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中“皇太子引博局提吴太子,杀之。”指的是后来的哪位皇帝

作者&投稿:魏凯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汉景帝
司马迁在《平准书》中就明确记录,“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没有大旱灾或大水灾,人民完全可以自给自足,甚至连边郡的粮仓都是满的,政府的库房里每年都能余下很多钱财。

“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当然京都长安则更牛,穿钱的绳子腐朽烂断了,散落一地根本无法统计;仓库的粟米一层盖一 层,旧的没有吃完又堆上新的。

但随着对《史记》不断深入地了解,@七品草民 不禁要问,汉景帝刘启算得上是一位明君吗?

司马迁认为汉景帝心胸狭隘,无人君之量,一一罗列不胜枚举。

司马迁秉承孔子编纂《春秋》的原则和态度——“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在《汉景帝本纪》中并未直接贬低汉景帝。正所谓“欲知其君,先视其臣”,通过解读汉景帝身边的人可以更好地了解汉景帝。

汉景帝画像。

01孝文时,吴太子入见,得侍皇太子饮博。吴太子师傅皆楚人,轻悍,又素骄,博,争道,不恭,皇太子引博局提吴太子,杀之。——《史记·列传第四十六 吴王濞》

汉景帝刘启还是皇太子的时候,吴国太子进京朝拜皇帝,经常陪着刘启喝酒、下棋。

有一次,两人又在一起下棋,下棋过程中,因为一步棋而两人争执起来。

吴国太子对刘启的不怎么恭敬,刘启年轻气盛,忍不住愤怒,抄起棋盘打了过去,大概是直接命中要害,吴国太子当场毙命。

司马迁采用春秋手法,将吴国太子之死归罪于缺少良师,所以导致吴太子轻佻强悍,而又一向骄傲蛮横。

但是,这种洗白终究掩盖不了刘启的暴戾和残忍。

汉文帝派人将吴太子的遗体送回吴国埋葬,吴王由此对朝廷怀恨在心,为汉景帝三年爆发的“七国之乱”埋下了隐患。

02张廷尉事景帝岁余,为淮南王相,犹尚以前过也。久之,释之卒。——《史记·列传第四十二 张释之 冯唐》

张释之侍奉景帝一年多,被贬谪为淮南王相,这还是由于以前得罪景帝的缘故。过了几年,张释之死了。

“廷尉”位列九卿,为执掌刑狱的最高长官,相当于现在的最高大法官。

张释之画像。

“前过”是指张释之刚上任公车令不久,“太子与梁王共车入朝,不下司马门”,太子刘启和梁王刘武同乘一辆马车入宫,到了司马门没有下车步行,径直闯入皇宫。

而汉朝规定经过司马门都要下车步行。“于是释之追止太子、梁王不得入殿门”,张释之追赶上车驾,拦截了下来,并扣留太子和梁王。“遂劾不下公门不敬,奏之”,随后张释之又向汉文帝弹劾太子和梁王。

