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扎特《卡农》 莫扎特的经典曲目

作者&投稿:菜庙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我实在不知道 莫扎特有写过《卡农》,但他确实在某些作品中用了Canon.

卡农(Canon)复调音乐之一种,原意为“规律”。同一旋律以同度或五度等不同的高度在各声部先后出现,造成此起彼落连续不断地模仿,即严格的模仿对位。第一次出现的声部称“起句”,相隔一小节或两小节后出现的重复声部称“应句”,用卡农手法写成的乐曲称“卡农曲”,声乐曲中的“轮唱”亦即“卡农曲”的一种。卡农出现于十三、四世纪,后人常采用古代曲调作为卡农主题。

pachelbel(帕切贝尔)的D大调CANON,
约翰·帕切贝尔(Johann Pachelbel )1653-1706----德国管风琴家、作曲家。1653年9月1日出生于德国的纽伦堡(Nuremberg)。早年随施韦默尔(Schwemmer)学习音乐,1669年进入阿尔特多夫(Altdorf)的一所学校接受音乐教育,但因支付不起学费,次年转入雷根斯堡的一所学校。1673年至维也纳,成为圣斯蒂芬大教堂(St Stephen's Cathedral)管风琴师克尔(Kerll)的学生和助手。 1677年至爱森纳赫(Eisenach),担任了一年的宫廷管风琴师。爱森纳赫也是德国音乐的故乡,8年之后,J.S.巴赫 在这里诞生。1678年至爱尔福特(Erfurt)担任管风琴师,在这里教授了 J.C.巴赫(Johann Christoph Bach,J.S.巴赫的兄长,并在双亲去世后成为 J.S.巴赫的监护人)。1683年,他的第一位妻子和儿子不幸死于瘟疫,次年再婚。1690年之后在斯图加特(Stuttgart)和哥达(Gotha)担任管风琴师。1695年回到家乡纽伦堡,担任圣泽巴尔德教堂(St Sebald's church)的管风琴师,自此一直到1706年3月3日逝世。
帕切贝尔是巴赫之前伟大的管风琴家之一,也是中德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的众赞歌前奏曲把北德宗教性较强的旋律移植到南德较为抒情的音乐气氛中去,自成一体。
帕切贝尔最有名的作品是约作于1680-1690年的《D大调卡农》,最初完成时是一首《D大调卡农和吉格舞曲》(Canon and Gigue in D),以三部提琴配通奏低音乐器写成,但只有《卡农》广为流传,此曲注重对位、编排,如同自然、数学公式般以演绎的方式,纺织永无止境的理性之路,给人以宁静、平和和鼓舞,被称为“人类理性在音乐上的代表作”。
帕切贝尔作品的体式和技法,对 J.S.巴赫有很大影响。

卡农并非曲名,而是一种曲式,字面上意思是「轮唱」,原意为“规律”。指的是复调音乐的一种写作技法。一个声部的曲调自始至终追随着另一声部,数个声部的相同旋律依次出现,交叉进行,互相模仿,互相追逐和缠绕,而声部几乎是单调意义上的重复。直到最后……最后的一个小结,最后的一个和弦,它们会融合在一起,永不分离。缠绵至极的音乐,就像两个人生死追随。用卡农手法写成的乐曲就叫作“卡农曲”。卡农Cannon虽不像浪漫派作品那样高潮起伏、惊心动魄,但在看似反复平常的进行中,却交相共鸣出多种音色效果。平凡的韵律脉动着瞬息万变的生命力,如同天使一般让人迷醉和沉静。我们熟悉的轮唱曲就是卡农曲的一种。卡农出现于十三、十四世纪。后人常采用古代曲调作为卡农主题。如巴赫的《五首卡农变奏曲》。十九世纪的交响曲、奏鸣曲也常用卡农手法,如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
在卡农乐曲中,帕切贝尔的卡农是最著名的一首,简单不过的曲调一再反复,高低声部遵守着严格的对位法则,各自规律地不断往前发展,和谐演奏出曼妙的旋律,最后光辉地结束,听起来却丝毫没有单调之感,令人浮想联翩,回味深远。
或许可以这样理解:人生,即使是在平淡而单调的重复中,生命的和弦却奏出永恒的迷人曲调。虽然日复一日近乎规律性的重复,过着少起波澜的沉闷生活,但与他人的情感和心灵交会也能谱写出毫不单调的幸福人生。

如果你要找帕切贝尔的Canon,在baidu MP3中直接搜索"卡农"或者"Canon",就可以找到很多版本的.

