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心恰恰用,用心恰恰无的作者是谁. 无心恰恰用, 用心恰恰无。 今说无心处, 不与有心殊。 这首...

作者&投稿:登厕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这句话的作者是唐代的玄觉禅师,是禅宗六祖惠能的弟子。

出自永嘉玄觉的《奢摩他颂》开头语,原句为:

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

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

译文:

当你刚好要用心时,恰巧会发现你真心无以为用。真心要能用,率直而出不觉得滞碍繁重。若用心时在名相上阐释,非为真心之用,故觉得劳碌心形。心入无所著之境界,是为无心,此时无心恰恰能起真心之用。

若真心经常自起心用,那常用之心将趋于昏眛不灵,而起不了心用。但现在所说之无心状态,是心之不着一切有相,此境界与有心之用并不是非同也。

扩展资料:

“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是开悟以后的境界。恰到好处地用智慧的心,而此时恰恰无心可用;无心可用是因为没有障碍、没有牵挂和自我的执着。但无心并非没有智能的功能和作用,其作用就是在悟后的待人接物、处世应对、工作思考等等。

所以开悟以后的无心并不等于白痴或脑中一片空白,反而是绝对正确地、恰到好处地发挥心的功能。悟后的人会用心,恰恰用心,恰到好处地用心,自然自在地用心去适应环境。

“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智者没有自私自利、自大自卑等的愚痴迷狂心,正好用无染无垢的慈悲心来为一切众生积极服务;经常为了利乐他人而忙得席不暇暖,不知老之将至,还像是一个无事要做、无人干扰的大闲人。



无心恰恰用,用心恰恰无的作者是唐代法融禅师所说,意思就是:

生活中有些事情你太执着太刻意去追求,最后却未能得到你想要的。而当你坦然处之,不经意间你却得到一切。所以我们不能强求,属于你的你躲也躲不开,不是你的你想也想不来。有点‘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意味。

法融(593-657),禅宗牛头派的创始人,俗姓韦,润州延陵(江苏丹阳县延陵镇)人。十九岁即尽通经史,因阅《般若经》,遂皈信佛法。后入茅山,依炅法师出家,二十年中专精匪懈,入大妙门。

唐太宗贞观十七年(643),法融于牛头山幽栖寺北岩下别立禅室,潜修禅观,净侣四至,百有余人。禅宗四祖道信大师闻之,往付顿教法门。以牛头山为中心之法系遂称为牛头宗,自法融至慧忠,称为牛头六祖,盛极一时,入宋以后渐衰。

贞观二十一年,法融在幽栖寺开讲《法华》。高宗永徽三年,应请至建业讲《大品般若》,后又讲《大集经》。显庆元年,应请住建初寺,次年正月二十三日示寂,寿六十四,腊四十一。

扩展资料

法融的著述,据《宋高僧传》卷十《唐天台山佛窟岩遗则传》说,遗则曾为法融的文集作序,其书三卷现已失传。现在所传的只有存于《全唐文》卷九百零八和《景德传灯录》卷三十中的《心铭》,共一百九十八句,每句四字。

《心铭》主张:‘心性不生,何须知见;本无一法,谁论熏炼?’又说:‘菩提本有,不须用守;烦恼本无,不须用除。’这种思想显然成为后来南宗所倡导的顿悟说的先声。此外,据宗密《圆觉经大疏钞》卷十一及永明延寿《宗镜录》卷九十七所记,法融还有一种著作叫《绝观论》。

此论近代出土的卷子本有四本(巴黎国民图书馆藏三本,北京图书馆有一本)。这些大概都是唐贞元十年(794)前后的写本,篇幅似乎不完全,《宗镜录》卷九十七引文未见于他本,但第九卷及七十七卷所引之文,敦煌本都有。

牛头禅的特色在于排遣多言,而著眼于空寂。所以从《宗镜录》卷九十七所引法融《绝观论》的文句看来,法融认为六根所缘的并悉是心,而心性又是空寂的。他说从境起解是智的作用,而自身心性是智的境界。他从心的照用和静止的状态说明心的舒卷,‘舒则弥游法界,卷则定迹难寻’。

