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分析人口素质与环境的关系。 试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高度分析商品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对关系

作者&投稿:卓慧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始终面临和解决的问题。当今,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出现了紧张和对立,整个生态系统不断受到破坏。由此,必须要建立人与自然和谐与共的新文明。为保障人与自然的和谐,保护生态平衡,除经济和法律手段外,还必须依靠道德的力量。建立适应生态环境保护和改善的道德规范,有利于形成人们坚定的内心信念,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压力。
生态环境道德是人类在处理与自然关系时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这不仅反映了新阶段道德建设的客观实际和规律,也体现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
生态环境道德的总体要求是:热爱自然,保护生态,改善环境。对青少年生态环境道德的具体行为要求是:珍爱生灵,节约资源,抵制污染,植绿护绿。要努力使保护母亲河行动成为广大青少年学习生态环境道德、学习环境保护知识和技能的重要载体。
青少年要率先珍爱生灵、节约资源,植绿护绿、抵制污染。
青少年既是生态环境道德的重点教育对象,更是生态环境道德建设的积极推动者。广大青少年要率先行动、开风气之先,充分发挥生力军作用。
与和谐与共的人与自然关系理想状态和境界相适应,生态环境道德要求人们热爱自然、保护生态、改善环境。对于青少年来说,要首先做到:
珍爱生灵。平等对待自然界中的其它生命体,不随意损害它们,保持生态系统平衡。不践踏草木,不攀折花叶,不虐待小动物,不吃珍稀动植物等都是珍爱生灵。
节约资源。我们只有一个地球,资源有限,生活在地球上的人却不断增长。节约粮食、节约用水、节约纸张,使用可再生的资源、分类回收废物,生活简朴等等,都是节约资源。
植绿护绿。没有森林和植被等绿色,便没有人类,没有地球上的绝大多数生命。多植一棵树、多种一片草、多养一盆花、多增加一些绿色,都是青少年应尽的义务。
抵制污染。不当的生产生活行为,会带来很大污染。不乱扔垃圾、不用或少用难降解和难再生的物品、不焚烧秸秆、制止污染等都是抵制污染。
要把保护母亲河行动等活动作为青少年传播生态环境道德的舞台。发挥保护母亲河行动的公益特性,动员青少年宣传生态环境道德,用小手牵动社会这个大手。树立践行生态环境道德的模范,鼓励青少年监督、抵制违背生态环境道德的行为

试论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内在关系~

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制约;
人类发展(人类社会生产、人口增长)需要消耗资源,
影响环境,不能超过环境、资源的承受能力,
在环境、资源能够承受范围内,合理、利用资源的发展的。

人类生存离不开自然环境、生态平衡、环境保护,也离不开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生态的建设、环境的治理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在经济运行与宏观控制中重视人口因素特别是其质量与素质因素,重视资源生态环境因素,对于不顾外部性问题的经济增长是一种制横、抑制。

人口素质提高与人口质量保障,以及资源保护性开发与生态建设环境治理,从不同层面对于经济增长具有基础性作用和推进意义,它们是可持续性经济增长的基本前提与必要条件。

经济社会与资源生态环境相协调是人类活动的一条基本规则与指导思想。在经济社会活动中,把人口、资源生态环境、经济增长这三者内外有机的结合起来进行思考,妥善处理这三者的关系,有利于科学合理有效的解决人口问题、资源生态环境问题、经济增长问题以及消除或规避其间的多重矛盾,以利于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与可持续发展。在国家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的制定中,在国民经济运行规则的建立中,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如何协调处理三者关系亟待人们做出系统性理论贡献与政策贡献及可操作性对策贡献。

