跪求短篇文言文带注释5篇以上 短篇文言文翻译带注释十篇 速度!!!!!!!!

作者&投稿:贰蔡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文言文阅读:《与姜箴胜门人》

  杜门不见一客者,三月矣,留都散也;礼曹冷官,而乞身之人,其冷百倍。然生平读书洁身,可对衾影①,即乡曲小儿忌谤相加,无怪也。独念国家所重者人才,君子所惜者名行;今设为风波之世局,令小人得驾为隐阱,而驱局外之人以纳其中,纵不为斯人名行惜,其如国家人才一路何?人才坏而国事坏,国事坏而士大夫身名爵位与之俱坏。吁,可惧也!不佞归矣!有屋可居,有田可耕,有书可读,有酒可沽;西过震泽,南过武林,湖山之间,赋诗谈道,差堪自老。谛观年来士大夫风尚,愈趋愈下,鳃鳃②惟异己是除,私人是引。楚人为楚人出缺,秦人为秦人营迁,不认官方,不谈才品;目中岂复有君父,而堪以服天下、挽世运乎?足下,讲臣也,朝夕对扬重瞳③,须留一段光明于胸中,即不宜轻发,以逢时忌;而因事陈规,婉词微讽,当有旋转妙用,莫负此千载遭逢也!吾辈口不宜快,而心固不可不热。二疏已上,速去为幸,扁舟已买江上矣。
  (明张鼐《宝日堂初集》)
  注:①衾影:《宋史•蔡元定传》:“独行不愧影,独寝不愧衾。”后因谓未做亏心之事为 “无愧衾影”或“可对衾影”。②鳃鳃(xǐ):恐惧的样子。③重瞳(tóng):眼内双瞳 ,指天子。

  1.对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杜门不见一客者 杜:关闭,堵塞
  B.纵不为斯人名行惜 纵:纵使,即使
  C.差堪自老 差:公务、差使
  D.不论官方 方:应守的礼法、准则

  2.比较以下两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 即乡曲小儿忌谤相加 ②即不宜轻发
  ③其冷百倍 ④其如国家人才一路何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3.下列句子中词语在文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留都散地 留都:旧称迁都后的旧都。
  B.今设为风波之世局 风波:风浪
  C.谛观年来士大夫风尚 谛观:仔细审视
  D.莫负此千载遭逢也 遭逢:机遇机会

  4.“独念国家所重者人才,君子所惜者名行”。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只是想到国家重视的是人才,君子可惜的是名行
  B.独自想到国家看重的是人才,君子可惜的是名行
  C.独自想到国家看重的是人才,君子爱惜的是名行
  D.只是想到国家重视的是人才,君子爱惜的是名行

  5.“二疏已上,速去为幸,扁舟已买江上矣”。解决正确的一项是( )
  A.已上两道议论时政的奏章,赶快离开京城是上策,已在江边雇了一条扁船了。
  B.已上两道请求去职的奏章,赶快离开京城是万幸,已经在江边雇了一条小船了。
  C.已上两道请求去职的奏章,赶快离开京城是上策,已经在江边雇了一条小船了。
  D.已上两道议论时政的奏章,赶快离开京城是万幸,已在江边雇了一条扁船了。

  6.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作者在晚明任南京礼部尚书,本已投闲置散,再加上受到魏忠贤阉党的弹劾,更感到“其冷百倍”。
  B.但他自认为饱读诗书,砥砺名节,问心无愧;然而他担心朝纲日坏,自己清名受累,所以决心辞官归隐,终其余年。
  C.他很不满当时官场排除异己、任人唯亲的不良风气,并认为如此选拔出来的官吏不能拘回社会日益崩溃的颓势。
  D.他希望他的学生应利用给皇上当侍讲官的机会,随时讽谏,争取得到重用,要相信自己的前途是光明的。

