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 毛概题目:如何把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布局

作者&投稿:剧泊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经济体制改革
  ①改革开放开始后一个很长时期内,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
  ②党的十二大提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论断;十二届三中全会突破了把计划经济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观点,认为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邓小平1992年的南方谈话突破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社会制度属性的思想束缚,认为社会主义可以实行市场经济,同年党的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提出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要点有: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是划分社会制度的标志;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
  ④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色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主要体现在所有制结构、分配制度、宏观调控三个方面。
  ⑤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实际上就是要处理好在资源配置中市场起决定性作用还是政府起决定性作用这个问题。理论和实践都证明,市场配置资源是最有效率的形式,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市场经济本质上就是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
  ⑥强调市场不是不要政府,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不是起全部作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要发挥市场作用,也要发挥政府作用。
  ⑦政府的职责和作用主要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①党的十五大在深刻总结所有制结构改革经验的基础上,第一次明确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是由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决定的: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够发达,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
  ③坚持基本经济制度,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私有化和单一公有制的观点。私有化的观点认为,只有私有制才能真正搞市场经济,只有走私有化的道路才能促进经济发展。这些观点,在理论上是错误的,在实践中既不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也不符合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发展的事实。
  ④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要把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能把这两者对立起来。
  ⑤马克思主义认为,所有制是社会经济制度的核心和基础,决定着社会经济制度的性质。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支柱和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主要物质基础,是社会主义经济性质的根本体现。我国的所有制结构改革,是以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为前提,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也是以确保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为条件。
  ⑥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公有资产既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国有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是推进国家现代化、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其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⑦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商独资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公有制经济成分等。非公有制经济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支撑增长、促进创新、扩大就业、增加税收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要引导和鼓励有条件的私营企业利用产权市场,引进国有资本或其他社会资本,改善企业股权结构;鼓励发展非公有资本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鼓励有条件的私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
  ⑧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要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允许混合所有制经济实行企业员工持股,形成资本所有者和劳动者利益共同体。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①个人收入分配制度是由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决定的,有什么样的所有制性质,就有什么样的分配方式。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收入分配领域必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②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是由社会主义公有制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体现为按劳分配是全社会占主体的分配原则,也体现为它是公有制经济内部的主体分配原则。
  ③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对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性质具有重要意义: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在分配领域的体现,只有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才能体现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才能保证人们相互之间在平等的经济关系基础上建立和谐的经济利益关系,才能保证向共同富裕这一目标前进。
  (4)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①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是提升国民经济整体素质、赢得国际经济竞争主动权的战略重点和根本途径。调整经济结构必须以改善需求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城镇化为重点,着力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发展的重大结构问题。
  ②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四化”同步发展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
  ③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依靠创新驱动发展,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
  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基本内涵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不断提高创新能力;着力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努力培育全社会的创新精神。
  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在我国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作出的重大抉择,实施该战略必须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优化创新环境;扩大科技开放合作。
  ④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
  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是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的客观要求,是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和实践发展的必然趋势。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1)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必须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伟大实践之中,决不能把它们分割开来或对立起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求,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2)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①民主是国体和政体的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是人民民主专政国体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的统一。
  ②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是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对人民实行民主和对敌人实行专政的国家政权,其实质上是无产阶级专政,因为它与无产阶级专政的性质、作用、职能、历史使命相同。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实质,就是要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切实保护人民的利益,维护国家的主权、安全、统一与稳定。一方面,要坚持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③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的政体,它是符合中国国情、体现中国社会主义国家性质、能够保证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和最高实现形式,也是党在国家政权中充分发扬民主、贯彻群众路线的最好实现形式,是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制度载体。
  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党制度,也是当代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党的领导是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多党合作是核心内容。党与各民主党派合作的基本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是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也是中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⑤民族区域自治是党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也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是在统一而不可分离的国家领导下,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实行区域自治。其核心是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本地方事务的权利。
  ⑥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当代中国最直接、最广泛的民主实践。
  (3)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①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目标,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②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③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是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
  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以宪法为统帅,以法律为主干,以行政法规、地方法规为重要组成部分,由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等多个法律部门组成的有机统一整体。
  ⑤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建设“法治中国”的目标和任务,强调“建设法治中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⑦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必须做到:维护宪法法律权威,把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提高到一个新水平;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建立权责统一、权威高效的行政执法体制;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保证国家法律统一正确实施;优化司法职权配置,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
