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 五年级上册 语文 课文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文后习题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补充习题第12课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答案

作者&投稿:吕斧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在理解、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牢记父亲嘱托,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3.通过本课的学习,能有意识地关注《史记》,并搜集其中的一两个故事,在同学之间交流。

教学重点:在理解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牢记父亲嘱托,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教学难点:理解司马迁受酷刑后悲愤交加的心情及为什么能忍辱负重、发愤著书。

预习导航:

1.读读《补充习题》的第五题中的短文《司马迁为何会入狱》。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想想课文中哪些地方突出表现了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出示填空,学生说。(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知道 )

2.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读题),这节课我们还要解决哪些问题呢?

出示:司马迁为什么发愤写《史记》?他是在什么情况下发愤写《史记》的?他又是怎样发愤写《史记》的?结果怎样?

二、细读研讨,走进文本

(一)默读第三自然段,解决“在什么情况下?怎样发愤写?”

1.默读课文,思考问题

2.完成《补充习题》第四题中的阅读。

3.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1)正当他专心致志写作《史记》的时候,一场意外发生了。他发生了什么意外?谁能找出来,并读给大家听听。

★你们知道什么叫“横祸”吗?

只因为替一位将军辩护,就得罪了汉武帝,入狱受了酷刑。这突然来临的灭顶之灾,就是—— “飞来横祸”!(板书:飞来横祸 注意读音hèng)

★你能想象到吗,盛怒之下的汉武帝可能对司马迁动用什么残酷的刑罚呢 ?

据史书记载,司马迁所受的酷刑叫“宫刑”,又叫“腐刑”,在当时被视为奇耻大辱,这种刑法不仅是身体上的痛苦,更是在精神痛苦。古往今来的所有的刑罚,都没有腐刑这么残酷的。在司马迁看来,腐刑比死刑要严重多了,因为死刑不过是丢了性命罢了,而腐刑它是对人格有着极大侮辱,让人的觉得生不如死。他在自己的一篇文章中写道:我整天精神恍惚,我再也没有勇气走在街头,我夜不能寐,经常从恶梦中惊醒,我简直生不如死。

★堂堂七尺男儿,官宦子弟,遭受奇耻大辱,想到这,司马迁引读(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但想到《史记》还没有完成,便打消了这个念头。)

(2)他悲的是什么?愤的是什么?(为自己大志未成,却成了废人感到悲伤;为汉武帝不分清红皂白,乱用酷刑感到愤慨)

(3)这个念头指的是什么?(血溅墙头,了此残生。)自杀的念头。

(4)这里的残生,老师想换个词语,用一生,你们看怎么样?(不行,残生是指他残余的日子,而一生则从出生开始全部包括在内。)那老师换成余生,这不就行了吗?(不行,余生只代表残余的日子,而残生说明司马迁已经残疾了,是废人了,更说明对司马迁来说,剩下的日子是残废的,活着也毫无意义了,生不如死。)从残生中,我们再次感受到了刑罚的残酷。

(5)背负着痛苦与耻辱的重压,面临着求生与求死的抉择,司马迁该怎么办呢?

出示:“人总是要死的”至“还轻吗?”齐读

同桌交流,说说意思。

★所以他一次又一次地勉励自己(出示:“我一定要……我一定要……”)

指导朗读,让学生联想,感悟!

★(出示图片)请看,此时,在司马迁的脸上,我们还能看到痛苦和绝望吗?那你能看到的是什么呢?

★(齐读“尽力”至“隶字”)。 (楷体变隶书)这就是隶字,它是我国汉代一种通行字体。体会隶字的形体。

(6)读了这一自然段,你感受到司马迁是一个怎样的人?

(二)抓“巨著”,体会感情,解决“发愤写《史记》的结果”。那司马迁发愤的结果是什么呢?请自由读课文最后一节。

出示:就这样……《史记》。

1.看看这些数字,它们说明了什么?

2.是啊,人生能有多少个13年啦!想象这13年司马迁是怎样度过的?

……

我们的语文书大约五万字,而史记是五十二万字啊。而且没有任何的先进设备,就靠他一页页,一行行,一个个地写出来的呀。真不愧为一部辉煌巨著呀!(板书:辉煌巨著)

3.(出示:这部前无古人的著作,几乎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是他用生命写成的。 )指名读!

