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的谥号都有哪些讲究? 求古代皇帝一些常用谥号的意思

作者&投稿:绪咸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谥号是周公发明的,用一两个字来对死去的人的一生进行高度概括,比如最常见的文、武等。

第一个享有此殊荣的便是商代的帝辛,周公为他上了一个“纣”的谥号,所以后世便习惯的叫他商纣王。从那以后,各个皇帝诸侯王都有了谥号。只有秦始皇觉得谥号这种事情,是儿子议论老子,臣子议论君王,属于下级评论上级,要不得,给废掉了。所以秦始皇和儿子秦二世都没有谥号。

如何给一个人定谥号,有专门的规定叫做谥法。谥法分为上谥法、中谥法和下谥法。

上谥法一般都是褒义赞扬的类型,像秦孝公的孝,汉文帝的文,汉武帝的武等。

下谥法一般都是贬义批评的类型,比如商纣王的纣,隋炀帝的炀等。

中谥法一般就是同情的类型,比如汉哀帝的哀等。

所以一个人死了之后,后人总结这个人一生的事迹和贡献,翻开谥法找一到两个对应的字就算是谥号了。当然大臣死了,皇帝也可以赐予这个大臣谥号,宋代的文臣都以死后谥号“文正”为荣,因为这个是皇帝御赐给文臣的最高荣誉和嘉奖。因为是后人评价先人,所以大多要隐恶扬善,谥法中也以上谥法的内容为最多。

当然每个人死了都可以有谥号,只是皇帝的谥号更出名。因为后世称呼很多皇帝都已经习惯了用谥号去称呼,比如汉文帝、汉武帝、隋炀帝等。大家在这里还要注意要把皇帝的庙号和谥号以及年号区分清楚,避免混乱。



谥号多为赞美之词,对死去的人的一生进行高度概括,够表明皇帝的贡献,所以开国明君都是些好词,而末代君主就没有什么好词了。

首先,这个字本身的意义是美好的,其次这个字最好能概括皇帝的优点,显示出皇帝这辈子的功绩。

谥号是周公发明的,主要是对去世的人一生的高度概括。分上谥中谥下谥号,上谥一般都是褒义,像汉文帝的文,汉武帝的武等。下谥一般都是贬义,比如商纣王的纣等。中谥一般就是同情,比如汉哀帝的哀等。

