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一篇过中国春节的作文,要求: 1.首先写习俗或来历 2.写增城人怎样过中国春节 3.写家里人怎样过 写一个关于春节习俗的作文400字左右

作者&投稿:紫呼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春节的习俗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压岁钱

春节拜年时,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愉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

民间认为分压岁钱给孩子,当恶鬼妖魔或“年”去伤害孩子时,孩子可以用这些钱贿赂它们而化凶为吉。清人吴曼云《压岁钱》的诗中云:“百十钱穿彩线长,分来再枕自收藏,商量爆竹谈箫价,添得娇儿一夜忙”。由此看来,压岁钱牵系着一颗颗童心,而孩子的压岁钱主要用来买鞭炮、玩具和糖果等节日所需的东西。

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压岁饯的数额从几十到几百不等,这些压岁钱多被孩子们用来购买图书和学习用品,新的时尚为压岁钱赋予了新的内容。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 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经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我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我国现今我国收藏最早的年画是南宋《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的木刻年画,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和绿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间流传最广的是一幅《老鼠娶亲》的年画。描绘了老鼠依照人间的风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场面。民国初年,上海郑曼陀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这是年画的一种新形式。这种合二而一的年画,以后发展成挂历,至今风靡全国。

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

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及婚嫁、建房、开业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图个吉利。现在,湖南浏阳,广东佛山和东尧,江西的宜春和萍乡、浙江温州等地区是我国著名的花炮之乡,生产的爆竹花色多,品质高,不仅畅销全国,而且还远销世界。

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后来的“贺年片”。

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

春节里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到新朋好友家和邻那里祝贺新春,旧称拜年。汉族拜年之风,汉代已有。唐宋之后十分盛行,有些不必亲身前往的,可用名帖投贺。东汉时称为"刺",故名片又称"名刺"。明代之后,许多人家在门口贴一个红纸袋,专收名帖,叫"门簿"。

民间互访拜年的形式,根据彼此的社会关系,大体可分4类:

一是走亲戚。初一必须到岳父、须带礼物。进门后先向佛像、祖宗影像、牌位各行三叩首礼,然后再给长 辈们依次跪拜。可以逗留吃饭、玩耍。

二是礼节性的拜访。如给同事、朋友拜年,一进屋门,仅向佛像三叩首 ,如与主人系平辈则只须拱手一揖而已,如比自己年长,仍应主动跪拜,主人应走下座位做搀扶状,连说免礼表示谦恭。这种情况一般不宜久坐,寒暄 两句客套话就要告辞。主人受拜后,应择日回拜。

三是感谢性的拜访。凡一年来对人家欠情的(如律师、医生等)就要买 些礼物送去,借拜年之机,表示谢枕。

四是串门式的拜访。对于左邻右舍的街坊,素日没有多大来往,但见面 都能说得来,到了年禧,只是到院里,见面彼此一抱拳说:“恭禧发财”、 “一顺百顺”,在屋里坐一会儿而已,无甚过多礼节。

古时有拜年和贺年之分:拜年是向长辈叩岁;贺年是平辈相互道贺。现在,有些机关、团休、企业、学校,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之为“团拜”。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 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

古时,倘或坊邻亲朋太多,难以登门遍访,就使遣仆人带名片去拜年,称为“飞帖”,各家门前贴一红纸袋,上写“接福”两字,即为承放飞帖之用。此俗始于宋朝上层社会。清人《燕台月令》形容北京年节:“是月也,片子飞,空车走。”成为时尚。大户人家特设“门簿”,以记客人的往来和飞片,门簿的首页多虚拟“亲到者”四人:一曰寿百龄老太爷,住百岁坊巷;一曰富有余老爷,住元宝街;一曰贵无极大人,住大学士牌楼;一曰福照临老爷,住五福楼。以图吉利讨口彩。至今的春节赠送贺年片、贺年卡,便是这种古代互送飞帖的遗风。

上层士大夫有用名帖互相投贺的习俗。宋人周辉在《清波杂志》中说:“宋元佑年间,新年贺节,往往使用佣仆持名刺代往”。当时士大夫交游广,若四处登门拜年,既耗费时间,也耗费精力,因此有些关系不大密切的朋友就不亲自前往,而是派仆人拿一种用梅花笺纸裁成的二寸宽、三寸长,上面写有受贺人姓名、住址和恭贺话语的卡片前往代为拜年。明代人们以投谒代替拜年。明朝杰出画家、诗人文征明在《贺年》诗中描述:“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蔽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憎嫌简不嫌虚”。这里所言的“名刺”和“名谒”即是现今贺年卡的起源。贺年卡用于联络感情和互致问候,既方便又实用,乃至今日仍盛行不衰。

