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小苗和大树在一起说了哪几件事?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中说了几件事

作者&投稿:戈油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主要有四件事情。

《一》、多读些闲书

1、苗苗:爷爷,您在《我的童年》里说,您小时候,最感兴趣的是看闲书,您喜欢看《三国演义》,还能将《水浒传》里的绿林好汉的名字背得滚瓜烂熟,爷爷,我跟您太像了,我也最喜欢看闲书,有一回上数学课,我低头看《水浒传》,一边看,一边背一百单八将的座次,结果被老师发现了,爸爸知道这件事后,头一回打了我,虽然一点儿都不疼,可打那次以后,我再也不看《水浒传》了。

2、季羡林:我小时候父母不在跟前,叔父不大管我,可是他不让看闲书,怎么办呢?我放学以后不回家,偷偷藏在一个地方看闲书,我看的闲书可多了,《彭公案》《济公传》《施公案》《三侠五义》我都看,我是主张看闲书的,为什么呢?苗苗你说说,文章怎样才能写好呢?

3、苗苗:我觉得,应该写真事。

4、季羡林:嗯,你再说说,从技术上讲,怎么才能写的通顺呢?

5、苗苗:得多看点儿课外书。

6、季羡林:是这样,文学家鲁迅曾经讲过,要把文章写好,最可靠的还是要多看书,我小时候,跟我一个妹妹一块儿看,家里的桌子底下有个盛白面的大缸,叔父一来,我们就赶紧把闲书藏到缸里头,桌上摆的,都是正课。

7、“闲书”指的是《彭公案》《济公传》等课外书,“正课”指的是课内要学习的课程,“闲书”与“正课”的区分源自教师与家长的界定,这句话是季羡林在与苗苗交流读课外读物时,现身说法,举了自己童年的例子,对童年时阅读印象深刻。

《二》、三贯通。

1、苗苗:爷爷,我喜欢语文,数学不行,偏科。

2、季羡林:喜欢语文当然好,但语文要好,数学也要好,21世纪的青年,要能文能理,所以,不管你喜不喜欢,一定要学好数学。最近清华大学办了一个班,选的是高才生,提出要培养中西贯通、古今贯通的人才,我看,有这两个贯通还不行,还应该加一个文理贯通。三贯通,这才是21世纪的青年。

3、“贯通”,即全部透彻地理解和领悟,达到精通,“三贯通”则是指清华大学提出的“中西贯通”“古今贯通”和季羡林提出的“文理贯通”,这句话是针对苗苗偏科而说的,国力的竞争取决于人才的竞争,21世纪是一个知识和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学贯中西、博古通今,还要文理兼备,这种综合型的人才,才能适应新世纪发展的需要。

《三》外语早学习。

1、爷爷,有人让我妈妈赶快给我找一个好外语老师,说过了12岁再学外语就永远也说不准了,爷爷,您会那么多种外语,您说,他们说得对吗?

2、季羡林:倒不一定是12岁,当然早学比晚学好,学外语的发音跟母语有很大的关系,有些地方的人口音太重,学起来就困难。

3、这个意思是说越早学习外语,基础更好。

《一》、多背诗文。

1、季羡林:我觉得,一个小孩起码要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这是最起码的要求,最近出了一本书,鼓励小孩背诗,我提个建议,应该再出一本散文集,从《古文观止》里选,加点儿注。小时候背的,忘不了。

2、苗苗: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呀。

3、季羡林:可不是让你一天背下来哟。

4“起码”即最低要求,最低限度,季羡林在与苗苗交流中提出古诗文积累的建议,并用“起码”,“最起码”提出了量化的要求。这与《语文课程标准(试用)》提出的古诗文背诵不谋而合,这里面既有季羡林自身成长的体验,又有着对中华传统文化继承的关注,更是对“古今贯通”的一个注解与落实。

扩展资料:

《一》(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作者:张钫,女,原名张苒,笔名张苗。

1989年1月12日出生于北京,张钫出生于一个文学艺术世家,她的父亲是一位著名报告文学作家和诗人,母亲是北京广播学院播音系教授,受家庭环境的熏陶,张钫自幼对文学、美术等方面有着浓厚的兴趣。从幼年时期起,她就在巴金、冰心、胡絜青等文学大师的关怀下成长。

2001年,她出版了第一本书《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书中记录了她与巴金、冰心、季羡林、臧克家、丁聪、王蒙、胡絜青等当代著名文学艺术大师们的一次次精彩的对话,发行了好几万册,在海内外引起相当的轰动。全国几十家电视台和重要媒体,对其做了专题报道。 

2003年,受香港《明报》出版社的邀请,她和另外三位内地小作家与文学巨匠金庸先生在香港会面交谈,被港人戏称为四小侠和查大侠“香江论剑”, 会谈后,《明报》出版社出版了繁体版的《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书内增加了她的近作:《我眼中的人大附中》、《艺术家散论》、《荷塘》等文章,在海内外继续引起一定的轰动。

《二》内容简介:《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是作者访问名人的对话,包括访季羡林(选为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课文)、访史铁生、访李国文、访丁聪、访黄宗江、访靳尚谊、访曹文轩等。

目录:

小友张苗(代序)

访胡青,老舍爷爷是个“小孩儿王”。

访季羡林,在季羡林爷爷家的那片荷塘前。

访史铁生,两个傻子的“好运设计”。

访李国文,李国文伯伯开讲:《三国演义》。

访丁聪,您为什么永远是“小丁”。

访黄宗江,“卖艺人家”,好老头儿。

访靳尚谊,大画家给我上大课。

《三》文章

时间:1999年8月21日。

地点:北京大学季羡林家。

季羡林:苗苗,现在你是采访者,我是被采访者,你问我答,好吗?