  参考答案:
  1.C(大致还可以)
  2.D(①即使②就③代词④副词)
  3.B(多灾多难)
  4.D(关键在“独 念”、“惜”两个词语)
  5.C(“疏”为求去之疏,“扁舟”是小船)
  6.D(张鼐本心希望学 生相信国家前途光明,并抓住时机,随缘讽谏皇上,以便挽救危亡的局势)

  2.王恭从会稽还

  王恭①从会稽②还,王大③看之。见其坐六尺簟④,因语恭:“卿东⑤来,故应有此物,可以一领⑥及我?”恭无言。大去后,即举所坐者送之。既无余席,便坐荐⑦上。后大闻之,甚惊,曰:“吾本谓卿多,故求耳。”对曰:“丈人⑧不悉恭,恭作人无长物⑨。”
  (选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

  [注释]①王恭:东晋重臣。②会稽:古地名,今浙江绍兴市。③王大:王恭的族叔。④簟(diàn):竹席子。⑤东:会稽在东晋国都建康(今南京市)的东面。⑥领:量词,相当于“条”。⑦荐:草垫。⑧丈人:古代对长辈或老人的敬称。⑨长(zhàng)物:多余的东西。

  [文化常识]
  古人的坐具。“椅子”是宋朝开始才有的,宋以前都是席地而坐。人先跪下,然后臀部搁在脚后跟上。如果上身挺直,这叫“危坐”,成语有“正襟危坐”。家庭经济一般的坐在草垫上,经济条件好一点的坐在锦缎垫子上。坐垫还有皮制的、竹制的、木制的。王恭从会稽带回家的是竹制的。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卿 ②举 ③谓 ④对 ⑤悉
  2.①上文有三个“之”,请依次说明它指代的内容:(A) (B) (C)
  3.“可以一领及我”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正确的? ①可以一条跟我的相比吗?②可以把一条送给我吗?③可以让我拿一条吗?④可以让我欣赏一下吗?

  4.翻译:既无余席

  5.理解:①上文有“恭无言”,请问王恭为什么没话可说?请用原文句子回答:

  ②成语“身无长物”的出典即在上文,这个成语的意思
  3.韩云门娶盲女

  项城①韩云门,名堳(méi),聘②戚氏女。未几,两目失明。戚谓韩郎年少能文,必成远③器,而配以盲女,非偶也。欲毁婚而终女子于家。韩之父母将许之,云门毅然不可,如礼迎娶以归。戚不得已,媵以美婢④。云门曰:“人情见则欲动,不若无见,以全我居室之好。”遂遣婢还。后于壬子举⑤于乡,出为教谕⑥。携妇偕行,伉俪无间。豫⑦人称其笃行。
  (选自清·钮琇《觚賸》)

  [注释]①项城:古县名,今河南商丘市。②聘:出聘金订婚。③远:大。④媵(yì ng)以美婢:用漂亮的侍女作陪嫁女。⑤举:科举考试中获得“举人”资格。⑥教谕:县里负责教育、祭祀的官员。⑦豫:古州名,今河南境内。

  [文化常识]
  “壬子”及其他。“壬子”是清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我国古代以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与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相配,组成“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巳”……直到天干的“癸”与地支的“亥”组成“癸亥”,共六十组,即六十年,然后从“甲子”周而复始。上文所说的“壬子”年,其后即“癸丑”年(康熙十二年)、“甲寅”年(康熙十三年),往下以此类推。

  [考点]
  1.解释:①偶 ②许 ③毅然 ④如 ⑤遣 ⑥笃行
  2.翻译:①欲毁婚而终女子于家 ; ②挈妇偕行 ;
  ③伉俪无间
  3.选择:下列词语哪几个与“未几”意同或意近: ①俄②既而③未久④顷⑤向
  4.理解:“以全我居室之好”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正确的? ①用来保全我美好的住宅;②凭这使我房间漂亮;③以此使我夫妻和睦友好;④以此作为我家室的全部财产。