汉文帝得知后,摘下帽子代太子和梁王向张释之道歉,没有得到谅解。薄太后听说以后下令特赦,太子和梁王才得以入宫。

汉文帝由此对张释之再次刮目相看,便提拔其为中大夫,不久又提拔为中郎将,继而升任为廷尉。

张释之在汉文帝时已名誉天下,“天下称(称赞)之”。然而“文帝崩,景帝立,释之恐”,司马迁言简意赅,写得真不错。

汉景帝刚接班,张释之就要称病辞官,“惧大诛至”。可见,汉景帝的心胸狭隘早已闻名。不然,张释之也不会如此战战兢兢地辞职了。

03上使中尉召错,绐载行东市。错衣朝衣斩东市。——《史记·列传第四十六 吴王濞》

“上”是指汉景帝,“中尉”是指执掌京师守卫部队及京师治安,“错”是指晁错,“绐”意思是欺骗,“朝衣”是指上朝时穿的衣服。

汉景帝派御林军传唤晁错,骗上车拉到了东市,晁错穿着官服就在东市被砍了头。

这事发生在“七国之乱”初起,汉景帝听信了窦婴、袁盎进言,斩晁错以安抚吴楚。

晁错在汉文帝时便是太子舍人、门大夫、家令。“以其辩得幸太子,太子家号曰‘智囊’”,凭借辩才晁错深受太子刘启宠爱,被称之为“智囊”。

汉景帝即位之后,晁错从中大夫被迅速提升为御史大夫。御史大夫位列“三公”,相当于副丞相。晁错在内史任上常单独跟汉景帝商讨国事,并主持更改法令。

晁错任御史大夫后,再次重提削藩政策。

为何说重提呢?晁错曾建议汉文帝削藩,“书数十上,孝文不听,然奇其才”。汉景帝刘启听信了晁错下令削藩,“上令公卿列侯宗室集议,莫敢难”,众官员集中讨论时,没有人敢于质疑诘难。

诸侯不愿坐以待毙,于是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国联合,“以诛错为名”起兵造反。袁盎为了防备被晁错诬告,联合窦婴向汉景帝建议杀掉晁错求和,于是晁错被腰斩了,而且还被灭了族。

在《袁盎晁错列传》、《汉景帝本纪》司马迁将晁错之死归结于袁盎,包括司马迁对晁错评论中说,“欲报私仇,反以亡躯”,想要报个人仇怨导致丢了性命。

然而,在《吴王濞列传》中则又戳穿了这个秘密,斩晁错其实是刘启的主意。

其一,晁错是“传召”而被骗到东市;其二,晁错穿着官服被腰斩,晁错还准备着正装见皇帝;其三,御林军除了皇帝谁还可以调用。

“顾诚何如,吾不爱一人以谢天下”,汉景帝意欲以牺牲晁错来换取七国退兵,看似天真可笑的举措,却透露了汉景帝为人狠辣,薄情寡义。

04临江王,嫡长子也,以一言之过,废为王临江,用宫垣事,卒杀中尉府。——《史记·列传第四十八 韩安国》

临江王刘荣是汉景帝的长子,因为一句话的过失导致被废,又因为侵占庙墙外土地,被迫在中尉府自杀。

这是韩安国劝谏梁孝王刘武交出杀害袁盎的凶手,却因此揭露了栗太子被废的真相。

韩安国画像。

汉景帝的皇后薄氏无子,皇长子刘荣被立为太子。如果一切顺利,刘荣或许也可以荣登皇位。

然而,刘荣的梦想破灭了,《外戚世家》将原因归咎于其母——栗姬。

汉景帝姐姐刘嫖找到刘荣生母栗姬,商量给孩子定亲,“长公主嫖有女,欲予为妃”。刘嫖本来就是个政治投机者,仗着窦太后的宠爱无法无天。她给汉景帝进献美女,以至于联姻刘荣,同样出于政治投机,攫取和巩固权力。

然而,栗姬拒绝了刘嫖,并非懂得近亲不能结婚的科学,而是因为吃醋嫉妒,“而景帝诸美人皆因长公主见景帝”,刘嫖给汉景帝介绍了很多美女。

刘嫖又找到了王夫人,即汉武帝刘彻生母,双方确定了娃娃亲。随后,刘嫖经常说栗姬的坏话,“日谗栗姬短于景帝”。

汉景帝有一次生病,感觉命不久已,于是安排身后事托付给栗姬,“我死后,要善待其他诸侯王儿子们”。汉景帝在繁衍子嗣方面还是卖力耕耘的,竟然五宗十三王(五个老婆生了十三个儿子)。

“栗姬怒,不肯应,言不逊”。这大概就是韩安国所说的“一言之过”了,栗姬怒不可遏,不仅没有答应,而且还出言不逊。

栗姬到底如何出言不逊了?司马迁没有说,估计骂得很厉害,不然景帝不至于生气,“景帝恚,心嗛之而未发也”。

汉景帝怀恨在心没有立即表现出来。随后,王夫人怂恿大臣催促景帝立栗姬为后,汉景帝恼火了,大臣下狱,刘荣被废。

汉景帝恼火并非是大臣干预了“家务事”,而是担心大臣与栗姬勾结。

@七品草民注意到 韩安国劝梁孝王刘武时引用了一句俗语,“虽有亲父,安知其不为虎?虽有亲兄,安知其不为狼?”景帝不仅是刘荣的父亲,还是梁孝王刘武的同胞兄长。

莫非司马迁在此暗讽汉景帝比虎狼更狠毒?