(1)什么叫“前无古人”?请结合课文内容,用这样的形式说说你的理解。

出示:在此之前,从来没有,这就叫前无古人。

(2)现在,如果再有人问起我们,《史记》是什么?你能自豪地告诉他吗?

(3)鲁讯先生也曾说过,《史记》是——(出示: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

(三)回顾课文。它的诞生过程是多么艰难啊,齐读下面的词语,它可以勾起我们对这段历史的回忆。

耳濡目染 刻骨铭心 专心致志

飞来横祸 悲愤交加 血溅墙头

了此残生 重于泰山 轻于鸿毛

辉煌巨著 前无古人 毕生心血

同学们,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位历史伟人,他叫——司马迁。了解了一部辉煌巨著,叫做—— 《史记》。

《史记》不仅是司马迁的骄傲,更是我们民族的骄傲和光荣。同学们,你想对司马迁说什么呢?(司马迁的绝望时选择了忍耐和坚持,他是一位真正的强者。司马迁虽然身体残疾,但意志坚定,这真是身残志坚。司马迁,你是顶天立地的真正男子汗。)(写完后交流)

苦难给一般人带来的是叹息、伤心、沉沦,但对于生活的强者来说,苦难是一笔财富,让我们坚强的面对苦难,笑对人生,执著追求,活出自己生命的价值。

三、当堂练习,检测完善

1.完成《补充习题》

2.课后读一读《史记》,选一个小故事讲给同学们听听!

板书: 12、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遵照嘱托

遭受酷刑 完成巨著

发愤著书

发愤的意思是:1.决心努力。2.发泄愤怒。二.第一自然段:“受父亲的影响司马迁努力读书,大大充实了自己的历史知识。他还广交朋友,积累了大量的历史资料。”第二自然段“司马迁牢记父亲的嘱托,每天忙着研读历史文献整理父亲留下来的史料和自己早年走遍全国搜集来的资料”第三自然段:“原来,司马迁因为替一位将军辩护得罪了汉武帝,入狱受了酷刑。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但想到《史记》还没有完成便打消了这个念头”第四自然段:“就这样,司马迁发愤写作,用了整整13年时间,终于完成了一部52万字的辉煌巨著——《史记》。这部前无古人的著作,几乎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是他用生命写成的。” (*^__^*) 嘻嘻……

发愤的意思是:1.决心努力。2.发泄愤怒。二.第一自然段:“受父亲的影响司马迁努力读书,大大充实了自己的历史知识。他还广交朋友,积累了大量的历史资料。”第二自然段“司马迁牢记父亲的嘱托,每天忙着研读历史文献整理父亲留下来的史料和自己早年走遍全国搜集来的资料”第三自然段:“原来,司马迁因为替一位将军辩护得罪了汉武帝,入狱受了酷刑。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但想到《史记》还没有完成便打消了这个念头”第四自然段:“就这样,司马迁发愤写作,用了整整13年时间,终于完成了一部52万字的辉煌巨著——《史记》。这部前无古人的著作,几乎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是他用生命写成的。”
下面的你抄袭!!!!!!!

发愤的意思是:1.决心努力。2.发泄愤怒。二.第一自然段:“受父亲的影响司马迁努力读书,大大充实了自己的历史知识。他还广交朋友,积累了大量的历史资料。”第二自然段“司马迁牢记父亲的嘱托,每天忙着研读历史文献整理父亲留下来的史料和自己早年走遍全国搜集来的资料”第三自然段:“可是司马迁因为替一位将军辩护得罪了汉武帝,入狱受了酷刑。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但想到《史记》还没有完成便打消了这个念头”第四自然段:“就这样,司马迁发愤写作,用了整整13年时间,终于完成了一部52万字的辉煌巨著——《史记》。这部前无古人的著作,这是用他的毕生的心血才完成的。

发愤的意思是:1.决心努力。2.发泄愤怒。二.第一自然段:“受父亲的影响司马迁努力读书,大大充实了自己的历史知识。他还广交朋友,积累了大量的历史资料。”第二自然段“司马迁牢记父亲的嘱托,每天忙着研读历史文献整理父亲留下来的史料和自己早年走遍全国搜集来的资料”第三自然段:“原来,司马迁因为替一位将军辩护得罪了汉武帝,入狱受了酷刑。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但想到《史记》还没有完成便打消了这个念头”第四自然段:“就这样,司马迁发愤写作,用了整整13年时间,终于完成了一部52万字的辉煌巨著——《史记》。这部前无古人的著作,几乎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是他用生命写成的。”