若是明君,则谥号文、武、神等等褒奖性质的,若是昏君或是暴君,则谥号炀、献等等。

古代帝王的谥号 庙号有什么讲究和意义?~

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 “谥者,行之迹也;号者,表之功也;车服者,位之章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
谥号----在我国古代,统治者或有地位的人死后,给他另起得称号,如“武”帝,“哀”公等。 [编辑本段]谥号的历史 谥号制度形成,传统说法是西周早期,即《逸周书·谥法解》中提到的周公制谥。但是近代以来,王国维等根据金文考释得出的结论谥法应当形成于西周中期的恭王、懿王阶段,这一说法现在得到广泛认同。
周王室和春秋战国各国广泛施行谥法制度,直至秦始皇认为谥号有“子议父、臣议君”的嫌疑,因此把它废除了。直到西汉建立之后又恢复了谥号。
中国古代,皇帝的称呼往往和年号、谥号和庙号联系在一起,比如汉高祖就是庙号,隋炀帝就是谥号,乾隆皇帝就是年号。一般最早的皇帝谥号用得多,后来庙号多,明清则往往年号更深入人心。
夏商时代的王没有谥号,往往直呼其名,他们的称呼多数用干支,例如太甲、孔甲、盘庚、帝辛,这究竟是排行还是出生年份,现在也众说纷纭,我们还是不要去管他。谥号是周朝开始有的,但周文王、周武王不是谥号,是自称,昭王穆王开始才是谥号。
所谓谥号,就是用一两个字对一个人的一生做一个概括的评价,算是盖棺定论吧。象文、武、明、睿、康、景、庄、宣、懿都是好字眼,惠帝都是些平庸的,如汉惠帝、晋惠帝都是没什么能力的,质帝、冲帝、少帝往往是幼年即位而且早死的,厉、灵、炀都含有否定的意思,哀、思也不是好词,但还有点同情的意味,如果末帝、献帝、顺帝,那就是胜利者对失败者的嘲笑了。另外孙权是个特例,他的谥号是大帝,在中国是绝无仅有的。
谥号是周开始的,除了天子,诸侯、大臣也有谥号,但我这里是专讲皇帝天子的。秦始皇认为谥号是子议父、臣议君,于是废了谥号,从他这个始皇帝开始,想传二世、三世以至无穷,可惜只传了二世。汉代开始又实行了。汉倡导以孝治天下,所有皇帝的谥号都有个孝字,如孝惠、孝文、孝景一直到孝献。汉献帝是他死去之后曹魏给他加的谥号,他做皇帝的时候没有这个叫法,三国的文艺片里在他做皇帝的时候就把他叫做献帝,那是胡说八道,难道献帝未卜先知,早就知道他会把皇位献出来?
按照周礼,天子七庙,也就是天子也只敬七代祖先,但有庙号就一代一代都保留着,没有庙号的,到了一定时间就“亲尽宜毁”,不再保留他的庙,而是把他的神主附在别的庙里。庙号就是祖啊宗啊的称呼,一般祖的档次比宗更高些。起初,有庙号的皇帝不多,例如两汉,刘邦是高祖,刘秀是世祖,别的就没什么庙号了。这个祖,和欧洲尊某皇帝为大帝一样,一定要有特殊的功绩才行,一般往往都是开国皇帝。但也有滥封的,曹魏时,曹操是太祖武皇帝,曹丕是世祖文皇帝,曹睿活着的时候,就迫不及待地自称烈祖明皇帝,很被后世嘲笑。
一般庙号叫高祖或太祖都是开国皇帝,如汉高祖刘邦、唐高祖李渊、宋太祖赵匡胤、元太祖铁木真、明太祖朱元璋、清太祖努尔哈赤,叫世祖的往往是完成统一的,如世祖忽必烈、清世祖福临,刘秀也是靠自己重新建立一个王朝的,所以也是世祖,朱棣和他们差不多,所以叫成祖,另外玄烨被叫做圣祖,也是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
年号也不是一开始都有的,汉朝初期就没有,后来才开始出现,而且皇帝一般都喜欢换年号,好事坏事都要换,有的几年换一次,偶有的一年要换几次,一般朴素务实的皇帝年号换得少,爱标新立异的年号换得多,比如唐太宗一直用贞观,玄宗也不大换,而武则天就特别喜欢改年号,一般年号是两个字的,她还用过四个字的。
本来不是所有皇帝都有庙号,但是都有谥号,所以唐以前的皇帝大多称谥号。从唐开始就谁都有庙号了,所以人们习惯称庙号。明清两代的皇帝一般一个年号用一辈子,所以人们习惯称他的年号,这里面只有明英宗用过两个年号,因为他被瓦剌俘虏去,代宗即位,他被放回来后成了太上皇,在代宗病重时他发动政变重新做了皇帝,所以有两个年号。另外同治原来的年号叫琪祥,是肃顺他们拟的,不久慈禧发动政变,杀了肃顺,年号改作同治,原来的年号没叫开,人们都习惯地称同治帝。
有时候,不做皇帝的,死后给尊为皇帝,如曹操、司马懿父子,还有一个是多尔衮,他手握大权,死后被福临尊为成宗义皇帝,但那是权宜之计,不大一个月,福临囚禁了多尔衮的兄弟阿济格等人,然后宣布多尔衮有篡逆之心抄了他的家,成宗义皇帝的称呼自然也没了。
谥号是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包括其它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始于西周。周公旦和姜子牙有大功于周室,死后获谥。这是谥法之始。《周礼》说:“小丧赐谥。”小丧,指死后一段时间。《逸周书·谥法解》:“谥者,行之迹也;号者,表之功也;车服者,位之章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
谥法制度有两个要点:一是谥号要符合死者的为人,二是谥号在死后由别人评定并授予。君主的谥号由礼官确定,由即位皇帝宣布,大臣的谥号是朝廷赐予的。谥号带有评判性,相当于盖棺定论。
谥号来自于谥法。谥法规定了若干个有固定涵义的字,大致分为三类:属表扬的有:文、武、景、烈、昭、穆等;属于批评的有:炀、历、灵等;属于同情的有:哀、怀、愍、悼等。
如,楚怀王的“怀”表示“慈仁短折”。前者称为上谥、美谥;中者称为下谥,恶谥;后者称为中谥。一九二六年六月,著名学者王国维自沉身亡,溥仪“诏”谥“忠悫”,墓碑上刻着“王忠悫公”。悫:诚实。陈寅恪在其碑文中说:“思想不自由,毋宁死耳!”惟恐思想不自由,是王国维寻死的主要原因。这是中国谥号制度的终点。
恶谥是后来才有的——人们渐渐觉察到,有些帝王大臣不是好人,有一些还很可恨。周厉王在“厉”表示“暴慢无亲”、“杀戮无辜”。他是一个贪婪的君主,“国人”发动暴动,他逃到彘(今山西霍县东北),后来死在了那里。《召公谏厉王弥谤》是先秦历史散文名篇,选进了多种课本。本文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厉王的专制残暴。
隋炀帝的“炀”表示“好内怠政”、“外内从乱”,是他被缢杀当年,唐朝开国皇帝李渊加的。
始皇倨傲废谥法
秦代皇帝嬴政看到谥号有“子议父、臣议君”的嫌疑,因此把它废除了。他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高五帝”,就将“皇”、“帝”连起来开始称“皇帝”。“皇帝”比上谥更加溢美,所以历朝最高统治者欣然接受。西汉又恢复了谥号。 希望对你有帮助

你知道文言文中称谥号是怎么回事吗

古代皇帝都会有封号,是如何取的?
答:自从武则天开了先河之后,从此帝王的谥号便如脱缰的野马,越来越长。直到明清时期,谥号的字数已经长达二十多字,比如慈禧的谥号就有26个字,孝钦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配天兴圣显皇后,真的是写字不嫌累啊。当时武则天之前的皇帝唐太宗,本来封号就是唐文帝。在武周时期之后给太宗多次加谥...

