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的用法指的是什么 高中语文词语的意义用法和用法的区别?哪个指的是词性或某某用法...

作者&投稿:宓傅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一 词语的用法 1. 偏误 2. 辨异 1、偏误(1)偏误的原因母语的影响 两种语言中意义上有对应关系的词语,用法不同,或者意义上有交叉。往往简单 地从自己的母语出发去理解和使用目的语的词,把母语中词的用法加在汉语的词 上。 母语词语搭配范围的影响:学生往往会把母语的搭配规则带到目的语中去,如果 母语词比目的语词的搭配范围更宽泛,就会造成目的语搭配偏误。 目的语的影响 学生掌握的汉语知识还比较少的时候,对汉语同义词的细微意义差别及复杂搭配 关系很难弄清楚,受已学的词的意义和词形的影响,看到意思大致相同或词形比 较相似的就容易混用。随着学生汉语水平的提高,对汉语词汇的掌握越来越精确, 这类偏误会逐渐减少。 教材和工具书词语翻译的影响 教材中对近义词用相同的词语翻译,学生就以为同一母语对译的各个词语意思完 全一样,进而混同使用造成偏误。教材中往往重视词汇的高频概念义,忽略低频 概念义及修辞和内涵义,造成学习者词义习得不全,从而产生偏误。 学生学习策略的影响 从认知的角度看,学生对比较难、比较繁琐的知识会回避使用,而用那些相对来 说比较容易、比较有把握的知识替代表达。学生在掌握了一定的词汇知识之后还 有可能进行错误的类推。 (2)分类看偏误表示事物的词语 词义范围 事件 事情 事故 表示动作的词语 动作对象 动作发出者 带 戴 纠正 改正 表示性质的词语 性质程度 优秀 优良 另外,学生已经学过目的语的一些知识,为了达到交际目的就会利用类推策略在已学日的语知识的 基础上推导出许多新的内容。这种类推因为对目的语知识的掌握并不全而,这种推导经常也会导致 偏误。 汉语复合词结构、词素类推偏误 学生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汉语词汇并掌握了一些构词知识之后就会利用这些知识自己去造一些词,例 如:学过“父爱”、“母爱”之后就生造出“ 大家爱”(博爱)、“ 孩子爱”(溺爱)、“ 朋友爱” (友爱)等。这 是学生根据汉语复合词的结构和语素生造的词语。 词素搭配的偏误:词素与词素搭配成词语,有其固定组合关系和习惯法,已经提供了一个词素,要 搭配怎样的词素才能组成恰当的词语,学生缺乏这方面的知识与经验。 1、到处是一片繁忙气〔象〕:多数写成气氛,其次是气息、气势、气色、气派、气质。 2、增加使用我国军事设〔施〕的问题:多数写成设备,其次是设计、设立、设防、设置。 3、进行三天国〔事〕访问:多数写成国际和国家,其次是国内、国外、国会,不成词语的“国示、 国济”。 4、美国坚〔贞〕不渝的友谊,永远与您同在:多数写成坚定和坚固,其次是坚强、坚决、坚持、 坚毅,不成词语的“坚真、坚而、坚觉”。 惯用语结构类推偏误 汉语惯用语是汉语词汇系统中比较特殊的一类,它的结构凝固性比较高,结构成分之间的关系比较 固定,不能随意改换其搭配成分。学过一些惯用语之后,容易将惯用语的结构类推而导致偏误。例 如学过“拿主意”等与“拿”有关的惯用语,就很容易类推出“ 拿办法”、“ 拿计划”等错误用 法。由“看得懂”、“听得懂”类推出“ 想得懂”、“ 说得懂”。 同义词、多义词有关的偏误 1 误用语义上有细微差别的同义词词与词之间有同义关系,但是语义上有细微的差别,所以用法上会有 不同。在使用中忽略这一点就会造成偏误。 我为他的变化感到非常开心。 (我为他的改变感到非常开心。) 他看我好像看鬼。(他看见我好像看见鬼一样。) “变化”和“改变”虽然都是“变”的意思,都可以用作名词,但是 二者有不同。“变化”指事物在形态上或本质上产生新的状况;“改 变”指事物发生显著的差别。“变化”强调变化产生新情况,而“改 变”则强调变化的结果。这个句子主要是强调让“我”感到开心的是 “他改变后的结果”而不是“他发生了变化”。