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消费者拿着产品准备付款了,最后却没买? 消费者购买服务型产品 付款了之后由于个人原因可以申请退款吗

作者&投稿:喻往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毫无疑问,人们在买东西购物的时候,是高兴的,是有多巴胺分泌的。

有研究说,我们购物可以增加对生活的控制感,进而缓解悲伤。并且对买的东西以及整个购买过程的预期和希望,也会为我们带来快感。

消费者在花钱的时候,根据自己的购买力以及对所购买商品的感性经验和理性认识,会对所购商品有一个心理预期。

而购物的过程,就是让这个以想象形式(虚拟)存在的心理预期变为美好现实的过程,所以能不Happy吗?

但是问题来了,购物和付钱瞬间完全是二码事。

我们用尽了心思包装产品,写好精美文案,用户看了纷纷心动,客户体验也做得不错,用户眼看就拿着产品付款了,结果最后要付钱的时候却放弃了。

有没有这种情况?在决策前的最后一秒被放弃。太苦逼啊!

但是,这也是没办法的事,付款也是购物的一个主要环节,我们往往都会衡量购买产品带来的好处和即将失去金钱的痛苦。

特别是在付钱的时候,都会心痛一下。有研究甚至说,人们在购物高价产品时,会产生类似生理不舒服的痛感。

可见,人们相对于得到,往往也非常害怕失去,甚至是更加害怕失去,以至于最终放弃。

因此,做营销要想办法降低用户这种付款时的痛感。

那怎么样降低消费者交钱时的这种不快感呢?今天就简单聊一下这个话题。

(ps.影响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因素有很多,这里仅仅针对用户付款时的痛感)

1、使用移动支付和信用卡是个不错的办法。

这个方法就是不让消费者直接看到自己拿出真金白银,感觉不到那种强烈的金钱流失感,进而给钱时更多的还是保持购物的喜悦。

这是有科学依据的,很多研究都得出同样的结论:因为看不到实际的付款金钱,所以可以大大降低顾客那种给钱出去的痛感。

只是月底看账户的时候,才发现,又花得精光!

2、更多的背书。找一些更有可靠、更有受众、更有信誉的人/平台帮你背书。比如:机构任职、专家作证、明星代言、CCTV广告等等??

严格的说,这种背书是为了更好的帮助消费者做决策,在最终付款的环节作用要小,但是更多的背书也是能让消费者信任感更强,减弱了付款的痛感。

3、还有可以增加产品的附加价值,这是为了替换掉消费者付款时的痛苦,其他感觉后面还有喜悦在等待。

比如送一个精致小礼品,送一个头衔称号等,给客户带来更多快感。

就像我们买电脑,是不是经常就送耳机、送鼠标垫、送u盘等等。

其实这都是你自己花钱买的,但这样分开说会让你觉得买了个更好的电脑,同时还送了很多东西。

来感受一下以下3个简单说法,你会选哪个?

1)电脑5999,送耳机、送鼠标垫、送u盘;

2)电脑5900;

3)电脑5900,耳机50元、鼠标垫9元、u盘40元;

营销里有一个说法,就是在促使用户成交的时候,要分散利益,捆绑损失。其实就是这个意思。

4、还可以让客户感觉赚到,这个是让消费者最终付款用得最多的一招之一。

比如营造抢购的感觉,让他感觉付款就是占大便宜,再比如限时优惠,比如买一送一,比如帮客户抹零。

大部分消费者喜欢比较价格,其实并不是真正地为了能省多少钱,而是担心买贵了自己吃亏,担心自己没有做好最优选择。

消费者可能已经想要要你的产品,但她很纠结,她在最终一秒放弃了选择,可能就是担心“现在买可能不划算,万一吃亏怎么办”。

所以你就需要通过各种营销手段来减少消费者这种担忧,宗旨就是让他感觉赚了,这钱花得值,提高购物的快感。

5、还可以通过切换心理账户的方式让用户付款更轻松,促成购买。

在购物的时候,每个人都有一个心理账户,你要别人买东西,其实就是要给他一个购买的理由来满足这个账户。

因为我们往往会为收益和损失设置不同的“心理账户”,并且往往用不同的方法来看待不同的“心理账户”。

比如我们在购买分配的时候,有的心理账户是孩子账户,有的是家庭账户,有的是旅游账户,还有的是娱乐账户等等。

例如同样一件标价为2千元的衣服,如果是给自己买可能觉得贵,舍不得买,但如果是送给心爱人的生日礼物,可能就会毫不犹豫地买了。

这是因为用户把这两类支出归到了不同的“心理帐户”,衣服买给自己的是“日常衣物支出”,但是买给心爱人则会归为“人情或情感维系支出”,显然大多用户会更舍得为后者花钱。