我实在不知道 莫扎特有写过《卡农》,但他确实在某些作品中用了Canon.

卡农(Canon)复调音乐之一种,原意为“规律”。同一旋律以同度或五度等不同的高度在各声部先后出现,造成此起彼落连续不断地模仿,即严格的模仿对位。第一次出现的声部称“起句”,相隔一小节或两小节后出现的重复声部称“应句”,用卡农手法写成的乐曲称“卡农曲”,声乐曲中的“轮唱”亦即“卡农曲”的一种。卡农出现于十三、四世纪,后人常采用古代曲调作为卡农主题。

pachelbel(帕切贝尔)的D大调CANON,
约翰·帕切贝尔(Johann Pachelbel )1653-1706----德国管风琴家、作曲家。1653年9月1日出生于德国的纽伦堡(Nuremberg)。早年随施韦默尔(Schwemmer)学习音乐,1669年进入阿尔特多夫(Altdorf)的一所学校接受音乐教育,但因支付不起学费,次年转入雷根斯堡的一所学校。1673年至维也纳,成为圣斯蒂芬大教堂(St Stephen's Cathedral)管风琴师克尔(Kerll)的学生和助手。 1677年至爱森纳赫(Eisenach),担任了一年的宫廷管风琴师。爱森纳赫也是德国音乐的故乡,8年之后,J.S.巴赫 在这里诞生。1678年至爱尔福特(Erfurt)担任管风琴师,在这里教授了 J.C.巴赫(Johann Christoph Bach,J.S.巴赫的兄长,并在双亲去世后成为 J.S.巴赫的监护人)。1683年,他的第一位妻子和儿子不幸死于瘟疫,次年再婚。1690年之后在斯图加特(Stuttgart)和哥达(Gotha)担任管风琴师。1695年回到家乡纽伦堡,担任圣泽巴尔德教堂(St Sebald's church)的管风琴师,自此一直到1706年3月3日逝世。
帕切贝尔是巴赫之前伟大的管风琴家之一,也是中德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的众赞歌前奏曲把北德宗教性较强的旋律移植到南德较为抒情的音乐气氛中去,自成一体。
帕切贝尔最有名的作品是约作于1680-1690年的《D大调卡农》,最初完成时是一首《D大调卡农和吉格舞曲》(Canon and Gigue in D),以三部提琴配通奏低音乐器写成,但只有《卡农》广为流传,此曲注重对位、编排,如同自然、数学公式般以演绎的方式,纺织永无止境的理性之路,给人以宁静、平和和鼓舞,被称为“人类理性在音乐上的代表作”。
帕切贝尔作品的体式和技法,对 J.S.巴赫有很大影响。

卡农并非曲名,而是一种曲式,字面上意思是「轮唱」,原意为“规律”。指的是复调音乐的一种写作技法。一个声部的曲调自始至终追随着另一声部,数个声部的相同旋律依次出现,交叉进行,互相模仿,互相追逐和缠绕,而声部几乎是单调意义上的重复。直到最后……最后的一个小结,最后的一个和弦,它们会融合在一起,永不分离。缠绵至极的音乐,就像两个人生死追随。用卡农手法写成的乐曲就叫作“卡农曲”。卡农Cannon虽不像浪漫派作品那样高潮起伏、惊心动魄,但在看似反复平常的进行中,却交相共鸣出多种音色效果。平凡的韵律脉动着瞬息万变的生命力,如同天使一般让人迷醉和沉静。我们熟悉的轮唱曲就是卡农曲的一种。卡农出现于十三、十四世纪。后人常采用古代曲调作为卡农主题。如巴赫的《五首卡农变奏曲》。十九世纪的交响曲、奏鸣曲也常用卡农手法,如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
在卡农乐曲中,帕切贝尔的卡农是最著名的一首,简单不过的曲调一再反复,高低声部遵守着严格的对位法则,各自规律地不断往前发展,和谐演奏出曼妙的旋律,最后光辉地结束,听起来却丝毫没有单调之感,令人浮想联翩,回味深远。
或许可以这样理解:人生,即使是在平淡而单调的重复中,生命的和弦却奏出永恒的迷人曲调。虽然日复一日近乎规律性的重复,过着少起波澜的沉闷生活,但与他人的情感和心灵交会也能谱写出毫不单调的幸福人生。

抱歉,撇人实在不知道 莫扎特有写过《卡农》,但他确实在某些作品中用了Canon.

