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际和国内两个方面看我国加强民生建设的现实意义 红领巾心向党手抄报

作者&投稿:屈万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改善民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中国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发展社会主义,面临内忧外患,只能走内向积累型的中国特色工业化道路。其发展路径侧重于高积累低消费,依靠高积累优先发展重工业,迅速建立起自己的工业体系和国防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是和谐发展与和平发展,这一发展路径在初期侧重于加快经济建设,夯实改善民生的物质基础。在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到了“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阶段后,就应侧重于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将人民的幸福作为执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最大程度地让人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尽可能给百姓带来更多的实惠。

改善民生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的重要体现。社会主义所包含的本质内涵之一就是社会公正,使社会成员各得其所、各得其乐。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本质决定了其执政目标与人民利益高度一致,党执政兴国的理念立足于民生,国家大政方针的制定着眼于民生,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根本途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最直接的就是改善民生。党的十七大把民生问题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对于更好地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确保“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实现民生状况的快速和持续改善,具有重要意义。

改善民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途径。目前,我国正处在发展的黄金期,也是矛盾的凸显期。改革带来了社会利益结构多元化,但是社会体制改革滞后,还没有形成相对合理的机制来调节利益关系。贫富差距扩大,上学难、看病难、就业难问题等比较突出。今天中国的稳定已不再是由单方面的政府供给和控制来实现,而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民众生活的稳定,来自于社会自我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来自于民生的改善。要从根本上实现社会稳定,构建社会和谐,必须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化解矛盾,构建和谐。因此,当今中国的发展路径的侧重点开始立足改善民生,是真正实现社会稳定构建社会和谐的根本途径。

改善民生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内在需要。科学发展观继承并发展了邓小平的民生思想和共同富裕的社会公正目标,把改善民生和实现社会公正统一起来,这不仅是民生思想和社会公正理论的进步,也是发展观的升华。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追求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它把为人民服务、为人民造福作为目标,追求有利于人民的发展,其基础是让全体人民共同分享发展的成果,根本目的就在于更好地让人民从发展中受益。改善民生,就是从根本上坚持以人为本,贯彻科学发展观。民生问题解决得好不好,民生“五有”目标实现得如何,是衡量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程度的重要标志。

十七大报告已经为我们描绘出一幅美好的民生发展图景,国家发展正在进入一个全面改善民生、共享发展成果的新时代。随着十七大一系列新举措的逐步实施,人们所追求的平等的教育机会、稳定的就业岗位、公正的收入机制、完善的保障体系、健康的生活状态、安定的社会环境等美好前景将会加速实现。 的十七大报告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我们党将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提高到与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同一高度来对待,改善民生成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的重要内容。报告将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社会管理等六大
民生问题,单列一章详细阐述,首次系统提出了改善民生的价值理念和政策取向,描绘了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全景,提出了“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的民生建设目标。在报告的其他部分,“不断改善人民生活”、“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等表述也贯穿着关注民生的思想,充分体现了党对民生的关切,宣告了全面改善民生时代的到来。

hyh7777 2010-01-28 15:13:00
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并对此作了明确部署: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这是我们党着眼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作出的重大决策和部署。我们要深刻领会、全面贯彻这一重要精神。

一、深刻认识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重大意义

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并强调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快推进社会建设,这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认识、新概括,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具有重大意义。

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这一科学和精辟的论述,体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既要求大大发展生产力,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供物质基础,又要求不断完善生产关系和分配关系,使全体人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部署,每一步都把经济发展的目标同改善人民生活和促进社会进步的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作出统一部署。着力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生活、生产和生命安全问题,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权益,努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我们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强调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快推进社会建设,这是我们党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集中体现,也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部署,反映了全体人民的共同愿望。

体现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只有抓住机遇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推动社会全面进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离开发展,一切无从谈起。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科学发展观要求发展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统筹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兼顾和协调好改革发展进程中的各种利益关系,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社会建设,推动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

体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抓住了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关键,抓住了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和影响社会和谐安定问题的关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同时又是十分重要而紧迫的工作。其基本要求,就是要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就是要扩大公共服务,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就是要理顺分配关系,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处理好公平和效率的关系;就是要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维护社会安定团结。这样,才能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充分发挥出来,万众一心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体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十六大以来,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取得了重要进展,但也面临不少问题,突出的是: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仍然不平衡;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卫生、居民住房、安全生产、司法和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仍然较多,部分低收入群众生活比较困难。这些问题如果解决不好,就会严重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同时,人民群众在新的发展阶段,期待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对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生活环境以及个人全面发展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社会的公共需求快速增长,也更加需要加快社会事业发展。要完成这样的历史任务,就必须坚持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协调发展,缺少其中任何一个方面,都很难实现建成全面的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目标。

好吧,其实我也是...