所以正确的表达应该 是“我为他的改变感到非常开心”。“看” 和“看见”虽然是同义 词,都可以表示视线跟人与物的接触,但是二者有不同。“看”表示 视线跟人与物的接触过程,即视线不离开人与物。“看见”不是视线 跟人与物始终相接触的过程,而是一经接触,“看见” 的动作就完 成了,动作本身包含了一种结果。因此正确表达应该是“他看见我好 像看见鬼一样”。 2 误用词性不同的同义词词与词之间虽然有同义关系,有些地方可以换用,但是由于词性不同,使用 上不能完全替换。学生如果对此把握不好,将二者混用也会造成偏误。如: 这里的变真不小。(这里的变化真不小。) “变”是动词,“变化”既可作动词,也可作名词。而在例中主语应该用 名词,所以正确表达应是“这里的变化真不小”。 3 误用搭配关系词与词之间虽然有同义关系,但是搭配关系却往往不完全相同。如果学生将 词语搭配错误也会造成偏误,如: 我们应该懂得爱护时间。(我们应该懂得爱惜时间。) 医生在病房里,他在问病人呢。(医生在病房里,他在慰问病人呢。) “爱护”指爱惜、保护;“爱惜” 指疼爱、爱护,因重视而不糟蹋。二者的 相同之处在于,“爱护”和“爱惜”都是动词,都有“爱、重视而不糟蹋” 的意思。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搭配对象不同,“爱护” 的搭配对象多是易受 伤害的人、生物或其他事物,如学生、小动物或公物等。“爱惜” 的搭配对 象大多是供使用的 又容易消耗的事物,如粮食、时间等。因此正确表达应该 是“我们应该懂得爱惜时间”。“问”和“慰问”有同义关系,都表示关切 而询问的意思,但是搭配不同。“问”一般与单音节词搭配,如“问安”、 “问好”、“问候” 等。“慰问”的意思是安慰、问候,作带宾谓语,搭配 对象一般是人。如“慰问病人”,“慰问灾区人民”等。因此这个句子应该 是“医生在病房里,他在慰问病人呢。”,不是“医生在病房里,他在问病 人呢 ”。有一个相同词素的同义词和同素单双音节同义词是学生最难把握的, 如:“爱护-爱惜”,“变-变化-改变”,“看-看见”。 3.多义词使用偏误类型扩大多义词的词义范围 有些多义词义项比汉语中的对应词的义项多,容易将汉语多义词的意 义和母语多义词的意义完全等同起来,将母语多义词中汉语所没有的 义项也当成汉语多义词的义项,扩大了汉语多义词的词义范围。 扩大多义词的搭配范围 母语有些多义词的搭配范围比汉语多义词广,如果学生将汉语和母语 的多义词完全等同起来,并进而将母语多义词的搭配关系类推到汉语, 就会造成汉语多义词搭配范围扩大化。例如:印尼语的“pakai”是 个多义词,其中的一个义项在双语词典中一般译为汉语的多义词 “穿”,而“pakai”除了可以与衣服、鞋袜之类搭配之外,还可以 和首饰、装饰品等搭配,这超出了汉语词“穿” 的搭配范围,因而 有可能造成偏误,如: (6) 她穿了一个红色的帽子,也穿了手表。 (她戴了一顶红色的帽子, 也戴了手表。) (7) 他还不会穿领带,是他妈妈帮他穿的。 (他还不会打领带,是他 妈妈帮他打的。) (8) 她头上穿了一个蝴蝶结。(她头上戴了一个蝴蝶结。) (9) 跑车穿了各种装饰品。(跑车装上了形形色色的装饰品。) 回避使用多义词的某些义项 有些多义词,因为义项太多,学生掌握起来比较困难。虽然已经学过, 但是学生会回避使用某些义项,而改用其他意义相似的词语来表达, 这也会导致偏误。例如:汉语中“打”是一个泛义动词,使用频率很 高,义项也比较多,学牛往往回避使用“打” 的许多义项,而改用 意义类似的其他词来表达,因而造成偏误。如: (10) 这个井是我爸爸造的。(打) (11) 现在大家可以敲锣敲鼓了。(打) (12) 小时候我曾经跟舅舅去海里捉鱼。(打) (3)偏误的应对在各种语义偏误类型中与多义词和易混淆词相关的偏误比 较多,因此应该加强对多义词和易混淆词的研究,尤其易 混淆词偏误是汉语母语者很难预测的,需要加强对学生词 语使用偏误的调查并进行规律总结。 