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科学的 研究性学习 主题内容都有最好 是初中的! 初中生研究性学习报告

作者&投稿:羊叛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1:课题名称
从穿着打扮看我们生活的变化——中国古今服饰文化小探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俗话说得好:“人靠衣装,佛靠金装”,而一句“衣食住行”更是将“衣”摆在首位。可见,“衣着”在人们的日常生活、社会交际中扮演着何等重要的角色。绚丽多彩的服饰不仅体现了人类对美的追求,更作为社会文化的一种载体,不同的服饰打扮还可以从侧面反映出不同的社会背景和文化。从远古时代的人类用树叶兽皮遮羞保暖,到当今社会讲究时尚、潮流、个性的流行服饰,人类的服饰演变历程怎样?它又是怎样影响、改变人们生活与观念的?当代的中学生对穿着打扮的追求和看法又是什么?我们将带着这一系列的问题,追寻我国服饰文化史,领略中华服饰文化的精髓与博大。希望通过我们的研究,制订出一个可行方案,宣传服饰文化,让服饰文化引起更多当代中学生的关注,使他们对穿着打扮的追求有更高更新的认识与品味,让他们的穿着打扮展现出当代中学生动人的风采。

预期成果

体验、调查分析报告、论文

研究方法

通过查阅书籍、报刊杂志、互联网、问卷调查、实地考察等形式,在老师的指导下,结合自己的基础知识、能力,收集有关资料,撰写相关论文。

活动

计划

任务分工:由于人数有限,所以全组全过程参与。

活动计划:

第一阶段(第3周):参加课题研究培训,开好开题会,制订课题研究方案。

第二阶段(第4—10周):通过各种有效途径搜集中国古今服饰文化的有关资料,并整理分析资料。

第三阶段(第11周):对我校高一年级的学生对穿着打扮追求与认识的问卷调查,整理分析调查数据。

第四阶段(第12—13周):总结课题研究工作,撰写和修改课题研究报告。准备相关验收材料,完成有关结题验收的准备工作,申请课题鉴定、验收。

由这个开题报告,我们可以很显然地看出来,做这项研究时我们的选题是来源于中学历史课本的。这说明在进行中学历史教学时,我们应该时刻想到研究性学习。看一看自己所上的内容是否能为成为研究性学习所研究的选题。《从穿着打扮看我们生活的变化

——中国古今服饰文化小探》这个开题报告,在课题背景中就提出了“人类的服饰演变历程怎样?它又是怎样影响、改变人们生活与观念的?当代的中学生对穿着打扮的追求和看法又是什么?”这样就很好地将课本上的历史知识和当今中学生对穿着打扮的观点联系起来了。很好地解决了将课本知识转移到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使这个研究选题变得更有意义。

从学科教学中我们找到了开题的素材,然后我们怎么将学科教学深化呢?这个任务就要交给研究性学习来完成了。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方法来研究这个问题?会取得什么预期效果呢?进行研究的方法有很多,在上述选题中我们可以采取调查法、文献研究法、访谈法等。然后再根据这些研究方法制定具体的研究计划。一步步地完成研究性学习的证题和结题工作。在这个过程中除了历史教师外,其他各个科目尤其是人文与社会学科的相关教师都可以做为该研究选题的指导教师。这样就使得原本让一个历史老师花很多时间和心血想深化研究的历史问题,变成了一项计划周密、步骤严谨的集体活动。很多原来难以解决的问题在这里都迎刃而解了。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来,研究性学习和各学科教学不可分离和不可割裂的,它们是一个整体,有很好的互补性,将两者结合起来可以相得益彰。

那如何将各学科教学与研究性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有意互补呢?我认为应该重点要解决如下几个问题。

一.人员配置问题:

研究性学习是一门涉及范围广,融合程度高的学科,首先要设置一个专家组来保证其师资的质量。这个专家组应该由各个科目的科组长和任教该年级的备课组长担任。这样一个具有较高专业水平的教师队伍可以保证学生在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时候有相应的专家做指导。其次全体班主任和任课教师都是研究性学习教师组的成员。除了师资以外还要引起学校的高度重视才行。所以学校各行政领导要对研究性学习予以高度重视。在各个场合做好宣传和发动工作。还可以担任研究性学习的名誉专家等。总之,研究性学习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的成员要广,宣传的力度要大,毕竟新事物要被接受需要一个过程。

二.师资培训问题

专家组的老师要定期对普通教师进行培训,让其在各具体学科教学的过程中要联系到研究性学习,用研究性学习的理论和方法指导具体学科教学,把具体学科涉及到的一些问题提供给研究性学习做开题参考。

