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图有哪些鲜为人知又值得品味的细节? 世界上有哪些非常厉害但又鲜为人知的历史人物

作者&投稿:巨伟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细节有点多:

从《清明上河图》看北宋东京东水门地段城市设计特色

1 《清明上河图》背景研究

《清明上河图》为北宋画家张择端所绘的风俗画,全图以散点透视的手法展现了北宋东京的城市风貌与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图中展现了北宋建筑、景观、商业、手工业、社会风俗等多个方面的详实场景,是研究北宋东京人民生活和城市风貌的重要资料[1],为研究北宋东京东水门地段城市设计特色提供了重要参考价值。

关于《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北宋东京城中哪一个具体地段众说纷纭。王继宗2013年在《清明上河图意为“清明坊处上河之图”》中阐述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城外东南方汴河流经的“清明坊”;程民生2016年在《清明上河图及其世界影响的奇迹》中认为该画是现实的集萃和艺术想象的交融,而不是具体某地段;河浚1991年在《北宋东京上善门考-关于清明上河图中的城楼》中认为图中描绘的是外城的上善门(即东水门)一带景象;阎现章2008年在《清明上河图研究综述》中提出该画描绘的是东京沿汴河地区东水门附近的生活景观;许蔚2013年在《近世城市空间研究的一个面向——读清明上河图札记》中综述得出汴梁外城的东水门确是画卷中的民生百态的载体。本文结合《东京梦华录》东都外城和河道中关于城门、虹桥的描述及相关主流学术的观点,将《清明上河图》中城门视为东水门,借助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要素进行进一步探究。

2 北宋东京东水门地段城市设计分析

2.1 北宋东京城市概况

北宋的都城东京由里城、外城、罗城三道方城组成,南北较长,东西较短。皇城是北宋时期皇帝的议事殿阁和寝宫所在地;内城建有部分中央机构及居住区;外城主要为居住区,是东京军事防御的第一道屏障。开封城内河道较多,汴河、蔡河、五丈河、金水河连接整个东京城,号称“四水贯都”。宋代社会重心下移,商业空前繁荣,街巷制彻底代替了里坊制。无论是商业形式还是建筑建造,北宋东京城在中国城市建筑发展史上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2.2 城市设计物质要素

凯文·林奇把城市空间格局的构成归纳为边界、节点、标志物、区域与路径五要素>[2]。其中,①边界指区分割裂空间的线性要素;②路径多指具有固定即成方向性的路线;③标志物泛指可对判断外部空间产生参考价值的点状要素;④节点表示城市中的关键性要点;⑤区域指三维的面状空间形成的较大地段[3]。本文根据《清明上河图》中丰富的物质要素进行了归纳分析(图1)。

图1 城市意象形态要素分析图

2.2.1 边界

《清明上河图》中边界的主要构成要素有城墙和水体边界线。

北宋东京城墙共分为3道,图中所绘的里城城墙沿用唐代汴州城基稍加修葺,皆为土筑,只在转角和城门口用砖垒砌,城墙平面呈不规则矩形,周围10km计150步,共开城门10个[4],墙体颜色为深青色。明代仇英《清明上河图》(图2)和清绘本(图3)中都对城墙进行了描绘,同时期的《东京梦华录》中亦有记载:“新城每百步设马面战棚,密置女头,旦暮修整,望之耸然,每日修造泥饰,专有京城所提总其事[5]。”《宋会要辑稿》中记载,北宋东京外城垣的收分很大,“横度之基五丈九尺,高度之四丈,而脾晚七尺”。按其所定的0.311m为一宋尺计算,则北宋东京外城的高度折合为12.44m,城墙基宽约为18.35m,由此可见城墙的高宽比约为2:3[6],城门两侧城墙的内壁上,建有许多梯形的斜坡磴道即登域马道。这种马道在战时方便城内兵马上下,和平时期又是游人登上城墙观赏城内外美景的通道,不仅形成室内外的间隔,而且便于总览全城宏观、辽阔的景象。

图2 明代仇英版《清明上河图》中城墙

图3 清绘本《清明上河图》中城墙

水体边界线表现在汴河两岸,自然的边界未经人工整修,显得原始而且自然。水系两侧有沿水生长的草木和停靠的船只,配合曲折的岸线显得生动灵活;临空架设的虹桥连接了两岸,水体边界线通过桥梁产生联系;天然塑造的微地形烘托出疏密有致、虚实相生的空间层次。

