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作者&投稿:察潘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影响学生提出问题的主要因素
本人认为影响学生提出问题的因素主要有学生和教师两方面,具体如下:
(一)学生方面的因素
1、性格原因:一些学生性格内向,孤僻、沉默寡言,不善于交朋友,不善于表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只满足于听懂老师讲课,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如有疑难之处,既耻于向同学请教,也不好意思向老师提出。
2、心理原因:教学中常发现,低年级学生课堂活跃,学生提出问题比较积极。这是因为他们年纪小,没有思想负担,而且对一些事情比较好奇,求知欲强,所以常向老师提出问题,既使是问错了,也不怕别人耻笑。但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思想顾虑也在增加,再也不象低年级时那样单纯,怕提的问题不得要领被老师批评或被同学嘲笑,有失“面子”,因而向老师提问的次数逐年减少,以至问题愈积愈多,愈多愈不敢“问”,造成恶性循环。
3、兴趣原因:现在的小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生活条件优越,怕苦、怕累、怕麻烦、怕动脑,对语文不感兴趣,不肯积极思维,没有用心比较,自然也提不出什么问题来。
4、方法原因:也有一些学生喜欢提问题,但却不知如何提问题。总觉得老师讲课都听得懂,自己看书也觉得理解了,不知问题是怎样产生的,更不知道在什么地方容易产生问题,因而更谈不上主动提问题。

(二)教师方面的因素
1、教育观念陈旧,不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机会。首先,传统课堂教学长期以教师为主,要么是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的满堂灌式的教学,学生习惯于听从教师的教导,只听懂知识讲解,听清各类问题,听会各种方法,然后,通过作业、复习、考试加以巩固;要么是以教师问学生答为主的满堂问式的教学,形成了只有教师主动问,学生被动答的局面。不管“满堂灌”,还是“满堂问”,教师都占用了课堂教学大量的宝贵时间,课上只见教师滔滔不绝的讲授、分析、提问、解答,不见学生的读书、思考和提问,没给学生留下必要的读、思的时间和机会,不可忽略的读书活动被排挤到课外,造成课堂教学效率低,学生课外负担重的恶性循环。“课堂教学”教师没有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的意识,往往比较注重如何设计高质量的问题,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根本没有想到要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使学生失去锻炼的机会。其次,教师在备课时,分析教学内容多,研究教法少,往往追求教学过程的严密性,教学环节的紧凑性,什么问题教师都事先考虑到了,让学生无懈可击,使学生无法提出问题。还有一些老师怕被学生提出的问题难住,造成难堪,为了保住面子,而不敢放手,限制学生提出问题。再次,教师在课后布置了大量的家庭作业,学生课业负担重,忙于应付,根本没有时间来思考问题,束缚了学生思维发展。
2、教师的性格、情绪等因素,影响了学生提出问题的兴趣。一些教师由于性格内向,脾气暴躁,或因家庭、事业不尽人意而引发教师的情绪不佳,造成课堂气氛严肃、紧张,学生对任课教师产生恐惧心理,既使有了问题也不敢提出。



“学贵有疑”是我国古代教育家的普遍主张,有问题的课才算一节成功的课,有质量的问题是学习课文的先导。一个美国教育考察团到上海访问,专门听了一堂高中物理公开课,任课教师是一名有影响的特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教法灵活,重点突出,教学双方配合默契,气氛热烈,教师布置的作业和思考题学生都完成的很好,时间安排也很恰当。当老师说:“这节课就上到这里”的时候,下课铃声正好响起来,听课的中国老师不禁鼓起掌来,但奇怪的是几位美国教育家却一点表情也没有。这是为什么呢?他们的回答出乎我们的意料:“这节课老师提出的问题学生都能回答,这节课还上它干什么?”原来,这些教育专家认为学生应该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也就是追求以问题为纽带的教育才是优质教育。而目前语文课堂上存在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比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弱,而提出问题的能力从培育创造性思维的意义来说比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为重要。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关注学生提出问题、质疑问题,主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一、目前课堂上学生提出问题的现状。
在教学的实践中发现,目前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提出问题的情况总的来说,并不令人满意。从学生的角度看,能主动提问题的只是很少的一部分,而且随着年龄的增加,学生主动提问题的人数和次数逐年下降。表现为:一是不想提,相当部分的学生没有问题意识,课堂上完全是被动学习,他们只满足于听懂教师的讲课,把自己当作知识的接收机。二是不敢提,一些学生存在心理障碍,就是有了问题,也不愿向老师提出,在高年级更为普遍。三是不会提,有些学生很想向老师提出问题,但却发现不了问题,也不知道怎么向老师提出。从教师方面看,主要是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够重视,没有设置问题的情境,大多数的教师在课堂上没有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时间和机会,没有教给学生提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二、影响学生提出问题的主要因素