三.合作与交流的问题

有时候我们是通过学科教学发现问题然后将问题提出来,让研究性学习去研究达到

进一步深化,但是大多数时候是我们提出一个研究问题,该问题涉及到很多学科要求各科老师互相合作配合一起为研究性学习服务。这个时候各学科的老师一定要通力合作取长补短,通过互相交流和学习达到共同提高。

· 学习总结报告 ·学习工作报告 ·公司学习报告 ·交流学习报告 ·出差学习报告

四.评价问题

新课程改革要求强化评价的诊断和激励功能而弱化其甄别功能。对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成果我们要组织专家组进行集体评价。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方法对指导老师和学生进行评价。把一些优秀的成果推荐到相关的杂志,专刊上发表。对于发表的成果学校给予表彰和奖励。

总之,研究性学习是一门新的学科,虽然某些学校在该课程开设之前已经进行过类似的探索和研究,但是作为一门必修课程还是第一次被列出来。对于它的探讨和研究正始兴未艾,如何使研究性学习发挥其应有的积极作用,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思维,如何将科学科教学与研究性学习有机结合起来。这些都是我们在前行的路途中需要去思考的问题。

2:初中生物课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初探
摘要: 设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笔者在初中生物课中如何进行研究性学习作了初步的探讨。下面就在教师观念的改变、课堂教学、专题研究性学习课的开展等方面进行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 生物课 研究性学习 初探
在《普通初中生物课程标准》和初中《生物》新教材中,明确地将“研究性学习”作为普通初中的必修内容和生物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因此“研究性学习”这种新的课程概念成了越来越多的生物学基础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热点。
设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初中生物课堂上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时间虽然是有限的,但教学方式的变革和研究性学习的开展,也会对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为此,笔者在初中生物课中就如何进行研究性学习作了初步的探索。
1教师观念的转变是搞好初中生物研究性学习的前提
有人以为研究性学习只能在“研究性学习课”上开展,或只是语文、数学、外语等基础学科的专利。事实上,每一门学科中,甚至每一节课,均有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可能,生物学作为一门实验性较强的学科,理应在研究性学习上做足文章。有关人士也指出,设立专门的研究性学习课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是一种过渡,研究性学习应在每一节课中都有体现。当然我们在专门的研究性学习课上可以进行一些较大的课题研究,而在平常课堂上可进行较小课题的研究,或大课题中一个小环节的研究,但必须是由这门具体学科或其中的具体内容引起的“研究课题”,其“研究量”可小到几分钟甚至几句话,但必须是经过学生讨论、分析、综合、总结的,或是独立完成,或是合作完成,或是运用课本知识分析社会现象,或是为生活现象寻找理论依据等等。其课题的产生可由教师根据案例或在特定背景下提出,更可由学生自己提出,教师在此“研究”中仍是配角,对主角——学生进行组织、引导、启发。如笔者在复习“植物的组织培养”时,提出为什么“能保持亲本的性状”。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去思考,并让学生把“无性生殖”与“有性生殖”的过程进行比较,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去探究生物遗传和变异的原因,就会比老师直接讲授的效果要好得多,而且也会使学生学得灵活、学得有兴趣。
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把教材中的科学家的经典探索实验设计成为学生课堂上能够完成的研究型课题,让学生沿着科学家的探索思路,领悟科学家的思维过程,让这些知识成为学生再发现和再创造的过程,让学生了解科学家是怎样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例如,在讲到温特实验前,笔者首先提问:“达尔文所做的实验得出的结论可靠吗?”学生回答:“不可靠,只是推测。”笔者接着提问:“这种推测应如何通过实验来验证呢?”有的学生提出可以用仪器来测,有的学生提出可以用化学显色反应的方法,这时提醒学生要注意在当时的条件下,这些方法可操作吗?如果尖端产生了某种物质,是否有什么材料可以收集它呢?这样,很自然就引入到了温特实验,然后提问学生:“在温特实验中,琼脂的作用是什么?如何知道琼脂是否吸附了尖端产生的物质?”在达尔文实验的基础上,学生经过讨论,认为应该设计一个对照实验:即分别把接触过尖端的琼脂小块和未接触过尖端的琼脂小块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上,并观察实验现象,得出结论。教师通过把温特实验转变为学生的研究性实验,使学生很好地领会了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即: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实验验证;并且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探究能力。
2.教师应该成为研究性学习的领路人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活动,学生在学习中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进而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作为在这一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的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已不可以按已有的教学模式包办代替学生的自主学习。设置研究性学习,其目的在于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的机会,促进他们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
2.1转变学生的习惯性思维模式
在研究性学习开始的时候,教师和学生均要改变自己的角色,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与教师一样能通过互联网,各种媒体,生产生活实践等多种途径获取信息,教师已不再是知识的垄断者,而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建立平等、民主、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
由于研究性学习对教师和学生而言都是一种新的课程,没有现成的教材——这与人们心目中的固有思维是不同的,也没有固定的教学模式——不能等同于课外活动,所以,转变师生固有的教和学的思维方式,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使教师变教学为研究。
2.2把握课题研究的方向
笔者认为教师在指导学生选题时不要受到你所授学科的影响,因为研究性学习的本身就已打破了学科的界限。
选题可以从下列几个方面着手:(1)从学科学习的疑难中找课题,如“植物向光性的实验研究”; 比较加酶洗衣粉不同使用方法的效果。(2)从学生身边找课题,结合学校的拒吸第一支烟,调查周围人群中吸烟者所占比例及肺癌患者中吸烟者的比例,总结当前禁烟的有效方法并推广;校园植物调查;中学生的近视调查。(3)从生活实践中找课题,如室内设计之颜色搭配。