路径在《清明上河图》中主要体现在陆路和水路。

东京城是在旧城基础上改建而非新建的城市,道路较窄,密度较大。《清明上河图》中描绘了6条主要道路,其中一条主要道路呈东西走向,宽度约为10m,出城门后路宽渐窄;另有4条是呈南北走向,路宽较窄,约5m~8m;郊野区道路总体东西走向,中部向南拓展,尺度最小,约为3m(图5)。北宋街巷制改革之后,街道两旁的建筑物打破了坊墙的束缚,同时临街商铺的开放性促使侵街现象愈演愈烈,道路两边店铺空间向外延伸,形成两道凹凸层叠的轮廓线[7]。其外是摊贩沿街搭棚售卖的位置,经营地段由表木限制,既保证了商贩的生计,也不致妨碍公共交通,有的表木之上配有测风仪,测定风向的同时丰富了道路景观。北宋时期已经广泛采用桃李等树木作为道路绿化,同时路边用条石砌镶的御沟进行排水,路面用不同花色纹路的砖石铺设,在实用性能和美学角度上远高于土石路面(图6)。北宋当时在交通体系的组织及道路形式的优化处理方面均有较高造诣。

图4 街道轮廓线

图6 道路构成及相关要素

东京有“南河北市”之说,河道运输已经作为一种长途运输方式广泛存在且高度繁荣。汴河作为水路运输的主航道其宽约30m,整体呈东西走向,在穿越虹桥之后河流向东南弯曲;汴河河岸上滨水建筑的底层为避湿气和水流侵蚀采用架空处理;汴河弯曲不一,凹凸有致的形态为众多货船提供了合适的靠岸停泊地段;河岸中行驶的商船与汴河的尺度都较大,比例协调(图7)。两岸植有柳树,并有宽约1m的小路紧临水体,方便纤夫收拉纤绳。汴河独特的天然条件和适当的人工开发利用使其在北宋东京有机高效的水运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

图7 汴河及相关要素

2.2.3 标志物

图中的主要标志物有城楼和孙羊正店等商业建筑。

城楼基部位于城门墩顶平座之上,面阔5间,进深3间,其高约16m,为单檐庑殿顶,檐下三层斗拱,主体漆成红色,雄踞于沿街店铺之上,在打破建筑群体单调构图的基础上与其他店铺相组合,形成了鲜明的视觉焦点。同时作为城市轮廓线的高潮,汴河两岸的制高点和强有力的视线汇集处,城楼在整体环境中占据着主导地位,拥有最佳的观赏视角。

商业建筑如“孙羊正店”的标志性在于其高度、体量以及开口空间。张小鹏2016年在《清明上河图的城市空间格局研究》中指出,两侧商业建筑最高为8m,街道宽度与建筑高度d/h在1和2之间;谭刚毅2003年在《宋画-清明上河图中的民居和商业建筑研究》中认为,d/h之比为1:1.1-1:2.4,通过以人为比例大致推算可得出孙羊正店高度约为9.69m(图8);江珊2012年在《从宋画中看宋朝市井街巷建筑空间》中指出,商业建筑呈现不规则的合院式,可能是不断扩建的结果,可以得出其建筑体积较大且趋于增长变化,建筑整体长宽比在1:1-1:2之间,敦厚稳重,与街道尺度相得益彰,给市民绝佳的体验感;王洁2006年在《从表层定量解读描绘的街路景观——清明上河图的成分分析》中指出,建筑墙壁开口有“全部开口”、“大开口”、“门或窗的开口”、“没有开口”等形式。这使得建筑立面凹凸不一,具有较高的识别度且极具开放性。

图8 孙羊正店高度推理

2.2.4 节点

在《清明上河图》中,节点包括城门和桥梁。

城门由砖土构造,颜色呈青黛色,只有一个门道,反映其性质为州县级城门,规模等级较低。尹家琦2009年在《北宋东京皇城宣德门研究》中指出,城门高度近于垛口,约为12m且向内斜收,其坡度按照北宋年间《营造法式》的规定为4:1,与根据清明上河图尺度对比分析得出的比值相同(图9),整体造型敦实厚重,比例适中。城门屋脊约高15m~18m,无愧于图中天际线的制高点和最重要的标志物之一。同时,城门沟通了人居活动和商业交流,衔接了空间层次和内外风貌,这种有机渗透体现了北宋开放包容的城市特色。

