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高僧写下一首诗,短短4句无一生僻字,为何最后一句却无人能参透? 中国第一高僧:120岁圆寂,死前留下了1个什么字,至今无人参...

作者&投稿:席敬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偈子,又名偈颂,或者偈诗。历代高僧通常会将自己所悟传示后人,这些充满了智慧的偈诗便也成为了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四川眉山曾经出过一位高僧,他将自己所悟到的内容写成一首名诗,最后一句却让世人难以参透,不知你能否读懂呢?

释法泰,俗姓吕,生活于隋唐时期。释法泰原本入了道家,10多年后,因为机缘巧合,他对佛门智慧产生向往,又成为了一名僧侣。据唐代的《续高僧传》等资料,释法泰在象耳寺剃发出家,每天都勤习功课诵经,诵经时经常出现异香绕身的情况。

法泰大师享80岁高寿后圆寂,他也留下了偈诗,我们今天分享的便是《偈七首·其一》:

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

这首偈诗只有短短4句20个字,内容看似通俗易懂,无一生僻字,实际却不是那么容易参透的。开篇说“空手把锄头”,既然是空手,又怎么会拿着锄头?又说人在步行,又说人骑着水牛,似乎非常矛盾。

其实,如果按现实逻辑思维去理解,法泰大师的这首偈诗的确难读懂。如果从禅意出发,那么人人都能有所悟,只看你悟到了几分。佛家有“缘起性空”之说,分离聚合皆是缘,因缘和合生起假有,因缘散失,事物便也归为乌有。

你手中空空时,是否也惦记过去拿一把锄头或者说要急着去做什么事,放不下呢?心里被无尽的烦恼思虑填充,自然就轻松不起来,就像一个人被绳索束缚在原地,动弹不得,怎么也摆脱不了那种无力感。

也有另一层意思:手空了,你才能无限接纳。在这首诗里,“空手”与“把锄头”,就跟“步行”与“骑水牛”以及“桥流”与“水不流”一样是矛盾的、相对的,虚妄和真实掺杂在一起,需要你去细细分辨出来。

如果从现实和辩证的角度去讲,“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这一句还体现了相对静止,当你觉得是水在流动,桥自然就固定不动了;然而,当你觉得动的是桥,水就会成了静止的一方,明明是同样的状况,人却会有不同的感受。

《坛经》中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这里的心便是指本性。其实认真探究起来,法泰大师这首偈诗体现的道理有很多方面,高僧看待问题的角度和普通人可能有一些不同,思考万事万物之间的联系,也是一种非常有趣的体验。

法泰大师还写过“和合离散,随处发现;满月弯弓,双雕一箭”这样的句子,细读起来也觉得妙不可言,事物的发展变化与永远不会停止,和合离散时刻都在发生。不知你从“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一句中读到了什么呢?是否会因为这句话有所悟?



高僧写下了哪四句诗,虽无生僻字,有一句却至今无人懂?~

在中国古代,很多高僧会留下千古流传的诗句。一般说来,高僧的作品都是经过反复推敲,而且创作者都是看破红尘的高僧,诗中的意境自然也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了,看起来总是那么的深不可测。
隋朝有一位诗人,名字叫做释法泰。他的一生只留下了这么一首诗。但仅仅是这一首诗足以成为绝唱,令人久久回味,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这首诗吧。



偈七首其一
隋.释法泰
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
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
对于这首诗,我们可以这样理解:
手里面明明空空如也,但却好像握着一把锄头,有时候人在步行,有时候人又像是在骑着水牛。当人从桥上经过,看着水流,似乎是桥在流动,而不是水在流动。
诗中的第一句话“空手把锄头”,诗人一边是说空着手,另一边却说,手里拿着锄头,这似乎看起来是不可能的事情。但仔细一想,才能体会其中深意,只有当手里没有东西之后,才会有足够的空间去握住锄头。