  4.蔡邕被害

  太尉马日磾(dī)谓允①日:“伯喈②旷世逸才,多识汉事,当续书后史,为一代大典③;而所坐至微,迭之,无乃失人心乎!允日:“昔武帝不杀司马迁,使作谤书流于后世。方今国祚④中衰,戎马在郊,不可令佞臣执笔在幼主⑤左右,既无益圣德,复使吾党蒙其讪议。”日磾退而告人曰:“王公其无后乎!善人,国之纪⑥也;制作,国之典也;灭纪废典,其能久乎!”邕遂死狱中。 (选自《资治通鉴》卷六十)

  [注释]①允:王允。伯喈(jiē):即蔡邕,东汉末年人,精通文史历法,屡上书言弊政,为王允所杀。③典:典籍。④国祚:国运、国福。⑤幼主:指汉灵帝,时年幼。⑥纪:纲纪。
  [文化常识]
  “太尉”及其他。秦以前中央职官较复杂。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中央设丞相(掌握政务)、太尉(掌管军队)、御史大夫(掌管监察)。汉朝基本上沿袭秦制。上文所说的马日磾,即任太尉,而王允时任司徒(东汉后期改丞相为“大司徒”)。他们均为朝中高官。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逸——②佞一——③讪——④其——
  2.翻译:①所坐至微,诛之,无乃失人心乎! ②王公其无后乎
  5.宴客摆阔

  余小时见人家请客,只是果五色①、肴五品②而已。今寻常宴会,动必用十肴,且水陆毕陈,或觅远方珍品,求以相胜。前有一士夫③请赵循斋,杀鹅二十余头,遂至形于奏牍。近一士夫请袁泽门,闻肴品计有百余样,鸽子、斑鸠之类皆有。尝作外官④。囊橐殷盛,虽不费力,然此是百姓膏血,将来如此暴殄,宁不畏天地遣责耶!
  (选自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

  [注释]①果五色:指干果疏菜五种。②五品:五种。③士夫:即士大夫,官僚。④外官:地方官。

  [文言知识]
  说“寻常”。古代八尺为一寻;二寻为一常。,这样的尺寸,不算短也不算长,很普通,所以“寻常”含普通的意思。上文“今寻常宴会”,意为如今普通(平常)的宴会。又,刘禹锡《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又,辛弃疾《永遇乐》:“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囊橐一一②暴殄——
  2.翻译:①且水陆毕陈 ②宁不畏天地遣责耶!
  3.“遂至形于奏牍”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正确的? ①就到了让人用文字记载;②就直到被人弹劾参奏;③就到了亲自向皇上解释;④就直到被人弹劾现出原形。

  6.观第五泄记①

  从山门②右折,得石径。数步闻疾雷声,心悸。山僧曰:“此瀑声也。” 疾趋,度石罅,瀑见。石青削③,不容寸肤④,三面皆郛⑤立。瀑行青壁间,撼山掉谷,喷雪直下,怒石横激⑥如虹,忽卷掣折⑦而后注,水态愈伟,山行之极观也。游人坐欹⑧岩下望,以面受沫,乍若披丝,虚空皆纬⑨,至飞雨泻崖,而犹不忍去。暮归,各赋诗。所目既奇,思亦变幻,恍惚牛鬼蛇神⑩,不知作何等语。时夜已午,魈⑾呼虎之声,如在床几间。彼此谛观⑿,须眉毛发,种种皆竖,俱若鬼矣。 (选自明·袁宏道《袁中郎全集》)

  [注释]①第五泄:第五个瀑布。今浙江诸暨境内,此处有五大瀑布,当地人称瀑布为“泄”,因此那山也叫五泄山。②山门:庙门;指五泄寺的大门。⑧青削:颜色青绿,陡峭如刀削。④寸肤:古代计算长度,一指宽叫寸,四指并在一起的宽度叫肤。此处形容山石林立,间隔极窄。⑤郛(fú):古代城的外城墙。⑥怒石横激:突兀的岩山横拦瀑布,激起水花。⑦掣折:转折。⑧欹(q ī):斜靠。⑨纬:编织物的横线。⑩牛鬼蛇神:比喻各种怪诞的形象。牛鬼是佛经中所说的地狱中的牛头虎,蛇神指蛇精。⑾魈(xiāo):山中的鬼怪。⑿谛观:仔细看。

