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里的填词,格律等等都看不懂怎么办? 填词时该注意哪些问题?像平仄该如何划定?

作者&投稿:漳飘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多数人的回答我看过,都是在误导你,如果光是中国古代私塾的学习方式“阅读+感悟”那你学习起来是很痛苦的,而且会浪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首先你应该系统的学习一下中国古代诗词格律,但现在基本没有人教,这就需要你自学,你可以买几本有关中国诗词格律常识的书,我个人也是诗词爱好者,但这种书,市场上稂莠不齐,很是走了些弯路,才发现了一些好书,有了长足的进步,下面我就推荐几本书:

如果你有中学学历及以上的人,(在读的也可以,但一是没时间,二是很难坚持下来,如果你对中国古典诗词特别感兴趣的话可以读)建议你读《王力谈诗词格律》如图

如果你是小学生,甚至学前,或者说你的孩子在上小学,推荐这本《给孩子们的古诗词》,如图:

这个就很一般,讲解的很零散,知识也不成系统,但是非常适合孩子们,如果你的孩子在读小学或者是宝妈宝爸,就可以和孩子一起学习,效果跟佳。

以上是我个人的一些意见,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撰文者:次仁

西元2020年二月十一日



读一遍当然不懂,多读几遍就懂了。最好把它背下来。还有就是去看看一些讲红楼梦的讲座视频等等。看看别人怎么理解的

慢慢看,多看看就能看懂了。古代诗词要多看,不懂说明看太少了。

无论诗词对联,平仄真就那么严格吗,会不会因此打击爱好者的热情,特别是半懂不懂的新手呢?~

诗词的平仄、对于在现代诗不是特别的重要。现代诗一般具有意境美、还有符合音律美才行了。对联的要求就严格点、一般来说不管是现代还是古代、对联的要求都没有怎么变化的。

平仄,或者说是调平仄,意思是在说话或者写作中,在适当的地方要求平声和仄声协调,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平仄在古代和现在是不同的,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声调有四种:阴平声、阳平声、上声、去声。把这四种声调分为平仄两类,阴平、阳平是平声,上声、去声是仄声。这样分,是因为阴平和阳平的声音都比较长,没有降,有共同的特点,所以归入平一类,平是平直的意思;上声和去声的声音都比较短,有降,有曲折,也有共同的特点,所以归入仄一类,仄是窄促的意思。

旧诗词的平仄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因为当时的四声是平、上、去、入,而不是阴平、阳平、上、去。旧四声的调值实质怎样,现在还有许多争论。我们读旧诗词、写作格律诗,我认为只要知道同现在的明显区别就行了,特别是写旧体诗,我是主张用今声今韵的,反对照过去的韵书照搬照用,因为那样写出来的东西,大家读起来有时会有很明显的别拗的感觉。旧的平声不分阴阳,如现在读阴平的“忠”、“功”,读阳平的“同”、“红”,旧时都入一东韵,在诗词中可以押韵。仄声除上、去以外,还包括入声。入声是收尾短促的音(用拼音表示,是由p、t或k收尾的),金元以后在北方话中渐渐消亡,其中有不少到普通话里变为平声。因此,我们用普通话语音读旧诗,有时会感到有的字不合格律。如白居易《草》结句“萋萋满别情”中的“别”,照格律应该是仄声,因为古代乃是入声字,可是现在读平声,就变为平声了。此外,上声变为去声的字也有一些,如“市”、“道”等,因为都属于仄声的范围,在平仄运用上关系不大。

平声高扬、开朗、绵长,仄声低沉、收敛、短促,音的性质各有特点,因而产生的情调也就不一样。按照音乐的要求——和谐、变化、抑扬顿挫等,如果能够使两者互相配合,交错出现,听起来就感到悦耳,否则就感到沉闷、单调。比如说,“走马观花”是仄仄平平,“骑驴观花”是平平平平,“走马看叶”是仄仄仄仄,三种说法对比起来,显然是“走马观花”好,因为声音有抑扬,有变化,和谐而不单调。《红楼梦》第五十回即景联句,凤姐起句“一(旧是仄声)夜北风紧”是仄仄仄平仄,李纨续句“开门雪尚飘”是平平仄仄平,显然是续句更加悦耳,因为平仄协调。不只是诗,散文或日常说话也有一个调平仄的问题,只不过没有韵文表现的那么明显。比如日常生活中常说“上山容易下山难”,为什么不说“上山容易下山不易”,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后者平仄不协调,说起来拗口。

