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柳青创作《创业史》的背景资料 作家柳青作品介绍

作者&投稿:文钥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作者柳青(1916-1978),陕西吴堡人。1936年在西安主编《学生呼声》,任《西北文化日报》副刊编著;1938年赴延安,任随军记者、文化教员、米脂县基层乡政府文书;1949年后任《中国青年报》编委、文艺部主任,西安市作家协会副主席;1952年赴长安县乡村插队务农,后作长安县县委书记。1936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长篇小说《创业史》 《铜墙铁壁》(一九五七年纪事),短篇小说《地雷》《待车》,散文集《皇甫村的三年》等。 《创业史》,1960年3月中国青年出版社初版。

编辑本段|回到顶部创业史-内容概要
《创业史》小说以梁生宝互助组的发展为线索,表现了中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进程中的历史风貌和农民思想情感的转变。

作品内容:反映渭河平原下堡乡蛤蟆滩农业合作化运动,指出了在当时农村两极分化严重的情况下,开展互助合作运动,对农民进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揭示了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现实可能性和历史必然性。

两个对立的阵营:一边是坚决走“共同富裕”道路的梁生宝、高增福等贫雇农;另一边是富农姚士杰、中农郭世富、村长郭振山之间的是梁三老汉。

编辑本段|回到顶部创业史-创作过程
柳青在《创业史》中第一句话就说:“我这是在写小说吗?不是。我是在写历史。我想要写出来的就是中国的农民在进入社会主义那一瞬间时的生活感受” 。因此这部小说所具有浓郁的陕西风情,以及作家深刻的思想立意能够深刻打动读者。

1951年5月,《中国青年报》创办者之一,编委、副刊主编刘蕴华(柳青)突然离开了首都北京,自己带着简单的行李,踏着最后一场潇潇春雨中的泥泞路,来到陕西长安的皇甫乡安家落户。这位曾经的“团中央高级干部”( 据说他当时的级别是9级,是非常高的干部)在镐河畔神禾原上的古庙里,像一个农民一样住了14年。柳青的《创业史》当时在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时候,据说稿费就是十万元,柳青把这些钱全部捐献给了农村,为农村买化肥、农业机具,安装电线等,总之,他是一个彻底忘我的文学家。

著名的“梁生宝买稻种”的故事其实就来自柳青本人。1956年,柳青用自己的稿费和积蓄换来了日本良种稻――矮杆粳稻,在小范围种植试验成功之后,第二年秋天,王家斌(梁生宝的原型)胜利合作社的1千多亩水稻获得了平均亩产710斤的大丰收,创造了陕西地区历史上最高的粮食生产纪录。1960年,长篇小说《创业史》第一部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前的一个月,柳青就将所有的稿费一万六千零六十五元,捐给胜利人民公社,作为公社的工业基建费用,公社用这笔“巨款”修了一座农业机械厂,后来又建了王曲卫生院。为给村里拉电线,柳青更预支了小说第二部的部分稿费(《创业史》原计划写四部),于是柳青的后半生几乎就是在债务中渡过的,像一切苦行者一样,这个当代中国“发行量”最高的作家之一去世时一贫如洗。

当时,“文革”前,中青社出版的三红一史在中国文坛上可以说是独占鳌头,都是极具影响力的作品。 柳青的小说不仅在读者当中赢得了好评,而且在文学界也是一片叫好声。《创业史》所创造的梁生宝、徐改霞、梁三老汉等艺术形象成为文学界议论的对象。

柳青写《创业史》其实也是受到“文革”前所谓三面红旗的影响,尽管他对农民和农村倾注了大量真诚的感情,但是,他也无法摆脱当时社会主流理论上对社会进程的某种解释,梁生宝这个人物当时也是存在争议的,很多人认为这个人物被作者拔高了。现在看来,这个说法还是恰如其分的。不过,这是历史的局限,谁也不可能脱离历史自己去独立发展。其实,从研究的角度看,重要作家历史观念上受政治因素影响恰恰是文学研究必须要接触的内容。

长安的常宁宫。那里有孔窑洞,据说这是柳青创作《创业史》的真实地址所在。

《创业史》是一部反映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史诗式巨著,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

编辑本段|回到顶部创业史-著作解读
《创业史》通过中国西北地区一个小村落蛤蟆滩的生活演变,广阔地概括了中国农业合作化运动初期的社会矛盾冲突,着重表现了在这场变私有制为公有制的革命中社会的、思想的和心理的变化过程。

小说一开始在“题叙”中叙述了梁三老汉一家三代创家立业的悲惨历史。这部历史是几千年来中国农民走过的历史道路的典型概括。“题叙”意在表明,在私有制的基础上,农民要真正致富,即使拚尽毕生的精力也是难以实现的,只有走党指引的社会主义道路,农民才会有自己的光明前途。然而“创业难”,通向社会主义的道路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小说的正文围绕着粱生宝互助组的巩固和发展,直至灯塔社的建立,完整地概括了农业合作化运动中所遇到的复杂斗争。作者把这场斗争的主要对立面体现为三股力量:一是富裕中农郭世富,这个农村坚持个体经济的代表人物,凭借个人优厚的经济力量,用自己的“榜样”去吸引个体农民,公开跟农业集体化对抗;二是反动富农姚士杰,这个狠毒的阶级敌人站在郭世富的背后,施展阴谋诡计破坏互助组;三是党内的自发势力的代表人物郭振山,他是土改后的新中农,热衷于个人发家致富,暗中抵制合作化运动。这三个人的社会地位不同,相互之间也有矛盾,但作者表现他们在“走资本主义道路”的意向上,却无意中结成了同盟。正是在这场斗争中,梁生宝互助组在党的领导下,依靠、团结、教育农民群众,取得了节节胜利,显示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强大的生命力。