  [文言知识]
  说“掉”。现代汉语中的“掉”,指“掉下”、“落下”,如“钢笔掉了”。上文“撼山掉谷”中的“掉”,指“摇动”、“摆动”,句意为瀑布直泻而下,使高山、深谷震动。“掉臂”指摆动手臂;成语“尾大不掉”指尾巴太大,摆动不了,比喻机构庞大或人事太多而指挥不灵;“掉舌”指搬弄是非。从这个词看出,不少词古今含义差别很大。理解古文时不能贸然地用现代汉语的词义去解释文言词语。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疾——②悸——③沫——④乍——⑤恍惚
  2.翻译:①疾趋,度石罅,瀑见 ②山行之极观也
  ③所目既奇,思亦变幻
  7.康德涵救李梦阳

  康海①与太监刘瑾同乡,瑾以其文名,欲亲之,海不与通。瑾拘梦阳②狱,必死之。客曰:“念非康德涵,无可脱梦阳者。”梦阳曰:“死吾安之,何以累德涵?且德涵必不屈瑾。”客强梦阳致二语德涵:“德涵救我,惟德涵为能救我。”海得书喜曰:“我屈一瑾,而活良友,天下后世其许我!”即上马驰瑾门。明日辄赦出之。(选自清·查继佐《罪惟录·列传》)
  [注释]①康海:字德涵。②梦阳:李梦阳,明代著名文学家。

  [文化常识]
  太监。太监早在殷商时代就有,最早叫“寺”,本是割势后在宫中侍奉帝王及嫔妃的男子。至唐朝,统称为宦官。太监因为亲近帝王,有的深得帝王宠爱,因此掌握大权。历史上出了名的太监有赵高、高力士、魏忠贤、李莲英等。刘瑾是明武宗朱厚照时期的权倾一时的太监。他掌握东厂、西厂特务机关,镇压异己,斥逐大臣,抢夺民间土地,是个无恶不作的家伙。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亲 ②脱 ③致
  2.翻译:①海不与通 ②我屈一瑾,而活良友,天下后世其许我!

  [参考答案]
  1.①接近②使……摆脱③转达
  2.①康德涵不跟他交往;②我屈服于一个刘瑾,而能使好朋友活命,天下与后世的人大概会谅解(同意)我的!

  8.皇甫谧年二十始勤学

  年二十,不好学,游荡无度,或以为痴。尝得瓜果,辄进叔母任氏①。任氏曰:“《孝经》云:‘三牲之养,犹为不孝②。’汝今年余二十,目不存教,心不入道③,无以慰我。”因叹曰:“昔孟母三徙以成仁,曾父烹豕以存教,岂我居不卜④邻,教有所阙⑤,何尔鲁钝之甚也!修身笃学,自汝得之,于我何有!”因对之流涕。谧乃感激,就乡人席坦受书,勤力不怠。
  居贫,躬身稼穑,带经⑥而农,遂博综典籍⑦百家之言。沉静寡欲,始有高尚之志,以著述为务,自号玄晏先生。著《礼乐》、《圣真》之论。
  (选自《晋书·皇甫谧传》)

  [注释]①叔母任氏:指抚养他的任姓叔母。②三牲之养,犹为不孝:意为即使每天给父母吃牛、羊、猪(三牲)肉,仍称不上是孝子。③道:正道。④卜:此指选择。⑤阙:同“缺”。⑥经:此指儒家经典著作。⑦博综典籍:博览儒家经典著作。

  [文言知识]
  “感激”及其他。现代汉语中的“感激”指感谢,但在文言中它指“因感动而奋发”。上文“谧乃感激”,犹言因感动而奋发。又,《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形同而古今义异的词还有不少,如“卑鄙”,古指地位低微,见识浅陋;“交通”,古指互相往来;“妻子”,古指妻与子女;“烈士”指有志于功业的人。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度 ②或 ③辄 ④进 ⑤余 ⑥笃 ⑦涕 ⑧居 ⑨务

