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表停顿的语气词

作者&投稿:牟穆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1. 文言文中的语气词是那些

这是别人回答的 我借用一下回答你文言文常见的语气词有以下几个:1、也:(1)用在句尾表示陈述语气.如:夫将者,国之辅也.(2)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如: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2、矣:(1)用在句尾表示陈述语气.如:道之不行,已知之矣.(2)用在句尾,表示疑问、感叹、祈使语气.如:先生处胜之门下,几年于此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可疾去矣,慎勿留.3、乎:(1)用在句尾表示疑问语气.如:壮士,能复饮乎?(2)用在句尾,表示感叹、祈使语气.如:天乎!吾无罪./子其行乎?(3)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4、者:(1)表停顿语气.如: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2)用在时间词后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如:昔者吾舅死于虎.(3)用在句尾表疑问.如:无差,谁为多与者?(《狱中杂记》)5、耶:(1)用于句尾表疑问,相当于“吗”“呢”.如:六国互丧,率赂秦耶?/然则何时而乐耶?(2)用于句尾疑问中略带测度,相当于“吗”.如:得无教我猎虫所耶?(3)用于句尾表反问,相当于“吗”.如:呜呼!州县者真驿耶?(4)用于句尾表感叹,相当于“啊”.时耶,命耶?从古如斯.6、邪:(1)表疑问,相当于“呢”“吗”.如: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2)表感叹,相当于“耶”.如:乾坤其易之门邪。

2. 文言文中语气词用法

原发布者:Michina

1.桂林的山真奇啊!(呀)2.你这个人真好啊!(哇)3.桂林的山真险啊!(哪)语气词啊的音变语气词“啊”出现在句末或句中时,由于受到前面音节末尾音素的影响,其读音会发生变化。“啊”的音变规律如下:1、前面的音素是a、o(不包括ao、iao)e、i、ü、ê时,“啊”读作ya,同“呀”。2、前面的音素是u(包括ao、iao)时,“啊”读作wa,同“哇”。3、前面的音素是-n时,“啊”读作na,同“哪”。4、前面的音素是-ng时,“啊”读作nga。5、前面的音素是i(舌尖后元音)和er时,是儿化韵时,“啊”读作ra;6、前面的音素是i(舌尖前元音)时,“啊”读作[ZA]。“啊”的音变例说:1、ya—(在a、o、e、i、ü、ê音素后面时,不包括ao、iao):快打啊!就等你回家啊!夸啊!大家快来吃菠萝啊!都是记者啊!好新潮的大衣啊!日子过的真快啊!快帮我解围啊!你怎么不吃鱼啊?这孩子多活跃啊!2、wa—(在u音素后面时,包括ao、iao):您在哪儿住啊?他普通话说得真好啊!还这么小啊!屋顶还漏不漏啊?看你一身油啊!3、na—:(在-n音素后面时)这件事儿可不简单啊!笑得真欢啊!买这么些冷饮啊!发音真准啊!4、nga—(在-ng音素的后面时)小心水烫啊!小点儿声啊!行不行啊?不管用啊!5、ra—(在舌尖后元音-i、卷舌元音er的后面时,在儿化韵后面时)没法治啊!随便吃啊!什么了不起的事啊!他是王小二啊!这儿多好玩儿啊!6、[ZA]—(在舌尖前元音-i

