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法律有哪些? 唐朝的法律是什么?

作者&投稿:微桦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第一篇《名例律》,相当于现代刑法总则,主要规定了刑罚制度和基本原则;
《唐律疏议》
《唐律疏议》
第二篇《卫禁律》,主要是关于保护皇帝人身安全、国家主权与边境安全
第三篇《职制律》,主要是关于国家机关官员的设置、选任、职守以及惩治贪官枉法等;
第四篇《户婚律》,主要是关于户籍、土地、赋役、婚姻、家庭等,以保证国家赋役来源和维护封建婚姻家庭关系;
第五篇《厩库律》,主要是关于饲养牲畜、库藏管理,保护官有资财不受侵犯;
第六篇《擅兴律》,主要是关于兵士征集、军队调动、将帅职守、军需供应、擅自兴建和征发徭役等,以确保军权掌握在皇帝手中,并控制劳役征发,缓和社会矛盾;
第七篇《贼盗律》,主要是关于严刑镇压蓄意推翻封建政权,打击其他严重犯罪,保护公私财产不受侵犯;
第八篇《斗讼律》,主要是关于惩治斗殴和维护封建的诉讼制度;
第九篇《诈伪律》,主要是关于打击欺诈、骗人的犯罪行为,维护封建社会秩序;
第十篇《杂 律》,凡不属于其他“分则”篇的都在此规定;
第十一篇《捕亡律》,主要是关于追捕逃犯和兵士、丁役、官奴婢逃亡,以保证封建国家兵役和徭役征发和社会安全;
第十二篇《断狱律》,主要是关于审讯、判决、执行和监狱管理。
《唐律疏议》
《唐律疏议》
永徽三年,唐高宗又令长孙无忌等对《永徽律》的精神实质和律文逐条逐句进行疏证解释,以阐明律条文义,并通过问答形式,剖析内涵,说明疑义,撰成《律疏》三十卷,永徽四年颁行。《律疏》与《律》合为一体,统称《永徽律疏》(宋元时称作《故唐律疏议》,明末清初始名为《唐律疏议》)。《律》和《疏》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自是断狱者皆引疏分析之”。此后《律》文无甚改动,诸帝的增损、编纂多为“令”和“格”、“式”,可谓《唐律》已基本定型。唐朝法典至今只有《唐律疏议》和《唐六典》传世,余均亡佚。此后又对500条律文逐条逐句进行注释,并附在律文之后,称作疏议。律与疏具有同等法律效力,合称《永徽律疏》,是唐代法典的代表作。后人又称之为《唐律疏议》。是中国历史上保存至今的最具影响力的封建法典。
《唐律疏议》的律文和疏文反映了唐代社会各阶级、各阶层的法律地位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以及某些政治经济制度,是研究唐代历史的重要文献。
《唐律疏议》总结以往各王朝的立法经验及其司法实践,折中损益,使之系统化和周密化,故其立法比较审慎,内容比较周详,条目比较简明,解释比较确当。其立法理论依据儒家学说,并以封建伦理道德为其法律思想基础,因此是维护封建经济基础及其上层建筑、调整各方面社会关系的主要工具。为以后历代刑律的蓝本。通过唐朝与周边各国频繁通使和文化交流,《唐律疏议》对古代亚洲各国法典亦产生重大影响。古代日本、朝鲜、越南等国的立法,大都摹访《唐律》。国际法制史学者将《唐律疏议》与欧洲的《罗马法》相提并论,并视之为古代“中国(华)法系”的代表著作。
现存《唐律疏议》的最古刊本,有上海图书馆藏宋刻本残卷,北京图书馆藏宋到残本,以及吴县滂熹斋藏元刊本,元至正十一年(1351)崇化余志安勤有堂刊本等。敦煌吐鲁番出土文书中有唐写本《律疏》残卷(参见彩图插页第49页)。在日本也藏有文化二年(1805)官版本等多种古写本、刻本。1983年中华书局出版刘俊文校点的《唐律疏议》,校点者以涵芬楼影印滂熹斋本为底本,并参校其他版本作了详细的校勘记。此外,宋刊本不附《律疏》的《唐律》,也已经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发行。



唐朝的法律有以下几种:1. 隋律:唐朝最早沿用的法律之一,包括《隋律》、《隋宪》等。2. 唐律:贞观年间(627年-649年)开始制定,历经多次修订,最终在《大唐律》中得以完全体现。3. 唐诗:唐代法律最早得到系统化编写,以诗歌形式记录下来,如《角力诗》、《杂剧诗》等。4. 政令:唐朝的高级法令,以废立、崇新、制定、偶见、格式、改名等内容为主。5. 刑律:唐代刑律主要有三种,分别是死罪、流罪、徒罚。6. 律诰:皇帝颁布的法令,一般用于特殊事项,包括《洪范律诰》、《直言谏官律诰》等。7. 刑条:用于司法实践,包括《肆街条》、《蒙县条》等。8. 官制:规范官吏的职权范围和职责等事项,包括《廷尉官制》、《天官诏》等。

1. 唐律:《唐律疏议》和《唐律》是唐朝的两部重要法律,其中对于刑法、官制、礼制、刑名、奏议等方面都有详细规定。2. 民法:唐朝的民法主要由《大宝律》、《开元律》、《会昌律》等组成,规定了民间关系的权利义务、财产的支配、由与财产的继承等方面的法律。3. 刑法:唐朝的刑法《唐律》和《唐令》规定了犯罪行为的刑责,包括六曹制度、令返制度、益部制度等。4. 官制:唐朝的官制主要指唐太宗制定的《唐六典》,其中规定了官员的任免、晋升、待遇等方面的法律。5. 劳动法:唐朝的劳动法主要是指对奴隶和佃户的法律规定,规定了其权利、义务等方面。6. 外交法:唐朝的外交法规定了对外交往的程序、礼仪、礼物等方面的法律。7. 土地法:唐朝的土地法主要是指对土地所有权、土地使用权、耕作等方面的法律规定。

