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系统论与地壳运动整体观的研究<sup>[~,,]</sup> 中国公路等级怎样划分的?

作者&投稿:咸将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在地质科学领域中,很早已孕育着系统科学的胚胎,如结晶序列,沉积序列等,然而对地质系统科学最有贡献的应首推李四光教授,他在 20 世纪 20 年代末已将系统论的初始观念用于地质构造的综合研究。1929 年提出了构造体系与构造型式的初步概念。

大量的实践和事实说明,把对构造的研究从孤立的现象描述,追索到力学机制; 然后从局部应力场联系到全球应力场; 再从全球应力场的空间特征和发展去探索地壳运动问题,以构造体系为核心的研究,的确是一条正确的途径。但是,在另一方面也越来越突出的感到,仅凭构造体系的研究是难以准确预测矿产分布的,仅凭构造一个因子也难以全面评价区域稳定性的。因此从 1967 年开始,我在研究实践中,逐步扩大研究范围,探索其他地质现象与构造体系之联系。

多年来做了以下工作:

1) 编制了全国与世界构造体系纲要图,在构造体系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并划分了构造系列、构造系统。进行了大陆构造与海底构造的统一研究。

2) 进行了中国岩相建造与大陆海水进退规程及对沉积矿产的控制规律研究。

3) 进行了中国岩浆岩原生构造与地应力场的关系及对岩相和矿产分布规律的研究。

4) 研究了中国气候变化与生物迁移问题和与地球运动的关系。

5) 研究了地应力场与地球化学场、地球物理场的关系。

6) 根据地壳现今运动对地球表层的影响,研究了自然灾害系统与地球自转及构造体系的关系。

7) 研究了地球气、水、石、生各圈层物质运动的方式和方向,在全面综合各大地构造学派地壳运动论点和论据的基础上,提出了地球联合力场的观点; 并以此为据,对地球表层地质构造现象进行了系统解释。

经过 20 年的资料积累和研究,至 20 世纪 80 年代初,我获得了两点最重要的认识:

第一,自然界各种现象和事物都不是孤立的,若干事物相互联系而构成的整体称为体系; 同类事物按一定的关系联合起来组成的整体称为系统; 相互关联的成组成套的事物或现象组成系列。体系有大有小,有级别和层次之分,如宇宙总体系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地球—地球的各个圈层,乃至由电子和原子核组成的原子等,都属大大小小的体系。每一个系统可由若干相同或不同的系列、体系、序列、序次的成分组成。

地质现象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包括构造系统、岩浆岩系统、沉积岩系统、变质岩系统、水文系统、成矿系统等。相联系的构造组成的整体称为构造体系,相联系的地质现象组成的整体则可称为地质体系。

当前地质力学研究的核心是构造体系,但构造只是地质现象之一,如果希望地质力学能为地质科学研究和地质事业的发展作出更大贡献,则必然要扩展其研究领域,即从构造体系研究向地质体系研究扩展。

第二,地球上各种地质现象和自然现象的形成都是地球各圈层物质运动和变化的结果。

全球性地质现象和自然现象的形成与地球的自转运动有关。地球在旋转过程中产生,在旋转过程中发展。在旋转过程中地球由于内因和外因的共同影响。使其旋转力场不断变化与调整,推动着地球各个圈层物质不断运动变化,从而便形成了地球上丰富多样的地质现象和自然现象。因此为了研究地质现象与自然现象相互联系的规律,必须以地壳运动整体观为指导。

在我得病期间经常去看中医,中医的摸脉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我非常奇怪,为什么中医摸一摸手上的脉搏就可以判定人体肺、胃、心、肝、脾、肠等五脏六腑有什么病变呢? 经多方请教,才逐渐明白了这个道理———因为人体是一个整体系统,他的五脏六腑、神经、脉搏是有内在联系的,一个器官的病变必然引起其他脏器连续的变化。一个有经验的中医,当他在大量实践中掌握了这种整体联系性,就可以从脉搏的变化对其他脏器的病变加以判断了。同样,从舌苔、指甲、气色能够判断何处发生病变的道理也在于此。

于是,我经常思考,地球既然也是一个自组织体系,那么地球上各种地质现象和自然现象能用什么共同的因子维系在一起呢?

恰在这时我通读了恩格斯的 《自然辩证法》,这位伟大的思想家关于总体系和一切现象都是物质运动形成的观点,对我启发很大。因为一切地质现象和自然现象无疑都是地球物质运动的结果,于是便想到物质运动 ( 和变化) 必须有力 ( 或能) 的作用,那么以力和地球应力场的统一性,是否可以作为地球系统各种现象相互联系的纽带呢?

