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的青铜器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有哪几个阶段?青铜器主要特点是什么?

作者&投稿:丑郎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战国时期是史学家对春秋之后、秦灭六国之前的历史时期的称谓,是我国继东周列国以来的又一个诸侯割据的时代。据统计,从周元王元年(公元前475年)至秦王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的255年中,有大小战争230次。战争打起来,双方动辄出动几万至几十万人。西汉末年的刘向,将有关这段历史的各种资料编成一本书,取名《战国策》,从此,这一历史阶段称为战国时期。在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在军事、政治、外交各方面的斗争十分激烈。其中,诸多中小诸侯国家已被吞并,最后剩下的秦、楚、燕、韩、赵、魏、齐七个诸侯强国,就是通常所讲的“战国七雄”。由于秦国的商鞅变法发挥了富国强兵的重要作用,秦国终于后来居上,逐一灭掉了其他六国,完成了“秦王扫六合”的统一大业,从而结束了这一战争频繁的时代。
 
 
 在战国时期,我国的工业、农业、商业、交通等并没有受到战争的影响,各诸侯国之间互相促进,相互发展,如都江堰、郑国渠、鸿沟等著名的水利工程不仅促进了当时农业的发展,而且造福后世,此外在文化和思想学术方面,百家争鸣,创造了辉煌的先秦文化,对后世有极大的影响。
战国时,手工业得到大力发展,冶铁、青铜器铸造、漆器、丝织业的生产水平都有了显著的提高。青铜器的制作普遍使用熔铸、焊接、失蜡法和金银嵌错工艺,产生了在铜器表面涂金、鎏金和刻纹工艺,器型轻薄灵巧,花纹细致繁复,具有高超的技术和艺术水平。虽然由于铁器的推广使用,铜制工具越来越少,但是仍有许多精美的青铜器物产生。
 第一节战国时期青铜器概述
    战国时期是中国社会处于剧烈变革的时代,生产力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文化艺术出现了空前的繁荣。此时,商周以来的青铜礼器逐渐衰落,日常生活用器却得到了普遍发展,如铜镜。铜镜在战国时期,至少在统治阶级中已经普遍使用。古文献中有许多关于战国人使用铜镜的记载,如《战国策•齐策》中“朝服、衣冠窥镜”,《楚辞•九辩》中的“今修饰而窥镜兮”等。战国铜镜能够取得大的发展,主要原因是:第一,铁工具在铜器制造业的使用,为作坊内部更细密的分工、创造新技术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第二,经过商周以来的发展,至战国时期,铜镜的合金比例已趋于科学和稳定,大大提高了实用效果。战国铜镜以它规范化的形制、精美的装饰纹饰,标志着中国古代铜镜已经从早期的稚朴走向了成熟。
    此外,战国时期有青铜乐器,无论数量上、制造工艺及木架的装饰方面,都达到了一个高峰,其代表就是湖北随州出土的曾侯乙编钟。其用料是铜、锡、铝合金,全套编钟上装饰有人、兽、龙等花纹,铸制精美,花纹细致清晰,并刻有错金铭文,除了乐钟装饰精美外,它的青铜装饰附件也是十分华美的,如钟架横梁两端的浮雕、透雕的龙、鸟和花瓣的青铜套,支撑栋梁用的六个佩剑的武士等等。这样精美的青铜乐器及其附属物,表明了当时青铜铸造工艺的精湛,同时在音乐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