根据系统科学的研究成果,特别是能源区域系统这样的开放系统,在一定阈值内,通过负反馈作用,能自行保持系统的稳定性。能源区域系统中任何一个因素的变化,都会使形成区域生产力的基本机制发生变化。因此,常见的定性与定量分析方法,不能揭示和把握这种量化关系的变化规律,必须采取系统工程研究领域的先进的科学方法。先进的定量分析手段,更能适应于像能源经济系统这样具有复杂耦合关系、时间滞后和非线性等特性的复杂系统,适合于研究能源经济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西部能源开发及利用需要新的理论,该项目正是基于此作了新的尝试和创新。
该项目将非线性动力学方法、混沌理论及混沌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博弈均衡方法、经济最优控制方法、模糊聚类分析方法应用于东西部区域经济合作的能源系统工程研究之中。在经济可持续发展前提下,研究了如何有效利用西部能源,研究了如何变西部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实施东西部联动发展的双赢战略,建立了以能源系统为中心的区域经济合作决策支持系统的动力学模型及东西联动的反馈控制机制,西部开发战略中开发与环境保护并重、短期利益与可持续发展并重的经济最优增长路径,为东部地区有效利用西部能源及东西部经济合作可持续发展战略选择提供更为科学的依据。

按:自改革开放以来,长江经济带已成为我国经济科技文化最发达的流域地
区,成为全国最重要的高密度经济走廊。如何使长江经济带实现可持续发展,使
其蕴含的巨大经济增长潜力转化成现实生产力,不仅关系到长江经济带内七省二
市百姓的福祉,更决定着21世纪我国经济发展的走势。将新华社有关人士调研
情况反映如下:
——依靠快速发展支撑我国经济总体规模
长江经济带内的七省二市(沪、浙、苏、皖、赣、鄂、湘、渝、川),连接
我国东、中、西部,涉及的地域面积超过150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面积的
18%,人口4.92亿,约占全国人口的38%,地区生产总值约占全国GD
P总量的46%。
长江经济带的工业产业基础雄厚,集中布局了钢铁、石化、能源、汽车、机
械、电子、建材等一批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的优势企业。产业集群发展迅猛,目
前,上海、杭州、南京、苏州、无锡等地已形成以汽车、钢铁、医药、石化、丝
绸、电子、金融和信息技术产业为主体的产业集群。数据显示,长江流域钢铁产
量占全国的36%,石化工业年生产能力约占全国的50%以上。长江经济带内
的汽车走廊已初步成形,集中了全国47%的汽车产量。
长江经济带目前已成长为我国对外开放和生产力创新方面最重要的支持平台
,引进和实际利用的外资额在全国占有很大的比例,其中,长江三角洲地区实际
利用外资总额占到全国的47.8%,世界500强企业中已经有400多家在
此投资落户。
目前,长江经济带依托发达的大中城市已经形成了长江高科技走廊。上海、
杭州、南京、苏州、无锡、合肥、武汉、长沙、南昌、重庆、成都等城市的生物
工程、航天技术、激光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工程、自动化技术等领域已经集
中了相当数量的优势企业和技术研发机构,并拥有许多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
具有技术含量高、上市速度快、市场竞争力强的特点。
——实现区域经济整合具备多重优势
与沿海和其它经济带相比,长江经济带拥有我国最广阔的腹地和发展空间,
在未来发展进程中具备多重优势,这决定了长江经济带将成为今后15年我国经
济增长潜力最大的地区,也应成为世界上可开发规模最大、影响范围最广的内河
经济带:
一、城镇化进程超前,城市发展体系完备。当前,长江经济带已形成了我国
最密集的城市带,带上有群、带上有圈,呈现出城市带与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新
格局,特别是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组团式城市群,已成为全球第六大城市
群,具有全球性的竞争力。以武汉为中心的长江中游城市圈、以长沙为中心的长
株潭城市群、以重庆成都为中心的长江上游城市群都在快速发展。
二、劳动力综合素质较高,科技支撑力量强大。从1985年起,江苏省就
把科教兴省战略确立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战略。目前江苏全省共有各类专业技
术人员274万人,科研和技术开发机构2010个,普通高校111所,在校
全日制大学生超过110万人,各类成教、自考生140多万人;职业学校在校
生超过120万人,高中教育的普及率超过83%。科教优势为江苏经济社会发
展注入了强大动力。目前,江苏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
重超过20%,科技进步对工业和农业增加值的贡献率分别超过45%和55%