司马迁发愤写《 史记 》 五年级苏教版~

一、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练习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4、在理解、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使学生为了完成父亲遗愿矢志不渝的精神。 三、教学时间 三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解题 1、介绍《史记》。 《史记》是我国历史上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它反映了从黄帝到汉武帝这2600年间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发展过程。同时也是我国古典文学的优秀典范。 (板书:16、司马迁) 2、介绍司马迁。 司马迁是汉代的史官,《史记》的作者。 3、司马迁为什么能写成《史记》这部辉煌著作呢? 4、齐读课题。 二、自由读课文,理解字词 1、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3)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读词语。 (2)用钢笔描红。 (3)指名读课文,结合正音,理解词义。 讲述:把道理或事情讲出来。 记载:把事情写下来。 搜集:到处寻找并聚集一起。 研读:钻研并阅读。 飞来横祸:意外到来的祸患。 发愤:决心努力。 三、再读课文,划分段落 1、默读课文,思考: (1)司马迁为什么要发愤写《史记? (2)他又是怎样“发愤”写作的? (3)他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发愤“写作的? (4)结果怎样? 2、对照上述四个问题,分别阅读课文的相关自然段,参照书后练习4中提供的样子,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第一段(1、2):父亲对司马迁的影响和临终时的嘱托。 第二段(3):讲一场飞来横祸降临到司马迁的头上。 第三段(4):写司马迁忍辱负重坚持写书。 第四段(5):讲司马迁用毕生的心血写成了辉煌巨著——《史记》。 3、指名让学生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作业 抄写词语、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讲读课文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思考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 2、司马迁主要受了父亲的什么影响? 3、受了父亲的影响,司马迁是怎么做的? 4、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5、父亲的影响在司马迁成长历程中起着很大的作用,特别是父亲临终时“泪流满面”的嘱托,更对司马迁完成《史记》的写作起着重大的作用。 6、指导朗读父亲的话。 二、讲读第二段 1、轻声读课文第3自然段,思考:正当司马迁专心致志写作《史记》的时候,飞来了一场什么横祸? 2、讨论“横祸”,理解“酷刑”。 (1)这场横祸是怎么引起的? (2)什么是酷刑?从受酷刑可以看出司马迁是个什么样的人? 3、指导朗读第二段课文。 三、讲读课文第三段 1、司马迁受刑后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呢?请同学们默读第三段,用“——”画出司马迁怎么想的句子,用“~~~~~”画出司马迁怎么做的句子。 2、出示司马迁是怎么想的句子。 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但想到《史记》还没有完成,便打消了这个念头。他想:“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1)他为什么想雪溅墙头,了此残生? (2)他又为什么打消了这个念头? 3、出示司马迁怎么做的句子。 司马迁重又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简,在上面写下了一行行工整的隶字。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司马迁事业高于一切、荣辱置之度外的可贵品质。 四、讲读第四段 1、指名读这段,思考:为什么说《史记》是司马迁用生命写成的? 2、组学生讨论。 3、指导朗读。 4、齐读课文最后一段。 五、作业 1、完成文后习题4。 2、朗读课文,试着复述课文。 第三课时 一、复习 1、听写。 历史辉煌耻辱讲述专心致志 记载搜集研读悲愤飞来横祸 2、“发愤”是什么意思?司马迁是怎样发愤写成《史记》的? 二、复述课文 1、指名读课文。 2、指名说出课文的段落大意。 3、同桌互相复述课文。 4、指名复述课文,评价。 三、总结课文 1、司马迁是怎样“发愤”写作的? 2、故事的什么地方使你最感动? 3、齐读课文。 四、作业 1、朗读课文。 2、复述课文。 板书: 司马迁 父亲的影响与嘱托 专心致志 发愤写 受酷刑 克制自己、发愤写作《史记》 ◆[2004-11-05]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第二教时