作者这样确立小说的矛盾支架,显然是遵循着当时所普遍确认的关于社会主义时期农村基本矛盾的认识,即:与资本主义道路自发势力的斗争、与暗藏的阶级敌人的斗争、与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代表人物的斗争。作者把自己对社会矛盾的本质化认识,化成了艺术构思。但可贵的是,小说在艺术描写上,没有把这些斗争简单化、表面化。首先,它大胆地揭示了这些矛盾斗争的错综复杂性。在作家笔下,即使贫农阶层也不是铁板一块,有坚定地同梁生宝站在一起,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积极分子高增福、冯有万;也有梁三老汉、王二直杠等不同程度地落后于时代革命潮流的人。梁三老汉长时间对互助组持怀疑的态度,王二直杠至死也没有接受社会主义,他们头脑中的私有制观念,也构成了农业合作化运动的一种阻力。其次,它深入地揭示了农村各个阶级、阶层、家庭、邻里以及党组织内部各种思想性格之间的矛盾冲突。这些思想性格冲突,有的表现在行动上,有的表现在思想上,也有的只是表现在心理变化上。它们都直接或间接地跟合作化运动中的两条道路斗争联系在一起,真实地再现了社会主义革命时期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

还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铺展这幅历史画卷时,体现了他对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和特点有着独到的见解。农业合作化运动跟土改运动不同,土地改革可以用政治强制手段,剥夺地主的生产资料,因为他们是阶级敌人;而农业合作化运动中的两条道路斗争,主要和大量反映在人民内部。对资本主义自发势力的斗争和引导农民摆脱私有制观念的束缚,只能靠教育的方法。因此,小说没有去写惊心动魄的大事件、没有制造轰轰烈烈的斗争大场面,而是通过梁生宝互助组“买稻种”、“新法育秧”、“进山割竹”等一系列“生活故事”,形象而深刻地说明了在农村社会生产方式面临着历史性变动时,我们只有积极地发展生产,创造一种能使广大农民共同富裕的优越的生产方式才能吸引农民自觉自愿地走上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创业史》通过真实展示生活的具有魅力的艺术手段所揭示的这个深刻的思想,有重要的启迪意义,这使它在同类题材的作品中更能经住历史的检验。

编辑本段|回到顶部创业史-人物形象

小说《创业史》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塑造了一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合作化运动的带头人梁生宝,是作者精心塑造的社会主义新人的形象。他小时讨过饭,长大熬过长工,解放前在荒山野岭当过“地下农民”,跟继父一道饱尝了创家立业的辛酸,并从父辈那里继承了勤劳、朴实、坚韧不拔的劳动者的优秀品质。这个年轻的预备党员,在党的教育下,一旦认识到私有制是万恶之源,就决心走一条与父辈不同的创社会主义大业的道路。正当“老资格”的党员郭振山在革命的征途上退了坡的时候,他勇敢地担负起带领庄稼人走互助合作道路的重担,成为一个积极、聪明、公道、能干的领袖人物。然而小说并没有把他写成“锋芒毕露咄咄逼人的角色”。他谦逊、纯朴、老实、厚道、善于思考,从不以领导者自居,更不指手划脚、夸夸其谈,表面上甚至还有些面嫩口拙,爱情生活上更是缺少勇气和机智。但是,听党的话,热爱社会主义,富有牺牲精神,是他的最可宝贵的思想品质。小说抓住他的性格中这一最主要特点。着重描绘了他为党的事业奋斗的坚实有力的行动。互助组初期,当庄稼人都把羡慕的目光投向富裕中农郭世富时,他跑到郭县买回稻种,在互助组内搞稻麦两熟。这件事比郭世富楼房架梁仪式更能牵动庄稼人的心,人们一下子就把注意力集中到粮食增产措施上来了。此一举使郭世富深为不安,他想:“没想到让他小子跑到咱前头去了!”“活跃借贷”时,富裕中农不愿再把粮食借给困难户度春荒,连有能力的郭振山都束手无策了,他却组织人们进山割竹,解决了困难户的粮食和互助组的肥料问题。显然这不是惊天动地的壮举,然而正是这些看起来似乎很“平凡”的行动,在蛤蟆滩庄稼人的心底掀起重重波澜,使他们看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同时,小说还通过“买稻种的路上”、“和增福夜谈”等章节“对梁生宝的内心世界作了深入细致的揭示,展现了他的崇高的心灵美。他决心把自已的一切部献给党的事业,“他觉得只有这样做,才活得带劲儿,才活得有味”。他认为“照党的指示,给群众办事,受苦就是享乐”。作者创造这个农村新人形象,自然有其坚实的现实根基。尽管作者为了体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和美学理想,有意对人物作了净化的处理,略去了这个年轻农民身上不可避免的小生产者的思想意识,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形象的可信性。但是,这个形象所体现出来的那种勇于进取、坚忍不拔和无私的奉献精神,以及严于律己和注重求实的作风,确实曾经有力地吸引了许多读者。尤其是作者对陕西农民所特有的精神气质、行动方式、感情状态以至语言习惯的精细把握,更有助于他使这一形象保持着感人的魅力。

