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语文书上的古诗(共12首)(我是在上海的小学里读书的,所以请在上海的小学读书的人回答) 四年级上下册古诗有哪些

作者&投稿:叔乳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江南春
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观书有感
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绝句
唐·杜甫
江碧鸟逾白,
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
何日是归年?

赤壁
唐·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桥。

画眉鸟
宋·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
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龙听,
不及林间自在啼。

越女词
唐·李白
耶溪采莲女,
见客棹歌回。
笑入荷花去,
佯羞不出来。

白云泉
唐·白居易
天平山上白云泉,
云自无心水自闲。
何必奔冲山下去,
更添波浪向人间。

山中问答
唐·李白
问余何意栖碧山,
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然去,
别有天地非人间。

逢入京使
唐·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
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
凭君传语报平安。

渡浙江问舟中人
唐·孟浩然
潮落江平未有风,
扁舟共济与君同。
时时引领望天末,
何处青山是越中?

竹里馆
唐·王维
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种豆南山下
晋·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秋词
唐·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客中作
唐·李白
兰陵美酒郁金香,
玉碗盛来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
不知何处是他乡。

天啊,终于打完了!俺辛辛苦苦把十二首诗打出来,不会没有悬赏分吧?没有也就算了,当个最佳答案总行吧!望楼主采纳呀!好好背吧!

楼主,我翻破书也没找到那四首吖...

四年级下册语文书上的古诗~

因为我不是上海读书的,也想帮你,上网找的有这些,我也不知道对不对..



江南春
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观书有感
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绝句
唐·杜甫
江碧鸟逾白,
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
何日是归年?

赤壁
唐·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桥。

画眉鸟
宋·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
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龙听,
不及林间自在啼。

越女词
唐·李白
耶溪采莲女,
见客棹歌回。
笑入荷花去,
佯羞不出来。

白云泉
唐·白居易
天平山上白云泉,
云自无心水自闲。
何必奔冲山下去,
更添波浪向人间。

山中问答
唐·李白
问余何意栖碧山,
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然去,
别有天地非人间。

逢入京使
唐·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
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
凭君传语报平安。

渡浙江问舟中人
唐·孟浩然
潮落江平未有风,
扁舟共济与君同。
时时引领望天末,
何处青山是越中?

竹里馆
唐·王维
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种豆南山下
晋·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秋词
唐·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客中作
唐·李白
兰陵美酒郁金香,
玉碗盛来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
不知何处是他乡。

一、《题西林壁》 作者:苏轼(宋朝诗人)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翻译】
从正面看庐山、从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二、《游山西村》 作者:陆游(宋代诗人)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翻译】
不要笑话农家腊月做的酒浑浊,丰收之年有丰足的佳肴款待客人。一重重山,一道道水,怀疑会有无路可行的时候,忽然看见柳色暗绿,花色明丽,又一个村庄出现在眼前。
你吹着箫,我击着鼓,结队喜庆,春社祭日已经临近,布做成的衣衫,最普通的帽,简朴的古风仍然存在。从今日起,如果可以乘着月光闲游,我这白发老翁也要随夜乘兴,拄着拐杖,敲开农家朋友的柴门。

三、《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作者:李白(唐朝诗人)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翻译】
老朋友在西面的黄鹤楼与我辞别,在三月份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春天去古扬州。孤船的帆影渐渐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长江浩浩荡荡地向天边流去。四、《送元二使安西》 作者:王维(唐代诗人)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翻译】
我送元二出使去安西,清晨的细雨打湿了渭城的浮尘,青砖绿瓦的旅店和周围的柳树都显得格外清新明朗。请元二再饮一杯离别的酒,向西走出了阳关,就可能再也碰不到认识的人了。
五、《独坐敬亭山》 作者:李白(唐代诗人)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翻译】
鸟儿们飞得没有了踪迹,天上飘浮的孤云也不愿意留下,慢慢向远处飘去。只有我看着高高的敬亭山,敬亭山也默默无语地注视着我,我们谁也不会觉得满足。谁能理解我此时寂寞的心情,只有这高大的敬亭山了。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题西林壁
百度百科-游山西村
百度百科-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百度百科-送元二使安西
百度百科-独坐敬亭山

小学语文下册有哪些古诗?
答:人教版小学语文下册的古诗一共有四首,包括《村居》、《咏柳》、《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绝句》。1、诗题:村居 朝代:清 作者:高鼎 原文: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白话译文:农历二月,村子前后青草渐渐发芽生长,黄莺飞来飞去。杨柳披着长长的绿枝条,...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课本下册所有古诗词及翻译
答:九年级下册的语文学习已经接近中考,大家一定要继续坚持,唯有坚持才能成功,语文的古诗词背诵也是如此,我在这里整理了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助到您。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

急求!!一至四年级语文课本上的所有古诗,明天就得交!
答: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背诵或默写情况家长签名:【三年级上册】夜书所见 宋 叶绍翁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 王维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独在...

四年级下册语文书古诗有哪些
答:四年级下册语文书古诗有如下这些:江南春 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观书有感 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绝句 唐·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赤壁 唐·杜牧 ...

小学语文课本里的古诗都有什么啊?
答:统编版语文教材小学1-6年级必背112首古诗全在这里喽,小朋友可要好好背一背啦!各位家长朋友可以收藏...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枫桥夜泊【唐】张继月落...观书有感(其一)【宋】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观...

一年级到六年级语文书中的诗词,文言文
答: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绝句唐·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三年级上册】夜书所见宋·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课本下册所有古诗词
答:六年级已经是小学高年级了,所以作文一名六年级学生一定要学会自己学习知识,语文的古诗词也是如此,我在这里整理了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助到您。《寒食》(必背)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迢迢牵牛星》(必背)两汉· 佚名 迢迢牵牛星,皎皎...

冀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有哪些
答:27、就义诗 (夏明翰)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28、观书有感 (宋 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三年级下册 29、游园不值 (南宋 叶绍翁)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30、春日 (...

一至六年级上下册所有古诗词有哪些?
答:语文第一册:咏鹅 唐 骆宾王 鹅 鹅 鹅,曲项像天歌。白毛俘绿水,红掌拨清波。悯农 唐 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静夜思 唐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语文第二册:草 唐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下册语文书上的古诗
答: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下册语文书上的古诗, 下载小学三年级语文书下册并安装人教版的 三年级上册: 1、夜书所见。(宋代/叶绍翁) 2、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代/王维) 3、望天门山。(唐代/李白) 4、饮湖上初晴后雨。(宋代/苏轼) 三年级下册: 1、咏柳(唐代/贺知章) 2、春日。(宋代/朱熹) 3、乞巧。(唐代/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