卡农(Canon)复调音乐之一种,原意为“规律”。同一旋律以同度或五度等不同的高度在各声部先后出现,造成此起彼落连续不断地模仿,即严格的模仿对位。第一次出现的声部称“起句”,相隔一小节或两小节后出现的重复声部称“应句”,用卡农手法写成的乐曲称“卡农曲”,声乐曲中的“轮唱”亦即“卡农曲”的一种。卡农出现于十三、四世纪,后人常采用古代曲调作为卡农主题。

pachelbel(帕切贝尔)的D大调CANON,
约翰·帕切贝尔(Johann Pachelbel )1653-1706----德国管风琴家、作曲家。1653年9月1日出生于德国的纽伦堡(Nuremberg)。早年随施韦默尔(Schwemmer)学习音乐,1669年进入阿尔特多夫(Altdorf)的一所学校接受音乐教育,但因支付不起学费,次年转入雷根斯堡的一所学校。1673年至维也纳,成为圣斯蒂芬大教堂(St Stephen's Cathedral)管风琴师克尔(Kerll)的学生和助手。 1677年至爱森纳赫(Eisenach),担任了一年的宫廷管风琴师。爱森纳赫也是德国音乐的故乡,8年之后,J.S.巴赫 在这里诞生。1678年至爱尔福特(Erfurt)担任管风琴师,在这里教授了 J.C.巴赫(Johann Christoph Bach,J.S.巴赫的兄长,并在双亲去世后成为 J.S.巴赫的监护人)。1683年,他的第一位妻子和儿子不幸死于瘟疫,次年再婚。1690年之后在斯图加特(Stuttgart)和哥达(Gotha)担任管风琴师。1695年回到家乡纽伦堡,担任圣泽巴尔德教堂(St Sebald's church)的管风琴师,自此一直到1706年3月3日逝世。
帕切贝尔是巴赫之前伟大的管风琴家之一,也是中德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的众赞歌前奏曲把北德宗教性较强的旋律移植到南德较为抒情的音乐气氛中去,自成一体。
帕切贝尔最有名的作品是约作于1680-1690年的《D大调卡农》,最初完成时是一首《D大调卡农和吉格舞曲》(Canon and Gigue in D),以三部提琴配通奏低音乐器写成,但只有《卡农》广为流传,此曲注重对位、编排,如同自然、数学公式般以演绎的方式,纺织永无止境的理性之路,给人以宁静、平和和鼓舞,被称为“人类理性在音乐上的代表作”。
帕切贝尔作品的体式和技法,对 J.S.巴赫有很大影响。

卡农并非曲名,而是一种曲式,字面上意思是「轮唱」,原意为“规律”。指的是复调音乐的一种写作技法。一个声部的曲调自始至终追随着另一声部,数个声部的相同旋律依次出现,交叉进行,互相模仿,互相追逐和缠绕,而声部几乎是单调意义上的重复。直到最后……最后的一个小结,最后的一个和弦,它们会融合在一起,永不分离。缠绵至极的音乐,就像两个人生死追随。用卡农手法写成的乐曲就叫作“卡农曲”。卡农Cannon虽不像浪漫派作品那样高潮起伏、惊心动魄,但在看似反复平常的进行中,却交相共鸣出多种音色效果。平凡的韵律脉动着瞬息万变的生命力,如同天使一般让人迷醉和沉静。我们熟悉的轮唱曲就是卡农曲的一种。卡农出现于十三、十四世纪。后人常采用古代曲调作为卡农主题。如巴赫的《五首卡农变奏曲》。十九世纪的交响曲、奏鸣曲也常用卡农手法,如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
在卡农乐曲中,帕切贝尔的卡农是最著名的一首,简单不过的曲调一再反复,高低声部遵守着严格的对位法则,各自规律地不断往前发展,和谐演奏出曼妙的旋律,最后光辉地结束,听起来却丝毫没有单调之感,令人浮想联翩,回味深远。
或许可以这样理解:人生,即使是在平淡而单调的重复中,生命的和弦却奏出永恒的迷人曲调。虽然日复一日近乎规律性的重复,过着少起波澜的沉闷生活,但与他人的情感和心灵交会也能谱写出毫不单调的幸福人生。