梁三老汉是《创业史》中最为成功的艺术形象。在旧社会,这个老贫农经历了三起三落的创立家业的辛酸史,因而衷心拥护土改。作为一个小生产者,他最大的梦想是利用新社会分给他的土地,用狠命的劳动真正地创立起个人的家业来,也做个郭世富式的“三合头瓦房院的长者”。所以,当社会生产方式要发生重大变革时,他一时是难以相信也难以接受的。这是他作为背负着几千年私有制观念因袭重担的农民的保守性所决定的,另一面,他又是个勤劳、善良、朴实的劳动者,“被剥削过的痛苦的记忆”,“受压迫的心灵”,使他“在精神上和王书记、党支部、生宝们挨近”。他尽管怀疑、反对儿子办互助组,但心里却无时无刻不关心着互助合作运动的命运。作者相当精彩地描写了这个矛盾着的双重性格,并着重表现了这个人物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艰难历程。他先是反对互助组,接着对自己迷恋的旧道路产生了怀疑,最后终于承认了自己儿子的道路是对的,站到了合作化运动的一边。梁三老汉这样的曾经动摇于两条道路之间的艺术形象,虽然并不是《创业史》里所独有的,但是能够把一个农民在告别私有制时思想性格的转变,及其心灵上经历的艰巨的、痛苦的斗争过程,示得如此完整、细腻、入木三分和震撼人心,确实令人惊叹,可以说,梁三老汉是当代文学人物画廊里一个不可多得的艺术典型。

蛤蟆滩的“三大能人”郭振山、郭世富、姚士杰的形象,也塑造得各有特色。

郭振山的形象,具有深刻的警策意义。他身为共产党员,却热衷于个人发家致富,对互助组冷眼旁观,极力打击它的威信,成为合作化运动的一块绊脚石。他虽然精明强干,头脑灵活,但只顾个人私利,同党的要求背道而驰,这就使他在群众中丧失了威信。他明明走的是一条错误道路,却装腔作势、强词夺理、指手划脚、咄咄逼人一派家长作风。小说通过他自己的言与行、他的言行与梁生宝的言行的生动对比,把他的这种思想性格揭示得十分深刻、鲜明。这个形象告诉人们:抱着个人主义动机在党内找出路,就要同党的方针路线形成尖锐的对立,这样的共产党员如下认真改造思想,任其发展下去,就会给党的事业造成损害,最终也会在政治上毁掉自己。

郭世富和姚士杰是作者描写的两个既有共同点又彼此区别得很清楚的反面人物。在抗拒合作化潮流上,他们有一致性:然而社会地位的不同,又使他们在动机和行为上带有各自的特点。富裕中农郭世富外善内奸,贪婪狡黠,精明谨慎。他出于个人的发家狂,处处跟党的号召相对抗,但搞的是“合法斗争”,姚士杰这个富农分子则跟新社会有深刻的阶级仇恨,他表面“老实”、“积极”,内心阴险狠毒,诡计多端,暗地进行破坏活动,表现了阶级敌人的反动本性。

此外,高增福、冯有万、任老四、任欢喜、王二直杠、梁大老汉、高增荣、改霞、素芳、生宝妈等,都是些性格鲜明的人物。他们以相互不能取代的地位,组成了一个矛盾统一的形象世界,给作品带来了丰富的思想意蕴。

编辑本段|回到顶部创业史-题材及结构
《创业史》对社会生活的反映和概括,从广处着眼,向深处突进,具有史诗的特点和规模。

在题材的处理上,小说把历史的广度与深度有机地结合了起来。作品描写的重心是放在农业合作化运动这个题材本身的历史深刻性的挖掘上。《创业史》描写农业合作化运动中的两条道路的斗争、各种思想的斗争,艺术的触角既触及到了农村中那些有影响有代表性的人物,也伸进了蛤蟆滩草棚院里那些不为人们所注意的角落;既展现了运动的滚滚向前的主流,也揭示了它的支流、暗流和逆流;既写了人们的政治立场,也写到了人们的思想动向和心理状态。无疑这是对生活的很有深度的反映。同时作家又以历史家的眼光开拓了题材的广度:一方面通过“题叙”以及人物生活史的介绍,把蛤蟆滩的现在同蛤蟆滩的过去联系起来;另一方面通过郭世富黄堡镇卖粮、改霞进工厂等情节,把蛤蟆滩的斗争,跟当时全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联系起来。这样,蛤蟆滩的斗争就有了一个十分广阔的背景,读者能够从历史的联系中看到它的位置,从全局的联系中看到它的意义,历史的深度同广度达到了统一。

