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课题研究随笔

作者&投稿:尧缸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1. 小课题研究.文言文熟读成诵

摸索出了一套能够激发学生文言文阅读兴趣的切实可行的教学方式:1.学法激趣,2.信任激趣,3.导语激趣, 4.板书激趣,5.情景激趣,6.审美激趣,7.古为今用激趣,8.灵活多样的教法激趣,9.活动激趣。

一、课题研究的主要背景

随着社会文化的革新,以及时间的推移,文言文中相应的文化背景、历史条件、社会形态等等都与学生生存的环境存在着巨大的时空距离,文言文语言表达形式、表现方式、词法语法等方面与学生现实语言交际之间也都存在隔膜。加之隐藏在古代诗文中的微言大义,又增加了学生认知理解的难度,学生因而对学习文言文产生了一定的排斥、疏离、拒绝的心理。

其次,现在文言文教学存在两大误区。一种是像学古汉语文选似的一个字一个字把它掰碎了,揉碎了,把文言文搞成古汉语当成或外语来教学。还有一种就是拿了篇文章来,文章还没有看明白呢,就开始总结思想、分析形象。文言文阅读应该能够把一些东西读通,读得很顺畅,学生自已去感受。无论读文言文还是读白话文,在做文学形象的鉴赏时,就提高语文能力来讲,道理是一样的。不能把文言文当成外语来学,文言文毕竟是不同时代的汉语。另外也不能把文言文当成白话文阅读,因为毕竟它有语言障碍。所以教学文言文应该抓住一些跟主旨非常相关的东西,拿来做一些重点地解剖。尤其是阅读诗词,一定要从语言里出形象,不从语言里出形象,别人是没法把握的。

再者,在初中阶段,学生在课本里接触到的文言也只有几十篇,且内容比较简短,学习要求也比较低,多数初中老师对古汉语语言现象与规律疏于归纳整理。这样也导致学生进入高中后,对于内容与语言形式不再像初中那样浅易的文言文,自然产生了畏惧心理。

鉴于此,如何激发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就成为文言文教学的当务之急。

二、课题内容综述

(一)概念界定

什么是古代汉语?顾名思义,就是古代汉族人民的语言,古代汉语有口语和书面语之分。

什么是文言文?文言文是指以先秦的口语为基础,经过较多的加工提炼而形成的上古汉语的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模仿它所写的种类作品的语言,如诸子百家、《史记》、唐宋八大家、桐城派等等,都是古文言实际应用的范例。简言之,文言文,就是用文言语言写成的文章作品。一般把“五四”时期定为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分界限。

什么是兴趣? 兴趣是对于事物特殊的认识倾向,它是一种心理活动,当发展成为爱好时,就成为一个人的较长久而相对稳定的行为倾向,影响着人们能力的发挥。兴趣和爱好是积极性的来源,它是以认识和探索某种事物的需要为基础,是推动人们认识事物、探求事物发展规律的一种动力。是人们在学习、工作等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有了对某项事物的兴趣,就能在行为中产生极大的积极性。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全新的实效性的文言文教学模式,使学生在主动参与文言文学习的过程中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主观的倾向性,进而带动对语言的“认读”“释义”和“解析”,使学生真正具备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又领悟到精髓思想,服务于写作,有益于人生。

(二)理论依据

1、心理学指出:兴趣是推动人们进行求知活动和学习的重要的心理因素,它能使人集中精力,积极愉快地从事某种活动。凡是符合自己的兴趣的活动,都容易提高人的积极性。

2、心理学研究表明,语言学习过程中,当学生把注意力集中于语言本身(知识、规则)时焦虑程度偏高,而把注意力聚焦在语言所表达的内容时,焦虑程度则明显降低,学起来就比较轻松。

3、主体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既是教育对象,又是学习、认识和发展的主体,一切教育的影响作为外部客体的东西,只有通过学生主体活动才能内化为主体的素质。体现学生主体性的课堂教学法是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交流的多边活动,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指导者,学生是自我发展的自主参与者,是积极的探索者和创造者,师生之间是一种民主、平等、合作的交往关系。这种教学能让学生逐步由以教师指导学的“他主学习”走向独立自学为主的“自主学习”,最后达到学会学习、学会创造的目的。

4、合作性原则:在课题研究中,必须改变教师之间,学生之间,家校之间彼此孤立与封闭的现象,强调互相合作,相互促进。

5、新课程标准指出:“适度强化文言文的学习,目的是促使学生加深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充实文化底蕴,提升文化品位。”

2. 课题感悟作文

经过几个月的实践与研究,凝聚了大家心血的小课题终于完成了。

我们付出多少努力啊,面对大家辛劳的结晶,大家深有感触,这份来之不易的成果多么珍贵。想想刚刚接到课题那会儿,小组里一而再,再而三,对区区几字的课题,反复推敲,几度斟酌,费尽心机。