造成偏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受母 语影响,尤其是母语中没有或目的语与母语相似但又不完 全相同的词汇知识学生学习起来困难较多,所以应该加强 两种语言的词汇对比研究。 教材和工具书的词语翻译不当也是造成偏误的原因之一, 应该改进这种简单对译的做法,尤其是两种语言中的多义 词翻译应该细化到每个义项。 2、辨异我们集中讨论的是近义词的辨异问题.掌握近义词,关键在于能辨析近 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一般来说,近义词在意义和用法上都是“同中有 异”或“大同小异”的.要辨析近义词,应该结合语言实际,掌握充分的材 料,做到“求同”、“辨异”,找出近义词的“共性”和“个性”来. 例: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有位作家说,要想使自己生活的扁舟轻驶,务必要让它__的仅限 于必不可少之物,不然轻则__无以进,重则可能压沉自己的生活之 舟.道理很明白,什么都舍不得撒手,往往__什么都不得不__. A.装载 徜徉 致使 割爱 B.承载 徘徊 导致 舍弃 C.装载 徘徊 致使 舍弃 D.承载 徜徉 导致 割爱 四组词语意义区别最大的是“徜徉”与“徘徊”,前者意为“安闲自在的 步行”,后者意为“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根据上下文,“徜徉”明显不妥, 排除AD.再看“装载”与“承载”.前者动词性较强,强调的是动作;后 者意思偏于“承”,即“承受”,根据语境,可知“承载”更妥贴,所以答案为 B。 (1)同义词如何辨析从词义的性质和范围上来辨析感情色彩不同 有些同义词的概念意义相同,但是感情色彩不同,比如褒义和 贬义和中性的区别,比如“顽强、坚定、顽固、固执、坚持”, 概念义都是“坚持不变”,而“坚定”含有褒义,指对正确的 信念坚持不变的态度;“顽固”和“固执”含有贬义,指坚持 的是不正确的东西;“顽强”和“坚持”则是中性词。 例如:鼓动-煽动 果断-武断 保护-庇护 成果-后果 依靠依赖 团结-勾结 其他感情色彩的不同,“生日”和“诞辰”,“客人”和“来 宾”是一般感情色彩和庄重感情色彩的区别;“人”和“家伙” 是一般感情色彩和轻蔑感情色彩的区分。 语意轻重不同 在表现某种特征或者程度方面,有轻重的区别,比如“损坏、 破坏”,“损坏”的语意比“破坏”轻。 例如:揭发-揭穿 固执-顽固 爱好-嗜好 鄙视-蔑视 请求-恳 求 范围大小不同 表示事物所指的范围不同,比如“性质、品质”代表的概念都 是“属性”,但“性质”可以指一切事物的属性,“品质”则 指人精神修养上的特性。 例如:房屋-房子-屋子 灾难-灾荒 战争-战役 具体和概括不同 指同样的事物,但是有具体个别和概括集体之分。 例如:树木-树 河流-河 书籍-书 花卉-花 马 匹-马 适应对象不同 适应对象有上、下,内、外等区别。比如“爱护、爱戴”, “爱戴”适用于对上,“爱护”适用于对下。 例如:表达-传达 改正-改进 保护-保卫 充足-充分 热诚-热 心 从词的用法上来辨析词的配合关系不同 概念意义相同,但是在具体运用中,某些词只能同固定的词语 搭配。比如“维持、保持”,“维持”和“生活、秩序、状况、 状态”搭配,“保持”和“清洁、卫生、健康、传统、记录” 搭配。 例如:交换(意见、礼物)-交流(思想、经验) 担任(工作、职务)-担负(责任、任务) 侵占(土地、财产)-侵犯(主权、利益、领空) 履行(条约、诺言、义务)-执行(命令、任务) 改善(关系、生活)-改正(缺点、错误) 词性和语法功能不同 比如“充分、充满”,“充分”是形容词,“充满”是动词。 “勇敢、勇气”,“勇敢”是形容词,“勇气”是名词。有些 词语词性相同,但是句法功能不同,“艰苦、艰难”,都是形 容词,“艰苦”经常用来做定语,“艰难”经常用来做谓语。 从语体风格上来辨析 口语和书面语的不同 有些词语适用于口语,带有通俗色色彩,令一些适 用于书面语,带有庄重色彩。 