在人物的描写上,小说表现了宽阔的艺术视野。作家笔下的人物很多,几乎包括了农村各个阶级和阶层的典型。这些众多人物把社会生活面铺展得很广。同时,作家又特别注意揭示各种人物的独特性格、独特命运形成的深远的社会历史根源,使每个人都有一部生活史。通过对人物的这种有深度的描写,读者就能理解他们在现实斗争中何以如此表现,并且提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问题。如由于梁三老汉解放前有一段悲惨的创业史,土改后又产主取得四合院长者地位的梦想,那末他在合作化运动面前踟蹰不前,跟私有制观念决裂得那么艰难,就是完全合乎逻辑的。又如通过素芳极为特殊的悲剧命运,以及对她在现实生活中仍然受着封建宗法家长制禁锢的描写,就有力地揭示了妇女解放与社会主义革命的深刻关系。在这里,人物的个人命运与社会历史的进程就联系起来了,增加了作品的含量和厚度。

在结构的安排上,按照史诗规模的要求,《创业史》采取了多卷式的布局。第一部在结构上的最大特点是它的“题叙”与“结局”。“题叙”为行将开始的斗争提供了背景,“结局”在第一部与第二部之间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前者叙述了生活的源头,后者显示了生活的去向,这就使第一部既是一个独立的艺术整体,又是历史长河中一个还要发展的生活阶段,历史的广度与深度在严谨的结构安排上得到了落实。