苗苗:好。

季羡林:那你就随便问吧。

苗苗:爷爷,您在《我的童年》里说,您小时候,最感兴趣的是看闲书,您喜欢看《三国演义》,还能将《水浒传》里的绿林好汉的名字背得滚瓜烂熟。爷爷,我跟您太像了,我也最喜欢看闲书,有一回上数学课,我低着头看《水浒传》,一边看,一边背一百单八将的座次,结果被老师发现了,爸爸知道这件事后,头一回打了我,虽然一点儿都不疼,可打那次以后,我再也不看《水浒传》了。

季羡林:(笑)我小时候父母不在跟前,叔父不大管我,可是他不让看闲书,怎么办呢?我就放学以后不回家,偷偷藏在一个地方看闲书,我看的闲书可多了,《彭公案》《济公传》《施公案》《三侠五义》我都看。我是主张看闲书的,为什么呢?苗苗你说说,文章怎样才能写好呢?

苗苗:我觉得,应该写真事。

季羡林:嗯,你再说说,从技术上讲,怎么才能写得通顺呢?

苗苗:得多看点儿课外书。

季羡林:是这样,文学家鲁迅曾经讲过,要把文章写好,最可靠的还是要多看书,我小时候,跟我一个妹妹一块儿看,家里的桌子底下有个盛白面的大缸,叔父一来,我们就赶紧把闲书藏到缸里头,桌上摆的,都是正课。(笑)

苗苗:爷爷,我喜欢语文,数学不行,偏科。

季羡林:喜欢语文当然好,但语文要好,数学也要好。21世纪的青年,要能文能理。所以,不管你喜不喜欢,一定要学好数学。最近清华大学办了一个班,选的是高才生,提出要培养中西贯通,古今贯通的人才。我看,有这两个贯通还不行,还应该加一个文理贯通。三贯通,这才是21世纪的青年。

苗苗: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我记住了,爷爷,有人让我妈妈赶快给我找一个好外语老师,说过了12岁再学外语就永远也说不准了,爷爷,您会那么多种外语,您说,他们说得对吗?

季羡林:倒不一定是12岁,当然早学比晚学好,学外语的发音跟母语有很大的关系,有些地方的人口音太重,学起来就困难,古文也很重要。我觉得,一个小孩起码要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这是最起码的要求,最近出了一本书,鼓励小孩背诗,我提个建议,应该再出一本散文集,从《古文观止》里选,加点儿注。小时候背的,忘不了。

苗苗: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呀!

季羡林:(笑)可不是让你一天背下来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讲了三件事,分别是:

一、苗苗有一回上数学课的时候一边看《水浒传》一边背一百单八将的座次,结果被老师发现了。爸爸知道这件事后头一回打了苗苗,虽然苗苗一点没感觉到疼,可是那次之后没有再看《水浒传》了。

二、苗苗小时候和妹妹一起看书,叔父一来,她们就会把书藏到家里桌子底下的盛白面的大缸里,在桌上摆正课。

三、苗苗告诉季羡林,旁人让苗苗的妈妈赶紧给她找一个外语老师,说过了12岁在学外语永远也说不准了。

扩展资料: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是2001年由张苗(原名张苒)出版,书中记录了她与巴金、冰心、季羡林、臧克家、丁聪、王蒙、胡絜青等当代著名文学艺术大师们的一次次精彩的对话,发行了好几万册,在海内外引起相当的轰动。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讲了一名小学生对季老的访谈录,也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一种文体。这一老一小,一个是德高望重、学有建树的著名学者,一个是刚开始求学的小学生。他们俩在年龄、阅历、学识上有着巨大的悬殊,却在平等和谐的气氛中就阅读展开了逐步深入的交流。

在此文中季羡林先生对于读书提出了三点意见:把文章写好,要多看书;要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不要偏科,要学好外语;进行古诗文积累。

这些不仅使苗苗受益,也使读者受到启发。在两者的对话中,大家能感受到苗苗的稚气与礼貌,更能感受到季老的亲切幽默、平易近人,还有对下一代的殷切希望与深切关爱。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小苗与大树