平仄是汉语语音的客观存在,求平仄协调乃是人为,但“求”是人为,至于怎样才算协调却不是人为。以律诗为例,五言首句常常是仄仄平平仄或平平平仄仄,七言首句常常是仄仄平平仄仄平或平平仄仄仄平平,音调的变化是以两个音节为单位的,有人称之为“音步”或“节”,而这个“音步”的重点在后而不在前,所以前可变通而后不可变通。这是语言音乐性的自然要求,如果不这样,而硬要以一个音节或三个音节为单位,或变动一个“音步”的后一个音节,就会失去语言的音乐性。

要想了解平仄,对平仄有更深的认识,最好多读读盛唐及其以后的格律诗,也就是律诗和绝句,因为格律诗对平仄要求是比较严的。以五言律诗为例,仄起的格律一般为“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平起的格律一般为“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调平仄是格律诗的重要条件,讲究很多,限制很严。一句之内,两个邻近的音步要变,如仄仄之后必须是平平,平平之后必是仄仄。有三平相连的情况,那是因为句末必须用仄,所以把平声提到前面,连用三仄的道理相同。前边已经说过,音步的重点在后一音节,所以在诗作中,音步的第一个音节可能不合格律,这就是常说的“一三五不论”(当然有时不能不论),但音步的后一音节却不能通融,这就是常说的“二四六”分明。就是在前一音节可以通融的情况下,很多诗作者还是要有意补救一下,如“势分三足鼎”,“势分”应该用“平平”而用了“仄平”,于是紧接的“三足”该用“仄仄”而用了“平仄”,把前一音步少用的平在后一音步补上了。

跳出本句,在一联(单双两句是一联,单数句名出句,双数句名对句)之内,平仄要求同样严格——邻近音步要平仄不同,如出句是仄仄平平仄,对句就要是平平仄仄平,否则就是失对。音步前一音节偶尔不合,有些作者也愿意用前述的方法补救一下。

跳出一联,也就是联与联之间(律诗八句四联,有人称之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平仄方面仍然有严格要求。要求的性质是要同,其实是以同求变。所谓同,作诗的术语叫“粘”,就是双数句和其后的单数句平仄要相同,如双数句平平起,则其后的单数句也要平平起,否则就是失粘。粘是以同求变,因为不这样,而前一联的第二句和后一联的第一句也要求对,各联的平仄情况就完全一样了。

任何规则都有它的灵活性,诗词的格律也不能例外。处处拘泥格律,反而损害了诗的意境,同时也降低了艺术。格律是为我们服务的;我们不能反过来成为格律的奴隶,我们不能让思想内容去迁就格律。杜甫的律诗总算是严格遵照格律的了,但是他的七律《白帝》开头两句是:“白帝城中云出门,白帝城下雨翻盆。”第二句第一二两字本该用“平平”的,现在用了“仄仄”。诗人有意把白帝城中跟白帝城下(城外)迥不相同的天气作一个对比,比喻城中的老爷们是享福的,城外的老百姓是受灾受难的①。我们试想想看:诗人能把第二句的“白帝”换成别的字眼来损害这个诗意吗?

在这一点上,毛主席的诗词也是我们的典范。按《沁园春》的词谱,前阕第九句和后阕第八句都应该是平平仄仄,毛主席《长沙》前阕的“鱼翔浅底”,后阕的“激扬文字”,以及《雪》前阕的“原驰腊象”,都是按这个平仄来填的;但是《雪》后阕的“成吉思汗”,其中的“吉”字却是仄声(入声),“汗”字却是平声(读如寒)。这四个字是人名,是一个整体,何必再拘泥平仄?再说,“成吉思汗”是一个译名,它在蒙古语里又何尝有平仄呢?再举毛主席的《念奴娇·昆化》为例。依照词谱《念奴娇》后阕第五、六、七句应该是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但是毛主席写的是:“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既然要叠用三个“一截”才能很好地表现诗意,那就不妨略为突破形式。

毛主席的诗词,一方面表现出毛主席精于格律,另一方面也表现出他并不拘守格律。旧体诗词的好处在它的音韵优美,而不在于字数的固定。假如只知道凑足字数,而置音韵于不顾,那就是买椟还珠,写旧体诗词变为毫无意义的事了。因此,我们必须力求做到思想内容和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统一起来。格律本来是适应艺术的要求而产生的,目的是使诗词更加具有可读可观赏性,要把握格律的内涵,做到以文意为先,格律为次,从而才能做到得心应手地驱遣格律,而不为格律所束缚。

金缕曲的格律
答:就是那种圆圆的圈 平仄皆用的时候圈里有点的那种,但由于符号大小的原因,圆圈与字对的不是很齐。望见谅。 贺新郎 叶梦得词,有“唱金缕”句,名《金缕歌》,又名《金缕曲》,又名《金缕词》;苏轼词,有“乳燕飞华屋”句,名《乳燕飞》,有“晚凉新浴”句,名《贺新凉》,有“风敲竹”句,名《风敲竹》;张辑...