《创业史》并不是完美无缺的。如有些章节对人物的心理描写冗长,造成了情节的发展阻滞迟缓。但从整体来说,《创业史》不失为思想与艺术达到了相当完美统一的巨著。

作者柳青(1916-1978),陕西吴堡人。1936年在西安主编《学生呼声》,任《西北文化日报》副刊编著;1938年赴延安,任随军记者、文化教员、米脂县基层乡政府文书;1949年后任《中国青年报》编委、文艺部主任,西安市作家协会副主席;1952年赴长安县乡村插队务农,后作长安县县委书记。1936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长篇小说《创业史》 《铜墙铁壁》(一九五七年纪事),短篇小说《地雷》《待车》,散文集《皇甫村的三年》等。 《创业史》,1960年3月中国青年出版社初版。
编辑本段|回到顶部创业史-内容概要
《创业史》小说以梁生宝互助组的发展为线索,表现了中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进程中的历史风貌和农民思想情感的转变。
作品内容:反映渭河平原下堡乡蛤蟆滩农业合作化运动,指出了在当时农村两极分化严重的情况下,开展互助合作运动,对农民进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揭示了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现实可能性和历史必然性。
两个对立的阵营:一边是坚决走“共同富裕”道路的梁生宝、高增福等贫雇农;另一边是富农姚士杰、中农郭世富、村长郭振山之间的是梁三老汉。
编辑本段|回到顶部创业史-创作过程
柳青在《创业史》中第一句话就说:“我这是在写小说吗?不是。我是在写历史。我想要写出来的就是中国的农民在进入社会主义那一瞬间时的生活感受” 。因此这部小说所具有浓郁的陕西风情,以及作家深刻的思想立意能够深刻打动读者。
1951年5月,《中国青年报》创办者之一,编委、副刊主编刘蕴华(柳青)突然离开了首都北京,自己带着简单的行李,踏着最后一场潇潇春雨中的泥泞路,来到陕西长安的皇甫乡安家落户。这位曾经的“团中央高级干部”( 据说他当时的级别是9级,是非常高的干部)在镐河畔神禾原上的古庙里,像一个农民一样住了14年。柳青的《创业史》当时在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时候,据说稿费就是十万元,柳青把这些钱全部捐献给了农村,为农村买化肥、农业机具,安装电线等,总之,他是一个彻底忘我的文学家。
著名的“梁生宝买稻种”的故事其实就来自柳青本人。1956年,柳青用自己的稿费和积蓄换来了日本良种稻――矮杆粳稻,在小范围种植试验成功之后,第二年秋天,王家斌(梁生宝的原型)胜利合作社的1千多亩水稻获得了平均亩产710斤的大丰收,创造了陕西地区历史上最高的粮食生产纪录。1960年,长篇小说《创业史》第一部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前的一个月,柳青就将所有的稿费一万六千零六十五元,捐给胜利人民公社,作为公社的工业基建费用,公社用这笔“巨款”修了一座农业机械厂,后来又建了王曲卫生院。为给村里拉电线,柳青更预支了小说第二部的部分稿费(《创业史》原计划写四部),于是柳青的后半生几乎就是在债务中渡过的,像一切苦行者一样,这个当代中国“发行量”最高的作家之一去世时一贫如洗。
当时,“文革”前,中青社出版的三红一史在中国文坛上可以说是独占鳌头,都是极具影响力的作品。 柳青的小说不仅在读者当中赢得了好评,而且在文学界也是一片叫好声。《创业史》所创造的梁生宝、徐改霞、梁三老汉等艺术形象成为文学界议论的对象。
柳青写《创业史》其实也是受到“文革”前所谓三面红旗的影响,尽管他对农民和农村倾注了大量真诚的感情,但是,他也无法摆脱当时社会主流理论上对社会进程的某种解释,梁生宝这个人物当时也是存在争议的,很多人认为这个人物被作者拔高了。现在看来,这个说法还是恰如其分的。不过,这是历史的局限,谁也不可能脱离历史自己去独立发展。其实,从研究的角度看,重要作家历史观念上受政治因素影响恰恰是文学研究必须要接触的内容。
长安的常宁宫。那里有孔窑洞,据说这是柳青创作《创业史》的真实地址所在。
《创业史》是一部反映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史诗式巨著,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
编辑本段|回到顶部创业史-著作解读
《创业史》通过中国西北地区一个小村落蛤蟆滩的生活演变,广阔地概括了中国农业合作化运动初期的社会矛盾冲突,着重表现了在这场变私有制为公有制的革命中社会的、思想的和心理的变化过程。
小说一开始在“题叙”中叙述了梁三老汉一家三代创家立业的悲惨历史。这部历史是几千年来中国农民走过的历史道路的典型概括。“题叙”意在表明,在私有制的基础上,农民要真正致富,即使拚尽毕生的精力也是难以实现的,只有走党指引的社会主义道路,农民才会有自己的光明前途。然而“创业难”,通向社会主义的道路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小说的正文围绕着粱生宝互助组的巩固和发展,直至灯塔社的建立,完整地概括了农业合作化运动中所遇到的复杂斗争。作者把这场斗争的主要对立面体现为三股力量:一是富裕中农郭世富,这个农村坚持个体经济的代表人物,凭借个人优厚的经济力量,用自己的“榜样”去吸引个体农民,公开跟农业集体化对抗;二是反动富农姚士杰,这个狠毒的阶级敌人站在郭世富的背后,施展阴谋诡计破坏互助组;三是党内的自发势力的代表人物郭振山,他是土改后的新中农,热衷于个人发家致富,暗中抵制合作化运动。这三个人的社会地位不同,相互之间也有矛盾,但作者表现他们在“走资本主义道路”的意向上,却无意中结成了同盟。正是在这场斗争中,梁生宝互助组在党的领导下,依靠、团结、教育农民群众,取得了节节胜利,显示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强大的生命力。
作者这样确立小说的矛盾支架,显然是遵循着当时所普遍确认的关于社会主义时期农村基本矛盾的认识,即:与资本主义道路自发势力的斗争、与暗藏的阶级敌人的斗争、与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代表人物的斗争。作者把自己对社会矛盾的本质化认识,化成了艺术构思。但可贵的是,小说在艺术描写上,没有把这些斗争简单化、表面化。首先,它大胆地揭示了这些矛盾斗争的错综复杂性。在作家笔下,即使贫农阶层也不是铁板一块,有坚定地同梁生宝站在一起,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积极分子高增福、冯有万;也有梁三老汉、王二直杠等不同程度地落后于时代革命潮流的人。梁三老汉长时间对互助组持怀疑的态度,王二直杠至死也没有接受社会主义,他们头脑中的私有制观念,也构成了农业合作化运动的一种阻力。其次,它深入地揭示了农村各个阶级、阶层、家庭、邻里以及党组织内部各种思想性格之间的矛盾冲突。这些思想性格冲突,有的表现在行动上,有的表现在思想上,也有的只是表现在心理变化上。它们都直接或间接地跟合作化运动中的两条道路斗争联系在一起,真实地再现了社会主义革命时期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
还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铺展这幅历史画卷时,体现了他对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和特点有着独到的见解。农业合作化运动跟土改运动不同,土地改革可以用政治强制手段,剥夺地主的生产资料,因为他们是阶级敌人;而农业合作化运动中的两条道路斗争,主要和大量反映在人民内部。对资本主义自发势力的斗争和引导农民摆脱私有制观念的束缚,只能靠教育的方法。因此,小说没有去写惊心动魄的大事件、没有制造轰轰烈烈的斗争大场面,而是通过梁生宝互助组“买稻种”、“新法育秧”、“进山割竹”等一系列“生活故事”,形象而深刻地说明了在农村社会生产方式面临着历史性变动时,我们只有积极地发展生产,创造一种能使广大农民共同富裕的优越的生产方式才能吸引农民自觉自愿地走上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创业史》通过真实展示生活的具有魅力的艺术手段所揭示的这个深刻的思想,有重要的启迪意义,这使它在同类题材的作品中更能经住历史的检验。
