀死人,有什么不同吗...

儒家将孟子推到仅子于孔子的位置,奉子为"亚圣",请列举两个与孟子有...
答:作为孟子故里邹城人,我回答几个 三人成虎 缘木求鱼 寡不敌众 再作冯妇 一字千金 揠苗助长 脍炙人口 出尔反尔 匹夫之勇 舍生取义 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顾左右而言他 可以找本《孟子》来看看 也许还有发现

有关孔子,孟子的成语或故事
答:1.孟母三迁 孟子的母亲为了他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搬了三次家 韦编三绝 (wéi biān sān jué) 2 孔子到了晚年,喜欢读《周易》。  春秋时期没有纸,字是写在一片片竹简上,一部书要用许多竹简,必须用熟牛皮(韦)绳子把这些竹简编联在一...

与孔孟有关的成语故事
答:于人前伪作仁义之士,窃取他人虔敬,而内心唯恐为人说破,终日提心吊胆,担惊受怕。时其罪尚未揭发前,呼风唤雨,威风无比,一旦东窗事发,竟觳觫颤栗,逃之夭夭。故孔子喻之为钻墙逾穴,偷鸡摸狗之宵小。4、孟母三迁-孟子 孟子的母亲,世人称她孟母。孟子小时候,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

关于孔子的成语
答:〖哀乐相生〗成语典故:乐之所至,哀亦至焉,哀乐相生。西汉·戴圣《礼记·孔子闲居》〖兵不逼好〗成语典故:俘不干盟,兵不逼好。《孔子家语·相鲁》〖拔萃出类〗成语典故: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语出《孟子·公孙丑上》〖拔萃出群〗成语典故: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自...

《论语》语《孟子》中的成语
答:《论语·述而》:"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爰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女,同"汝",你;爰,何。)后泛用以形容十分勤奋。 9、犯上作乱;犯上:触犯长上;作乱:指造反。《论语·学而》:"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10、割鸡焉用牛刀;宰鸡何必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