    这个时期各类青铜器的造型各具特点,在装饰艺术及工艺方面涉及很多门类,就其大类来说,包括图案、书法、绘画、雕塑等,也可以说其工艺集各类艺术之大成。如青铜器上图案的运用,在长期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些带有规律性的装饰手法,如充分利用对比度、呼应、虚实、疏密有节奏的变化,曲线和弧线的反复运用以及突出方向感和运动感等。书法应用主要体现在青铜器的铭文上。这个时期的青铜器多出自于各诸侯国,因此字体多变,字形有肥有瘦,有些字是承袭商周时期的字体,还有错金字、鸟虫书等,通过这些铸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我们可以对当时书法窥见一斑。战国时期的绘画作品我们所能见的就是区区几件,但是我们可以通过青铜器上的图案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当时绘画成就,这是战国青铜器的一个重要特点。这个时期一些青铜器上的图案可以作为绘画来欣赏,如反映当时社会生活的战斗、狩猎、宴饮、车马、建筑等图案,构图简单,线条质朴,刻画娴熟,有的达到了形神兼备的程度。此外,还出现了用铜浇铸的动物塑像、人俑,这与现在的雕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第二节战国时期青铜器分期
 一、早期(公元前476年—前4世纪上半叶)
    这时的青铜器,无论是器形还是纹饰,战国早期和春秋晚期的共同点很多,但是战国早期的器物有一些自然演变的特点及时代特征。
 1造型特征
    鼎类的形制与春秋晚期的同类鼎相类似。但是洛阳中州路西工段第2717号墓出土的五具列鼎中,有三具体呈扁圆,敛口,有盖,附耳,短蹄足形,这种形体的鼎在春秋晚期的墓葬中很少发现。山彪镇1号墓列鼎五具,器体呈扁圆的形状且上下匀称,三足极短,腹底离地不远;同墓出土的贝纹鼎,形制也与此相同。这类扁圆形短足鼎,在战国早期的三晋战国•二人猎猪扣饰地区首先流行使用。另一种所谓联裆鼎或短鬲足鼎,实际上是采取软接触的做法将过短的足与器腹相连接,是新设计的造型,大约是把短足鬲的形体移植而来。
    在这一时期大多为分体式,原平峙峪出土的 与风翔高王寺战国窖藏所出土的形式类同,鬲口处有一圈上斜的圆盘,用来盛放甑内蒸汽冷凝后的水,使之回流于鬲中,而不会溢出。此战国早期 中的新式样。
    战国早期大墓中的酒器,往往有些特殊的造型,如曾侯乙墓的一对大尊缶、联襟大壶带有华丽套口和盖,可悬置在冰鉴内的大口方形尊缶等,这些都是绝无仅有的器物。相比之下,山彪镇1号墓所出土的青铜酒器的形制,更有代表性。其中的莲瓣盖壶,形体类似赵孟介壶而稍低。同类的器形也见于洛阳中州路2717号墓,盖上有的立有展翅的凤鸟。此类壶为战国早期的典型式样。较大的墓中也出土莲壶,洛阳中州路2717号墓出土的一件莲壶,形体近似莲瓣壶,腹稍大而深,颈盖上有小环钮,两肩放置一活动的链式提梁。莒南大店1号墓出土的莲壶,腹部更有一可系绳的鼻,曾侯乙墓则出土有长颈鼓腹的莲壶。传世的莲壶大多为洛阳中州路2717号墓所出壶的样式。此外,在北方地区,还有瓢形壶,有鋬可执,鋬或有链与壶盖相连。春秋晚期流行的一般壶的式样,这一时期内仍然可以经常见到。
 水器中以盘匜最为常见,另外中小型有圈足的鉴也有发现。
 2花纹与装饰
    就题材而言,战国早期的纹饰仍然是交龙、卷龙或蟠龙等龙的世界。山彪镇1号墓的龙钮钟,随州擂鼓墩曾侯墓编钟上都是新颖而复杂的交龙图案。擂鼓墩2号墓编钟上神人骑龙的纹样,是另外一种构图。另一变化是图像的变形有所增加。山彪镇1号墓的豆,主纹是圈点和小翅形的集合体,是交龙纹的省略和变形;同墓出土提梁壶和鉴的腹上密集的圈纹则是旧日的蟠龙纹、兽目纹的蜕变。曾侯乙墓中的具有六棱形甬的编钟上,交龙纹已经变为棘刺丛生型的纹饰。此类变形纹饰很可能在春秋晚期就已经出现,到战国早期更为发展。还有一个变化就是纯粹几何纹饰母题的出现,战国时期•铜鎏金青铜豆诸如曾侯乙墓青铜器上镶嵌的几何云纹图像,琉璃阁1号墓所出土的鉴的下腹复杂的三角云纹及涪陵小田溪编钟的错金云纹等。纯粹的几何纹在春秋晚期非常少见,而且也非常简单。战国早期描绘水陆攻战、燕乐、采桑等活动的画像很多,山彪镇1号墓的水陆攻战纹鉴、狩猎纹钫,成都百花潭的镶嵌燕乐纹壶,及陕西凤翔高王寺战国铜器窖藏镶嵌射燕壶等,都是这一时期施用这类纹饰的典型代表。
 3铭文特征
    战国早期青铜器铭文与春秋晚期的青铜器铭文没有特别突出的区别,这时一般作器纪事型的铭文减少了许多。钟上作器纪功的铭文与曾侯乙墓编钟记载乐律数千字的铭文都是独特的现象,不带有普遍性。
