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格律诗词对联写作第三章 诗的对仗 对仗与对偶有什么区别

作者&投稿:笪滢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第一节 对仗的研究
诗中的对偶,叫做对仗。古代的仪仗队是两两相对的,这是“对仗“这个词的来历。那么,对偶又是什么呢?对偶就是把同类或对立的概念并列起来。它的一般规则有两点:
(一)、词性及语法结构相对。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虚词对虚词;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介词结构对介词结构,词组对词组等等。
(二)、含意相对。如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之类,两者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古人按事物的性质,把对偶范围分为若干小类:
(一)天文类(如日月风云等);(二)地理类(如山水江河等);(三)宫室类(如楼台门户等);(四)时令类(如四季朝夕等);(五)器物类(如刀剑杯盘等);(六)衣饰类(如衣冠巾带等);(七)饮食类(如菜酒茶饭等);(八)文具类(如笔墨纸砚等);(九)鸟兽虫鱼类;(十)花草树木类;(十一)文史典故类;(十二)形体、人伦类;(十三)颜色数目类;(十四)方位干支类。还有许多类别。
五、七言律诗都是一首八句,两句为一联。一、二两句叫起联,或叫首联。三、四两句颔联,或叫次联。五、六两句叫颈联,或叫三联。七、八两句叫尾联,或叫结联。每联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对仗一般用在颔联和颈联,这是对仗的常规。例如:
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颔联“青山”对“绿树”,“郭外”对“村边”,颈联“把酒”对“开轩”,“桑麻”对“场圃”,对得非常工整。
除了中两联对仗外,也有在首联或者尾联用对仗的。这样,一首诗共用了三联对仗。还有在特殊情况下,对仗可以少于两联。这样,就只剩下一联对仗了。
律诗的对仗,还有许多研究,下面简要地谈一谈。
(一)工对 凡是同类词相对,句中自对而又两句相对,或多数字对得工整,都属工对。例如李白《送友人》:“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是同类词相对;杜甫《春望》中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属句中自对而又两句相对;《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不尽”对“无边”,“滚滚”对“萧萧”,“来”对“下”,都非常工整。“落木”与“长江”虽非同类的词,却是名词对名词,这属多数字对得工整,也算工对。
(二)宽对 什么叫宽对?就是诗句的对仗大体整齐。宽对和工对之间有邻对。即邻近的事类相对。例如天文对时令,地理对宫室,颜色对方位等等。如刘长卿《钱别王十一南游》:“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以“落日”对“长江”,是天文对地理。刘春虚《阙题》:“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以“堂”对“路”,是地理对宫室。稍为更宽一点,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又更宽一点,那就是半对半不对了。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就是这种情况。
(三)借对 一个词有两个意义,在诗中用甲义,但同时借用它的乙义,来与另一词相为对仗,这叫借对。如杜甫《曲江》:“酒渍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古代八尺为“寻”,两“寻”为“常”,借来对数目字“七十”。有时候,不是借意义而是借声音。如借“篮”为“蓝”,借“皇”为“黄”,借“珠”为“朱”,借“清”为“青”等。杜甫《野望》:“西山白雪三城戌,南浦清江万里桥”,以“清”对“白”,就是这种情况。
(四)流水对 流水是一个比喻词,是说上句的意思没说完,要象水一样流下去,才能成为一具完整的意思,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尾联:“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上句没说穿峡到哪里去,下句才说出向洛阳去。
(五)倒装对 这是由于受平仄或词性的约束,故意把词语颠倒过来。如王维《山居秋暝》:“竹暄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这两句顺读是“莲动渔舟下,竹喧浣女归”。如果顺读,平仄就完全变了。又如杜甫《秋兴》(第八首):“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这不是限于平仄的的问题,因为诗人吟咏的对象是香稻、碧梧,是写秋天的景物。如果把它顺读成“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那吟咏的对象成了鹦鹉和凤凰,就不合“秋兴”的题目了。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对偶不要合掌。比如一个人的双手,分长在左右两边,是对偶的样子。如果两只手掌合在一起,那就合二为一了。律诗的对偶句,虽然要求词性和事物两两相对,但各句必须有独立的意思。如果一联上下句的意思一样,只是字面不同,就犯了合掌的毛病,会造成意思重迭、乏味。它是对偶句的禁忌之一。