例如:爸爸-父亲 怎么-如何 走-步行 在-于 普通用语和特殊用语的不同 有些词语只适用于某一种语体,比如普通用语和文 艺用语:飞-飞翔 心-心灵 半夜-子夜 寂寞-寂寥 普通用语和公文用语:给-给予 办法-措施 安排-部 署 私下-擅自 另外,还有普通话语词和方言语词,专业语词和一 般语词的差别。 (2)辨析步骤词义对比 a. 比较表示特征或适用对象的异同。如:“优良、优秀、 优异”。 优良:品种、质量、成绩、作风等, 十分好。 优秀:品行、学问、成绩等, 非常好。 优异:品种、成绩、贡献等, 特别好。 有相同的适用对象“成绩”和表示“好”的特征。但是表 示“好”的特征程度有差别,还有不同的适用对象。 b. 比较附属义的差别。 充当句子成分的对比 比较能否充当“主谓宾定状补”的句子成分,这 方面的对比可以显示词语的语法和语义特点。 词语搭配对比 比较和其他词语结合的情况,在不同的句法位 置上进行比较。 在这两个对比中,互相替换的试验是主要方法 (商量、商榷)的问题提出来了。 (商量、商榷)的钱给了。 一个具体实例 方法、方式 词义对比: 方法:关于解决思想、说话、行动等问题的门路、程序等。 方式:说话做事所采取的方法和形式。 充当句子成份对比: 1 方法要恰当 方式要恰当 2 - 3 作工作要讲究方法 作思想工作要讲究方式 4 方法的正确与否关系重大 方式的恰当与否也要考虑 5 - 6 - - 词语搭配对比: 1 方法要正确 方式要正确 方法要科学 方法很先进 方法很复杂 方式粗暴 2 讲究方法 讲究方式 制定工作的方法 讨论工作的方法 3 工作的方法 工作的方式 谈话的方法 谈话的方式 读书的方法 研究的方法 新的方法 新的方式 过时的的方法 总结:两个词都有“做事的门路、途径”的意义。两个词都能做主、宾、 定语,是名词。“方法”在“门路、途径”意义上运用范围比“方 式”广,指示“科学研究的门路、途径”是重要内容,可以有先进、 落后、科学、复杂之分,“方式”不能这么用。“方式”运用范围 内有时指形式,“方法”不能这么用。 辨析技法传统技法 传统技法,就是利用传统的同义词的辨析方法来解题。它 包括词义法、词素法、词色法、词性法以及词用法。 现代技法 为了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常常设置一个情境,根据 特定的语境辨析同义词;所以词语理解必须详审语境,具 备语境意识。注意整体性和联系性,把选项与原文合理地 组织在一起。以整体理解语言材料为前提,结合利用各选 项间的关系来辨析同义词的方法,就是现代技法。主要是 语境法、较异法及代入法。 词义法 根据词义来辨析选用同义词的方法。词语意义是词语本身所固有的意 义,具有相对稳定性。理解词语的含义,是辨析同义词的基本前提。 词义的侧重点、词义的轻重、词义的范围是辨析同义词的切入点。 例: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①在总统选举投票现场门外,__着各大新闻媒体的上百名记者。这 些记者都在等待接受“缉查犬”的检查,以探明是否携带武器。 ②如果没有丰富的生活积累与深厚的艺术功底,没有较高的语言文字 修养,是很难写出高__的作品来的。 ③曹操四言诗的雄浑,陶渊明田园诗的恬淡,自然受人称誉;而张旭 草书的奇伟飞动,颜真卿楷书的厚重雄伟,也同样令人__。 A.聚集 品位 赞扬 B.云集 品位 赞叹 C.云集 品味 赞叹 D.聚集 品味 赞扬 ①句要从“云集”“聚集”两词中挑选一个,可从词义的角度来辨 析。“云集”比喻“许多人从各处来,聚集在一起”,它含“来自四 面八方”之意;而“聚集”是“集合,凑在一起”的意思,只有“集 中在一块”之义,故①句只能用“云集”。②句要从“品位”“品味” 两词中挑选一个,可以利用词性法来辨析。前者为名词,后者为动词, 从语境看,②句只能用名词“品位”而不能用动词“品味”。③句要 从“赞扬”“赞叹”中选一个,可从词义的范围、程度来辨析。