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帮忙用对写法写一个150字文章 对写法作文150字有关留守儿童话题

作者&投稿:长兴初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X
诗人不直抒自己内心的情感,而是从对方着笔,展开联想和想象,借对方来写自己,表面上看是写对方,而实际是写自己,是通过对方来反照自己,这是推进一层的写法,这样写更加显得情深意厚,并给人以无限的回味和遐想。这是诗词中“对写”艺术手法的最常见的一种表现形式,常常使用一些诸如“忆”“想得”“遥知”“遥怜”之类领字来结构全篇。
高适的《除夜作》逢佳节,在馆驿。“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除夕夜浓厚的气氛把自己包围在寒灯只影的客舍中,那孤寂凄然之感便油然而生了。读完一二句后,似乎感到诗人要倾吐他此刻的心绪了,可是却又撇开自己从对面写来:“故乡今夜思千里”。故乡的亲人在这个除夕夜定是想念着千里之外的我,想着我今夜不知落在何处,想着我一个人如何度过今夕……其实,这也正是“千里思故乡”的一种表现。“霜鬓明朝又一年”,漫漫无边的思念之苦,又要在霜鬓增添新的白发。诗人巧妙的运用“对写法”,把─双方思之久、思之深、思之苦,集中地通过除夕之夜抒写出来。亲人思念诗人,其实恰恰是诗人自己感情的折光,深挚的情思抒发得更为婉曲含蓄。
王维的《九月九忆山东兄弟》佳节,常常是家人团聚的日子,而且常常与对家乡风物的许多美好的回忆联结在一起,前两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可说是“直接法”,用这样朴素无华而又高度概括的诗句成功地表现。三四两句诗人用“遥知”不是“遥想” 来描写兄弟们过节时的情景:他们肯定和往年一样,携手登高,遍插茱萸,嬉笑欢乐吧。然而乐而生悲,今年重阳“少一人”。想当年佳节重阳,兄弟们一齐攀高远眺目断关山,那该是何等风光、何等兴致!可如今情事依旧,而兄弟两分,天各一方。至此,他们怎能不怀念淹留在外的亲人而黯然神伤呢?遗憾的不是自己未能和故乡的兄弟共度佳节,反倒是兄弟们佳节未能完全团聚;似乎自己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处境并不值得诉说,反倒是兄弟们的缺憾更须体贴。虚拟中的兄弟之思巧妙地烘托渲染了诗人的“倍思亲”。
杜甫的《月夜》,天宝十五年,杜甫被安史叛军捉住,送到沦陷后的长安。当时其妻小寄居在鄜州羌村。作者望月思家,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名篇。此诗之妙,在于从对方(妻子)写起,使意思深入一层。首联想像妻子思念自己的情形:“闺中”指代自己的妻子;颔联以“长安”代指流落到长安的自己;颈联进一步猜想妻子在夜已深的情况下,凝神久久望月的情景:雾湿云鬟,月寒玉臂;尾联以美好的祝愿作结,意味隽永。备受欣赏的是颈联描绘的情景:妻子夜不能寐、辗转反侧、黯然伤神,自己也不禁伤心落泪。作者巧用“对写法”,将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将夫妻间真挚而深沉的爱恋表达得淋漓尽致。
这首怀念李白的五律《春夜忆李白》,主要就是从这方面来落笔的。开头四句,一气贯注,都是对李白诗的热烈赞美。首句称赞他的诗冠绝当代。第二句是对上句的说明,是说他之所以“诗无敌”,就在于他思想情趣,卓异不凡,因而写出的诗,出尘拔俗,无人可比。接着赞美李白的诗象庾信那样清新,象鲍照那样俊逸。这四句是因忆其人而忆及其诗,赞诗亦即忆人。但作者并不明说此意,而是通过第三联写离情,表面看来,第三联两句只是写了作者和李白各自所在之景。当作者在渭北思念江东的李白之时,也正是李白在江东思念渭北的作者之时;而作者遥望南天,惟见天边的云彩,李白翘首北国,惟见远处的树色,又自然见出两人的离别之恨,好象“春树”、“暮云”,也带着深重的离情。上面将离情写得极深极浓,这就自然引出了末联的热切希望:什么时候才能再次欢聚,象过去那样,把酒论诗啊!把酒论诗,这是作者最难忘怀、最为向往的事,以此作结,正与诗的开头呼应。言“重与”,是说过去曾经如此,这就使眼前不得重晤的怅恨更为悠远,加深了对友人的怀念。
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冬至在唐代是个重要节日,朝廷里放假,民间互赠饮食,穿新衣。一、二句交代诗人在邯郸的客店里碰上冬至这个佳节,孤灯一盏,形影相吊,其孤寂之感,思家之情,溢于言表。三、四句诗人不从正面直接写自己如何思家,而是想象家里人如何思念自己的情景。家里人深夜还没有入睡,围坐在灯下,惦念着远行的游子。诗人运用对写法,把自己对家人的无限思念之情表达得蕴藉深沉,且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秋】贺中秋!