05顷之,景帝居禁中,召条侯,赐食。独置大胾,无切肉,又不置箸。条侯心不平,顾谓尚席取箸。景帝视而笑曰:“此不足君所乎?”条侯免冠谢。上起,条侯因趋出。景帝以目送之,曰:“此怏怏者非少主臣也!”——《史记·世家第二十七 绛侯》

“鸟尽弓藏,兔死狗烹”,古代君王对待功臣的态度大抵都如此。

汉景帝对周亚夫也是毫不留情地“卸磨杀驴”。虽然周亚夫不负重托,三个月平息了“七国之乱”,而后被任命为丞相,深受器重。

但也正是在戡乱过程中,因没及时救援梁国,与梁王刘武结下了仇恨。

后来梁王刘武每次去京城朝见天子,“常与太后言条侯之短”。

周亚夫画像。

景帝七年,废掉太子刘荣时,“丞相固争之,不得”,周亚夫据理力争,不惜顶撞汉景帝。汉景帝因此而发怒,“由此疏之”。

此后,周亚夫反对汉景帝封归顺汉朝的匈奴王唯徐卢等五人为侯,再次得罪了汉景帝。君臣关系日渐疏远,周亚夫迫于无奈,便称病辞职。

又过了不久,汉景帝在宫中宴请周亚夫,故意给了他一大块肉,既没有切好,也没有配筷子。周亚夫见状心有满意,回头向侍者索要筷子。

汉景帝一直关注着周亚夫的一举一动,这时便笑着说:“难道这还不能让你满意吗?”

周亚夫听罢摘帽叩头谢罪。景帝起身,周亚夫也立即站了起来,小步快走离宫而去。

汉景帝看着周亚夫离去,“如此不满意的样子,是不能辅佐少主的!”

随后汉景帝借周亚夫儿子私造盔甲一事,将周亚夫逮捕入狱。其子私造盔甲准备丧葬品,周亚夫一来不知,二来无法忍受狱吏的屈辱,绝食五日呕血而死。

“‘君侯纵不反地上,即欲地下反耳。’吏侵之益急。”被狱吏逼迫,这一幕与其父周勃命运何其相似,周勃入狱得释感慨道,“吾尝将百万军,然安知狱吏之贵乎!”其实,无论是周勃,还是周亚夫案件背后都隐藏着一双黑手。

周亚夫之死固然有自身原因,于性格耿直、“谋国不谋身”,但心胸狭隘的汉景帝同样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汉初奉行“清净无为,与民休息”,汉景帝时期的五任丞相——申屠嘉、陶青、周亚夫、刘舍、卫绾,要么是无能的“庸才”,要么任期短暂而不被信任。

所以,景帝时期的臣子大多是碌碌无为、例行公事的奴才,在《史记》第一百零三卷中,列传第四十三篇石奋父子五人、直不疑、卫绾、周文、张叔等等都是碌碌无为的。

除此之外,后世总结的“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也是出在汉景帝时期。

汉景帝。
孝文时,吴太子入见,得侍皇太子饮博。吴太子师傅皆楚人,轻悍,又素骄,博,争道,不恭,皇太子引博局提吴太子,杀之。——《史记·列传第四十六 吴王濞》
汉景帝刘启还是皇太子的时候,吴国太子进京朝拜皇帝,经常陪着刘启喝酒、下棋。
有一次,两人又在一起下棋,下棋过程中,因为一步棋而两人争执起来。
吴国太子对刘启的不怎么恭敬,刘启年轻气盛,忍不住愤怒,抄起棋盘打了过去,大概是直接命中要害,吴国太子当场毙命。
司马迁采用春秋手法,将吴国太子之死归罪于缺少良师,所以导致吴太子轻佻强悍,而又一向骄傲蛮横。
但是,这种洗白终究掩盖不了刘启的暴戾和残忍。
汉文帝派人将吴太子的遗体送回吴国埋葬,吴王由此对朝廷怀恨在心,为汉景帝三年爆发的“七国之乱”埋下了隐患。

