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寡人之于国也》的实词解释 《语文必修3》一些文言文实词虚词翻译

作者&投稿:苗烁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1、寡人:寡德之人.是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称。2、河内:今河南境内黄河以北的地方。古人以中原地区为中心,所以黄河以北称河内,黄河以南称河外。3、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4、河东:黄河以东的地方。在今山西西南部。黄河流经山西省境,自北而南,故称山西境内黄河以东的地区为河东。5、粟:谷子,脱壳后称为小米,也泛指谷类。6、亦然:也是这样。7、无如:没有像……。8、加少:更少。9、好战:喜欢打仗。战国时期各国诸侯热衷于互相攻打和兼并。10. 请以战喻:让我用打仗来做比喻。请,有“请允许我”的意思。11. 填:拟声词,模拟鼓声。12. 鼓之:敲起鼓来,发动进攻。古人击鼓进攻,鸣锣退兵。鼓,动词。13. 兵刃既接:两军的兵器已经接触,指故斗已开始。兵,兵器、武器。接,接触,交锋。14. 弃甲曳兵:抛弃铠甲,拖着兵器。曳,yè,拖着。15. 走:跑,这里指逃跑。16. 或:有的人。17. 笑:耻笑,讥笑。18. 是:代词,这,指代上文“五十步而后止”。19. 无:通“毋”,不要。20. 不违农时:指农忙时不要征调百姓服役。违,违背、违反,这里指耽误。21. 谷:粮食的统称。22. 不可胜食:吃不完。胜,尽。23. 数罟不入洿池:这是为了防止破坏鱼的生长和繁殖。数,cù,密。罟,gǔ,网。洿,wū,深。24. 鳖:biē,甲鱼或团鱼。25. 斤:与斧相似,比斧小而刃横。26. 时:时令季节。砍伐树木宜于在草木凋落,生长季节过后的秋冬时节进行。27. 养生:供养活着的人。28. 丧死:为死了的人办丧事。29. 憾:遗憾。30. 王道:以仁义治天下,这是儒家的政治主张。与当时诸侯奉行的以武力统一天下的“霸道”相对。31. 五亩:先秦时五亩约合21世纪一亩二分多。32. 树:种植。33. 衣帛:穿上丝织品的衣服。衣,用作动词,穿。34. 豚:tún,小猪。35. 彘:zhì,猪。36. 畜:xù,畜养,饲养。37. 无:通“毋”,不要。38. 百亩之田:古代实行井田制,一个男劳动力可分得耕田一百亩。39. 夺:失,违背。40. 谨:谨慎,这里指认真从事。41. 庠序:古代的乡学。《礼记?学记》:“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家”,这里指“闾”,二十五户人共住一巷称为闾。塾,闾中的学校。党,五百户为党。庠,设在党中的学校。术,同“遂”,一万二千五百家为遂。序,设在遂中的学校。国,京城。学,大学。庠,xiánɡ。42. 教:教化。43. 申:反复陈述。44. 孝悌:敬爱父母和兄长。悌,tì。45. 义:道理。46. 颁白:头发花白。颁,通“斑”。47. 负戴:负,背负着东西。戴,头顶着东西。48. 黎民:百姓。49. 王:这里用作动词,为王,称王,也就是使天下百姓归顺。50. 未之有:未有之。之,指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51. 食人食:前一个“食”,动词,吃;后一个“食”,名词,指食物。52. 检:检点,制止、约束。53. 涂:通“途”,道路。54. 饿莩:饿死的人。莩,piǎo,同“殍”,饿死的人。55. 发:指打开粮仓,赈济百姓。56. 岁:年岁、年成。57. 罪:归咎,归罪。

求文言文《寡人之于国也》 《劝学》 《师说》的实词虚 词文 言句式 通假 此类活用~

*********《寡人之于国也》*************

一、通假字

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者(颁通“斑”) 2、涂有饿殍而不知发(涂通“途”)

3、直不百步耳(直通“只”) 4、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无通“毋”)

二、古今异义

1、河内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常指人或运动暴躁,心肠狠。)

2、邻国之民不加少(更,再,副词/常指增加)

3、或百步而后止(有人,有时/选择连词)

4、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兵器/战士,士兵;逃跑/行)

5、谷不可胜食也(尽/胜利)

6、数罟不入洿池(细、密/数字或者数数)

7、树之以桑(种植,动词/常指较高大的林木)

8、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可以凭借/表同意认可)

三、一词多义(补充)

(一)王:1、然而不王者(称王wang4;名作动)2、梁惠王曰(君王wang2;名词)

(二)食:1、谷不可胜食也(吃;动词) 2、狗彘食人食(食物;名词)

(三)时:1、不违农时(季节;名词) 2、无失其时(机会、时机;名词)

(四)以:1、请以战喻(用;介词) 2、可以无饥矣(凭借;介词)

3、以时入山林(按照;介词) 4、申之以孝悌之义(把;介词)

5、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认为;动词)

