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瑞只是一个七品小官 为什么敢公然上书臭骂嘉靖皇帝?

作者&投稿:宰欣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海瑞,中国历史上清官的杰出代表,最伟大的战绩就是冒着被皇帝杀头的危险,上直言天下第一疏痛骂嘉靖皇帝。嘉靖死后,他从狱中被释放出来,从此变成神一般的人物被子孙后代膜拜。

言官们敢于上书劝诫皇帝,因为那是他们的职责之所在,而且历朝历代都有不杀言官的潜规则,他们有保命的护身符,但海瑞不是言官。海瑞当过教谕,知县,通判,判官,主事,应天巡抚,南京右都御史,就是没有当过言官。

在上《治安疏》时,他是户部云南司主事,负责管理云南省交上来的税收、户口、农业等奏章,上书劝诫嘉靖皇帝,不要再炼丹了,要好好爱惜百姓,不是他的职责。

海瑞也不傻。当时浙江总督胡宗宪是严嵩的党羽,他的儿子“胡衙内”仗权势,横行乡里,寻花问柳。一次他路过淳安县,驿站招待从简,胡衙内竟然毒打驿吏。海瑞闻讯,即令捕快将其拿下痛打一顿,并没收敲诈渔利的全部银两。

大家都在想,海瑞闯大祸了,要倒大霉了。但海瑞巧妙地修书一封,连同人犯一同押解送给胡宗宪治罪,信上写着:此刁民胆敢冒充总督大人之公子胡作非为,明显违反胡督关于“驿费务从简”、“体恤民虞”之官箴,败坏了总督大人的官名、家风,不予严惩难平民愤,搞得胡宗宪哭笑不得,只好不了了之。

一个蠢人是无法当好清官的,海瑞并不蠢,相反还非常聪明。在上书以前他就已经知道,一旦上书,面对的可能就是九天之怒,杀头抄家罢官,他已经准备好了棺材。事实上,如果不是徐阶、黄锦的搭救,海瑞也真的已经死了。

那海瑞为何还上书?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偶像,海瑞也有。在年轻时读《汉书》时,他被汉人汲黯的铮铮铁骨和刚直不阿的品格所打动。入仕以后,他遇事时便会想要是汲黯的话会怎么做。

比如汲黯当年见到汉武帝身边炙手可热的宠臣田?和张汤时,一般官员都跪叩请安,他却不行大礼,只是拱拱手就当行礼了。所以几百年后,做教谕的海瑞见到省里来的主管教育的官员,在旁边的人都跪下来时,他也没有跪,并获得了人生第一个绰号“海笔架”。

汲黯很勇敢。大灾之年,他开官仓赈济饥民,敢拿自己的脑袋作抵押。汉武帝因为小过欲杀长安县令,汲黯站出来说:应该先杀我!他经常认准死理,死谏汉武帝,搞得汉武帝只能当众和朝臣说:“甚矣,汲黯之憨也!”言下之意,这个人太蠢了,我不和他计较。

从地方调到北京担任户部主事后,海瑞离政治权力中心更近了,能接触到很多以前没发现的东西。在与同僚的聊天中,从日常生活中,他发现百姓之所以缺衣少食,民不聊生,官员之所以朋党为奸,贪污腐化,根源在嘉靖皇帝身上。

经过一番心理斗争,最终海瑞还是决定效法他青年时的偶像汲黯,上书死谏,做大明的“鲠介之臣”。嘉靖四十四年(1565)十月,海瑞买好棺材,交待完后事,他上了那封治安疏,然后坐等发落。

治疏看似是论朝政得失,实则专论嘉靖帝本人失德荒政,他指责皇上“崇信道术”、“亲昵后宫”、“大兴土木,劳民伤财”,其中有几句话更是直冲皇帝的肺管子:“嘉靖者,言家家皆净无资财用也”,气得嘉靖当场就想把海瑞杀了。

海瑞被后人奉为神,可他终究不是神。他身上有很多坏毛病,比如为了孝敬母亲,不惜休妻虐女;在断案时不分是非黑白,偏袒平民而刻薄富户。

他也没有伟大的政绩,一生之中,大半时间处于罢官状态,当官时,又大多是闲职,更像是一个被刻意塑造出来的政治摆设。万历说得很透彻,“当局任事,恐非所长,而用以镇雅俗,励颓风,未为无补,合令本官照旧供职”,海瑞就是一个道德表率。

但这一切缺点都不妨碍海瑞的伟大。海瑞的伟大在于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在于他敢于用自己的生命点亮了嘉靖朝那片阴暗的天空。这种勇气和担当,试问几人能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