“赞 扬”是“称赞表扬”的意思;而“赞叹”除了“称赞”义外,还带有 “佩服(心折)”之义。前者范围大、程度轻,后者范围小、程度重, 故③句只能选“赞叹”,此题答案B。 通过区分不同词素来辨析选用同义词的方法。许多同义词都含有不同 的词素,词义的差别正是由这个不同词素造成的,在辨析同义词时, 要善于抓住这个因素。 例: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有位作家说,要想使自己生活的扁舟轻驶,务必要让它__的仅限于 必不可少之物,不然轻则__无以进,重则可能压沉自己的生活之舟。 道理很明白,什么都舍不得撒手,往往__什么都不得不__。 A.装载 徜徉 致使 割爱 B.承载 徘徊 导致 舍弃 C.装载 徘徊 致使 舍弃 D.承载 徜徉 导致 割爱 “装载”“承载”的不同词素“装” “ 承”,正是辨析的侧重点。 “装载”的意思是“用运输工具装(人或物)”,是主体自己发出动 作;“承载”的意思是“托着物体,承受它的重量”,不是主体自己 发出的动作,据句中“使”“让”的出现,可判断第一处空格应为 “承载”。由此排除A、C项。B、D项利用较异法,去掉选项中相同 的成分只区分“徘徊”“ 徜徉”或“舍弃”“割爱” 两组同义词中 的一组。“舍弃”的意思是“放弃、不要”;“割爱”是“让出或放 弃自己心爱的东西”,与文中“什么”相应的是“舍弃”,包括了爱 与不爱之物,有些虽爱,但不是“必不可少之物”。得出正确项为B。 再如“废除、解除、破除”三个动词,重点是区分 “废”“解”“破”三个相异的语素:废是废止不用的意思;解是去 掉消除的意思;破是打破揭穿的意思。 词素法 词色法根据词语的不同色彩来辨析同义词的方法。词色属于附加意义,它是词义中 不反映事物本质特点的部分,但也是理解词、使用词的重要根据。附加意义 主要指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意义。 例: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①这位发言人__指出,美方对这次撞机事件必须承担全部责任,向中国人 民作出交代,并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②尽管这只是一次__,但民警与保安的迅速出击,表明本市第一个进入校 园的电子保安报警系统已经成功地开通了。 ③用歪曲事实的历史教科书作为学校的教材,必然__日本年轻一代对本国 历史的认识偏离事实。 A.庄重 演练 引导 B.郑重 演示 引导 C.庄重 演示 导致 D.郑重 演练 导致 ①句要从“庄重”“郑重”两词中挑选一个,可从词色的角度来辨析。发 言人是代表国家对美方军用侦察机撞毁我方战机的事件进行表态,事关国家 主权和民族尊严,感情态度色彩应是很明显的,所以要用表“严肃认真”意 思的“郑重”;而“庄重”常用来形容“个人言语或举止不随意、不轻浮”, 如“态度庄重”“神情庄重”等。用“庄重”形容外交发言人的谈话不合适。 可以排除A、C两项。②句中是说进入校园的电子保安报警系统的实地练习, 句中有“民警与保安”“迅速出击”等语境标志词,决定了只能用“演练”; 而“演示”意指“利用实验或实物、图表把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显示出来, 使人有所认识或理解”,显然与句意不合。这样,排除B项,答案D。 词性法 词用法 根据词性来区分同义词的方法。有的同义词词性不同,它们在造句时表现的 功能就不同。而词义差别正是由这个不同的词性造成的. 根据词语的搭配习惯来区分同义词的方法。词语的搭配习惯也是造成词义差 别的一个因素。 ①弄准搭配对象。如“爱护”适用于对下,“爱戴”适用于对上。 ②掌握语法功能。如“公然”、“公开”都含有不加掩饰地采取行动之意, 但“公然”是副词,在句中只能作状语,如“公然侵入”。公开是动词、副 词兼形容词,能在句中充当谓语,如“这事早已公开了”;可充当状语,如 “公开表态”;可充当定语,如“公开的秘密”从构词方法上辨析。 