教案设计:俞培菊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感情充沛地朗读课文。
2、 让学生在理解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可贵精神。
3、 熟读课文,为第三课时复述课文作准备。
教学重难点:让学生在咀嚼语言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可贵精神。
教学准备:1、投影仪 2、投影片若干。
教学过程:
一、 复习:
1、 复习词语:
降 临 记 载 飞来横祸
投 降 装 截 横七竖八
2、 简要说说课文的段意。
二、 读讲第一段:
1、 默读第一段。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什么?
2、 找出写"父亲对司马迁的影响"的句子读一读。
3、 齐读。
4、 引读。
5、 出示第一自然段的后两句子。将两句句子并作一句,用什么关联词,怎样连接?
6、 由司马迁的求知过程,联想到陆游的千古名句:纸上得来的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7、 小结过渡:
8、 出示投影片。指名读,齐读(相机范读)"我死后,朝廷会让你继任我的官职,你千万不要忘记我生平想要完成的史书啊!"
9、 过渡语。
三、 读讲第二段。
1、 指名读,说段意。
2、 联系上下文理解:飞来横祸
3、 这场飞来横祸是怎样降临的?指名读相应的句段。
4、 齐读
5、 试说
6、 解词:酷刑
7、 引渡
四、 读讲第三段:
1、 出示投影片:
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
A、 指名读 B、 解词:血溅墙头,了此残生 C、 齐读
2、 但司马迁想到《史记》还没有完成,便打消了这个念头,他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把有关语句划下来。指名读。
3、 出示"司马迁的想法"。逐句理解--〉感情朗读。
4、 连起来读。(读出司马迁思想感情的变化)
5、 从司马适的想法中体会:他为什么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板书)
6、 引语:司马迁是这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
7、 投影片出示有关句子。感情读。
8、 读第一句,用一个词概括这句句意。
9、 用"为了……"说图意。
10、 齐读第三段。思考:找一个恰当的词做这一段的小标题。板书:发愤
11、 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叫发愤。
12、 引渡
五、 读讲第四段:
1、 指名读。(投影片出示第四段)
2、 读了这一段你了解了什么?(交流)
3、 再读,读出你对课文的理解。
六、 填空练习。
附:板书
司马迁 发愤 写《史记》
飞来横祸--忍辱负重--辉煌巨著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第二课时教学实录及评析
师:同学们,谁来背诵与读书有关的名言或诗句? 生: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生: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生:读一本好书就像交了一位益友。 生: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评:导入用心,将课内知识的学习与课外相关知识的积累挂起钩来,适时、有益、有效。] 师:既然读书那么重要,我们就要掌握一定的读书方法。你们学会了哪些读书方法? 生:我学会了读书做记号。 生:我知道什么是精读和泛读。 师:说得不错!有人说读书有三种境界,达到这三种境界才算是真正的读书。想知道是哪三种境界吗? 生:想! 师:我来告诉大家,这第一种境界就是把书“读薄”(板书:读薄)。什么是把书读薄呢?就是我们初读一篇文章时能够大体了解其主要内容或思想感情。通过初读第20课《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谁能从这两个方面谈谈自己的感受? 生:我知道了司马迁从小就非常喜欢历史知识。 生:我知道司马迁是在身受酷刑的情况下完成《史记》的。 