如果你要找帕切贝尔的Canon,在baidu MP3中直接搜索"卡农"或者"Canon",就可以找到很多版本的.
回答者:沛姬 - 魔法师 五级 4-11 22:14

很多啊,比如mozart作品k231,“Leck mich”,中文歌词:“舔我的屁股,把它舔得好看又干净为止”就是一部六声部卡农,楼主可以去找一下。
baidu上搜“舔我的屁股 mozart”
回答者:lunfengzhe - 见习魔法师 三级 4-12 01:05

我实在不知道 莫扎特有写过《卡农》,但他确实在某些作品中用了Canon.

卡农(Canon)复调音乐之一种,原意为“规律”。同一旋律以同度或五度等不同的高度在各声部先后出现,造成此起彼落连续不断地模仿,即严格的模仿对位。第一次出现的声部称“起句”,相隔一小节或两小节后出现的重复声部称“应句”,用卡农手法写成的乐曲称“卡农曲”,声乐曲中的“轮唱”亦即“卡农曲”的一种。卡农出现于十三、四世纪,后人常采用古代曲调作为卡农主题。

pachelbel(帕切贝尔)的D大调CANON,
约翰·帕切贝尔(Johann Pachelbel )1653-1706----德国管风琴家、作曲家。1653年9月1日出生于德国的纽伦堡(Nuremberg)。早年随施韦默尔(Schwemmer)学习音乐,1669年进入阿尔特多夫(Altdorf)的一所学校接受音乐教育,但因支付不起学费,次年转入雷根斯堡的一所学校。1673年至维也纳,成为圣斯蒂芬大教堂(St Stephen's Cathedral)管风琴师克尔(Kerll)的学生和助手。 1677年至爱森纳赫(Eisenach),担任了一年的宫廷管风琴师。爱森纳赫也是德国音乐的故乡,8年之后,J.S.巴赫 在这里诞生。1678年至爱尔福特(Erfurt)担任管风琴师,在这里教授了 J.C.巴赫(Johann Christoph Bach,J.S.巴赫的兄长,并在双亲去世后成为 J.S.巴赫的监护人)。1683年,他的第一位妻子和儿子不幸死于瘟疫,次年再婚。1690年之后在斯图加特(Stuttgart)和哥达(Gotha)担任管风琴师。1695年回到家乡纽伦堡,担任圣泽巴尔德教堂(St Sebald's church)的管风琴师,自此一直到1706年3月3日逝世。
帕切贝尔是巴赫之前伟大的管风琴家之一,也是中德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的众赞歌前奏曲把北德宗教性较强的旋律移植到南德较为抒情的音乐气氛中去,自成一体。
帕切贝尔最有名的作品是约作于1680-1690年的《D大调卡农》,最初完成时是一首《D大调卡农和吉格舞曲》(Canon and Gigue in D),以三部提琴配通奏低音乐器写成,但只有《卡农》广为流传,此曲注重对位、编排,如同自然、数学公式般以演绎的方式,纺织永无止境的理性之路,给人以宁静、平和和鼓舞,被称为“人类理性在音乐上的代表作”。
帕切贝尔作品的体式和技法,对 J.S.巴赫有很大影响。