例: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①2500年前的孔子,曾对着____的江水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站在千禧之年的门槛,我们更深切地领恰到先哲的睿智。 ②营房各处____的灯火,欢腾热闹的情景,使他又激动起来,回想起白 天参加国庆大典的场面。 ③鲁迅作品,即使是纯属个人生活的回忆,也总能使我们有乐观、清醒的感 受,得到深刻的____。 A.流逝 闪烁 启发 B.流逝 闪耀 启示 C.流泻 闪烁 启示 D.流泻 闪耀 启发 “流泻”一般用于水由上往下,“流逝”在①中比较好。“闪烁”带有若 隐若现、忽明忽暗的意思,从②句中看不出来,且“欢腾热闹”的情景说明 灯光应是“闪耀”。“启示”含有名词性意味,从搭配角度看,“使我们得 到启示”比较通顺,如果用“启发”不大通顺,“深刻的启示”、“不少启 发“这样搭配比较好。 语境法 “语境”是语言环境的简称,语境意义是指语言在特定的交际环境中 所产生的特定意义和临时意义,是在固有意义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新 的意义。利用语境意义来解题的方法,就是语境法。语境对语言表达 起限制作用,限制了词语的临时意义,为正确理解和使用词语提供了 依据和线索,正确理解词义的原则是“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例: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①这家企业改革的任务,___是“减员”,更重要的是“增效”。 ②预算即使制订得再___,在执行过程中也难免发生变化。 ③今年春节期间,山西某地发生了一起___的假酒案。 A.不止 正确 耸人听闻 B.不只 正确 耸人听闻 C.不只 准确 骇人听闻 D.不止 准确 骇人听闻 “不只”相当于“不但、不仅”的意思,是连词,表递进关系, 与“更……”相搭配,①句中的“更”字提示了语境,应和“不只” 配合,构成递进关系;“不止”是动词,意思是“继续不停”“超出 一定的数量或范围”,显然不合语境。“准确”,指结果符合预期, ②句中的“预”字、后半句的“难免发生变化” 都提示了语境,对词 语的选择有启示和制约作用,后边用“准确”为宜;如果选择“正 确”,就不必“变化”了,“正确”指言行符合道理。③ “骇人听 闻”,即“某种坏事使人听了吃惊”的意思;“耸人听闻”说的是 “一种言论行为,故意夸大而使人震惊”,只有前者符合语境。本题 答案为C。 较异法 较异法,就是去同较异的方法。它适合于答案选项表 述格式基本相同的题目。我们往往可以去掉选项中相 同的成分,通过比较相异的成分,迅速而准确地选出 答案。 代入法 代入法,就是将要辨析的同义词代入原句试读,凭借 语感来确定选项的方法。代入试读,如果觉得语序语 意连贯,文脉畅通,就可确定为正确选项,当然运用 此法要以特别强的语感能力为前提,否则可能出错。 但在利用其它解题方法确定答案后,利用此法作进一 步验证,提高正确率。 二 词语学习难点 学生易受母语干扰的母语词语搭(2)坐 飞机去。到北京后,去什么地方玩儿,我还要打算打算(3)。 A:准备 B:考虑 C:计划 选词填空 例如:明天晚上,我去看电影 在家里看电视。 A:还是 B:或者 C:还 用汉语口头解释 例如:打电脑游戏(玩)、打的(坐)、打毛衣(织) 词语联想(让学生说出联想到的词语,也可用画面联想的方法) 例如“蔬菜”:青菜、萝卜、番茄…… 填写关联词 例如:因为我身体不好,( )没去上课,( )很想去。 运用形容词:他感到很(高兴、难过、激动……) 接龙:中 → 中国 → 国家 → 家庭 → …… 说序号念词语:把商品广告单上列的商品编上序号。教师说出某序号, 学生找到该序号的商品后,念出商品的名称和价格。 Thanks