生:我觉得司马迁写成《史记》太不容易了! 师:初读课文就能获得这么深的感受,不简单!第一种境界你们已经达到了。第二种境界是什么呢?就是把书“读厚”(板书:读厚)。意思就是要求我们一方面潜心读书,品词析句,走进课文;另一方面还要联系生活,展开想像,跳出课文。下面就请同学们把课文读厚,在文章空白处记下自己的随感随想。 [评:妙!复习巩固旧知,传授读书方法,在宽松的谈话中进行。要求学生读书记下随感随想是刺激信息生成的有效举措。][妙!亏教者想得出。这一“薄”一“厚”颇见匠心。“整体感知”谁人不知?“细处推敲”何人不晓?教者拈出这两个字,则高人一头地了。秦按。] (生读书做批注,然后小组交流。交流时先互换课本阅读读书心得,然后由组长主持进行逐个发言。小组交流略)[这一环节设计甚妙。既有学生的个别化学习,又有团队(组)的合作学习。同时,我们关注到这一环节的设计体现这样一种教育理念:教学过程不仅是知识传递与增长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人际交往的过程,而交往的主要方式便是互动。秦按。] 师:谁来谈谈读书感受? 生:读了第一节后,我感觉司马迁小时候是一个好学的孩子。我是从:“他还四处游历,广交朋友,积累了大量的资料”这句话中看出来的。 生:我觉得汉武帝是一个不讲道理的人,因为他随随便便就降罪于人。[不得了,小孩子便会用“降罪于人”的说法。秦按。] 生:读了最后一节,我从“用了整整18年时间”、“52万字的辉煌巨著”等词语可以看出司马迁真是一个毅力顽强、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人。 师:听了同学们的发言,我觉得书真的被你们读厚了,但还没达到厚重的程度。[妙。妙。拈出一“厚”字已殊不易,又翻出一“重”字。所谓层层剥笋渐入佳境。秦按。]下面让我们以第四自然段为例继续把书读厚。(放《江河水》乐曲)请同学们随着乐曲轻声读课文,看看哪些词句像锤子那样敲打着你的心?[教学语言甚美。秦按。] 生:我读到写司马迁心理活动的句子的时候,仿佛看到司马迁在咬着牙发誓: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师:在司马迁看来,是写书重要还是生命重要? 生:当然是写书重要了! 师:是啊,司马迁身受凌辱真是生不如死呀!而这时他还能不忘写书,多感人啊! 生;我从“工整”这个词看出司马迁写书认真。 师:为什么? 生:司马迁受了酷刑身体一定很疼,心里也非常难受,在这种情况下他还能把字写得那么工整,不就更能表现出他的认真精神吗? 生:我从“重又”看出司马迁写书坚持不懈。因为这个词写出了司马迁不止一次地“摊开光滑平洁的竹简,在上面写下了一行行工整的隶字”。 师:品得透彻,说得精彩!于平淡处读出味道来,真可谓平中见奇! [评:李老师在教学中没有告诉、分析,重在唤醒,让学 生抓住重点段品读、感悟,开启学生的心智。“品得透彻,说得精彩”用在学生身上恰如其分!][“重在唤醒”四字甚为紧要,教育如要入耳、入心,就不能不诉诸学生的心灵,教育的功能不单单是告诉、灌输,它更重要的功能是唤醒、激发、升华。秦按。] 师:下面再让我们读出一些文外的东西。(放《江河水》乐曲)[《江河水》为首叙事性二胡名曲,曲调悲凉。以此曲为载体让学生悟文、想像,意在打通语言文字与音乐之间的障碍,使二者相互唤醒、相互发挥。秦按。]请同学们再随着音乐读课文第四自然段,你想到了哪些人? 生:我想到了贝多芬在耳朵聋的情况下还能写出许多优秀的乐曲。 生:我想到了阿炳在双目失明、饥寒交迫的情况下还充满对生活的向往,还能谱出《二泉映月》这样的名曲。他和司马迁的命运多么相似。 生:保尔、海伦、张海迪他们和司马迁一样都是身残志坚的人。 生:我想,司马迁身受酷刑都能坚持写《史记》,我作为一个身体健全的人只有坚持不懈地努力才能取得成功。 师:说得太好了!同学们,大家都来尽情读读这一段,把司马迁的所想所做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学生情绪饱满地投入到读书中去,然后指名配乐朗读。) [评:“你想到了哪些人?”巧妙的提问,把学生的思维触角引到了课外,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开放性和生成性。] 师:同学们,如果我们坚持这样读书的话,对我们的语文水平的提高该有多大的帮助啊!还有,我们读这样写人的文章还要深挖人物的思想根源。大家想一想,到底是什么力量促使司马迁能够在痛不欲生的情况下完成史书的呢?(生读课文一至三自然段)[这一问题设计是可以的,但还可以从不同角度做些尝试。比如,1、从课题出发,“发愤”怎解?去掉“发愤”又如何?2、就从上面的内容引出也是可以的,你们为什么会联想到贝多芬、阿炳等人呢?他们在人格力量、精神实质上与司马迁有何种联系呢?秦按。] 生:司马迁小时候很喜欢历史故事,他还受到了父亲的影响,这就是他力量的源泉。 生:我来补充。我觉得司马迁的父亲临终嘱托对他的影响也很大。 师:为什么? 生;因为父亲临终时不忘写史书,司马迁感受到了父亲伟大的精神,他那时候就立下了一定要写完史书的志愿。 师:说得好!那你能把司马迁父亲的话声情并茂地读出来吗?