卡农并非曲名,而是一种曲式,字面上意思是「轮唱」,原意为“规律”。指的是复调音乐的一种写作技法。一个声部的曲调自始至终追随着另一声部,数个声部的相同旋律依次出现,交叉进行,互相模仿,互相追逐和缠绕,而声部几乎是单调意义上的重复。直到最后……最后的一个小结,最后的一个和弦,它们会融合在一起,永不分离。缠绵至极的音乐,就像两个人生死追随。用卡农手法写成的乐曲就叫作“卡农曲”。卡农Cannon虽不像浪漫派作品那样高潮起伏、惊心动魄,但在看似反复平常的进行中,却交相共鸣出多种音色效果。平凡的韵律脉动着瞬息万变的生命力,如同天使一般让人迷醉和沉静。我们熟悉的轮唱曲就是卡农曲的一种。卡农出现于十三、十四世纪。后人常采用古代曲调作为卡农主题。如巴赫的《五首卡农变奏曲》。十九世纪的交响曲、奏鸣曲也常用卡农手法,如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
在卡农乐曲中,帕切贝尔的卡农是最著名的一首,简单不过的曲调一再反复,高低声部遵守着严格的对位法则,各自规律地不断往前发展,和谐演奏出曼妙的旋律,最后光辉地结束,听起来却丝毫没有单调之感,令人浮想联翩,回味深远。
或许可以这样理解:人生,即使是在平淡而单调的重复中,生命的和弦却奏出永恒的迷人曲调。虽然日复一日近乎规律性的重复,过着少起波澜的沉闷生活,但与他人的情感和心灵交会也能谱写出毫不单调的幸福人生。要是楼主想听听莫扎特《卡农》就用以下的下载点下载,到底怎样我就不多说了,试试就知道了,记得采纳我的。

很多啊,比如mozart作品k231,“Leck mich”,中文歌词:“舔我的屁股,把它舔得好看又干净为止”就是一部六声部卡农,楼主可以去找一下。
baidu上搜“舔我的屁股 mozart”

http://em.sjtu.edu.cn/course_site/database/source/Leon/ClassicCanon.mp3

古典音乐《卡农》是莫扎特所作的吗?~

不是。 卡农是一种音乐体裁,在卡农中最广泛为现代人所知的是约翰·帕海贝尔(Johann Pachelbel,1653~1706)创作的《为三把小提琴和通奏低音创作的D大调卡农和吉格舞曲》(Canon and gigue, for 3 violins & Basso Continuo in D major, T. 337),作品编号:T. 337。通常人们更多的关注作品的第一部分卡农,并简称为《D大调卡农》(Canon in D)。音乐家帕海贝尔是当时在德国J·S·巴赫出现以前最著名的管风琴演奏家,他有大量的管风琴作品。他与J·S·巴赫的父亲私交甚好,是巴赫姐姐的教父,他是巴赫哥哥的老师,而巴赫的音乐启蒙来自于他的这位哥哥,所以帕海贝尔也能算是“音乐之父”J·S·巴赫的师祖。

1,《土耳其进行曲》
《土耳其进行曲》,为奥地利音乐家莫扎特的A大调第十一号钢琴奏鸣曲(KV.331)的第三乐章,又称为 Alla Turca(土耳其风回旋曲)。于1781-1783年间在慕尼黑或维也纳所作。

2,《降B大调第二十七钢琴协奏曲》
《降B大调第二十七钢琴协奏曲》,K595,是莫扎特所做的最后一首钢琴协奏曲,首演于他去世的1791年。
3,《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
《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作于1788年。这是莫扎特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内创作的三部最伟大的交响曲,也是作者最后的三部交响曲(6月26日完成降E大调第三十九交响曲,7月25日完成的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8月10日完成的C大调第四十一交响曲)之一。
4,《A大调第23钢琴协奏曲》
《A大调第23钢琴协奏曲》,K488,是莫扎特为钢琴和乐队创作的一首作品。作者自己的记录是1786年3月2日创作完成的,那段时间是作者创作包括《费加罗的婚礼》在内的歌剧高峰时期。
5,《d小调第二十钢琴协奏曲》
《d小调第二十钢琴协奏曲》,K466,由沃尔夫冈·阿玛迪乌斯·莫扎特创作于1785年。该作品首演于1785年2月11日在维也纳的Mehlgrube Casino首演,作者担任独奏。

莫扎特有什么的作品?
答:10、 卡农(K.558)(维也纳) 11、 卡农(K.559)(维也纳) 12、 卡农(K.560A )(维也纳) 13、 卡农(K.560B)(维也纳) 14、 卡农(K.561)(维也纳) 15、 卡农(K.562)(维也纳) 16、 小坎佐纳(K.549)(维也纳) 17、 C大调第41(朱比特)交响曲(K.551)(维也纳) 18、 乡村舞曲(暴风雨)(K.551) 19、 乡...