三、交通便捷,区位优势明显。长江经济带把我国东、中、西三大地带连接
起来,京沪、京九、京广、皖赣、焦柳等南北铁路干线交汇,承东启西,接南济
北。长江经济带内七省二市拥有万吨级以上的海轮泊位近300个,内河泊位5
887个,铁路营运里程16400多公里,国家级干线公路通车里程5.7万
公里,高速公路1万公里以上。长江是我国最主要的内河“黄金水道”,沿江地
区的港口、铁路、公路和跨江通道、光缆干线、信息港建设及长江航道整治成效
显著。目前,长江的水运通航里程达2800多公里,货运量占全国内河货运量
的80%,承担了沿江大型企业生产所需80%的铁矿石、72%的原油和83
%的电煤运输。
四、资源储备丰富,开发潜力巨大。长江经济带内七省二市具有丰沛的淡水
资源,长江的水能资源居世界大河之首,预计能开发的水能资源超过全国水能资
源总量的50%。储量大、种类多的矿产资源也是支撑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的重
要因素,天然气储量占全国60%以上,经济带内还有100多种矿产,粮食产
量占全总产量的34%,棉花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30%,油料、茶叶、蔬菜、
生猪、水产品在全国也占有很大比例。
——实施三大战略谋求可持续发展
专家表示,长江经济带经济潜力的释放将对未来十几年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
增长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为此,长江经济带内七省二市倡导并推行三大战略:
一是加强长江经济带的区域发展协调,实现长江经济带生产力发展一体化。
为呼应长江经济带区际联系日趋密切的形势,应倡导建立区域协调互动机制,形
成区域间相互促进、优势互补的联动机制,并逐步发展成为沿江一体化合作机制
。在区域经济的协调合作中,积极探索区域联盟、长江三角洲城市合作机制等有
效方式。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生产力学会会长王茂林认为,
长江流域九省市应联合起来,促成长江经济带省际合作组织和长江经济带城市合
作组织,积极开展长江经济带的区域性经济技术合作;同时通过市场机制的沟通
和联合,打破行政区划的局限,促进生产要素在经济带内自由流动,引导产业转
移。
长江三角洲地区应加大对长江中上游地区的支援,健全经济带的协调扶持机
制,把属于经济带的中西部地区作为自己发展的广阔腹地。长江经济带的一体化
发展要发挥好带动中西部发展的作用,特别是首先带动中部地区的发展,使中部
地区在长江流域的发展中有一个大的突破,逐步跟上和接近东部地区的发展速度
和水平,为带动西部的大发展进一步创造条件,并进而营造以东带西、东中西共
同发展的格局。
二是建设长江绿色经济密集带,促进长江经济带实现可持续发展。国家发改
委政策研究室杨洁表示,加快长江经济带发展,应充分考虑长江流域的资源承受
力,加快转变经济增长的方式:继续抓好巢湖、太湖等重点流域和沿江城市的废
水和危险物品的处理,同时加快长江防护林建设,建设健全城乡的绿化网络,综
合治理水土流失;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从节能、节水、节地等入手,减少废物产
生;加快长江经济带的生态补偿机制,通过生态补偿的公共补偿制度,税收调节
、产业的扶持政策,促进资源环境发展。
三是全面提升长江经济带的生产力水平,使长江经济带成为我国先进生产力
的发展主区域。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中国生产力学会副会长郑新立表示
,长江经济带的崛起过程,从本质上就是加快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但长江经
济带的工业化必须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增长方式从粗放式转为集约式,调整和
优化产业结构,加大技术开发的投入,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
,进而形成新的投资热点和经济增长点。
另外,长江经济带还应进一步扩大开放,继续优化投资环境,创新招商引资
的方式,加大吸引内资外资的力度:通过对长江经济带开放的战略研究,形成各
具特色的长江经济带开放模式,使长江经济带成为我国开放水平最高的区域;加
快转变长江经济带的对外贸易增长方式,优化进出品商品结构,提高对外贸易的
质量和效益,积极扩大和发展国际经济技术合作。
企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就必须保持长期的竞争优势,就必须与社会环境相适应,也就必须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保持与环境、生态资源的协调一致。许多企业成功与失败的案例都说明了这一点。