(生练读、指名读) 师:谁能对刚才的问题进行小结? 生:由于司马迁热爱历史,父亲对他的影响又很深,所以司马迁能够在身受酷刑的情况下坚持写完史书。 [评:读书瞻前顾后,上挂下联,用思维触摸黑色的文字,用心灵聆听文字后面的声音。学生在短短的几十分钟内真的把书读厚了。] 师:同学们,现在我们已经把书读得很厚了。那第三种境界是什么呢?就是把书再“读薄”)(板书:读薄)。意思就是说,抓住要点,吸取精华,为我所用。大家说,课文中写得最精彩的是哪部分? 生(异口同声地):第四自然段。 师:我也有同感。请读第四自然段,看司马迁的思想精华是什么? 生:就是司马迁想的那一段话。 师:这句话原来是这样说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请大家读一读、背一背。 师:我们还要吸取作者的写作精华。请同学们再读这一段课文,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能写得这样感人? 生:作者用词准确,会想像。 生:我觉得作者写这段话的时候心里一定充满了对司马迁的赞美之情。 师:说得好!写作时只有自己有情,写出来的作品才能含情,读者读起来才会动情。这正如古人所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评:把书读厚属于大开,把书读薄属于大合,放得开,收得拢,大开大合,这是教学的真功夫!][这一环节与第二环节即“读厚重”虽有语言品味与积累的区别,但仍不免给人一种重复、不够整合的感觉。我以为当在“用”字上着力,适当地做些迁移性训练。秦按。] 师:同学们,三种境界你们都达到了,应该说是很不错了,但是我觉得对六年级的学生来说还不够,还应针对课文的不解之处、不当之处、不全之处提出问题。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发现问题,看谁提出的问题最有价值?(生读书做记号) 生:司马迁是替哪位将军辩护才得罪汉武帝的?他为什么要为这位将军辩护? 生:为什么说《史记》是辉煌巨著? 生:司马迁在狱中写书是谁给他送的笔和纸? 生:不对!应该是笔和竹简。 生:司马迁写完《史记》后是怎样把它保存下来的? 生:汉武帝后来有没有把司马迁放出来?他的后半生是怎样度过的? 生:司马谈临终时还对司马迁说了些什么? (学生一共提了三十多个问题) 师:同学们,如果我们把这些问题的答案合在一起,就是什么? 生:是一本厚厚的书。 师:对!是一本厚厚的书!这本书需要我们课后查阅资料来完成。下节课我们就开一个有关司马迁生平事迹和有关《史记》精彩故事的资料展示会。 [评:“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李老师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等认识活动,让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由课内拓展到课外,开发语文资源。][怎样查阅资料?如何解决问题?这是当前教育面临的一大课题。要对学生做出具体指导。以上所列问题大致可分两类,一类是有明确答案的,如第一个问题;一类是没有确定答案,需深入研究的,如第二个问题。教师应针对不同问题做出不同引导。秦按。] [总评:这课书的教学有两大突出特点:其一,李老师在学生与书本之间架设一座平台,让学生直接与历史对话,与司马迁交流,与智慧碰撞,自主理解、自主解读,体现了主体性、能动性。其二,他一方面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走进课文,潜心读书,品词析句,发表独特见解,另一方面让他们跳出课文,联系生活,展开想象,查阅资料,把书读厚,体现了开放性、生成性。] [以读书方法指导(读薄—读厚—读薄),结构整堂课,体现了执教者重视学法指导的理念,这是非常正确的。因为知识的获得、意义的建构、能力的形成是学生自主完成的,教师只是从旁助成而已,用朱熹的话来说,便是“同商量”而已。重视语言训练、重视这时候内外知识的衔接,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等等,也是本课的闪光点。个别环节似乎还可以进一步优化,个别问题的设计应该再富有启发性一些。

12.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三、1.黄河的熏陶,父老乡亲英雄故事的熏染,为司马迁以后发奋写史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写作时间之长,字数之多,突出了写作的艰辛,体现了这是司马迁用生命写成的巨著
四、2.血溅墙头了此残生
3.《史记》并未完成,父亲的心愿也未了,而且:人活着要有价值,如果他就这样死了,就是比鸿毛还轻
4.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决心很大,感受到了司马迁为父亲完成遗愿矢志不渝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