  2.翻译:①目不存教 ②无以慰我
  ③何尔鲁钝之甚也 ④自汝得之,于我何有!
  ⑤躬身稼穑

  3.“就乡人席坦受书”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正确的?
  ① 就在同乡人席坦那里读书;
  ② ②到同乡人席坦那里借书读;
  ③ ③到同乡人席坦那里去读书。

  4.理解:
  ①“孟母三徙”的故事说明什么?
  ②曾父烹豕(同“猪”)的故事说明什么?

  [参考答案]
  1.①限制②有人③就④送给⑤超过⑥专心⑦泪⑧生活⑨工作、职业
  2.①心目中没有接受教育(的念头);②没什么可以用来安慰我的;③你为什么十分的愚笨啊!④受益的是你自己,跟我有什么关系!⑤亲自种田。
  3.③ 4.①小孩要有良好的环境;②对孩子不能不讲信用。

  9.金农与苍头

  寿门①“所得苍头②,皆多艺。其一善攻砚,所规模甚高雅。寿门每得佳砚石,辄令治之。顾非饮之数斗,不肯下手。即强而可之,亦必不工。寿门不善饮,以苍头故,时酤酒。砚成,寿门铭其背,古气盎然,苍头浮白③
  (选自清·全祖望《鲒琦亭集外编》
  [注释]①寿门:清著名书画家金农的字。②苍头:仆人。③浮白:大杯喝酒。

  [文言知识]
  说“攻”。“攻”是个多义词。一指“进攻”。如“攻其无备,出其不意”。二指“治”。上文“其一善攻砚”,意为其中一个苍头善于治砚。“治”在这句话中要灵活解释为“雕刻”。三指“研究”。《师说》:“术业有专攻。”意为学问有专门的研究。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辄 ②治 ③顾 ④以 ⑤铭
  2 。翻译:所规模甚高雅

  [参考答案]
  1.①就②雕刻③只是④因为⑤刻
  2.(苍头)所构思的砚台式样很高雅。

  10.黄杨每岁长一寸,不溢分毫,至闰年反缩一寸,是天限之木也。值此宜生怜悯之心。予新授一名曰“知命树”。天不使高,强争无益,故守困厄为当然,冬不改柯,夏不易叶,其素行原如是也。使以他木处此,即不能高,亦将横生而至大矣;再不然,则以才不得展开至瘁,弗复自永其年矣。困于天而能自全于天,非知命子能若是哉?最可悯者,岁长一寸是已。至闰年反缩一寸,其义何居?岁闰而我不闰,人闰而己不闰,已见天地之私,乃非止不闰又复从而刻之,是天地待黄杨,可谓不仁之至,不义之甚者矣。乃黄杨不憾天地,枝叶较他木加荣,反似德之者,是知命之中又知命焉。莲为花之君子,此树当为木之君子,茂叔知之;黄杨为木之君子,非稍能格物之笠翁,孰知之哉?

  1.对下列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溢分毫 溢:增益,超出
  B.其义何居 居(jī):语助词
  C.又复从而刻之 刻:苛刻、刻薄
  D.反似德之者 德:感恩

  2.比较以下各组句子中划线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岁长一寸是已 ②已见天地之私
  ③又复从而刻之 ④孰知之哉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3.文中“茂叔”、“笠翁”与下列篇目作者相同的一项是( )
  A.《陋室铭》《采草药》 B.《爱莲说》《芙蕖》
  C.《爱莲说》《雁荡山》 D.《陋室铭》《活板》

  4.对本文主旨的理解,最为正确的一项是( )
  A.以黄杨的“知命”规劝世人要逆来顺受,安守困境。
  B.以黄杨的“知命”为奉劝世人要矢志奋斗,战胜逆境,必有出头之日。
  C.以黄杨的“知命”劝喻世人当知“艰苦困苦,玉汝于成”的道理,奋发有为,摆脱困厄以求成功。
  D.以黄杨的“知命”,为封建时代穷苦知识分子编织一个在困境里创造虚假繁荣来自我安慰的玫瑰色的梦。