3. 文言文的几种句式详解,尤其是倒装句的几种形式

常见文言文特殊句式例析 初中阶段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一、判断句 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通常由以下几种方式构成: 1.以虚词配合一定的句式表示的判断句,如借用“者”、“也”等词构成. (l)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 (2)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3)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 (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借助于“乃”、“是”、“为”、“则”、“悉”、“本”等词构成. (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2)斯是陋室《陋室铭》 (3)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 (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5)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出师表》 (6)臣本布衣《出师表》 (7)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3.“者”、“也”都省略,单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来表示判断,也是文言文中判断句的一种形式. (1)七略四库,天子之书《黄生借书说》 (2)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黄生借书说》 二、省略句 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这种句子叫省略句.古汉语中省略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 1.主语省略 (1)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2)[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 2.谓语省略 (1)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2)陈涉自立为将军,[立]吴广为都尉《陈涉世家》 3.宾语省略 (l)上使[扶苏]外将兵《陈涉世家》 (2)便要[渔人]还家《桃花源记》 4.介词省略 (l)置[于]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 (2)武陵人[以]捕鱼为业《桃花源记》 三、被动句 古汉语中,主语和谓语属于被动式关系的叙述句叫被动句.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 l.用“为……所……”、“为所”表示被动. (1)其印为予群从所得《活板》 (2)为乡里所患《周处》 (3)二虫尽为所吞《幼时记趣》 2.用“为+动词”表示被动. (1)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 (2)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守株待兔》 3.用“于”表示被动. (1)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马说》 (2)得幸于武宗《乐工罗程》 四、倒装句 现代汉语中的倒装句是为了适应修辞表达的需要,但在古代,倒装句是正常的句法,所以在文言文翻译时有时要作适当的调整.古汉语中的倒装句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 1.主谓倒装 (1)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2)悲哉世也《公之侨献琴》 2.宾语前置 a.用助词“之”使宾语提前 何陋之有《陋室铭》 b.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 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3.定语后置 常用“者”作标志,翻译时放在名词前面. (1)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 4.介宾短语后置 它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状语,翻译时应放在谓语前. (1)投以骨《狼》 (2)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3)祭以尉首《陈涉世家》 以上四种文言文特殊句式,以初中阶段文言文学习中经常会遇到.掌握这些特殊句的用法,对提高我们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大有帮助. 文言文特殊句式 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位于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位于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用“为”表被动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被天下人嘲笑) 用“被”表被动 “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 用“见”表被动 “……徒见欺”(……白白地被欺骗) 用“于”表被动 “受制于人”(被人控制) “不能容于远近.”(不能被邻里所容) 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在古汉语中,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在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有标志的被动句,大体有以下几种形式: 动词后用介词“于”表被动,“于”起介绍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的作用.如:“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史记.屈原列传》)这里“惑”、“欺”的动作是由“于”后的“郑袖”、“张仪”发出来的. 有时也在介词“于”或动词前加“受”,形成“受.于.”的形式表被动.如:“吾不能举金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资治通鉴》) 用“见”、“于”,“见.于.”表被动.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同上)“暴见于王.”(《孟子.梁惠王下》) “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怒也.”(《答司马谏议书》)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丰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那为此种用法.用“为”,“为.所.”表被动.如:“(巨)偏在远郡, 行将为人所并.”(《资治通鉴》) 用“被”表被动.如:“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张溥《五人墓碑记》)无标志的被动句,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资治通鉴》)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 被。

4. 【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②对话、引文标志: 文言文的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第一次对话出现人名,以后就用“曰”而省主语。③抓语句核心,一般是谓语,然后前后追问 进行推断。

3. 观句式:对偶句、对举句、排比句,骈文中的四六句等。4. 利用上下文内容的关连、呼应断句;5. 找名词(或代词)。

名词或代词往往充当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即可确定停顿。6. 找顶真。

顶真是古汉语一种常见的修辞形式,句子往往前后相承,前一句作宾语的词,在后一句又作主语,也就是现代汉语的兼语句。7. 依总分。

文言文的句子,也有总分式的,我们可据此判断停顿。8. 检查:利用翻译、语法分析或语感来检验断句是否正确合理。

当然,如果我们能够掌握比较丰富的文化知识,也可以帮助我们迅速而准确地断句。比如行政事务、名物制度等。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翻译】李白刚从四川至京师(长安)的时候 住在旅店里。秘书监(官名)贺知章听说他的名声 第一个探访之。