大约从清朝时候起,拜年又添“团拜”的形式,清人艺兰主在《侧帽余谭》中说:“京师于岁首,例行团拜,以联年谊,以敦乡情”,“每岁由值年书红订客,饮食宴会,作竟日欢”。

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现在人们除了沿袭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兴起了礼仪电报拜年和电话拜年等。

但从正月初一至初五,多数家庭均不接待妇女,谓之“忌门”。仅限于男子外出拜年,妇女则须等到正月初六以后才能外出走访。拜年活动要延长很长时间,到正月十五灯节左右。傍晚时分到人家拜年叫“拜夜节”,初十以后叫“拜灯节”,所以有“有心拜年,寒食未迟”的笑话。

如果因故未及循例行礼,日后补行的,谓之 “拜晚年”

  今天中国人怎样过春节
  西安晚报 (2005-02-11)

  挥手别圣猴,金鸡啼新春。值此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春节来临之际,《解放日报》和复旦大学、神州调查公司等合作,开展了“今天我们怎样过春节”的全国30个城市抽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9成受访对象认为,春节仍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节日。春节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要代代相传。

  调查对北京、上海、广州、沈阳等30个城市的1200位市民进行了入户访问。

  春节关注度高达九成

  曾经有这样一个说法流行:“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似乎天天在过年,春节已失去了它原有的功能。”春节的功能真的会失去吗?答案是否定的:

  本次调查显示:81%的人认为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要代代相传。认同春节假期有利于亲情交融、构建和谐社会的人也高达79%。但是,春节人们关注的内容也随着时代发生了嬗变,今天人们对食物的关注大大降低,而通过人际交往增进感情排在了第一位,达到33.6%;排第二位的是调节精神、恢复体力(14.5%);第三位是促进消费、拉动经济(11.3%);第四位是春节能使社会更加稳定和谐(3.3%)。老、中、青三代人对春节的关注度均超过了90%,传统节日在中国百姓心中的崇高地位不可动摇。

  传统习俗在各地延续

  烟花爆竹

  燃放爆竹是春节的一个传统。在本次调查中,41.7%的被访者及其家庭有燃放爆竹的习俗,29.1%的被访者偶尔燃放烟花爆竹。

  在问及春节燃放烟花爆竹的原因时,被访者作了如下回答:增添节日喜庆气氛,占83%;孩童玩耍方式,占26.5%;迎接财神,占24.8%;能够驱除晦气、发泄郁闷,占8.5%;能去魔除怪,占5.5%。同时也有12%的人,在春节期间最担心的就是燃放爆竹不安全。

  年夜饭:饺子、八宝饭和春卷

  调查显示,虽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年夜饭的品种增加了,但是,传统的春节“主食”,却依然在人们年夜饭的食谱上。

  由于饮食传统习惯的不同,北方过年以吃饺子为主,其中北京地区95.5%居民过年的传统食物中包括饺子;而上海和苏浙地区则比较偏爱春卷和八宝饭,分别达到68.8%和60.7%。

  休闲方式各不同

  春节长假如何安排?老年人群中有21.7%选择“娱乐打牌”;54.8%的中年人选择居家休息,以缓释平日紧张的生活节奏和工作压力;而青少年群体则体现出紧追流行的态势和活力,有38.4%的青少年选择了“上网冲浪”。

  春节长假中选择旅游的达14.3%。而其中选择境外游的为37.3%,比中国社会调查所报道的2004年中国人春节赴境外旅游的25.7%,上升了11.6个百分点。今年春节欧洲游14.1%,东南亚游5.9%,美洲游1.6%,澳洲游4.6%,其他9.5%。被访者说,外出旅游一是可以放松一下心情,二是体验一下大自然的气息,更多的人则是将旅游作为一种新的时尚。