词语的用法
http://wenku.baidu.com/view/7cf2b91755270722192ef7fd.html

文言文词语的用法,主要指哪些~

文言文词语的用法,主要指常规用法和特殊用法两个方面。常规用法主要是指虚词的用法,比如文言中的介词、副词、连词、助词、语气词的用法。特殊用法主要是指实词的词类活用,比如名词用作动词,名词用作状语,名词的使动词用法,意动用法,为动用法等。

精锐老师为你解答:
你问的这个问题首先就不是很清楚。我估计你是没有弄清这些概念。词语的意义,一般来说有我们说的有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词汇意义就是常说的实义,比如桌子就是桌子,而有些不具有这些意义,交语法意义,就是没有实义,但是在一个句子中承担着一些语法功能。
高中常考的问我们意义和用法相同和不同,前者往往是指该词语的意思,可能就在在一个句子中能够有的具体的词汇意义,而用法往往就是指语法意义了,这个往往指虚词,比如说虚词的词性,一些语法变形,就像你说的主动意动。
希望以上的解说可以让你了解一点。建议拿具体的题目来追问,一定会具体帮你解释清楚的。你要先自己理理自己的问题。
祝学习进步。希望你可以采纳我的答案,再进一步追问。谢谢。

文章中的用法是指动词名词形容词吗
答:用法是语法作用。古汉语中词类活用的修辞作用是很大的。只有从语法角度和修辞角度两个方面去认识、去把握词类活用的作用,才可以说是真正地、全面地认识和把握了词类活用的功能。“词有定类,类有定词”。本来,其一词属于某一词类,这是比较固定的;某一词类则具有某一词类的特点和用途,也是不容混淆的...

语字的含义
答: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 齐语也。——《孟子·滕文公下》7. 又如:语支(语言学。依谱系分类法分出的比语族小的语言系统);语言文字(语言学与文字学的合称);语简意赅(语言简练,意思完备);语学(研究言语、文字的性质及用法的学问)8. 用以示意的动作或信号 [signal]。如:目语;手语;灯语 9. ...

什么是语用
答:语用学是指现代数理逻辑符号学分支之一。关于符号或语言符号(语词、句子等表达式)与其解释者关系的学科。美国莫里斯在提出语形学、语义学和语用学的区分时,认为语用学是对指号和解释者的关系的研究,即研究指号在它出现于其中的行为范围内的起源、用法和效果。卡尔纳普认为,如果一种研究明确地涉及说话...

语在文言文的拼音的意思是什么意思
答:4. “而”字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和意思是什么 “而”在古汉语(文言文)中用法是比较复杂的,它有两个读音ér和néng;它在有的句子里可以是实词,在另一个句子里又可以是虚词;作实词可以是名词,可以是动词,可以是代词;作虚词时可以是连词,可以是助词。它的意思和用法大概有十几个。 下面我...

语言的“语”指什么
答:语:话的意思 话:~言。汉~。英~。~录。~汇。~重心长。言:讲,说的意思 讲,说:~说。~喻。~道。~欢。~情。~必有中(zhòng )(一说就说到点子上)。

英语中表语的含义及用法?
答:警察想知道的是你什么时候进的房间。The trouble is that we are short of funds.困难是我们缺乏资金。This is what we should do.这是我们应当做的。That's why I want you to work there.那就是我要你在那儿工作的原因。His first question was whether Mr. Smith had arrived yet.他的第一...

什么是语法现代汉语
答:语法这个术语有两层含义,一个指结构规律本身,即平常说的语法事实;另一个指语法学。语法学是研究、描写、解释语法结构规律的科学,是对客观存在着的语法系统的认识和说明。语法学的任务是描写、解释组成词、短语句子的规则和格式。语法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研究按确定用法来运用的“词类”、“词”的...

“语”的读音是什么?
答:“语”有两个读音,分别念:[ yǔ ],[ yù ]。释义 语[ yǔ ]:1.话:语言。汉语。英语。语录。语重心长。2.指“谚语”或“古语”:语云:“皮之不存,毛将焉附”。3.代替语言的动作:手语。旗语。4.说:细语。低语。语[ yù ]:告诉:不以语人。

成语的语法用法
答:成语的语法用法: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承担主语、宾语、定语等成分。拓展知识 成语是汉语词汇中定型的词。成语,众人皆说,成之于语,故成语。成语多为四字,亦有三字,五字甚至七字以上。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

语文中什么叫做意动用法
答: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对于它的宾语含有“认为”,“以为”的意思。这种用法仅限于形容词和某些表心理活动的动词,它们本不带宾语,带了宾语,并具有“认为”,“以为”意义,即是意动用法。名词意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上宾语后,表示主语把宾语当作是什么。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所谓形容词的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