仍然举棋不定,大家“万思而后行”用课余时间讨论交流意见,不计其数,终于大家付出的辛劳没付之东流,总算订下了这个来之不易的课题。再回忆,在五月份那回,小组搞活动,那时虽不是炎炎夏日,可也有30余度。

大家顶着头上刺眼的太阳,在步行街上发一张张调查问卷。有不屑一顾的,有百思不解的,但有更多的人是支持与鼓励。

费力多大的努力呀!还有一回,更有一次……有因有果,有始有终,正因为我们努力了付出了,所以收获,让我们载着小课题那丰收的果实向前行驶吧。

3. 急求语文研究性课题,作文素材的积累与研究

你好,首先根据我的经验,我认为你应该做一个“素材积累本”,把你认为有价值的,有意义的材料摘抄进去。

要注意素材的分类,你可以给它设置一些板块,然后归纳整理。这样你在写作的时候,就能做到顺手拈来,下笔成章~~~!素材积累的重点在于“坚持”!半途而废会使你的努力都白白浪费,只有坚持不懈才能让你的汗水凝结成丰硕的果实!所以,我在这里劝告你一定要有恒心!注意每天都要积累,所谓的“积累”,就是一点一滴的慢慢积聚,“量变产生质变”,当你的积累量达到一定的量时,你就会惊讶的发现:你的写作水平在不经意间发生了质的变化。

最后,祝你能成功哦!(其实,我也正在积累呢!)。

4. 初中语文课题研究的题目有哪些

管理与开发指南》,从实际出发,参与本社区学校课程具体实施方案的编制,同时,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和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学校有权力和责任反映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所遇到的问题,同时建立学校课程的内部评价机制,以保证学校课程的实施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在目标上的一致性.” 中央、国务院、教育部的有关文件明确了今后若干年中基础教育的课程管理与开发模式,它不仅对于学校课程管理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也为学校以及教师参与课程改革提供了方向.但是由于校本课程开发在我国起步较晚,对校本课程的认识以及有关理论还很贫乏,学校对开发校本课程更缺少实践经验,所以,对校本课程有关问题深入研究,有利于我国校本课程的发展.这一工作需要教育理论工作者的努力,也需要学校一线教师的参与. (2)校本课程有助于学校的发展和学生的发展 各个学校由于办学的历史、办学的条件、学生的来源、教师的水平等因素的差异形成了学校的差异.学校在组织课程时,既应该体现国家的意志,也应该尽可能满足学校的差异性和特点,使不同类型的学校具有各自的特点. 学生在发展中会形成各自不同的特点,不同的兴趣爱好使学生表现出其差异性.现代教育要求尊重学生的差异,教育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尽可能为学生提供适合其发展的条件和机会. 校本课程直接指向差异.校本课程开发是以学校为主体,学校可以根据本学校教育资源以及学生发展需求开发多样化的课程,开发课程的内容、教学方法可以根据授课教师的特点和课程特点进行调整.校本课程可以弥补国家课程的不足,满足学校差异、学生差异对课程的需求. 二. 问题的提出 1. 国内生物学教学的问题 生物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是目前自然学科中发展最迅速的学科之一.作为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它也是农、林、牧、副、渔、医药卫生、环境保护以及其他有关应用科学的基础.依据学科研究的对象和研究方法,生物科学属于实验科学.与其他实验科学一样,生物学的研究和发展是建立在对大量的生物学现象的观察与实验基础之上的. 生物课是中学阶段实验科学开课最早的课程.由于生物学的特点,学生在中学阶段学习生物学课程时,要学习生物学的基本知识,认识生命现象,也需要了解生物学的学科特征以及生物科学的研究方法.丰富多彩的生物界、许多未知的生物奥秘使学生对生物课学习有较高兴趣,在实验课上,通过自己的实验操作,观察、了解生物现象的秘密会激起学生深入探索的欲望.通过实验课,学生可以学习生物学的研究方法,培养研究的兴趣和初步研究的能力以及科学思考的方法,并可以利用这些方法去探求自己感兴趣的生物奥秘,. 目前我国生物学课程的内容与教学方法不能体现出生物科学的学科特点,也不能满足学生学生探求生物学奥秘的需要.教材内容编排重结论、轻过程;重理论、轻实验;强调系统性,缺少与社会生活实践的联系.教材中实验安排少,实验多为验证性的,不利于学生发现问题,引起思考活动.学生以文科课程学习的思维方法来学习生物课,生物课已经失去了生物学的学科特征. 国家教育部门已经认识到这一问题,准备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改变生物学教学当前的状况.在课程未做重大变革之前,考虑到学科特点和学生学习的需要,一些学校通过开设选修课等校本课程解决这一问题.这一方面研究已经有了一些的成果,但仍然有许多问题需要深入研究、探索. 在此情况下,我校从1998年开始,开设了一门以生物实验为主要内容的选修课程,以弥补现行生物学课程的不足和满足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爱好.我们认为,即使国家新的课程计划开始运行,学校也需要提供一定的空间和时间给愿意发展、提高生物学方面的兴趣和能力的学生,促进他们在这一方面的个性发展.我们力求通过我们的课程,引导学生参加他们有兴趣的生物学探究活动,让学生通过这样的活动学习生物学知识,并为以后自己探讨科学问题打下一定的基础. 2. 课外活动与课程 我们在开设这一选修课之前,曾组织学生通过课外活动小组的形式进行生物学方面的活动.组织课外活动灵活性较强,开展的活动往往根据学生的兴趣以及具备的条件安排,但随意性较大,计划性较差;缺少课程理论指导,没有明确的课程目标. 作为课程,需要一定的课程理论指导,制定明确的课程目标和课程计划,按照确定的课程内容组织实施.此外,课程需要有与课程目标配套的评价体系.所以,开发一种新的课程,必须要解决这样几个问题:课程目标确定,课程组织形式选择、课程评价体系制定、课程具体的内容和教学方法决定等. 三. 课题研究目标与实施步骤 (一)研究目标 教学一线的教师参与校本课程研究的重点,不是研究它的理论,是要在实践校本课程理论指导下,开发具有本校特点的课程.根据上述认识,我与我校其他生物学教师共同研究了开发以生物学实验为主要内容的校本课程,确定了以下课题研究目标. 1.研究确定本课程目标. 2.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选择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组织形式和课程中的师生关系. 3. 研究本课程的评价方式. (二)实施步骤 1.前测:本学期课程开始时,对。