以上是供你参考的2篇,希望帮得上你!!!

初中研究性学习报告~

探究性学习活动小结
(一)、学生学习主动,能有兴趣、有信心、有责任感地探索和解决环境问题
   探究式学习强调学生自主活动,由学生自己设计并控制学习的整个过程,这充分体现了对他们的思想观点的尊重和鼓励,因此,他们能够自然而然地以小主人的身份投入到环境教育活动中,关心周围环境问题,积极主动地参与解决环境问题、优化社区环境的实践活动,亲身体验自己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可见,探究式学习对于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态度和价值观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知识和技能,学习效率高
   探究式学习和发现学习相似,是把学生视为“小科学家”,即让他们通过一系列的科学探索活动去发现科学结论,而不是将现成的结论直接告诉学生。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不是通过老师的讲解或完全靠书本上的间接经验来了解环境,了解环境与人们生活的联系,而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和搜集到的第一手资料来理解环境问题,认识人们的生活与环境息息相关,体验环境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利益以及由于人们的失误给环境所造成的损伤。这些从实践中获得的知识,学生更容易理解和记忆,并更容易被应用到实践当中。
(三)、教室从封闭走向开放,实现课内外和校内外的联合
   探究式学习是一种开放性、参与式的教学形式,它不局限于在一间教室或一所学校,也不局限于一门课或几本书。为了探索有关环境的问题,学生必须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融入到自然和社会中,用自己的眼睛去认识自然、了解社会,认识到他们的态度、行为和决定能够对现在和未来的世界发展产生影响。这一过程不但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加深他们对环境问题的理解,而且有助于陶冶他们的情感,澄清他们的价值观。当学生面对神秘而美丽的大自然时,他们会由衷地发出赞叹,并对大自然产生尊重、欣赏和爱护的情感;当学生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接触到或善或恶的各种现象时,他们会用自己的头脑和心灵去分析去鉴别,只有经过这样的过程,学生才会形成稳定的价值判断,在各种环境问题面前作出自己的选择。
   探究式学习不是以学生经过调查得出一两个结论而终结,它要求学生把自己所得出的结论运用到现实的环境中,强调让学生参加实际的环境保护活动。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把理论和实践联系起来,而且对周围社区的环境状况也有直接的帮助。
(四)、探究式学习对教师的要求
   转变教学观念。教师要走下讲台到学生中去,重新调整自己的角色和与学生的关系,尊重学生的想法,与他们平等合作,这是取得良好学习效果的保证。 在探究式学习中,教师面对的不仅仅是依靠本门学科就能解答的问题,因此,对教师在知识方面的要求是多学科的。这需要教师提高自己,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探究式学习需要开放的、融入自然和社会的课堂,因此,教师的组织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以上这些探索与实践仅仅是我在学习“探究式教学”中的一些想法和做法。在实践过程中,关于这类探究性学习的评价方案,师生的角色关系等都是我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都需要在将来的教学过程中得以改进,也许,有些还需要我们教育观念更多的改变。
实施素质教育,教师任重道远。正如《学习的革命》中所说: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把需被点燃的火把。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学习类型,它就象签名那样有个性。因此,应试图转变教学观念。教师要走下讲台到学生中去,重新调整自己的角色和与学生的关系,尊重学生的想法,与他们平等合作,这是取得良好学习效果的保证。 在探究式学习中,教师面对的不仅仅是依靠本门学科就能解答的问题,因此,对教师在知识方面的要求是多学科的。这需要教师提高自己,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另外,探究式学习需要开放的、融入自然和社会的课堂,因此,教师的组织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这也将是一个长远的常新的课题,等待我们不断寻觅,上下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