本人认为影响学生提出问题的因素主要有学生和教师两方面,具体如下:
(一)学生方面的因素
1、性格原因:一些学生性格内向,孤僻、沉默寡言,不善于交朋友,不善于表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只满足于听懂老师讲课,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如有疑难之处,既耻于向同学请教,也不好意思向老师提出。
2、心理原因:教学中常发现,低年级学生课堂活跃,学生提出问题比较积极。这是因为他们年纪小,没有思想负担,而且对一些事情比较好奇,求知欲强,所以常向老师提出问题,既使是问错了,也不怕别人耻笑。但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思想顾虑也在增加,再也不象低年级时那样单纯,怕提的问题不得要领被老师批评或被同学嘲笑,有失“面子”,因而向老师提问的次数逐年减少,以至问题愈积愈多,愈多愈不敢“问”,造成恶性循环。
3、兴趣原因:现在的小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生活条件优越,怕苦、怕累、怕麻烦、怕动脑,对语文不感兴趣,不肯积极思维,没有用心比较,自然也提不出什么问题来。
4、方法原因:也有一些学生喜欢提问题,但却不知如何提问题。总觉得老师讲课都听得懂,自己看书也觉得理解了,不知问题是怎样产生的,更不知道在什么地方容易产生问题,因而更谈不上主动提问题。
(二)教师方面的因素
1、教育观念陈旧,不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机会。首先,传统课堂教学长期以教师为主,要么是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的满堂灌式的教学,学生习惯于听从教师的教导,只听懂知识讲解,听清各类问题,听会各种方法,然后,通过作业、复习、考试加以巩固;要么是以教师问学生答为主的满堂问式的教学,形成了只有教师主动问,学生被动答的局面。不管“满堂灌”,还是“满堂问”,教师都占用了课堂教学大量的宝贵时间,课上只见教师滔滔不绝的讲授、分析、提问、解答,不见学生的读书、思考和提问,没给学生留下必要的读、思的时间和机会,不可忽略的读书活动被排挤到课外,造成课堂教学效率低,学生课外负担重的恶性循环。“课堂教学”教师没有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的意识,往往比较注重如何设计高质量的问题,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根本没有想到要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使学生失去锻炼的机会。其次,教师在备课时,分析教学内容多,研究教法少,往往追求教学过程的严密性,教学环节的紧凑性,什么问题教师都事先考虑到了,让学生无懈可击,使学生无法提出问题。还有一些老师怕被学生提出的问题难住,造成难堪,为了保住面子,而不敢放手,限制学生提出问题。再次,教师在课后布置了大量的家庭作业,学生课业负担重,忙于应付,根本没有时间来思考问题,束缚了学生思维发展。
2、教师的性格、情绪等因素,影响了学生提出问题的兴趣。一些教师由于性格内向,脾气暴躁,或因家庭、事业不尽人意而引发教师的情绪不佳,造成课堂气氛严肃、紧张,学生对任课教师产生恐惧心理,既使有了问题也不敢提出。
3、教师不能正确对待学生提出问题,造成学生的心里障碍。小学生由于年龄小、知识面窄,生活经验缺乏,因而提出的问题浅显,浮于表面、幼稚有的甚至是荒诞的。有的教师不但没有肯定学生这种敢于提出问题的精神,而且批评、指责、嘲笑,这样会给学生造成自卑心理,直接打击了学生提问题的积极性。记得有一位三年级的语文老师正在津津有味地讲授寓言《乌鸦与狐狸》时,突然,一个稚气的声音传入教师耳中,“老师,我们在一年级上《乌鸦喝水》的时候,那只乌鸦是那么聪明,而现在的这个乌鸦却是这么的愚蠢,是不是乌鸦年龄越大就越笨呢?”教师没想到学生会提出这么一个问题,愣了一下,随机又十分生气地说了一句:“闭上你的乌鸦嘴。”那位稚气的小学生听了之后低头坐了下去,流出了委屈的眼泪。还有一些学生在提问题时,由于心理紧张,说话语无伦次,表达不清或说得不准确、不完善,甚至产生思维、逻辑上的错误时,有些教师表现出极大的不耐烦,常打断学生的发言,严重挫伤了学生提问题的积极性。
三、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对策。
(一)培养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望,让学生想提问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儿童探索知识的强大动力。要使儿童喜欢语文,对语文感兴趣,首先要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放下教师的权威,关心和爱护学生,亲近学生,先让学生喜欢语文老师,而后对语文感兴趣,实现“亲其师信其道”。其次,要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如故事悬念法、游戏竞赛法等,引起学生的好奇、好胜心、趋势学生积极思维,让学生觉得学语文很有意思。第三,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使学生感到我能行,学语文并不难,对学好语文有信心。从而引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进而使学生在求知欲的驱动下,想向老师提出问题。
(二)建立民主课堂,创设良好氛围,让学生敢提问题。