为什么称高皇帝为太祖,而称太宗为文皇帝,这些称呼有哪些讲究?
答:又如汉文帝刘恒他只是西汉第三朝帝王,但因他开创了文景之治的盛世,建立了大功业比前任惠帝更优秀,所以被尊为太宗,取谥号为文。总的来说,太祖,太宗是后世皇帝对于王朝中立有开创基业的首代祖先,和将基业发扬光大的二代祖先的庙号尊称,高和文,则一般是给太祖,太宗起的谥号。

帝王谥号是仁好还是孝好?
答:谥号:体天法道极功全德神文圣武睿哲明孝皇帝 庙号:仁宗 大家看,这么长一串,能记住吗?看一遍都觉得心烦。即然谥号搞得这么乱七八糟,缺乏严肃性,对于死去的皇帝来说,庙号反而更能体现一个皇帝的功业,就更重要了。咱们把范围综小一点,主要就说几个代表性的皇帝,集中在宋明两代:宋仁宗、宋...

古代皇帝,太后,皇后为什么有那么多的缢号,庙号,尊号?
答:如明代皇帝谥号为17字,亲王1字,大臣2字;清代皇帝21字,硕亲王1字,大臣2字。其次,赐谥权高度集中于皇帝手中,要取决于“圣裁”。据统计,西汉到清末,历代宗室、百官得谥者共10473人,而明清两代就有5935人,占总数的57%左右。帝王的谥号一般是由礼官议定经继位的帝王认可后予以宣布,臣下的谥号则由朝廷赐予。

历代帝王的称号是怎么定的?有什么讲究吗?
答:古代的帝王除了姓名之外,还有很多称号,例如庙号、谥号、尊号以及年号。这些称号大多来自史书记载。下面我们就来一一梳理。庙号 庙号的使用始于西汉,终于清朝,是封建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供奉时的名号。一般一朝一代的开国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如宋朝赵匡胤称为太祖,而其弟在其后,所以称太宗。当然也有...

有些中国古代皇帝、皇后的谥号为什么那么长?
答:之后历朝历代的皇帝的谥号已经没有任何贬义的意思,全都是赞美和歌颂。不管这个皇帝生前是贤明还是昏庸,死后朝廷给其上的谥号全都是“溢美之词”,而且普遍都夸大皇帝生前的功绩,这种皇帝死后,朝廷过度的宣扬,夸大的行为就导致了皇帝的“谥号”是越来越长,尤其是清朝皇帝,谥号...

古代帝王的谥号和庙号,有什么区别?都是怎么来的?
答:也有商纣王,对他评价也多是不太好语言。在我国古代,皇上叫法通常会和国号,谥号,庙号一起应用。而这一庙号是以东南亚地域广为流传而成。在元朝之前并不是每一个君王都是有自身庙号,那时候全是对国家有荣誉君王才可以得庙号。庙号全是后人给对国家有巨大贡献君王,去世后创建一个能够祭拜场地,那...

皇帝的庙号,尊号,年号和谥号的区别
答:明朝自第一代皇帝朱元璋开始,包括明、清两代,每一个皇帝不论在位时间长短,只用一个年号,如明太祖只用洪武,清高宗只用乾隆。在我国古代文献中,对前代帝王多不称姓名或尊号,都称庙号、谥号或年号。一般来说,对隋以前的皇帝多称谥号,如汉文帝、晋武帝、隋炀帝等。唐至元朝的皇帝多称庙号,如唐...

历代皇帝的谥号是什么意思?
答:历代帝王去世之后,下一任皇帝会为上一位皇帝追加谥号和庙号!谥号基本每个帝王都享有,但是庙号不是每个帝王都有的!我们经常说的祖宗就是祖上的庙号!而谥号,是后人对上一任帝王一生功绩的总结和概括!秦始皇以前属于奴隶制社会,只有王没有皇帝,而秦朝时,并没有庙号谥号的说法。庙号谥号是从汉朝开始的!举例说明:1:汉...

古代皇帝的帝号是生前就有的还是死后才有的?
答:谥号是对死去的帝妃、诸侯、大臣以及其它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始于西周。2、庙号 庙号是东亚地区皇帝于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起源于重视祭祀与敬拜的商朝。隋以前,并不是所有君王都有庙号,一般君王死后会建筑专属的家庙祭祀,但在几代之后就必须毁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