  民众期待完善保障

  “春节,您希望有关部门给予什么样的保障?”面对这个问题,上海的周女士回忆起去年春节的一件事,由于除夕日开了好几个空调,突然保险丝断了。于是,一个报修电话,叫来了维修师傅。她希望春节这个喜庆的时候,有完善的生活保障措施。有62%的受访者同周女士一样,希望春节期间水、电、气的供应有保障。

  另外,有62.2%的受访者希望交通安全通畅;有57.8%的受访者希望物价稳定;47.9%的受访者希望能及时供应新鲜水果、蔬菜;43.1%的受访者希望能保证食品卫生;35.6%的受访者希望社区安全得到保障;还有25.9%的受访者希望能及时预报各种灾害性天气;22.8%的受访者希望遇重特大事故时,有关部门能及时防范,并做好应急处理。据《解放日报》

  人们认为过春节的好处

  位次 关注内容 比率

  第一位 通过人际交往增进感情 33.6%
  第二位 调节精神、恢复体力 14.5%
  第三位 促进消费、拉动经济 11.3%
  第四位 能使社会更加稳定和谐 3.3%

  百姓最推崇的拜年用语

  位次 拜年用语 比率

  第一位 身体健康 64.5%
  第二位 万事如意 45.4%
  第三位 恭喜发财 45.2%
  第四位 全家幸福 32.7%
  第五位 事业有成 16.8%
  第六位 吉祥如意 16.1%
  第七位 年年有余 9.5%

年初闲谈

今年的春节北京允许燃放鞭炮,于是无数的烟花被节日的喜气冲向九霄云外后孔雀开屏般的炸开,像是希望的种子开心的花,都撒落在天上的沃野里。

我来北京已有四年之久,但是春节里如此的气氛却是第一次见。鞭炮对我来说没什么新奇的,不过北京禁放鞭炮已经有年头了,这些年过去,在这些年里出生的孩子很多都没见过鞭炮,所以今年虽然不禁止了,但有些孩子竟不知怎么点,叫人不禁动起感慨之心。

既然是允许燃放,那憋了这些年的鞭炮癖今年可得放怀过个够。新年钟声敲响的时候,我在自己的屋里就听见远远近近天上地下噼里啪啦的乱响,仿佛夏日里下起的暴雨,直要把我带回那战争的年代。出门仰头一看,只见无数的火苗子从天而降,绚烂异常,一时间仿佛到了火焰山,猛然感觉到后羿的伟大。地上的烟花照明弹似的往上窜,直有十层楼那么高。这时我的想法是,如果把烟花放到楼底下点,十楼的住户万一开窗户一探头的话,那结果会……就在这辞旧迎新的时刻我忽然想给自己的前一年做一个总结。记得许多年前鲁迅先生在每年的这个时候都会坐在自己的书桌前想过去一年的计划完成了没有,并且做下第二年的计划。倘若上一年的计划没有完成,先生就会觉得很不舒服。不想我第一次向鲁迅先生学习心里就感到极大的不舒服。《西游记》里说孙猴子曾经躲到过如来的祥光里面,这次我惭愧的直躲进烟花的光辉里。不知道一年又一年过去,有多少人在陪着我一起虚掷时间。

躲藏在烟花的光辉里面我忽而想起了自己这些年来度过的一个个春节。幼年的时候自然是和亲人们在一起的。每当春节,家族里的亲人必定会聚在一处吃顿团圆饭。我祖父兄弟七人,春节是的人数之众,场面之壮观,气氛之浓烈由此可想见一斑那时祖父兄弟七人中最为年长的,即我的大爷爷,必定在家里最显赫的位置挂起祖先的灵位,七家的子孙各备供品来共同祭祖。如今,如此过年的日益少矣,通常的过法最多不过是自己一小家的三代人在一起吃饺子放鞭炮,祭祖之类传统而神圣的礼节,自我很久很久以前迈入城市之后就再没有见闻过。但是我知道,中国的农村还有很多地方在延续这种传统,这种文化。这不是封建和落后的表现,而象征着中国人历来很重视的一个字:根。不忘祖先是一种美德,现时代里有多少人还知道自己曾祖父、高祖父的名字?有多少人还在寻根的路上?又有多少人还在延续着古老民族的古老文化?我们总是把自己的目光投向民族的历史,世界的历史,因为那开阔,因为那博大,可是我们在自己个人的历史中学到了什么?