编辑本段|回到顶部创业史-人物形象
小说《创业史》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塑造了一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合作化运动的带头人梁生宝,是作者精心塑造的社会主义新人的形象。他小时讨过饭,长大熬过长工,解放前在荒山野岭当过“地下农民”,跟继父一道饱尝了创家立业的辛酸,并从父辈那里继承了勤劳、朴实、坚韧不拔的劳动者的优秀品质。这个年轻的预备党员,在党的教育下,一旦认识到私有制是万恶之源,就决心走一条与父辈不同的创社会主义大业的道路。正当“老资格”的党员郭振山在革命的征途上退了坡的时候,他勇敢地担负起带领庄稼人走互助合作道路的重担,成为一个积极、聪明、公道、能干的领袖人物。然而小说并没有把他写成“锋芒毕露咄咄逼人的角色”。他谦逊、纯朴、老实、厚道、善于思考,从不以领导者自居,更不指手划脚、夸夸其谈,表面上甚至还有些面嫩口拙,爱情生活上更是缺少勇气和机智。但是,听党的话,热爱社会主义,富有牺牲精神,是他的最可宝贵的思想品质。小说抓住他的性格中这一最主要特点。着重描绘了他为党的事业奋斗的坚实有力的行动。互助组初期,当庄稼人都把羡慕的目光投向富裕中农郭世富时,他跑到郭县买回稻种,在互助组内搞稻麦两熟。这件事比郭世富楼房架梁仪式更能牵动庄稼人的心,人们一下子就把注意力集中到粮食增产措施上来了。此一举使郭世富深为不安,他想:“没想到让他小子跑到咱前头去了!”“活跃借贷”时,富裕中农不愿再把粮食借给困难户度春荒,连有能力的郭振山都束手无策了,他却组织人们进山割竹,解决了困难户的粮食和互助组的肥料问题。显然这不是惊天动地的壮举,然而正是这些看起来似乎很“平凡”的行动,在蛤蟆滩庄稼人的心底掀起重重波澜,使他们看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同时,小说还通过“买稻种的路上”、“和增福夜谈”等章节“对梁生宝的内心世界作了深入细致的揭示,展现了他的崇高的心灵美。他决心把自已的一切部献给党的事业,“他觉得只有这样做,才活得带劲儿,才活得有味”。他认为“照党的指示,给群众办事,受苦就是享乐”。作者创造这个农村新人形象,自然有其坚实的现实根基。尽管作者为了体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和美学理想,有意对人物作了净化的处理,略去了这个年轻农民身上不可避免的小生产者的思想意识,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形象的可信性。但是,这个形象所体现出来的那种勇于进取、坚忍不拔和无私的奉献精神,以及严于律己和注重求实的作风,确实曾经有力地吸引了许多读者。尤其是作者对陕西农民所特有的精神气质、行动方式、感情状态以至语言习惯的精细把握,更有助于他使这一形象保持着感人的魅力。
梁三老汉是《创业史》中最为成功的艺术形象。在旧社会,这个老贫农经历了三起三落的创立家业的辛酸史,因而衷心拥护土改。作为一个小生产者,他最大的梦想是利用新社会分给他的土地,用狠命的劳动真正地创立起个人的家业来,也做个郭世富式的“三合头瓦房院的长者”。所以,当社会生产方式要发生重大变革时,他一时是难以相信也难以接受的。这是他作为背负着几千年私有制观念因袭重担的农民的保守性所决定的,另一面,他又是个勤劳、善良、朴实的劳动者,“被剥削过的痛苦的记忆”,“受压迫的心灵”,使他“在精神上和王书记、党支部、生宝们挨近”。他尽管怀疑、反对儿子办互助组,但心里却无时无刻不关心着互助合作运动的命运。作者相当精彩地描写了这个矛盾着的双重性格,并着重表现了这个人物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艰难历程。他先是反对互助组,接着对自己迷恋的旧道路产生了怀疑,最后终于承认了自己儿子的道路是对的,站到了合作化运动的一边。梁三老汉这样的曾经动摇于两条道路之间的艺术形象,虽然并不是《创业史》里所独有的,但是能够把一个农民在告别私有制时思想性格的转变,及其心灵上经历的艰巨的、痛苦的斗争过程,示得如此完整、细腻、入木三分和震撼人心,确实令人惊叹,可以说,梁三老汉是当代文学人物画廊里一个不可多得的艺术典型。
蛤蟆滩的“三大能人”郭振山、郭世富、姚士杰的形象,也塑造得各有特色。
郭振山的形象,具有深刻的警策意义。他身为共产党员,却热衷于个人发家致富,对互助组冷眼旁观,极力打击它的威信,成为合作化运动的一块绊脚石。他虽然精明强干,头脑灵活,但只顾个人私利,同党的要求背道而驰,这就使他在群众中丧失了威信。他明明走的是一条错误道路,却装腔作势、强词夺理、指手划脚、咄咄逼人一派家长作风。小说通过他自己的言与行、他的言行与梁生宝的言行的生动对比,把他的这种思想性格揭示得十分深刻、鲜明。这个形象告诉人们:抱着个人主义动机在党内找出路,就要同党的方针路线形成尖锐的对立,这样的共产党员如下认真改造思想,任其发展下去,就会给党的事业造成损害,最终也会在政治上毁掉自己。
郭世富和姚士杰是作者描写的两个既有共同点又彼此区别得很清楚的反面人物。在抗拒合作化潮流上,他们有一致性:然而社会地位的不同,又使他们在动机和行为上带有各自的特点。富裕中农郭世富外善内奸,贪婪狡黠,精明谨慎。他出于个人的发家狂,处处跟党的号召相对抗,但搞的是“合法斗争”,姚士杰这个富农分子则跟新社会有深刻的阶级仇恨,他表面“老实”、“积极”,内心阴险狠毒,诡计多端,暗地进行破坏活动,表现了阶级敌人的反动本性。
此外,高增福、冯有万、任老四、任欢喜、王二直杠、梁大老汉、高增荣、改霞、素芳、生宝妈等,都是些性格鲜明的人物。他们以相互不能取代的地位,组成了一个矛盾统一的形象世界,给作品带来了丰富的思想意蕴。
编辑本段|回到顶部创业史-题材及结构
《创业史》对社会生活的反映和概括,从广处着眼,向深处突进,具有史诗的特点和规模。
在题材的处理上,小说把历史的广度与深度有机地结合了起来。作品描写的重心是放在农业合作化运动这个题材本身的历史深刻性的挖掘上。《创业史》描写农业合作化运动中的两条道路的斗争、各种思想的斗争,艺术的触角既触及到了农村中那些有影响有代表性的人物,也伸进了蛤蟆滩草棚院里那些不为人们所注意的角落;既展现了运动的滚滚向前的主流,也揭示了它的支流、暗流和逆流;既写了人们的政治立场,也写到了人们的思想动向和心理状态。无疑这是对生活的很有深度的反映。同时作家又以历史家的眼光开拓了题材的广度:一方面通过“题叙”以及人物生活史的介绍,把蛤蟆滩的现在同蛤蟆滩的过去联系起来;另一方面通过郭世富黄堡镇卖粮、改霞进工厂等情节,把蛤蟆滩的斗争,跟当时全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联系起来。这样,蛤蟆滩的斗争就有了一个十分广阔的背景,读者能够从历史的联系中看到它的位置,从全局的联系中看到它的意义,历史的深度同广度达到了统一。
在人物的描写上,小说表现了宽阔的艺术视野。作家笔下的人物很多,几乎包括了农村各个阶级和阶层的典型。这些众多人物把社会生活面铺展得很广。同时,作家又特别注意揭示各种人物的独特性格、独特命运形成的深远的社会历史根源,使每个人都有一部生活史。通过对人物的这种有深度的描写,读者就能理解他们在现实斗争中何以如此表现,并且提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问题。如由于梁三老汉解放前有一段悲惨的创业史,土改后又产主取得四合院长者地位的梦想,那末他在合作化运动面前踟蹰不前,跟私有制观念决裂得那么艰难,就是完全合乎逻辑的。又如通过素芳极为特殊的悲剧命运,以及对她在现实生活中仍然受着封建宗法家长制禁锢的描写,就有力地揭示了妇女解放与社会主义革命的深刻关系。在这里,人物的个人命运与社会历史的进程就联系起来了,增加了作品的含量和厚度。
在结构的安排上,按照史诗规模的要求,《创业史》采取了多卷式的布局。第一部在结构上的最大特点是它的“题叙”与“结局”。“题叙”为行将开始的斗争提供了背景,“结局”在第一部与第二部之间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前者叙述了生活的源头,后者显示了生活的去向,这就使第一部既是一个独立的艺术整体,又是历史长河中一个还要发展的生活阶段,历史的广度与深度在严谨的结构安排上得到了落实。
《创业史》并不是完美无缺的。如有些章节对人物的心理描写冗长,造成了情节的发展阻滞迟缓。但从整体来说,《创业史》不失为思想与艺术达到了相当完美统一的巨著。