(五)于: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比;介词)2、寡人之于国也(对;介词)

3、颁白者不复戴于道路矣(在;介词)

(六)之:1、填然鼓之(音节助词;无义)

2、王道之始也(结构助词;主谓间取消独立性;无义)

3、五亩之宅(结构助词;的) 4、申之以孝悌之义(代词;百姓)

(七)然:1、河内凶亦然(代词;这样) 2、填然鼓之(地、…的样子)

3、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连词 然而、但是)

4、赵太后曰:“然”(形容词 对的、认为…对的)

(八)则:1、则移其民于河东(顺接连词;就、那么)

2、人死,则曰:“非我也,兵也”(转接连词;却)

四、词类活用

(一)名词作动词

1、填然鼓之鼓:打鼓 2、七十者衣帛食肉 衣:穿

3、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王:为王、称王、统一天下

4、树之以桑 树:种植 5、王无罪岁 罪:归罪、归咎

(二)动作名1请以战喻(战争) 2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活着的人,死去的人)

(三)形容词作动词 1、谨庠序之教(认真从事)

(四)使动用法

1、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使….迁移)

五、特殊句式

宾语前置句:未之有也

判断句:1、是亦走也 2、非我也,兵也 3、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状语后置句:1、申之以孝悌之义 2、树之以桑 3、则无望民之多于领国也

固定句:

1、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直……耳,是…也:只是……罢了,那还是……

2、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或…或…:有的…有的…)

3、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是何异于…:这与……有什么不同呢?)



**************《劝学》*******************


《劝学》教案
通假字
木直中绳, 以为轮
通“煣”,以火烘木,使其弯曲。
虽有槁暴
通“又”。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通“智”,智慧。

君子生非异也
通“性”,天赋,资质。

词类活用

木直中绳, 以为轮。
,使动用法,用煣的工艺。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日,名词作状语,每天。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上,向上;下,向下;名词作状语。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足,名词作动词,走得快。水,名词作动词,游泳。

古今异义
1.故木受绳则直
古义:墨线;今义:泛指所有绳索。
2.金就砺则利
古义:金属制品,此代指金属制的刀剑等;
今义:黄金。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古义:检查;今义:探究并领会。
4.假舆马者
古义:凭借;今义:虚伪的,不真实的。
5.蚓无爪牙之利
古义:爪子和牙齿;今义:帮凶、走狗。
6.蟹六跪而二鳌
古义:腿,蟹腿;
今义:两腿弯曲,使一个或两个膝盖着地,跪下。
虚词

青,取之于篮,而青于蓝。
于,介词。前者引进动作的处所,作“从”讲;后者引进比较对象,作“比”讲。
另:苛政猛于虎;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介词,引进动作对象,作“对”、“向”讲。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者,代词。组成名词的“者字结构”,作“的人”讲。
另:有蒋氏者;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使之然也。
者,助词,表停顿,并提示下文要说的原因。
另: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连词,表并列,可不译。
另:君将哀而生之乎;
吾尝终日而思矣
连词,表修饰,可译作“地”。
另:潭西南而望;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连词,表转折,相当于“却”、“可是”。
另: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连词,表顺承,相当于“就”、“于是”。
另: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表递进)
军惊而坏都舍(表比喻)


*************《师说》******************


一、 通假字
1、传道受业解惑 (“受”通“授”,传授)
2、或不焉,或师焉 (“不”通“否”)
二、 古今异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泛指求学的人;读书人。(今)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2、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特殊指示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译为一用来……办法(方式、工具、依据等);二……的原因(或缘由)。(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3、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古)无论,不论。(今)没有。
4、小学而大遗:(古)①小的方面;②一般指研究文字、训诂、音韵的学问。(今)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
5、句读之不知:(古)句子停顿的地方。(今)看字发出声音。
6、今之众人:(古)一般人、普通人。(今)许多的人。
7、吾从而师之:(古)跟随。(今)连词,表目的和结果。
8、师不必贤于弟子:(古)不一定。(今)不需要。
三、 一词多义
(1)师1、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吾师道也(动词,学习)
3、吾从而师之(意动用法,以……为师)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
5、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有专门技艺的人)6、十年春,齐师伐我(名词,军队)(2)传
1、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2、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动词,传授)
3、六艺经传 皆通习之(名词,古代解释经书的书)4、朔气传金柝(动词,传递,传送)
5、舍相如广成传舍(名词,客舍)
(3)道
1、有碑仆道(名词,道路)吾师道也(名词,道理)
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风尚)4、策之不以其道(名词,规律)5、何可胜道也哉(动词,说)6、道相似也(名词,道德学问)
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代词,表领属关系,他(它)的,他(它)们的)
2、其闻道也亦先乎吾(代词,他,他们)
3、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表远指,那)
4、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推测、估计语气,大概,或许)
5、其可怪也欤(副词,表反诘语气,难道,真的)
6、传其道解其惑者也(代词,前指老师的;后指学生的)
7、其出人也远矣(代词,指圣人)
8、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指“闻道先乎吾”的人)
(5)于
1、其皆出于此乎(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处所,从)
2、拜送书于庭(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处所,在)
3、学于余(耻学于师)(介词,表动作行为的趋向,向)
4、于其身也(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对象,对,对于)
5、师不必贤于弟子(介词,表比较,比)
6、不拘于时(介词,表被动,被)
(6)之
1、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助词,的)2、择师而教之(代词,他)
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4、句读之不知(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5、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类,这些)
6、辍耕之垄上(动词,到,往)7、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代词,他)
8、师道之不复,可知矣(结构助词。取消独立性)
9、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代词,代“六艺经传”)10、君将哀而生之乎(代词,我)
11、蚓无爪牙之利(助词,定语 后置的标志)12、吾欲之南海(动词,到、往)1、其下圣人也亦远矣(方位名词作动词,低于)2、而耻学于师(意动用法,以……为耻)
3、小学而大遗(形容词作名词,小或大的方面)4、位卑则足羞(意动用法,以…为羞)5、吾从而师之(意动用法,以……为师)6、吾师道也(名词作动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宾语前置句)不拘于时,学于余。(介宾短语后置句、被动句)