6、还可以提高付款后获得的快感。比如可以抢红包,可以参与抽奖,可以享受VIP会员等等,让用户眼睛往更远的地方看,而不是眼前的付款。

7、可以利用禀赋效应。也就是一旦物品被认为是自己的,就会提高对它的价值评估。

这一现象可以用行为金融学中的“损失厌恶”理论来解释,该理论认为一定量的损失给人们带来的效用降低要多过相同的收益给人们带来的效用增加。

因此人们在决策过程中对利害的权衡是不均衡的,对“避害”的考虑远大于对“趋利”的考虑。

所以,如果想要消费者更干脆的付款,可以先让用户觉得这个产品是他的,产生虚拟所有权,比如DIY、比如试用、比如个性化定制、比如参与感。

举个例子,我们看很多电影和电视剧,在拍卖的时候,为什么很多人会一路加价到底?甚至会超出自己的心理预算。

这显然是不合理的,都是那么有钱的人,怎么会如此冲动?

这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虚拟所有权心理在作祟,想想看,每次出一次价我们都会有自己已经占有这个拍卖品的感觉。

而一旦我们自认为已经是这个拍卖品的所有者了,就会强迫自己一次又一次出高价防止失去这一所有权(虚拟)。

是我的,你们休想抢走!

8、用户花钱买了某产品后,担心自己会失去别人的认同,或者损失自己的形象。

他们有这样的顾虑,怎么办?

可以为购买增加公益属性,比如购买就会给贫困儿童捐出一部分。也可以塑造大品牌形象、被很多人买,很有逼格的感觉。还可以增加产品的潜在属性。

就像之前的日本一个电饭锅产品案例,广告是:做饭更快。很多家庭主妇都想买,但是担心买了后婆婆觉得自己懒,损失了自己的形象。

而之后这个电饭锅公司就把广告改成:给家人更健康的饭。这个时候这些家庭主妇就纷纷给钱购买了,因为这个时候她们的形象变成了一个为家人着想的好媳妇。

这样就会打消用户的顾虑,整体而言,就是不断增加购买的正面社交属性。

9、很多时候,购买某个产品会让消费者觉得不符合自我印象,进而产生“内疚感”、“亏欠感”、“不道德”等心理负担。

常见的像各种享乐型产品、奢侈品等。比如很多人购买奢侈性消费品,都会觉得:我太浪费钱了!有时候消费完还会有强烈的负罪感。

这个时候,最常见的就是倡导享乐、放松的感觉,减少消费者心理负担。现在的年轻类产品都是这么玩的,而且几乎所有的啤酒广告都是倡导:别想那么多,爽快、放松、狂欢,从而减少消费者心理负担。

10、最后一个就是零风险承诺,这个不用多说,就是让消费者付钱更放心。最简单的比如什么“假一赔十”、“30天无理由退换”。

这些东西,有和没有完全不一样。

总而言之,消费者想买你的产品和最终付钱,中间其实也隔着不少东西。

你要知道,人在真金白银付钱的时候,都会心痛一下,会产生不适感,导致最终放弃购买。

所以,做营销一定要想办法降低用户这种付款时的痛感,不到最后不算营销完成。

以上只是一部分方法,希望能给你启发。

文源:木木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c206a2c30102wu2d.html)



上海一男子购买手表付款后却不让带走,事件的最终结果如何?~

花钱买东西,钱付清,商品所有权自然归消费者所有,这本是很普遍的事情,然而在上海某精品店却发生了一件顾客花费7万元购买手表并转账成功,卖家却不让顾客将手表带走的事件。原因就是这位顾客转账完毕后,银行正好下班,导致这笔钱无法入账,工作人员就阻止了这位顾客带走手表。

花了钱却不能带走自己购买的商品,而且7万元也不是小数目,凭什么无法带走呢?购买这只手表的男士对工作人员的行为十分不满,场面一度失控。而且顾客表示这钱自己已经花出去了,一定会到达对方账户,随后店员也表示清楚这一点,但是拿走商品仍然违反了公司规定。无奈之下,双方选择报警。
在警方的协调之下,经过很长时间的沟通,双方才达成一致,最终男子同意7万元到达商家账户之后再把手表带走,此事件算是得到了解决。

纵观整个事件,店家一方在没有收到款项之前无法交予客户商品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这件事情我认为店家的责任更大一些。首先,顾客进行转账的时间不在银行营业时间内,难道店员都不知道提醒一下顾客吗?至少也应当说清楚顾客在非规定时间付款是不能够将商品带走这一事实,好让顾客做好心理准备。
7万元不是小数目,花了钱却不能得到应有的商品,面对这样的情况谁都会生气,所以既然店家明白这笔款项一定会到账,就应该灵活处理这件事情。

