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愿坚的生平!谁有啊??!!!!!!! 谁有王愿坚的简介

作者&投稿:宾届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王愿坚(1929年生)当代作家。山东省诸城人。幼年在家乡读书。1944年7月到抗日根据地参加革命工作。1945年1月参加八路军,在部队当宣传员。
解放战争时先在部队文工团担任分队长,后担任报社编辑和记者。这期间,写过一些小戏、演唱材料和新闻通讯。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2年任《解放军文艺》编辑。次年,到福建东山岛采访时,访问了老革命根据地,见到了一些红军老战士、老游击队员和在白色恐怖下坚持斗争的地下工作者,听到了许多壮丽动人的故事,激发了创作热情。
1954年3月发表了报告文学《东山岛》,不久又写了他的第一篇小说《党费》。这篇小说描写女共产党员黄新在丈夫随红军长征去后,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组织群众坚持斗争,并千方百计腌制咸菜作为党费,支援山上的游击队,最后为保护同志和组织而献出了生命。此后又陆续写了《珍贵的纪念品》《粮食的故事》等作品,1956年出版了短篇集《珍贵的纪念品》和《党费》。1956年至1966年,参加“解放军三十年征文”革命回忆录《星火燎原》的编辑工作,这期间,写了《后代》《亲人》《七根火柴》和《普通劳动者》等十多个短篇,后出版有短篇集《后代》和《亲人》。
1959年,出版了十年作品选《普通劳动者》。1972年以后,曾多次去长征路上采访。
1974年,与陆柱国合作,将李心田的小说《闪闪的红星》改编成同名电影文学剧本,拍成电影后获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二等奖。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写作了《路标》《足迹》《标准》等十多个短篇,描写了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长征途中的一些感人事迹,其中的《足迹》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他是解放后成长起来的优秀短篇小说作家,他的作品多取材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红军和老革命根据地人民的斗争生活,构思巧妙、主题鲜明、富有故事性,并善于抓住典型细节和捕捉人物性格中闪光的东西来表现英雄人物的崇高精神,写得真切感人。他是中国作家协会和电影家协会的理事,现在“八一”电影制片厂任编剧。
王愿坚是解放后成长起来的作家。虽然他没有亲历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斗争生活,但是他在做记者、编辑期间,接触了老一代革命者。1953年还访问过江西老革命根据地,到当年红军长征路上采访。这使他有可能表现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史诗般的生活。从1954年起,他开始发表作品,有短篇小说集《党费》《后代》《亲人》《珍贵的纪念品》等。建国十周年时,出版了选集《普通劳动者》。
王愿坚的作品多取材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红军和老革命根据地人民的斗争生活,构思精巧,主题鲜明,富有故事性,并善于抓住典型细节和捕捉人物性格中闪光的东西来表现英雄人物的崇高精神,写得真切感人。
王愿坚(1929—1991),山东省诸城县人。当代作家。1944年7月到抗日根据地,参加革命工作。在部队里当过宣传员,文工团员,报社编辑和记者。1952年任《解放军文艺》编辑。1954年开始写短篇小说。《党费》《粮食的故事》等短篇小说受到舆论赞扬。1956年至1966年,参加了“解放军30年征文”——革命回忆录选集《星火燎原》的编辑工作,有机会系统地学习了党和军队的历史,接触到更多老一辈革命者,使他的创作题材更丰富,文笔更洗练。又陆续写出了《七根火柴》《三人行》《支队政委》等十多篇短篇。1976年又继续发表了《路标》《足迹》等10篇短篇小说。1974年与陆柱国合作改编《闪闪的红星》为电影文学剧本。已出版的短篇小说集有《粮食的故事》《后代》《普通劳动者》《王愿坚小说选》。

1947年入党

人物简介
王愿坚,中国电影编剧、小说家。1929年生,山东诸城人。1945年参加八路军。曾任报社编辑,记者。1978年任八一电影制片厂编剧、文学部主任。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美术系主任。中国电影家协会第四、五届理事。他的优秀作品被译成多种文字向世界发行,传记被收入《中国名人词典》和英国《世界名人录》等。<br><br> 王愿坚一直致力于小说创作,1974年创作了第一个剧本《闪闪的红星》,塑造了身处三十年代,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斗争正激烈的时刻,潘东子等向往参加革命的红孩子形象。对孩子的内心刻画深入,几个孩子的性格鲜明,各具特色,人物语言生动,可爱。形象真实、亲切,令人难忘。剧作结构严谨、层次分明,戏剧性强,情节安排巧妙。该片成为“文革”时期最好的影片,伴随一代人成长。<br><br> 他的另一部重要剧本《四渡赤水》创作于1983年,塑造了红军时代具有雄才大略,平易可亲的军事统帅毛泽东的动人形象,它把人物的活动安置在造就英雄性格的典型环境中,真实地表现了他挽救红军于危难之中的指挥艺术,通过剧情的起伏跌宕使人物个性更加深刻鲜明。该片为1983年文化部优秀影片奖。1984年获第四届中国电影金鸡奖特别奖。<br><br> 王愿坚善于刻画处在历史大环境背景下个人由个人的选择、信仰所走过的道路,以及这种选择在历史中所具有的价值。他的四个剧本(另两部是《映山红》、《草地》都深切的反映了这一主题。<br><br> 1991年1月25日,王愿坚因病于北京逝世,终年62岁。<br><br> (详细资料)