这和他的《心铭》‘目前无物,无物宛然’的说法是一脉相通的。至于他的禅风,重在无心绝观,或绝观忘守。这和道信禅法以坐禅观心守一为主的,不很相同。所以他们中间的有无传授渊源,今人还是有异论的。

据日本古经录所载,法融还有《注金刚般若经》一卷、《金刚般若经意》一卷、《维摩经记》二卷、《维摩经要略疏》一卷、《华严经私记》二卷、《法华名相》一卷(见《惠运律师目录》、《智证大师将来目录》和《东域传灯录》等),共有六部七卷之多,都已失传。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法融



是法融禅师。

法融禅师曰: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曲谭名相劳,直说无繁重。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今说无心处,不与有心殊。

意思是当汝恰要用心时,恰巧会发现汝真心无以为用。真心要能用,率直而出不觉得滞碍繁重。若用心时在名相上阐释,非为真心之用,故觉得劳碌心形。心入无所著之境界,是为无心,此时无心恰恰能起真心之用。

若真心经常自起心用,那常用之心将趋于昏眛不灵,而起不了心用。但现在所说之无心状态,是心之不着一切有相,此境界与有心之用并不是非同也。

扩展资料:

法融,是禅宗牛头派的创始人。俗姓韦,润州延陵(江苏丹阳县延陵镇)人。十九岁(612)入句容茅山从三论宗僧炅法师剃度。后从大明法师钻研三论和《华严》、《大品》、《大集》、《维摩》和《法华》等经数年。

大明寂后,漫游各地,从盐官(今浙江海宁县)邃法师、永嘉旷法师等听讲各种经论,深有造诣;但觉全凭知解不能证入实际,因而复入山凝心宴坐,过了二十年习定的生活。

唐初武德七年(624)平定了吴越,左丞相房玄龄奏请淘汰寺庙僧徒,法融即挺身入京陈理,御史韦挺看了他的《表》辞情文并茂,和房玄龄协定后才把这事打消。

贞观十年(636)他到南京牛首山幽栖寺北岩下构筑一所茅茨禅室,日夕参究,数年之间,同住的法侣就有一百余人。

这时牛首山的佛窟寺藏有佛经、道书、佛经史、俗经史和医方图符等七藏,是刘宋初年刘同空造寺时到处访写藏在寺里的著名经藏。法融得到佛窟寺管理藏经的显法师允许,在那里阅读了八年。摘抄各书的精要,然后回到幽栖寺,闭门从事研究。

贞观二十一年(647),法融在幽栖寺开讲《法华经》。永徽三年(652)邑宰请他出至建业讲《大品般若》。江宁县令李修本又请他讲《大集经》。

显庆元年(656)司功萧元善再三请他住建初寺,次年(657)即寂于该寺,时年六十四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法融



此话作者是法融禅师,这是一句禅语:唐永徽年中,牛头山法融禅师于建初寺讲《大般若经》,听者云集。至灭静品,地为之震动。讲罢归山,博陵王与禅师请示佛法,谈论许多,后论及心用之境界。 (缘起于现象界,法融禅师依四祖嘱付,止牛头山俟机缘化众,起初三年,徒众缺粮,由师至丹阳化缘解决缺粮之苦。三年后于建初寺宣讲《大般若经》,当时地为之震动。引来无数慕法者。) 博陵王问牛头法融禅师曰:「恰恰用心时,若为安隐好?」 法融禅师曰:「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曲谭名相劳,直说无繁重。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今说无心处,不与有心殊。」(当汝恰要用心时,恰巧会发现汝真心无以为用。真心要能用,率直而出不觉得滞碍繁重。若用心时在名相上阐释,非为真心之用,故觉得劳碌心形。心入无所著之境界,是为无心,此时无心恰恰能起真心之用;若真心经常自起心用,那常用之心将趋于昏眛不灵,而起不了心用。但现在所说之无心状态,是心之不着一切有相,此境界与有心之用并不是非同也。)