觉得他容貌非凡 又请他拿出所写的文章。李白拿出《蜀道难》给他看。

贺知章还没读完 就数次称赞 称李白为“谪仙人” 解 下金龟(官员的腰带)换酒 和李白喝酒两人都醉了,一连这样好几天 于是李白的名称声誉逐渐显赫。

5. 《为学》练习题带答案

《为学》练习题及参考答案1.指出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组.( )A.不逮人(dài) 迄乎成(qì) 昏与庸(yōnɡ) 屏弃(bǐng)B.蜀之鄙(bǐ) 何恃(shì) 饭钵(bō) 惭色(cán)C.语于富者(yǔ) 僧人(sēng) 久而不怠(dài) 彭端淑(shū)2.解释下列句中“者”的意思.①学之,则难者亦易矣( )②富者有惭色( )③能者为师( )④食马者( )3.解释下列句中“之”的意思①人之为学有难易乎( )②学之,则难者亦易矣( )③吾欲之南海( )④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4.“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的正确译文是( )A.人们立志求学,为什么还不如四川的鄙和尚呢?B.一个人立志求学,难道不如四川那个地位低下的和尚吗?C.一个人立志求学,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上那个穷和尚吗?D.人们立志求学,往往顾虑赶不上四川边境上那个穷和尚.5.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①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译:②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译:6.了解下边文言词语的意义或用法:①下边句中加点的词,有的意义跟现代汉词不同,有的读音也不同,在括号里加以说明.蜀之鄙有二僧( ) 贫者语于富者曰( )子何恃而住( )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②“者”在文言中相当于“的人”、“的东西”、“的事情”等.试解释下边句子中的“者”字.学之,则难者亦易矣( ) 富者有惭色( )能者为师( ) 普通劳动者( )③“乎”、“矣”、“也”、“焉”、“哉”都是文言中常用的语气词.先朗读下边的句子,然后说明加点词所表达的语气.天下事有难易乎( )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吾数年来欲舟而下,犹未能也( )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7.下列句子与原文一致的是:( )A.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B.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温,不亦君子乎?”C.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D.开轩面场园,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8.下面句子节奏与停顿错误的一组是:( )A.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B.人之/为学/有难易乎?C.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D.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9.判断正误,对的打“”,错的打“*”.A.孔子,名丘,字仲屁,战国时鲁国陬邑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B.韩非,战国末年韩国的公子,是占国时期重要的思想家,先秦儒家的集大成者,《韩非子》是其重要著作.( )C.彭端淑,清代四川人,著有《白鹤堂文集》.( )D.薄松龄,字留仙,别号柳泉居士,清代人,著有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E.《归园田居》、《过故人庄》、《钱塘湖春行》、《书湖阴先生壁》、《游山西村》的作者分别为陶渊明、孟浩然、杜甫、王安石、辛弃疾.( )10.解释下边加点的字:①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 ②迄乎成( )③屏弃而不用( ) ④岂有常哉( )⑤犹未能也( ) ⑥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参考答案1.C(C组中“语”音应为“yù”.)2.①……的东西;②…… 的人;③……的人;④……的人3.(略)4.C5.(略)6.本题三个小题引导学生学习文言词和虚词.学习文言实词,注意古今比较;学习文言虚词,作了适当提示,对学习方法也有所启示.①蜀之鄙有二僧(“鄙”是边境的意思,在现代语中,“卑鄙”的“鄙”是品质低劣的意,“鄙视”的“鄙”是轻蔑的意思,只有“边鄙”的“鄙”是边境的意思)贫者语于富者曰(“语”是“告诉”、“说”的意思,读yù.在现代语中,“语言”的“语”是“话”的意思,“不言不语”的“语”是“说”的意思,读yǔ)子何恃而往(“子”是对对方的敬称,相当于“您”,在现代语中,最常用的意思指儿子)顾不如蜀鄙之僧哉(“顾”是“反而”、“难道”的意思,在现代语中,“回顾”的“顾”是“看”的意思,“顾全大局”、“奋不顾身”的“顾”是“照管”、“注意”的意思)②学之,则难者亦易矣(的东西) 富者有惭色(的人) 能者为师(的人) 普通劳动者(的人)③天下事有难易乎(表疑问语气)为之,则难者亦易矣(表感叹语气)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表肯定语气)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表加强语气)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表反问语气)7.答案为C组.A组“难者亦易矣”后句号应为分号; B组“温”应写作“愠”;D组“场园”应为“场圃”.8.C组.C组停顿应为“蜀之鄙/有二僧”.9.A(*)孔子为春秋时鲁国人. B(*)韩非为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 E(*)《钱塘湖春行》、《游山西村》的作者分别为白居易、陆游.10.①为:做 ②迄:等到 ③屏弃:摒弃 ④常:常规,永远不变的 ⑤犹:还,尚且 ⑥顾:难道;哉;语气词,表反问。