1999年8月3日,王愿坚夫人向山东省诸城市档案馆捐赠了11件珍贵的档案资料。
王愿坚(1929—1991)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山东诸城人。一生作品丰富,有优秀短篇小说《党费》、《粮食的故事》、《七根火柴》、《普通劳动者》,电影文学剧本《闪闪的红星》等。近日,他的夫人翁亚尼回诸城探“家”,专程参观了市档案馆,并对档案馆丰富的馆藏、优越的保管条件、严格的管理制度和热情的服务态度表示满意,当即将携带的有关王愿坚的珍贵档案资料11件捐赠给档案馆,其中包括王愿坚早期回忆录手稿3件,照片4张,短篇小说集、电影文学剧本《闪闪的红

王愿坚(1929—1991),山东省诸城县人。当代作家。1944年7月到抗日根据地,参加革命工作。在部队里当过宣传员,文工团员,报社编辑和记者。1952年任《解放军文艺》编辑。1954年开始写短篇小说。《党费》《粮食的故事》等短篇小说受到舆论赞扬。1956年至1966年,参加了“解放军30年征文”——革命回忆录选集《星火燎原》的编辑工作,有机会系统地学习了党和军队的历史,接触到更多老一辈革命者,使他的创作题材更丰富,文笔更洗练。又陆续写出了《七根火柴》《三人行》《支队政委》等十多篇短篇。1976年又继续发表了《路标》《足迹》等10篇短篇小说。1974年与陆柱国合作改编《闪闪的红星》为电影文学剧本。已出版的短篇小说集有《粮食的故事》《后代》《普通劳动者》《王愿坚小说选》。

1947年入党。

愿坚(1929—1991),山东省诸城县人。当代作家。1944年7月到抗日根据地,参加革命工作。在部队里当过宣传员,文工团员,报社编辑和记者。1952年任《解放军文艺》编辑。1954年开始写短篇小说。《党费》《粮食的故事》等短篇小说受到舆论赞扬。1956年至1966年,参加了“解放军30年征文”——革命回忆录选集《星火燎原》的编辑工作,有机会系统地学习了党和军队的历史,接触到更多老一辈革命者,使他的创作题材更丰富,文笔更洗练。又陆续写出了《七根火柴》《三人行》《支队政委》等十多篇短篇。1976年又继续发表了《路标》《足迹》等10篇短篇小说。1974年与陆柱国合作改编《闪闪的红星》为电影文学剧本。已出版的短篇小说集有《粮食的故事》《后代》《普通劳动者》《王愿坚小说选》。
王愿坚(1929--1991.1.25)男,中国电影编剧、小说家。1929年生,山东诸城人。1945年参加八路军。曾任报社编辑,记者。1978年任八一电影制片厂编剧、文学部主任。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美术系主任。

........

王愿坚(1929—1991),山东省诸城县人。当代作家。1944年7月到抗日根据地,参加革命工作。在部队里当过宣传员,文工团员,报社编辑和记者。1952年任《解放军文艺》编辑。1954年开始写短篇小说。《党费》《粮食的故事》等短篇小说受到舆论赞扬。1956年至1966年,参加了“解放军30年征文”——革命回忆录选集《星火燎原》的编辑工作,有机会系统地学习了党和军队的历史,接触到更多老一辈革命者,使他的创作题材更丰富,文笔更洗练。又陆续写出了《七根火柴》《三人行》《支队政委》等十多篇短篇。1976年又继续发表了《路标》《足迹》等10篇短篇小说。1974年与陆柱国合作改编《闪闪的红星》为电影文学剧本。已出版的短篇小说集有《粮食的故事》《后代》《普通劳动者》《王愿坚小说选》。

1947年入党

人物简介
王愿坚,中国电影编剧、小说家。1929年生,山东诸城人。1945年参加八路军。曾任报社编辑,记者。1978年任八一电影制片厂编剧、文学部主任。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美术系主任。中国电影家协会第四、五届理事。他的优秀作品被译成多种文字向世界发行,传记被收入《中国名人词典》和英国《世界名人录》等。<br><br> 王愿坚一直致力于小说创作,1974年创作了第一个剧本《闪闪的红星》,塑造了身处三十年代,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斗争正激烈的时刻,潘东子等向往参加革命的红孩子形象。对孩子的内心刻画深入,几个孩子的性格鲜明,各具特色,人物语言生动,可爱。形象真实、亲切,令人难忘。剧作结构严谨、层次分明,戏剧性强,情节安排巧妙。该片成为“文革”时期最好的影片,伴随一代人成长。<br><br> 他的另一部重要剧本《四渡赤水》创作于1983年,塑造了红军时代具有雄才大略,平易可亲的军事统帅毛泽东的动人形象,它把人物的活动安置在造就英雄性格的典型环境中,真实地表现了他挽救红军于危难之中的指挥艺术,通过剧情的起伏跌宕使人物个性更加深刻鲜明。该片为1983年文化部优秀影片奖。1984年获第四届中国电影金鸡奖特别奖。<br><br> 王愿坚善于刻画处在历史大环境背景下个人由个人的选择、信仰所走过的道路,以及这种选择在历史中所具有的价值。他的四个剧本(另两部是《映山红》、《草地》都深切的反映了这一主题。<br><br> 1991年1月25日,王愿坚因病于北京逝世,终年62岁。<br><br> (详细资料)