  参考答案:
  1.C(减损、减少)
  2.C(①同“矣”,②已经,③④的“之”同为代词,代黄杨。)
  3.B(“茂叔”为周敦颐之字,“笠翁”为李渔之号)
  4.C(注意题干“最为”二字,从积 极的方面来把握文旨)

  粗略算一下是10篇

求五篇超短文言文加翻译~

一、楚人学舟

楚①人有习操舟者,其始折旋②疾徐,惟舟师之是听。于是小试洲渚之间,所向莫不如意,遂以为尽操舟之术。遂遮谢舟师,椎③鼓径进,亟犯④大险,乃四顾胆落,坠桨失柁⑤。 【注释】①楚:古国名。②折:调头。旋:转弯。③椎:用椎敲。古代作战,前进时以击鼓为号。④亟:突然。犯:碰到。⑤柁:同“舵”。

译文:楚地有个学习驾船的人,他(在)开始(的时候)折返、旋转、快、慢,完全听从船师傅的话。于是在江中岛屿之间小试(身手),所做的没有不得心应手的,便以为学全了驾船的技术。马上谢别了船师,击鼓(古人大概是靠击鼓来发布号令的吧)快进,立即就遇上大的危险,就四处张望吓破了胆,桨坠(江)舵失去操控。然而这今天的危急,不就是前面的得意(所造成的)吗?

二、鲁人徙越

读下列这则文言文,回答14~16题(6分)
鲁人身善织屦①,妻善织缟②,而欲徙于越。 或谓之曰:“子必穷矣!”鲁人曰:“何也?”曰:“屦为履③之也,而越人跣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 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选自《韩非子·说林上》)
【注释】①屦:麻鞋。②缟:白绢,周人用缟做帽子。③履:鞋,这里用作动词,指穿鞋。④跣:赤脚。

译文:鲁国有个人(他)自己善于用麻、葛编织鞋子,(他的)老婆善于织缟(生绢),(他)想移民到越国去。 有人对他说:“您(去越国)必然会穷的。”(那)鲁国人说:“为什么?”(回答)说:“屦是用来穿的,但是越人 赤脚走路;缟是用来做帽子的,但是越人披发。以您的所长,去到不使用(你的产品)的国家,想让(自己)不穷,这 可能吗?”
三、打捞铁牛
宋河中府浮梁,用铁牛八维之,一牛且数万斤。治平中,水暴涨绝梁,牵牛,没于河,募能出之者。真定僧怀丙以二大舟实土,夹牛维之,用大木为权衡状钩牛,徐去其土,舟浮牛出。转运使张焘以闻,赐之紫衣。
注释:1浮梁:浮桥。2维:系,连结。3治平:北宋英宗赵曙的年号。4真定:却今天河北正定。5权衡:秤锤秤杆。

翻译:宋时曾建浮桥,并铸八头铁牛镇桥。治平年间河水暴涨,冲毁浮桥,铁牛沉入河底。官员悬赏能使铁牛浮出水面的人。
有个叫怀丙的和尚建议,将铁牛固定在两艘装满泥土的大船中间,用勾状的巨木勾住牛身,这时慢慢减去两船的泥土,船身重量减轻,自然浮起,连带也将铁牛勾出水面。转运使(官名,掌军需粮饷、水陆转运)张焘(字景元)赐给和尚一件紫色袈裟,以示嘉奖。

四、勉谕儿辈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从节俭到奢侈很容易,但是从奢侈再回到节俭就很困难了。)饮食衣服,若思得之艰难,不敢轻易费用。酒肉一餐,可办粗饭几日;纱绢一匹,可办粗衣几件。不馋不寒足矣,何必图好吃好着?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则子子孙孙常享温饱矣。