 二、中晚期(约公元前4世纪中叶—前221年)
    封建社会初期的青铜器由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发展到极为鼎盛的阶段,到战国中期以后逐渐衰退,但是就整体来说,并不排除少数精美的器群。即使是诸侯墓出土的大器,其铸造工艺与艺术的装饰,也差于春秋早期和战国初期的盛期。青铜器在战国中、晚两期时的发展区别并不是很明显,因此两期合一来叙述。
 1造型特征
    山西长治分水岭12号、25号墓、辉县赵固第1号墓、河北平山中山王墓。20世纪20年代发掘的安徽寿县朱家集楚王陵所出铜器群,20世纪20年代发掘的洛阳金村古墓中的战国中晚期青铜器等都是这一时期考古发掘出的重要墓葬。
    能代表战国中期器群的,当首推中山王墓所出土的器。安徽寿县李三孤堆被盗掘的楚王楚杵墓内出土器物的形制和纹饰风格比较一致,属于楚国末期的标准器。 
    鼎类青铜器南北风格迥异。中山王墓的九鼎都是附耳低短的盖鼎,这种鼎本是三晋时流行使用的一种传统式样,但是九鼎中的平底细孔流鼎就是很少见的了。河南信阳长台关1号墓出土有附耳扁圆体平底的高足鼎,同样的型式也见于江陵藤店1号墓,这完全不同于三晋时期的型式。晚期的鼎都是有盖或没有盖的高足鼎,而且高足的造型越来越多样和雄壮,形制也较大。
    此时期的 已经不是很流行了,鬲也并不多见,敦仍然是圆形的和扁圆形的上下对称的两种。方座簋只在寿县楚王陵出土器群中见到过,是战国•五连盏灯器座较低体形收缩的蜕化式样。豆类器为长柄的,燕晋都有。寿县楚王陵所出土的长柄豆,柄有节,盖有三钮,可以倒置。方豆仍然有所发现,如江陵藤店1号墓就出土了有长柄的方豆。
    酒器类中变化较为明显的是壶,有方壶、扁壶、环耳圆壶等等。中山王墓出土的还有镶嵌的方壶,工艺非常精湛。方壶或钫这一类器是这一时期内具有时代特征的器物。壶的新型式样还有许多种,如细长颈多钮壶、小口短颈大圆腹壶、蛋形壶等。
    罍器有做成方形的,可称为方罍。三门峡上村岭5号墓出土的有镶嵌方罍,形体较低且肩宽,附耳可挹酒。同类器中,还有小型的传世。
    水器的基本器型仍然是盘、匜、鉴。巨型的鉴在本时期内减少很多。三门峡上村岭5号墓出土的四龙耳镶嵌方鉴,是新的式样。楚地新出土的斜唇或平唇的中腰收缩平底双耳盘,耳有环,器壁很薄,有的还有刻花髹漆。
 2花纹与装饰
    战国中晚期的纹饰变化十分显著,除了战国早期的某些纹饰仍然流行使用外,出现了许多嵌金、银、铜、绿松石,以及其他物质的几何变形图案,有云纹、菱纹、勾连纹、三角纹等。这种变形的几何纹编排规律,又富于变幻的绚丽效果,令人目炫。最典型的战国中期的几何变形纹饰有中山王墓的虎噬鹿器座、龙凤方案座、嵌金银翼龙、嵌金银绿松石钫,还有记伐燕之功的陈璋壶等。楚墓中许多环耳壶也大多施加几何纹饰,有的是以变形几何纹、狩猎纹及神话题材画像相间的装饰,如琉璃阁56号墓的21号、22号钫上的图像就是如此。此时还出现了刻纹画像。这种纹饰是用极锐利的尖刃刻凿而成的,而不是范铸后镶嵌的,如琉璃阁1号墓的刻纹“奁”、辉县赵固的刻纹“楼室燕乐”盘、长治分水岭12号墓的刻纹战国•鸟纹三足鼎人物车马建筑残匜、长岛战国墓刻纹人物车马建筑残匜等。这种纹饰只能在炼优质铜取得成功之后才有可能出现。此外,素面青铜器大量出现。大梁司寇鼎、梁十九年鼎、平安君鼎、楚王后六室鼎、集脰太子鼎等等,都是不施纹饰的素面器,至于中山王鼎、方壶则利用器物的素面凿刻大量铭文。对以大量纹饰为特色的中国青铜器来说,素面器的流行被视为纹饰衰退的表现,也是一种时代的印迹。
 3铭文特征
    在铭文的内容上,春秋时期铭文上的颂扬先祖、祝愿家族团结、昌盛之类的套语仍然存在,但已经少得多了。此类铭文仅在田齐铜器中延续了较长一段时间,其他列国的器物上发现得不多,一般铜器上的铭文只是较为简单地记明铸器的事由与器主。战国中期以后,随着集权政治的进一步发展,政府对与兵器、度量衡、错金银流鼎有关联的手工业加强了控制,使得铭文的载体大为扩展。同时在铭文中出现“物勒工名”的内容,记载负责监制青铜器的官职名号、工长名与直接铸作器物的工匠名,还有的酒器、食器则记置用地点与掌管者官职,量器记容量、重量及使用地点。[