虹桥(图10)坐落在汴河两岸的枢纽位置,桥幅宽约10m,距水面高约5m,汴河此处宽约20m[8],整体漆成红色,作为连接郊野区以及河市区的纽带,虹桥将两个部分通过“s”形的构图韵律巧妙承接,提供视觉和地理上的连系[9];在结构处理上,采用大木料临空架设的手法,属于当时的新技术、新结构;在功能上,虹桥不仅作为两岸的沟通联系的纽带,还是摊贩聚集交易的场所,促进了集市发展;在表达效果上,虹桥自身产生的曲线柔和自然,又保留了大跨度所体现的敦实稳重,不仅体现了北宋人民卓越的构造技巧,也展现了风格多样,张弛有度的城市风貌。

图9 城门比例示意图

图10 虹桥

2.2.5 区域

《清明上河图》中区域囊括市肆区、河市区和郊野区。

市肆区(图11)作为反映北宋时期汴河两岸民生百态的载体,可清晰明了地观察当时街道空间方面的布局特色,《清明上河图》中共有800多人,每个人物形象的刻画都栩栩如生,各具特色。图中可以明确推断沿街界面形态的店铺约33栋,其中酒店5栋,饮食店19栋、零售6栋、其余3栋[10]。除此之外香药业、医药业、娱乐业等业态竞相发展(图13);汴河两岸的招幌、牌匾、灯笼、旗杆等是富有东方色彩的标志,使街区丰富而不混乱、有序而不单调。开封的市肆没有集中市制的拘束与禁锢,取而代之的是商铺分散在全城各处街道和角隅,市肆分布广泛;除了日常集市,早市夜市相继出现,市肆形式多样,进一步体现了包容开放的商业特色。

图11 商肆店铺类型及分布示意图

河市区作为连接市肆区和郊野区的纽带,沿汴河展开,以虹桥为标志。静静流淌着的汴河,两岸停船卸货的繁忙场景展示了东京商业、交通运输的繁华以及水上交易的重要性,是市肆区内繁荣的商业向城市外的发展和延伸。

乡野区少了一些热闹与繁华,显得自然、朴素。乡野区地面较为平整,稍有土丘和凹陷之处;树木茂盛,种类繁多,大体沿路两侧布置;空旷的场地,舒朗的房屋,繁茂的树木,显示出与市肆区完全不同的空间风貌。未过多开化的自然风光,体现着淳朴的天然质感。乡野区人口稀少,主要以农耕的小农经济为主,所以形成了舒朗的自由生长的空间格局[11]。

2.3 城市设计非物质要素

2.3.1 行为

《清明上河图》中人的行为是城市特色中非物质要素的反应形式,全画共800多人,每个人物形象的刻画都各具特色,这些人群的户外活动可分为必要性活动、自发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图12)。

将不同性质的社会活动与《清明上河图》描绘的场景进行对应可得出:必要性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不受外界条件影响,且人群主动参与其中。从城门开始至画面结束的市肆区即是主要的必要性活动空间,众多街市商铺临街而立,活动区的主要节点处的人群密度较大,空间围合感较强,视线集中,如药房、肉铺等。从城门至虹桥段人流攒动,摊贩云集,是社会性活动的聚集地。空间相对开敞,人流密度适中。虹桥两侧摆摊的商贩,吆声阵阵,时有行人驻足交易,有包子铺、修车铺和各种休闲娱乐设施,虹桥下货船往来通行。自发性活动产生的条件需要结合人群主观的意愿和客观环境。郊野区形态自由、视线开阔,人流稀少,仅有几列人马陆续行进,是自发性活动的主要发生空间。

人群的社会性、自发性和必要性活动相互区分而又各有联系,生动反映了北宋时期社会生活的丰富性和多样性,表现了物质繁荣且生活气息浓厚的城市风貌。

图12 户外活动空间分析

3 城市设计特色总结

3.1 功能分区明确,区域特色明显

北宋东京市肆区的街市空间沿街道展开呈带状,乡野区以汴河为依托,呈自然发展的空间形态。不同城市空间承载不同功能,对于相对拥挤的市肆区,高宽比大约在1:1-1:2之间,建筑高大繁华,形式多样,注重细部刻画。活动以商业和娱乐为主,主要是必要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而相对舒朗的乡野区则没有过多的人工修饰,建筑低矮,植被较多。它是市民休闲、货物的生产运输的良好承载。

3.2 街道成为市民生活的载体

毫无疑问,商业的活跃和街市的繁华是北宋东京公认的特点之一。从街市制到坊市制,城市生活突破了坊的束缚,街道开始成为市民生活的载体。居民区与商业区交叉存在,并逐渐连成一片,大街小巷的交通网也逐渐形成>[12],街道不仅具有交通功能,也是市民交易买卖,娱乐休闲,参与公共活动的场所。愈演愈烈的“侵街”现象突出体现了商业的繁荣。