1.写好文章要多看课外书。
2.“三贯通”学好外语
3.背诵古文,古诗

小苗和大树在一起说了哪几件事?
答:
1:应该多读些闲书。
2:学习上不能片刻。
3:外语最好早学习。
4:多背诗文三贯通。

Z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小苗和大树在一起说了哪几件事~

主要四点
1:应该多读些闲书。2:学习上不能片刻。3:外语最好早学习。4:多背诗文三贯通。
关于《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文学家鲁迅曾经讲过,要把文章写好,最可靠的还是要多看书。我小时候,跟我一个妹妹一块儿看,家里的桌子底下有个盛白面的大缸,叔父一来,我舞一赶紧把闲书藏到缸里头,桌上摆的,都是正课。
他们俩在年龄、阅历、学识上有着巨大的悬殊,却在平等和谐的气氛中就阅读展开了逐步深入的交流。
在弄清苗苗同季老交流了阅读、偏科、学习外语和积累古诗文的问题后,可以在小组内就感兴趣的某一个问题展开讨论,交流自己的感受。
在本文的学习中,要注意从对话中感受到季老谈笑风生中的平易近人、循循善诱、关心关爱下一代成长的人格魅力。

4
1:应该多读些闲书。
2:学习上不能片刻。
3:外语最好早学习。
4:多背诗文三贯通。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答: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时间:1999年8月21日 地点:北京大学季羡林家 季羡林:苗苗,现在你是采访者,我是被采访者,你问我答,好吗?苗苗:好。季羡林:那你就随便问吧。苗苗:爷爷,您在《我的童年》里说,您小时候,最感兴趣的是看闲书,您喜欢看《三国演义》,还能将《水浒传》里绿林好汉的名字背...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答:季羡林:是这样。文学家鲁迅曾经讲过,要把文章写好,最可靠的还是要多看书。我小时候,跟我一个妹妹一块儿看,家里的桌子底下有个盛白面的大缸,叔父一来,我舞一赶紧把闲书藏到缸里头,桌上摆的,都是正课。(笑)苗苗:爷爷,我喜欢语文,数学不行,偏科。季羡林:喜欢语文当然好,但语文要好...

语文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全文,文章
答: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时间:1999年8月21日 地点:北京大学季羡林家 季羡林:苗苗,现在你是采访者,我是被采访者,你问我答,好吗?苗苗:好。季羡林:那你就随便问吧。苗苗:爷爷,您在《我的童年》里说,您小时候,最感兴趣的是看闲书,您喜欢看《三国演义》,还能将《水浒传》里绿林好汉的名字背得滚...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主要内容及主题思想分别是什么?
答:1、主要内容:本文记叙了作者苗苗与北大著名学者季羡林就读书的话题展开的对话。2、中心思想:表现了季老对下一代的殷切希望和深深的关爱之情。

小苗和大树的对话全文内容
答:苗苗:我觉得,应该写真事。季羡林:是这样。文学家鲁迅曾经讲过,要把文章写好,最可靠的还是要多看书。我小时候,跟我一个妹妹一块儿看,家里的桌子底下有个盛白面的大缸,叔父一来,我舞一赶紧把闲书藏到缸里头,桌上摆的,都是正课。(笑)苗苗:爷爷,我喜欢语文,数学不行,偏科。季羡林...

小苗与大树对话全文
答:苗苗:我觉得,应该写真事。季羡林:是这样。文学家鲁迅曾经讲过,要把文章写好,最可靠的还是要多看书。我小时候,跟我一个妹妹一块儿看,家里的桌子底下有个盛白面的大缸,叔父一来,我舞一赶紧把闲书藏到缸里头,桌上摆的,都是正课。(笑)苗苗:爷爷,我喜欢语文,数学不行,偏科。季羡林...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2课,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要预习
答:季羡林:是这样。文学家鲁迅曾经讲过,要把文章写好,最可靠的还是要多看书。我小时候,跟我一个妹妹一块儿看,家里的桌子底下有个盛白面的大缸,叔父一来,我们就赶紧把闲书藏到缸里头,桌上摆的,都是正课。(笑)苗 苗:爷爷,我喜欢语文,数学不行,偏科。季羡林:喜欢语文当然好,但语文...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的主要内容
答:《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是作者访问名人的对话,包括访季羡林(选为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课文)、访史铁生、访李国文、访丁聪、访黄宗江、访靳尚谊、访曹文轩等。这一老一小,一个是德高望重学有建树的著名学者,一个是刚开始求学的小学生。他们俩在年龄、阅历、学识上有着巨大的悬殊,却在平等和谐的气氛中就...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讲了一件什么事
答:《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主要说的是一名小学生对季老师的访谈录,两个在年龄、阅历、学识上有着巨大的悬殊,却在平等和谐的气氛中就阅读展开了逐步深入的交流。文章节选:苗苗:爷爷,您在《我的童年》里说,您小时候,最感兴趣的是看闲书,您喜欢看《三国演义》,还能将《水浒传》里的绿林好汉的名字背...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主要内容
答:2015-09-20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课文为什么要以此为题目 84 2017-09-21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主要内容 五年级下册 2 2017-12-16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主要内容及主题思想分别是什么? 2014-09-18 五年级上册第二课小苗与大树的对话的主要内容 75 2017-12-16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主要说了一件什么事情?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