沿着这一思路,发现了大量十分重要的事实,例如:

所有的构造形迹都是在 “力”的作用下形成的,“力”大则形成大构造; 与 “力”的作用方向平行出现张性构造; 与 “力”的作用方向垂直形成压性构造; 与 “力”的作用方向斜交形成扭性构造。沉积地层是由 “力”搬运的物质堆积形成的。对机械沉积而言,随着搬运力从大→小的变化,沉积的地层从砾岩→砂岩→泥岩; 对化学沉积而言,则从结晶能大的铁镁沉积→结晶能小的钠钾沉积; 对侵入岩而言,随着温度从高到低 ( 反映能量从大到小) 的变化,顺序形成了超基性岩、基性岩、中性岩、酸性岩和碱性岩。另外,从岩浆矿床→高温热液矿床→中温热液矿床→低温热液矿床中主要成矿元素结晶能的排列顺序,恰巧也基本构成了从大到小的序列……大量的资料增强了我以力和应力场为纽带,探索地质现象与各种自然现象相互联系规律的决心。

之后,在这一理念的促使下,我的工作一方面继续研究构造体系,从构造体系的组合形式和反映的应力场,推溯地壳运动的动力作用方式和运动机制; 另一方面则致力于其他地质现象与地应力场和地球运动场相关关系的调查研究。同时研读了数百份与之相关的边缘学科的文献资料。逐步地以地球自转特别是地球自转不均衡所产生的动力为主线,将由此引起的各种地质构造现象归纳在一起,从构造体系的研究,发展到地质体系的研究,对地质学分类研究的构造、地质、岩浆岩、矿产等不同方面有了一个初步的整体认识和系统的思维方法,并沿着这一系统的思维,开始像医生摸脉一样向未知领域进行探索。

经过对地质工作者大量生产实践中获得的资料分析,学习李四光系统整体观的基本思想,1973 年作者提出: “从微观世界的原子到宏观世界的星系,各种物体的物质无不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它们按照一定的规律形成一个运动着的总体,构成一个体系”的观点。1980 年在 《地球自转与全球构造》一文中指出: “地球是太阳系家族中的一个成员,它一方面围绕太阳转动; 另一方面也在不停地由西向东自转着。作为地球这个整体的各个组成部分———气、水、岩石圈等,也必然随着地球的自转而运动着。因此,尽管从现象上来看,各圈物质的运动形式不同,但彼此是有内在联系的。”

通过地质工作者大量生产实践和获得的资料,学习李四光系统整体观的思想,1985 年在内蒙古地质局支持下编写了 《地质系统论与隐伏矿产预测》[23]一书 ( 内部发行) ,正式提出了地质系统论 ( 有人称为地质力学系统论) 的新观念。1995 年与马宗晋、孙殿卿共同提出地壳运动整体观[74]。奠定了地质 ( 球) 系统整体观的基础。



城市道路和公路的区别~

城市道路和公路区别如下:1、城市道路和公路规定标准不同:城市道路需要考虑城市管道、城市绿化带、自行车道等的布置;公路考虑的是交通量与交通强度,因此市政道路要比公路较杂;2、城市道路和公路管理限不同:城市道路是由城市建设部门管理;公路由交通部门管理。城市道路即通达城市的各地区,供城市内交通运输及行人使用,便于居民生活、工作及文化娱乐活动,并与市外道路连接负担着对外交通的道路。

当前,国内公路根据道路的交通量、使用任务和功能等方面,将公路分为5个等级,分别是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二级公路、三级公路以及四级公路。
1、高速公路
目前,国内最高等级的公路就是高速公路,也是唯一可以满足120km/h车速的公路。高速公路是指能适应年平均昼夜小客车2.5万辆的公路,路面有超过4个车道的宽度,使用年限只有20年。在高速路上,行人、非机动车都不能上去的。

2、一级公路
一般能适应按各种汽车(包括摩托车)折合成小客车的年平均昼夜交通量为10000~25000辆,为连接重要政治、经济中心,通往重点工矿区、港口、机场,专供汽车分道行驶并部分控制出入的公路。


3、二级公路
汽车专用二级公路和一般二级公路两种.汽车专用二级公路能适应按各种汽车(包括摩托车)折合成中型载重汽车4500——7000辆的年平均昼夜交通量,为连接政治、经济中心或大工矿区、港口、机场等地的专供汽车行驶的公路。

4、三级公路
三级公路为一般能适应按各种车辆折合成中型载重汽车2000辆以下的年平均昼夜交通量。为沟通县及县以上城市的公路。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规定:三级公路具有两条车道。路基宽度在平原微丘地区为8.5米,在山岭重丘地区为7.5米。三级公路使用年限为10年。