那一年我们举家南牵,春节时飘荡在他乡。记得江南的年味远没有北方的浓,以鞭炮声作对比,北方的像大会战,江南的像恐怖活动。在江南的那一年我虽然遇到了许多友好而难忘的人,但毕竟压不住游子的伤感。那时我读初二正是容易思乡的年龄。恰好地有生意人竟是同乡,大家平日里相处熟了春节便聚在一样起过。父亲当时在一很大的中学里教高中,我们的家也暂时安在学校里面。是年春节,学生们都散回家里去了,偌大的校园里格外的静谧,仿佛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大家一起在这静谧的校园里看春晚,放鞭炮,但这些事情也只像江南的爆竹声一样零星的带来一点春节的气氛。

今年“破五”的时候,爆竹礼花声又震得轿车呜呜乱叫,靠声音控的灯片刻不熄地亮着以证明爱迪生的伟大。一岁除的爆竹声里,我忆起往昔的新年,那家族团聚时的笑声,静谧校园里的往事,竟是如同隔世一般,空余怀念而已。我的眼睛盯着天上四散的烟花,不觉得花了不知道下一个春节的烟花底下,世界又是什么样的容颜,我又在哪里。

难忘的春节

春节又到了,在孩子们的欢呼声中,在清晨那清脆的爆竹声中,它再一次悄然而至。
对于众多孩子来说,春节的到来是令人高兴的,他们唱歌,他们跳舞,以庆祝他们的喜庆节曰。但对于我来说,春节没有这么好,春节的到来,却不能给我带来喜悦。因为,我是穷人家的孩子。
每当春节早上我一醒来,就在想:“要是我早上能意外得到父母的压岁钱,能有好多的点心吃,那该有多好呀!每当想到这里便情不自禁地跳下床,可是,无情的事实不得不让我熄灭了心中的希望之火。我不得不再一次告诫自己:别再痴心妄想了,你是穷人家的孩子,然后,我只有默默地坐在门口,望着别家孩子们欢乐的笑脸。
又是一阵清脆的爆竹声,把我从往事中拉了回来。是啊,我该起床了,尽管得不到父母的压岁钱,还有那琳琅满目的点心,可床还是得起的。
我以极快的速度梳洗完毕,当我跨出房门时,厅堂里的一幕吸引了我的目光,没错!那是我爸妈摆放出来的点心,没错的!当我想到这时,妈妈走了过来,手里还拿了一张崭新的50元人民币,带着无限关爱说:“丽,新年快乐,这是你今年的压岁钱,拿好,别丢了!”我顿时惊呆了。问道:“妈,我们家庭状况不好,拿压岁钱干啥?”妈笑了笑:“傻孩子,改革开放这么久了,我家状况也好多了,以前是爸妈对不起你,但是以后,不用再受穷了,你就放心拿着好了。”“那边还有点心,多吃点。”我一蹦一跳,跑到点心前,抓了一大把,开心地吃了个痛快。
我靠着门边,一手拿着点心,一手捏着妈妈给我的压岁钱,再望着不远处那群孩子打闹的情景,听着大人们说着“新年发财”的祝语,耳畔是那此起彼伏的爆竹声,心中不觉畅快无比!

1、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在春节我们要走亲访友、要吃年夜饭、还要放鞭炮。
2、 春节,即农历新年,俗称过年,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3、 春节历史悠久,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在春节期间,中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4、 今天,我兴致勃勃地到外婆家拜年,我走进房间,大喝一声:“外婆外公姐姐姨妈舅舅舅妈小弟弟,大家新年好!”我走到外公外婆面前 ,跪下来,说道:“恭喜发财,红包拿来!”又磕了一个响头,外公外婆终于把红包给我了。5、今天的拜年可真有趣,我回味无穷。