一、利益相关者理论与企业社会责任



“谁是企业的所有者,谁拥有企业的所有权”这一问题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答案是惟一的,即股东天生拥有企业的所有权。但是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答案出现了分歧。有人认为股东是企业的所有者,企业的财产是由他们投入的实物资本形成的,他们承担了企业的剩余风险,理所当然成为企业剩余索取权与剩余控制权的享有者(Grossman&hart,1986,hart&moor,1990),这就是股东中心理论(shareholder primace theory);还有人认为企业应是利益相关者的企业,包括股东在内的所有利益相关者都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注入了一定的专用性投资,同时也分担了企业的一定经营风险,或为企业的经营活动付出了代价,因而都应拥有企业的所有权(Freeman,1984;Blaire,1995、1998),这就是“利益相关者理论(stakeholder theory)”。所谓利益相关者,应包括所有能影响企业活动的个人和组织,如股东、债权人、雇员、供应商、消费者、政府部门和其他社会组织等。当然,更具实质意义的还是狭义的利益相关者,如股东、雇员、债权人、重要客户和供应商等。




“企业的社会责任”这个概念最早于1924年由美国的谢尔顿提出。根据西方古典经济学理论,企业是以利润最大化和成本最小化为前提条件而设立的,因此导致了资本的盲目逐利,从而引起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对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及社会环境的影响采取了漠视的态度。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出现,人们开始认识到企业的利益相关者的权益也应得到保障。因此,就有了1989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公司法的修正条款,要求公司的经营者为公司的利益相关者负责,而不仅仅是对股东一方利益负责。目前,美国、日本、德国、英国、法国等都在《公司法》中加入了对公司利益者相关的保护,强调企业应有的社会责任。

如今,企业的社会责任已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在美国、在欧盟,对企业进行绩效评价时已将社会责任作为一项重要指标。《财富》和《福布斯》杂志在企业排名时都加上了社会责任标准。近年来,一个新的国际贸易标准——SA8000社会责任标准已经成为国际贸易中的一个附加条件。由此可见,企业的社会责任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

中国国有企业在改革开放前承担了过多的社会职能而包袱沉重。改革开放后,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政企分开及民营企业的异军突起,国际资本的大量涌入,资本的逐利,及以企业利润最大化、成本最小化为目标的企业经营理念的思想为众多企业所接受,导致了众多企业忽视环境保护,忽视企业利益者相关权益,企业社会责任的缺失比较严重。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和构建谐社会观念的确立,企业社会责任管理已成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现实需求,已经从外在压力转变为一种内在动力。我们可以用Mark S.Schwartz(2003)提出的企业社会责任驱动模型来加以分析。

Mark于2003年提出了三个相交圆来描述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动因和机理(图1)。他认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动力来自三个方面:经济、制度、道德,并根据三个动因交集不同将企业社会责任划分为四种不同类型,即经济因素主导型、制度因素主导型、道德因素主导型和平衡型。

Mark企业社会动力模型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维度划分有四个交集。鞠芳辉(2005)认为道德和经济动因往往难以区分,因为很多道德的动因可以被解释为长期经济利益。实际上从经济学的角度讲,无论是经济、道德、制度的动力都可以被解释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

从经济伦理学的角度来分析,效益与公平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企业为了长期的利益的考虑,在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必然会重视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合理诉求,必然会将对环境、生态的保护转化为内在的行为。

