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桥搭台 南台经贸遍地开花

作者&投稿:勾逃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文化搭台,经济唱戏。

  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闽考察期间强调,“要突出以通促融、以惠促融、以情促融,勇于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

  “青山一道同风雨,明月何曾是两乡。”近年来,“货运直航、客运直航、小额贸易”三条通道的开通,打通了海峡两岸同胞交流的界限;“农订会”、水暖交易会、石博会等活动持续开展,搭建了南台合作发展、互利共赢的商机。

  一直以来,郑成功文化和郑成功精神的弘扬与传承,维系着海峡两岸民众的深层情感,不断推动两岸融合发展。立足热络的文化交流,南台两地的经贸往来和合作日益紧密。

  交流通道不断拓展

  前几日,一艘由外籍船主到场“直提自驾”,从南安石井港出境的游艇顺利起航,直接驶抵泰国普吉岛。这是石井口岸首次出口游艇,也是“南安造”游艇首次“自航离境”。

  作为一家台资企业,哈德森游艇投资项目于2007年落地南安。哈德森(福建)游艇有限公司董事长王仲雄告诉记者,公司之所以择址南安,主要是看中南安拥有国家二类港口石井港,区位优势、对台优势得天独厚。

  此次在泉州、南安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以“自航离境”的方式,助力企业打通一条疫情之下持续发展的新通道,“仅这艘游艇就可以节省运费约20万美元,大大提高了企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该公司今年下半年将继续以“自航离境”方式出口游艇2—3艘,另有订单10艘,预计明年交付。

  南安与台湾一衣带水,隔海相望,石井与金门最近处仅有6海里。早年,石井村民站在石井港岸边,还能听到金门村民家里的鸡鸣声。历史记载,明末清初,石井港是郑成功操练水师的军港,也是郑氏家族集运各地土特产和军需物资的港口。清代乾隆时期,石井港成为“接济台湾、澎湖之特定港口,又是南北往来货物转运中心”。

  在历史原因暂停交往的几十年里,石井与金门两地的村民会泛着小舟,在渔船停泊点进行海上民间交易,石井的香菇、干贝,金门的手表、录音机,在一艘艘小船上、一声声 闽南语 中进行交换。

  没有什么能阻碍两岸同胞交往交流的心愿。2002年11月18日,满载闽台农产品有限公司组织的800多吨石材等货物的“成功17号”货轮,从南安石井港区顺利直航金门,这是南安与台湾两地相隔50多年来首次实现货运直航,开启了南台关系发展的新历史。

  2006年6月18日,石井港区举行了货运直航澎湖的首航仪式;2008年12月15日,2艘满载石材的货轮从石井港区直航台湾台北港和安平港,50多年来首次实现货运直航台湾本岛。20年来,南台直航距离由近至远、直航点由少至多,石井港区已成为闽台贸易的重要黄金水道。

  从石井港出发,货轮顺着浅浅的海峡,到金门,再到澎湖,最后到台湾本岛。我们惊讶地发现,货运直航的航线与郑成功挥师收复台湾的轨迹,穿越300多年的时空,重合在一起。“郑成功精神是南台两地人文、经贸等交流的纽带,不管时代如何发展,它总会把两岸人民的心,紧紧连在一起。”台商王先生感慨道。

  2005年11月5日,闽台农产品有限公司首批原产台湾的水果,以对台小额贸易方式从南安石井港零关税登陆,实现了台湾水果登陆泉州零的突破。通过石井港对台小额贸易航线,台湾农产品输入大陆实现“夕发朝至”的快捷服务。

  2006年6月8日,来自泉州各地的130多名游客冒着大雨兴高采烈地登上了簇新的金门籍客轮——“泉州”轮,在一片欢呼声中,客轮从泉州港石井港区缓缓驶离码头,驶向金门;与此同时,由金门水头码头出发的“新金龙号”客轮也向泉州港石井港区驶来。泉金航线正式开通。

  至此,“货运直航、客运直航、小额贸易”三条通道的开通,南安与台湾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进一步促进了南台经贸的合作与发展。

  “小三通”见证着两岸同胞割舍不断的情缘。从事两岸水产贸易几十年,王先生常常要往返两岸洽谈合作,泉金航线的开通让他受益匪浅。他回忆道,在“小三通”开通前,金门同胞要来南安,需先乘飞机到台湾本岛,再飞到香港或深圳,然后坐大巴到珠海或深圳,再坐车到南安。“一路颠簸不说,至少要2天时间,才能从台湾到南安。现在,只要一个小时就能直达。”

  经贸合作遍地开花

  福建是台湾汉族同胞的主要祖籍地之一,在台湾,祖籍泉州约有900万人。每年都有大量台湾同胞到泉州探亲经商,参加各种经贸文化宗教交流活动。

  2001年,在石井镇创立的福建闽台农产品市场有限公司,是“小三通”促进两岸经贸往来的一个生动缩影。20多年来,经过闽台农进入大陆的台湾农产品货值超过1亿美元。从此前单一的石材,到现在涵盖了水果、蔬菜、茶叶、水产品、食品、石板材、陶瓷、铁制品、木制品、机器零配件等,台湾生产的农渔产品大批量经由闽台农产品市场进入大陆各地市场,其中槟榔和鳖卵均占大陆进口总量的2/3。

  “‘小三通’为两岸交流带来了便利,‘农订会’则为两岸合作、台湾产品进入大陆市场打通了基础。”王先生说,他们也是南台经贸合作的受益者。

  2008年,首届海峡两岸(泉州)农产品采购订货会在石井闽台农产品市场举行。作为两岸极具代表性与影响力的农产品专业展会,自第二届起就被商务部批准列入“9·8”投洽会系列活动内容,2014年又列入国家商务部重点支持展会,为推动两岸农业合作、实现互利双赢、促进交流合作提供了重要平台。

  在“农订会”展位上,与南安人民“一期一会”已经成为台湾川伯食品公司董事长川伯的承诺。2008年,台湾川伯食品公司通过台湾云林物流和“农订会”结缘,至今已有14年,可以说既是“农订会”的参与者,也是见证者。从简易搭盖的小展位到如今的“高大上”,从最初带着少量产品“试水” 南安市 场,再到产品销量的逐渐扩大,川伯的招牌豆豉成功登陆,逐渐“红”遍大陆市场。

  “因为疫情没法亲自到现场,但我还是很珍惜‘农订会’这个平台。”去年,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川伯表示,一水之隔的“农订会”让他受益匪浅,他从台湾带来产品,带回的是大陆同胞的浓厚情谊。

  事实上,像川伯食品这样借助“农订会”平台走向大陆市场的台企还有很多。据南安市商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作为海峡两岸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农产品专业展会之一,“农订会”让海峡两岸农业人“以农为媒”,促进互惠互利,实现合作双赢,同时让更多的农产品借助“农订会”平台,有了展示、合作的空间,进一步助力乡村振兴发展。每届“农订会”都会吸引众多台商台农踊跃参与。

  近年来,通过“农订会”平台,闽台融合“产品”可谓硕果累累。据了解,自第一届“农订会”举办至今,对台辐射范围已实现从局部到全岛超过500家企业和团体。展销品种从单一水果到农产品及加工制品,合作领域从仅限农渔产品展销发展到开展深加工合作和台杂品贸易,展销范围由两岸农渔产品扩大到农业科技、电子商务等领域,实现了互利双赢的办展意旨,为促进对台经贸合作提供了重要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