 

 

http://www.baike.com/wiki/%E6%88%98%E5%9B%BD%E6%97%B6%E6%9C%9F%E9%9D%92%E9%93%9C%E5%99%A8



战国时期的青铜器的特点:
①列国器物大量出现。当时王室衰微而诸侯、大夫及家臣势力不断壮大的形势相吻合。
②地域风格的形成。大体上呈现以三晋为中心的中原、以秦国为中心的西方和以楚国为中心的南方三足鼎立的格局。此外,北方、西南方、东南方等几处少数民族区域也各有其独特风格。
③各地区之间逐渐交流。例如吴越地区流行的细线云雷纹在楚地也时有发现,而原先用于北方的带钩也传播到了南方,从物质文化角度反映出东周时期走向统一的历史趋势。
④铸造技术的长足进步。器物制作方面主要体现在合范法铸造的高度发达、失蜡法的应用、模印法制范、镶嵌工艺的普遍流行,以及兵器的表面处理技术等。
5、纹饰与铸造工艺 : 以春秋战国为代表的青铜器纹饰,时代特点尤为鲜明,从纹饰的内容到形式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格局,以接近生活的写实面貌和比较自由地表现出现实生活中的人间趣味,体现出艺术与现实的密切关系。春秋末期线刻艺术开始萌芽,到了战国时期,得到空前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金属细工得到充分发展,错金银,嵌红铜,嵌松石、针刻红铜,鎏金都是此期出现的新工艺,出土与传世的器物很多。
这一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明了失蜡法工艺。这是我国匠师的绝技,这种铸造法首先以蜂蜡做成器物的模型成为蜡模,再用细泥浆在上面反复涂抹,然后加热烧制,蜡模熔化流出成为空腔,最后浇注铜液。用失蜡法铸造的青铜器表面光洁,精密度高。
6、 铭文 :有铭文的青铜器减少,且文字简短,书史性衰退,多记载容积、重量,这与当时经济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这一时期无论是兵器上还是其它器物的题铭常有职官名。“物勒工名,以考其诚”是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青铜器铭文的特点。铭文格式一般包括器主、作坊的工匠、放置地点、容量、重量等。铭文字体呈现多样化,文字繁简并用,南北风格截然不同。中原文字端庄秀美,行款排列较整齐;南方诸国文字笔划纤细,清新秀丽并在春秋末年出现了以鸟虫作装饰的美术字,亦称“鸟虫书”,即把文字画成或加上盘旋曲折的鸟虫形,风格独特,多施于兵器上,极难辨认