1999年8月3日,王愿坚夫人向山东省诸城市档案馆捐赠了11件珍贵的档案资料。
王愿坚(1929—1991)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山东诸城人。一生作品丰富,有优秀短篇小说《党费》、《粮食的故事》、《七根火柴》、《普通劳动者》,电影文学剧本《闪闪的红星》等。近日,他的夫人翁亚尼回诸城探“家”,专程参观了市档案馆,并对档案馆丰富的馆藏、优越的保管条件、严格的管理制度和热情的服务态度表示满意,当即将携带的有关王愿坚的珍贵档案资料11件捐赠给档案馆,其中包括王愿坚早期回忆录手稿3件,照片4张,短篇小说集、电影文学剧本《闪闪的红星》及电影文学评论专著4本。

王愿坚(1929年生)当代作家。山东省诸城人。幼年在家乡读书。1944年7月到抗日根据地参加革命工作。1945年1月参加八路军,在部队当宣传员。
解放战争时先在部队文工团担任分队长,后担任报社编辑和记者。这期间,写过一些小戏、演唱材料和新闻通讯。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2年任《解放军文艺》编辑。次年,到福建东山岛采访时,访问了老革命根据地,见到了一些红军老战士、老游击队员和在白色恐怖下坚持斗争的地下工作者,听到了许多壮丽动人的故事,激发了创作热情。
1954年3月发表了报告文学《东山岛》,不久又写了他的第一篇小说《党费》。这篇小说描写女共产党员黄新在丈夫随红军长征去后,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组织群众坚持斗争,并千方百计腌制咸菜作为党费,支援山上的游击队,最后为保护同志和组织而献出了生命。此后又陆续写了《珍贵的纪念品》《粮食的故事》等作品,1956年出版了短篇集《珍贵的纪念品》和《党费》。1956年至1966年,参加“解放军三十年征文”革命回忆录《星火燎原》的编辑工作,这期间,写了《后代》《亲人》《七根火柴》和《普通劳动者》等十多个短篇,后出版有短篇集《后代》和《亲人》。
1959年,出版了十年作品选《普通劳动者》。1972年以后,曾多次去长征路上采访。
1974年,与陆柱国合作,将李心田的小说《闪闪的红星》改编成同名电影文学剧本,拍成电影后获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二等奖。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写作了《路标》《足迹》《标准》等十多个短篇,描写了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长征途中的一些感人事迹,其中的《足迹》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他是解放后成长起来的优秀短篇小说作家,他的作品多取材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红军和老革命根据地人民的斗争生活,构思巧妙、主题鲜明、富有故事性,并善于抓住典型细节和捕捉人物性格中闪光的东西来表现英雄人物的崇高精神,写得真切感人。他是中国作家协会和电影家协会的理事,现在“八一”电影制片厂任编剧。
王愿坚是解放后成长起来的作家。虽然他没有亲历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斗争生活,但是他在做记者、编辑期间,接触了老一代革命者。1953年还访问过江西老革命根据地,到当年红军长征路上采访。这使他有可能表现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史诗般的生活。从1954年起,他开始发表作品,有短篇小说集《党费》《后代》《亲人》《珍贵的纪念品》等。建国十周年时,出版了选集《普通劳动者》。
王愿坚的作品多取材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红军和老革命根据地人民的斗争生活,构思精巧,主题鲜明,富有故事性,并善于抓住典型细节和捕捉人物性格中闪光的东西来表现英雄人物的崇高精神,写得真切感人。

