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认为读书人要有志有识有恒其中有恒是最不可或缺的。对吗? 清朝的曾国藩说:有恒者则什么?

作者&投稿:申蝶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曾国藩认为读书人要有志有识有恒其中有恒是最不可或缺的。他的认识是对的,正所谓凡应天下之事;一切行之以诚;持之以久。【清】 曾国藩 《家训喻纪泽》:“尔之短处,在言语欠钝讷,举止欠端重,看书不能深入,而作文不能峥嵘。若能从此三事上下一番苦工,进之以猛,持之以恒,不过一二年,自尔精进而不觉。”

曾国藩在家书中给了我们答案:“世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01

读书须有志,志当存高远

苏轼说:“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想做成一番事业,坚韧不拔之志必不可缺。而立志不坚,即便你有旷世之才,也难以济事。

明代哲学家、教育家王阳明年少时便立下“读书学圣贤”的志向,并把它当作一生的追求。

据钱德洪、王汝中所编的《王阳明年谱》记载,王阳明11岁在京师读书时,曾问塾师:“何为第一等事?”塾师答:“惟读书登第耳。”但少年王阳明却并不认同,他沉思一会,说道:“登第恐未为第一等事,或读书学圣贤耳。”

“读书学圣贤”如何才能实现?王阳明思考了大半生。

明武宗正德元年,王阳明因上书救戴铣触怒了宦官刘瑾,被贬至贵州龙场的荒僻之地。

在经历了当众廷杖的奇耻、下狱待死的恐惧、流放南蛮的绝望、瘟疫肆虐的危险、无人问津的落寞之后,王阳明日夜反省,终于在一天半夜恍然大悟,写下了著名的教诲四则《教条示龙场诸生》,史称“龙场悟道”。

而《教条示龙场诸生》首则便是“立志”: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

王阳明强调:“志向不能立定,天下便没有可做得成功的事情”。在他看来,现在的读书人旷废学业、堕落懒散、百事无成,都是由于志向未能立定罢了。志向没有立定,就只能像没有舵木的船一样随水漂流,像没有衔环的马一样任意奔逃,最后什么地方都到不了。

在大彻大悟之后,王阳明更加坚定了“读书学圣贤”的志向,一心向学,为后世树立了读书学习的榜样。

志之所向,无坚不摧。所以祖逖矢志报国,闻鸡起舞;杨时潜心经史,程门立雪。

“有志则不甘为下流”,心中有理想,就不会碌碌无为地沉湎于流俗;胸中有志向,就不会默默无闻地束缚于欲念。

有人说“心中有志,万事可成”。有理想,奋发昂扬;有抱负,斗志不消。

读书须有志,车胤夏夜练囊盛萤,孙康冬夜映雪读书。有志之士,“虽千万人吾往矣”。

多年后,读书立志、志存高远的王阳明终成为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与孔子、孟子、朱熹并称为孔、孟、朱、王。

这就是坚持“读书须有志,志当存高远”的信念所得到的馈赠。

对,因为恒就是恒志恒心,没有恒就无法做到持之以恒的坚持读书,也就无法获得大量的学识。读书人没有丰富的学识作为基础又何谈志向。

这个应该是至理名言读书能不在乎一时半会儿这持之以恒的坚持,而持之以恒的坚持,实在是太难了。所以如果你能够把书做到持之以恒哪怕一天一个字一年下来就三百六十五个字十年下来就多少如果你坚持不了一年一年多了一百个字结果三百六十五天没有去读

反正为读书要有志,有时又很有中恒,最不缺

盖世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出自曾国藩的什么?~

出自:《曾文正公全集》。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译文: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向,第二要有见识,第三要有恒心。有志向则自己不甘心为下流;有见识则知道学无止境,不敢稍有心得就自我满足,像河伯观海,井底之蛙观天,这都是没有见识的;有恒心则必然没有干不成的事情。有志、有识、有恒,三者缺一不可。

扩展资料
一、读书有三到
作者:朱熹朝代:宋
原文: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译文:我曾经说:读书讲究“三到”,即读书时要专心,要认真看,要诵读。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没有专注统一,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那么一定不会记住,就算记住了,也记不长久。这三到中,心到最重要。若心神集中了,眼和口还会不集中吗?
二、描写读书的优美句子
1、读书,是知识的海洋;读书,是精神的世界;读书,是历史的梦想;读书,是文化的天堂!
2、我爱读书,既不是为了“黄金屋”,也不希望有“颜如玉”,只是从实践中体会到读书的无穷乐趣。
3、每每读书,都会想起老师曾说过的一句话:读书有两种方法,一是将一本很厚的书读薄;一是将一本很薄的书读厚。其实不论是读薄,还是读厚,都是将书读好的最高境界。

曾国藩认为:“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曾国藩的“三有”是读书的要诀,也是我们立身处世的指导。

有志

有志则不甘下流,有志气者,不会让自己长久处于碌碌无为,琐碎度日中。心中有理想,有追求,不甘于平庸。古人有三不朽之说,分别是立功,立言,立德。孔子也曾说过,君子担心自己到死都没有建功立业,垂名宇宙。被世人所遗忘。

有了这份追求不朽的志气,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呢。孔子陈蔡绝粮,依旧弦歌不辍。有理想,有抱负,必然是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奋发昂扬的斗志不消。有志之士,绝不会仰人鼻息,尾随人后,就像孟子说的,等待周文王才兴起奋发图强的人那时凡庸之辈,若是那些豪杰之士,没有周文王在世,一样可以建功立业,有所作为。