不过一个小职员也确实无法做决定这也是可以理解的,所以遇到这种情况最好是请示上级,实在无法解决,请求警方帮助以免造成更大的麻烦也是一种妥善的解决方式。不管怎么说事情还是得到了圆满的解决,希望双方能够相互理解吧。

我们商城可以

先用后付到期没钱会咋样
答:先用后付它和微信支付分和支付宝芝麻分是绑定的,要是拿到货之后不付款的话,会扣除信用分,还有可能影响征信,建议一定不要拒绝付款。先用后付的购物方式,也就是先拿到货使用之后觉得满意再付款。顾客选购可用此服务项目的产品,立即提交订单,无需支付,能够在接到物件后先使用感受,适合令人满意的...

许多消费者愿意多付钱购买名牌产品,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请运用效用论...
答:效用是指商品满足人的欲望的能力,或者说,效用是指消费者在消费商品时所感受到的满足程度。一种商品对消费者是否具有效用,取决于消费者是否有消费这种商品的欲望,以及这种商品是否具以及这种商品是否具有满足消费者欲望的能力。奢侈品(Luxury),在国际上被定义为“一种超出人们生存与发展需要范围的、...

什么是消费者剩余?为什么会存在消费者剩余
答:消费者剩余是指消费者消费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与这些商品的实际市场价格之间的差额。消费者剩余是衡量消费者福利的重要指标,被广泛地作为一种分析工具来应用。产业的社会福利等于消费者剩余加上生产者剩余之和,或者等于总消费效用与生产成本之差。温馨提示: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应答时间:...

为什么要开通拼多多先用后支付的功能
答:看到一个产品的时候,消费者会不会买,除了因为消费者本身是否喜欢这个因素外,消费者是否信任这个产品,是否有消费能力也是非常关键的因素。如果能开通先用后付的功能,可以给商家带来很多好处。一、怎么开通?1、电脑端开通 我们先要进入【商家管理后台】-【店铺营销】-【营销工具】-【先用后付】,然后...

餐饮行业选择把产品销售给最终消费者的原因是什么?
答:可以降低产品在流通过程中的损耗,由于去掉了商品流转的中间环节,减少了销售损失, 有时也能加快商品的流转,而且餐厅的食材都是要保证最新鲜的,直接面对消费销售,更能贴近第一线,便于直接购买。一般来说,直销渠道进行商品交换,都签订合同,数量、时间、价格、质量、服务等都按合同规定履行,购销双方的...

拼多多先用后付有什么风险?
答:2、万一微信所有账户都扣款失败,那势必会影响微信支付分,从而导致个人在微信上的信用下降,先付后用的付款额度也会跟着下降,甚至是冻结封号。拼多多先用后付有什么风险?1、商家可能卷款跑路 如果消费者选择先消费,再付款,那么商家一旦出现经营不善的情况,就会直接卷款跑路。因此,消费者在选择这种...

什么是消费主义陷阱?
答:二、先付款后发货 你想,钱都到了商家手里,谁占据了主动权?商家都没有任何的行为约束了,你的权益谁来保障消费者购物,尤其是网上购物,货到付款才是商家有实力、有信誉的表现,才是最安全的支付方式。三、转移注意力 一些电子产品商家,利用消费者对行业价格不熟悉的特点,往往以低价引诱消者,当...

生活中你踩过哪些消费陷阱?
答:要求消费者先支付所谓的“中奖费”、“所得税”、“律师费”、“审计费”等。消费者汇去款项后,不法分子立即销声匿迹。返券促销。很多商场在销售过程中频繁采用“返券促销”手段,在广工信息上含糊其辞,真正拿到返券后,又有诸多限制和条件,其实本质就是有意误导消费者的不理性消费行为。

网购要小心哪些套路?作为消费者的我们该如何应对?
答:在网购过程中,我们需要小心以下几种常见的套路:1. 虚假商品描述:有些商家可能会在商品描述中夸大其词或者提供虚假信息,使商品看起来比实际情况更好。在购买前,要仔细阅读商品描述、评论和评级,尽量选择有信誉的卖家。2. 低价诱骗:一些商家会以低于市场价的价格吸引消费者,但在交易过程中可能会收取...

现在很火的先享后付模式,有谁知道悦享付先享后付怎么样?
答:购买东西的时候他们总是想着先用用,然后再买。例如洗碗机,机器洗的干净吗?垃圾处理器,粉碎效果怎么样?对此,在先享后付的模式出来后,这就给予了在线购物强有力的体验支撑,消费者可以0成本享受超长期的产品体验,然后在后续理性购物。当然,这种先享后付也是当前信用生活的重要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