有什么好听的小提琴曲?
答:维瓦尔蒂 《四季》之冬第1乐章 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柴科夫斯基 G大调弦乐小夜曲 茨冈狂想曲 卡农D大调(小提琴) 维尼亚夫斯基 D大调第一波兰舞曲 爱的礼赞 【小提琴经典名曲】 1.纪念曲 。 2.圣母颂 3.云雀 4.沉思 5.爱之喜悦 。 6.匈牙利狂欢节 7.门德尔松E小调协奏曲 。 8....

莫扎特的曲子
答:莫扎特创作一览表 1762年(6岁)1765年(9岁)1、 梅塔斯塔西奥,男高音(K.21)(伦敦)2、 梅塔斯塔西奥,女高音和弦乐(K.23)(海牙)3、 “上帝是我们的避难所”(合唱)(K.20)(伦敦)4、 降B大调第五交响曲(K.22)(海牙)5、 C大调钢琴奏鸣曲(四手联弹),未完成(K.19D)(伦敦)6、...

贝多芬是哪个国家的人?
答:附:贝多芬另写有《月光奏鸣曲》但不是人们所指的《月光曲》。热情奏鸣曲创作 兴德勒有一次向贝多芬问起《D小调奏鸣曲》(作品31之2)和《F小调奏鸣曲》(作 英雄交响曲总谱封面品57号)的内容时,贝多芬的回答是:“请读莎士比亚的《暴风雨》。”因此前者被称为《暴风雨奏鸣曲》,而后者则由汉堡乐谱出版商克兰茨(1789...

贝多芬的故事
答:贝多芬的《c小调交响曲》(作品67号)开始的四个音符,刚劲沉重,仿佛命运敲门的声音。这部作品因此被称作《命运交响曲》。《命运交响曲》作于1805至1808年。贝多芬在1808年11月写给他的朋友韦格勒(1765-1848)的信中,就已经说出:“我要卡住命运的咽喉,它决不能把我完全压倒!”“命运敲门的声音”在1798年所作《c小调...

关于 金色琴弦 ~有追加~
答:2.卡农(帕海贝尔(Johann Pachelbel)《Canon and Gigue in D》(D大调卡农)被影片《反夫俗子》(ordinary people)《我的野蛮女友》当作背景音乐使用过第八话日野香穗子决定了的曲子……)http://music.163888.net/openmusic.aspx?id=52200863.加伏特舞曲(Gossec戈赛克的 Gavotte加伏特舞曲)http://music.163888.net/...

莫扎特交响曲no.29的简介 音乐会要用 详细的加分哦
答:扎特的《第二十九交响曲》,A大调,K201(K6186a),作于1774年。这是莫扎特自1770年夏访问维也纳、意大利后,关门创作的产物,技巧上已相当成熟,走出了早期那种演奏篇幅为10多分钟的序曲式的交响曲形式。此曲共4个乐章:1.中庸的快板,A大调,奏鸣曲式。第一主题先由第一小提琴表现,低音部以优美的和...

关于贝多芬
答:从1800年起,贝多芬在创作上很自然地逐渐 脱开海顿和莫 扎特的影响,力求创造自己的艺术风格,追求新的理想。他于 1803年完成的《第三交响曲》(《英雄交响曲》)标志了他在创作 上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成熟时期。他这一时期的创作力极 为旺盛,表现出巨人般的工作能力,涌现出许多杰出的作品。贝 多芬成熟时期作品...

谁知道有关音乐的动漫?
答:特别篇《夏的加演》中的演奏曲1、《加沃特舞曲》(火原和树&日野香穗子)戈塞克2、《小夜曲》(柚木梓马)德里戈3、《G大调第一号无伴奏大提琴组曲之前奏曲》(志水桂一)巴赫4、《F大调浪漫曲》(月森莲)贝多芬5、《爱之梦第三首》(土浦梁太郎)李斯特6、《爱的礼赞》(日野香穗子&冬海笙子)爱德华·艾尔加...

关于贝多芬的资料
答:贝多芬信仰共和,崇尚英雄,创作了有大量充满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如:交响曲《英雄》、《命运》;序曲《哀格蒙特》;钢琴奏鸣曲《悲怆》、《月光》、《暴风雨》、《热情》等等。一生坎坷,没有建立家庭。二十六岁时开始耳聋,晚年全聋,只能通过谈话册与人交谈。但孤寂的生活并没有使他沉默和隐退,在一切进步思想都遭禁止...