有识

有识也就是说要有见识,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判断能力。这也可以说是最重要的一点,一个人,不论做什么事情,最紧要的就是要有识。如此你才可以看的长远,不被眼前小利所蒙蔽,误了大事。也只有有见识,能自己主动思考判断,将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而不是被人家卖了尚不知晓。人生很多时候面临着各种抉择,或大或小,但都直接影响关系到你的人生。只有见识高远,审视清明,才不会将自己毁于一旦。

有了见识,看的多了,了解的多了,就不会对什么都大惊小怪,不会总以为自己看到的就是整个世界的真相,真理永远掌握在自己手里,自己的观点就是真理,别人的观点再深刻那也是片面的深刻。见识广了,就明白山外有山,人外有人。一山更比一山高。不会仅仅满足自己的一孔之见,坐井观天。学会容纳更多不同的观点,理解不同的境遇。

有恒

有恒心则世上无不可成之事。想这世界之上,多少半途而废之事。大多为恒心不足,毅力不够。古语有云,行百里者半九十,告诫我们在一路上都不可懈怠,就算行百里路,已经走到九十里了,眼看就要成功了,这个时候更加应该小心谨慎,持之以恒。所谓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开头一般人都能鼓足干劲,昂扬向上。但是少有善始善终者,唯有有恒心者可。

要有恒心也是在提醒我们,不可急于求成。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饭要一口一口地吃,路要一步一步地走。欲速则不达。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慢工出细活。这么多老话,哪一句不是这个理儿!

曾国藩详细介绍和其经典语录。
答:人德八本:“习勤、崇俭、 谦谨、敬恕 、毋贪、去私 、专一、有恒”“以才自足,以能自矜,则为小人所忌,亦为君子所薄。”“君子之所人不及,在君慧眼善识人”。“仕宦之家,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霹雳手段,方先菩萨心肠”。“先静之,再思之,五六分把握即做之。”"天下事 在局...

曾国藩励志故事
答:以泄怒气。其父被弄得没办法,又只好将其带在身边读书。 左公与曾公的胸怀 曾国藩和左宗棠都是晚清的重臣,两人名气都很大,朝廷一般多以“曾左”并称他们两人。 曾国藩要比左宗棠大,并且曾经对左宗棠予以提拔。但左宗棠为人非常自负,从没有把曾国藩放在眼里。 有一次,左宗棠很不满地问身旁的侍从:“为何人都...

曾国藩一生成事,全靠死磕36个字
答:“志”为他一生提供了精神源动力,其声名事业,便由一“志”字开始。 (1)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2)不为圣贤,便为禽兽 (3)志向越高,成就越大 (4)慎择师友,结交有志之人 02、恒: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欲稍得成,从恒下手; 有恒断无不成之事。“恒”为作圣之基,便是圣贤豪杰,绝大事业,也得从此...

对于曾国潘这个人,你们。。。
答:但流传至今,并受世人重视的,亦只有其中的 “家书”真正遗留下来了,难怪著名学者南怀谨在《论语别裁》中说:“清代中兴名臣 曾国藩有十三套学问,流传下来的只有一套《曾国藩家书》。” 《曾国藩家书》反映了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活动和他治政、治家、治学、治军的主要 思想,是研究曾国藩其人及这一时...

曾国藩珍惜时间的诗句
答:☆ 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 前世所袭误者,可以自我更之;前世所未及者,可以自我创之 ☆ 兄弟和,虽穷氓小户必兴,兄弟不和,虽世家宦族必败 ☆ 不贪财,不失信,不自是,有此三省,自然人皆敬重 ☆ 人必诚,然后业可大可久 ☆ 凡人无不可为圣贤,绝不系乎读书之多寡 ☆ 尽人事以听天,吾...

文言文翻译!
答: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敢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诸弟此时惟有识不可以骤几③,至于有志有恒,则诸弟勉之而已。予身体甚弱,不能苦思,苦思...

与诸弟子文言文翻译诸弟在家读
答: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敢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诸弟此时惟有识不可以骤几③,至于有志有恒,则诸弟勉之而已。予身体甚弱,不能苦思,苦思则头晕,不耐久坐,久坐则...

为什么现在有很多人看曾国藩的书籍呢?
答:曾国藩认为这些都是推动或导航历史的人物,只要“师其一人,读其一书,终身用之,有不能尽”,希望其子孙,有志读书者,能以此为范式,不必广心博骛([台湾]韦政道:《中国的智慧》,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P•98)。因为知识是相通的。在《杂著•劝学篇示直隶士子》一文中,他说,“有偏于考据之学,有偏于辞章之学,亦...

朱熹写的读书方法和诗人国藩写的读书方法它们之间有什么相似之处?_百 ...
答:曾国藩在读书方法上,成大事者,必先读书、读书有志,敬德修业。用曾国藩的话来讲就是“博”。“气吞余子无全目,学如富贾在博收”,确立起终生学习的观念,反对“读书在精不在多”的说法。曾国藩才能论读书之乐。在写给儿子纪泽的信中,曾国藩论读书之乐颇为亲切:“涵泳”二字,最不易识,余...

曾国藩家书摘记
答:卫身莫大如谋食。农工商,劳力以求食者也;士,劳心以求食者也。农果力耕,虽有饥馑,必有丰年;商果积货,虽有壅滞,必有通时;士果能精其业,安见其终不得科名哉?凡专一业之人,必有心得,亦必有疑义。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敢为下流。有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