1.兽面纹古称饕餮纹,(饕餮为传说中贪食猛兽之名),古人认为此兽有首无身极为恐怖,实际上这类纹饰是各种各样动物或幻想中神兽的头部正视图案。后另名为兽面纹,比之饕餮纹更确切、明了。 兽面纹主要的装饰对象是鼎,青铜鼎除了作为实用器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用途,就是作礼器使用。兽面纹大都以夸张的兽面、简洁的线条来修饰器物,相信这同当时人们的宗教信仰和社会宗法制度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也是研究古中国的社会、经济与宗教的主要依据。 兽面纹的特点是以鼻梁为中线,突出正面造型,两侧作对称排列,上端第一道是角,角下有目,较具体的兽面纹在目上还有眉,目侧有有耳,多数有爪,两侧有左右展开的体躯或兽尾,少数简略形式的则没有兽体和尾部。可以说所有的兽面纹基本上是按这一模式塑造的,只是在表现方法和技巧上,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同。 亦称“兽面纹”。青铜器上常见的装饰纹样之一。纹样象征古代传说中一种贪食的凶兽饕餮的面形,图案多有变化。 饕餮一词见于《吕氏春秋·先识览》:“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 商代至西周时常作为器物上的主题纹饰,多衬以云雷纹。西周后期以后逐渐推动主题纹饰的突出地位,常用仿器耳或器足上的装饰。 自宋代宣和时的《博古图录》称此类纹饰为饕餮纹后,历代沿用这一名称。 2.3.龙纹包括夔纹和夔龙纹。这里的"夔"古称是一角一足的动物,实际上则是双足动物的侧面像。龙在古人心目中的形象是多种多样的,因此纹饰也各有不同,按图案结构分,有爬行龙纹、卷体龙纹、交体龙纹、双体龙纹、两头龙纹等。 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之一。龙是古代神州传说中的动物。一般反映其正面图象,都是以鼻为中线,两旁置目,体躯向两侧延伸。若以其侧面作图象,则成一长体躯与一爪。 龙的形象起源很早,但作为青铜器纹饰,最早见于商代二里冈期,以后商代晚期、西周、春秋直至战国,都有不同形式的龙纹出现。 商代多表现为屈曲的形态;西周多表现为几条龙相互盘绕,或头在中间,分出两尾。 传说龙的出现与水有关,《考工记·画缋之事》谓:“水以龙,火以圜。”是用龙的形象来象征水神,因此在青铜水器中,龙的图卷或立体形象有更多出现。 根据龙纹的结体大致可分为爬行龙纹、卷龙纹、交龙纹、两头龙纹和双体龙纹几种。自宋代以来的著录中,在青铜器上,凡表现为一爪的这样纹饰,又称为“夔纹”或“夔龙纹”。 夔纹 图案表现传说中的一种近似龙的动物——夔,多为一角一足,口张开,尾上卷。自宋代以来的著录中,在青铜器上,凡是表现一足的类似爬虫的物像,都称之为夔或夔龙,这与古籍“夔一足”的记载有关。《说文·攵部》:“夔,神也,如龙一足。”有的夔纹已发展为几何图形化的装饰,变化很大。常见的有身作两岐,或身作对角线,两端各有一夔首。盛行于商和西周前期。 4.凤鸟纹凤凰始见於《诗经》,原为“凤皇”,汉代毛亨解释为“雄为凤,雌为皇”。凤和龙同为古代的祥瑞动物。“天命玄鸟,降而生商”,说明玄鸟就是商的图腾,在古代,凤鸟就是鸟图腾的代表。 凤鸟纹按照构图形象分为长喙鸟纹,体躯是鸟,头部有一较长的喙;鸱枭纹,正面,大圆眼,毛角大翅,盛行於商代中晚期;雁纹,是鸟纹中写实的形象,属春秋晚期北方的风格。凤鸟纹多饰於鼎、簋、尊、卣、爵、觯、觥、彝、壶等器物的颈、口、腹、足等部位。 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之一。鸟长翎垂尾或长尾上卷,作前视或回首状。在青铜器上大多作对称排列。 良渚文化出土的玉琮上已有明确的鸟纹。青铜器上最早出现的是二里冈期的变形鸟纹。殷墟时期已有鸟纹作为主要纹饰。西周早期起鸟纹大量出现,一直到春秋时期。 商代鸟纹多短尾,西周鸟纹多长尾高冠。