望江南格律诗要求怎么押韵
答:月下楼中吹笛,是画面的主体。船泊芦花深处,体现逍遥自在;月夜吹笛,笛声悠扬,则尽显风流潇洒。“自古逢秋悲寂寥”,而此词盛赞江南秋色,因为这是后主被俘入宋的追忆和回想,借梦中的美景来补偿已失去的欢乐。正是“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8.望江南 雪浮荷 多少泪,往事空回首。昔日相遇随风走,今日相逢覆水...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
答:很多人正在桥上看风景,他们已经看得入迷了,已经忘记了要回到彼岸去,神已经等了好久,神一直在彼岸的楼阁上看着你,等着你回来,可是你依然沉迷于桥上的风景。当你在桥上看风景,你是个看者,风景是被看者,无论看者还是被看者无一例外的都在梦里。而楼上那个看风景的人既不是看者,也不是...

什么叫平仄通押
答:茅店忽然出现在眼前。这首词的上片的"蝉"、"年",下片"前"、"边",都属下平声一先韵;上片的"片"、下片的"见"都属去声十七霰韵;一先、十七霰都属词韵第七部。平仄韵通叶格就是同一词韵部的平声字与仄声字通叶。“叶”——押韵的意思,表示此处用韵跟起韵同属一部,不得换韵。

古韵今声
答:正体一般是这个词牌的第一首词,它定下了平仄格律、字数以及其他格式,后人以这个词为词谱,依照词谱所规定的规则来写词,叫做“填词”,“填”就是依谱填写的意思。 《浪淘沙令》正体词谱如下: 中仄仄平平,中仄平平。中平中仄仄平平。中仄中平平仄仄,中仄平平。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

元曲小令格律六十九例
答:看雁落平沙。22·南吕·干荷叶·刘秉忠 南高峰,可仄不叶 北高峰,上 惨淡烟霞洞。⊙去 宋高宗, 一场空,上 吴山依旧酒旗风。 两度江南梦。⊙去 H、 元曲23·仙吕·后庭花·吕止庵 孤身万里游,⊙⊙ 寸心千古愁。⊙⊙ 霜落吴江冷,⊙可叶 云高楚甸秋。⊙ 认归舟, 风帆无数,⊙去妙、可叶 斜阳独倚楼。24...

诗的分类
答:近体绝句是近体诗的一种,通常称律绝,要求按格律规定运用平仄、粘对,并限押平声韵。至于对仗,律绝不像律诗那样严格,用与否,部分用还是全首用,都是自由的。这种绝句是律诗兴起后才有的?如王之涣的《登颧雀楼》、贺知章的《回乡偶书》。绝句作为一种诗体,灵活轻便,适宜于表现生活中一瞬即逝的感受,因而为诗人普遍...

"诗"和“词”的不同之处,今天就要,急急急急~~~
答:而词是在音乐的土壤中萌芽产生的,音乐性是词体文学的最基本特征, 即使在南宋词不再完全入乐歌唱,而成为一种新的韵律诗歌后,它仍是要按照词谱所规定的韵律乐调填写,音乐的烙印依然是不可抹煞的。2、外部形式的差异 外部形式的差异表现在句式、句法、韵律、对仗等方面。首先从句式上看,格律诗句式...

初学填词,大家帮我来看下这首词有什么地方需要修改不?
答:1、诗词格律是不断发展完善的。词脱胎于唐诗,产生于民间,发展于民众的广泛参与,成熟于上流社会的积极肯定。词的发展高峰期是宋代,刚开始,绝大多数都是自度曲,章法自由,曾经填过的词牌有二千多个,但能真正流传下来的词牌只有一百多个。这一百多个词牌都有符合声韵规律的词谱。2、能够传唱不衰的...

对联的资料
答:五、七句子都是律诗句式,平仄严谨。获奖的对句中有: 警威凭警德,造福一方百姓安。(一等奖) 从句脚“德对辉”来看,是古声,因“德”在今声中为“平”,那么七言句的“一”古乃仄声,便犯了孤平。如以今声论,不是孤平,但“德、辉”乃平对平,亦失律。终于留下遗憾,不能忽视。 11、忌同声(同调)落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