王愿坚生平!急呀!!!!!!~

  王愿坚(1929~1991),出生于山东省诸城市相州镇相州七村一个诗书礼仪之家。其伯父王翔千是中共山东地方组织的早期领导人之一;父亲王振千也是一名早期共产党员,还是一位受过良好教育的知识分子,酷爱文学、国画和书法,对少年王愿坚的影响很大。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在全国抗战热潮的影响下,王愿坚的家乡相州到处掀起抗日救亡运动,正在读三年级的王愿坚和姐姐积极参与运动,曾一道演出过《放下你的鞭子》等短剧。不久,堂姐王辩和赵志刚等根据上级党组织安排回到诸城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并先后领导成立了中共诸城特支、中共诸城临时县委。王愿坚经常为他们站岗、送信,跟他们学唱抗日歌曲。
  1938年初,日寇占领诸城,王振千不忍心让王愿坚当亡国奴学生,出于“文化救国”和教育子女有出息的考虑,决定和王翔千一起自办“家学”,亲自给子女们上课。半年后,王振千的“家学”被取缔,王愿坚被日寇强迫进入日寇监管下的学校读书。日寇规定:学生进校门必须向太阳旗敬礼。但年仅11岁的王愿坚不肯忍受这种屈辱,宁肯挨日本教官几个重重的耳光,也不向太阳旗低头。残酷的民族压迫造就了他的民族意识,民族耻辱激发了他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抗日战争时期,王愿坚的家一度成为我党敌后工作的联络点,党组织常在他家秘密召开会议。王愿坚开始有意识地阅读学习地下工作者带来的宣传抗日的书籍和一些文件,为他以后创作革命历史题材的作品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1944年7月中旬,中学只读了一年、年仅15岁的王愿坚和堂弟王愈坚被山东军区敌工部的同志“贴邮票”(当时把战士送到武装邮政部,穿过封锁线投奔抗日队伍的戏称)寄往山东军区驻地。由于年龄太小,“抗大”不能接收,只好到海滨干部学校(对外称滨海中学)学习。同年9月,日寇对滨海区进行大“扫荡”。遵照上级指示,学校里年龄小的同志就地分散到老乡家里当养子,王愿坚被分散到莒南一个山村的张大娘家。
  1944年底,王愿坚从滨海中学结业,参加了滨海军区第三军分区政治部新成立的宣传队,任宣传员。1945年6月,宣传队随莒县独立团打新旺据点,王愿坚和其他年龄小的同志负责护理伤员。期间,王愿坚开始了文艺创作,同年写成了小歌剧《回头》。这一时期,王愿坚跟随部队转战南北,战争中的见闻、磨炼,使他在政治上、思想上逐渐成熟。1947年3月,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年11月,调到麓水报社工作,《麓水报》是华东第三野战军第七兵团第二十二军的党报,王愿坚任编辑、战地记者、编辑室副主任等职。这个时期,他听到和看到了更多的动人故事和感人的形象,创作了报告文学《突上古龙庭的勇士》、《王焕喜》,通讯报道《一捆麦秧》以及许多反映行军、作战、宣传、胜利的军事题材的诗歌和说唱材料,其中很多都曾通过新华总社在全解放区播送,为激发部队官兵和群众的革命热情发挥了重要作用。
  1950年夏天,王愿坚被抽调到第二十二军军史编写组工作,编写军史工作不仅使他熟悉和掌握了大量素材,而且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和政治思想水平。1951年底,王愿坚被调往七兵团政治部文化部工作,期间在七兵团的党报《华东前线》上发表了大量的通讯和报告文学,并结集出版,发给复员战士。1952年7月,调到北京总政文化部《解放军文艺》(全军唯一的综合性刊物)编辑部工作。
  1953年秋,王愿坚到福建东山岛采访。第二年,创作了他的第一篇小说《党费》,在《解放军文艺》上发表后,受到军内外读者的高度赞扬。他接着又写了《后代》、《妈妈》和《粮食的故事》等短篇小说。1956年,福建人民出版社、工人出版社分别出版了他的小说集《珍贵的纪念品》、短篇小说集《党费》。同年,王愿坚参加中国作家协会,并调到《星火燎原》编辑部工作。1958年初,创作了《七根火柴》、《三人行》和《赶队》等歌颂二万五千里长征英雄事迹的作品。1958年6月,王愿坚到十三陵水库工地参加劳动,用借来的一支铅笔头和几张旧纸条,利用午休时间,在一棵苦楝树下写出了小说《普通劳动者》的初稿。1963年秋天,王愿坚应北海舰队政委丁秋生中将的邀请,由组织派往青岛,仅用9个月的时间,创作出了30万字的长篇小说《源泉》。《源泉》反映的是从国民党军队俘虏过来的一个战士,通过在解放军部队里接受党的教育,由一个兵痞子转变、觉悟成为一个人民战士的过程,歌颂了我党政治工作的威力。
  在极左思潮的影响下,1963年,王愿坚的小说《亲人》遭到错误批判,随后,小说《理财》、《源泉》也相继遭到批判。“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他被内定为反革命分子,遭到公开批判,并于1969年初下放到安徽省军区独立师体验生活。1972年,调回北京改写反映红军长征的《万水千山》电影剧本,后又与陆柱国合作改编电影文学剧本《闪闪的红星》,并创作电影剧本《四渡赤水》。期间的新作还有《足迹》、《标准》、《路标》、《草》、《歌》等短篇小说,其中《足迹》获《人民文学》杂志举办的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他的代表作《党费》、《七根火柴》、《普通劳动者》等多篇小说,长期被选入大、中、小学语文课本,并被译成英、法、日、俄、德、朝等多种外文,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从第四次文代会起,王愿坚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和中国电影家协会理事。他的名字收进了中国和外国的文学史,收进了《中国文学家词典》、《中国名人词典》,也收进了英国和美国出版的《世界名人录》。
  1987年6月,王愿坚调到解放军艺术学院任文学美术系主任,从事培养部队作家的教育工作。他为此倾注了大量心血,甚至在病重期间还坚持给“军艺”的学员和鲁迅文学院的研究生们讲课、辅导。这一时期,他写出了多篇有份量的评论文章。1991年1月25日,王愿坚因患肺癌不幸在北京逝世。享年62岁。