鸟纹包括凤纹、鸱枭纹、鸾纹及成群排列的雁纹等。 5. 蟠螭纹 民间有龙生九子,蛟和螭都是龙子的说法,而蟠则指“盘曲而伏”。古代表铜器上的蟠螭纹,其身体和腿似龙,而面部似兽。此纹于商、明、周,是春秋战国和汉代玉器上的主要纹饰。战国的蟠螭纹,圆眼大鼻,双线细眉,猫耳,颈粗大且弯曲,腿部的线条变弯曲,脚爪常上翘。身上多为阴线勾勒,尾部呈胶丝状阴刻线。汉代,眉上竖且内色,眼眶略有下坠,鼻梁出现了细线划纹,身体与战国时没有差别,只是尾部出现由两个卷纹只有三条腿。南北朝时期,眼睛稍长且有弯度,嘴边两腮多有凹槽,头上有的长角,有的无角,腿短,一般前腿只有一个,所以也是三条腿,有时,前腿伸出一点作为第四条腿,尾部的卷云纹较以前宽了一些。宋代,最大的特征是在鼻子下有一条很宽的阴线,极富立体感。元代,头额宽而高,其眉、眼、鼻、口都集中在整个面部的下方,仅占面部的三分之一,颈项低下,许多地方已被发毛掩住、上升、伏地、盘旋等形象,其气势磅礴,形态美观。直至清代,则出现了以前各个时代均未有的独特纹饰。 6.蟠虺纹 蛇纹 青铜器上的一种纹饰。有三角形或圆三角形的头部,一对突出的大圆眼,体有鳞节,呈卷曲长条形,蛇的特征很明显,往往作为附饰缩得很小,有人认为是蚕纹。个别有作为主纹的,见于商代青铜器上。 商末周初的蛇纹,大多是单个排列;春秋战国时代的蛇纹大多很细小,作蟠旋交连状,旧称“蟠虺纹”。 蟠虺纹 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之一。以蟠屈的小蛇的形象,构成几何图形。盛行于春秋战国。 7.云雷纹是变形线条纹的一种,大都用作地纹,起陪衬主纹的作用。用柔和回旋线条组成的是云纹,有方折角的回旋线条是雷纹,盛行于商中晚期。 8.涡纹 又称火纹。顾名思义,近似水涡,故为涡纹。其特征是圆形,内圈沿边饰有旋转状弧线,中间为一小圆圈,似代表水隆起状,圆形旁边有五条半圆形的曲线,似水涡激起状。有人认为,涡纹的形状似太阳之像,是天火,又故称火纹,商代早期的涡纹是单个连续排列的,商代中晚期至春秋战国时期,一般与龙纹、目纹、鸟纹、虎纹、蝉纹等相间排列。涡纹多用于罍、鼎、斝、瓿的肩、腹部,它盛行于商周时代。 9.重环纹 由略呈椭圆的环组成纹带,环有一重、二重、三重,环的一侧形成两直角或锐角。有时也与其他纹饰相配出现。盛行于西周中、后期。 10.窃曲纹 是由两端回钩的或“S”形的线条构成扁长图案,中间常填目纹,盛行于春秋战国。 夔纹:表现传说中的一种近似龙的动物,图案多为一角、一足、口张开、尾上卷。有的夔纹已成为几何图形化的装饰。多作为器物上的主纹。 龙纹:图案取传说中龙的形象。基本上有三种形式:屈曲形态,几条龙相互盘绕,头在中间分出双身。 蟠螭纹:形状象夔,张口,卷尾,图案以蟠屈的小蛇(虬)构成图形。 鸟纹:图案有的长翎垂尾,有的长尾上卷,头前视或作回首状。也有的鸟头上作仰起或下垂的高冠,这种形状的鸟纹,也通称为凤鸟纹。鸟纹多作为器物上的主题纹饰。 蝉纹:图案大多数在三角形中作蝉体,无前后足,四周填以云雷纹。也有作长形,并有前后足的,中间再填以云雷纹。 蚕纹:头圆,两眼突出,体屈曲状。多饰于器物的口部或足部。 象纹:图案表现象的形态,有长鼻构成明显的特征,也有单以象头、象鼻为图案的。 鱼纹:图案表现为鱼的形态,有的鱼形象较为呆板,有的形象生动。脊鳍与腹鳍各一个或两个。鱼纹常饰于盘内,反映器物装饰和器物的造型是密切结合的。鱼纹也常施于铜洗和铜镜上。 龟纹:其状一般是刻画出龟的全形,在铜器中见到的不多,多施于盘内。 贝纹:形状作贝壳状,将单独的贝壳连接起来组成图案。 云雷纹:青铜器上的一种典型纹饰图案。它的基本特征是以连续的回旋形线条构成的几何图形。有的图案作圆形的连续构图,称为云纹;有的图案作方形的连续构图,称为雷纹。云雷纹常作青铜器的地纹,用以烘托主题纹饰。也有单独出现在器物颈部或足部的。 勾连雷纹:由近似T形互相勾连的线条组成。 乳钉纹:青铜器上最简单的纹饰之一。纹形为凸起的乳突排成单行或方阵。另有一种图案,乳钉各置于斜方格中,称为斜方格乳钉纹。