汉景帝
01孝文时,吴太子入见,得侍皇太子饮博。吴太子师傅皆楚人,轻悍,又素骄,博,争道,不恭,皇太子引博局提吴太子,杀之。——《史记·列传第四十六 吴王濞》
汉景帝刘启还是皇太子的时候,吴国太子进京朝拜皇帝,经常陪着刘启喝酒、下棋。
有一次,两人又在一起下棋,下棋过程中,因为一步棋而两人争执起来。
吴国太子对刘启的不怎么恭敬,刘启年轻气盛,忍不住愤怒,抄起棋盘打了过去,大概是直接命中要害,吴国太子当场毙命。
司马迁采用春秋手法,将吴国太子之死归罪于缺少良师,所以导致吴太子轻佻强悍,而又一向骄傲蛮横。
但是,这种洗白终究掩盖不了刘启的暴戾和残忍。
汉文帝派人将吴太子的遗体送回吴国埋葬,吴王由此对朝廷怀恨在心,为汉景帝三年爆发的“七国之乱”埋下了隐患。

汉景帝刘启
孝文时,吴太子入见,得侍皇太子饮博。吴太子师傅皆楚人,轻悍,又素骄,博,争道,不恭,皇太子引博局提吴太子,杀之。——《史记·列传第四十六 吴王濞》汉景帝刘启还是皇太子的时候,吴国太子进京朝拜皇帝,经常陪着刘启喝酒、下棋。有一次,两人又在一起下棋,下棋过程中,因为一步棋而两人争执起来。吴国太子对刘启的不怎么恭敬,刘启年轻气盛,忍不住愤怒,抄起棋盘打了过去,大概是直接命中要害,吴国太子当场毙命。司马迁采用春秋手法,将吴国太子之死归罪于缺少良师,所以导致吴太子轻佻强悍,而又一向骄傲蛮横。但是,这种洗白终究掩盖不了刘启的暴戾和残忍。汉文帝派人将吴太子的遗体送回吴国埋葬,吴王由此对朝廷怀恨在心,为汉景帝三年爆发的“七国之乱”埋下了隐患。

汉景帝
公元前157年六月,汉文帝病逝,三十二岁的刘启登基,史称汉景帝。汉景帝的性格中暴戾残忍的一面,也并非当了皇帝才形成,而是与生俱来的。《史记》载:“孝文时,吴太子见,得侍皇太子饮博。吴太子师傅皆楚人,轻悍,又素骄,博,争道,不恭,皇太子引博局提吴太子,杀之。”意思是说,汉文帝时期,吴王刘濞的太子在京城与刘启下棋时,由于无礼耍赖,态度十分骄横,被刘启以棋具击杀。当时,刘启不过是一个十几岁的孩子,为了一点鸡毛蒜皮的博弈之争,就把自己的堂兄弟活活打死。

~

汉景帝年少时用棋盘砸死吴王刘濞太子,是什么心理呢?
答:孝文时,吴太子入见,得侍皇太子饮博。吴太子师傅皆楚人,轻悍,又素骄,博,争道,不恭,皇太子引博局提吴太子,杀之。——引自《史记》吴王濞列传。意思就是汉文帝时,刘濞的儿子刘贤入京,得以陪伴皇太子刘启喝酒下棋,刘贤的师傅都是楚人,从而都养成了轻佻、剽悍的个性。有一次...

刘濞之子怎么死的?
答:刘濞之子刘贤是被刘启打死的。出处:东汉班固《汉书》:孝文时,吴太子入见,得侍皇太子饮博。吴太子师傅皆楚人,轻悍,又素骄。博争道,不恭,皇太子引博局提吴太子,杀之。于是遣其丧归葬吴。吴王愠曰:“天下一宗,死长安即葬长安,何必来葬!”复遣丧之长安葬。吴王由是怨望,稍失籓臣礼...