  主要作品
  王愿坚简介
  王愿坚生平
  《灯光》阅读指导
  《灯光》读后感
  《草》创作背景
  涵义
  简析《草》一文的艺术特色以小见大的手法,鲜明具体的线索
  多种手法的运用,人物形象的展现
  伟大领袖的风采,无产阶级的形象
  主要作品
  王愿坚简介
  王愿坚生平
  《灯光》阅读指导
  《灯光》读后感
  《草》 创作背景
  涵义
  简析《草》一文的艺术特色 以小见大的手法,鲜明具体的线索
  多种手法的运用,人物形象的展现
  伟大领袖的风采,无产阶级的形象
  展开 编辑本段主要作品
  《灯光》《党费》《粮食的故事》《七根火柴》《三人行》《普通劳动者》《支队政委》《后代》《妈妈》 粮食的故事
  《赶队》《珍贵的纪念品》《草》电影《闪闪的红星》…… 其中他的《七根火柴》,被选入上海两期课改新教材七年级下学期语文课本第三单元:人贵有精神,第10课。 《草》,被选入苏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课本第一单元:草,第4课。 《灯光》,被选入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语文课本第七单元第3课(略读课文),人教版义务教育六年级下册语文课本第三单元:灯光,第11课(略读课文) ,第52页到54页。九年义务教育五年级下册语文课本第19课,第86到88页。 《七根火柴》,被选入上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课本第3单元第10课
  编辑本段王愿坚简介
  王愿坚(1929年—1991年),山东省诸城市相州镇七村人,现代作家。 当代作家王愿坚
  1944年7月到抗日根据地,1945年1月参加八路军,参加革命工作。在部队里当过宣传员,文工团员,报社编辑和记者。1952年任《解放军艺》编辑。1954年开始写短篇小说。《党费》、《粮食的故事》、《妈妈》等短篇小说。1956年至1966年,参加了“解放军30年征文”——革命回忆录选集《星火燎原》的编辑工作,有机会系统地学习了党和军队的历史,接触到更多老一辈革命者,使他的创作题材更丰富,文笔更洗练。又陆续写出了《七根火柴》、《三人行》、《支队政委》等十多篇短篇小说。1976年又继续发表了《路标》、《足迹》等10篇短篇小说。1974年与陆柱国合作改编《闪闪的红星》为电影文学剧本。已出版的短篇小说集有:《粮食的故事》、《后代》、《普通劳动者》《王愿坚小说选》。1978年任八一电影制片厂编剧、文学部主任。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美术系主任。中国电影家协会第四、五届理事。他的优秀作品被译成多种文字向世界发行,传记被收入《中国名人词典》和英国《世界名人录》等。 王愿坚的一生一直致力于小说创作,1974年创作了第一个剧本《闪闪的红星》,塑造了身处三十年代,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斗争正激烈的时刻,潘东子等向往参加革命的红孩子形象。对孩子的内心刻画深入,几个孩子的性格鲜明,各具特色,人物语言生动,可爱。形象真实、亲切,非常令人难忘。剧作结构严谨、层次分明,戏剧性强。 王愿坚自1952年开始发表短篇小说,其中《党费》、《粮食的故事》、《支队政委》等描写了老革命根据地人民的斗争;《七根火柴》 七根火柴
  、《三人行》、《赶队》等歌颂了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英雄事迹;《普通劳动者》、《妈妈》、《休息》等塑造了老一辈革命家的形象。其它还有《早晨》《征途》和改编的电影文学剧本《闪闪的红星》等。近几年的新作有《足迹》《标准》《草》《歌》等短篇小说,其中《足迹》获人民文学杂志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王愿坚的成名作和代表作是《党费》,多次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影响深远。 王愿坚曾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解放军艺术学院艺术系(作家班)主任。
  编辑本段王愿坚生平
  王愿坚(1929年生)当代作家。山东省诸城人。幼年在家乡读书,1944年7月到抗日根据地参加革命工作。1945年1月参加八路军,在部队当宣传员。 解放战争时先在部队文工团担任分队长,后担任感慨报社编辑和记者。这期间,写过一些小戏、演唱材料和新闻通讯。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2年任《解放军文艺》编辑。次年,到福建东山岛采访时,访问了老革命根据地,见到了一些红军老战士、老游击队员和在白色恐怖下坚持斗争的地下工作者,听到了许多壮丽动人的故事,激发了创作热情。 1954年3月发表了报告文学《东山岛》,不久又写了他的第一篇小说《党费》和《灯光》。这篇小说描写女共产党员黄新在丈夫随红军长征去后,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组织群众坚持斗争,并千方百计腌制咸菜作为党费,支援山上的游击队,最后为保护同志和组织而献出了生命。此后又陆续写了《珍贵的纪念品》、《粮食的故事》等作品,1956年出版了短篇集《珍贵的纪念品》和《党费》。1956年至1966年,参加“解放军三十年征文”革命回忆录《星火燎原》的编辑工作,这期间,写了《后代》、《亲人》、《七根火柴》和《普通劳动者》等十多个短篇,后出版有短篇集《后代》和《亲人》。 普通劳动者
  1959年,出版了十年作品选《普通劳动者》。1972年以后,曾多次去长征路上采访。 1974年,与陆柱国合作,将李心田的小说《闪闪的红星》改编成同名电影文学剧本,拍成电影后获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二等奖。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写作了《路标》《足迹》《标准》等十多个短篇,描写了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长征途中的一些感人事迹,其中的《足迹》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他是解放后成长起来的优秀短篇小说作家,他的作品多取材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红军和老革命根据地人民的斗争生活,构思巧妙、主题鲜明、富有故事性,并善于抓住典型细节和捕捉人物性格中闪光的东西来表现英雄人物的崇高精神,写得真切感人。他是中国作家协会和电影家协会的理事,现在“八一”电影制片厂任编剧。 王愿坚是解放后成长起来的作家。虽然他没有亲历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斗争生活,但是他在做记者、编辑期间,接触了老一代革命者。1953年还访问过江西老革命根据地,到当年红军长征路上采访。这使他有可能表现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史诗般的生活。从1954年起,他开始发表作品,有短篇小说集:《党费》、《后代》、《亲人》、《珍贵的纪念品》等。建国十周年时,出版了选集:《普通劳动者》。 王愿坚的作品多取材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红军和老革命根据地人民的斗争生活,构思精巧,主题鲜明,富有故事性,并善于抓住典型细节和捕捉人物性格中闪光的东西来表现英雄人物的崇高精神,写得真切感人。 解放战争期间,在华东野战军一个纵队的报社任编辑和记者。1947年入党,1952年调《解放军文艺》任编辑。1956年至1966年,参加革命回忆录《星火燎原》的编辑工作。1972年和1975年先后两次到长征路上采访。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党费》《粮食的故事》《七根火柴》《普通劳动者》《足迹》《路标》以及电影文学剧本《闪闪的红星》(与陆柱国合写)。 1991年1月25日,王愿坚因病于北京逝世,终年62岁。
  编辑本段《灯光》阅读指导