3.3 城市景观的高度协调

敦实高耸的城门无疑成为东水门地段天际线的最高点,给人以统帅全局,神圣不可侵犯之感。商业街道正对城门,适宜的高宽比给人以亲切感。建筑肌理井井有条,城门内外房屋走向与城门基本平行或垂直;而汴河区域房屋走向则以汴河为参照,大部分与其平行;乡村住宅朝向和布局相对自由[12]。景观序列空间由汴河入河口的起始端推进到郊野的过渡段,再之行至虹桥段的高潮段,最终于街市的结束段收尾。市肆区刚硬、线性的形态特征与汴河两岸柔软、自由的曲线形成对比,城市景观自然和谐而又灵动活泼。

3.4 多元开放的城市文化

市民文化的新兴极大地丰富了北宋的城市特色,夜禁制度的松懈使宋代城市的夜生活十分丰富。不计其数的市肆店铺、丰富多彩的物品、五光十色的广告、色香味美的小吃展示了多元开放的城市文化。随着居民结构的平民化、多元化,城市文化取向与物质消费的世俗化,整个城市社会重心下移,城市呈现新的面貌,开放型的新城市格局逐渐形成,这标志着中国城市格局从封闭古典型向开放近代型转化,从此我国的城市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对后世城市的发展影响深远。

4 结语

商业地位的提升和市民阶级的抬头促使北宋东京形成了多元开放的城市空间格局,突出了城市的生活功能和经济意义。《清明上河图》中所描绘的物质空间及人群活动鲜明地体现了当时的社会结构、经济实力、民族文化、城市功能、土地效用及人的行为模式等诸多特色。通过研究北宋时期在城市建设方面的杰出成就,探寻如何组织好这些要素的外在联系和内在秩序,遵循其赋予城市机能与造型的规则与信条,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发扬东方固有的传统城市设计精髓。

从《清明上河图》看北宋东京东水门地段城市设计特色



清明上河图描写的是北宋汴梁街的繁荣景象。不为人知的就是所有人物中,都有他的职业和特点,除了作者估计很少有人完全知道。

我认为,抛开画画原因。我们去哪里重塑这样一个繁荣昌盛的画面。如何实现它,就是一个很宏观的问题了。微观上,你看如何昌盛的闹市,为什么狗,驴,马等禽兽还能和谐的相处一起不出问题?去细细品味,很有意思的。

清明上河图有哪些鲜为人知又很值得品味的细节~

《清明上河图》所绘虹桥的西侧,有豪华酒店一座,高大的彩楼,层叠的纱幔,门口立有“脚店”标牌。画面中共有五个人。凭栏而坐的老者地位最高,桌边的另外三人都面向老者,躬身哈腰,极尽谄媚。桌对面的站立者双手端着一盘宝物,面向老者展示。桌左边的站立者手指这盘宝物向老者介绍。老者头也不回,似乎对这样轻薄的礼物不屑一顾。饭桌上还有大元宝二枚,栏杆上还挎着一个大礼包。送礼的人刚刚出门,匆忙的身影和臂挎的提篮清晰可见。

《清明上河图》画卷,从隐秘的豪宅西行二十步,在一座草棚外面站立着一个妇人,她怀抱幼儿躲闪着身边的一群猪猡。这群猪猡大大小小共有七八只,没有任何人看管和驱赶它们。这群大街上疯跑的猪猡让许多人大惑不解,这种“风俗”在古籍中是找不到的,因为它违背常理。向画面上方看,猪猡奔突的地方原来竟是一片佛门净地。这里开阔而宁静,一座山门肃穆庄严,寺门紧闭,侧门大开,一个僧人,身披袈裟,缓缓入内。佛门两侧,哼哈二将,怒视人间。在佛门净土之上竟有无人看管的八只猪猡乱窜,这样的画面,是城市风俗还是另有所喻?

第二辆牛车尾部的车篷,正有一个圆脸粉衣的妙龄少女挑起车帘,用惊异的眼睛,偷看外面的花花世界。金人想得好不周到,知道宋徽宗喜欢女色,特别挑选具有北国风情的佳人敬献给皇上。在车队的前面,一个头戴官帽的汉族差官正转身走向身旁的豪华客栈,想必是队伍要在这里歇脚。这是接待金国使团的导引,是宋廷官员。