课堂上教师要善于保护学生提问的自尊心。我曾经看到过这样一个教学案例:有一位特级教师在教《宇宙里有些什么》时,课文中有一名话:“宇宙里有几千万万颗星星。”这时,一个学生提出了问题:“老师,万万等于多少?”大家都笑了起来,有一个学生说:“万万不等于亿吗?”在大家的笑声中,提出问题的学生只好灰溜溜地坐下了。老师觉得他的积极性受到了打击,于是便问:“既然万万等于亿,那么这里为什么不说宇宙里有几千亿颗星星,而说宇宙里有几千万万颗星星呢?”这一问,学生们都哑了。过了一会,一个学生站起来说:“不用亿用万万有两个好处。第一用‘万万’听起来响亮,‘亿’却听不清楚;第二‘万万’好像比‘亿’多。”这时学生们又笑了。其实这个答案是对的,这位教师当即给予肯定,并表扬说:“你实际上发现了汉语修辞中的一个规律,字的重叠可以产生两个效果,一是听得清楚,二是强调数量多。”这时,学生们都用钦佩的眼光看着那个学生,而那位老师却说:“大家可以想一想,我们今天学到了这个新的知识,是谁给予我们的呢?”这时,大家才把目光集中到了第一个提出问题的同学身上,这个学生十分高兴,这对他以后敢于大胆提出问题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在这堂课上,这位老师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培养了学生敢于提问的精神,使原本可能尴尬的课堂又充满了活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收起严肃的面孔,换上亲切、和谐的笑脸,把微笑带进课堂,说话要幽默,尊重学生人格,消除学生对提问题的恐惧感。1、当学生提出的问题不符合要求或不是本课所要解决的内容时,教师也同样要给予鼓励,赞扬这种敢于提问题的勇气; 2、当学生在提出问题的过程中,由于紧张或考虑不充分而语无伦次、词不达意或结结巴巴时,教师不能中途打断学生的发言,要耐着性子倾听,直到学生提问完毕,并认真解答; 3、当学生提出的问题有错或教师在上课时已重复强调过,而学生又当作问题提出时,教师不能嘲笑、讽刺、指责。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要真正做到“六允许”即:允许学生自由提问题;允许学生自由争辩;不清楚的问题允许重提;说不完整的允许补充;老师说错了允许批评;允许保留自己意见。这样才能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学生才会敢于提出问题。
(三)合理安排时间,采用多种方法,使学生会提问题。
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关键是要给足学生提出问题的时间和空间。因此,教师要改革教学方法,彻底与“满堂灌”、“满堂问”的传统教学方法决裂。这样,课堂上才能腾出足够的时间,使学生有提出问题的机会。要做到: 1、教师在备课时,要从学生学的角度出发,安排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在实践中产生问题而提出问题; 2、利用合作学习、小组讨论、动手操作等多种方法,在较为宽松互动的环境中自主思考,让学生提出问题; 3、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在课后参加实践。在实践活动中结合所学知识联系生活实际,提出问题; 4、设立“提问卡”,让学生在预习或自学中产生的问题,写在“提问卡”上。教师课前收集卡片,进行综合、归类,在课堂中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展开讨论,让学生自己探索或在教师的指导下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既可以弥补课堂时间的不足;又可以让一些性格内向,不愿在大庭广众下提出问题的学生,也有提问题机会,从中得到锻炼,提高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四)教给提问方法,寻找问题来源,使学生善提问题。
学生有了提问题的勇气,老师也给了学生提出问题的时间和空间,并不等于学生就能提出问题了。因为有些学生想向老师提出问题,但却不知道如何提出问题,也不知道在什么地方容易产生问题。因此,教师还要教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发挥行间巡视指点作用,着眼课文的“信息源”,引导学生学习提问,并把学生的典型问题提示出来,让学生充分享受发现问题的快乐。课堂生成问题是学生自主阅读的结果,将生成的问题整合为探究的专题则是教师引领作用的体现。
1、引导学生从课题中提出问题。
课题是教材的重要资源,同时也是许多问题的隐藏之处。让学生从课题中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不仅能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勇气和能力,还能养成爱提问题的良好习惯,成为激活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如在出示了《打赌》这一课题后,学生会提出“谁和谁打赌?”“打赌的原因是什么?”“打赌的过程怎样?”“打赌的结果是怎样的呢?”由于这些问题来源于学生的需要,适合他们的认知水平,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更为积极主动地探索。
2、引导学生从主要内容中提出问题。
学习一篇文章,通常要遵循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规律。所谓整体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因此,可以让学生从主要内容入手提出问题。如学习《壮丽的青春》一课时,这篇课文主要讲了欧阳海担负收容任务,山谷山势险要,马惊了,驮着钢铁炮架上了火车道轨,欧阳海把马推出了轨道,舍身救列车的经过,赞扬了欧阳海舍己救人的精神。在学生初步了解主要内容之后,可以从主要内容入手,学生会提出“欧阳海是怎样把马推出了铁轨,舍身救列车的?”如果是写景的文章,可以引导学生提问“这个地方的景色有什么特点?从哪里能读出来?”
3、引导学生从中心句中提出问题。
中心句是集中反映文章中心思想的词句、段落,围绕中心句提问,可以从一点突破,提纲挈领全文,保证阅读教学的整体性。如《一定要争气》这篇课文围绕“一定要争气”写了两件事:一是童第周上中学时的事;二是童第周在比利时留学时的事。为此,在教学中,学生抓住“一定要争气”这个中心句提出问题:“课文围绕‘一定要争气’写了哪两件事?在这两件事中,童第周分别是为谁争气的?争气的结果怎样?”这样,学生从文章的中心思想入手,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既能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又提高了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再比如,如果是写人的文章,学生从中心句中可以提问“文中的人物是个怎样的人?从那些地方可以感受到?”