  《灯光》是阅读课文,课文内容主要是写作者对往事的回忆。教学中,要让学生独立阅读,找出课文中哪些内容对现实的描写,哪些内容是对往事的回忆,分析作者为什么会产生这许多联想,从中领会革命先烈们的伟大精神。 读《灯光》,回答问题: (1)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作者是怎么想起这件往事的? (2)“多好啊!”这句话在课文中共出现了几次?分别是谁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体现了人物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第(1)问要求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并理解课文如何由写现实过渡到回忆。第(2)问要求对比分析“多好啊!”这句话在文中出现的场合,体会说话人的心理,通过对比,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 答案要点:(1)课文主要讲的是解放战争时期,郝副营长非常向往孩子们在灯下读书的生活,以及在战斗中英勇献身的故事。作者是看到天安门美丽的灯光,并听到“多好啊!”这句郝副营长说过的话后想起这件往事的。 (2)共出现三次。第一次,是天安门广场上一位游客见到美丽的灯光时对天安门夜景的赞叹。第二次,是郝副营长在战斗之前看到一本破书插图中孩子在电灯下读书的场面时说的,当时他对和平、安宁的幸福生活十分向往,希望我们的下一代能在电灯下幸福地学习和生活!第三次,“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底下学习,该多好啊!”他把头靠在胸墙上,望着漆黑的夜空,完全陷入了对未来的憧憬里。
  编辑本段《灯光》读后感
  :我们看书、学习和工作大都离不开灯光,提到灯光,我不犹得想起了大作家王愿坚写的一篇课文-----《灯光》。这篇课文是一个动人的故事,主要讲了,八路军突击的事情,让部队找到突破口,为了今后的孩子能在电灯下读书,郝副营长不惜牺牲了自己的生命。本篇文章有两处地方,使我又感动又深有体会。第一处:“赴明儿胜利了,咱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那样亮的灯光底下学习,该多好啊!”我读了这句话,我知道郝副营长对胜利充满了无限的信心,同时也期望自己用上电灯,孩子们也用上电灯,在明亮的灯下学习、读书。我感到了郝副营长他很关心下一代,为了让孩子在灯下学习,他要在战争中取得胜利。郝副营长和我比,我则显得很渺小,因为我不懂得关爱他人,自从“见了”郝副营长,我就要学习他关爱他人的品质。第二处:“这位年轻的战士不惜自己的生命,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习,他自己却没有来得及见一见电灯。”我读到这里很感动。郝营长牺牲了,可他的牺牲是为了孩子,为了让他们用上电灯,在灯下学习,所以他的牺牲是光荣和伟大的。他在牺牲前想的还是孩子,关心的还是他人,这种高尚的精神深深的将我折服。同时我又觉得很惭愧,以至一时说不出话来。郝副营长牺牲前还没见过电灯,确实有点遗憾。我虽见过电灯,但我也要珍惜美好的时光,不留一点伤感。全文读完了,郝副营长的崇高品格和他心中的电灯,一直刻在我脑海深处,永远牢记,牢记在心。
  编辑本段《草》
  创作背景
  从1976年年底到1977年7月,作家王愿坚连续写了十篇以长征为题材的短篇小说(其中七篇写红军过草地)。“这些作品,是用短篇小说这种艺术形式来塑造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形象的一个尝试。”(王愿坚《写出感受的和相信的(代序)》)《草》就是这十篇系列短篇小说中的第四篇,写于1977年5月31日,发表在《人民文学》同年第8期上时略有改动。课文中的“草地”特指松潘草地,即松潘高原。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北部。为阿尼玛卿山、岷山和巴颜喀拉山之间的高原。平均海拔3000米左右。多草甸、沼泽。为四川省主要牧业基地。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经过这里。以“草”为题目,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又提示了小说的线索,还以此引发出思想的火花。
  涵义
  正文前面有一段引语,其中的“最甜”一语双关,既指“糖”“甜”,更指今天的人们继承了当年红军长征的革命传统,用这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去创造更美的生活。 1、忆苦思甜,继承和发扬革命优良传统。 2、从周副主席尝毒草、议毒草,学习他的高尚人格、大无畏的英雄气概,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以及闪光的辩证法思想。 3、要懂得植物学方面的有关知识,学会识别无毒和有毒的野菜,以便保护自己。 4、今天,人们已解决了温饱问题,过上了小康生活,开始以吃野菜为时尚,这是物质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的表现,体现了改革开放带来的好处。 5、鲁迅先生曾说:“我好象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牛奶,是血。”又把自己当做是人民大众的“孺子牛”。从牛感受鲁迅先生倡导的奉献精神。 这篇小说描述了长征过草地的时候,重病在身的周副主席得知红军战士因误食有毒的野菜而中毒的险情,他置个人安危于不顾,不仅仔细辨识毒草,而且亲口咀嚼毒草,果断作出英明决策,引导红军战士正确对待困难,从而成功地塑造了以周副主席为代表的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高大形象。 小处落笔 大处显情
  编辑本段简析《草》一文的艺术特色
  王愿坚的《草》是一篇以红军长征过草地为背景,反映红军长征艰苦生活的小说。野草在平时生活中是非常常见、极其平凡、微不足道的。然而,东西虽小,意义重大。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因“草”而起,并以“草”为线索安排故事情节,围绕它展开叙述,塑造人物形象。以下就从三个方面来具体分析课文的艺术手法。
  以小见大的手法,鲜明具体的线索
  作者选取的题材是看起来微不足道的野草,写的是战士因误食有毒野草而中毒需要救治,而周副主席询问战士中毒的原因,仔细观察并亲口咀嚼有毒野菜,提出处理意见,并评说吃草的意义的故事。事情简单,场面微小,但表现的却是以周副主席为代表的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高大形象。这充分体现了作者“以小见大”的创作思想。 事情因“草”而起,文章围绕“草”写了四件事:(一)战士因误食有毒野草而中毒,杨光摸黑寻找部分向上级报告。(二)杨光恳求医生前往救治因吃草而中毒的战士。(三)周副主席询问战士中毒的原因,仔细观察并亲口咀嚼有毒野草,提出处理意见。(四)周副主席评说吃草的意义。可见文章是以“草”为线索来展开故事情节的。
  多种手法的运用,人物形象的展现
  文中在具体展现人物形象时灵活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这里我们结合句子来分析。“立时惊住”,接着感到“惶惑”;面对周副主席的招手,杨光又深感“不安”;当眼见周副主席病得十分严重时,杨光“大吃一惊”,“觉得心头像刀在绞”,这些描写心理活动的词语,形象而细腻地描绘了杨光邂逅病重中的周副主席那复杂的感情变化过程,最后凝聚成对周副主席病体的关切和忧虑,充分表现了红军战士对周副主席的爱戴和敬重之情。 文中在叙述周副主席亲自尝有毒野草时运用了动作、神态描写,“举起”“看了看”“放进”“咬下了一点”“干裂的嘴唇闭住了,浓密的胡须不停地抖动着,一双浓眉渐渐皱紧了”“吐掉了残渣”“还给杨光”,这些词语和句子,充分表现了周副主席虽身患重病仍置个人安危于不顾,对红军战士生命高度关注,对革命无比忠诚的品质。
  伟大领袖的风采,无产阶级的形象
  这篇小说描述了长征过草地的时候,身患重病的周副主席得知红军战士因误食有毒野草而中毒的险情,他不顾个人安危,仔细辨识毒草,亲口咀嚼毒草,果断作出英明决策,并引导红军战士正确对待困难。故事情节浅显明了,但鲜明地体现了周副主席大无畏的英雄气概,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以及唯物主义的辩证法思想。从而成功地塑造了以周副主席为代表的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高大形象。 以上对课文的分析归纳起来就是要把握小说的故事情节、人物和写作上的特点。《草》这篇文章因吃“草”中毒而起,又在战士谈论吃草的意义、悟真理中结束全文。这样写,结构紧凑,脉络分明,可以达到发人生省的效果。