5、四级公路
一般能适应按各种车辆折合成中型载重汽车的远景设计年限年平均昼夜交通量为:双车道1500辆以下;单车道200辆以下。


扩展资料公路等级的选用根据公路网的规划,按照公路的使用任务、功能和远景交通量综合确定;同一条公路,可根据交通量等情况分段采用不同的车疲乏数或不同的公路等级。
公路按行政等级可分为:国家公路、省公路、县公路和乡公路(简称为国、省、乡道)以及专用公路五个等级。一般把国道和省道称为干线,县道和乡道称为支线。
国道是指具有全国性政治、经济意义的主要干线公路,包括重要的国际公路,国防公路、连接首都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首府的公路,连接各大经济中心、港站枢纽、商品生产基地和战略要地的公路。国道中跨省的高速公路由交通部批准的专门机构负责修建、养护和管理。
参考资料中国公路网公路等级_百度百科

地球科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答:现代地球科学为了更深入地认识地球系统的运动、变化特征与规律,已将其研究对象扩展到了地球系统的宇宙环境(图0-1)。 地球科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应用性都很强的科学。它不仅承担着揭示自然界奥秘与规律的科学使命,同时也为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如何利用、适应和改造自然提供科学的方法论。随着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地球...

在构造控矿规律的基础上研究成矿系列和控矿系统,指导隐伏矿产预测_百度...
答:然而根据李四光系统整体观的学术思想加以分析,仅仅认识到矿产空间分布规律是不全面的。因为所谓成矿过程实际上是地壳中有用元素或成分的迁移、聚集的过程,若使有用成分运动就必须有“力”的作用。它们无论是液相或气相,都是在一定的温压条件下,受地壳运动的“力”的驱动,地壳动力一方面造就构造体系和...

现代地壳运动与板块划分
答:基于震源机制解、原地应力测量、GPS测量、有限单元法数值模拟以及地质资料分析等,在现代地壳运动与板块划分等诸多方面取得丰富的研究成果。利用GPS技术,中国大陆地壳的整体主压应变方向为北北东至北东向,它反映的是现阶段地壳活动的主应力方向(张东宁等、1999;陈连旺等,2001;顾国华等,1999;杨国华等,2000;江...

系统科学与整体观的发展
答:20 世纪中期以后,交叉科学兴起,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等横断科学蓬勃发展,系统科学又得以新的飞跃。系统论认为,要理解一个事物,不仅要分析它的要素,而且还要研究要素间的相互联系。一般系统论就是对整体和整体性的科学探索。整体观的提出,是针对牛顿科学的以分析为主的思想体系的。它的哲学基础是...

地球的内部活动有哪些?拜托各位大神
答:地壳运动与地球内部物质的运动紧密相联,它们可以导致地球重力场和地磁场的改变,因而研究地壳运动将可提供地球内部组成、结构、状态以及演化历史的种种信息。测量地壳运动的形变速率,对于估计工程建筑的稳定性、探讨地震预测等都是很重要的手段,对于反演地应力场也是一个重要依据。 对缓慢的地壳运动,可...

学术指导思想和研究方法
答:其各圈层或子系统是多级、多时、多性、多相、多尺度、多因素、多作用的。因此,按照地球系统科学的思维,坚持系统论、整体观,成岩成矿研究与地质演化、构造运动、流体运移、壳幔物质分异等相结合,勘查模型建立与不同找矿信息的综合集成相结合,矿床模式、勘查方法与找矿预测相结合,实现地质特征、找矿标志...

李四光的系统科学观
答:继20世纪50年代“关于地质构造的三重基本概念”(1953)、“旋卷构造及其他有关西北部大地构造体系复合问题”(1955)及“地壳运动问题”(1956)3篇重要文章之后,1962年出版了《地质力学概论》。这部经典著作是有关地质力学知识的系统总结,集中反映了李四光学术思想和科学方法。书中核心内容包括两部分:构造系统论和地球动力...

地壳是怎么形成的
答:地球刚形成的时候,总是会受到来自宇宙中各种陨石和小行星的撞击,再加上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产生了很多热量,所以当时的地面上到处都是喷发的火山和流动的熔岩,地球基本是一个被熔岩覆盖着的大火球。等到撞向地球的小行星减少了,地球表面的温度降低了,岩浆慢慢固化、结块,形成了坑坑洼洼的原始地壳。↑...

基本观点
答:构造与流体的相互作用对成矿物质的话化、迁移和浓集起了明显的控制作用。因此,将构造、流体、成矿三者结合起来,全面研究构造体制、流体运移系统和矿床形成分布三者之间的耦合关系,将能从更广、更深层次上认识各类矿床的成矿机理和时-空分布特征。(四)区域成矿系统 运用系统科学思想研究成矿作用,...

地球系统、成矿系统和勘查系统
答:开始是1983年,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下属的一个委员会的文件中提到“地球系统”和“地球系统科学”两词,提出要把地球的各组成部分与它们间的相互作用作为一个系统来研究,并于1988年出版《地球系统科学》一书,全面阐述了地球系统和地球系统科学的观点。它强调从整体出发,将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看作是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