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书房的文言文答案

作者&投稿:燕贵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1. < >文言文的翻译

是这个吗?

我的屋子里,有的书堆在木箱上,有的书陈列在前面,有的书放在床上,抬头低头,四周环顾,没有不是书的。我的饮食起居,生病 *** ,感到悲伤,忧愁,愤怒,感叹,不曾不与书在一起的。客人不来拜访,妻子子女不相见,而刮风,下雨,打雷,落冰雹等(天气)变化,也不知道。偶尔想要站起来,但杂乱的书围绕着我,好像积着的枯树枝,有时到了不能行走(的地步),于是就自己笑自己说:“这不是我说的鸟窝吗?”于是邀请客人走近看。客人开始不能够进入,已进屋的,也不能出来,于是(客人)也大笑着说:“确实啊,这像鸟窝。”

原文:

吾室之内,或栖于椟,或陈于前,或枕籍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吾饮食起居,疾病 *** ,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宾客不至,妻子不觌,而风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也。间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或至不得行,则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耶!乃引客就观之。客始不能入,既入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曰:信乎,其似巢也!

还是这个?

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

在书房里读书读得很认真很卖力,以至于窗外时光流逝都不察觉,白天黑夜废寝忘食,就是形容读书很用功。

2. 语文文言文《陆游筑书巢》

【原文】 吾室之内,或栖于椟,或陈于前,或枕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吾饮食起居,疾痛 *** ,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宾客不至,妻子不觌,而风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也.间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或至不得行,则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耶!”乃引客就观之,客始不能入,既入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曰:“信乎其似巢也!” 【注释】 1栖于椟(dú):藏在木箱里,堆在木箱上;椟:木柜、木匣,这里指书橱. 2陈:置.又,《过秦论》:“良将尽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3疾痛 *** :因书中的事而引发痛苦的 *** 4觌(dí):看. 4间:间或,偶尔. 5槁枝:枯树枝. 6就:走近,靠近.又,《隆中对》:“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7信:真实的. 8妻子:妻子和儿女.至,使动. 9辄:于是. 10(1)或:有的. 11(2)或:有时 12尝:曾经.辄,往往,总是. 13引,邀请. 14既,已,已经 15 乃,于是. 【翻译】 我屋子里,有的书堆在书橱上,有的(书)陈列在前面,有的(书)放在床上,抬头低头看着,四周环顾下来,没有不是书的地方.我饮食起居,生病 *** ,感到悲伤,忧愁,愤怒,感叹,不曾不与书在一起的.客人不来拜访,妻子儿女不相见,且风雨雷雹(天气)变化,也都不知道.偶尔想要站起来,但杂乱的书围绕着我,好像积着的枯树枝,有时到了不能行走(的地步),于是就自己笑自己说:“这不是我所说的书窝吗!”于是邀请客人走近看(当时的情形).客人刚开始不能够进入(屋子),进到屋中,又不能出来,于是(客人)也大笑着说:“这确实像书窝啊!”。

3. 我的书斋阅读答案(季羡林)

①书斋,顾名思义,是读书的房间,同时也是藏书的地方,还是书写的地方.读书、藏书、书写是书斋的基本功能.后来,文物古玩的收藏和鉴赏常在这里进行,诗词歌赋和书法绘画乃至篆刻的切磋和研讨也常常在这里进行.书斋是以个人名义建立,以主人和密友为主体,进行文化艺术活动的中心.书斋姓“文”,所以别名称作“文房”. ②早在春秋时期,与朝廷兴建的学校--“官学”不同,诸子百家大兴私人讲学之风,诸子家中的讲学之处往往白天是课堂,晚上就成了读书的地方.这应该就是书斋的雏形.汉代儒家学者和诗赋作家,均有自己的书斋从事文化艺术活动.因此,可以说汉代是书斋兴起的时期,唐代是一个相对自由、开放、多元化的时期,文化艺术繁荣而发达,学术氛围也比较宽松.可以说盛唐是书斋成熟的时期,如杜甫在成都的“草堂”,就是典型的文人书斋. ③在中国传统宅院中,书斋往往是民居中唯有的精神场所.它一般位于宅院的僻静之处,如有后花园,必与之相邻,以形成高雅恬淡的良好环境. ④书斋有三大特点.一是文化传承的汇集点.书斋的主体--读书人或做学问的人,在这里藏书,在这里读书,在这里思索;以往优秀的文化,在这里以研读、考证、校注、阐发的方式得以传承;中华民族文明之光在这里化整为零,熊熊燃烧,然后又影响社会的发展进程,使文化得到最好的传承和发展.二是个性创造的发酵池.书斋是个人的领地,是书斋主人个性得以施展的空间.在这里,他们的创造力得以进发,从而产生出新的思想,创造出新的艺术,使得文化发展的链条上,不断有闪动的灵光.三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典范.书斋宜明朗、清静,不可太宽敞.明净可以使人心情舒畅、神气清爽,太宽敞便会损伤目力.窗外四壁,藤萝满墙,中间摆上松柏盆景,或壁上挂古琴一把;书斋右边高一书架,书架上陈列《周易古占》等书及字帖画卷.人独坐于书斋之中,或对日吟诵,或秉烛夜读,于书斋里享受一份清福,从学问中得到一份快乐. ⑤进入21世纪,人们对传统的兴趣在逐步衰减.有些人认为,作为传统文化标志的书斋也将被“读图时代”的电脑和网络所替代.然而,从文化发展的宏观趋势上看,在新的时代,书斋仍将成为现代社会持续存在的文化现象.随着社会发展带来的人们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必然促进精神文化生活品位的提高,这为书斋的普及提供了基础. ⑥今天,历史传统和科技时尚在现代书斋已和谐统一在一起.书斋永远是中国文人的精神家园. 13.根据文意,下列对中国传统“书斋”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书斋是文人读书、藏书、写书、作画以及从事其他文化艺术活动的地方. B.书斋姓“文”,其中所设书桌、文具、字帖画卷等都能体现主人的兴趣爱好和精神追求. C.书斋空间一般较小,大多位于宅院的僻静之处,环境优雅,明朗清净. D.一般来说书斋是私人讲学的地方,白天是课堂,晚上便是书房.14.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书斋未来走向的认识.(4分)参考答案: 13、B 14、①书斋仍将成为现代社会持续存在的文化现象.②历史传统和科技时尚在现代书斋已和谐统一在一起.③书斋永远是中国文人的精神家园.(答到一个点给2分,答到两个点给3分,答到3点得4分)是这个吗?我复制的.。