  主要作品王愿坚简介王愿坚生平《灯光》阅读指导《灯光》读后感《草》创作背景涵义简析《草》一文的艺术特色以小见大的手法,鲜明具体的线索多种手法的运用,人物形象的展现伟大领袖的风采,无产阶级的形象


  ◆王愿坚
  年 代:当代
  主要作品:
  《党费》、《粮食的故事》、《七根火柴》、《三人行》、《支队政委》等。
  生平/评价:
  王愿坚(1929年—1991年),山东省诸城市相州镇人。当代作家。1944年7月到抗日根据地,参加革命工作。在部队里当过宣传员,文工团员,报社编辑和记者。1952年任《解放军文艺》编辑。1954年开始写短篇小说。《党费》《粮食的故事》等短篇小说受到舆论赞扬。1956年至1966年,参加了“解放军30年征文”——革命回忆录选集《星火燎原》的编辑工作,有机会系统地学习了党和军队的历史,接触到更多老一辈革命者,使他的创作题材更丰富,文笔更洗练。又陆续写出了《七根火柴》《三人行》《支队政委》等十多篇短篇。1976年又继续发表了《路标》《足迹》等10篇短篇小说。1974年与陆柱国合作改编《闪闪的红星》为电影文学剧本。已出版的短篇小说集有《粮食的故事》《后代》《普通劳动者》《王愿坚小说选》。
  ◆王愿坚,中国电影编剧、小说家。1929年生,山东诸城人。1945年参加八路军。曾任报社编辑,记者。1978年任八一电影制片厂编剧、文学部主任。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美术系主任。中国电影家协会第四、五届理事。他的优秀作品被译成多种文字向世界发行,传记被收入《中国名人词典》和英国《世界名人录》等。 王愿坚一直致力于小说创作,1974年创作了第一个剧本《闪闪的红星》,塑造了身处三十年代,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斗争正激烈的时刻,潘东子等向往参加革命的红孩子形象。对孩子的内心刻画深入,几个孩子的性格鲜明,各具特色,人物语言生动,可爱。形象真实、亲切,令人难忘。剧作结构严谨、层次分明,戏剧性强...全文
  王愿坚(1929年—1991年),诸城市相州镇相州七村人。王愿坚自1952年开始发表短篇小说,其中《党费》、《粮食的故事》、《支队政委》等描写了老革命根据地人民的斗争;《七根火柴》、《三人行》、《赶队》等歌颂了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英雄事迹;《普通劳动者》、《妈妈》、《休息》等塑造了老一辈革命家的形象。其它还有《早晨》、《征途》和改编的电影文学剧本《闪闪的红星》等。近几年的新作有《足迹》、《标准》、《草》、《歌》等短篇小说,其中《足迹》获人民文学杂志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希望可以帮到你