       春秋中期以后的青铜器以蟠螭纹的流行为标志,山西侯马所出的陶范和旧著录中的晋公?等器物上都有细密的平面蟠螭纹。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 青铜器纹饰发展成浮雕状,繁复的镂空花纹则达到了东周时期青铜器制作的顶峰。代表器物有河南新郑铜器群,安徽寿县蔡侯墓铜器群,山西浑源李峪村铜器群以及辉县山彪镇和琉璃阁,河南淅川、长治分水岭,湖北随县擂鼓墩等地出土的铜器群等。到了战国中晚期,许多铜器都变成素面的,而且服御器、日用器大量增加。代表器物有长沙、寿县等地出土的楚器,陕县后川出土的魏器等。

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的主要特点是:

       ①列国器物大量出现。

       西周的有铭青铜器属周王室和王臣制作的占大多数,诸侯国的为数甚少。到了春秋时期,王室、王臣的礼器几乎消失,代之而起的是列国诸侯、卿大夫甚至卿大夫家臣铸造的器物。这和当时王室衰微而诸侯、大夫及家臣势力不断壮大的形势相吻合。

       ②地域风格的形成。

       大体上呈现以三晋为中心的中原、以秦国为中心的西方和以楚国为中心的南方三足鼎立的格局。此外,北方、西南方、东南方等几处少数民族区域也各有其独特风格。

        ③各地区之间逐渐交流。

例如吴越地区流行的细线云雷纹在楚地也时有发现,而原先用于北方的带钩也传播到了南方,从物质文化角度反映出东周时期走向统一的历史趋势。

       ④铸造技术的长足进步。



战国时期的青铜器的特点:
①列国器物大量出现。当时王室衰微而诸侯、大夫及家臣势力不断壮大的形势相吻合。
②地域风格的形成。大体上呈现以三晋为中心的中原、以秦国为中心的西方和以楚国为中心的南方三足鼎立的格局。此外,北方、西南方、东南方等几处少数民族区域也各有其独特风格。
③各地区之间逐渐交流。例如吴越地区流行的细线云雷纹在楚地也时有发现,而原先用于北方的带钩也传播到了南方,从物质文化角度反映出东周时期走向统一的历史趋势。
④铸造技术的长足进步。器物制作方面主要体现在合范法铸造的高度发达、失蜡法的应用、模印法制范、镶嵌工艺的普遍流行,以及兵器的表面处理技术等。

战国时期的青铜器有什么特点?~

战国时期的青铜器,礼乐器在数量和比例上逐渐减少和缩小,日常生活用器则逐渐增多,钟鼎之器占的数量很大,钟必成编,鼎必成列,反映了贵族宴飨的奢侈生活,如四川涪陵出土的错金编钟为14件一套。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青铜器发展的又一个高潮期。可分为春秋早期、春秋中晚期至战国早期以及战国中晚期3个阶段。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的主要特点是:列国器物大量出现;地域风格的形成;各地区之间逐渐交流;铸造技术的长足进步,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提高。

我国商周时期的青铜器有哪些特点?
答:而人工冶铁与铜合铸成器的时代至迟在西周晚期技术上已经成熟。商周青铜器有什么特点 1、西周青铜器从器形之间看,由于西周时期的青铜器制作方法同夏、商时期一样,没有太大的变化,都是陶范制作,且一器一范,手工制作,这样就不能铸造出相同的陶范,所以,在西周时期也是没有完全相同的青铜器造型,...