一. 1. 助词,无实意 2. 表顺承
二. 1. 连词,来 2. 表修饰 3. 表顺承或因果,不肯定 4. 这不是虚词吧! 陈本意应是陈列,这里解拿着,意思是拿着锋利的兵器。 这句话中的而字就是表修饰。 5. 表顺承 6. 表顺承
看你好像对“而”字的用法不是很熟悉。其实如果要判断“而”字的用法,也不难。“而”字虚词中一般就这几个用法:并列,顺承,修饰,转折,因果。表并列时,在“而”字前后的两个词组是可以互换位置而不影响意思的;表顺承时,“而”字前后的句子或词语,是有时间关系的,不能互换。也就是说,是前者发生后后者才发生的;表修饰,其实很简单,因为表修饰的话“而”字就完全没有意义,就是说你把它在句子中去掉也不会对句意造成多大的影响;表转折就更简单,只要觉得前后分句的意思有很大的不同,一般就是转折了;表因果的话,主要是看两个分句有否因果关系。这个注意要与表顺承区别开来。顺承只是仅仅的表示两件事情或事物的发生有时间顺序而已,而因果的话,不仅要有时间的前后顺序,还要有因果关系,即观察一下后者的发生是否源于前者。
这是我自己总结出来的。我高三毕业也有一段时间了,可能这些答案不是很权威,但希望能给你点帮助。

寡人之于国也实词整理?
答:直:只是、不过。无:通“毋”,不要。不违农时:指农忙时不要征调百姓服役。违,违背、违反,这里指耽误。谷:粮食的统称。时:时令季节。砍伐树木宜于在草木凋落,生长季节过后的秋冬时节进行。养生:供养活着的人。丧死:为死了的人办丧事。憾:遗憾。《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梁惠王上》中...

寡人之于国也 重点词语 解释
答:(2)寡人:寡德之人,是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称。(3)于:介词,对于。(4)尽心焉耳矣:真是费尽心力了。尽心,费尽心思 焉耳矣 ,都是句末助词,重叠使用,增强语气。(5)河内:今河南境内黄河以北的地方。(6)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7)于:到。(8)河东:黄河以东的地方,在今山...

寡人之于国也的字词解释
答:【原文上】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

《寡人之于国也》文言文翻译|注释|赏析
答:《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的名篇,虽然只是记载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谈话,但是孟子所阐述的行“王道”施“仁政”的基本观点十分有震撼力。 文章结构严谨,环环相扣。文章一开始写梁惠王对自己的统治极为自得:“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但是“民不加多”的结果却让他困惑不解。这一段话既反映出梁惠王...

寡人之于国也的文言文及翻译
答:导语:《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章,是表现孟子“仁政”思想的文章之一。下面是我为你准备的寡人之于国也的文言文及翻译,希望对你有帮助! 寡人之于国也 先秦:孟子弟子录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古文和翻译
答:作者或出处:《孟子》 古文《寡人之于国也》原文: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

《寡人之于国也》文言知识总结
答:⑧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供养活着的人;今常用义是保养身体。)⑨王无罪岁(无罪,不要归咎;今常用义是没有犯罪)三、一词多义 1.数 ①愿令得补黑衣之数(《触龙说赵太后》) (名词,数目、数量)②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寡人之于国也》)(数词,几、若干)③则胜负之数,...

寡人之于国也课本文言文翻译
答:寡人之于国也 先秦:孟子弟子录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

《寡人之国也》的实词与虚词。
答:《寡人之于国也》实词、虚词和特殊的文言句式梳理 1、一词多义:①数 愿得补黑衣之数 《触龙说赵太后》 数目、数量 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寡人之于国也》 几、若干 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六国论》 命运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陈涉世家》 shuò 屡次 ...

寡人之于国也的一词多义
答:《孟子》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yè)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