  (4)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①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是: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②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更加注重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更加注重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
  ③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发展基层民主。
  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2)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①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价值取向,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核心利益和共同愿望。
  ③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主题;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基础。
  (3)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①十八大首次提出,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②这24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基本遵循。
  (4)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把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作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根本任务。
  (5)发展教育和科学
  ①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愈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科技竞争成为国际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
  ②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坚持优先发展教育,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6)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作出了新的重大战略部署: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以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为中心环节,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4.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思路
  ①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
  ②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③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促进共同富裕,推进社会领域制度创新,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
  (2)保障和改善民生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就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举措方面提出: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现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3)创新社会治理体制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举措: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健全公共安全体系。
  5.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1)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总体要求
  ①生态文明的核心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②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总体要求的核心和实质,“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2)树立生态文明理念
  党的十八大提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3)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①良好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②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要做到: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人口多底子薄的东方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使我们国家快速发展起来,使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起来.实践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总任务是什么?~

1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形成的重大意义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形成,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大意义。我们党在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进步不仅包括经济的发展,也包括民主法制的健全、文化艺术的繁荣、社会的和谐稳定、生态环境的优美等,五者相辅相成。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形成,是时代召唤、实践推动、理论创新的结果,它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方略更加完善、发展目的更加明确、发展内涵更加丰富、发展道路更加广阔,标志着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新的高度。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形成,为到建党100年时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为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打下了坚实基础。放眼未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将迎来更加光明的前景。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形成,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新水平。从三位一体到四位一体再到五位一体,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断深化。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但也付出能源资源消耗过大、生态环境恶化的代价,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生态文明体现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新趋势,是人类价值观念、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重大变革。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体现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战略的深刻认识和全面把握。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对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而且对于保障全球生态安全、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具有深远意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布局是什么
答: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布局: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是一个有机整体,其中经济建设是根本,政治建设是保证,文化建设是灵魂,社会建设是条件,生态文明建设是基础。坚持“五位一体”建设全面推进、协调发展,才能形成经济富裕、政治民主、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是()。
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五位一体”就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总体布局。其中经济建设是根本,政治建设是保证,文化建设是灵魂,社会建设是条件,生态文明建设是基础。“五位一体”的主要内容:1、经济建设 经济建设是国家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而经济...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 ),总布局是( ),总任务是( )_百度知...
答: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在2021年前后的时候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一定能够在新中国成立100周年的时候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中国成立100周年就是2049年前后,我们要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国家。既然我们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布局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布局是...
答: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五位一体”指的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全面发展的布局。2、“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里面涉及到不同的领域,但都是有着各自特殊的内容和规律的,它们之间是有机统一、不可分割、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辩证统一关系。其中经济建设是根本,政治建设是保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是什么
答:“五位一体”是十八大报告的“新提法”之一。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着眼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十八大报告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中国共产党对“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布局是什么
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拓展知识:“五位一体”就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总体布局。其中经济建设是根本,政治建设是保证,文化建设是灵魂,社会建设是条件,生态文明建设是基础。“五位一体”的主要内容:1、经济建设 经济建设是国家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是
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个方面。经济建设是整个国家的基础,政治建设是保障,文化建设是灵魂,社会建设是重点,生态文明建设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布局是()
答:十八大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在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经验教训基础上做出的正确选择,也是根据时代特征、发展要求和人民期望而做出的战略部署,更是遵循党、国家和人类文明发展规律做出的科学决策。它反映了中国共产党把握世界大势和国内形势、不断改革创新的勇气,体现了...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和战略布局
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和战略布局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1、经济建设 是中心工作,是其他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是什么
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形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不断丰富发展的结果,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不断深化的结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相辅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