此话出自于法融禅师的一句禅语。

法融大师,是禅宗牛头派的创始人。俗姓韦,润州延陵(江苏丹阳县延陵镇)人。十九岁(六一二年)入句容茅山从三论宗僧炅法师剃度。后从大明法师钻研三论和「华严」、「大品」、「大集」、「维摩」和「法华」等经数年。大明寂后,漫游各地,从盐官(今浙江海宁县)邃法师、永嘉旷法师等听讲各种经论,深有造诣;但觉全凭知解不能证入实际,因而复入山凝心宴坐,过了二十年的习定生活。

"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无心恰恰用,用心恰恰无"这句话啥意思?~

一、句子的意思
1、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
解释:正当你要用心的时候,恰巧会发现真心无以为用。
这两句是开悟以后的境界。无心可用是因为没有障碍、没有牵挂和自我的执着。但无心并非没有智能的功能和作用,其作用就是在悟后的待人接物、处世应对、工作思考等等。所以开悟以后的无心并不等于白痴或脑中一片空白,反而是绝对正确地、恰到好处地发挥心的功能。2、无心恰恰用,用心恰恰无。
解释:真的无心恰恰有用,用得很自在;运用自如却没有感觉到有用什么东西。
这是智慧的极高境界。就像练武之人说无招胜有招,练到很高的境界时,真的是乱七八糟都是招数。智者没有自私自利、自大自卑等的愚痴迷狂心,正好用无染无垢的慈悲心来为一切众生积极服务;经常为了利乐他人而忙得席不暇暖,不知老之将至,还像是一个无事要做、无人干扰的大闲人。
出处:禅宗的法融禅师所作。这是一首开悟的诗。原文是:“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

扩展资料:
法融(593-657),禅宗牛头派的创始人,俗姓韦,润州延陵(江苏丹阳县延陵镇)人。十九岁即尽通经史,因阅《般若经》,遂皈信佛法。后入茅山,依炅法师出家,二十年中专精匪懈,入大妙门。唐太宗贞观十七年(643),法融于牛头山幽栖寺北岩下别立禅室,潜修禅观,净侣四至,百有余人。
禅宗四祖道信大师闻之,往付顿教法门。以牛头山为中心之法系遂称为牛头宗,自法融至慧忠,称为牛头六祖,盛极一时,入宋以后渐衰。贞观二十一年,法融在幽栖寺开讲《法华》。高宗永徽三年,应请至建业讲《大品般若》,后又讲《大集经》。显庆元年,应请住建初寺,次年正月二十三日示寂,寿六十四,腊四十一。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法融

