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雪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古诗夜雪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作者&投稿:澹可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从侧面描写夜雪之大、雪夜之冷,渲染了一种凄冷的氛围;但细细揣摩,不难发现,外在环境的凄冷与诗人当时被贬江州时内心的孤寂凄凉相互呼应,诗人其实是借夜雪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愁苦.
是一种孤寂、凄凉的心情.

夜雪

唐代·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白居易的《夜雪》作于公元唐宪宗元和十一年(816年)冬。诗人当时45岁,官职是江州司马。当时白居易因上书论宰相遇刺事被贬江州,在寒冷寂静的深夜中作者看见窗外积雪有感而发,孤寂之情愈发浓烈,写下了这首《夜雪》。

骗人,别听他的

夜雪 白居易这首诗流露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夜雪
作者: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翻译】:实在惊讶今夜的寒冷,被子枕头竟然冰凉,又见窗外一片通明。夜深了,知道这是外边下了大雪,雪越下越大,不时听到厚厚积雪压断树枝的声音。
【感情】:通过描写“夜雪”,透露出谪居江州的孤寂心情。
【背景】:白居易的《夜雪》作于公元唐宪宗元和十一年(816年)冬。诗人当时45岁,官职是江州司马。当时白居易因上书论宰相遇刺事被贬江州,在寒冷寂静的深夜中作者看见窗外积雪有感而发,孤寂之情愈发浓烈,写下了这首《夜雪》。

编辑词条 夜雪 白居易《夜雪》
  已讶衾枕冷,
  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
  时闻折竹声。
  题解
  这首五绝作于元和十一年(816)。白居易时年四十五,任江州司马。
  雪,是天公奇妙的造化,是大自然美丽的精灵,也是诗人们情有独钟的诗思寄托物。古人咏雪,历代不乏佳作。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北风其凉,雨雪其雱”;“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胡风吹朔雪,千里度龙山。集君瑶台下,飞舞两楹前。兹晨自为美,当避艳阳年。艳阳桃李节,皎洁不成妍”;“洒空深巷静,积素广庭闲”;“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忽然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等等。不过,以“夜雪”为题的并不多见。因此,白居易的这首小诗可说是一朵别具风采的小花。
  句解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天气寒冷,人在睡梦中被冻醒,惊讶地发现盖在身上的被子已经有些冰冷。疑惑之间,抬眼望去,只见窗户被映得明亮亮的。开篇先从触觉(冷)写起,再转到视觉(明)。“冷”字,暗点出落雪已多时。一般来讲,雪初落时,空中的寒气全被水汽吸收以凝成雪花,气温不会骤降,待到雪大,才会加重寒意。“讶”字,也是在写雪。人之所以起初浑然不觉,待寒冷袭来才忽然醒悟,皆因雪落地无声。这就于“寒”之外写出雪的又一特点,正如陶渊明写雪名句所谓“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癸卯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
  这两句是写人的所感所见,虽全用侧写,却扣题很紧。感到“衾枕冷”正说明夜来人已拥衾而卧,从而点出是“夜雪”。“复见窗户明”,从视觉的角度进一步写夜雪。夜深却见窗明,正说明雪下得大、积得深,是积雪的强烈反光给暗夜带来了亮光。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这才知道夜间下了一场大雪,雪下得那么大,不时听到院落里的竹子被雪压折的声响。这两句变换角度,从听觉(闻)写出。用的是倒装方式,上句是果,下句是因,构思巧妙,曲折有致。诗人选取“折竹”这一细节,衬托出“重”字。通过积雪压折竹枝的声音,判断雪很大,而且雪势有增无已。诗人的感觉确实细致非常。“折竹声”于“夜深”而“时闻”,显示出雪夜的宁静。
  这一结句以有声衬无声,使全诗的画面静中有动、清新淡雅,真切地呈现出一个万籁俱寂、银装素裹的清宁世界。可与王维诗句“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相媲美。
  评解