人生何尝不是如此呢,只有心灵空了才能去接纳世间的万物,所以人要懂得放空,去学习自己真正需要的东西。
第二句诗“步行骑水牛”,这是最令人难以理解的诗句,因为诗人一边步行一边又骑着水牛,那么又是如何同时做到这两件事情的呢?大部分人都觉得诗人其实是为了表达这样的思想:人要做到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最后才能获得成功。尤其是从高僧口中说出来,所以就显得更加的深不可测,难以理解。



最后的两句诗:“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其实就是以现在的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这是一种相对静止,当你以为水是静止的时候,自然就以为是桥在流动了。最重要的是,一个人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无论是认为水在流动还是桥在流动,都应该把水和桥,看作是两种平等的物体,这才能达到一种“物我统一”的境界。
也有的人认为,这首诗反应了现象与本质之间的关系。从现象上来看,人是在桥上走的,只有水在流动、而桥是静止的,但是人却对这种现象做出了否定,透过现象去看本质,认为是桥在流动,而非水在流动。



同时,我们只看到了人的手里是空空如也的,但诗人却认为人的手里抓住了锄头,我们可能看到的这种现象只是一种假象,而诗人通过这种现象看到了后面的本质。
这首诗的语言非常简明,读起来通俗易懂,而且没有一个生僻字,但其中蕴含的深意却让人百思不得其解。

这位高僧还是比较靠近现代的,他就是虚云高僧,圆寂前留下一个“戒”字。
相传他母亲生下他时是一个肉团,留意这可绝不是哪吒,但是与哪吒一样情况的是,他的父母也都相信这是个怪胎,不过得幸有一个卖药的将虚云禅师自肉团中取了出,一家人甚是欢喜,不过这都说有人故意夸大人物,随便编造的故事罢了,在中国古代,这太平凡了,什么帝王出生,伴随着刮风打雷,金龙现身,都是为了渲染其人的不凡。

后来虚云禅师长大,便只身剃度了,但是又被他父亲给逮回去了,让他相了亲,不过虚云禅师于成婚之后再次离家出走了,坚持的踏上了佛门的路,对凡尘毫无留恋。虚云禅师一路边上走边上研习佛经,在佛经方面有不小的造诣,吃苦耐劳,露宿山野,饮泉水,食草木。后来他对近代的影响力非常大,培育了很多杰出的学生,而且当时蒋介石均敬重他。

他于近代山河破碎的时候力挽狂澜,修建了一座亦一座寺院,让很多无家可归的人有了归宿,除此之外亦有了一批又一批的门徒,作为后世禅宗复兴因而选取培养了大量的护法居士与弘法高僧,最后很多均成了得道高僧。他也于1953年发动创立了中国佛教协会,被作为名誉会长实至名归。后来中国佛教协会是中国各民族佛教徒共同的爱国团体与教务组织,影响力也是不小啊。

虚云禅师曾经以一对联自述其波澜壮阔的一生:坐阅五帝四朝,不觉变迁几度;受尽九磨十难,了知世事无常。这副对联几乎包含了他的一生。于他一百二十岁的时候,身体早已力不从心了,遂将他的徒弟们均叫至身前,把身后事交代清楚,予徒弟们仅留下来了一个字,这个字便是——“戒”。

布袋和尚插秧时写一首禅诗,短短4句话,说尽了人世间的大道理
答:在参悟禅意禅理时,好像沟通天地一般,仿佛宇宙万物,都尽可掌握,过往种种,如白驹过隙。人世间,多少大道理,都蕴含在短短的禅诗里,等你去参去悟。布袋和尚,写的这首禅诗,便是如此。全诗只有短短的4句,可于微末之间,能窥见无穷之深远。时光流传回五代,有一名叫做契此的和尚,他常年背着一...

看破红尘的诗句(和尚看破红尘心无旁骛)
答:譬如晚唐诗僧贯休的诗就很独特,每一首都是至理名言,其中这首《禅师》就写得深刻,尽管只有短短的四句,一共二十八个字,可是写得传神,再加上句句有深意,被后人奉为至理名言。贯休,俗姓姜,字德隐,晚唐时期得道高僧,他的诗意境高远,看似没有章法,但是写得很有韵味;另外他还是一位艺术家,...