求一篇关于过春节的英语作文,谢谢 要求:1、100词;2、不要有关于春节的来历或习俗,写生活就行,~

The Spring Festival in our hometown has its own special features. From New Year's Eve to the 15th of the first month, there will be wonderful events every day. Although everyone is busy at home and abroad during the Spring Festival, if you compare busyness with joy, I think joy should account for more.
New Year's Eve is the most celebrated moment for us. Because at this moment, except for special reasons, people usually return home, get together with their families, have a sumptuous New Year's Eve meal, talk about the wonderful news and joy of parting, taste delicious food with relish, and enjoy the joy of reunion.
After the New Year's Eve dinner, we can go outside to watch the beautiful fireworks bloom in the night sky and listen to every happy blessing. With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people's living standards, a variety of fireworks are constantly emerging.
We see more and more beautiful fireworks, and people are setting off more and more fireworks. We heard a burst of fierce firecrackers. It turns out that this is for everyone to welcome the new year!
On the morning of the first day of the new year, we always eat tangyuan, which is our traditional habit. From the first day to the fourth day or so, all of us are going to visit relatives to pay New Year's greetings. When you go, you usually bring some gifts to show your courtesy. The same is true of relatives and friends visiting.
Whether we are visiting or relatives and friends are visiting, children must have made a lot of money, because they can get the new year's money from adults, how happy they are in holding it!
On the 15th of the first month, Lantern Festival is another important festival during our Spring Festival. Every family will buy or cook glutinous rice balls. Eating tangyuan means that all of us are round and round and harmonious.
The Spring Festival in my hometown is colorful. Of course, the happiest one belongs to our children. Besides having money for the New Year, the happiest thing is that we can play easily and freely. Especially during the Spring Festival, boys can set off firecrackers to their heart's content. Every loud explosion heralds a happy cheer. Even at the risk of their ears, they can feel the wonderful heartbeat.
Although the adults did not play with us, they were all elated when they looked at our happy appearance.
翻译:我们家乡的春节有自己的特色。从除夕到正月十五,每天都会有精彩的活动。虽然春节期间国内外每个人都很忙,但如果你把忙碌和快乐相比较,我认为快乐应该占更多。
除夕是我们最庆祝的时刻。因为此时此刻,除了特殊原因,人们通常会回家,和家人聚在一起,吃一顿丰盛的除夕大餐,谈论美好的消息和离别的快乐,津津有味地品尝美味的食物,享受团聚的快乐。
除夕夜晚餐后,我们可以到外面去看夜空中绽放的美丽烟花,聆听每一次快乐的祝福。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种烟花不断涌现。我们看到越来越漂亮的烟花,人们燃放越来越多的烟花。我们听到一阵猛烈的鞭炮声。事实证明,这是每个人迎接新年的机会!
新年第一天早上,我们总是吃汤圆,这是我们的传统习惯。从第一天到第四天左右,我们都要去拜访亲戚来拜年。当你去的时候,你通常会带些礼物来表示你的礼貌。亲戚朋友来访也是如此。无论我们是来访,还是亲戚朋友来访,孩子们一定赚了很多钱,因为他们可以从成年人那里得到新年的钱,他们拿着它有多开心!
正月十五,元宵节是我们春节期间的又一个重要节日。每个家庭都会买或煮糯米球。吃汤圆意味着我们都是圆的,圆的,和谐的。
我家乡的春节是多彩的。当然,最幸福的属于我们的孩子。除了新年有钱,最开心的事情是我们可以轻松自由地玩。特别是在春节期间,男孩们可以尽情放鞭炮。每一次大爆炸都预示着快乐的欢呼。即使冒着耳朵的危险,他们也能感受到美妙的心跳。
虽然成年人没有和我们一起玩,但是当他们看到我们快乐的样子时,他们都很开心。