我也是山建的,╮(╯_╰)╭~~~~~~~~~~~~

呵呵,都是山建的,:-C

额 万恶的形势与政策作业

从国际和国内两个方面看我国加强民生建设的现实意义~

  改善民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中国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发展社会主义,面临内忧外患,只能走内向积累型的中国特色工业化道路。其发展路径侧重于高积累低消费,依靠高积累优先发展重工业,迅速建立起自己的工业体系和国防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是和谐发展与和平发展,这一发展路径在初期侧重于加快经济建设,夯实改善民生的物质基础。在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到了“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阶段后,就应侧重于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将人民的幸福作为执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最大程度地让人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尽可能给百姓带来更多的实惠。

  改善民生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的重要体现。社会主义所包含的本质内涵之一就是社会公正,使社会成员各得其所、各得其乐。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本质决定了其执政目标与人民利益高度一致,党执政兴国的理念立足于民生,国家大政方针的制定着眼于民生,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根本途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最直接的就是改善民生。党的十七大把民生问题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对于更好地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确保“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实现民生状况的快速和持续改善,具有重要意义。

  改善民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途径。目前,我国正处在发展的黄金期,也是矛盾的凸显期。改革带来了社会利益结构多元化,但是社会体制改革滞后,还没有形成相对合理的机制来调节利益关系。贫富差距扩大,上学难、看病难、就业难问题等比较突出。今天中国的稳定已不再是由单方面的政府供给和控制来实现,而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民众生活的稳定,来自于社会自我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来自于民生的改善。要从根本上实现社会稳定,构建社会和谐,必须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化解矛盾,构建和谐。因此,当今中国的发展路径的侧重点开始立足改善民生,是真正实现社会稳定构建社会和谐的根本途径。

  改善民生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内在需要。科学发展观继承并发展了邓小平的民生思想和共同富裕的社会公正目标,把改善民生和实现社会公正统一起来,这不仅是民生思想和社会公正理论的进步,也是发展观的升华。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追求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它把为人民服务、为人民造福作为目标,追求有利于人民的发展,其基础是让全体人民共同分享发展的成果,根本目的就在于更好地让人民从发展中受益。改善民生,就是从根本上坚持以人为本,贯彻科学发展观。民生问题解决得好不好,民生“五有”目标实现得如何,是衡量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程度的重要标志。

  十七大报告已经为我们描绘出一幅美好的民生发展图景,国家发展正在进入一个全面改善民生、共享发展成果的新时代。随着十七大一系列新举措的逐步实施,人们所追求的平等的教育机会、稳定的就业岗位、公正的收入机制、完善的保障体系、健康的生活状态、安定的社会环境等美好前景将会加速实现。 的十七大报告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我们党将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提高到与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同一高度来对待,改善民生成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的重要内容。报告将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社会管理等六大
  民生问题,单列一章详细阐述,首次系统提出了改善民生的价值理念和政策取向,描绘了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全景,提出了“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的民生建设目标。在报告的其他部分,“不断改善人民生活”、“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等表述也贯穿着关注民生的思想,充分体现了党对民生的关切,宣告了全面改善民生时代的到来。

【听从国家和个人两个层面 谈谈新中国成立70年来取得辉煌成就的深刻启示...
答: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这两个指标都降到了谷底。 根据国际数据进行比较,1913-1950年期间,GDP年均增长率的世界平均水平为1.82%,而中国为-0.02%,也就是说中国经济增长处于停滞状态。由于人口的较快增长,这个期间中国的人均GDP反而大幅度下降了20.5%。 新中国经济建设开始以后,这种状况得到根本的改变。1952-1978年...

我们要统筹什么两个战场
答:我们要统筹国际国内两个战场。在国际战场上,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国际形势也愈发复杂多变。因此,我们必须具备全球视野,密切关注国际动态,以应对各种外部挑战。例如,在经贸领域,我们应积极参与国际贸易规则的制定,推动形成开放、多元、稳定的世界经济秩序。同时,还需加强与其他...

我们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发展什么两件大事
答:我们要坚持统筹好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首先,统筹发展和安全是党中央基于新发展阶段的新特征新要求,为防范化解各类风险挑战而确定的重大工作方针。其次,十九届五中全会首次将统筹发展和安全纳入“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并列专章作出战略部署,强调加强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筑牢国家安全...

要从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的高度深刻认识什么的...
答:要从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的高度深刻认识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的重要性。当前我国正处于推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仍面临诸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科技自立自强存在诸多卡脖子问题,金融风险、产业转型、就业压力等各类问题凸显,社会治理、安全生产领域事故...

为什么要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
答:这6个方面的要求既阐明了和谐社会的目标体系,又提出了实现这些目标的基本途径和原则,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第二,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促进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从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社会主义...

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要高举什么旗帜
答:中共中央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走和平发展道路,是我们党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我国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抉择。我们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战略思维,增强战略定力,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坚持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共赢的发展,通过争取和平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以...

请谈一谈我国经济立足“国内大循环”和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有...
答:3.扩大对外开放(融入全球经济体系)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是指国内经济和国际经济两个循环之间的有机衔接。通过加强对外开放,推动贸易自由化和投资自由化,吸引外资、技术和人才进入中国市场,促进国内国际间的资源配置和要素流动,实现优势互补。与此同时,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合作...

政治题:我国在构建和谐世界中应做怎样的努力
答: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在经济、政治、科技、文化、安全等方面同国际社会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密切联系,我国发展的内外关联度进一步增强。我国国际影响力和营造外部环境的能力有所增强,一举一动越来越受世界关注;国际环境对国内大局的作用也在加大,我国的发展和安全越来越受国...

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指的是
答: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指的是指的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十九届五中全会中指出,是谋划工作的基本出发点。面对困难和挑战、阻力和变数,必须在一个更加不稳定不确定的世界中谋求我国发展。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全党要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