似酒
味醇厚
岁月悠悠
转身又回首
再无喜乐哀愁
往事如烟花依旧
唯友谊绵长如水流
缘牵一路有你陪著走
晨曦衬彩霞雨中漫游
待到红叶浓时再聚首
品茶论酒赏石叙旧
落英满地云舒袖
欢声笑语不休
夕阳挂枝头
红尘看透
别无求
静候


(正念反念,意境不同)

[玫瑰]祝中秋快乐[玫瑰]

请说清楚点,什么叫对写法?

书写小标兵四百字,作文稿。~

在家里,爸爸妈妈经常对我们说:要讲文明;在学校,老师常常教育我们:要讲文明,懂礼貌;打开电视,一个个熟悉的明星都在公益广告里重复着一句话:讲文明,树新风……人人都在讲文明。
我身边就有一个文明小标兵,她的名字叫小红。
每当看见同学打架了,她便会连忙上前制止,并且一本正经地告诉他们:“有什么事要用说,动手动脚最终伤害的是自己,‘君子动口不动手’,你们若是君子,你们只能动口而不是动手。”每当这时,吵架的同学便会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
每当瞧见有人乱踩花草农作物时,她便会三步并作两步跑上前去,叫住他们,委婉地告诉他们:“植物也是有生命的,它们也会疼,请爱护它们!”每当这时,他们便会非常无地自容地匆匆离去。
每当发现校园里、楼道上有废纸果皮,她会主动弯腰捡起,并且扔进垃圾箱;每当出现乱涂乱画的不和谐的画面,她会带来抹布,使劲地擦洗,直至干净无瑕;每当发现有同学忘记关水龙头时,她会主动上去关好。
……
同学们,让我们行动起来,学习小红,不要让文明只在纸上出现,要让它活跃在我们生活当中,让文明无所不在,让我们做文明的主人,让文明与我们同行!