作文一:春节的习俗
春节是个传统的节日,也有很多传统的习俗,比如贴春联。
新春伊始,第一件事便是贴门神、对联。每当大年三十日,家家户户都纷纷上街购买春联,将宅子里里外外的门户装点一新。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春联真正普及始于明代,与朱元璋的提倡有关。据清人陈尚古的《簪云楼杂说》中记载,有一年朱元章准备过年时,下令每家门上都要贴一副春联,以示庆贺。
原来春联题写在桃木板上,后来改写在纸上。桃木的颜色是红的,红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联大都用红纸书写。但庙宇用黄纸,守制用白、绿、黄三色,第一年用白纸,第二年绿纸,第三年黄纸,第四年丧服满才恢复用红纸。因满族尚白,清宫廷春联用白纸,蓝边包于外,红条镶于内。春节的习俗还有很多,如放鞭炮,扫尘,年画,拜年等。
贴春联是春节的习俗之一,可以赶走邪灵,带来美好的明天。
作文二:春节习俗
为什么到了春节我们都要放鞭炮,贴春联呢?
原来,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个叫‘年’的怪兽,每当到了除夕夜就爬上岸来吃掉无辜的人们。因此,每当除夕夜来临之前,人们都跑到了别的地方,去躲避‘年’的袭击。
有一年,一位老人来到了村里,一位老婆婆看他这么可怜,就给了他一些吃的,并说:“老人家,您快去别的地方躲一躲吧,不然‘年’会把你吃掉的。”老人说:“只要你让我在这住一晚,我就帮你把年给赶走。”就这样,老婆婆把那位老人给留了下来。
到了晚上,一阵阵吼叫声从远处传了过来。“啊!啊!”老婆婆说:“老人家,‘年’来了,我们怎么办?”老人不紧不慢地说:“不用焦急,看我的。”老人说着,便叫老婆婆煮起了饭来。随即,灶堂里发出了噼哩啪啦的声音,传到了年的耳朵里,年便有些怕了起来。年回头又看见灶堂里的火光,又听见了那位老人哈哈的笑声,吓得大惊失色,便逃回到了山里。这时,老婆婆才知道“年怕响声,怕火光,怕红颜色”。
从此,中国人家家户户在春节的时候都要放鞭炮,贴红纸,做好吃的。
贴红纸太单调。有人就在红纸上画点东西、写点字。慢慢地,大家在红纸上写上各种心里话,祝愿大家平平安安、健健康康的话,渐渐地就形成了现在的春联。
作文三:描写春节习俗的作文
鞭炮声声,新年到了,好多人已经回到自己的家乡过大年了。
我们买了新春联与烟花爆竹,回到家后,我迫不及待地将旧春联撕了下来,又把新春联贴了上去,我刚准备贴上新春联,就被妈妈阻止了,她说:“先看一下吧!”我左看右看,摆正了一点往上贴,妈妈急着喊着:“不对不对,不是这样的”。说完,她就倒着春联往上一贴,我哈哈大笑:“妈妈,你犯胡涂了。春联贴反了”。妈妈严肃地说:“不要乱说话,福倒着贴,代表福到了”。我这才恍然大悟。就这样,除旧迎新的任务搞定了。
我与哥哥各拿着一根烟花爆竹点了打火机,突然“嘶”的一声,烟花爆竹上冒出了小火花,接着,烟花爆竹出现了噼呖,每过20秒,烟花上的颜色就会变焕,当最后一个颜色出现时,我不禁感叹:“这真好玩啊!”
爸爸提起了鞭炮就往家外走,显然,他是要去放鞭炮了,到了指定燃放点,爸爸用打火机在点火口上放了火,就扔得远远的,鞭炮“噼里啪啦”地响了起来。年的味道越来越浓了。
这个新年真美好啊!
作文四:春节习俗——放鞭炮
春节是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也是一年之中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因此,春节的习俗也多种多样。因为相传年兽怕红色,怕火光和响声,所以人们便有了放鞭炮的习俗。
除夕夜,吃完年夜饭,妈妈对我说:“想不想去放鞭炮啊?这次你来点鞭炮好不好?”,我满口答应,过年放鞭炮可是最令我兴奋的事。可是让我自己来点,还是把我吓坏了,因为,看大人点我都觉得怕,老是躲得远远的。不过,我还是鼓起勇气对自己说,试一试吧。
找个空地放好鞭炮后,我手拿着打火机,颤颤巍巍地走了过去,哆哆嗦嗦地打起了火,点着导火线,一听到哧哧的声音,我撒腿就跑,跑得比兔子还快,听到一声震耳的爆竹声响,我回头看到自己点燃的烟火鞭炮,冲上天空,变成美丽的花朵,红的、绿的、五彩缤纷的,我欢快地活蹦乱跳。
放鞭炮是已经传承了几千年的习俗了,“爆竹声中一岁除”,蕴含着文化的元素,喜庆的色彩,不过为了保护我们的环境,我们还是要少放点鞭炮哦!
作文五:春节的习俗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是我国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
春节的历史很悠久。怎样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已经形成了一些风俗习惯。
春节习俗_扫尘
每到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用具,拆洗被子窗帘。到处充满着欢欢笑笑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贴春联
它以工整、简洁、精美的文字表达美好愿望。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选一幅大红春联贴在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
春节习俗_守岁
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年夜饭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不好的事物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春节习俗_爆竹
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噼里啪啦的爆竹声除旧迎新。
这就是美好的春节习俗,我期待着20xx年春节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