第二节 对偶的句型
句型就是句子的结构。对偶的句型必须一致。五、七言律诗的句型有多种。
五言诗如:
气蒸 云梦泽,波撼 岳阳楼。
竹怜 新雨后,山爱 夕阳时。
这是二、三结构
白日 依山 尽,黄河 入海 流。
绿树 村边 合,青山 郭外 斜。
这是二、二、一结构。
无边落木 萧萧 下,不尽长江 滚滚 来。
海内风尘 诸弟 隔,天涯涕泪 一身 遥。
这是四、二、一结构。
险夷 不变 应 尝胆,道义 争担 敢 息肩。
昏鸦 三匝 迷 枯树,回雁 兼程 溯 旧踪。
这是二、二、一、二结构。
对偶句不管用那一种句型,每一联的语言结构必须一致,否则就不成为对仗了。

诗词对联格律写作:第七章 对联格律~

第一条 字句对等。一副楹联,由上联、下联两部分构成。上下联句数相等,对应语句的字数也相等。
第二条 词性对品。上下联句法结构中处于相同位置的词,词类属性相同,或符合传统的对仗种类。
第三条结构对应。上下联词语的构成、词义的配合、词序的排列、虚词的使用,以及修辞的运用,合乎规律或习惯,彼此对应平衡。
第四条节律对拍。上下联句的语流节奏一致。节奏的确定,可以按声律节奏“二字而节”,节奏点在语句用字的偶数位次,出现单字占一节;也可以按语意节奏,即与声律节奏有同有异,出现不宜拆分的三字或更长的词语,其节奏点均在最后一字。
第五条平仄对立。句中按节奏安排平仄交替,上下联对应节奏点上的用字平仄相反。单边两句及其以上的多句联,各句脚依顺序连接,平仄规格一般要求形成音步递换,传统称“平顶平,仄顶仄”。如犯本通则第十条避忌之(3),或影响句中平仄调协,则从宽。上联收于仄声,下联收于平声。
第六条 形对意联。形式对举,意义关联。上下联所表达的内容统一于主题。
大慨这些吧。

1、概念不同:
对偶,是一种修辞格。成对使用的两个文句“字数相等,结构、词性大体相同,意思相关”。这种对称的语言方式,形成表达形式上的整齐和谐和内容上的相互映衬,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
对仗,是指诗词创作及对联写作时运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和手段。它要求诗词联句在对偶基础上,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的词语必须“词性一致,平仄相对”,并力避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上重复使用同一词语。
2、语言形式不同:
格律诗词的对仗使语言音韵和谐,增强了节奏感和音乐美,达到表现形式上的高度完美。因而格律诗词的对仗要求也就甚为严苛,符合上述原则的诗词联句便是对仗的;否则就是不对仗或对仗不工稳,这是诗词创作所不允许的。
对偶和对仗是两种极为相象的语言形式。所谓“相象”,是说它们相同之处较多而不同之点较少。
3、运用方式不同:
如《辞海》“对仗”条下注释曰:“指诗文词句的对偶。”陕西教育出版社的《古文自学辞典》则解释“对偶”为“修辞方法一种,诗歌中叫‘对仗’。”
如此以“对偶”注“对仗”,用“对仗”释“对偶”的辗转解说,造成了概念的混淆,其结果是使人误以为“对偶”与“对仗”是一回事,是一个概念的两种称谓。
总结来说:对偶用于散文和诗歌,对仗只用于律诗或对联。对偶上下句可以有相同的字,对仗上下联不可以有相同的字。对偶上下句不讲究平仄相对,对仗上下联必须平仄相对。

扩展资料:
对仗又称队仗、排偶。它是把同类或对立概念的词语放在相对应的位置上使之出现相互映衬的状态,使语句更具韵味,增加词语表现力。对仗有如公府仪仗,两两相对。对仗与汉魏时代的骈偶文句密切相关,可以说是由骈偶发展而成的,对仗本身应该也是一种骈偶。
对偶通常是指文句中两两相对、字数相等、句法相似、平仄相对、意义相关的两个词组或句子构成的修辞法。 对偶从意义上讲前后两部分密切关联,凝练集中,有很强的概括力;从形式上看,前后两部分整齐均匀、音节和谐、具有戒律感。严格的对偶还讲究平仄,充分利用汉语的声调。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对仗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对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