~

我的汉语文之路 作文 300字
答:于是,我把这个问题当成课题开始研究:阅读有关理论书籍,查阅相关资料,回顾梳理并提炼自己在这方面的实践,将自己的思考和实践探索写成论文——最后,一篇万字长文《对话:平等中的引导》便出炉了。多年来,我的许多教育科研论文都是这样完成的。比起教育专家们的论著,我这些文章显然“档次不高”,但它...

课题研究工作总结
答:多个层面的课题研究活动,帮助教师改变&方^案范%文.-&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优化学生学习策略,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学校教科研...2、全体教师撰写反思、随笔,形成浓厚的氛围。 全体教师撰写教学后记和反思,学校每月由教研组长进行月查,期中和期末由教导处进行检查。通过写教学反思和后记,...

课题阅读经验总结范文
答:4、写作随笔,养成语感学习的习惯 写作语感随笔,最大的好处是容易养成研究语言的习惯。无论是课内课外,读书讨论,养成随时写作短小的语感随笔的习惯,可以时时感受到广化、深化、美化、敏化语言的快慰。久而久之,人的语感能力自然会增强。小学生在面临习作时,新课标要求小学生不是为了习作而习作,而是...

求一段文言文随笔!
答:曩者于闲居于乡,无事者终日,尚不能自活,所失者多矣,犹吾爱,甚自鄙也。然犹有奋发之心,乃思外而自给。后辗转于外五载而无成,无颜归矣。每于此心伤甚,思亲思友思爱,噫吁兮,慨矣!

优秀随笔范文5篇
答:随笔,顾名思义是随笔一记,是 散文 的一个分支,是 议论文 的一个变体,兼有议论和抒情两种特性,通常篇幅短小,形式多样。下面我给大家介绍关于优秀随笔5篇,方便大家学习 优秀随笔大全1 俗话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知识就是力量",其实在我的内心深处我一直认为趁着青春年少多看些书,多学些知识是...

语文教育随笔:难以言说的代沟
答:语文教育随笔:难以言说的代沟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说起随笔,大家应该都有印象吧?随笔,顾名思义就是随笔一记,篇幅一般比较短小。你知道什么样的随笔才是被大家所称赞的随笔吗?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语文教育随笔:难以言说的代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学校举行主题班会竞赛,题目是《我的大学...

初中生写的文言文随感
答:2. 初中文言文小石潭记的随笔 【正文】小石潭记 【作者】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佩环 一作:佩)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

文言文课题计划
答:1. 关于文言文的主题教研活动有哪些 课题研究方案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综观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祖先给我们留下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其知识之广泛,包容之博厚,辞章之精华,内涵之富,是任何一个民族都难以望其项背的.它不但是汉语言文学的典范和精华,而且更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

怎样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教学随笔
答:在语文拓展阅读教学新方法的实践研究探索中,如何让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教师由场上的“主演”转变为场内外的“辅导”,这是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研究与探索的问题。如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我认为在阅读教学中犹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发现能力与创造能力,让学生充分地...

写一段文言文,随笔写,抄袭的不要
答:是日行至湘南,循岭而上,入目者苍苍莽莽,云霭嫣嫣,行约半日回首俯瞰,便见涧间行人渺小如蚁,山风忽来,顿觉两股颤颤,心慌如擂鼓。及至峰顶,又觉心中快意,会览群山,如墨泼如飞白,夫造化之奇妙诚如杜工部之谓钟神毓秀也。日暮,倦鸟悠然而归,炊烟袅袅而上,旅人寻径入乡以宿,食毕夜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