《史记》卷一百六 吴王濞列传第四十六
答:会孝惠、高后时,天下初定,郡国诸侯各务自拊循其民。吴有豫章郡铜山,濞则招致天下亡命者盗铸钱,煮海水为盐,以故无赋,国用富饶。孝文时,吴太子入见,得侍皇太子饮博。吴太子师傅皆楚人,轻悍,又素骄,博,争道,不恭,皇太子引博局提吴太子,杀之。於是遣其丧归葬。至吴,吴王愠曰:...

吴王刘濞反叛的原因
答:但是吴太子因为与皇太子玩博戏,与皇太子争道 ,由于态度不恭,却致使皇太子举引博局掷击吴太子,并致其死。失子之痛,使吴王濂当然表示了不满,但是对方贵为皇太子,即使不满也无话可说无处申诉。但文帝却又把吴太子的尸首送给吴王 ,让吴太子归葬至吴国。二、经常无端遭受怀疑。七国之乱前夕 ,...

吴王濞列传的作品原文
答:吴有豫章郡铜山,濞则招致天下亡命者铸钱,煮海水为盐,以故无赋,国用富饶。孝文时,吴太子入见,得侍皇太子饮博。吴太子师傅皆楚人,轻悍,又素骄,博,争道,不恭,皇太子引博局提吴太子,杀之。於是遣其丧归葬。至吴,吴王愠曰:“天下同宗,死长安即葬长安,何必来葬为!”复遣丧之长安葬。吴王由此稍失籓臣...

栗姬不止收敛,为什么依旧能得到刘启的厚待?与她的性格有什么关系...
答:博争道,不恭,皇太子引博局提吴太子,杀之。于是遣其丧归葬吴。太子刘启与吴王的儿子刘贤下棋之时,为了争输赢,加上不爽刘贤不让他,就直接发难用棋盘砸死了刘贤,也直接导致了藩王的不满。在刘启还没有登基时就和藩王结下了梁子,虽有汉朝旧制藩王不得无诏入京,但是隐患就这样埋下了。等到...

博局的解释
答:博局的解释(1).棋盘。 《史记·吴王濞列传》 :“ 吴太子 师傅皆 楚 人,轻悍,又素骄,博,争道,不恭,皇太子引博局提 吴太子 ,杀之。” 宋 洪迈 《夷坚乙志·皇甫自牧》 :“ 自牧 在舟中与 同行 者皆袒裼不冠屦,以象戏遣日,忽博局倾侧,以为 适然 , 对弈 不辍。” 《续...

推动盛世达到巅峰的汉景帝,他真的是个明君吗?
答:拿汉景帝打死吴王世子来说。史记里记载了这样一段:吴太子师傅皆楚人,轻悍,又素骄,博,争道,不恭,皇太子引博局提吴太子,杀之-《史记》翻译过来就是吴国世子这个人骄横,和太子下棋的时候让太子不满意了,两人起了争执,结果太子就以下棋的名义将其杀害。要知道,吴国作为当时汉朝的一个下属国,...

“薄情寡义”的汉景帝,借师傅人头一用还被称百代明君的原因
答:《汉书》有记载:孝文时,吴太子入见,轻悍,又素骄。博争道,不恭,皇太子引博局提吴太子,杀之。早在汉景帝还是太子之时,在于吴国太子下棋的时候,因为一着之失,怒起心头的汉景帝随手就抡起棋盘将吴国太子活活打死。随后,又并无任何表示的将尸体往吴国一送了之。且不说吴王刘濞本就是从尸山...

汉景帝为何要气死申屠嘉、腰斩晁错、饿死周亚夫?
答:腰斩晁错刘濞与汉景帝之间存在着杀子之仇-文帝时代,刘濞之子入朝,与太子(即后来的汉景帝)下棋起了争执,“皇太子引博局提吴太子,杀之”,被太子拿棋盘给砸死了。这种仇怨,在刘濞与汉景帝之间种下了难以化解的猜疑,彼此都只能在强大的实力中寻找安全感。如今,晁错要剥夺吴国的经济命脉,刘濞就只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