翻译:由节俭进入奢侈(是)容易(的),由奢侈进入节俭(却)困难(了)。我今天的(高)俸禄哪能长期享有(呢)?(我)自己(的健康)哪能长期保持(呢)?(如果)有一天(我罢官或病死了,情况)与现在不一样,家里的人习惯于奢侈生活已经很久,不能立刻节俭,(那时候)一定会(因为挥霍净尽而)弄到饥寒无依,何如(不论)我作(大)官或不作(大)官,活着或死亡,(家中的生活标准都)固定像(同)一天(一样)呢?”唉,大的有道德才能的人的深谋远虑,哪里(是)凡庸的人所(能)比得上的呢!
五、景公令出裘发粟与饥寒
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晏子入见,立有间。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闻命矣。"乃令出裘发粟以与饥寒者。
注释:雨(yù)雪:下雪。雨,落,降,用如动词。陛:宫殿的台阶。闻命:听到辞命。闻,听;命,辞命。

翻译:景公在位当政时,曾连续下雪三天而不放晴。景公穿着白色的狐裘大衣,坐在大堂一边的台阶上。晏子入宫觐见,站了一会儿, 景公说,“奇怪啊,下了三天雪可却不那么冷。”晏子说:“天真的不冷吗?”景公笑了笑。晏子说:“晏婴我听说古代贤明的君王自己饱了却知道别人饿着,自己暖了却知道别人冻着,自己安逸了,却能知道别人正在辛劳。可惜现在您却不知啊!” 景公说:“好!寡人我受教了。”于是拿出裘衣与粮食,发放给那些受饥寒煎熬的人们

1、乌贼求全
原文

海之鱼,有乌贼其名者,响1水而水乌.戏於岸间,惧物之窥己也,则响水以自蔽.海鸟视之而疑,知其鱼而攫之.呜呼!徒知自蔽以求全,不知灭迹以杜疑,为窥者之所窥.哀哉!

翻译

海中有一种鱼,名叫乌贼,它能吐出墨汁使海水变黑。有一次,它爬上岸边游玩,它怕别的动物看到它,就吐出墨汁把自己隐蔽起来。海鸟看到了乌黑的海水而起疑,知道一定是乌贼在里面,就毫不犹豫地往水里把乌贼抓了出来。唉!乌贼只知道要吐出墨汁来隐蔽自己,以求安全,却不知道要消灭痕迹,来杜绝海鸟的怀疑,结果,反而暴露了自己,被海鸟察觉目标抓去,真是可怜啊!
2、哀溺
原文

永之氓咸善游。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绝湘水。中济,船破,皆游。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其侣曰:“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曰:“吾腰千钱,重,是以后。”曰:“何不去之?”不应,摇其首。有顷益怠。已济者立岸上呼且号曰:“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何以货为?”又摇其首。遂溺死。

译文

水州的百姓都善于游泳。一天,河水突然上涨,有五、六个人乘着小船渡湘江。渡到江中时,船破了,都游起水来。其中一个人尽力游泳但仍然游不了好远。他的同伴们说:“你最会游泳,现在为什么落在后面?”他说:“我腰上缠着一千文钱,很重,所以落后了。”
同伴们说:“为什么不丢掉它呢?”他不回答,摇摇他的头。一会儿,他更加疲困了。已经游过河的人站在岸上,又呼又叫:“你愚蠢到了极点,蒙味到了极点,自己快淹死了,还要钱财干什么呢?”他又摇摇他的头。于是淹死了。

3、小儿不畏虎
原文

忠、万、云、安(地名,都是在四川一带长江沿岸。)多虎。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二小儿戏沙上自若。虎熟视之,至以首抵(同抵。)触,庶几(也许可以。)其一惧,而儿痴,竟不知怪,虎亦卒去。意虎之食人必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无所施欤?