凛冽的寒风如小刀割脸,楼与楼之间仅有的阳光缝隙下,你们三三两两围坐一起,双手拢在一起哈气.遇到匆匆行走的路人,你们迅速一下子散开上前乞讨,在遭遇了第无数个白眼无获而归后,失望的回到了原点.一双双麻木呆滞的眼,一双双粗糙干瘦的手,凌乱枯黄的头发,是你们共同的特征.在同样一片蓝天下,生活着这样一群老百姓,他们的名字叫做乞丐.
见怪不怪了,这个繁华都市的顽疾,这些是社会贫富差距日趋剧烈的一个反映,乞丐的数量一直随着城市繁华进程的加快而增加.唱歌的、拉琴的;地铁里、天桥上、地下通道里,随处可见.
曾几何时,老师教导我们,社会主义国家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是按劳分配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生活应该是很幸福的,每个人都应该是很满足的呀!何时起,我们的人分出了三六九等,高低贵贱;很多人眼里,你们已不属于“人民”之内了.你们在别人嘴里,成了“臭要饭的”…
今天,我走在西单大街上,身边经过许多的乞丐,周围的人行色匆匆,没有一个人施舍给他们什么.可能心系家里,归心似箭.乞丐也曾有家吧?你们的家不应该在地铁、天桥、火车站里;你们也曾有亲人吧?他们是否如同我的父母一样盼你们早归?你们也曾有过欢笑吧?
越来越多的乞丐,日趋考验着人们同情心的麻木程度.我们有各种各样的理由拒绝给予乞丐帮助,甚至辱骂、驱赶他们.“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你们的确是很不争气的一群人,不用正当的劳动获取报酬,软磨硬泡甚至撒泼耍赖得到别人的施舍,但你们有更多的辛酸,社会对你们的不公,命运带给你们的不幸.同在这片土地下生活,你们曾经过怎样的创伤?也许你们曾经奋斗过,挣扎过,但残酷的生活不给你一丝喘息的机会,命运的浪潮瞬间把你们吞噬了;也许你们从一开始就习惯了靠别人的施舍混日子,那又是谁剥夺了你们受教育,学会“自强自立”这个道理的权利?
以前的我也从不理解你们,从不会把钱给你们,但自从碰见那么一个乞丐老头.几年前,在我等公车时,一个拉二胡的乞丐老头用愉快的琴声吸引了我,欢快的琴声感染了我,我被他的琴声吸引了过去,他闭着眼,摇头晃脑,自我陶醉在琴声里,完全不顾有没有人给钱.我站在那里许久,他一直没发现,在公车即将关门的一刹那,我掏出10块钱快速的丢到钱筒里,飞快的转身上了车.车子驶出站台时,我的心还砰砰跳.眼光一直追随他,却发现他仍然陶醉在自己的世界里,没有发现我丢下的钱.那是我给出最大一笔的钱,从那以后,我看到了乞丐也有积极的一面.
年少时,我不会考虑你们的疾苦,或许是因为年轻气盛,偏激认为任何事情都是不可妥协的,随着年龄越来越大,我看清了每个人生活都有很多的无奈与艰辛,无论是谁.几块钱对我来说无关重要,但可能帮助你吃一顿饱饭;可能令你们少走几公里,坐上一段公车.不管是否能够解决你的根本生计问题,也不管是否助长了你们依赖的心理,至少在很大程度上你们是值得我同情的,每一人都应该帮助别人,不管被帮助人的地位,阶层;不管被帮助的人是否主观有错.也所以,从今天起,我会给你们钱,但不会很多,因为乞讨,并不是生存的长久办法.或许一块两块,或许几枚硬币.我所能做的,就是这些

对标点的提问是对写法的提问吗
答:不是。对写法的提问:是问文章按照什么顺序写的,文章的表达方式,并简要说明。

什么叫针对文章写法提出问题?
答:针对文章写法提出问题是针对文章的写作手法提问题,包括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方面。1、表达方式常见的有五种: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2、修辞手法种类很多,有大家熟悉的:比喻(明喻、暗喻和借喻,博喻),借代,夸张,对偶,比拟(拟人、拟物),排比,设问,反问。3、表现手法较多,较...

古诗中的对面落笔什么意思
答:古诗中的对面落笔也称为“对写法”、“主客移位”,其意思是,写诗的时候从对方的心理角度出发,描写对方的心理活动,委婉的表达诗人自身的感情和思想。所谓"主客移位"就是移情于景、移情于人的写法,这是我国古典诗歌常用到的表现手法之一,也称“对写”。明明是主人公对对方有所举动,作者却不直接...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答:译文:我独自一人在他乡游居漂泊,每每一到好节日,我对家乡、对亲人、对老友那浓浓的思念之情更加深了。在远方就知道兄弟们登上高处,身上都佩带着茱萸草,却少了我一个人。这首诗是王维十七岁时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表达了身在异乡的游子适逢佳节对故乡亲人深切的思念之情,全诗用词精练...

这首唐诗一点都不押韵,为什么还成为千古名诗?
答:不同多个版本的唐诗赏析,均没有确切答案和明确解释,只是笼统解释为作者王维的“朋友”或“亲人”.统揽全诗并结合不同学者的赏析文章,不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山东兄弟就是王维的朋友,王维。诗的前两句是第一人称写法,后两句是写家乡亲人登高,而独自缺少远在山东的“兄弟”---王维的朋友 ...

细节描写作文公开课总结
答:在写作过程中于老师首先让学生根据情境进行写作,教师巡视指导,然后让同学自己读自己的作文,发现不好的地方及时改正,最后于老师指名同学上讲台读作文,并给予指导,最后给学生打分100,150等。 于老师最后做总结,万事皆下物,只要敢于发现,就可以去写 通过看于老师的作文课,我们可以发现:于老师的这堂课有以下几个特点...

细节描写作文公开课实录
答:1. 关于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它是最生动、最有表现力的手法,它往往用极精彩的笔墨将人物的真善美和假丑恶和盘托出,让读者欣赏评价。细节描写在文章描写中的地位看似闲笔或赘笔,信手拈来,无关紧要,可有可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