。他与范仲淹并称为“韩范”,他俩一同带军抵御西夏;他当了十年的宰相,辅佐了三任帝君;他也曾广荐良材,提携欧阳修、三苏等。他就是北宋三朝名相——韩琦。
说到北宋名相,相信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王安石。没错,王安石的名气是很大。一者,他文学造诣极高,我们都是读着“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和”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长大的;二者,他还主持了一场熙宁变法,惹人争议不断。
与王安石这个拗相公相比,韩相公恐怕就没多少人了解了。不过,世人不知其功绩,不代表就应该掩盖其功绩。韩琦虽思想保守,但不可否认的是,他的的确确为宋朝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清明上河图》绘画有什么特点
答:《清明上河图》作者为张择端。张择端(生卒年不详),字正道。汉族,琅邪东武(今山东诸城)人。北宋著名画家。他的风俗画《清明上河图》,是世界名画之一,也是他的代表作。自幼好学,早年游学汴京(今河南开封),后习绘画。宋徽宗时供职翰林图画院,专攻界画宫室,尤擅绘舟车、市肆、桥梁、街道、城...

《清明上河图》的价值在哪?故宫博物馆收藏的是张择端的真迹吗?_百度知 ...
答:《清明上河图》,中国十大名画之一,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故宫博物院中的绝对是张择端的真迹。价值1.《清明上河图》用笔写工,设色淡雅,异一般界画,即所谓“不成家”。运用鸟瞰全景构图法,真实而集中地描绘了当时汴京东南角的典型区域。作者采用传统的手卷形式,以“散点透视”的方式组织画面。画面长而...

《清明上河图》的资料
答:清明上河图,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为北宋风俗画,北宋画家张择端仅见的存世精品,属国宝级文物,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清明上河图宽24.8厘米、长528.7厘米,绢本设色。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构图法,生动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北宋都城东京(又称汴京,今河南开封)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

《清明上河图》为什么那么有名
答:《清明上河图》经林枫之手进了东北博物馆,后来又调到北京故宫博物院珍存。从那以后,这儿便成了它的最后归宿地。文化大革命中,林彪四大干将之一李作鹏,曾利用权势将《清明上河图》强行从故宫博物院“借”出,据为己有。他还伙同邱会作、吴法宪等人一起,霸占了其他一大批珍贵文物。林彪倒台以后,《清明上河图》才又...

清明上河图画了些什么???有什么特点??请告诉我!
答:坐落在市府广场东南隅的辽宁省博物馆,将于11月中旬隆重开馆。届时,曾在沈阳“生活”了6年的国宝《清明上河图》,将回沈“省亲”。《清明上河图》问世近900年以来,经历了大起大落的颠沛流离,给后人留下了许多扑朔迷离的谜团。9月13日,记者探询了《清明上河图》的身世,以及鲜为人知的经历——...

《清明上河图》的价值在哪?
答:清明上河图的艺术价值如下:1.作品体现了我国民族绘画的优秀传统和中国古代画家“目识心记”深厚的默写功能。2.线描技法已臻和谐完美的高水平。突出地体现了我国古代绘画以线造型的技法特色。3.是人物刻划、景物描绘达到形神毕肖、生动准确的神品之作。4.是中国画传统的“散点透视”的布局的典型。历史...

《清明上河图》有哪些价值?
答:首先,《清明上河图》深深影响了明清城市风俗画长卷的构思和构图,这种影响是非常持久的,所以明清两朝一再出现同类题材的风俗画卷。“清明上河“题材也启迪了一些宫廷画家,他们纷纷绘制“繁华图”、“政治风俗画”等,满足了皇家的艺术欣赏需求。此图真正对画坛的艺术影响起于20世纪50年代初。它一经...

什么画被称为中国的“清明上河图”?
答:《清明上河图》 画幅上有金代人张著等金、元、明十三家题记,印记共90方,又半印6方。说明此图曾经被北宋、金、元、明、清内府和许多私人收藏过,流传有绪。 此画最初收藏应是宣和御府,北宋亡后,流到北方,入元进入皇家内府,被内府一个装裱匠用摹本偷换出来,到了明朝又落到奸相严嵩手里。传说,明朝文学家...

清明上河图不仅有明星还有什么呢?
答:毕竟咱们不能打扰到人家,只能站在旁边拍几张照片。清明上河图景区的景色也非常优美,有点皇家园林的味道。眼前豁然开朗,一派繁华的景象,在景区沿着地图路线走,基本大多是一些商业性质的商店,有租赁古装的,30元不限时,自己随便拍,好多建筑街景都是在电视剧中见过的。

《清明上河图》真迹竟然有两幅?
答:回答: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的清明上河图为北宋风俗画作品,宽24.8厘米,长528.7厘米,绢本设色;该画卷是北宋画家张择端存世的仅见的一幅精品,属国宝级文物,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生动地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城市生活的面貌。主要版本   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是一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