译文

忠、万、云、安这些地方有很多老虎。有个妇人白天将两个小孩留在沙滩上自己到水里去洗衣服。老虎从山上跑来,那妇人慌忙潜入水里躲避老虎,两个小孩(仍然)在沙滩上自在嬉戏。老虎盯着他们看了很久,甚至用头触碰他们呢。
期许他们会有些害怕,但是小孩无知,竟然不觉得有什么奇怪的,老虎最后也就离开了。估计老虎吃人必是先向人显示其威风,但是对于不怕它的人威风无处施加(而放弃的)吗?

求五篇超短文言文加翻译
答:读下列这则文言文,回答14~16题(6分)鲁人身善织屦①,妻善织缟②,而欲徙于越。 或谓之曰:“子必穷矣!”鲁人曰:“何也?”曰:“屦为履③之也,而越人跣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 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选自《韩非子·说林上》)【注释】...

求5篇较短的文言文和翻译(翻译也尽量短一些)
答:弈秋是全国的下棋圣手,假使让他教两个人下棋。一个人专心专意,只听奕秋的话。另一个呢,虽然听着,但心里却想着有只天鹅快要飞来,要拿起弓箭去射它。这样,即使跟人家一道学习,他的成绩也一定不如人家的。是因为他的聪明不如人家吗?自然不是这样的。5、楚人学舟 楚人有习操舟者,其始折...

经典文言文短篇带译文【10篇】
答:【 #能力训练# 导语】学习文言文可以了解历史,学习古代文化,欣赏古代文学,研究古代文明。下面是 考 网分享的经典文言文短篇带译文【10篇】。欢迎阅读参考! 1.经典文言文短篇带译文 春夜宴桃李园序/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作者】李白【朝代】唐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

求五篇超短文言文加翻译
答:读下列这则文言文,回答14~16题(6分)鲁人身善织屦①,妻善织缟②,而欲徙于越。 或谓之曰:“子必穷矣!”鲁人曰:“何也?”曰:“屦为履③之也,而越人跣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 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选自《韩非子·说林上》)【注释】...

简短小学文言文精选5篇
答:【 #能力训练# 导语】学习文言文可以了解历史,学习古代文化,欣赏古代文学,研究古代文明。下面是 分享的简短小学文言文精选5篇。欢迎阅读参考! 1.简短小学文言文精选 守株待兔 韩非子·五蠹〔先秦〕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译文 ...

5篇成语故事的文言文及其翻译,(超短篇,写在纸上不超过五行的那种...
答:不到一个月,书法便大有长进。卫夫人见了后,对担任太常官的王策说:“羲之一定是看了《笔说》,最近看他的书法,已有了老成稳重的风格。”泪流满面地说:“这孩子一定会比我还有名。”晋帝时,朝廷在北郊举行祭祀大典,更换祝版时,工人削去他的字,渗入木板三分。6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

短文言文加解释8篇
答:短小文言文加解释8篇... 短小文言文加解释8篇 展开 2个回答 #热议# 生活中有哪些成瘾食物?至善教育陈老师 2012-09-03 · TA获得超过4279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821 采纳率:66% 帮助的人:1103万 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关注 展开全部 1、洛阳处天下之中,挟肴渑之阻,当秦陇之襟喉,...

短篇文言文加翻译共十篇
答:当时天下太平,有点名望的人都认为习文考取功名是正业。宗炳因为学问高,大家都喜欢跟着他读儒家经典。而宗悫因为任性而且爱好武艺,因此不被同乡称赞。5、祖逖闻鸡起舞 原文: 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及渡江,左丞相睿以为军...

求10篇较短的文言文及解释、、。20-30字为好。。
答:5.《精卫填海》原文:发鸠之山,其上多枯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译文: 太阳神炎帝有一个小女儿,名叫女娃,是他最钟爱的女儿。炎帝不仅管太阳,还管五谷和药材。

急需5篇较短的文言文
答:急需5篇较短的文言文 要快... 要快 展开 3个回答 #热议# 《请回答2021》瓜分百万奖金 jingyifan876 2010-02-22 · TA获得超过783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33 采纳率:0% 帮助的人:20.9万 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关注 展开全部 1、乌贼求全[原文] 海之鱼, 有乌贼其名者, 响1水而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