急急急!!!中国先秦时期青铜器的艺术特色分析???
答:商周时期,青铜的冶炼业作为生产力的标志而达到高峰。是中国古代青铜器发展的鼎盛时期。以下通过中国商代晚期最重的青铜器《司母戊方鼎》一和西周早期青铜礼器中的重器《大盂鼎》二来论述商周青铜器艺术特点。一、商周青铜器作为“礼器”的艺术精神特点 中国青铜器的大宗是青铜礼器。这是中国青铜器的重要...

五代十国的青铜器有什么特点
答:隋唐时期的铜器主要是各类精美的铜镜,一般均有各种铭文。自此以后,青铜器除了铜镜外,可以说不再有什么发展了。五代十国只有短短的53年,对于宋镜则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这时唐式凸缘素镜、高缘弦纹镜、海兽葡萄纹镜继续出土。新型铜镜的铸造趋向轻薄,工艺趋向粗放,模铸后往往用刀凿加工,镜钮变...

中国先秦时期青铜器的艺术特色分析!!!
答:中国青铜器有如下特点:一、历史年代久远,都说是三代青铜器,其实最主要的是指商中晚期到西周中期以前的,这个时期的青铜器达到了顶峰。二、青铜器将中国原创造型纹饰艺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三、与其他艺术品相比数量少,因为当时青铜器都是王宫贵族所使用的,在当时也非常珍贵。四、由于绝大多数...

商周青铜器的艺术特点
答:商周时期,青铜的冶炼业作为生产力的标志而达到高峰。是中国古代青铜器发展的鼎盛时期。以下通过中国商代晚期最重的青铜器《司母戊方鼎》图一和西周早期青铜礼器中的重器《大盂鼎》图二来论述商周青铜器艺术特点。一、商周青铜器作为“礼器”的艺术精神特点中国青铜器的大宗是青铜礼器。这是中国青铜器的...

如何简述中国青铜器的造型特征啊?这是个考试题,不能答太多的,不知道从...
答:一、夸张和标准的人物造型。如三星堆的大眼青铜人是夸张的人物造型;有的骑马人是标准的人物造型。二、标准的传说及现实动物造型。如螭龙是传说的动物造型,马是现实的动物造型。三、动物和动物结合的造型。如马踏飞燕是奔马和飞燕结合的造型。四、动物和人结合的造型。如骑马、骑鹿人等。五,生活器具...

楚国春秋时期的青铜器有什么特点
答:古代青铜器的研究已成为中国考古学和 美术 史的重要分支。楚国春秋时期的青铜器有什么特点呢?接下来就和我一起来了解一下关于楚国春秋时期的青铜器有特点,欢迎阅读!楚国春秋时期的青铜器特点 楚国青铜器的发展大抵可分为 3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西周晚春秋早、中期;第二阶段为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第三...

中国古代青铜器分哪四个时期?
答:我国古代青铜器主要分为四个时期,分别是:1. 先商时期(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1046年):这个时期的青铜器以商朝的宗庙礼器为代表,器形简单,装饰纹样多采用动物和人面等形象。2. 西周时期(公元前1046年至公元前771年):这个时期的青铜器以周王室的宫廷礼器、乐器和武器为代表,器形复杂,纹饰精美...

什么叫青铜器?哪个时期是我国青铜铸造业的繁荣鼎盛时期?
答:青铜器主要指我国自夏代末期至秦汉时期用铜、锡经烧制、锻造后所形成的各种器物,其铜锈呈青绿色。商晚期至西周早期是青铜铸造业的鼎盛时期。青铜器的使用流行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秦汉时期,以商周时期的器物最为精美。夏代始有青铜容器和兵器。商中期,青铜器品种已很丰富,并出现了铭文和精细的花纹。商...

商朝在此青铜器的生产有什么特点?
答:下面是青铜礼器: 青铜礼器是奴隶主贵族用于祭祀、宴飨、朝聘、征伐及丧葬等礼仪活动的用器,用以代表使用者的身份等级和权力,是立国传家的宝器。青铜礼器种类繁多,数量巨大,工艺精美,其存在是中国古代青铜器的显着特点。青铜礼器可分为四大类:食器。有鼎、鬲、甗、簋、簠、盨、敦、豆等。其中盛肉的鼎是最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