  这首小诗充分体现了诗人通俗易懂、明白晓畅的语言特色。它朴实自然,却韵味十足;诗境平易,而浑成熨贴,无一丝雕琢和安排的痕迹。这正是白体特有的风格。全诗短短二十字,无一字一句直接写及如何下雪,却句句紧扣诗题,从各个不同侧面衬托出夜间下雪的情景,可谓另有云天之妙。
  诗中既没有色彩的刻画,也不作姿态的描摹,初看简直毫不起眼。但细细品味,便会发现它不仅凝重古朴、清新淡雅,而且新颖别致,立意不俗。试想,雪无声无味,只能从颜色、形状、姿态见出分别,而在沉沉夜色里,雪的形象自然难以捕捉。然而,乐于创新的白居易正是从这一特殊情况出发,依次从触觉(冷)、视觉(明)、感觉(知)、听觉(闻)四个层次叙写,一波数折,曲尽其貌其势、其情其状。

罗隐《雪》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这首诗以《雪》为题,但其立意不在吟咏雪景,而是借题发挥,表达了诗人对统治者的满腔愤怒和不满,流露出诗人对广大贫苦人民的深刻同情。《雪》罗隐 〔唐代〕尽道丰年瑞,丰年事若何。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

《沁园春·雪》描绘了一副怎样的雪景图?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答:这首词描写北国壮丽的雪景,纵横千万里,展示了大气磅礴、旷达豪迈的意境,雪中的景象在苍茫中显得雄伟,雪后的景象则显得娇艳。“看”字与“望”字照应;“红装素裹”,把江山美景比做少女的衣装,形容红日与白雪交相辉映的艳丽景象。“分外妖娆”,赞美的激情溢于言表。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壮丽山河的和...

鲁迅的《雪》,全文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急
答:不论对江南的雪、雪野,还是对天真烂漫的孩子们,也不论对明艳剔透的雪罗汉,还是对朔方的如粉、如沙的雪花,作者都是以饱蘸感情的笔触,予以形象的描绘,借雪景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感情,托形象来寄寓自己深刻的思想。正因为《雪》不是一幅单纯的雪景画,而是以革命的思想感情作为灵魂,表现了作者崇高的...

《沁园春·雪》这首词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表达作者对祖国的壮丽山河的和无产阶级革命的英雄气概的歌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和胜利信心,表达作者作为革命家的英雄气概和壮志豪情。《沁园春·雪》是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所作。原文: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

沁园春·雪这首诗歌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该词上片描写北国壮丽的雪景,纵横千万里,展示了大气磅礴、旷达豪迈的意境,抒发了词人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下片议论抒情,重点评论历史人物,歌颂当代英雄,抒发无产阶级要做世界的真正主人的豪情壮志。《沁园春·雪》【作者】毛泽东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

沁园春·雪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答:下半片议论,即上片之景而生情,由祖国河山的壮丽,想到无数英雄为之倾倒,并对历代英雄加以评说而寓情于议,蕴含诗人对祖国的深情,以及充满自信的情怀。“俱往矣”由评论历史人物落到赞扬当代风流人物,使全词的思想境界达到高峰,点明主题,抒发了诗人的豪情壮志。《沁园春·雪》是近代词人毛泽东于...

《沁园春·雪》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一、《沁园春·雪》主要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感情,和要做世界的真正主人的豪情壮志。二、《沁园春·雪》原文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沁园春雪上下阕分别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抱负
答:上阕描写乍暖还寒的北国雪景,展现伟大祖国的壮丽山河;表达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热情赞颂和无限热爱之情。下阕由毛主席对祖国山河的壮丽而感叹,并引出秦皇汉武等英雄人物,纵论历代英雄人物。不仅赞美了祖国山河的雄伟和多娇,更重要的是赞美了今朝的革命英雄,抒发了毛主席伟大的抱负及胸怀。原诗如下 沁园春...

《沁园春·雪》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沁园春 雪》上阙描绘北国风光,下阙评古论今,抒发壮志豪情。这首词上阙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秋景”图,通过寒秋、霜天(气候)、万山(层林尽染),湘江(碧透、百舸争流),飞鹰、游鱼(万类竞自由)等意象,形象的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对当时革命形势的深切感受,并即景...

江雪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江雪》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在遭受打击之后不屈而又深感孤寂的情绪。创作背景:《江雪》这首诗作于柳宗元谪居永州期间(805—815)。唐顺宗永贞元年(805),柳宗元参加了王叔文集团发动的永贞革新运动,推行内抑宦官、外制藩镇、维护国家统一的政治措施。但由于反动势力的联合反对,改革很快失败,柳宗元被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