作者柳青(1916-1978),陕西吴堡人。1936年在西安主编《学生呼声》,任《西北文化日报》副刊编著;1938年赴延安,任随军记者、文化教员、米脂县基层乡政府文书;1949年后任《中国青年报》编委、文艺部主任,西安市作家协会副主席;1952年赴长安县乡村插队务农,后作长安县县委书记。1936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长篇小说《创业史》 《铜墙铁壁》(一九五七年纪事),短篇小说《地雷》《待车》,散文集《皇甫村的三年》等。 《创业史》,1960年3月中国青年出版社初版。

柳青的《创业史》,最后完成了吗?~

1、《创业史》
《创业史》是中国作家柳青创作的长篇小说。《创业史》以梁生宝互助组的发展为线索,表现了中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进程中的历史风貌和农民思想情感的转变。
作者在《创业史》中使用了典型化的创作方法,他把农业生产化运动,放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去考察,进而写出历史演进的趋势,而非仅仅就合作化去写合作化。
梁生宝是新人物的代表,作品着重反映了他的成长以及逐渐在蛤蟆滩上发生影响力并掌握话语权的过程和姚世杰、郭世富等以前蛤蟆滩上的能人们逐步丧失影响力和退出权力结构的过程。
《创业史》是中国十七年文学中农村题材的代表作,被誉为“经典性的史诗之作”,具有思想的“深刻性”和矛盾冲突的“尖锐性”。
2、《铜墙铁壁》
《铜墙铁壁》是一部由柳青所著的长篇革命小说,1976年由 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这部长篇小说描写的是解放战争中陕北人民保粮支前英勇斗争的故事。一九四六年三月,国民党反动派以数十万兵力,对陕甘宁边区发动疯狂进攻。
我边区军民在党中央和毛泽东的指挥下,给进犯的敌人以坚决回击,取得了全歼胡宗南主力三十六师的辉煌胜利。
在这个背景下,小说以沙家店粮站的工作为中心,生动地表现了人民群众在解放战争中的伟大历史功绩。沙家店的干部舍生忘死,坚持临时粮站的工作。
人民群众不顾敌机轰炸扫射,肩挑背扛把粮食运往前线。面对着疯狂的敌人,大人小孩,男男女女,都动员起来了,以全部人力物力支援了战争。
3、《种谷记》
《种谷记》是柳青创作的长篇小说,1951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小说以陕北农村王家沟集体种谷的事件为线索,展现了解放区农村生活的一个侧面,这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农村互助合作的长篇小说。