相关资料显示,这句禅语出自唐朝著名禅师牛头法融之言。唐高宗永徽年间,牛头山法融禅师常于建初寺讲《大般若经》,听者云集。一日,五王之一的博陵王来到牛头山幽栖寺,与禅师请示佛法,论及用心之境界。博陵王问牛头法融禅师:“恰恰用心时,若为安隐好?”法融禅师曰: “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曲谭名相劳,直说无繁重。无心恰恰用,用心恰恰无。今说无心处,不与有心殊。” “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无心恰恰用,用心恰恰无。”按佛家的说法,用心即有心于道,道反而隐不可见;而无心于道之时,道却显而愈明。按现代的理念我简单的理解,佛家的意境简单的既是:我心空明,一切随缘。 由是,联想到了现实中的一些人和事。 社会生活中时常有这样一种议论,有些人对仕途太过攀高,为官,思想上心机叵测,意识上刻意追求,行为上贿官买官,怎么着也要弄个一官半职。其实,这类官终究不能长久,到头来只是水中捞月。 现实生活中常常有这么一种现象,有些人对钱财太过偏爱,为钱,思想上心态扭曲,意识上丧失原则,行为上索财要财,怎么着也要弄个十万百万。其实,这类财终归不能发财,到头来只是竹篮提水。 缘何水中捞月,缘故竹篮提水,1300多年前的牛头法融禅师一语道破现代人,皆因被那个“用心”所牵制而不得其“心用”,皆是被这个“用心”所累赘而反其“恰恰无”。 一个人仕途的成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全靠自己对事业的追求,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敬业精神,超常奉献,卓越业绩。仕途伴着勤奋,持之以恒,滴水穿石,不是“用心”走捷径。 一个人财富的富有,日积月累,非一日之功,全靠自己对事业的打拼,以劳取酬,勤俭致富,合法合规,无功不禄,问心无愧。财富伴着勤苦,坚持不懈,磨棒成针,勿可“用心”走左道。 君子爱财,但要取之有道,劳而所获,满足才是最真实的财富;君子做官,但要来之正道,绩而所取,勤奋才是最真切的仕途。求财也好,为官也罢,如果迷失其中便会找不到归路。世上之路有千万条,欲官运亨通,望财源滚滚,唯其正道可取。选择了正道,努力拼搏就会事半功倍;选择了邪道,恐是“壮志未酬”身先败。 工作上生活中涉及个人事情你太执着太刻意太强权去追索,最终却未能得到你想得到的,好似着意栽花花不发,也既“用心恰恰无”时;而当你坦然处之,顺其自然,不经意间却得到你该得到的,亦似闲情插柳柳成荫,也既“无心恰恰用”时。世人熙熙,皆为利来;世人攘攘,皆为利往。不管是凡人还是圣人抑或是仙人,对金钱厚禄都有正常的欲望,关键是要始终保持平常心态、平和心里、平实心境、平坦心胸,不可沉迷于利禄声色权欲之中,要懂得放弃,要学会遗忘。 为人为事要看得开,放得下,松得手,不能太过心机,太过刻意,太过强求,大过计较,大过功利,太过欲望。让自己处于“无心”状态时,那就“无为而无不为”了。是你的,瓜熟自然蒂落,睡而安逸;不是你的,强扭的瓜不爽,睡而不踏。看得开放得下,也是智慧的选择,对智者而言,看得开放得下更能修身养性,更能先人一步取得成功。 人生之路,内因起主导作用。善于挖掘自身的内生资源是一个人的儒雅品行,充分运用自己天生具有和后天锤炼的聪明才智等各种资源去打理人生,厚积薄发,自然是水到渠成,实现人生目标。这种没有虚妄、没有假义、没有矫揉、笃定实在的应用自身聪慧的资源获得成功的行为就是净,就是回归自然,就是还原本色,就是坚守真实,就是“无心”状态,就是保持“恰恰无心用”的超然物外。不择手段、绞尽脑汁利用外因,自然的、本色的、真实的轨迹被扭曲,反而欲速则不达,古往今来概如此。 做人也好,为事也好,还是“我心空明,一切随缘”好,如雪之心净,如冰之心透,如水之心静,如雨之心纯。空明也,不超乎自然的强求;随缘也,亦顺其自在的遇合。得其坦然无愧于人,失其淡然无愧于心。空明中崇尚简单,即简单工作,简单生活,简单做人;随缘时推尚平淡,即平淡名利,平淡得失,平淡贫富。简单,是人生景致中最绚丽的姿态;平淡,是人生旅途中最灿烂的心情。简单既是真,平淡皆是福。职场上,老实人、正派人、诚信人、守纪人、简单人终将受到团队、受到社会、受到历史的垂青。 当今社会,人在红尘,与种种欲望相影相随相缠相绕,不可回避的游历在利益的诱惑、名利的渴求、私欲的企图、权力的膨胀之中,很多时候无法做到“心空明,事随缘”,难有这样的超凡脱俗境界,但要把这种境界时常放到我们的工作生活中,慢慢去领悟,慢慢去体味,慢慢去实习,慢慢去融会,慢慢去磨练,慢慢去修行。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 佛语,有时真的多有内容,使人内涵;多有意境,催人意志;多有思想,教人思惟;多有启示,让人启迪;多有激励,唤人激奋;多有哲理,叫人折服。不妨铭心!