6. 停顿的文言文停顿

1.句首关联词或语气词之后要停顿。 如:(1)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翁亭记》) (2)若夫/淫雨霏霏(《岳阳楼记》) (3)盖/大苏/泛赤壁云(《核舟记》) (4)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马说》) 例(1)中的“而”是转折连词,例(2)~(4)中的“若夫”“盖”“且”为语气助词。 2.有些古今异义词朗读时须分开。 如:(1)而/乡邻之生/日蹙(《捕蛇者说》) (2)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口技》) 3.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一般要停顿。 动宾结构肯定不停顿。例如:“吃东西”,不好停顿成“吃/东西”。 如:(1)池/非不深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 (3)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 4.需要着重强调的地方,一般要停顿。 如:(1)先/天下之忧而忧(《岳阳楼记》) (2)出/则无敌国外患者(《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5.“也”用在句中时表停顿语气,朗读时应停顿。 如:余闻之也/久(《伤仲永》) 6.省略句中省略的地方一般要停顿。 如:(1)其一/犬坐于前(《狼》) (2)必以/分人(《曹刿论战》) (3)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

7. 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尾语气词有哪些

1、也

(1)表示判断语气: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译文:城北的徐公,是齐国长得美丽的人啊。

(2)句末语气词,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

雷霆乍惊,宫车过也。(《阿房宫赋》)

译文:雷霆声音惊炸,是宫里的车马过来了。

(3)用在句末,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

鸣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过秦论》)

译文:啊!灭掉六国的是六国自己,不是秦国啊,灭掉秦国的也是秦国,并非天下啊!

2、乎

(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译文:孩子冷吗?想吃东西吗?

(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在国乎?(《鸿门宴》)

译文:老百姓之间相交往时尚且不欺骗彼此,更何况大国之间呢?

(3)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译文:圣人之所以为圣人,愚蠢的人之所以为愚蠢的人,大概都源自于此吧。

3、矣

(1)表示完成时态。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聊斋志异·狼三则》)

译文:: 骨头已经没有了,然而两头狼仍旧一起跟着屠夫。

(2)表示坚决、肯定。

薄而位尊,知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易·系辞下》)

译文:如果一个人德行很差但地位很高,智慧很少却谋虑很大,力量很小却担负很重的任务,那就很少能办成事情了。

4、焉

(1)句末语气词,表示了,啊,呢。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

译文:等到燕子丹用荆轲刺秦王作为计策,开始加速了这个祸端啊。

(2)作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相当于"也"。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赤壁赋》)

译文: 不多时,明月从东山后升起,盘桓在斗宿与牛宿之间。

5、者

(1)语气助词。

后遂无问津者。(《桃花源记》)

译文:后来就没有再问起此事的人了。

(2)用在动词、名词后,相当于“。。的人”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愚公移山》)

译文:北边的山上有位叫愚公的人,年岁有九十,住在山的对面。



~

文言文停顿的技巧
答:有些文言句子句首含语气词(发语词),表示将发表议论,提示原因,如“盖”、“夫”(读“ f ú),往往在发语词后进行停顿,如: (5)盖 / 一岁之犯死者 / 二焉 (《捕蛇者说》)(6)夫 / 环而攻之 / 而不胜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三、根据句中起舒缓语气作用的“之”确定朗读节奏 文言文中,“之”的...