张炬的生平
答:大家有一个想法等待实现,希望以这张唱片所得为基础和起点,成立一个专门帮助朋友的基金会,将一次偶发的行为变成经常性的关怀。愿这个美好的设想梦想成真! 请记住下面的名字,是他们让梦想延续: 唐朝乐队、峦树、 许巍、周晓鸥、张楚、汪峰、高旗、李延亮、李小龙、姜昕、陈劲、布衣乐队、马上又、查可欣、亚宗…… ...

有关苏轼
答:这样持续了有大概十年,苏轼遇到了生平第一祸事。当时有人故意把他的诗句扭曲,大做文章。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狱,史称“乌台诗案”。 苏轼坐牢103天,几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仕大臣的国策,苏轼才算...

李泌是什么样的人,他的生平事迹是什么?
答:德宗立李诵(即顺宗)为太子,太子妃的母亲是郜国公主,郜国公主犯蛊媚罪被幽禁,此事自然牵连到了太子,于是德宗便有意废除对蛊媚事毫不知情的太子。对此,李泌反对的态度相当坚决,以至于德宗说:“卿违朕意,不顾家族邪?”竟拿灭族来威胁李泌,而李泌执意更坚:“世衰老,位宰相,以谏而诛,分也。……”《新唐书...

这一生啊!多少真情被辜负是什么歌名?
答:《这扯淡人生》演唱:王翼焱 词:王翼焱 曲:王翼焱 生活太多苦,风刺痛我的骨。可是我不愿认输,从不怕孤独。心痛也不在乎,谁胜谁负谁知谁的苦。孤单的时候就点燃一根烟,人潮拥挤赶不走孤独。这人生啊多少真情被辜负,要得到多少内心才能够满足。这一路啊要尝尽多少的苦,才能慢慢停下了脚步。谁...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是什么意思???
答:“移”字为改变、更改等义。“白首”直译为头发白了,借指年老。“心”指志向、志愿等。这是全文最富思想意义的警语。古往今来有多少有志之士,面对一切艰难险阻,总能执着地追求自己的理想,即使在郁郁不得志的逆境当中也不消沉放弃。东汉马援云:“大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王勃在此...

什么是理想?
答:在一定的意义上讲,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与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我们生活在比较之中,有黑暗才有光明,有恨才有爱,有坏才有好,有他人和他人所做的事我们才知道自己是谁,自己在做什么。一切都在比较中才能存在,没有丑...

何炅的父亲何畏,到底有多么嚣张跋扈?
答:(一)强拆村里牌坊,何炅一家被推上风口浪尖何炅的人气在娱乐圈很大,作为湖南卫视的知名主持人,他在当地的影响力是非常大的。何谓是何炅的父亲,儿子成名之后,他依靠儿子的名气让自己赚的盆满钵满。何畏在2008年成立了一家公司,还对外投资了五家公司。只要有何炅在,这些公司肯定会运转的特别好。...

心之所向,无惧无悔!愿求仁得仁,复无怨怼! 是什么意思?求高人指点。
答:意思:这是我内心所向往所期盼的(所向往的事物)会不计较得失成败地去争取。更不会因为其他原因而有任何懊悔之意(表此心坚定),期盼我求仁德得以仁德,最终结果不管是怎么样的,也决不怨天尤人。拓展如下: 这句话是电视剧《古剑奇谭》里的角色百里屠苏所说的。

管道升的人物生平
答:2007-03-04 求{管道升}的生平? 12 2016-05-27 管道升的人物评价 2011-04-03 《我侬词》的作者管道升的生平如何,一生主要有哪些作品,她该是... 7 2016-06-01 管叔的人物生平 2011-11-17 管仲姬的生平简介 2 2016-06-20 李道平的人物生平 2016-06-08 管夫人的生平 1 2016-06-16 张...

傲风诸神天空第十四章重修的潇湘已经出了,哪位好心人赶紧发上来吧!谢谢...
答:“谁灭亡谁还不一定,阁下还是莫要太早下定论的好!”傲风脸上的傲气丝毫未减,右手迎风一晃,一杆通体银白的精致长枪已握在手中,她信手一挥,也挽了个枪花,淡淡回视道:“城主级的强者么?今日我倒要会一会!” 面对城主级的强者,傲风不再托大,将鸿羽战枪拿了出来,至于赤所化兵刃,如果使出未免有仗其无坚不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