4. 【课外阅读天才之路的答案还有小书屋的答案】

1.联系上下文说明带点词各表示什么.(1)【它们】都争着把自己的知识无私地奉献给过路的读者.(书)(2)【它】分上下两层,都密密麻麻的摆满了各种各样的书刊杂志.(柜台)(3) 【它】像一叶小舟,在这人们遨游知识的海洋.(小书屋)2.用“—”线画出文中的比喻句,并说明用什么比喻什么.(横线画不了,我写出来)它像一叶小舟,载着人们遨游知识的海洋.用小舟比喻小书屋.3.为什么说小屋“给人们带来春天般的温暖”?因为这个小书屋,没有宽阔豪华的门面,也没有富丽堂皇的室内装饰,却有着琳琅满目的书刊杂志,热情和爱的笑容,亲切温柔的话语.。



~

修香山寺记文言文答案
答:1. 修香山寺记文言文答案 重修香山寺毕,题二十二韵以纪之白居易 阙塞龙门口,只园鹫岭头。 曾随减劫坏,今遇胜缘修。再莹新金刹,重装旧石楼。 病僧皆引起,忙客亦淹留。四望穷沙界,孤标出赡州。 地图铺洛邑,天柱倚崧丘。两面...

居室记陆游文言文答案
答:1)陆游的《居室记》是一篇不可不读的妙文。南宋大文豪的文笔自不必说,《居室记》之妙,妙就妙在它是陆游对自己的生活习惯的真实记录,换句话来说,《居室记》所记就是陆游的养生之道。 2)《居室记》译文 陆游在他住的厅堂北建...

雪堂记文言文赏析
答:(3分) 参考答案。 5. 记游定慧院文言文阅读答案 译文: 黄州定慧院东边的小山上,有一株海棠,枝叶特别地繁荣茂盛。每年花开的时候,(我)必然带着许多客人喝酒,已经五次醉在这海棠下了。 今年又和参寥禅师以及其它的两三个人去访赏...

中考游记类文言文阅读答案
答:1. 中考课外文言文五篇(附答案) 文言文阅读精选100题(附答案)(一)阅读下列文言文语段,完成1- 5题。 (连云港) 〔甲〕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东坡还宅文言文答案
答:1. 文言文< >解释 建中靖国元年,东坡自儋北归①,卜居阳羡。阳羡士大夫犹畏而不敢与之游。独士人邵民瞻,从学于坡。坡亦喜其人,时时相与杖策,过长桥,访山水为乐。邵为坡买一宅,为缗②五百,坡倾囊仅能偿...

书上元夜游文言文答案
答:书上元夜游文言文答案  我来答 1个回答 #热议# 哪些癌症可能会遗传给...4.作者借韩愈的比喻(把人生比作钓鱼),把上元夜游的得失,推及为人生的得失

走进文言文六七年级17单元
答:3. 有谁做完走进文言文六七年级,第11单元和第12单元的答案,麻烦报 走进文言文(六七年级) 10 2 第12单元 2.1 鹤亦知人意 卢仁畜二鹤,甚驯。 后一创死,一哀鸣不食。卢仁勉力饲之,乃食。 一旦,鹤鸣绕卢侧。卢曰:“尔欲去,...

文言文阅读新题型40道
答:一、首先要掌握正确的文言文阅读方法。 众所周知,由于考试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它具有不准借助任何工具书,只能独立解题的特殊性,因此不少学生心理上比较紧张,拿到文言文材料,常常是读完一遍就去选择答案。 其实这种作法是很不正确的,作为...

三字文言文阅读答案
答:4. 三峡文言文阅读答案 三峡【题解】选自《水经注》。 三峡,指长江上游的瞿(qú)塘峡、巫(wū)峡和西陵峡。 【作者】郦(lì)道元,字善长,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 范阳涿(zhuō)县(今河北涿(zhuō)州)人。 【原文】自[在]...

游记类中考文言文阅读答案
答:1. 中考课外文言文五篇(附答案) 文言文阅读精选100题(附答案)(一)阅读下列文言文语段,完成1- 5题。 (连云港) 〔甲〕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