高僧写了一首什么赞美女子运动的诗,被批不雅呢?
答:图片:妙龄女子坐在秋千上剧照 一、僧人写诗抒情,本该摒弃俗世却一腔柔情 从古至今流传下来关于秋千的诗词有很多,而这位高僧所写的秋千诗就比较出名了。这位高僧名字叫做释惠洪,是北宋时期的一名僧人,非常有文采。他一生写下了很多诗词,有不少都流传了下来,在这些诗词当中,最有名的就是这首《...

“偷得浮生半日闲”全诗是什么意思?
答:诗人李涉在唐宪宗时被贬谪为陕川司仓参军,唐文宗时应召为太学博士,后来又被流放南方。在他遭遇流放期间,用他诗中的话说就是“终日昏昏醉梦间”,情绪极其消沉。然而,在“忽闻春尽强登山”与鹤林寺高僧的闲聊之中,无意中解开了苦闷的心结,化解了沉溺于世俗之忧烦,体验了直面现实及人生的轻松感受...

“化身无数百俱胝”出自哪一首诗词
答:1. “化身无数百俱胝”这句诗出自宋代高僧释遵式的《每日念佛忏悔发愿文》。2. 该诗全文表达了对阿弥陀佛的虔诚信仰和忏悔心愿,希望能够得到阿弥陀佛的慈悲摄受。3. 诗中提到,作者往昔所造的种种恶业,都是由于无始以来的贪嗔痴所引起,愿意一切皆忏悔。4. 作者希望临终时能够尽除一切障碍,面见...

芒鞋踏破岭头云 是哪首诗?
答:出自《咏梅花》,是元代江南女僧梅花尼所作的一首诗,通过寻春的描写表现出诗人一种悠然自得的性情和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原文如下:终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归来笑捻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译文如下:历尽千辛万苦,踏破岭云,到处去寻春,一无所得。回来时随意拈起梅花一嗅,原来...

高僧为赞美朱元璋写了一首诗,为何却被朱元璋给凌迟处死了?
答:这等待遇,堪称是恩宠无比了。所以吃完饭后释来复非常激动,为了赞美朱元璋,就特意为朱元璋写了一首诗,如下:淇园花雨晓吹香,手挽袈裟近御床;阙下彩云明雉尾,座中红芾动龙光。金盘苏合来殊域,玉碗醒醐出上方;稠叠滥承天上赐,自惭无德诵陶唐。这首诗,堪称是一首非常肉麻的“马屁...

“不经一番寒彻骨”的下一句诗是什么
答:“不经一番寒彻骨”的下一句诗是:怎得梅花扑鼻香。出自唐代黄蘖禅师的《上堂开示颂》全诗内容如下:《上堂开示颂》唐代 尘劳迥脱事非常,紧把绳头做一场。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作品译文:摆脱尘劳事不寻常,须下力气大干一场。不经过彻骨寒冷,哪有梅花扑鼻香。

"云在青天水在瓶"是哪首古诗里面的句子?
答:我来问道无馀说,云在青天水在瓶。这是一首仄起入韵,押平水韵“九青”部的七绝,平仄正确,格律严谨。李翱是中唐时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哲学家,时任湖南澧州刺史,唯俨禅师驻锡的药山道场,正是他的治下。李翱听闻药山禅师的名声,相邀论道却不至,于是亲自拜山。前两句写自己见到高僧时的情境...

宋朝最多情的一位高僧,写下一首爱情词,最后几句令人感慨万千
答:诗僧对于中国文学也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这一类人同样也是留下过很多经典的优美名篇,其中有一些僧人还写过了许多的爱情诗,以及感人的爱情词,譬如宋朝诗僧惠洪就写过一首极为深情的爱情词,也就是他的这首《青玉案·绿槐烟柳长亭路》,整首词充满了无限的深情,字里行间也是流露出了无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