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塘″出自朱熹的那首诗? 朱熹的诗是出自哪里

作者&投稿:漫悦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为南宋朱熹所作,其出处为《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观书有感
作者: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注释
①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朱熹父亲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鉴:镜。古人以铜为镜,包以镜袱,用时打开。 
②这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
③渠:他,指方塘。那(nǎ)得:怎么会。那:通“哪”,怎么的意思。清如许:这样清澈。
④源头活水":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学习运用探索,才能使自己永葆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译文
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一起移动。要问为何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

出自《观书有感》
【作者】朱熹 【朝代】南宋
全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朱熹父亲朱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
译文: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打开,清澈明净,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
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这首诗借助池塘水清因有活水注入的现象,比喻要不断接受新事物,才能保持思想的活跃与进步。

半亩方塘的诗歌出处~

尤溪县南溪书院的“半亩方塘”半亩方塘,在南溪书院文公祠前。原郑义斋建溪南别墅即有此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内。”词中的方塘即为后来的半亩方塘)为朱熹幼年读书、游戏之所,是朱熹著名诗作《观书有感》所描写之处。明弘治十一年方溥浚修,架亭塘上,名曰“活水亭”;通以石桥,名曰“濂洛桥”。半亩方塘面积约342平方米,半亩有余(一亩约667平方米),其状四方,故名“半亩方塘”。朱熹当年曾留下一首脍炙人口的《观书有感》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的这首诗,饱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被称为不朽之作,千百年来到处被传诵。几百年来,半亩方塘成为文人骚客、莘莘学子们寻找朱子文化底蕴,追慕先贤的神圣之地。 建阳考亭的“半亩方塘”朱熹于南宋绍二年(1191)四月从漳州离任后,就直接到建阳县城,暂住童游桥头,在考亭买旧屋,修建新房。次年新屋落成,即定居考亭。与此同时,在新居大门外凿建半亩方塘,并在其上建“天光云影亭”,据嘉靖《建阳县志》载:天光云影亭(含半亩方塘)在考亭之西,文公故居门外。绍熙三年壬子,朱文公所构。这段史料明确记载了半亩方塘的建筑地点及其时间。只是用明朝的历史去证明宋朝的历史缺乏说服力,可以排除。斗转星移,时异境迁。考亭的半亩方塘与天光云影亭,历经修葺与重建。明正统十二年(1447),考亭朱氏八世孙朱询重建源头活水坊。天顺年间(1457~1460),建阳知县刘钺重建天光云影亭。明末季朱熹十二世孙朱钦刻书“半亩方塘碑”,正面刻《观书有感》绝句,字方六寸,古朴遒劲,落款朱钦。阴面刻“祟祯乙亥”。亭毁后,碑立于考亭书院碑廊,“文化大革命”期间移到建阳县一中,后由建阳博物馆收藏。这首原立于考亭的《观书有感》碑刻诗含义空灵蕴藉,众口传诵,雅俗共赏,往往成为人们努力学习、探索真理的动力。 建阳童游乡的“半亩方塘”建阳童游乡的“半亩方塘”亭的来由,倒也可以查明。原来当朱熹住考亭时,他的学生黄干在建阳城内西清巷讲学,名为“环峰书院”。明朝正德间(1506~1521),建阳知县邵幽将县城内祀奉黄干的环峰书院移建到童游的妙高峰下。在书院门外凿半亩方塘,建半亩方塘亭。这都是朱熹的后裔和官府为怀念先贤的纪念性建筑,纯粹与朱熹本人经历无关。也可以排除。 浙江淳安县的“半亩方塘”浙江淳安县的“半亩方塘”,有凿方塘的明确年代,那是北宋熙宁年(1068~1077)间,淳安人詹安筑双桂书堂时所建。就是说在朱熹出生前早已有了。有些作者认为朱熹来淳安时,才在此对景写下这一名篇。 浙江新昌县的“半亩方塘”据相关史料记载,朱熹与新昌籍名士石墩同为理学家,交往甚密。朱熹多次来往新昌,今大佛寺尚留存朱熹手植腊梅。淳熙四年(公元1177年),浙东大饥。朱熹担任了“提举浙东常平茶盐”,专门负责募集粮米,建立义仓。他经常到新昌赈灾济民,因而与石墩有切磋理学的机会。当年石墩的府第在新昌的梅湖村,即岙桥里。石墩的宅院题名为醉园,园内建有“双清阁”“洗心亭”等美景。一口占地半亩的方塘更为醉园增添了气派。“半亩塘”略呈长方形,东西长,南北宽,塘岸用条石砌成。它的“源头活水”引自新东门外的屏山潭。半亩方塘的北沿,紧挨池塘有一棵千年白果树(银杏)。更有趣的是,成化《新昌县志》中有一幅“名克斋会友图”,反映的就是朱熹与石墩在花园会谈的场景。清康熙《新昌县志》卷十八收录的豫章(江西南昌)刘锡爵《游醉园半亩塘记》开头写道:“庚戌之夏,浪游剡溪,坐卧一楼,几不知天地空阔。偶遇吕子吾日暨令弟旦复两兄……当日朱熹题云:‘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即此塘也。”这一段文字也是朱熹笔下的半亩方塘在新昌的有力佐证 。