4、引导学生从疑难点中提出问题。
疑难点是学生不容易搞懂而又必须搞懂的地方。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从疑难点中提出问题,可以化难为易,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更好地理解课文。如在教学《花潮》时,学生对“无风,花也潮水一般地动”,感到难以理解。可以引导学生从这个难点提出三个问题:①无风,花本身会不会动?作者为什么这样讲?②在作者眼里,那许许多多的海棠花就像什么?③作者把阳光下花瓣的阴影比成了什么?围绕这些提问,学生展开讨论,最后终于明白:所谓“无风,花也潮水一般地动”,实际上是作者的感觉和联想。可见,学生这样主动的提出问题,使学生处于学习的主体,无形之中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降低了教学的难度,学生从课文中的疑难点提出问题,并且找到了问题的答案,从而化解了疑难。
5、引导学生从发散点中提出问题。
在阅读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因素,引导学生从发散点提问,这对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十分有益的。如在教学《跳水》时,学生抓住船长命令孩子跳水这一情节提问:“船长为什么要命令孩子跳水?除了跳水这种办法,还能想到哪些其他的办法?这些办法与船长的办法相比,哪种更好?为什么?”经过这样的提问,学生思维的闸门一下子就打开了。有的说:“可以在甲板上垫上厚厚的垫子。”有的说:“可以在桅杆下面张起网。”还有的说:“可以派人爬上桅杆去救小孩。”等等,说法不一。但经过反复讨论比较,大家还是觉得船长的办法好,从而认识到船长的果敢、机智。这样先发散,后集中,通过对比,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能使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
6、引导学生从模糊点中提出问题。
小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是十分有限的,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往往带有片面性,有时甚至会出现偏差。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反馈信息准确地捕捉学生认识上的模糊点,提问引思,正确导向,使他们走出认识的误区。如在教《三味书屋》时,有个学生突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鲁迅在书桌上刻‘早’字是不是不爱护公物的表现?”为此,我因势利导,引导学生提了这样三个问题:①鲁迅的书桌从哪搬来的?②鲁迅为什么要在书桌上刻“早”字?③这个“早”字对鲁迅的一生有什么影响?以此引导学生对全文内容进行讨论、分析,结果终于使大家明白:鲁迅在书桌上刻“早”字是勤奋好学、严格要求自己的体现。这样既澄清了学生的模糊认识,又提高了他们的思维能力。

“学贵有疑”是我国古代教育家的普遍主张,有问题的课才算一节成功的课,有质量的问题是学习课文的先导。一个美国教育考察团到上海访问,专门听了一堂高中物理公开课,任课教师是一名有影响的特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教法灵活,重点突出,教学双方配合默契,气氛热烈,教师布置的作业和思考题学生都完成的很好,时间安排也很恰当。当老师说:“这节课就上到这里”的时候,下课铃声正好响起来,听课的中国老师不禁鼓起掌来,但奇怪的是几位美国教育家却一点表情也没有。这是为什么呢?他们的回答出乎我们的意料:“这节课老师提出的问题学生都能回答,这节课还上它干什么?”原来,这些教育专家认为学生应该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也就是追求以问题为纽带的教育才是优质教育。而目前语文课堂上存在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比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弱,而提出问题的能力从培育创造性思维的意义来说比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为重要。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关注学生提出问题、质疑问题,主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一、目前课堂上学生提出问题的现状。
在教学的实践中发现,目前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提出问题的情况总的来说,并不令人满意。从学生的角度看,能主动提问题的只是很少的一部分,而且随着年龄的增加,学生主动提问题的人数和次数逐年下降。表现为:一是不想提,相当部分的学生没有问题意识,课堂上完全是被动学习,他们只满足于听懂教师的讲课,把自己当作知识的接收机。二是不敢提,一些学生存在心理障碍,就是有了问题,也不愿向老师提出,在高年级更为普遍。三是不会提,有些学生很想向老师提出问题,但却发现不了问题,也不知道怎么向老师提出。从教师方面看,主要是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够重视,没有设置问题的情境,大多数的教师在课堂上没有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时间和机会,没有教给学生提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二、影响学生提出问题的主要因素
本人认为影响学生提出问题的因素主要有学生和教师两方面,具体如下:
(一)学生方面的因素
1、性格原因:一些学生性格内向,孤僻、沉默寡言,不善于交朋友,不善于表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只满足于听懂老师讲课,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如有疑难之处,既耻于向同学请教,也不好意思向老师提出。