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企业在各种资源产权界定明晰的情况下,为减少交易费用,必然会采取合约的形式承担资源占用或对环境、对生态、对公众利益损失的补偿成本,从而为企业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从微观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新古典经济学认为企业利益最大化或股东利益最大化是企业经营应承担的惟一责任。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就会增加社会责任成本,企业的成本就会提高,价格就会上升,企业就会失去竞争力,因此企业只应承担遵守基本社会规则的经济责任(Milton Friedman)。而社会福利经济学认为,企业不仅是经济人,而且也是社会人,不能仅仅以股东利益最大化为惟一存在目的,而应最大限度地增进包括股东利益在内的所有社会福利。这就包括企业利益相关者的社会利益,即员工利益、消费者、债权人、环境利益等等。两者的差别在于前者关注的是短期利益而后者关注的是长期利益,也就是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的误区

1、强化社会责任管理会导致企业经济效益的降低。这种思想主要是受传统经济学的影响,认为强化社会责任管理会增加社会成本,提高产品和服务的价格,从而使企业失去竞争优势。而事实上,强化社会管理将会提升企业的社会形象,改善企业与政府、公众及利益相关者的关系,短期的成本会有所增加。从长期看,会促进企业的管理创新,提高员工的忠诚度和归属感,长期成本不仅不会增加,相反还会有所下降,长期的经济效益将会逐步得到显现。

2、强化社会责任管理不应纳入企业战略管理的目标。这种思想主要受传统战略管理思想的影响。传统战略管理认为企业战略管理目标,主要包括企业的经济目标、人力资源目标、财务管理目标、企业组织建设目标、企业技术创新目标、企业文化建设目标、企业信息化建设目标等。这种思想观念没有考虑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没有考虑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与企业的可持续的赢利能力,没有考虑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与社会环境、生态的影响因子及与区域经济的发展及企业增长方式转变等。因此,制定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应将社会责任管理纳入企业战略管理目标范畴。

三、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社会责任管理的路径探寻

1、转变观念,正确认识社会责任管理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强化社会责任管理可以极大地提升企业的价值,可以帮助企业提升核心竞争能力。社会责任感强,可以提升企业员工的忠诚度、信任度;对企业员工利益的关注,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对社会责任的关注,特别是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可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对社会环境及生态的保护,可以赢得政府的支持,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对节约资源、降低能耗的关注,可以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发展绿色产品,改进工艺流程,创新管理制度,从而极大地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2、超前研究,制定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目标体系。在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企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从社会责任管理经济驱动走向可持续发展战略驱动。企业应制定切实可行、符合企业特质的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目标体系,将这一目标体系纳入企业战略管理目标体系中去,并合理配置各种资源与条件,进行认真的经济分析,使企业的社会责任管理目标与企业的长期收益相一致,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相一致,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相一致。

3、分类管理,创新社会责任管理的战略措施。陈迅(2005)建立了企业社会责任分级模型,把企业社会责任的不同类型分为三个层级:一是“基本企业社会责任”,包括对股东负责、善待员工。二是“中级企业社会责任”,包括对消费者负责、服从政府领导、搞好与社区关系、保护环境;三是“高级企业社会责任”,包括:积极慈善捐助、热心公益事业。他同时还指出,“基本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必须首先做到的,“中级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存在的保证,“高级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的自愿性选择。

笔者认为企业应对社会责任进行分类管理。对涉及经济成本的,企业应进行认真的成本效益分析,特别是长期效益分析;对涉及道德伦理的,政府应通过法律法规来进行规范和调节,如保护消费者行为、保护员工合法权益、保护环境、保护生态等,应通过环境保护法等进行规范;对涉及制度的,应作出相应的制度安排,如通过税收制度来鼓励慈善捐助和公益事业;对涉及节能、降低能耗的,也可以通过税收制度、补贴制度来鼓励技术创新等。同时,创新社会责任管理,既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也需要政府的支持与配合。