扩展资料:
柳青一贯深入生活,几十年如一日生活在农民中间,有着丰厚的生活积累。他的小说大都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生活气息浓厚,比较真实地反映了近几十年历次重大历史时期农民的现实生活和精神面貌。
其代表作品是《创业史》第一部。由于“四人帮”剥夺了他10多年最宝贵的创作时间,《创业史》的全部创作计划未能如愿完成,这是当代文学史上的一大憾事。
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地雷》(光华书店1947年2月初版),中篇小说《咬透铁锹》(载《延河》1958年4月号)。
长篇小说《种谷记》(山东新华书店1950年3月初版)、《铜墙铁壁》(人民文学出版社1951年9月初版)。
《创业史·第一部》(中国青年出版社1960年第:版,该小说最早在《延河》1959年第4—11期上连载)、《创业史·第二部上卷》(中国青年出版社1977年6月)、《创业史·第二部下卷》(中国青年出版社1979年6月)。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柳青

创业史与红旗谱的区别
答:《创业史》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人物的不同性格而《红旗谱》在艺术上风格雄浑而又亲切朴实,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创业史》是中国作家柳青创作的长篇小说。《创业史》以梁生宝互助组的发展为线索,表现了中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进程中的历史风貌和农民思想情感的转变。《红旗谱》是现代作家梁斌所创作的一部长篇...

1、《创业史》的作者是谁? 2、文中主要人物有哪些?他们的身份是什么...
答:《创业史》是柳青创作的长篇小说。《创业史》以梁生宝互助组的发展为线索,表现了中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进程中的历史风貌和农民思想情感的转变。书中的主要人物有梁生宝、梁三老汉、徐改霞、赵素芳和叙述人郭振山。希望能够帮助你!望采纳,谢谢。

论《创业史》的艺术特点
答:文革结束的前一年,王西京以国民党高层人物为塑造对象,创作了《于右任》,而在三年之后又创作了《创业史话》,这或多或少地出乎人们意料却又在意料之中。说出乎意料,是指内容上以柳青《创业史》的创作为素材,直到一九七九年美术界才开始意识到对建国三十年来的美术发展进行了总结,才形成了肃清“左”的毒流,解放...

论《创业史》的艺术特点
答:将宏大的结构与精细的描写、心理的刻画与哲理性的议论相结合,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人物的不同性格,都是《创业史》显著的艺术特色,也就是柳青创作的“得”。至于“失”主要表现在:小说在反映中国农村社会革命,强调社会主义方向时,过分夸大农村两个阶级、两条道路的斗争,简单化地用阶级分析的理论和方法...

简述《创业史》中梁老三汉这一人物形象
答:梁三老汉勤劳、朴实、善良等,梁三老汉是一个具有传统美德和狭隘小生产者观念的旧中国农民的典型。苦大仇深,思想保守、狭隘自私,但又勤劳善良,热爱土地。体现出农民精神世界的复杂性,是中国老一代农民的代表,作家着重从精神上,心理上揭示他从旧的创业道路向新的创业道路迈进中的复杂历程,这一历程...

《创业史》主要内容
答:《创业史》主要内容是:以梁生宝互助组的发展为线索,表现了中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进程中的历史风貌和农民思想情感的转变。《创业史》是中国作家柳青创作的长篇小说。《创业史》以梁生宝互助组的发展为线索,表现了中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进程中的历史风貌和农民思想情感的转变。作者在《创业史》中使用了典型化...

柳青创业史是什么意思
答:柳青创业史是什么意思?这个问题的答案是:这是一个关于柳青的创业历程的史实记录,它涵盖了她对于互联网行业的理解和对于人才的管理培养,以及她在创业过程中的种种困难和挑战。下面将从柳青的创业故事、成功之道以及她为年轻人创造的机会这三个方面展开阐述。柳青的创业故事富有启示性。她自己创业时资金...

创业史有电影吗
答:有。《创业史》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电影《柳青》拍摄历时六年,光剧本就打磨了两年,再现了柳青创作《创业史》的历程,创业史有电影。《柳青》以一代人民作家柳青为切入点,真实再现了新中国建设时期的风风雨雨,电影洋溢着理想主义气质,塑造了以柳青为首的一批朴实无华的共和国建设者...

《创业史》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长篇小说《创业史》的主要内容:以梁生宝互助组的发展为线索,表现了中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进程中的历史风貌和农民思想情感的转变。作者在《创业史》中使用了典型化的创作方法,他把农业生产化运动,放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去考察,进而写出历史演进的趋势,而非仅仅就合作化去写合作化。梁生宝是新人物的代表...

在哪里可以看柳青《创业史》第一部?
答:柳青(1916-1978),陕西吴堡县人,1938年到延安后开始小说创作。在写作《创业史》之前,出版有长篇《种谷记》(1947)和《铜墙铁壁》(1951)。50年代,柳青较长时间生活在陕西长安县的皇甫村,参与了当地农业合作化的过程。这期间,除了不多的散文特写(收入《皇甫村三年》)和中篇《狠透铁》等以外,都在为拟议中的宏篇巨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