2、心理原因:教学中常发现,低年级学生课堂活跃,学生提出问题比较积极。这是因为他们年纪小,没有思想负担,而且对一些事情比较好奇,求知欲强,所以常向老师提出问题,既使是问错了,也不怕别人耻笑。但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思想顾虑也在增加,再也不象低年级时那样单纯,怕提的问题不得要领被老师批评或被同学嘲笑,有失“面子”,因而向老师提问的次数逐年减少,以至问题愈积愈多,愈多愈不敢“问”,造成恶性循环。
3、兴趣原因:现在的小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生活条件优越,怕苦、怕累、怕麻烦、怕动脑,对语文不感兴趣,不肯积极思维,没有用心比较,自然也提不出什么问题来。
4、方法原因:也有一些学生喜欢提问题,但却不知如何提问题。总觉得老师讲课都听得懂,自己看书也觉得理解了,不知问题是怎样产生的,更不知道在什么地方容易产生问题,因而更谈不上主动提问题。
(二)教师方面的因素
1、教育观念陈旧,不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机会。首先,传统课堂教学长期以教师为主,要么是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的满堂灌式的教学,学生习惯于听从教师的教导,只听懂知识讲解,听清各类问题,听会各种方法,然后,通过作业、复习、考试加以巩固;要么是以教师问学生答为主的满堂问式的教学,形成了只有教师主动问,学生被动答的局面。不管“满堂灌”,还是“满堂问”,教师都占用了课堂教学大量的宝贵时间,课上只见教师滔滔不绝的讲授、分析、提问、解答,不见学生的读书、思考和提问,没给学生留下必要的读、思的时间和机会,不可忽略的读书活动被排挤到课外,造成课堂教学效率低,学生课外负担重的恶性循环。“课堂教学”教师没有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的意识,往往比较注重如何设计高质量的问题,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根本没有想到要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使学生失去锻炼的机会。其次,教师在备课时,分析教学内容多,研究教法少,往往追求教学过程的严密性,教学环节的紧凑性,什么问题教师都事先考虑到了,让学生无懈可击,使学生无法提出问题。还有一些老师怕被学生提出的问题难住,造成难堪,为了保住面子,而不敢放手,限制学生提出问题。再次,教师在课后布置了大量的家庭作业,学生课业负担重,忙于应付,根本没有时间来思考问题,束缚了学生思维发展。
2、教师的性格、情绪等因素,影响了学生提出问题的兴趣。一些教师由于性格内向,脾气暴躁,或因家庭、事业不尽人意而引发教师的情绪不佳,造成课堂气氛严肃、紧张,学生对任课教师产生恐惧心理,既使有了问题也不敢提出。
3、教师不能正确对待学生提出问题,造成学生的心里障碍。小学生由于年龄小、知识面窄,生活经验缺乏,因而提出的问题浅显,浮于表面、幼稚有的甚至是荒诞的。有的教师不但没有肯定学生这种敢于提出问题的精神,而且批评、指责、嘲笑,这样会给学生造成自卑心理,直接打击了学生提问题的积极性。记得有一位三年级的语文老师正在津津有味地讲授寓言《乌鸦与狐狸》时,突然,一个稚气的声音传入教师耳中,“老师,我们在一年级上《乌鸦喝水》的时候,那只乌鸦是那么聪明,而现在的这个乌鸦却是这么的愚蠢,是不是乌鸦年龄越大就越笨呢?”教师没想到学生会提出这么一个问题,愣了一下,随机又十分生气地说了一句:“闭上你的乌鸦嘴。”那位稚气的小学生听了之后低头坐了下去,流出了委屈的眼泪。还有一些学生在提问题时,由于心理紧张,说话语无伦次,表达不清或说得不准确、不完善,甚至产生思维、逻辑上的错误时,有些教师表现出极大的不耐烦,常打断学生的发言,严重挫伤了学生提问题的积极性。
三、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对策。
(一)培养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望,让学生想提问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儿童探索知识的强大动力。要使儿童喜欢语文,对语文感兴趣,首先要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放下教师的权威,关心和爱护学生,亲近学生,先让学生喜欢语文老师,而后对语文感兴趣,实现“亲其师信其道”。其次,要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如故事悬念法、游戏竞赛法等,引起学生的好奇、好胜心、趋势学生积极思维,让学生觉得学语文很有意思。第三,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使学生感到我能行,学语文并不难,对学好语文有信心。从而引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进而使学生在求知欲的驱动下,想向老师提出问题。
(二)建立民主课堂,创设良好氛围,让学生敢提问题。