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
答:永嘉玄觉禅师在《奢摩他颂》开头就说: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是恰到好处地用智慧的心,而此时恰恰无心可用;无心可用是因为没有障碍、没有牵挂和自我的执著。但无心并非没有智慧,反而是恰到好处地发挥心的功能。烦恼、无明致使我们被动地心随...

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该怎么回
答:这句话是从懒融禅师的偈子里摘出来的,以对“意修”作个注解。懒融禅师的偈子很好,大家都喜欢引用,大多引用四句:“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完整的偈子是八句:“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曲谈名相劳,直说无繁重;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今说无心处,不与有...

恰恰的引证解释
答:1. 用心貌。 唐 玄觉 《禅宗永嘉集·奢摩他颂》:“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2.融和貌。 唐 白居易 《游悟真寺》诗:“欒栌与户牖,恰恰金碧繁。” 宋 陈造《春寒》诗:“小杏惜香春恰恰,新杨弄影午疎疎。”3.象声词。莺啼声。 唐 杜甫《独步寻花》诗之六:“留连戯蝶时时舞,自在娇...

让人心静的佛经 佛心禅语悟人生
答: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自观自在,守本真心。所谓无上正等正觉者非他,即是真如本性,亦名自性清静心是也。众生由其不达一真法界,只认识一切法之相,故有分别执著之病。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虚妄者,言其是假非真,非谓绝对没有。根身器界一切...

短歌行曹操翻译及赏析是什么?
答:这是指那些犹豫不定的人才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一时无所适从。所以曹操以乌鹊绕树、“何枝可依”的情景来启发他们,不要三心二意,要善于择枝而栖,赶紧到自己这一边来。这四句诗生动刻画了那些犹豫彷徨者的处境与心情,然而作者不仅丝毫未加指责,反而在浓郁的诗意中透露着对这一些人的关心和同情。这恰恰说明曹操...

"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无心恰恰用,用心恰恰无"这句话啥意思
答:悟后的人会用心,恰恰用心,恰到好处地用心,自然自在地用心去适应环境。因为心不被境转,所以有功能而没有烦恼,这是智能心,等于无心可用。一般人不会用心,被动地去让环境牵着鼻孔转,产生七情六欲,这是烦恼心,是有心可用。2、无心恰恰用,用心恰恰无。解释:真的无心恰恰有用,用得很自在...

恰文言文
答:——《说文新附》 又如:恰恰(用心的样子) 才,刚刚。如:恰刚(刚刚);恰方(方才);恰来(刚才);恰待(刚要);恰才(刚刚,刚才) 岂;难道。如:恰不道(岂不知) 恰 qià 【形】 适当;正好恰是湘妃泪尽时。——贾岛《赠人斑竹柱杖》 野航恰受两三人。——杜甫《南邻》 又...

无言无行,只有想,有什么意思?
答:更加不可能达到。因为,道就在当下。须明白,有为法的当下就是无为法,就是不生不灭的真如实相。所以是会者近尔,迷者远乎。你若用心去捕捉,那你捕捉个千万年,到地球灭了都没用。道不属修,不属不修。禅宗有句诗,你好好参:“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用心恰恰无,无心恰恰用。”...

江畔独步寻花七首古诗
答:谁能载酒开金盏,唤取佳人舞绣筵。 其五 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其六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其七 不是爱花即肯死,只恐花尽老相催。 繁枝容易纷纷落,嫩蕊商量细细开。 【词句注释】 1.江:指作者在成都的草堂边...

杂问一章评论
答:执著于有心者易落入常见,执著于无心者则陷入断见。即使知晓有无并存,但如果认为有之后才有无,无之后才有有,仍未真正理解心的深奥之处。其实,"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的真谛在于,"恰恰"并非前后有别,而是正当你专注于思考时,反而察觉不到念头的存在,如同“当其生,即其灭”,即在用心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