4、理顺机制,构建社会责任管理与企业绩效评价挂钩的评价体系。强化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形成企业内在驱动的社会责任需求,实现企业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还必须改革对企业的评价方法,形成合理的评价机制。应将企业社会责任指标纳入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美国及欧盟的一些国家已将企业社会责任评价纳入对企业绩效评价体系中,如《财富》、《福布斯》、《道·琼斯可持续发展指数》、《哈佛商业评论》等等。国外已形成了一种企业主动加强社会责任管理、主动履行社会责任义务的热潮。

目前我国对国民经济增长提出了绿色GDP、幸福指数等指标体系,还没有制定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有关指标体系。因此,强化社会责任管理迫切需要建立企业绩效评价与社会责任管理相挂钩的评价机

简述人口与资源和环境的关系。
答:答案:解析:答:①人口过多和过快增长,给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带来沉重压力。②人口众多使人均自然资源占有量减少。③人口急剧膨胀带来十分严重的环境问题,对生态环境构成最大威胁。④因此只有严格控制人口增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使人口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与生态环境相协调,才能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

人口与社会.环境.资源.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
答: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组成了一个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整体,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制约;人类发展(人类社会生产、人口增长)需要消耗资源,影响环境,不能超过环境、资源的承受能力,在环境、资源能够承受范围内,合理、利用资源的发展的。 这就是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关系。1、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

简述人与环境的辩证统一关系。
答:自然环境为人类提供了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生物圈中的各种生态系统都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人们在开发和利用生物圈中各种资源创造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不能忽视人类活动对各种身体环境造成的胁迫效应和影响,更不能将充满生机的生物圈看成是人类的资源库和蓄污池。因为,人类对生物圈施加的任何影响,...

人口与经济、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应怎样处理 ?
答:中国人口数量众多、增长量大,给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可以说,中国的社会经济能否可持续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口问题的解决,包括人口数量问题、人口素质问题和人口结构问题。 人口可持续发展要求妥善处理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它强调实现适度人口规模,提高人口质量,改善...

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关系是怎样的
答:为什么这么说呢?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去理解人口对于生态的压力。人口问题并不仅仅是数量多少的问题,归根结底是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关系问题。从力量形态说,任何一个人口都是消费力(或者称消耗力)、养育力和活动力的结合。其中活动力可以有多种理解,譬如旅游这种地理活动对资源环境就有很大影响,人口的迁徙...

地理环境、人类社会和人口因素之间的联系?
答: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永恒的必要条件,也是加速或延缓社会发展的基本因素,但它们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发展方向,它们必须转化为现实的生产要素,纳入生产过程,才能影响社会的发展,其作用的大小决定于社会生产发展的状况。五大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1、总是力求整体的一致性。

当代人的环境发展观? 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关系?
答:中国21世纪议程》,并从1997年开始,将自1991年开始的每年在"两会"期间召开的计划生育工作座谈会加进了环境保护的内容,改为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工作座谈会。这一举措对理论界已经开始的人口与环境关系的研究无疑是一个极大的支持和鼓舞,大大促进了人口与环境关系问题的理论研究。

论述环境、资源、人口和发展的关系。
答:西方国家工业化进程中普遍走了一条重发展、轻环保,甚至牺牲环境发展经济的道路, 曾经为之付出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代价。正是总结了这些历史经验教训之后,我们提出了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在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存在相互制约的关系。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看,实际上,人类一环境系统所进行的物质循环与能量...

水污染和人口素质有关系吗
答:环境的破坏来自人生产生活活动的影响,同样环境的改善也需要高素质公民的共同努力才行。任何行为都是人的行为嘛。人口素质怎么理解呢?是教育程度?健康程度?如果说水污染和人群受教育程度有关系,没有直接的联系,水污染程度主要伴随着第一二产业的发展而来,即农林渔及工业的规模发展导致水污染的加剧。如...

人口分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答:人口分布是指人口在一定时间内的空间存在形式、分布状况,包括各类地区总人口的分布,以及某些特定人口(如城市人口、民族人口)、特定的人口过程和构成(如迁移、性别等)的分布等.它是受自然、社会、经济和政治等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自然环境条件(如纬度、海拔、距海远近等)对人口分布起重要作用.20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