课堂上教师要善于保护学生提问的自尊心。我曾经看到过这样一个教学案例:有一位特级教师在教《宇宙里有些什么》时,课文中有一名话:“宇宙里有几千万万颗星星。”这时,一个学生提出了问题:“老师,万万等于多少?”大家都笑了起来,有一个学生说:“万万不等于亿吗?”在大家的笑声中,提出问题的学生只好灰溜溜地坐下了。老师觉得他的积极性受到了打击,于是便问:“既然万万等于亿,那么这里为什么不说宇宙里有几千亿颗星星,而说宇宙里有几千万万颗星星呢?”这一问,学生们都哑了。过了一会,一个学生站起来说:“不用亿用万万有两个好处。第一用‘万万’听起来响亮,‘亿’却听不清楚;第二‘万万’好像比‘亿’多。”这时学生们又笑了。其实这个答案是对的,这位教师当即给予肯定,并表扬说:“你实际上发现了汉语修辞中的一个规律,字的重叠可以产生两个效果,一是听得清楚,二是强调数量多。”这时,学生们都用钦佩的眼光看着那个学生,而那位老师却说:“大家可以想一想,我们今天学到了这个新的知识,是谁给予我们的呢?”这时,大家才把目光集中到了第一个提出问题的同学身上,这个学生十分高兴,这对他以后敢于大胆提出问题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在这堂课上,这位老师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培养了学生敢于提问的精神,使原本可能尴尬的课堂又充满了活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收起严肃的面孔,换上亲切、和谐的笑脸,把微笑带进课堂,说话要幽默,尊重学生人格,消除学生对提问题的恐惧感。1、当学生提出的问题不符合要求或不是本课所要解决的内容时,教师也同样要给予鼓励,赞扬这种敢于提问题的勇气; 2、当学生在提出问题的过程中,由于紧张或考虑不充分而语无伦次、词不达意或结结巴巴时,教师不能中途打断学生的发言,要耐着性子倾听,直到学生提问完毕,并认真解答; 3、当学生提出的问题有错或教师在上课时已重复强调过,而学生又当作问题提出时,教师不能嘲笑、讽刺、指责。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要真正做到“六允许”即:允许学生自由提问题;允许学生自由争辩;不清楚的问题允许重提;说不完整的允许补充;老师说错了允许批评;允许保留自己意见。这样才能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学生才会敢于提出问题。
(三)合理安排时间,采用多种方法,使学生会提问题。
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关键是要给足学生提出问题的时间和空间。因此,教师要改革教学方法,彻底与“满堂灌”、“满堂问”的传统教学方法决裂。这样,课堂上才能腾出足够的时间,使学生有提出问题的机会。要做到: 1、教师在备课时,要从学生学的角度出发,安排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在实践中产生问题而提出问题; 2、利用合作学习、小组讨论、动手操作等多种方法,在较为宽松互动的环境中自主思考,让学生提出问题; 3、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在课后参加实践。在实践活动中结合所学知识联系生活实际,提出问题; 4、设立“提问卡”,让学生在预习或自学中产生的问题,写在“提问卡”上。教师课前收集卡片,进行综合、归类,在课堂中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展开讨论,让学生自己探索或在教师的指导下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既可以弥补课堂时间的不足;又可以让一些性格内向,不愿在大庭广众下提出问题的学生,也有提问题机会,从中得到锻炼,提高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四)教给提问方法,寻找问题来源,使学生善提问题。
学生有了提问题的勇气,老师也给了学生提出问题的时间和空间,并不等于学生就能提出问题了。因为有些学生想向老师提出问题,但却不知道如何提出问题,也不知道在什么地方容易产生问题。因此,教师还要教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发挥行间巡视指点作用,着眼课文的“信息源”,引导学生学习提问,并把学生的典型问题提示出来,让学生充分享受发现问题的快乐。课堂生成问题是学生自主阅读的结果,将生成的问题整合为探究的专题则是教师引领作用的体现。
1、引导学生从课题中提出问题。
课题是教材的重要资源,同时也是许多问题的隐藏之处。让学生从课题中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不仅能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勇气和能力,还能养成爱提问题的良好习惯,成为激活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如在出示了《打赌》这一课题后,学生会提出“谁和谁打赌?”“打赌的原因是什么?”“打赌的过程怎样?”“打赌的结果是怎样的呢?”由于这些问题来源于学生的需要,适合他们的认知水平,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更为积极主动地探索。
2、引导学生从主要内容中提出问题。
学习一篇文章,通常要遵循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规律。所谓整体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因此,可以让学生从主要内容入手提出问题。如学习《壮丽的青春》一课时,这篇课文主要讲了欧阳海担负收容任务,山谷山势险要,马惊了,驮着钢铁炮架上了火车道轨,欧阳海把马推出了轨道,舍身救列车的经过,赞扬了欧阳海舍己救人的精神。在学生初步了解主要内容之后,可以从主要内容入手,学生会提出“欧阳海是怎样把马推出了铁轨,舍身救列车的?”如果是写景的文章,可以引导学生提问“这个地方的景色有什么特点?从哪里能读出来?”
3、引导学生从中心句中提出问题。
中心句是集中反映文章中心思想的词句、段落,围绕中心句提问,可以从一点突破,提纲挈领全文,保证阅读教学的整体性。如《一定要争气》这篇课文围绕“一定要争气”写了两件事:一是童第周上中学时的事;二是童第周在比利时留学时的事。为此,在教学中,学生抓住“一定要争气”这个中心句提出问题:“课文围绕‘一定要争气’写了哪两件事?在这两件事中,童第周分别是为谁争气的?争气的结果怎样?”这样,学生从文章的中心思想入手,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既能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又提高了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再比如,如果是写人的文章,学生从中心句中可以提问“文中的人物是个怎样的人?从那些地方可以感受到?”