啊呀句末语气助词文言文
答:1. 文言文中怎样分辨之是语气助词,还是代词 不知道你说的是那个词,我觉得既可作“语气词”,也可作“代词”的文言词就是“焉”了.下面我就跟你说说“焉”字的用法区别:1、语气助词:一般用于句末,偶尔用于句中.(1)用于句中表示停顿,舒缓语气,相当于“啊”.《史记》:“且以五帝之圣焉而死,三王之仁焉而死...

五下文言文的停顿
答:2、谓宾之间要停顿。 3、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 4、“古二今一”之间要停顿。 5、关联词后面要停顿。 6、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 三、方法指导 确定节中停顿有以下几种方法: 1、句首语助词(又叫句首发语词)、关联词后面应有停顿。文言文中有一些虚词放在句子的开头,强调语气或领起全句乃至全段...

文言文误认中的朗读停顿
答:十一、句式整齐的四言、五言、六言、七言等,朗读时可用相同的停顿来读,使语气语调一气贯通。 文言文语句节奏划分三条规律: 一、根据文言句子语法结构确定朗读节奏(主、谓、宾)。 二、根据发语词、句首的语气词、关联词等虚词或总结性的词语来确定朗读节奏。 三、语句倒装之处要停顿。 还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必...

语文文言文断句技巧
答:①文言文中常见放在句首的发语词有:夫、盖、焉、惟、斯等等;②放在句尾的语气词有:也、矣、乎、哉、与(欤)、焉、耶(邪)等等;③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句;(“而”表转折而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句子时,“而”字前面要断开)④有些复音虚词...

文言文划分句子停顿
答:文言文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技巧与方法 读清句读,正确停顿是诵读文言文的要求之一。停顿有两种:一是句间停顿,就是根据标点符号来确定句与句之间停顿的长短,语调的抑扬;一是句中短暂停顿,它是以词或词组为单位,根据句子成分之间的内在关系来划分的语气停顿。 正确地进行句中停顿,是以把握句子里的词意和语法结构为前提的...

文言文语句的停顿规律
答:(六)五、七言诗和词曲的韵脚要读出长音,如“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3. 怎样判别文言文中句子的停顿 停顿有两种:一是句间停顿,就是根据标点符号来确定句与句之间停顿的长短,语调的抑扬;一是句中短暂停顿,它是以词或词组为单位,根据句子成分之间的内在关系来划分的语气停顿。 正确地进行句中...

文言文朗读中的停顿规律
答:文言文停顿作为古诗文的诵读能力之一,也是考查的一项重要内容,应引起考生的关注。哪些地方非停不可?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语法结构有许多相似之处,我们可以借助于现代汉语的语法知识来确定哪些地方需要停顿。 1.句首的关联词和语气助词后要停顿。如: (1)虽/鸡狗不得宁焉。 (2)故/君子有不战。(3)盖/一岁之...

文言文两则朗诵停顿
答: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语法结构有许多相似之处,我们可以借助于现代汉语的语法知识来确定哪些地方需要停顿。1.句首的关联词和语气助词后要停顿。如:(1)虽/鸡狗不得宁焉。(2)故/君子有不战。(3)盖/一岁之犯死者而焉。例(1)中的“虽”和例(2)中的“故”是连词,例(3)中的“盖”为语气...

文言文语气词的用法
答:文言文常见的语气词有以下几个: 1、也:(1)用在句尾表示陈述语气。如:夫将者,国之辅也。 (2)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如: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2、矣:(1)用在句尾表示陈述语气。如: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2)用在句尾,表示疑问、感叹、祈使语气。如:先生处胜之门下,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