春日 宋 · 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泛舟 宋 · 朱熹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观书有感 宋 ·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谓有源头活水来。
好事近 宋 · 朱熹

春色欲来时,先散满天风雪。坐使七闽松竹,变珠幢玉节。中原佳气郁葱葱,河山壮宫阕。丞相功成千载,映黄流清彻。
浣溪沙 宋 · 朱熹

压架年来雪作堆。珍丛也是近移栽。肯令容易放春回。却恐阴晴无定度,从教红白一时开。多情蜂蝶早飞来。

为有源头活水来前句
答: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出自宋代朱熹《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半亩方塘一鉴开的上一句,意思是什么?
答:意思为要问为什么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蕴含了观书和观水一样,都是有着源源不断的源头,以水比喻书,告诉我们要不断的补充新知识,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充实自己,我们才能达到一种新的境界。出自《观书有感二首》,是宋代学问家朱熹的组诗...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翻译成现代汉语
答:“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翻译成现代汉语:要问为什么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出自《观书有感二首·其一》,是宋代理学家朱熹的组诗作品之一。原文: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译文:半亩...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活水源头来”的意思
答:意思是要问为什么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出自《观书有感二首》,是宋代学问家朱熹的组诗作品。朱熹(1130~1200),南宋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字元晦。他广注典籍,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乃至自然科学等都有...

《观书有感》整首诗
答:观书有感一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观书有感二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观书有感二首的后两句诗句是什么意思
答:活水亭观书有感有二首,不知道你要那首,所以如下是两首的翻译,你看一下,你要哪一首的 后两句诗句意思 活水亭观书有感二首·其一 朝代:宋代 作者:朱熹 原文: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译文 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空的...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
答: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首诗是宋朝朱熹写的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的诗歌出处
答:半亩方塘面积约342平方米,半亩有余(一亩约667平方米),其状四方,故名“半亩方塘”。朱熹当年曾留下一首脍炙人口的《观书有感》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的这首诗,饱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被称为不朽之作,千百年来到处被传诵。几百年...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的出处?
答:观书有感(其一)意思 有奖励写回答共48个回答 帅气的小宇宙 高能答主 认真答题,希望能帮到你 关注成为第5364位粉丝 观书有感(其一)的白话译文: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一起移动。要问为什么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

半亩方塘一鉴开全诗
答:1、来源解释:鉴,古时候的铜制镜子,常以镜袱包裹,使用时展开。2、诗句背景: “半亩方塘一鉴开”出自朱熹的《观书有感》。全诗如下: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3、译文阐述: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被打开的镜子,清澈见底,天空的光芒与云彩的影子在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