4、引导学生从疑难点中提出问题。
疑难点是学生不容易搞懂而又必须搞懂的地方。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从疑难点中提出问题,可以化难为易,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更好地理解课文。如在教学《花潮》时,学生对“无风,花也潮水一般地动”,感到难以理解。可以引导学生从这个难点提出三个问题:①无风,花本身会不会动?作者为什么这样讲?②在作者眼里,那许许多多的海棠花就像什么?③作者把阳光下花瓣的阴影比成了什么?围绕这些提问,学生展开讨论,最后终于明白:所谓“无风,花也潮水一般地动”,实际上是作者的感觉和联想。可见,学生这样主动的提出问题,使学生处于学习的主体,无形之中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降低了教学的难度,学生从课文中的疑难点提出问题,并且找到了问题的答案,从而化解了疑难。
5、引导学生从发散点中提出问题。
在阅读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因素,引导学生从发散点提问,这对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十分有益的。如在教学《跳水》时,学生抓住船长命令孩子跳水这一情节提问:“船长为什么要命令孩子跳水?除了跳水这种办法,还能想到哪些其他的办法?这些办法与船长的办法相比,哪种更好?为什么?”经过这样的提问,学生思维的闸门一下子就打开了。有的说:“可以在甲板上垫上厚厚的垫子。”有的说:“可以在桅杆下面张起网。”还有的说:“可以派人爬上桅杆去救小孩。”等等,说法不一。但经过反复讨论比较,大家还是觉得船长的办法好,从而认识到船长的果敢、机智。这样先发散,后集中,通过对比,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能使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
6、引导学生从模糊点中提出问题。
小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是十分有限的,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往往带有片面性,有时甚至会出现偏差。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反馈信息准确地捕捉学生认识上的模糊点,提问引思,正确导向,使他们走出认识的误区。如在教《三味书屋》时,有个学生突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鲁迅在书桌上刻‘早’字是不是不爱护公物的表现?”为此,我因势利导,引导学生提了这样三个问题:①鲁迅的书桌从哪搬来的?②鲁迅为什么要在书桌上刻“早”字?③这个“早”字对鲁迅的一生有什么影响?以此引导学生对全文内容进行讨论、分析,结果终于使大家明白:鲁迅在书桌上刻“早”字是勤奋好学、严格要求自己的体现。这样既澄清了学生的模糊认识,又提高了他们的思维能力。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现代教育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其基本目的是让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充分发展。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学生必须成为学习的主人,而要达到这一点,教师必须改进教学方法,立足于学生的“学”,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能力,引导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这是发展学生思维的有效方法,也是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创造能力的有效途径。“以问题为中心”、“六环三步”的教学模式有效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滴水穿石的启示》是一篇典型的借物喻理的文章。课文先讲了安徽广德太极洞内一块石头被水滴穿,接着讲滴水穿石的原因,接下来列举三位名人因为这种精神所以取得了成功,最后揭示作者从中受到的启示。教学中,我就试着运用“以问题为中心” “六环”、“三步”教学的方法,组织了本课的教学:开始先让学生谈谈“你对滴水穿石这四个字有怎样的理解”,意在理解“滴水穿石”的意思,这是知识的基础部分;然后通过学习第一部分让学生了解滴水能够穿石的原因,接下来思考课文通过哪些事例来说明“滴水穿石”精神的,在品读中让学生们懂得具有这种精神便会取得成功。为了让他们对此有更深的体会,课中我还安排了学生写一写说明“滴水穿石”精神的事例,把课内的知识向课外延伸。最后让学生在自悟中得到启示。
  朱绍禹先生曾说过:“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使问题贯穿于语文课堂教学的始终,是‘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的基本保证,是‘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的必要条件。”课堂教学中,由教师引领和学生发现而提出的富有一定思维含量、切合学生“最近发展区”、需要学生开动脑筋思考、对知识进行加工重组的“问题”,应该是语文课堂教学所追求的目标。

  1、要求在质疑探究中提出问题。
  语文教学要关注人的发展,培养学生探索未知的兴趣,习惯和能力。其中最佳的方法是让学生自读自悟,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之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比如在引出“滴水穿石”的现象后,学生自己马上产生了问题“滴水”为什么能够“穿石”呢?于是我顺势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在读中学生通过自己分析课文语言,最终明白了滴水由于“锲而不舍”“日雕月琢”,所以能够穿石。接着,又套上一个问题“为了说清楚这个道理,作者举了一些例子,他列举了哪些人?”进一步引导学生去加深对“滴水穿石”的理解。在弄清作者举了三个古今中外名人的事例来说明“滴水穿石”的精神后,课文又举了一个什么事例呢?然后学生自读自悟,自主探究,自我发现,明白了课文举“雨水”的事例是从反面来说明道理,可增强课文的说服力。最后达到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的目的。

  2、强调通过自主合作解决问题。
  语文新课标中特别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语文学习,为此,教师要善于营造一个能够让每个学生都愿积极参与,都能自主选择的开放的融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自由而充分的学习活动中生成智慧,生成能力,提高素质。比如在学习三位名人的事例时,我问学生“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位名人?”接着让学生选择一个最感兴趣的人物自读、自悟,想想他是如何为了专一的奋斗目标、持之以恒地努力,最终取得成就的,最后进行交流。这个交流的过程中,学生收获极大。教师为他们创设了开放式的言语交际环境,学生在内化课文语言文字的基础上自主选择交流伙伴,在无拘无束中相互表达、评价、吸纳,取长补短。教师则充当了一个聆听者、点拨者,来往于交流的人群当中,对学生的交流信息作随机的点拨、评价。在这样一个开放的环境下,学生自主选择,合作交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不仅巩固了知识,发展了能力,生成了智慧,同时在平等融洽的对话中也培养了学生积极的情感和态度。

  3、以读为主线感悟课文内容。