唐朝的法律主要有以下几种:1.《唐律》:唐朝的基本法典,是从南北朝时期的法律进行整合编写而成。2.《开元律》:唐玄宗时期定制的法典,分为上、中、下三卷共158条。3.《旧唐书》:是唐朝正史,收录了许多律令、制度和法律官员的职责等内容。4.《新唐书》:唐朝后期编纂的正史,对《旧唐书》进行了扩充补充,收录了更多法律制度内容。5.《唐会要》:唐朝后期的编年史,收录了许多法令、制度、律例、案例等内容。

唐朝的法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刑法:包括《大明律》、《唐律疏议》、《唐鞠婧神怪诸状》等,涵盖了诸如盗窃、杀人、伤人、奸淫、谋反等罪行的定罪法则和刑罚标准。2. 家法:包括《房令》、《家集》、《家礼》等,内容主要是家庭、家族的管理和礼仪规范。3. 土地法:包括《均田制》、《土地法》等,规定了土地的所有权、使用权和税收等问题。4. 劳动法:包括《工役法》、《农业法》等,保障农民和工人的劳动权益,规定了税收和劳动力的分配方式。5. 教育法:包括《唐六典》、《开元礼》等,规定了官学的教育内容和体制,并鼓励民间的教育事业发展。6. 商法:包括《唐律疏议》、《市舶司条约》等,规范商业贸易活动,维护商人的合法权益,促进经济发展。以上是唐朝法律的主要内容,这些法律对于唐朝社会的治理、稳定、繁荣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

中国历史上各朝代的法律是不是都以刑法为主,其他法律(像商法,民法等...
答:2. 古代中国的法律并非以单一的刑法为主,而是采取了刑事民合一的原则,这意味着刑法、民法和商法等法律规范融合在了一起。3. 由于历史时期的不同,法律的具体内容和形式也有所变化,但总体上,刑法在中国法律史上占据了主导地位。4. 直到近代,特别是清末时期,中国才开始引入西方的法律分类概念,从而...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主要法律形式是指
答: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主要法律形式包括:1. 三国时期,各政权分别制定了自己的法律。曹魏颁布了《魏律》,孙吴有《吴律》,蜀汉则有《蜀律》。这些法律文本多以君主的名义发布,目的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加强王权。2. 两晋时期,东晋的法律体系以官方制定的律令和教化法规为主,其中《晋律》和《晋义》较为...

魏晋南北朝时期有哪些立法
答:经过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代的继续改进,新的封建五刑制度初步形成。 (五)法律形式、立法体例的发展和法律概念的规范化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封建法律形式逐渐趋于完备,于律、令之外,又有科、比、格、式等形式出现,它们互相补充成为统治阶级手中灵活有效的法律武器。从而推动了隋唐以后律令格式并行的局面。 中国封建法律之...

2010年司法考试法制史: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法律
答:(五)法律形式的变化 这一时期,在汉代法律形式的基础上,出现了律、令、科、比、格、式的立法格局。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法制内容 (一)“八议”入律 曹魏统治时期,“八议”入律。“八议”制度是对封建特权人物犯罪后实行减免处罚的法律规定。它包括议亲(皇帝亲戚)、议故(皇帝故旧)、议...

汉朝的经济法律规范有哪些?
答:西汉中期后土地兼并日趋严重,为了挽救社会危机,哀帝绥和二年作出限制占田的具体规定,但法令并没有得到彻底执行。汉朝的赋税,主要有土地税、人口税和资产税。根据法律规定,土地税又称田租或因税,先后为十五税一和三十税一两个阶段。人口税按人征收,凡七岁至十四岁未成年人每年二十钱,武帝之后增...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法律形式包括( )。
答: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法律形式包括( )。A.律 B.令 C.科 D.格 E.式 查看答案解析 【正确答案】 ABDE 【答案解析】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法律形式包括律、令、格、式。(P112)本题知识点: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立法概况,

汉朝规定有关朝廷礼仪的法律是( )
答:【答案】:B 九章律是两汉的基本法律,傍章律是规定有关朝廷礼仪的制度,越宫律规定宫延侍卫方面事项,朝律规定朝贺制度。

中国古代哪个朝代的法律有宪法的雏形
答:4. 西汉、东汉以及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法律制度继续发展,至隋唐时期,法律思想和制度成熟,形成自成体系的中华法系。《唐律疏议》是这一体系的代表性法典,对后世各朝法律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5. 清朝末年,随着修律过程的进行,中华法系宣告解体,近代中国法制开始形成。中华法系的特点包括:法律以君主...

我国各朝各代最基本的法律名称
答:周礼 先秦 唐律疏议 唐 唐六典 唐会要 唐大诏令集 贞观政要 宋刑统 宋 经世大典 大明律 明 大诰 大明会典 大清律例 清

汉朝法律有什么规定?
答:在家庭关系方面,汉朝法律确立了“父为子纲”的父权家长制原则?汉律规定,凡有对家长不孝言行,或触犯父权统治者,要处以弃市极刑;而殴打杀害家长,更属大逆重罪,一律严惩不贷;甚至告发父权家长罪状,亦要按不孝罪处死?如西汉衡山王刘赐太子刘爽,即因告发其父谋反,而以不孝罪弃市?为了发展社会经济,汉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