  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言语实际活动是语文课的基本任务。本课以问题贯穿全文,并以读为主要方法,让学生对课文的语言文字经历一个由“质疑-感知-感悟”的过程。比如第一自然段教学,在指导朗读中让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对朗读效果进行评价,在评价中体会这些词语所要表达的内涵。这些词语主要是“接连不断”、“总是”、“一个地方”、“锲而不舍”、“日雕月琢”、“终于”等,在充分感受的基础上,再让学生说一说滴水能够穿石的道理,并进一步体会第二自然段作者的表达方式。再比如第三自然段,教师让学生在完整朗读的基础上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名人事迹进行精读,从他的事迹中去体会“滴水穿石”的精神,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去体会这种精神是通过什么样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让学生在语言文字和思想内容之间走一个来回。

  4、尽量注重教学资源的拓展延伸。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并要求学生增强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遵循这一点,我在教学过程中增加了写一写说明“滴水穿石”精神的事例这一内容,完成这一任务,学生必须通过查找、搜集、交际、撰写等语文实践性活动才能完成任务。学生在课外通过广泛的搜集,获取了资料,加上仿照课文改编的形式,使他们对课文的理解有了更深的体会,同时大大地激活了学生学习的潜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以问题为中心” “六环三步”教学模式是按学生提出问题设计教学板块和进度,让学生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独立或伙伴合作研究解决问题或产生新的问题。它让学生凭借课文进行研究性学习,将语言文字训练和思维训紧密地结合起来,变常规的“平推式”教学为“探究式”教学,为学生构筑了比较理想的思维框架,这对启发学生的求异思维,激发创新渴望,发展学生的综合智能也很有帮助。
  总之,新课标强调人文素养的关怀,就是要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我们的课堂教育要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以问题为中心” “六环”、“三步”教学模式,用问题作为教学的纽带,不仅是为了完成好该学科的教学任务,更是让学生学会质疑、答辩,为学生自主学习搭建好平台,从而真正达到“教是为了将来不教”这个崇高目标服务

问题是思维的动形成、语文素养的提升都依靠问题意识来维系和支撑。在教学中教师精心创设问题 的情境,在课堂上让学生问起来,课堂才会有生命活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学会质疑,使学生成为一个问的主体;要引导学生逐渐完成从 不问问题到想问问题,从想问问题到敢问问题,从敢问问题到爱问问题,从爱问问题到会问问题

语文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善问”
答:三、培养学生勤思勤问的习惯 思,问贵于勤。在阅读教学中,我要求学生做到:课堂勤思考,见解不同要提问;课后再思考,巩固效果反省问。例如:我在布置预习作业时,要求学生初读课文,并把对课文疑问最大的方面写几条下来。学生通过交流讨论问题。然后,我再把学生的疑难问题围绕教学重点整理综合,结果...

语文课怎样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答:“质疑 问难”是解决学生被动学习的一种手段,而培养小学生语文学习中的“问题意识”能力则是激发小学生语文学习具有创新意 识的一个重要方面。所谓“问题意识”,指的是学生在课堂中有提问的意识,他们能主动地学习、创造性地学习。也就是说,在课堂教学中,以“问题”来统领整个教学过程。在教师的...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答: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很多教师就忽略这点,常常是一堂死气沉沉的教师演说课或是华而不实的气氛活跃的,老师和学生的一问一答。因此,我认为要使在没有现代教学设备的农村小学语文课堂真正的活起来,必须在语文教学中激活和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在语文教学中必须进行创造性教学,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初中语文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答:一、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措施 (一)营造自由氛围,使学生敢问 青少年思想活跃、求知欲旺盛,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这就是问题意识的种子。然而,这颗种子能否萌芽,取决于是否有一个适宜的环境和气氛。在现实课堂教学中,许多学生还是习惯于让教师提出一个个问题,丝毫不敢越雷池一步,即使有疑也不敢...

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能力
答: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不仅要善问善答,更要重视鼓励和教会学生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让师生构成“学习共同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设疑、质疑、释疑的过程。陶行知说:...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课题研究方案
答:本文结合教学实践案例阐述了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质疑能力的重要性以及有效培养的多条途径。主要是从氛围营造、课题解读、生成资源、关键点、生活实践这五个方面来展开论述。关键词:语文教学 小学生 质疑能力 好象有这么一个规律,孩子年龄越是小,越是会提问题。在他们的头脑里,充满了对世界的好奇。可是,随着年龄...

浅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答:学生找到了这些解不开的疑,心理上就产生了适度的焦虑,上课时就能更好地听老师讲解,这寻疑的过程事实上也就是学生自能读书的实践活动,寻疑有方,无疑是语文学习能力提高的标志。比如:我教《跳水》一课时,安排学生在课堂中进行预习性尝试阅读,学生先后提出下列问题:为什么船长用枪逼着儿子跳水、...

“语文课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初探
答:溧水县第二初级中学刘小媚新课标倡导探究学习,何为探究学习?探究学习,是指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获得自主发展的学习方式。在探究学习中,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各种学习途径“获得知识和能力、情感和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倡导探究学习,必须积极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学源于思...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答: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1.营造能够让学生发挥质疑精神的教学环境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当中,学生之所以没有提出问题,不是因为没有疑问,很大程度上是担心自己的问题太过简单或者是不正确的而受到老师批评和同学耻笑,所以没有勇气提出来,这样就把自己的问题继续藏在心里不肯说出来,久而久之...

浅谈如何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答:当然我们所说的语言能力并不是指这个孩子的说话问题,而是他的综合分析能力,譬如看待一件事情,读书少的孩子,他就不能很好的抓住重点,仅仅是局限于一个点。而在阅读过程中,我们通常会对多阅读的内容进行整理归纳,时间长了,孩子的综合分析能力就会随之提高,这也是我们常说的逻辑性思维,通过逻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